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笔记3

合集下载

药理学笔记

药理学笔记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药物: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是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通过细胞膜方式:(1)被动转运滤过、简单扩散(绝大多数药物)(2)载体转运(first pass elimination):极性高的药物不容易吸收和重吸收※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是催化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酶抑制剂:能使肝药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减慢的药物※酶诱导剂:能使肝药酶活性增高、药物代谢加快的药物※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由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可再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重新进入血液循环一室模型——药物瞬间在各部位达到平衡二室模型——先进入血流丰富器官,再与其他组织平衡7※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单位时间内按恒定百分比消除药量方式※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中毒时※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血管药给药/静脉注射*100% (药物自身比较)相对生物利用度=受试试剂/标准制剂*100%※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药物消除半衰期: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给药量(D)不变,给药T愈短,血药浓度波动愈小,Css愈高,达到Css时间不变给药T不变,D量愈大,血药浓度波动愈大,Css愈高,达到Css时间不变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治疗效果:又称疗效,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者的机体恢复正常。

药物引起的较严重且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副反应(side reaction):由于药物选择性低导致在治疗剂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效应(可预知、一般较轻、可逆、难以避免)※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反应(较严重、可预知、应避免)※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变态反应:药物引起的过度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敏感药物产生的超强药理反应※量反应:效应的强弱成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的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研究对象为单一的生物单位)阈浓度: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物剂量或最小药物浓度※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药理学》中枢神经系统药理笔记

《药理学》中枢神经系统药理笔记

《药理学》中枢神经系统药理笔记第三部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I(包括12,15,18章中枢类药物)A.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理学概论(了解)一.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细胞学基础1.神经元(neuron):CNS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2.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 数量占90%以上;填充神经元间空隙,支持营养和绝缘作用,维持神经组织内环境稳定。

3.神经环路(neuronal circuit):聚合:多处神经元影响同一神经元辐射:一个神经元同时与多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4.突触(synapses)与信息传递二.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中合成,而后储存于突触前囊泡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效应细胞上的受体,能直接引起突触后生物学效应。

传递信息快、作用强、选择性高. 如: 氨基酸类、Ach (N-R)和单胺类神经调质:本身不具有递质活性,不能直接引起突触后生物学效应,但可通过与G蛋白耦连的受体结合(M、α、β),从而发挥调节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的释放及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性,调制突触后细胞对递质的反应。

作用慢而持久,范围广。

如:NE、Ach (M-R)、神经类固醇、NO,AA神经激素:由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在远隔的靶器官发挥作用。

主要是神经肽类。

中枢神经递质或调质相应受体作用乙酰胆碱(Ach)M受体:绝大多数N受体:不到10%维持觉醒(组胺);促进学习记忆(AD) ;升高体温;运动调节(PD); 抑制摄食和饮水;多巴胺(DA)D1受体:D1,D5D2受体:D2,D3,D4精神活动;锥体外系运动功能认知思想感觉理解和推理能力调控;调控垂体激素分泌抑制性氨基酸:氨基丁酸(GABA) 牛磺酸(Tau)GABA A受体:镇静催眠药靶点GABA B受体GABA C受体抑制大脑兴奋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NMDA受体:Na,K,CaAMPA受体:Na,KmGlu受体:G蛋白偶联促进大脑兴奋去甲肾上腺素NA NE受体NE摄取转运体抑制药为抗抑郁症药的主要靶标脑内NA神经元分布相对集中在脑桥和延脑,以蓝斑核密度最高;参与心血管活动、觉醒-睡眠周期、痛觉、三.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作用特点:影响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和灭活:抗抑郁药激动或拮抗受体:抗精神分裂症药物;镇痛药影响神经细胞能量代谢或膜稳定性:全身麻醉药B. 镇静催眠药抑制CNS功能,镇痛药和催眠药间无明显质的区别。

药理学重点笔记

药理学重点笔记

药理学重点笔记
1. 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2. 药物分类
- 根据药物来源: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半合成药物
- 根据药效:镇痛药、抗生素、抗癌药等
- 根据作用部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等
3. 药物的作用机制
- 靶点理论:药物与靶点结合,改变靶点的功能
- 受体理论: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生物效应
- 酶学理论:药物与酶结合,抑制或促进酶的活性
4.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 吸收:药物经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进入机体
- 分布:药物在机体内的扩散和分布过程
- 代谢:药物在机体内被代谢转化成其他物质
- 排泄:药物从机体内被排出体外
5. 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
- 遗传因素
- 年龄因素
- 性别因素
- 疾病状态
- 药物相互作用
6.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 剂量-效应曲线:剂量增加,效应随之增加,达到饱和后效应不继续增加
- 景气质量:药物效应与剂量之比例关系
以上为药理学重点笔记。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包括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

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重新出现或加剧的现象称停药反应,或称反跳现象。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长短不一。

短的如服用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长的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状。

(6)续发反应:续发反应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广谱抗生素。

(7)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

(8)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常人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特异质反应。

如蚕豆病。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称为该药物的效能。

效能反映了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效能大活性大。

3、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要的药物剂量,简称效价。

药物剂量越小,药价的效价越大。

4、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TI)可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这仅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平行的药物。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高。

两条曲线不平行:LD1/ED99或LD5和ED95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大学药理学读书笔记摘抄

大学药理学读书笔记摘抄

大学药理学读书笔记摘抄大学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它不仅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药动学,还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合理用药等。

以下是我在阅读药理学书籍时所做的一些笔记摘抄,希望对学习药理学的同学有所帮助。

首先,药物的作用机制是理解药理学的基础。

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特定受体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这些受体可能是酶、离子通道、转运蛋白或核受体等。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可以是激动剂、拮抗剂或部分激动剂,这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方式。

其次,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效应的科学。

药效学关注药物的疗效、作用强度、作用时间以及作用范围。

药物的疗效可以通过临床试验和实验室研究来评估,而作用强度则可以通过剂量-反应曲线来描述。

接着,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药动学参数包括生物利用度、半衰期、清除率和分布容积等。

这些参数对于药物的剂量设计和给药频率至关重要。

此外,药物的不良反应是药理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不良反应可能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确保患者安全用药至关重要。

药物相互作用也是药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或无关作用。

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避免不良的临床后果。

最后,合理用药是药理学的最终目标。

合理用药包括选择合适的药物、适当的剂量、正确的给药途径和治疗时间。

合理用药可以最大化药物的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这些笔记摘抄,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药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实践应用。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这些知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药理学笔记

药理学笔记

药理学笔记药理学笔记一、引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学科,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对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分类、药物吸收动力学、药物代谢与排泄、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基本概念1.药理学:研究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物:具有治疗、预防、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作用的化学物质。

3.药理效应: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生理、生化、药效学上的效应。

4.药效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三、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类,如按照化学结构、临床用途、作用部位等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药物分类方式:1.按化学结构分类:如酚类、醚类、醇类、酸类、酯类、氨基酸类、激素类等。

2.按临床用途分类:如抗生素、抗癌药物、抗高血压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3.按作用部位分类:如中枢作用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等。

四、药物吸收动力学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到达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吸收动力学包括吸收速度、吸收程度和生物利用度等指标。

1.吸收速度:影响药物吸收速度的因素有给药途径、药物溶解度、给药形式等。

2.吸收程度:指药物被吸收的程度,受药物本身性质和给药途径等因素影响。

3.生物利用度:指药物经过吸收后在体内发挥作用的程度,受药物代谢、药物排泄等因素影响。

五、药物代谢与排泄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尿液、粪便、呼吸等途径从体内排出。

1.药物代谢:药物代谢主要通过肝脏酶对药物进行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产生代谢产物。

2.药物排泄:药物主要通过肾脏、肠道、呼吸等途径排出体外,其中以肾脏排泄为主要途径。

六、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发挥药理效应的基础。

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种:1.受体作用:药物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通过调节受体的活性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

药理学笔记

药理学笔记

第一篇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第二章药效学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反应。

治疗指数(TI):药物研究时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LD50/ED50 或TI=TD50/ED50 【LD50:半数致死量ED50:半数有效量TD50:半数中毒量】TI越大,越安全。

安全指数(SI):SI=LD1\ED99四个名词:1、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较严重、可预知。

3、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与剂量和疗程无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知)4、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

受体与药物结合的两个条件:1、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2、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能力。

受体药物类型:1、激动药2、拮抗药3、部分激动药(亲和力较强、内在活性弱)第三章药动学脂溶扩散(简单扩散):药物通过溶于脂质膜的被动扩散。

(绝大多数药物的转运通过此种方式进行)膜孔扩散(滤过扩散、水溶扩散):指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于莫空的水溶性极性或非极性的物质,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一侧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首关效应(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都要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

药物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肝脏内通过时,被某些酶灭活代谢,进入体内循环的药物量减少,这一过程称~(舌下含服或直肠给药时,直接吸收入体循环,不经过肝门静脉,因此无首过消除效应。

)药物的分布:药物随血液循环进入各器官、组织甚至细胞内的过程。

药物的转化(药物代谢):肝内进行药物的排泄:1、肾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被动重吸收、肾小管主动分泌【当苯巴比妥、水杨酸等弱酸性药物中毒时,碱化尿液可使药物的重吸收减少,排泄增加而解读】2、胆汁:【肝肠循环】:某些药物经肝脏转换为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也可自胆汁排泄,由胆汁排入肠腔并随粪便排出。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因此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分类和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方面。

以下是一份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仅供参考:一、药理学总论1.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干扰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而产生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可将药物分为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等。

3.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 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包括药物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二、药物分论1. 抗感染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等。

抗生素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合成抗菌药主要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2. 抗肿瘤药物:主要包括烷化剂、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类等。

烷化剂主要包括环磷酰胺、氮芥等,抗代谢类主要包括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抗肿瘤抗生素类主要包括丝裂霉素、阿霉素等。

3. 心血管药物:主要包括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抗高血压药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抗心绞痛药主要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等,抗心律失常药主要包括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4. 神经系统药物: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

镇静催眠药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等,抗癫痫药主要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5. 消化系统药物:主要包括抗溃疡药、胃肠动力药等。

抗溃疡药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胃肠动力药主要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6. 呼吸系统药物:主要包括平喘药、镇咳药等。

平喘药主要包括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镇咳药主要包括中枢性镇咳药、外周性镇咳药等。

以上是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的简要笔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五章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它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已知高脂血症与其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系,已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患者的血脂(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较正常人为高,动物实验也证明,高胆固醇确能引起类似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

降低血脂,能起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作用。

对血浆脂质代谢紊乱,首先要调节饮食,食用低热卡、低脂肪、低胆固醇类食品。

加强体育锻练及克服吸烟等不良习惯,如血脂仍不正常,再用药物治疗,凡能使LOL、VLDL、TC、TG、APOB等降低,或使HDL,APOA升高的药物,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第一节调血脂药胆固醇酯(CE)该复合物中血脂蛋白甘油三酯(TG)+ 载脂蛋白(APOA、B、C、D、E) TG多者胆固醇(CH)密度低磷脂(PL)少者密度高1 乳糜微粒(CM)含TG 80%2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55%3 低密度脂蛋白(LDL) 8%4 高密度脂蛋白(HDL) 10%胆汁酸结合树脂考来烯胺(消胆胺)考来替泊(降胆宁)药理作用胆汁酸形成络合物1参与胆汁酸 CH吸本类药物收↓肝细胞表面LDL受体数目上升促进血浆中LDL向肝中转移2 肝中胆固醇下降使血浆中LDL和TC下降肝脏合成胆固醇限速酶(HMG-COA)活性上升肝合成CH上升(因此本类药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合用,作用增强)临床应用用于Ⅱa型高脂血压烟酸作用 1 本品为广谱调血脂药,能使VLDL,TG浓度下降,对多种高脂血症有效。

2 本品能使细胞CAMP深度升高,有抑制血小板和扩张血管作用。

(可用于心肌梗塞)3 能明显升高血浆密度脂蛋白浓度。

4 本品口服胃肠刺激作用,可见皮肤潮红,瘙痒等,大剂量可引起血糖升高,尿酸增加,肝功异常。

苯氧酸类氯贝特(安妥明)作用 1本类药物降脂作用明显,能明显降低血浆TG、VLDL、IDL,使HDL升高。

2 对单纯高胆固醇的血症患者可降低LDL,对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LDL无影响。

3 本类药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降低血浆粘度,增加纤溶酶活性作用。

4 主要用于Ⅱb、Ⅲ、Ⅳ型高血脂症,尤其对家族性Ⅲ型高血脂症效果更好。

HMG-COA还原酶抑抑制剂美伐他汀、乐伐他汀、塞伐他汀作用 1 明显降低血浆TC,LDL-c和VLDL,对TG作用较弱。

2 可使HDL-c上升3 主要用于糖尿病性,肾性高脂血症(首选),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杂合子家族性高脂血症,Ⅲ型高脂蛋白血症首选。

第二节抗氧化剂普罗布考作用 1 降低血浆TC、LDL、HDL,对VLDL、TG影响较少2 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使病变消退,缓解心绞痛。

3 能使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的血症患者皮肤及肌腱的黄色瘤明显缩小4 用于杂合子及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糖尿病,肾病致高胆固醇血症。

第三节多烯脂肪酸类n-6PUFAs 包括亚油酸,γ-亚麻油酸主要存在于玉米油、葵花子油、红花油、亚麻子油等植物油中,降脂作用较弱,临床疗效可疑。

n-3 PUFAs 主要有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存在于海洋生物藻,鱼及贝壳类中。

口服EPA,DHA可使血浆TG、VLDL明显降低,TC、LDL也有所下降,HDL有所升高,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粘度下降,红细胞可变性增加,出血时间略延长,长期服用n-3pnFAs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使斑块消退。

第四节保护动脉内皮药硫酸多糖如肝素、硫酸类肝素、硫酸软骨素A,硫酸葡聚糖等。

有抗多种化学物质致动脉内皮损伤的作用,对血管再造术后再狭窄也可有预防作用。

第二十六章抗高血压药抗高血压药又称为降压药,主要能降低动脉血压,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一、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血压≥160/95mmHg 为高血压≤140/90mmHg 正常160/95≥BP≥140/90mmHg为临界高血压判定高血压,以舒张压的升高为主要依据,常见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眼眩、失眠等。

二、分类型 1原发性原因不明,称为高血压病,占90%。

2 继发性由其他疾病引起①慢性肾炎(肾血流长期下降,肾素上升所致)也称为肾性高血压。

②嗜铬细胞瘤①②称为症状性高血压三、发病机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尚未阐明。

一般认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血压调节功能失调所致。

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确能控制血压并减少或防止心、脑、肾等并发症,包括心衰,猝死等。

从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延长寿命。

正常时,机体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系统调节外用阻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使动脉血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内环境稳定机制参与血压的快速调节与缓慢调节。

因此植物N.S功能紊乱在高血压发病中起关键性作用。

而由植物N.S功能紊乱导致的RAA系统的紊乱起着促进和维持血压升高的作用。

外界刺激(长期精神过度紧张等)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血管运动中枢功能紊乱外周交感神经兴奋搏肾近球细胞有小动脉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肾小球旁细胞ACEI水钠潴留 -ACE 激肽酶Ⅱ肾素+ +醛固酮血管紧张等Ⅱ血管紧张等Ⅰ血管紧张素原四、分期第一期(小动脉痉挛期)轻型、舒张压95~100mmHg之间,头痛等第二期(小动脉硬化期)中型 100~110mmHg还可伴有心脏病第三期(小动脉病变期)重型110~120mmHg合并心、脑、肾、小动脉器质性病变。

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瘤)血压骤升至200/120mmHg以上,并使有突然剧烈头痛,恶心,昏迷,内囊出血,对侧肢体瘫痪。

五、治疗 1 药物治疗经药物治疗可消除症状,防止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

2 控制现象采取低盐,低脂肪饮食。

3 戒烟酒,注意休息。

第一节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详见P186第二节常用抗高血压药一、主要影响血容量的抗高血压药利尿药作用初期:血容量下降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促进H2O-Na+排出长期:血管壁细胞内Na+下降细胞内Ca++下降使Na+—Ca++交换血管壁对NA敏感性下降诱导动脉壁/产生扩血管物质(激肽,PG等)肾素上升临床应用单独应用治疗轻度高血压联合应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为基础降压药)不良反应低血钾、钠、镁、高血脂,增加尿酸及肾素活性,降低耐糖量。

二、β受体阻断药心得安作用静脉注射普萘洛尔后可使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但反射性交感兴奋使外周围阻力增高,结果血压略降或不降,长期用药后交感N反射性使外周阻力增高的作用逐渐失去,血压缓慢下降。

作用机制 1。

减少心输出量阻断心脏β1受体,使心率下降,收缩力下降2.抑制肾素分泌阻断肾小球旁细胞β1受体。

(该机制未被普遍接受)3.降低外周交感神经活性阻断交感N未梢突触前膜上β2受体,抑制正反馈。

4 。

阻断中枢β1受体从而使抑制性神经元占优势,使外周交感N功能下降(但不能进入中枢的β受体阻断药,也有降压作用,故该机制尚不明。

临床应用本品降压作用缓慢,安全,可靠,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长期使用不产生耐受性。

适用于心率快,肾素高或伴有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

也适用于联合用药。

不良反应主要为抑制心脏,诱发哮喘,故心功能不全,哮喘患者禁用。

避免晚间给药,避免产生恶梦,失眠,忧郁等,本品可使血脂升高。

三、钙拮抗药硝苯地平作用舒张动脉作用明显(尤以冠脉敏感,脑血管也敏感)(降压时不降低重要器管血流量,不引起脂质代谢、抑制Ca++内流糖耐量的改变)对静脉影响小应用适用于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或急性注意配伍β阻断药可克服降压时可伴有反射性兴奋交感,提高肾素活性利尿药 H2O-Na+潴留。

粉防已碱本品为中药粉防已根中含的生物碱。

实验证明能抑制钙通道(T及L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静注还可用于重度高血压及高血压危象,本品无严重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有轻度恶心,上腹部不适等。

四、影响血管紧张素Ⅱ形成的抗血压药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ACEI作用及机制本品可通过以下机制发挥抗高血压作用。

详见P189图26-21 抑制循环中RAAS2 抑制局部组织中RAAS3 减少缓激肽的降解作用特点 1 降压但不引起交感N反射性兴奋而增加心率,适用于各型高血压。

2 长期应用不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和脂质代谢障碍,可降低糖尿病,肾病和其他肾实质性损害患者肾小球损伤的可能性。

3 可防止和逆转高血压患者血管壁的增厚和心肌细胞增生肥大,保护心脏。

4 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5 与利尿药合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可使疗效增加,不良反应降低,适用于肾性高血压,及顽固性心衰。

6 开始用量过大可引起低血压,高血钾、血管神经性水肿、肾损害等。

久用可使血锌下降。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断药AT1分布于血管平滑肌、心肌,脑、肾及肾上腺皮质(调节心血管功能)AT2 分布于肾上腺髓质,中枢N.S(与调节心血管无关)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特点: 1 ATⅡ收缩血管促进醛固酮分泌使BP下降2 促进尿酸排泄3 其体内代谢物(5-羟酸活性代谢物EXP-3174)为非竞争性AT1受体拮抗药,作用强。

4 不适用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及进行性肾损害者。

5 不良反应类似于血管转化酶抑制剂(ACEI)五、交感神经抑制药(一)主要作用于中枢部位的抗高血压药可乐定作用机制激动延髓腹外侧嘴部Ⅰ1-咪唑啉受体。

降低外周交感张力 BP↓可乐定激动中枢α2受体镇静激动外周交感神经突触前膜α2受体,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A BP↓与内源性阿比肽有一定作用,有镇痛作用,该作用可被钠络铜所拮抗。

作用特点低肾血管阻力,但不显著影响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用于中度高血压的治疗,常用于其他药无效时,此外,可作为吗啡镇痛药成瘾者的戒毒药。

不良反应 1停药者兴奋症状口干、便秘、嗜睡、心动过缓等。

2 水—钠潴留长期应用,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合用利尿药可克服)3 反跳性高血压突然停药后可出现短时交感神经功能亢奋。

如血压突然升高,头痛心悸(例如忘记口服,可出现回跳性高血压,症状出现很快(几小时),2~3天平息,可乐定或酚妥拉明能取消之)甲基多巴作用特点1降压原理与可乐定相似(进入中枢后转变为α-甲基去甲肾上腺素而发挥作用)并可减少肾素分泌。

2 降压作用中等偏强3 不减少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适用于中度高血压及肾功能不良的高血压患者。

(二)抗去甲肾上腺等能神经未梢药利血平胍乙啶本类药物因不良反应较多(引起精神抑制,使交感N亢进症状等)现已少用。

(三)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α受体阻断药哌唑嗪作用特点 1 选择性阻断突触后膜上α1受体,使动、静均扩张,具有中等偏强的降压作用。

2 不影响突触前膜α2受体,故不使NA释放增加,也不使肾素升高,故不影响心脏。

3 能增加血中HDL,减轻冠脉病变。

使LDL、VLDV、TG4 口服易吸收,首关消除显著,血浆蛋白结合率高(97%5 适用于各型高血压,重度高血压合用β阻断药及利尿药可增强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