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中国古代史教案(先秦)

(5)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必修2P7- 8)
①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根本原 因),大量私田被开垦 ②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随着土地私 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 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地 主土地所有制:以秦国商鞅变法最有代表性。 井田制逐步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形成土地私 有制的三种形式(哪三种形式?主要形式是哪一 种?)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时间断限从距今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21年秦 统一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 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特征主要表 现为奠定中华文明的初步。 基础:政治方面,表现为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 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 影响深远。经济方面表现为原始农业的出现。 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文化方 面表现为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成。
知名水利工程
都江堰全景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中 国战国时期秦国 蜀郡太守李冰及 其子率众修建的 一座大型水利工 程,是全世界至 今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 程。2200多年 来,至今仍发挥 巨大效益,
(4)自耕农经济产生(必修2
原始
商周
木、石、骨质耒(lěi)耜(sì)等
木、石、骨、蚌 为主,
青铜农具出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青铜农 具
铁犁头、铁镰刀
犁壁
耕作方式的变化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先秦时代的社会概况

绪论第一节先秦时代的社会概况所谓先秦时代是指远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早期。
我国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据近年来的考古成果显示,距今约17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我们土地上。
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知用火,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知人工取火。
出土器物除石器、骨器外,还有石珠和兽牙等装饰品,表明原始人类美的意识的萌生。
约一万年以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人类处于蒙昧野蛮阶段,新石器文化与人类文化起源有直接关系)。
山东大汶口文化(前6500-前4300)的陶器上已有类似文字的符号,这算是文字的雏形阶段,还不能表达连贯的意义,不能组句。
所以至今难以识别。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
关于中国古史,古人一般认为始于“三皇五帝”以后是夏、商、周三代。
现在看来,三皇五帝都是无法证明的传说。
原始社会的生产状态是集体劳动,共同享受,没有剥削。
人们的主要矛盾是与大自然的斗争,原始社会末期才有部落矛盾。
今天看到的神话和传说都反映了这样的内容。
(《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黄帝与蚩尤之战》)。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传说夏禹创建了夏朝。
关于夏代的情况,我们知道的很少,夏王朝的存在,至今未有确切的文献可供证明,我们只能说它相当于新石器文化的晚期。
古书上记载的鲧、禹治水也是传说。
据说禹治水有功继承舜的部落首领地位,禹死后传位伯益,(伯益作井),禹的儿子启杀了伯益,夺去帝位,即“夏传启,家天下”,表明我国私有制开始。
夏的最后一代皇帝夏桀十分暴虐,《尚书·汤誓》中有夏代歌谣:“时喝丧?予及汝皆亡。
”表明人们对暴桀统治的不满。
公元前十六世纪,商部落乘机推翻了夏,建立了商王朝,商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文字的使用。
甲骨文的发现证明汉字在商代已经基本定型,每个单一符号含有形、音、义三要素的特点也已形成。
文字为书面文字提供了基本条件,也在某些方面决定了文学的特点,譬如中国文学重骈偶的现象,就与汉字一字一形,一音一义的特点有关。
高职:第 一章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第五节)教案

样。
2.离骚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 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在文学史上,还常 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 《楚辞》。《离骚》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 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 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 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江南影视艺术学院高职 中国历史 学科教案
教师: 顿新波 班级: 14级高职影视动画、影视表演/主持、空乘1--
----5班 间:第 7周
课时:2课时 时
课 题 第 一章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第五节)
1.诗经;2.屈原和离骚;3.先秦青铜雕塑、绘画和音乐;4. 教学目标 尚书、春秋和左传。
教学重点 诗经和屈原
教学难点 诗经和离骚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2节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五节 文学、艺术和史学 1、 诗经
1.《诗经》概说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 《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 即有目无辞,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 典,因此称为《诗经》。《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 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 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 汉流域。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 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跨越了大约600年。 2.《诗经》的分类:
4.《魏风 伐檀》:即: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 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 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发出了责问的呼 声。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 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 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 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 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 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 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 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先秦时期的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2)掌握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3)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代表人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2)通过讨论,探究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先秦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2)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代表人物。
2. 教学难点:(1)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2)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3)史料分析法:分析先秦时期的史料,深入了解社会状况。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成果;(2)史料图片: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先秦时期的背景;(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
2. 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1)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2)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变革。
3. 讲解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1)讲解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2)分析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4. 引导学生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2)总结讨论结果,强调先秦时期的文化贡献。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2)强调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史料,深入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2. 思考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3.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1)先秦时期的经济生活;(2)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医学;(3)先秦时期的思想与宗教。
2. 教学资源:(1)史料:记载先秦时期经济生活的文献;(2)图片:展示先秦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图片;(3)多媒体课件:介绍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医学成就;(4)参考书籍:提供关于先秦时期思想与宗教的详细资料。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课件

XX
小无名 DOCS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课件
0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分
期
先秦时期的定义与历史范围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 起始于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
• 结束于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
• 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
• 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市场交易活跃,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市场管理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及特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特点
•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
•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如犁耕、灌溉技术等
• 铁器制造、冶炼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手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如铸造技术、陶瓷技术、丝
等伦理道德
• 学术思想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等
先秦时期的文化艺术及其影响
先秦时期的文化艺术
先秦时期的文化艺术影响
• 有青铜器、陶器、丝织品等艺术品
• 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有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
• 有甲骨文、金文、青铜器、陶器等考古发现
• 考古发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先秦时期的考古发现意义
• 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对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先秦时期的历史遗迹与旅游开发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刘护生
山顶洞人
河姆渡文化时代
良渚文化时代 红山文化时期
半坡文化时期
掌握了穿孔 技术;已经 有了审美观 念。
距今约7000年
玉璜
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
先民艺术感提 升
、
距今约4~5000年
玉璧
玉琮
组 合 项 链
半坡文化时期
距今约5~6000年
半坡文化时期
彩陶鱼纹盆
半坡彩陶文化发展
红山文化陶塑艺术高超
春秋战国
战国七雄
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匈
奴
燕 赵 秦 魏 韩 齐
楚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秦始皇
思考?
春秋五霸中首先称霸的是: • ( )。
• A.齐桓公
• C.晋文公
B.宋襄公
D.楚庄王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 化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大家回忆一下,身边有 什么事物与宗法制有关?
族谱、祭祀等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
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 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 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
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
原始乐器——吹土成乐
我国文字的起源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行书
楷书
草书
Hale Waihona Puke 隶书黄帝 人文初祖
教人们盖房子,打水井,舟,车,马,弓箭
等(教人们生活) 嫘祖(养蚕,制作衣服) 仓颉(文字) 伶伦(创造音乐)
秦汉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三公九卿制
师:中央王朝“日理万机”,只靠皇帝一人,自然难以处理全部繁复的政务,必须选拔一些人才来辅助他。
哪么他都设立了哪些官员来辅助自己呢?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板书: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是秦始皇根据以前秦的官制,经过调整、改进和扩充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比较完备且颇有工作效率的官僚机构。
(结构图)重点讲三公的职能。
地方的政治制度
郡县制(海内为郡县)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PPT上的材料回答:这三段文字,分别出自王绾、李斯、秦始皇。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各自的主张是什么?最后争论的结果又是什么呢?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秦始皇最后选择了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
1.基本内容(结构示意图)【用PPT展示】 2.特点:①郡县等地方官吏均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②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
三、汉承秦制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因此历史上称之为“汉承秦制”。
西汉在政治制度上也有发展,具体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地方行政制度上由郡县制转向实行郡国并行制。
2、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置设置监察机构,加强朝廷对地方上的控制,改革选官制度。
第二节科学技术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找出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陶器、龟甲、青铜器、竹木简或帛。
2.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侯纸”。
3.请学生结合书上造纸术外传示意图,制作我国造纸术外。
先秦时期的历史概况和文化

(商代·北京平谷出土)
已经出土了大量商代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 说明商代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已 经很发达。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司母辛方鼎
司母辛方鼎: 立耳,长方形 大鼎,用作炊 食具或祭祀时 放祭品的礼器。 该鼎现藏中国 国家博物馆。
历史
首页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从殷墟宫殿窖穴中发现的石镰刀
镰刀是农业收割庄稼的用具,在殷墟宫殿区域内属
于王室贵族的圆形窖穴里,考古工作者曾发现444件有
使用痕迹的石镰刀。这反映了商朝农业生产规模很大。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对待他? 夏朝的统治约有400多年 最后一位王是夏桀(jié)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昔有成汤,自彼 氐羌(边远的少数 族),莫敢不来享 (进贡),莫敢不来 王(朝见),曰商是 常(永远的主人)。
——《诗经·商颂》
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联合一些部落,发动推翻夏朝统治的战 争。双方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夏桀战败,夏朝灭亡。成汤建立起新 的王朝——商朝。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结束
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 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 灭亡。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 你能说出他 的暴行吗?
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井田制和西周的经济: (1)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认识:是与分封制密切联系的,在这种制度下奴隶主驱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 手段
使奴隶从事艰苦的劳动,通过对奴隶的残酷剥 削,奴隶主积聚了大量财富,西周的农业得到 进一步的发展。
(2)了解西周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6.国人暴动和西周的结束 (三)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 1.春秋五霸 认识:在这种争霸战争的作用下,西周的 分封制由此逐渐瓦解。 2.“初税亩”和井田制的瓦解
教学环 节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 手段
荀子: 哲学观点: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 同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的变化规 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评价: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反映了 战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利用,改造增强。 道家: 庄子: 哲学: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 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属主观唯心论; 社会思想:鄙视富贵利禄,反对社会不公 平现象。 评价:庄子的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对当 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法家: 韩非子:
作业布置 2、孔子在教学方面的主张都有哪些?
教学反思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内容与活动
一、 简介中国古代史的主要内容。 导入 新课
第一节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二、 讲授 新课
(一)我国原始社会 1.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
(2)北京人
2.氏族公社时期
(1)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①山顶洞人
②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1)认识春秋时期铁农具的普遍使用,牛 耕的开始,增强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由青 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导致荒地的大量开 垦,社会财富的增加和财富占有情况的变化。
(2)“初税亩” 认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生产力发 展,推动生产关系发生适应新的生产力需要的 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最终将导致上层建筑 发生变革,变革后的上层建筑,将有力的促进 社会的发展。
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 代,主张按社会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2、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利用人趋利 避害的本能,以严刑酷法统治臣民;
3、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 评价: 法家思想体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要 求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封建制度的要求,代表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课时编号
1-2
授课时间
授课地 点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课时数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元谋人和北京人、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和井田制。 2、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王朝治乱兴衰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互助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 与、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评价历史要看问题的主流。
(四)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 1.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表现 (2)认识:一方面,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 发展,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 面,只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才能有更大 的进步。因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战国时 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是战国时期人民大众的基本要求。 2.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商鞅变法 3.战国七雄 认识:谁能顺应历史的发展,改革落后的 制度,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积极发 展经济、壮大军事力量,谁就可能强大。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 手段
春秋时期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 法。 哲学思想: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世间万 物和人类社会是运行的,事物具有对立面,并 且相互依存在,不断的变化。 评价:老子是大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 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是进步的,其无为的政 治主张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积极作用。 孔子的思想: 思想内容: 1、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主 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2、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3、主张以德治民,在政治上主张逐步改 造。 教育成就及文化贡献:教育方面;他兴办 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无 类”,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积 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因材施教”“温故知 新”。 对孔子思想及实践活动的评价: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 家,儒学的创始人。其仁的思想,以德治民的 思想,反对苛政,包含着维护统治秩序和缓和 阶级矛盾,使得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内 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安定人民生活具有进步意义。其维护周朝的
礼,代表奴隶主阶级的意志,是维护奴隶制, 反映了儒家学派厚古薄今变得历史观,所以具 有保守性和落后性。同时孔子对推动古代文化 教育事业的发展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背景: 1、物质条件: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 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社会需要:春秋战国作为社会大变革时 代,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历史 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 手段
3、政治变革需要: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 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 疑是基础。然而,没有适当的谋略,优势也可 能转换劣势,所以当时统治者对人才相当重 视。
4、环境与氛围: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 治空隙比较 多,思想环境较为轻松,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 论问题,施展才华。
5、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 家。
6、不同的阶级对社会变革在上层建筑,意 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主要学派与思想 墨家:代表:墨子 主要思想: 1、“兼爱”——不分阶级差别 2、“非攻”——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反映了 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3、“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的 任人唯亲。 4、墨子一书记载了许多关于生产技术和科 学的知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认识水平。 评价:反映了战国初期封建经济的发展, 小生产者队伍不断壮大的现实,这代表了小生 产者要求和睦相处,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保证 生产发展,提高政治地位的思想。墨家学说在 当时成为最有实力的派别之一,有“非儒即 墨”之说。 儒家: 孟子发展 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 思想。 “重民”思想表现: 1、“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2、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得侵犯农民 的劳动时间,主张宽刑薄税。 评价:这种思想反映了孟子在社会变革中 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其仁政的思想有利于社会 安定和生产发展,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利 益与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教学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
教材处理 适当删减,稍有补充
教 学
教法设 计
讲授法、讨论法
方 法
学法设 计
史料分析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资 料
教材、网络资源
教
学 资
信息资 源
网络信息、教学内容
源
准 备
仪器设 备
多媒体
耗材
1、战国时期最强的七个国家,称“战国七雄”指哪几个国家?
(2)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认识:氏族公社时期磨制石器逐渐取代打制石器,生
产力的进步是促进人类社会组织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随着生
产力的进步,人们的生产单位逐渐缩小,人类的社会组织不断
发展完善;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出现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
和原始手工业,人们开始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随着生产力的
进步,剩余产品增加,开始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逐渐产生
了阶级,最终导致原始社会的结束。
3.黄帝与尧舜禹时期
(1)华夏族始祖——黄帝
(2)禅让制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内容与活动
是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推选贤者任联盟首领的方法,被 推选出的人要经过现任首领的考核,再由现任首领让位于他。
(3)大禹治水 (二)夏、商、周奴隶王朝 1.我国的奴隶社会 (认识: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的统治非常残暴,但它是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2.奴隶社会的开端——夏朝 (1)掌握起讫时间 (2)简介夏朝的开始——禹建立夏朝 (3)介绍夏朝的社会生产情况 3.商朝的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 (1)掌握起讫时间(发展时期) (2)盘庚迁殷 (3)介绍商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农业、手工业 (4)认识商朝是当时世界上具有高度文明的大国。 (5)了解商朝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商朝时期的阶级关 系。 (6)了解商纣的残暴和武王伐纣。 4.西周的建立和宗法制、分封制 (1)了解历史上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的 起讫时间、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 (2)分封制 (3)宗法制: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认识: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辅相成。西 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实施初期起到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宗 法制对后世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