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电图浅析

合集下载

临床心电图浅析(协和)

临床心电图浅析(协和)

频率达到250-500bpm,波形及振幅均不规则,呈混乱 的波动时称为心室颤动(根据波形振幅的大小可分为粗
颤和细颤):
3、 房室传导: 从心电图上了解房室传导主要应注意P波和QRS之
间的关系。
→PR 间期固定且在正常范围 →
全部 P 波与 QRS 相关
→P前R、间后期或短埋于于0其.1中2sP
波在
⑵房性心律: ①冠状窦心律 P波规律出现,但在II、III、avF导联P波倒置
②心房内游走心律: P波形态各不相同,直立和倒置出现在同一导联内。
③房性心动过速: P‘波形态与窦P不同,心率常在100-150次/分之间。P’波 形态各异,P‘- P’、 P‘-R不等者称为 “多形性”或“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常用概念2
(7)ST段:是自QRs波群终了的J点开始至T波开始的 一段。正常随T波的直立而浅浅的上飘。ST段平行 的压低或斜向下的压低不正常,轻度抬高可见于正 常人,应与临床情况结合判断正常与否。
(8)T波:除在avR导联是例置外,余在R波高于 0.5mv时均应直立。(如在I,II导联应直立,avR中 应倒置,胸前导联自V4-6均直立)。
现心律失常,心电图上会出现相应的改 变。
1、 室上性心律: ⑴窦性心律
P波规律出现,后面跟有QRS波群,P-P间隔相等。通常P 波的振幅在II导联和V1导联最高,II、III、avF导联P波直立。
心率在60-100次/分,心率高于100次/分称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低于60次/分时称窦性心动过缓,P-P或R-R间期的差值 大于0.12s时称为窦性心律不齐。
2、 室性心律: P波消失或与QRS无关和QRS宽大畸形是室性心律的特点, 此时QRS时限长于0.11s,T波多和QRS主波方向相反,频率 在30-40bpm时称室性自搏心律:

从正常心电图波形解读中识别疾病风险

从正常心电图波形解读中识别疾病风险

从正常心电图波形解读中识别疾病风险正常心电图波形解读是临床医生对心脏健康状态进行评估的重要方法。

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的特征和变化,医生能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某些心脏疾病的风险。

下面将从常见的几种心电图波形出发,介绍其解读对应的疾病风险。

首先,我们来看一种常见的心电图波形,P波。

P波一般代表心脏收缩,它的形态、幅度和时间常常能够反映心房的同步性和心率。

如果P波的形态改变或者在特定的心率范围内出现异常,可能提示存在风险,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

其次,Q波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电图波形。

正常情况下,Q波应该是窄而浅的,如果Q波变深、变宽或者出现多个Q波,可能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潜在的心脏疾病。

另外,ST段是心电图中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波形。

ST段反映了心肌在收缩和舒张之间的阶段,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平坦的。

如果ST段出现抬高或者压低,可能意味着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者心肌炎等病理状态。

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电图波形是T波。

T波是心室收缩的表现,它的形态、幅度和时间常常与心电图的其他参数相互关联。

如果T波倒置、变宽或者变高,可能表示存在某些心脏疾病的风险,如心室肥厚、心肌缺血等。

此外,QT间期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心电图参数。

QT间期代表心室肌开始复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需要的时间,其变化与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延长有关,可能提示存在心动过缓、心脏电解质紊乱或者某些遗传性疾病。

除了以上波形的解读,还需结合整个心电图的特点,如心率、心律和间歇等参数进行综合分析。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是一项复杂而且技术性较高的工作,需要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来进行判断。

总结起来,通过对正常心电图波形的解读,可以辅助医生识别不同心脏疾病的风险。

P波、Q波、ST段、T波和QT间期等波形的特征和变化,能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解读只是诊断的一部分,仅凭心电图无法确诊疾病,临床医生还需要综合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因此,如果您发现自己心电图有异常,建议及时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心电图体检600例浅析

心电图体检600例浅析
a d ci i a i n f a c n h at y p p l o . e h d Us l cr c r i g a h mac i g c r iv s n l c lsg i c n e i e l o u  ̄i n M t o s n i h e ee to a d o r p t h n a d o a -
摘要 : 目的
分析探讨健康人群 异常心 电 图出现 率及临床 意义。方法
用心 电 图仪 6 0例 心电图。结果 0
异 常心 电图发生率 占总调查 人数 的 3 . 9
性 心动 过 速 2 0例 次 , 中风 湿 其 性 心脏 病 2例 , 常 人 8例 , 正 动
20 年 8月用心 电图仪进行抽样调查 60例 , 08 0 各类 异 常 心 电图共 出现 26例 次 。本 文 就 健 康 人群 异 常 3 心 电图 出 现 率 , 律 失 常 及 常 见 心 血 管 疾 病 探 讨 心 如下。 1 一 般资料 11 检查仪器 G . E心 电 图 仪 上 海 光 电仪 器 厂 生

7 0・ 9
20 0 9年 3月第 1 5卷 第 5期
Me ia dc l
心 电图体 检 60例 浅析 0
任 宝香
( 天津海河医院功能科 , 天津 30 5 ) 0 3 0
中图 分 类 号 :5 04 R 4.1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0 62 8 (0 9 0 -7 00 10 -0 4 2 0 ) 50 9 -2
3 % 。结论 3
定时进 行心电图检查, 有助于 了解健 康人群 异常心 电图发 生率, 对心血 管疾病 的
早期发现、 断、 疗具有重要意义。 诊 治
关键词 : 电图; 心 心律失常 ; 健康人群

心电图波形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心电图波形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心电图波形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通过检测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反映心脏功能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心电图是临床医生进行心脏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工具,而心电图波形特征可以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提示潜在的心脏问题。

1. P波:P波是指心脏收缩前房室结神经传导时所产生的电流变化,代表房室传导功能。

P波增宽、增高或倒置可能表明房室传导异常,如心房肥大、心房扑动等。

2. QRS波群:QRS波群是指心脏室壁激动的快速传导,代表心室收缩。

QRS波群增宽可能提示心室传导阻滞,而Q波增深可能提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3. ST段:ST段是指QRS波群结束后到T波开始之间的水平线段,代表心室收缩后的复极过程。

ST段抬高可能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包炎,而ST段压低可能表明心肌缺血。

4. T波:T波是指心室复极后所产生的电流变化,代表心室的再极化。

T波高尖可能表明心室肥大或高血钾,而T波低平可能表明心肌缺血或心绞痛。

5. QT间期:QT间期是指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代表心脏电搏动的整个过程。

QT间期延长可能与心室肌动作电位延迟或电解质紊乱相关,容易引发心律失常。

6. U波:U波是正常心电图中的一种小振幅波形,代表心室后期复极。

U波增高可能表明高血钾或心室肥厚,而U波压低则可能表明低钾或心包填塞。

临床意义:利用心电图波形特征,可以辅助医生进行心脏疾病诊断与评估。

1. 判断心脏是否节律正常:心电图中的P波、QRS波群、T波能够反映心脏节律的正常与否。

通过分析波形特征,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等病变。

2. 早期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ST段抬高或压低、Q波增深等心电图特征是早期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

这些特征的出现提示心肌细胞受损,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心脏损害。

3. 评估心脏肥大和心室壁运动异常:心室肥大和心脏壁运动异常通常会导致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

心电图报告解读

心电图报告解读

心电图报告解读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心脏的电活动。

通过观察心电图的波形和特征,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心脏健康状况。

下面我们将逐步解读心电图报告,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一、报告概述在开始解读心电图报告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报告的概况。

心电图报告通常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记录时间、心电图波形图、心率、心律、P波、PR间期、QRS波群、QT间期等内容。

这些信息都是解读心电图的重要依据。

二、心率分析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在心电图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R波的间距来计算心率。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范围在60-100次/分钟之间。

如果心率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心脏存在问题,如心律失常或心脏疾病。

三、心律分析心律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应该有规律性,即R波到R波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

如果心律不规则,则可能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

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

心律失常的存在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四、P波分析P波是心脏收缩的一部分,反映了心房的兴奋和收缩。

通过观察P波的形状、振幅和持续时间,可以判断心房的正常与否。

正常情况下,P波应该是圆顶向上的波形,并且持续时间在0.06秒左右。

如果P波异常,可能意味着存在心房扩大、心房肥大等问题。

五、PR间期分析PR间期是指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间隔,反映了心房传导到心室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R间期应该在0.12-0.20秒之间。

如果PR间期过短或过长,可能意味着心房传导存在问题,如心房传导阻滞等。

六、QRS波群分析QRS波群是心脏收缩的一部分,反映了心室的兴奋和收缩。

通过观察QRS波群的形状、振幅和持续时间,可以判断心室的正常与否。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该是尖峰状的波形,并且持续时间在0.06-0.10秒之间。

如果QRS波群异常,可能意味着存在心室肥大、心室扩大等问题。

心电图波形的标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心电图波形的标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心电图波形的标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反映心脏功能状态的常用临床检查方法。

根据心电图的特征波形,可以了解心脏的正常或异常电活动,从而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病变。

本文将介绍心电图波形的标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临床上的意义。

1. P波:P波是心脏的右心房除极所产生的波形。

它通常应该是正常的、单一的、向上的波峰,并且持续时间应在0.06-0.12秒之间。

如果P波形态改变或持续时间延长,可能意味着心房肥厚或房性逸搏。

2. QRS波群:QRS波群是心室除极的电活动所形成的波形。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该是由一个Q波、一个R波和一个S波组成,其中R波是最高峰。

持续时间应在0.06-0.1秒之间。

Q波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心肌缺血或坏死,而QRS波群增宽可能是心室传导延迟的表现。

3. ST段:ST段是QRS波群结束至T波起始之间的水平线段。

正常情况下,ST段应该在同一水平线上与基线平行。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心包炎或心肌炎的表现。

4. T波:T波是心室复极过程中产生的波形。

正常情况下,T波是向上、向下或平坦的,与P波的方向相反。

T波的倒置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或心肌病有关。

5. U波:U波是在T波之后产生的小波峰。

正常情况下,U波通常不可见或仅在特定心电图导联上出现。

U波增高可能与低钾血症或其他电解质紊乱有关。

这些心电图波形的标准特征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例如,心电图可以用来诊断心律失常。

根据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特征波形,例如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医生可以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药物治疗或电复律。

心电图还可以用来评估心肌缺血。

当心肌供血不足时,心电图可以显示出ST段的改变,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的风险,并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用来监测心脏各部分的功能状态,例如心房与心室的收缩与舒张情况,心室传导速度以及心电轴的方向等。

常见心电图解析PPT课件

常见心电图解析PPT课件

二度II型(4:3)窦房传导阻滞 基础心律为窦性,P-P间期匀齐,每3个窦性P波之后出现一个长P-P间 期,长P-P间期为基础心律P-P间期的2倍。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四、2、房室传导阻滞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或完全性房室传 导阻滞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所有的心房激动均能前传至心室,但房室传导时间延 长,心电图表现为: a. 每一个P波之后都跟随出现一个QRS波群; b. P-R间期固定,在正常范围心率时,P-R间期 ≥0.21s,有时可出现P-R间期 逐渐延长或长 短不一,但P波均能前传心室。偶尔,P-R间期长短交替, 反映房室结双径路,或因旁路传导所致; c. 心率过快时,P波可与其前的 T波重叠而不易辨认, 按摩颈动脉窦后可使P 波与T波分开。
四 、 心 脏 传 导 阻 滞
1、窦房传导阻滞;
2、房室传导阻滞;
四、1、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不能通过窦房结-心房交界至心房肌使其 除极,称为窦房传导阻滞。 1)二度I型窦房传导阻滞: a. P-P间期逐渐缩短,最后出现一长P-P间期(渐短突长); b.长P-P间期短于2个最短的P-P间期之和; c.长P-P 间期前一个P-P间期短于长P-P间期后第一个P-P间期; d.长P-P间期后第一个P-P间期大体相等; e.窦房传导比例常为3:2、4:3、5:4,可固定,也可不固定。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1
R on T型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落于前一 个心搏的T波顶部或降支上称为RonT型室性期前 收缩。既往认为此种期前收缩易诱发心室纤颤。
下图中第3个QRS波群提早出现,呈宽大畸形,落 于前一个心搏T波降支上,注意窦性P波落于期前 收缩的ST段上,代偿间歇完全。

“心电图课件-浅析ST段抬高与抑低的临床意义”

“心电图课件-浅析ST段抬高与抑低的临床意义”

哪些病症会导致ST段抬高?
1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引起的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 心肌细胞损伤。
3 心肌炎
心肌的炎症反应导致的心电图异常。
2 冠心病
主要由冠脉粥样硬化引起的பைடு நூலகம்脏疾病。
如何诊断ST段抬高的病症?
除了心电图测量ST段的高度,还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图像等 来判断ST段抬高病症的确诊和处理方案。
ST段抬高是指ST段的顶点超过基线水平。它可能表示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 死或其他心血管疾病。
ST段抑低的定义和临床意义
ST段抑低是指ST段的顶点低于基线水平。它可能表示心肌缺血、心包炎、电 解质紊乱或其他疾病。
怎样测量ST段的高度?
ST段高度是通过心电图测量的,一般以标准导联(常用为V5导联)为参考,垂直测量ST段顶点到 基线之间的距离。
心电图课件——浅析ST段 抬高与抑低的临床意义
通过本课件浅析ST段抬高与抑低的临床意义,帮助医生和学生了解心电图中 ST段的重要性,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心脏状况。
什么是ST段?
ST段是心电图中连接QRS波群和T波之间的水平段。它反映了心室舒张期的心肌电活动,具有重要 的生理和临床意义。
ST段抬高的定义和临床意义
如何根据ST段抬高或抑低确定 治疗方案?
根据ST段的抬高或抑低表现,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如急性心肌梗 死时,需要进行紧急介入治疗。
ST段抬高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具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之一,是重要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指标。
ST段抑低与心肌缺血的关系
ST段抑低是心肌缺血的常见心电图表现,是判断心肌缺血程度和区域的重要指标。
哪些病症会导致ST段抑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偶发早搏:< 5次/min或<30次/h 频发早搏:≥5次/min或≥30次/h 二联律:1个窦性激动+1个早搏, 连续3次或以上 三联律:2个窦性激动+1个早搏, 连续3次或以上
联律间期与代偿间歇
• 联律间期 :异位搏动与其前窦性搏动之间的时距。 • 代偿间歇 :由于异位搏动提前出现替代了一个正常的窦性搏 动,而在异位位搏动之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为长的间歇。
(4)代偿间歇完全
室性早搏 II
III 2.0s 2.0s
提前出现宽大畸形QRS波其前无P波 QRS时间: 0.14s 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代偿间歇完全
单源性室性早搏
成对出现的室性早搏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二)阵发性心动过速
• 在早搏的基础上如果异位起搏点兴奋性进一步 增强,连续出现3次以上的早搏,即称为阵发性 心动过速。 • 根据异位冲动起源部位不同,分为房性、房室 交界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前两者有时难于区别, 故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1.12s
4、窦性静止
(1)符合窦性心律条件
(2)在规则的P-P间期中突然出现较长的P-P间期 (>1.5s)
(3)长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之间无倍数关系
2.6s
1.1s
四、异位心律失常
(一)期前收缩
又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在窦房结尚未发出激动之前 低位起搏点抢先发出激动控制心房及/或心室的活动。根据异位起 搏点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早搏。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与分析步骤
• 心电图记录纸是一种1mm﹡1mm的方 格坐标纸。 • 常规25mm/s走纸速度,每小横格为 1mm,表示0.04s,每小格高1mm,表 示0.1mV。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P波
• 反映左右两心房去极过程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 电刺激由窦房结产生,经由节间传导通路而扩 散至左右心房。 • 直立向上而顶端钝圆平滑,但AVR导联中的P波 是倒臵的。 • 正常时节为0.06-0.12秒. • 电压小于0.22-0.25mv.
• 心电图就是平面心电 向量环在各导联轴上 的投影,即空间心电 向量环的二次投影。 额面向量环投影在六 轴系统各导联轴上, 形成肢体导联心电图, 横面向量环投影在胸 导联的各导联轴上, 即胸导联的心电图。
心室除极顺序与QRS波 群的变化
首先除极的是室间隔左侧
除极继续,厚壁的左室电流大于 由侧,因此心电向量向左后摆动
0.92s
1.84s
P”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呈室上型 其前可见逆行P”波, P”-R间期:0.10s 代偿间歇完全
3、室性早搏
心室内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冲动所引起的心室搏动,称 室性早搏。 (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其前无相关P波
(2)QRS时间≥ 0.12s
(3)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Na+ Ca2+
1、 心电图导联的安置
因为某时刻心脏总电位的大小和方 向一定,而记录导联放置位置不同, 所以各个导联记录的电位各不相同。
导联电极安置
• 心电图记录纸是一种1mm﹡1mm的方 格坐标纸。 • 常规25mm/s走纸速度,每小横格为 1mm,表示0.04s,每小格高1mm,表 示0.1mV。
0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快Na+通道:-70mV激活,持续12ms,特异性强(只对Na+通透)。 快反应细胞、快反应电位。
1期:快速复极初期
快Na+通道失活 + 激活Ito通道 ↓ K+一过性外流 ↓ 快速复极化 (1期)
1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Ito通道:70年代认为Ito的离子成
K+ Na+ 分为 Cl- ,现在认为 Ito 可被 K+ 通道 阻断剂(四乙基胺、4-氨基吡啶) 阻断,Ito的离子成分为K+。
步骤二: • 计算心率(心室率与心房率)
• 在心电图上,心跳速率的测量从R波到R波(RR间期)来决定心室速率,从P波到P波(P-P间 期)来决定心房速率。在正常节律下,心房和 心室率是相同的。计算方法有几种,有适合用 于节律规则下或不规则下:
节律规则
• • • • 算出R-R(P-P)间期距离多少个小格 1500除以小格的数目或 算出R-R(P-P)间期距离多少个大格 300除以大格的数目
导联
I
II
电轴
III (aVF)
偏左 正常
2.
3.
偏右
4.
左偏 III导联出 现较深负向波
• 另一简单判断平均QRS电轴的方法 是观察6个肢体导联并找到最接近 等电位的QRS综合波,平均电轴即 垂直于它。
步骤五:
• 分析P-R间段,评估心房至心室间的传导速度 • P-R间段是否正常? • P-R间段是否固定?
S-T段
• 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间段,反映心室复 极早期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 正常的ST段应该在水平基线,在任何导联其向 下偏移不超过0.05mv,向上偏移不超过0.1mv.
T波
• 反映心室复极后期的电位变化。 • 正常时间为0.1-0.25秒,电压为0.1-0.8mv.
Q-T间期
• 指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反映心室 去极与心室复极的总时间。 • 正常一般在0.36-0.44秒之间。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房性早搏
II P’ V1
0.6s
1.68s
1.60s
提前出现的P’波与窦性P不同 P’-R间期: 0.16s P’波后ORS波呈室上性 代偿间歇不完全
2、房室交界性早搏
1)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呈室上性;
2) 逆行P”波(II、III、aVF倒置,aVR直立)可出 现在QRS波 之前(P”-R<0.12s), 也可出现在 QRS波之后 (R-P”<0.20s),或埋藏于QRS波之中; 3) 代偿间歇多数完全。
三、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一)正常窦性心律
1、符合窦性心律条件:
① 每个QRS波前都有相关P波
② P波在Ⅰ、Ⅱ、aVF、V3~V6直立,aVR倒置 ③ P-R≥0.12s
2、同一导联P~P间距相差<0.12s。 3、心率:60~100次/min。
一、心律失常分类
(一)激动起源异常
1、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 窦 性心律不齐、窦性静止。 2、异位心律失常: ⑴主动性:过早搏动、心动过速、扑动、颤动。 ⑵被动性:逸搏、逸搏心律。
(二)激动传导异常
1、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 阻滞、室内传导阻滞。
2、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正常窦性心电图
每个QRS波前都有相关P波 P波:I、II、aVF、V2~V6直立,aVR倒置;P-R间期:0.14s 同一导联P-P间距相差:0.08s;心率:72次/分
(二)窦性心律失常
联律间期 代偿间歇
代偿间歇
代偿间歇不完全:联律间期+代偿间歇﹤2个正常心动周期 代 偿 间 歇 完全:联律间期+代偿间歇 = 2个正常心动周期
代偿间歇
联律间期
1、房性早搏
(1)提前出现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2)P’-R间期>0.12s; (3)P’波后QRS波群呈室上性; (4)代偿间歇不完全
节律不规则
• 算出一条六秒时段的心电图有多少个R波,然 后乘以10或算出一条三秒时段的心电图有多少 个R波,然后乘以20。
步骤三:
• • • • • 分析P波 有没有P波? P波型态是否正常(顶端钝圆平滑,直立)? 是否所有P波的大小和型态都是一样? P波和QRS波群是否一比一关系?
步骤四:分析电轴
P-R间期
• 指以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间隔。 • 代表心房开始去极至心室开始去极的时间。 • 正常时间为0.12-0.2秒。
QRS波群
• 反映左右两心室去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 在QRS波群第一个向下的波形就是Q波,正常时 间小于0.04秒。 • R波是一个高尖向上的波形。 • S波是在r波以后的向下的波形。 • 正常QRS波群时间为0.06-0.1秒。
心率估算法
• 一个RR间期的大格数 • 1 • 2 • 3 • 4 • 5 • 6 • 7.5 • …… 心率 300 150 100 75 60 50 40 ……
综合心电向量
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的过程中形成电偶,电偶既有方 向性又有大小,称为电偶向量。心肌是由多个心肌细胞 组成,除极和复极是会产生很多电偶向量,把它们叠加 在一起形成一个电偶向量,这就是综合心电向量
Na+ Ca2+
3期:
慢Ca2+通道失活 + IK 通道通透性↑ ↓ K+再生式外流 ↓ 快速复极化 至RP水平 (3期)
33 期 期 泵 ○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4 期 : 因膜内 [Na+] 和 [Ca2+] 升
K+ K+ K+
泵 ○
高 , 而膜外 [K+] 升高→激活离子泵 →泵出Na+,泵入K+→恢复正常离子 分布。
临床心电图浅析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
• 1903年Einthoven用弦线电流计描记出了 心电图波形。他固定了Ⅰ、Ⅱ、Ⅲ3个 标准肢体导联的描记方式,命名了心电 周期中P-QRS-T各个波,提出了 等边三角形学说及额面心电轴(心电向 量)概念。 Einthoven被誉为 “心电图之 父”。
一、 心电图基础
• 临床工作中很少测量P波和T波的电轴, 而QRS波群的电轴变化常与心脏病变密 切相关。 • 电轴的正常值在-30~+90度,-30~-90度电 轴左偏,+90~+180电轴右偏,-90~+180 度电轴不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