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课件(共37张PPT)
合集下载
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课件(共37张PPT)

2、对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补充)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也不是自古就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的素养都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
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实质是精神现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运用
政治 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
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文化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 及其产品。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补充)
经济
反映 反作用
基础 集中表现
文化的转化性 和两重性
可转化为物质力量 具有推动和阻碍作用 (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文化)
1.2 文化与经济、政治
01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02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03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指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
经济 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
判断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 小林下基层参加农业生产活动
(经济现象)
(2)小林参加学校运动会、辩论会、读书俱乐部
(3)小林在超市购买水果
(经济现象)
(4)小林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5)小林参加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
(政治现象)
(6)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7)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科比尔卡共获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解开了人体感受外界的工作原理,这个核心物质就是G蛋白偶联受体。
《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PPT

❖整体把握《文化生活模块》的结构
单元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主要内容 讲述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形成对文化 的基本认识
隐性逻辑 是什么
第二单元 分析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揭示文化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横向传播、纵向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
为什么
第三单元
阐释中华文化的成就及中华民族精神的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内涵和时代意义
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各有特色。
2、文化的内涵
(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实质是精神现象。
(2)从内容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 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
表现、特点及优秀文化 的作用等选择题、非选
一个内涵:文化
择题都会涉及。
的内涵
2.材料多以近年来有影 两个作用:文化
响的文化产品、中国文 对社会、对人
化走出去的事例、中国 的作用
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两个特点:文化
文化对人 的影响
6.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7.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8 .丰富精神世界, 增 强 精
C、文化塑造人生
D、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
考点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重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区别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决定
经济、政治
文化
反作用
表现:①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 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单元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主要内容 讲述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形成对文化 的基本认识
隐性逻辑 是什么
第二单元 分析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揭示文化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横向传播、纵向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
为什么
第三单元
阐释中华文化的成就及中华民族精神的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内涵和时代意义
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各有特色。
2、文化的内涵
(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实质是精神现象。
(2)从内容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 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
表现、特点及优秀文化 的作用等选择题、非选
一个内涵:文化
择题都会涉及。
的内涵
2.材料多以近年来有影 两个作用:文化
响的文化产品、中国文 对社会、对人
化走出去的事例、中国 的作用
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两个特点:文化
文化对人 的影响
6.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7.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8 .丰富精神世界, 增 强 精
C、文化塑造人生
D、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
考点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重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区别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决定
经济、政治
文化
反作用
表现:①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 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文化生活》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ppt课件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
文化是历史创造的生存形式系统,既 包含隐性形式,又包含显性形式,并具有 为整个群体或在一定时期为某个特定部分 所共享的倾向。
——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和凯利
12
马克思、恩格斯从广义、狭义两个角度 理解和运用文化概念。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 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 精神财富的总和。
——当代西方学者罗威(wrence Lowell)
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人们关于文 化的说法有三百种之多。
9
20世纪50年代开展扫盲运动,提 倡“学文化”。这里的“文化”是指 识字、学知识。
一个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在公交车 上旁若无人地抽烟,人们说他“没文 化”,是指缺乏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
38
海尔文化的七个层次
海 尔 文 化: 一 年 孵 化 一 千 亿 元
39
1、表层文化——海尔标志、中心大楼、广告、样品展
室、园区绿化、商标……
2、浅层海尔文化——海尔职工礼貌、素养、……
3、中层海尔文化——产品、服务
4、深层海尔文化——OEC管理模式、定额淘汰、竞争
上岗的组织平台、自主管理班组……
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时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是“科 学巨匠”。
31
阅读以下材料: 1〉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 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 “扫黄””打非”斗争,坚决查处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 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
的关系看)
文化是历史创造的生存形式系统,既 包含隐性形式,又包含显性形式,并具有 为整个群体或在一定时期为某个特定部分 所共享的倾向。
——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和凯利
12
马克思、恩格斯从广义、狭义两个角度 理解和运用文化概念。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 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 精神财富的总和。
——当代西方学者罗威(wrence Lowell)
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人们关于文 化的说法有三百种之多。
9
20世纪50年代开展扫盲运动,提 倡“学文化”。这里的“文化”是指 识字、学知识。
一个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在公交车 上旁若无人地抽烟,人们说他“没文 化”,是指缺乏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
38
海尔文化的七个层次
海 尔 文 化: 一 年 孵 化 一 千 亿 元
39
1、表层文化——海尔标志、中心大楼、广告、样品展
室、园区绿化、商标……
2、浅层海尔文化——海尔职工礼貌、素养、……
3、中层海尔文化——产品、服务
4、深层海尔文化——OEC管理模式、定额淘汰、竞争
上岗的组织平台、自主管理班组……
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时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是“科 学巨匠”。
31
阅读以下材料: 1〉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 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 “扫黄””打非”斗争,坚决查处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 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
的关系看)
《文化生活》第一课.ppt

201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1、(2010江苏模拟)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需要加 强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这是因为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设施的优劣决定着人们文化素养的高低 ④文化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1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201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 〖特别关注〗 (3)文化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层意义: ①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
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 ②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
育的程度。 ③《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
同于狭义的文化,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文化”,其实质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2008·广东单科)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 《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 明
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201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3、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
质力量。 (2)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而且表现在民
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一个民族,物质和精神上都不能贫穷, 只有这样,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不同,先进文化推动社会 发展,落后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201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特别关注〗文化的社会作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思考 (1)从量的角度看,文化的力量有大小之分。文化对社
201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2010江苏模拟)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需要加 强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这是因为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设施的优劣决定着人们文化素养的高低 ④文化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1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201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 〖特别关注〗 (3)文化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层意义: ①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
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 ②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
育的程度。 ③《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
同于狭义的文化,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文化”,其实质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2008·广东单科)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 《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 明
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201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3、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
质力量。 (2)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而且表现在民
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一个民族,物质和精神上都不能贫穷, 只有这样,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不同,先进文化推动社会 发展,落后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201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特别关注〗文化的社会作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思考 (1)从量的角度看,文化的力量有大小之分。文化对社
201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高二文化生活课件3.1 世界文化多样性 (共37张PPT)

A
结合教材,通过图片对比不同 国家的奥运会会徽,理解文化是民 族的又是世界的。
自主探究:
——课本31,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文化多样性? 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 界的?
历届奥运会会徽的图案 千差万别——主体图案表现了奥运城和 东道国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传统等特点。 却都有世界范围内最为人们广泛认知的 一个共同的标志,即相互套连的奥林匹克 五环标志——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象征着 五大洲团结互助、相亲相爱。 1、千差万别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千差万别? 2、有世界人民的广泛认知又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呢?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 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文化是民族的: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 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总之,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 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 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热衷于过 洋节,冷落中国传统节日。 辩一辩:如何对待洋节? 正方:坚决抵制过洋节 反方:积极提倡过洋节
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
• 1、要有正确的态度:
•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 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 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 2、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 交流中,尊重差异,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 文化的繁荣。
成果展示:
• 400多年前,中英剧坛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 莎士比亚这两位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都 散发着对美和爱情的歌颂和追求,依然震撼 着今日的读者和观众。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普遍规律 • ②东西方艺术都应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 ③优秀作品具有其特有的感染力 • ④时代精神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充分展示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人教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复习课件(共18张PPT)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拓展:文化竞争力
指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 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高素质的人才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 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为 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4)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 全同步。文化可能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或者是滞后于 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随堂练习 P132
1、(2018课标1,20)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 化资源,坚持“以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 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 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 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 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考点二: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 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实质 (精神力量)
―社―会→
实践
随堂练习 P 132
3、(2018·课标3,20)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
③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 用的结果
拓展:文化竞争力
指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 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高素质的人才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 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为 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4)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 全同步。文化可能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或者是滞后于 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随堂练习 P132
1、(2018课标1,20)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 化资源,坚持“以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 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 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 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 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考点二: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 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实质 (精神力量)
―社―会→
实践
随堂练习 P 132
3、(2018·课标3,20)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
③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 用的结果
文化生活第一轮复习课件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ppt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 在新加坡首映后,在全球循环放映,总收入 达3亿美元,成为迪斯尼公司生产的利润最高 的影片之一。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 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 更高的文化素养。
①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 争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据了解,为购买“超级女声”节目冠名 权,蒙牛乳业投入了2800万元。在竞得冠名权后,为 了投放“超级女声”标志的公交车体、户外灯箱、平 面媒体广告,蒙牛又追加了将近8000万元的投资。
另据了解,2005年蒙牛计划向市场投放20亿袋印 有“2005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的产品,销售额应该 在20亿元左右,其中广告和促销费用可能超过 1亿元。 探究1:“超级女声”属于什么现象?古代的皇帝虽 然能够成天载歌载舞,却无法欣赏到我们今天的超级 女声,为什么?这种时代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
例
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 到30%;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 上文化程度的占12.4%。 针对上表反映的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程度状况,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 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原因。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 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可从文化的 社会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 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会促进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可以 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农业生产新技术,促进农业发 展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亿万农民群众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 体。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可以培养有文化、懂 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 才智力支持。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课件

第一课 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总览知识体系
文化“万 花筒”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环境,有不同文化
文化是什么
内涵:文化是相对于① 而言的人类全部 ② 活动及其产品 实质:精神现象
整体把握《文化生活模块》的结构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看
怎么办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多样性与传播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创新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社会 文化对人的影响
知识网络图
高考考点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考点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考点2、文化的形式 考点3、文化的社会作用 考点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考点5、文化与综合国力
[变式思考] 辨析: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 辨析: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 辨析: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 辨析: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1、2014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看望文化界知名人士时表示,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文化工作者要牢记社会责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传播正能量、建设软实力。这是因为文化( ) ①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②是个人成长的助推器 ③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对社会和个人有深刻影响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思维拓展
角度
表现
理解
从文化的本质看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总览知识体系
文化“万 花筒”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环境,有不同文化
文化是什么
内涵:文化是相对于① 而言的人类全部 ② 活动及其产品 实质:精神现象
整体把握《文化生活模块》的结构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看
怎么办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多样性与传播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创新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社会 文化对人的影响
知识网络图
高考考点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考点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考点2、文化的形式 考点3、文化的社会作用 考点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考点5、文化与综合国力
[变式思考] 辨析: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 辨析: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 辨析: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 辨析: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1、2014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看望文化界知名人士时表示,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文化工作者要牢记社会责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传播正能量、建设软实力。这是因为文化( ) ①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②是个人成长的助推器 ③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对社会和个人有深刻影响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思维拓展
角度
表现
理解
从文化的本质看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
精品
判断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 小林下基层参加农业生产活动
பைடு நூலகம்
(经济现象)
(2)小林参加学校运动会、辩论会、读书俱乐部
(3)小林在超市购买水果
(经济现象)
(4)小林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5)小林参加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
(政治现象)
(6)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7)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科比尔卡共获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他 们解开了人体感受外界的工作原理,这个核心物质就是G蛋白偶联受体。
精品
2、对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补充)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也不是自古就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的素养都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
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实质是精神现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精品
各抒己见
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甲骨文
简牍
纸书
精品
电子书
文化实质是精神现象。文化的表现和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物、艺术品、书籍、光盘、互联网中承载着大量的历史和现 实中的文化,除此以外,还衍生出了文化产业、文化产品。
文化特点三: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 质载体。
活 文 ③高 》中 《 化思 想 生政 治 必 修
精品
·
精品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精品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学科网
2、理解文化的内涵目及标要其求 特征 3、感悟文化的力量。
精品
你认为我们身边哪 些现象属于文化?哪 些活动属于文化活动?
精品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①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 学、文学、 艺术等。 ②动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 是文化活动。
精品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补充)
经济
反映 反作用
基础 集中表现
政治
反映 反作用
文化
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精品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注: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 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分类(补充)
性质划分:先进、落后,健康、腐朽 时间划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 区域划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概念划分、 表现形式划分
精品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 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 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精品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
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 性。如:世界观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
不具有阶级性。如:语言学
12/30/2020
精品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精品
启蒙运动是一场弘扬理性,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
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发展了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 人文主义,主张人权自由,反对教权,反对专制。它不
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 仅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覆地的变化,直至引导中国人民建立了
精品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时间上)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 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12/30/2020
图腾
信息高速公路
精品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从空间上看)
校园文化
化社 区 文
化饮 食 文
精品
3、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精品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材料二: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 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用刀叉吃饭。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 美国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汉语并 用筷子吃饭。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
文化特点二: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 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8)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9)小林参观燕都文化遗址
(自然现象)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活动相对于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的。
精品
文化特点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 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相对于自然而言)
泰山是文化吗?泰山石刻是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材料一:韩愈在《师说》里写到:“人非生而知之,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探究共享 “文化”是什么?
精品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我们前面所学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就不属于文化的范畴:如商 品的买和卖;人大代表选举就不属于文化。
(2)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新中国。
而且对亚洲的影响也很大,推动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 本的维新变法。
精品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
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精品
三、文化的力量
2.文化对社会作用、影响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 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还表现在民 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文化的转化性 和两重性
可转化为物质力量 具有推动和阻碍作用 (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文化)
精品
1.2 文化与经济、政治
01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02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03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精品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