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细胞代谢(1)学案
细胞代谢专题说课学习教案重点学习学习教案稿文本1116030446.doc

细胞代谢专题复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代谢专题。
主要介绍三个方面:高考分析、学生分析和我们学校的基本做法。
先看第一部分:高考分析本专题包括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代谢和利用),是高中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之一。
相比老教材,内容有所减少,但在高考卷中的份量却一点都没有减少,仍然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之一。
主要考点有全部都是Ⅱ级要求。
还包括考纲列出的19 个实验中的 5 个。
分别是下面是我对近三年宁夏高考试题的分析:09 年考了 3 道题:分别是第 2 题(考查酶的特性)、第 3 题(考查跨膜运输)、第 29 题(考查光合作用)共 19 分。
10 年考了 2 道题:分别是第 2 题(考查细胞呼吸)、第 3 题(考查细胞的质壁分离)共12分。
11 年考了 5 道题:分别是第 1 题(考查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第2题(考查酶的化学本质、结构与功能)、第 3 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的方式)、第 29 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共、第 4 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33 分。
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可知,对本专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考点因此,我认为今年的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方向应该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二、学生分析我们学校这一届学生情况比较特殊,由于在高一高二时课时不足,新课上得很快,所以学生的基础薄弱。
经过一轮复习后,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巩固,解题能力得到了加强,但距离高考要求仍在在很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三、复习策略下面从 5 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学校二轮复习的基本做法。
1、课时设计2、复习方法:在复习方法上我们注重 3 个研究3、学法指导:对待学生,我们提出了四点要求⑴强化记忆。
基础知识不熟悉,一切都是空谈。
要求学生回归课本。
利用早饭后和晚自习的时间针对生疏的知识点强化记忆,清除知识盲点。
⑵知识梳理。
二轮复习要求学生的书要越读越薄。
即要求学生以主干知识为核心,前后串联整合,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合格考复习2:细胞的代谢(1)-1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合格考复习2:细胞的代谢第1课时
学科
生物学
学段:高中
年级
一年级
教材
书名: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9月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徐宝华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实施者
徐宝华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指导者
全斌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课件制作者
徐宝华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对酶的本质、作用、作用机理和酶的特性进行复习,通过对图像的解读,加深学生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
构建概念图,对知识进行梳理。
重要概念四 直接能源物质——ATP
借助图像回顾ATP的结构,加深对ATP理解。
探讨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复习ATP的合成和ATP的水解,理解二者的相互迅速转化与细胞能量供应的关系。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评价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熟悉其他的实验方案呈现形式。
归纳总结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拓展三:关注与社会的关系,指导生活实践
分析囊性纤维病病因、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酶制剂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图表解读、信息获取、图文转换能力,渗透生命观念,形成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通过对具体生物学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行实验设计,对于给出的方案进行合理评价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其他参与者
田树青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复习目标及复习重点、难点
复习目标:
1.利用归纳与比较等方法,通过概念图和图表等形式,加深对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酶和ATP等知识的理解,培养解读与比较、概括与归纳的科学思维。
高三生物教案-专题三细胞的代谢

专题三细胞的代谢专题三细胞的代谢1.内容:(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3)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4)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5)细胞呼吸ⅱ(6)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8)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2.解读:在历年的高考中对atp、酶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非选择题主要考查与酶有关的实验设计以及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是高考中最重要的考点,其试题常考常新,考题数量多、分值高、区分度大,《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各类能力均可设置考查。
较常见的题型是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践性问题以实验或简答得形式考查。
关于酶与代谢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1)准确记忆酶的产生、功能、特性、化学本质和种类等知识。
(2)通过列表的方式比较酶、激素和维生素。
(3)理顺各种因素对酶催化效率的影响,探究或验证与酶催化特性想关的实验设计原理、过程及结果预测与分析。
atp部分可联系生物体内的各种能源物质,结合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代谢,掌握细胞内产生atp的结构及相应的生理活动;而关于光合作用的复习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全面系统复习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和实验要点。
(2)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形成试验操作的基本能力。
(3)加强对高考试题的分析,重视对标准答案的学习,学习标准答题。
对于细胞呼吸,(1)充分利用教材掌握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过程、特点、能量等问题。
(2)运用列表法分析比较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实验与探究能力。
第一课时酶与atp1.酶的概念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效应的生物大分子。
2.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酶的性质1.具有一般催化剂的性质(1)反应前后酶的数量不变(2)只改变反应的速率,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2.酶的特性(1)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3)反应条件温和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1)温度(2)ph值5.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1)温度(2)ph(3)酶的浓度(4)底物的浓度二、atp1.atp的结构简式: a-p~p~p 中文名称:三磷酸腺苷,~代表高能磷酸键,通常原理腺苷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易断裂释放能量,形成adp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注意:此反应不是可逆反应原因有:(1)反应过程中的酶不同(2)atp 释放的能量不能再用于合成atp(3)反应的场所不同3.atp合成的场所:在动物细胞中可以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在植物细胞中除了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叶绿体也可以产生atp。
高三生物专题细胞代谢导学案16K双面1100份

翔宇监利中学高三年级 生物专题复习 使用时间: 2015.11.14 编写人: 柳啸 审核人:杨永成专题三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导学案班级: 学生姓名: 评定:1、细胞代谢: 。
2、酶定义 :酶是 产生的具有 作用的 ,其中绝大多数酶是 。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降低化学反应的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 。
)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
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
3、酶的作用原理: 。
4、特性① :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②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③ 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 值)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 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
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5、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有:6、A TP 的中文全称是:7、A TP 结构简式8、A TP 的结构及组成部分的含义9、ATP 与ADP 的转化反应式: 这种转化时刻不停的发生并且处于 之中。
10、ATP 的来源(生理过程)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11、ATP 的合成与水解与细胞内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关系能量通过ATP 分子在 和 之间循环流通,因此,可以形象地把ATP 比喻为细胞内的流通的能量“通货”。
12、细胞呼吸是指 。
13、酵母菌的代谢类型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为14、酒精的检验:C02的检验: 15、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第一阶段: 场所 第二阶段: 场所 第三阶段: 场所 16、无氧呼吸的场所和过程两种类型无氧呼吸的反应式酒精发酵: 乳酸发酵: (1)场所: 。
(2)过程:①第一阶段:与 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②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 或者转化为 。
(3)产生能量:无论哪种无氧呼吸都只在 阶段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 ,葡萄糖分子中大部分能量则存留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
高三生物 细胞代谢复习教案

专题三细胞代谢知识归纳一、知识结构二、特别提醒(一)物质运输及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的拓展与应用(1)只有活细胞的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逆浓度梯度的运输,一定是主动运输;生物膜中的载体蛋白在物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和饱和性。
(2)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中,不能用浓度过高的溶液,不然会因外界溶液浓度过高,植物细胞快速失水而死亡,而导致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
(3)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入大于细胞液浓度的KNO3溶液中,由于发生渗透失水而出现质壁分离现象,接着又发生K+、NO3-主动吸收过程,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所以又发生渗透吸水,而出现自动复原。
(4)细胞吸水和失水在生产实践及生活中的应用: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移栽植物时要保护好根同时去掉一部分叶片;盐渍、糖渍食品(如盐渍的鱼、肉)不易变质等。
(二)酶特性的探究实验①探究酶的专一性原则:单一变量,底物相同酶不同或酶相同底物不同。
设计思路如果酶不同底物相同时,如何设计实验?②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原则:a单一变量,不同温度(pH)处理,其他变量各组均保持一致。
b在底物与酶作用之前,必须先使各组处在特定的温度(pH)条件下,否则因为酶的高效性,而影响实验的实际结果。
(三)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各数量关系的分析(1)植物体“实际(总)光合速率”或者“有机物制造速率”可用叶绿体单位时间吸收的CO2量(或释放的O2量)表示。
(2)植物体“表观(净)光合作用速率”或“有机物积累速率”可用植物单位时间从外界吸收的CO2量(向外界释放O2量)表示。
(3)植物体“呼吸作用速率”可用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单位时间细胞呼吸所释放的CO2量(O2吸收量)表示,即根、茎、叶细胞呼吸所产生的CO2总量(吸收的O2总量)(4)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O2 来源如下图所示:(5)以整个植株为例,各数量的关系表示为:(四)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年产出率(光能利用率)的措施(1)通过间作、合理密植物增加光合作用面积(2)通过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延长光合作用时间(3)通过设施栽培(能有效控制光照、温度、CO2浓度等条件)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4)通过人工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提高作物基因潜力(五)据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判断细胞呼吸的方式在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的情况下,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是判断细胞呼吸类型的重要依据,总结如下:(1)无CO2释放时,细胞只进行产生乳酸的厌氧呼吸,此种情况下,容器内气体体积不发生变化,如马铃薯块茎的厌氧呼吸。
高考生物冲刺复习教案《细胞代谢专题》

2019年高考生物冲刺------细胞代谢专题【高考展望】本专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物质的跨膜运输、酶与ATP、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且与其有关的图表与曲线图较多,是对考生能力考查的很好的出题点。
物质跨膜运输中的渗透作用原理、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以及影响物质运输的因素一直是高考的热点。
酶的相关知识并不多,但在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如酶的本质、特性及酶特性的实验分析和设计等。
光合作用几乎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而对其考查往往与呼吸作用、酶、ATP的结构与转化及在细胞内能量供应系统中的作用等联系在一起。
【知识升华】一、知识网络二、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1. 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物质特点运输方式物质运转方向载体蛋白消耗能量举例能直接穿过磷脂双分子层(如上图中的物质A)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不耗能水、气体等小分子;甘油、固醇等脂溶性分子不能直接穿过磷脂双分子层(如上图中的物质B、C)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耗能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不能直接穿过磷脂双分子层(如上图中的物质D)主动运输/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耗能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离子出入细胞注意:蛋白质等大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不属于跨膜运输,而是依靠胞吞和胞吐来进行,它的特点是需要能量,不需载体蛋白。
2. 影响跨膜运输速率的主要因素自由扩散:细胞内外的浓度差(随着浓度差的增大,运输速率也增大)协助扩散:细胞内外的浓度差、载体蛋白数量(开始时随着浓度差的增大,运输速率不断增大,但受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增大到一定程度便不再增大)主动运输:能量、载体蛋白数量(呼吸越强,ATP越多,运输速率越大,但由于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增大到一定程度便不再增大)三、酶内容解析产生部位由活细胞产生由活细胞产生后,可在细胞内或细胞外起作用。
本质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合成原料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功能生物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反应前后,其本身的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特性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非常高;探究实验:过氧化氢的分解实验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探究实验:淀粉和蔗糖的水解实验作用条件温和酶在常温、pH为中性的环境中起作用,剧烈的环境条件会使酶失活(但也有特例: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在偏酸的环境的起作用);种类胞外酶(如各种消化酶)、胞内酶(如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酶的常见误解①误解: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酶正解:活细胞均可产生酶(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除外)②误解:低温和高温均可使酶变性失活正解:低温只抑制酶活性,不会使酶变性失活。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二篇 13 细胞的代谢导学案(1)

1-3 细胞的代谢第一关:基础知识——填一填1.发生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具有半透膜;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质壁分离与复原、细胞融合、胞吞和胞吐等都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3.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但前者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和胞吞都消耗能量,但后者不需要载体蛋白。
4.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核糖体。
5.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
6.酶具有催化作用,其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7.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
8.ATP 的结构简式是A -P ~P ~P ,其中A 表示腺苷,P 代表磷酸基团。
9.ATP 的合成部位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10.叶绿体中色素共有4类,在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
11.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12.光反应⎩⎪⎨⎪⎧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物质变化:水的光解和ATP 的合成能量变化: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13.暗反应⎩⎪⎨⎪⎧场所:叶绿体基质物质变化:CO 2的固定、C 3的还原及ATP 分解能量变化: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14.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反应式为:C 6H 12O 6+6O 2+6H 2O ――→酶6CO 2+12H 2O+能量。
15.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反应式为:C 6H 12O 6――→酶2C 2H 5OH(酒精)+2CO 2+少量能量或C 6H 12O 6――→酶2C 3H 6O 3(乳酸)+少量能量。
16.光反应的产物是ATP 、[H]和O 2,其中O 2全部来源于H 2O 。
17.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暗反应产生的ADP 和Pi 为光反应形成ATP 提供了原料。
18.H 2O 既是有氧呼吸的原料,也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19.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产生ATP ,产生ATP 最多的是第三阶段。
人教版高三生物教案:细胞的代谢

高三生物教案細胞的代謝細胞的代謝1.內容:(1)酶在代謝中的作用Ⅱ(2)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Ⅱ(3)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Ⅱ(4)影響光和作用速率的環境因素Ⅱ(5)細胞呼吸Ⅱ(6)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7)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8)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2.解讀:在歷年的高考中對ATP、酶的考查多以選擇題形式出現,非選擇題主要考查與酶有關的實驗設計以及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是高考中最重要的考點,其試題常考常新,考題數量多、分值高、區分度大,《考試說明》中規定的各類能力均可設置考查。
較常見的題型是結合生產、生活中的實踐性問題以實驗或簡答得形式考查。
關於酶與代謝部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1)準確記憶酶的產生、功能、特性、化學本質和種類等知識。
(2)通過列表的方式比較酶、激素和維生素。
(3)理順各種因素對酶催化效率的影響,探究或驗證與酶催化特性想關的實驗設計原理、過程及結果預測與分析。
ATP部分可聯繫生物體內的各種能源物質,結合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生物的代謝,掌握細胞內產生ATP的結構及相應的生理活動;而關於光合作用的復習可以採取以下策略:(1)全面系統復習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和實驗要點。
(2)重視實驗與探究能力的培養,形成試驗操作的基本能力。
(3)加強對高考試題的分析,重視對標準答案的學習,學習標準答題。
對於細胞呼吸,(1)充分利用教材掌握細胞呼吸的概念、類型、過程、特點、能量等問題。
(2)運用列表法分析比較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
(3)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培養實驗與探究能力。
第一課時酶與ATP1.酶的概念酶是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效應的生物大分子。
2.酶的化學本質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酶的性質1.具有一般催化劑的性質(1)反應前後酶的數量不變(2)只改變反應的速率,不改變反應的平衡點2.酶的特性(1)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2)具有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底物(3)反應條件溫和4.影響酶活性的因素(1)溫度(2)PH值5.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1)溫度(2)PH(3)酶的濃度(4)底物的濃度二、ATP1.ATP的結構簡式:A-P~P~P 中文名稱:三磷酸腺苷,~代表高能磷酸鍵,通常原理腺苷的那個高能磷酸鍵易斷裂釋放能量,形成ADP2.ATP與ADP的相互轉化注意:此反應不是可逆反應原因有:(1)反應過程中的酶不同(2)ATP釋放的能量不能再用於合成ATP(3)反應的場所不同3.ATP合成的場所:在動物細胞中可以線上粒體和細胞質基質中產生,在植物細胞中除了線粒體和細胞質基質,葉綠體也可以產生ATP4.ATP的去路ATP水解釋放能量,可以轉化成熱能、光能、電能、機械能、滲透能等用於生物體的各種生命活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代谢1
目标:(简洁、明确、概念、要点、规律)
重点:酶和ATP的结构和应用
难点:相关曲线的分析
教学设计(知识系统化、问题化)
一、酶
1.有关酶的概念图
2.常见酶的作用
过氧化氢酶、唾液淀粉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DNA连接酶、DNA酶、解旋酶
3.曲线分析
二、ATP
1.概念图
2.不同化合物中“A”的辨析
课堂练习(5~10分钟)
1.在研究溶菌酶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得到了多种突变酶,并测得 50%的酶发生变性时的温度(Tm),部分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Cys 上角的数字表示半胱氨酸在肽链的位置)
A .突变酶F 的最适温度为 65.5℃
B .突变酶
C 的热稳定性提高与半胱氨酸的数目有关
C .突变酶中二硫键的形成与半胱氨酸的位置无关
D .溶菌酶热稳定性的提高可能与空间结构的改变有关
解析:依题意可知,65.5°C 是突变酶 F 有 50%发生变性时的温度,而不是该酶的最适温度,A 项错误;突变酶
C 的半胱氨酸数目与野生型 T4 溶菌酶的相同,说明突变酶 C 的热稳定性提高与半胱氨酸的数目无关,B 项错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二硫键数目越多,溶菌酶热稳定性越高,而二硫键的数目的増加可以通过改变半胱氨酸的位置和増加半胱氨酸的数目加以实现,C 错误、
D 正确。
教师批改作业后的反馈:
课后作业(限60分钟内完成)
作业1:---必做题(占80%,难度系数 易0.5,中0.3)
2.某同学为了探究pH 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在A 、B 、C 、D 、E 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 5.0、6.0、7.0、8.0、9.0的适宜浓度缓冲液5 mL ,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1 mL 。
②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1 mL ,摇匀。
③将5支试管放入70 ℃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 mL ,摇匀。
⑤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 。
F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请更正并说明更正的理由(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梯度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人的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 ℃,该实验要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所以实验中温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适宜且恒定;在70 ℃恒温水浴中,人唾液淀粉酶可能会失活(或活性很低)。
(2)加入斐林试剂后,应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 ℃温水的大烧杯中水浴加热,因为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只有在水浴加热条件下才会产生砖红色沉淀。
答案(1)③中70 ℃应改为37 ℃。
因为人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7 ℃(2)④中在观察各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之前应将各试管放在50~65 ℃水浴中一段时间。
因为在高温条件下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