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谋
表明很有智谋的成语

表明很有智谋的成语
智谋的成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知己知彼:指了解自己和对手,以便制定更好的策略。
2. 趋炎附势:指趋向那些有权势的人或团体,以获取利益。
3. 才高八斗:形容某人才思敏捷,智慧超群。
4. 智勇双全:指某人既聪明有智谋,同时又勇敢强悍。
5. 知难而退:表示明智地放弃困难、危险或无可行之事,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6. 眉清目秀:形容人长相清秀,智慧明亮。
7. 缘木求鱼:比喻做事不切实际,找错了方法或途径。
8. 胸有成竹:指某人胸中有成竹,已经有了成功的策划和准备。
9. 筹谋周密:形容谋划计策非常周密,考虑方方面面。
10. 卧薪尝胆:意味着为达到某个目标,愿意忍受牺牲和坚持,不图短时间的享受。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例子,并不是所有智谋的成语都包含在内。
关于智谋的典故或成语

关于智谋的典故或成语关于智谋的典故或成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1. 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周瑜用草船借东风的计谋,成功地借到箭矢,用于抵御敌人。
2. 空城计: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在汉中七擒七纵战中使用的计谋,通过设下空城来吓退敌人。
3. 围魏救赵:出自《战国策》,齐国使者孟尝君通过智谋,使赵国得到了其他诸国的援助,成功解救了被魏国围困的赵国。
4. 绿林好汉:指的是古代义勇军或游击队队伍,以智谋和勇气与统治者对抗。
5. 指鹿为马:出自西汉时期赵高行相权时,他在宫廷中抓住一只鹿并宣称它是一匹马,从而展示他的政治手腕和迷惑人心的能力。
6.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带着刘备儿子刘禅逃离曹操追击时,多次智取敌人,成功地击败了敌将。
这些典故或成语表达了智慧、谋略和智谋在战争、政治等方面的重要性,也反映了智慧对于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作用。
8. 水滴石穿:指的是水滴不断滴落在石头上,虽然每滴水的作用力相对微小,但长期积累下来可以穿透坚硬的石头。
这比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最终能够战胜困难。
9. 狡兔三窟:出自《战国策》,比喻有备而来、预防万一的策略。
兔子会在地下挖多个窝穴,以备不时之需。
10. 画蛇添足:指在已经完美的事物上多此一举,反而变得破坏原有完美的行为。
比喻不懂得适度,反而多此一举并使事情变得更糟。
11. 虎口拔牙: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要有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才能成功。
12. 以逸待劳:指在作战或竞争中,采取闲暇自在等候战机或对手疲劳的策略,然后抓住机会取胜。
13. 悬崖勒马:比喻在危急时刻及时止损,免得出现更大的灾难。
14. 弱肉强食:指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弱者被强者压迫、争夺资源。
15. 路遥知马力:出自《韩非子》,比喻通过观察长途旅行中马的表现来判断马的体力充沛程度。
引申为通过观察或考察表象来判断人或事物的真实情况。
这些典故或成语在生活和文学中经常用来形容、比喻或启示智慧、策略和智谋的运用。
智谋故事一百则

智谋故事一百则【引言】智谋故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讲述一系列充满智慧和策略的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到古人的智慧,更能启发我们的思维,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实用的借鉴。
我国历史悠久的智谋故事丰富多彩,接下来就为大家讲述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智谋故事。
【主体部分】1.孟子劝齐王孟子通过与齐王的对话,劝说他实行仁政,以民为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国家和民生问题时,要有远见卓识,善于运用智慧。
2.诸葛亮借东风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巧妙地借来东风,帮助刘备战胜曹操。
这个故事展示了智谋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智慧改变战局。
3.岳飞草船借箭岳飞在战争中,通过草船借箭的计策,成功地为自己的军队筹集到大量箭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善于利用环境和智慧,可以以少胜多。
4.公孙鞅变法公孙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这个故事阐述了在国家治理中,勇于改革、善于用人的重要性。
5.曹操割须弃袍曹操在战争中,通过割须弃袍的计策,成功迷惑敌人,最终取得胜利。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危机时刻,冷静沉着、善于应变的能力至关重要。
6.庞统献连环庞统在赤壁之战中,通过献连环的计策,协助诸葛亮战胜曹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战争中,善于运用智慧,能够化险为夷。
7.东方朔救汉武帝东方朔通过智谋,成功地为汉武帝解围,使国家避免了一场危机。
这个故事展示了,在处理国家大事时,要有高超的智慧。
8.关羽单刀赴会关羽在长坂坡单刀赴会,展现了英勇无畏的气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要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挑战。
9.曹操败走华容道曹操在败走华容道时,通过关羽的仁义之心,得以逃脱。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困境中,智慧往往能够帮助我们转危为安。
10.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凭借卓越的智慧和谋略,统一六国,成立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历史长河中,智慧是推动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
【结尾】通过对以上十个智谋故事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智慧在历史长河和国家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智谋的成语和解释

智谋的成语和解释关于智谋的成语和解释智谋是一种能够指导行为的有效思维方式,是人们为了取得利益的方法论,一起来看看关于智谋的成语,仅供大家参考!谢谢!【智勇双全】:又有智谋,又很勇敢。
【经纶满腹】: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人的才学、本领。
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缺心少肺】:心:心眼。
缺少智谋。
【殚精极虑】:犹殚思极虑。
竭尽智谋与精力。
【力屈计穷】:屈:穷尽。
力量智谋都已用完。
【殚谋戮力】:竭尽智谋和精力。
【九旋之渊】:九:多数;旋:旋窝;渊:深渊。
旋窝多的深渊。
是指智谋深广。
【斗智斗力】:斗;争斗;智:智慧,聪明;力:气力。
用智谋来争胜负,凭力气分胜负。
【智勇兼备】:形容人既有智谋,又很勇敢。
【勇而无谋】:谋:计谋。
虽然勇敢,但没有智谋。
【妙算神机】:形容智谋无穷,善于洞察形势,计策得当。
【百龙之智】:龙:公孙龙,战国时人,著有《公孙龙子》。
一百个公孙龙的智慧。
形容非常聪明。
【不测之智】:测:估计;智:才智,智慧。
不可估计的才智。
形容智高才广。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同“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才疏智浅】:才:才能;疏:稀少;智:智慧。
才识不高,智力短浅。
用作自谦之词。
【才智过人】:才能智慧都胜过一般人。
【材高知深】:材:通“才”。
知:通“智”。
才能出众,智慧高超。
【聪慧绝伦】:绝伦:同类中无可比拟者。
指十分聪明智慧。
【聪明睿达】:聪明:聪敏有智慧。
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
【聪明睿知】:聪明:聪敏有智慧。
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
【殚智竭力】:殚:竭尽。
用尽智慧和力量。
【殚智竭虑】:用尽智慧,竭力谋虑。
【负薪之资】:负薪:背柴草,旧指地位低微的人;资:资质,指智慧,能力。
指卑贱者的资质。
【高世之智】:高世:超过世人;智:智慧,才智。
具有超出世人的才智。
形容才智非凡。
智谋 造句

智谋造句
1. 他凭借着自己的智谋,成功地解决了公司面临的危机。
2. 这位领导人的智谋让他在政治舞台上独领风骚。
3. 他的智谋让他在商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4. 这个计划需要一些智谋才能实现。
5. 他的智谋让他在困境中找到了出路。
6. 这个项目需要一些创新的智谋才能取得成功。
7. 他的智谋让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8. 这个团队的智谋让他们在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冷静。
9. 他的智谋让他在面对挑战时能够迅速做出决策。
10. 这个公司的成功离不开领导层的智谋决策。
有关智谋的成语

有关智谋的成语
1.智慧过人:指人的智慧超出寻常,超群出众。
2.机智如拆:形容人思维敏捷,反应灵活。
3.智勇双全:指人不仅有智慧,还有勇气,能在危急时刻果断行动。
4.智穷才尽:指智慧用尽,无法再有更好的想法。
5.智取威猛:指通过智谋取胜,战胜强大的对手。
6.谋定而后动:指在行动之前,先制定好计划和策略。
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再聪明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
8.明察秋毫:形容人眼光极为敏锐,能够识别微小的细节和差异。
9.智者见智,识者看识:指聪明人的看法不同,有洞见的人能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
10.左右逢源:形容人处事机智,能够随机应变,达到自己的目的。
- 1 -。
关于智谋的典故和成语

关于智谋的典故和成语
关于智谋的典故和成语:
1、围魏救赵: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国;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邯的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2、草船借箭: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3、孙庞斗智:孙庞斗智指孙膑和庞涓各用智谋相斗。
是来源于《东周列国志》的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庞涓设计让魏王残害了孙膑。
被砍掉双脚的孙膑逃到齐国后为齐所用,在救赵之战中,田忌采纳孙膑的围魏救赵、减灶计,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最终迫使庞涓马陵道自杀。
4、瞒天过海: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
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瞒天过海”的计策,古时人们早有使用,而“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形成,或与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关。
5、借刀杀人:借刀杀人是三十六计中第三计(胜战计之第三计),计谋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为了保护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
智谋双全的意思

智谋双全,释义是:同时具有聪明才智和计谋策略。
多用来形容一个人很有计谋和计策,能够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智谋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智谋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品质和能力。
智谋双全这个词就是用来形容那些既聪明又有计谋的人,他们能够运用智慧和策略来解决问题,化解危机,取得胜利。
这个词在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被广泛地应用于描述政治家、军事家、谋士等具有高超智谋的人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智谋双全这个词逐渐被引申为形容一个人具有高超的智慧和谋略,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凡联合与对抗的行动,都有相应合宜的计策。
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连锁而无中断。
然而,变幻着的事物各有具体情况,彼此间互相依赖,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是为了教化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
他们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观察天时,抓住有利时机,根据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据此先把握实质,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世上没有永远显贵的事物,事物没有永恒的师长和榜样,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
办成要办的事,重要的是不违背预定的计谋。
如果为了自己的君主,合乎这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那一方的利益。
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
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方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方的意愿。
这就是“忤合”之术。
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权衡之;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权衡之;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族,就必然要把整个家族都放在“忤合”之中权衡之;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合”之中权衡之。
总之运用“忤合”之术的范围或大或小,其功用是相同的。
所作之事都要预先谋划、分析、计算之后再实行“忤合”之术。
古代那些善于以背离一方、趋向一方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驾驭着四海之内的各家势力,控制各个诸侯,在“忤合”中促成转化,然后达到“合” 于圣贤君主的目的。
过去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然后才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
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其行动目的仍未显露于世人,最后归服了周文王。
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明主而毫不犹豫。
如果不具备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是不能驾驭天下的;如果不用心冥思是不可能揭示事物的规律的;如果不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情,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
所以,“忤合”的规律是:首先估量自我聪明才智,度量自身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内还比不上谁。
这样就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了。
[解析]“忤合”篇是讨论“以反求合”之术的。
在谈笑中,要达到某一目的,实现某一意愿常常要曲折地、灵活地应变,以求成功,这正是“忤合”之术。
事物总在变化中,正如本篇所言“世无常贵,事无常师”,所以“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或“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
由此可知,“忤合”是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应变常规。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逆顺的发展形式,施用“忤合”之术的前提是必须对具体事物多方研究,从而采取具体的应变方法。
缺乏针对性的以反求合,不仅不能实现原先意图,而且可能适得其反。
实施忤合之术,必须充分认识万物皆在变化中,变化才有发展,所以有效的忤合智谋必须使实施者相信要超过自己的对手有两个必备条件,其一是知己知彼。
知已知彼才能进退纵横,游刃有余。
其次是应在对方处于谋略、攻势状态中,即在不如我方谋略的情况下,行忤合之术,必将使我方获得主动权。
诈退之法常被军事家广泛使用,曹操就曾用此计巧取阳平关。
公元215 年春,曹操率兵攻伐汉中张鲁,自陈仓出发,一路夺关斩将,进行得极为顺利。
阳平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守将为张鲁之弟张卫与大将杨昂,他们在山顶筑长墙10 余里,更增加了进攻的难度。
几次攻击之后,曹操损兵折将,却没有踏上阳平关半步。
这时,曹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见阳平关着实难以攻破,便引军后退。
敌人见曹操大军已退,守备也就松弛下来。
不料曹操的退兵乃是诈退,正欲以松懈敌人守备。
他立即命令张郃、夏侯渊领兵乘夜愉袭,终获大胜,登上了阳平关。
阳平关一破,汉中已无险阻,张鲁仓皇逃走,曹操遂占有汉中。
在军事上,诈降之术,诈败之法均为“忤合”之计。
公元208 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这一年8 月,原来占据荆州的东汉皇族刘表病故,其子刘琮继位。
9 月,刘琮不敌曹操,束手投降。
原来投靠刘表的刘备,带领2 万人退守夏口。
曹操率军20 万人,号称80 万,直逼夏口。
刘备自知单靠自身的力量抵挡不住曹军的进攻,在危急之中派遣诸葛亮前往江东,以便联合孙权共同抗曹。
孙权深知,曹操的力量强大,如果荆州被曹军攻占,江东也难以保全,于是派周瑜、程普、鲁肃率3 万军队前去同刘备共御曹操。
曹操自恃实力雄厚,率水军自江陵顺长江而下。
曹操的大军在赤壁与孙刘联军相遇,初次交锋,曹军不利,于是退守江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曹军战船虽多,但多数船只小,为了防止船只遇风不稳,便用铁索把战船连锁在一起。
正在加紧备战的孙刘联军见此情形,认为有机可乘。
于是定下计策,派遣周瑜的部下黄盖带船过江,假装投降曹操。
周瑜鸣鼓升帐,令诸将各领3 个月粮草,准备御敌。
黄盖却进前说:“别说3 个月,就是20 个月也不济事,应弃甲倒戈,北面而降!”周瑜勃然大怒:“我奉主公之命,督军破曹,今两军相敌,你竟敢出此言,涣散军心,推出斩首!”黄盖也大怒骂道:“我是三世老臣,随主公纵横疆场,哪有你来?” 周瑜气得连连喊叫速斩!甘宁求情被乱棒打出,众官都跪下保黄盖。
周瑜看在众官面上,免黄盖死罪,却将其拖翻在地,打了50 脊杖,直打得皮开肉绽,鲜血并流,昏厥多次,文武官员无不落泪。
黄盖被扶入本寨躺在床上,各位将领纷纷来安慰他,他长吁短叹,流露出对周瑜恨怨不平的样子。
但当参谋阚泽来时,黄盖叱退左右,悄悄地将自己与周瑜密谋苦肉计之事告诉阚泽,并希望阚泽到曹营中献诈降书。
阚泽能言善辩,胆识过人,且与黄盖极好,见黄盖对东吴如此忠诚,甚是感动。
欣然答应。
阚泽带着黄盖早已写好的诈降书,当夜扮作渔翁,驾着一叶小舟,乘着满天星斗,划向北岸曹军水寨,被曹兵拿住,去见曹操,曹操正端坐在中军大帐之中,灯火辉煌。
众将分立两旁,阚泽从容地献上降书。
曹操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以江东六郡之卒抵挡曹丞相百万之师,犹如以卵击石!周瑜小儿自负其能,不自量力,又不听劝告,反而责打我三世老臣,我仇恨已极,想率领本部人马、粮草、车仗投降曹丞相,以报仇雪恨??”奸雄曹操将信反反复复看了十几遍,忽然拍案大怒:“黄盖用苦肉计,让你下诈降书,好乘机取胜。
你竟敢欺骗我?”叫左右将阚泽推出斩首。
阚泽面不改色,仰天大笑说:“黄盖不认人哪!”曹操喝令推回来,责问阚泽:”既是真投降,为什么不约好时间?”阚泽故意耻笑曹操不懂兵书,乃无学之辈!竞不知“背主作窃,不可定期”的道理。
曹操听了立即下拜,取酒款待阚泽。
饮酒间,又接一密信,乃是被派往吴军中充当奸细的蔡中、蔡和报告黄盖与周瑜意见不和反遭毒打之事,曹操更加深信不疑。
东南风刮起来了,黄盖急忙率领20 只战船,里面装满于柴、火药等易燃物,船头高挑着青龙牙旗,上写“先锋黄盖”四个大字。
趁傍晚月光明亮之时,直向北营进发,船借风势,行走如飞。
此时北营将士及曹操均站在船头上,高兴地等待黄盖来降,谁知距北营不到2 里处,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20 只火船如箭一般撞入曹兵水寨,曹寨中船只一齐着火,又被连环铁锁连在一起,无法分开,更无法逃避,正在危急之际,只听一声炮响,四下里火船齐到,江面之上,一片火光,席卷连营,烟焰满天。
曹操被大将张辽救走,其余将士大部葬身于火红的江面之中。
可叹80 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在诱敌中要有超前意识,预料出事物变化的前景,以采取合宜的决策。
如北宋初年,渭州知州曹玮就曾以此取胜敌人。
北宋初年西夏人经常侵犯边境,一次他们又来骚扰,曹玮领兵出战,打了胜仗。
敌人丢下物资逃跑了,曹玮派人打探到他们已经走远了,命令士兵赶着敌人丢下的牛羊,抬着他们丢下的物资,慢慢地往回走。
敌人逃了几十里后,听说曹玮贪图财物行动迟缓,队伍零散,就又返回想袭击他们。
曹玮得到情报后,仍然不慌不忙地带着队伍慢慢走,部下很担心,对曹玮说:“把牛羊丢下吧,带着这些东西,跑也跑不动,打也打不了,敌人追上来怎么办?” 曹玮对这些话全不理会,队伍还要往前走,又走了半天,到了一个比较有利于战斗的地形,曹玮才命令停下来等待敌人的到来。
敌人快要逼近的时候,曹玮派人迎上去对他们的首领说:“你们从远道而来,一定很疲劳,我们不想乘你们疲劳的时候和你们作战,请你们的人马先休息一会,然后咱们再决战。
”敌人正跑得精疲力尽,听他如此说非常高兴,坐下来休息。
过了好长时间,曹玮派人对敌人说:“休息好了,咱们可以交战了。
”于是双方击鼓进军,曹玮的部队毫不费力就把敌人打得大败。
曹玮的部下对这一仗取胜如此容易都感到奇怪。
曹玮说:“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乏,让大家赶着牛羊抬着财物,作出贪图财物的样子,是为了诱骗敌人,把他们引出来。
等到他们走了很远之后再回过头来袭击我们,几乎走了一百里地。
这时如果马上和他们交战,他们虽然疲劳,但是士气正旺,谁胜谁负很难定夺。
我让他们先休息,是因为走远路的人,停下来休息一会,就会腿脚肿痛麻木,站立不稳,根本无法作战。
我就是根据这一经验打败他们的。
”曹玮能把普通的生活经验,运用到实际作战中,使其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个聪明的将领。
诈降是军事中常规法则。
所以凡有降者务必审查,勿中敌之诡计。
军史上这种战例举不胜举。
凡是取胜者,均会忤合之术。
北宋初年,契丹大将耶律休哥,趁天寒地冻,把刘延让等人率领的10万人马打得大败。
耶律休哥得胜以后遂想乘胜进攻雄州。
于是给雄州知州贺令图写了封信,信中言道:“自己在国内呆不下去,情愿归顺宋朝,请您帮助在大宋皇帝面前说情,使之收留,然后再约定归降日期。
”写好以后派人拿着贵重礼物和信一并送到雄州。
贺令图是个轻薄无谋的人,看完信后毫不怀疑,收下礼物,派送信之卒回去享报耶律休哥,做好归降准备。
耶律休哥得到消息十分高兴,当即卒部向雄州进发,行至君子馆与宋将刘延让部相遇。
耶律休哥派人传信说,“要见雄州贺使君。
”贺令图以为耶律休哥要商议归降的具体事宜,心想耶律休哥来降,自己定能因此领功受赏。
当即带领部下十几个人骑马奔契丹大营而去。
行至耶律休哥大帐外面,正要迈进营门,忽然一人厉声大骂:“你经营的好事,今是来送死的吧。
”贺令图抬头一看不是别人,正是耶律休哥。
知道已经上当,懊梅不迭,这时还想指挥随从与之对抗。
这几个人到了契丹大营,如同羊人虎口一般,那里还有活路。
耶律休哥人马一拥而上,顷刻之间十几个随从已被斩尽杀绝,贺令图被绑赴契丹,随后也被杀死。
耶律休哥乘胜南进,接连攻下深、邢、德三州,掠得人口、财物无数,然后回朝领功受赏去了。
大凡诈降计都是战败一方所施。
耶律休哥却以胜诈降获得成功。
而贺令图上当受骗,恐怕是贪图功劳利令智昏所致。
“忤合”篇认为联合和对立都有相应的策略。
而且两种状态是互相转化的,就像铁环一样连接在一起,没有一点裂痕。
圣人就是要了解掌握这一规律,促使两者之间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