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像“无忧无虑”、“无边无际”之类的成语,它们的第一、第三个字一样,其他两字不一样,这样的成语叫做ABAC式成语。

(二)把句子写具体
1、出示要求: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
....,皱起
..
了眉头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的叫起
.....来.。

2、指名读第一段文字,提醒学生注意加点短语“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1)指导学生反复观察加点的短语,寻找特点。

嘴,眉头——身体的部位
噘,皱——动作
(2)小结:这些短语都是由表示动作的词和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指名读要求。

指名读。

学生观察,寻
找特点。

集体交流。

,才能完成呢既
定目标。

第四环
节为日积月累。

对于从寓言故事
所演化而来的成
语,学生不仅要
知其然,还要知
其所以然。

因此
这一环节要充分
发挥学生查阅资
料进行学习的能
力,这样既能锻
炼学生的自学能
力,也能拓展他
们的知识面,提
升语文素养。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内容第二单元有四篇课文(《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习作(看图画,写一写),还有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中国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

二、这一单元属于什么学习任务群从课文及快乐读书吧及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来看,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但口语交际、习作与寓言不太相干。

现在口语交际与习作等合并为“表达与交流”,从未来的教材单元来看,学了寓言,按理说表达与交流也要与寓言有关。

不是不说,现有教材只是重视寓言的阅读,对寓言的写作、创作没有重视。

可以说,整个小学六年,从未要求学生去创作寓言体的文章。

也许这是课程标准没有的要求导致教材也没有这样的要求。

也许寓言是寓言家的专利,儿童那么小,怎么可能会写寓言呢?也就是说,这一单元的课文学习,没有什么读写结合的问题。

如果你研究四篇课文中三篇精读课文后面的题目及一篇略读课文前面的要求,也没有一题涉及写作。

寓言真的这么难以创作吗?不难,真的不难!其实,这一单元有两种习作,一是看图画写一写,二是语文园地中的“写通知”。

这两种习作与课文真的没有什么联系。

世界上,有两位专家是强烈反对中小学生学寓言的,一个是卢梭, 一个是钱钟书,他们的观点如今看来,没有人喜欢,所以早就被遗忘3.《伊索寓言》据考证,最完整的是312篇:这本标着全集的, 只有284篇。

但看了几个版本,相似点,都比拟短小。

小文改成长文,就像所学的课文那样,不失于是一种可以玩玩的习作。

看•《伊索寓言》, 选择一那么,如课文样,将短文改成长文。

4.这一课有四个多音字(称、禁、撒、挣),学会12个生字,分别是“鹿、塘、映、欣赏、匀、致、配、传、哎、狮、叹”,“赏”有人会将下面的“贝”写成“见。

“致”有人将右边的“反文”写成“折文”,“狮”右边写成“帅二教学时,尤其注意。

5.这篇课文,使用了几个自言自语说话句,使用的都是提示语在前,引语在后,能否变成“引语在前,提示语在后二(四)《池子与河流》的学习1.这是译成诗歌形式的寓言,克雷洛夫用俄语写成的寓言就是以诗体的形式写的。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7鹿角和鹿腿》公开课教案_1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7鹿角和鹿腿》公开课教案_1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教学设计鹿角和鹿腿(第二课时)【教材分析】《鹿角和鹿腿》选自《伊索寓言》,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中的第三篇课文。

文章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

平时,鹿十分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

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只凭外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

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尤其是小鹿的独白值得回味推敲:前三句都以一语气词开头,凸现小鹿当时的情绪,是进行朗读训练和语言积累运用的珍贵语例;最后一句意味深长,有助于学生读懂故事的寓意。

课后共有三道习题。

课后第一题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时,能初步知道鹿的心情变化。

品读课文时,可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鹿对角和腿的态度及变化,进而感悟鹿的心境,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课后第二题要求:“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旨在通过讲故事,帮助学生梳理内容,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教学时,可在品味鹿对角和腿前后态度的变化,梳理出两组关键词,然后让学生借助关键词讲述故事。

讲故事前可以先提供讲故事方法,然后自由练习,再到全班展示。

课后第三题:“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此题可以和理解寓意相结合,引导学生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判断并把理由说清楚。

第一种说法: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

这种看法有些偏颇。

美丽的鹿角也很重要,一是美丽的事物让人赏心悦目,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就是价值。

鹿角除了美丽之外,遇到危险时,还可以用来抵御敌人。

第二种说法是: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他们各有各的长处。

这种说法比较客观,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像鹿的角和腿一样,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

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看待事物。

【学情分析】1.学情起点: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不少学习寓言故事的经验,也了解到寓言故事往往是借助故事情节的矛盾处或反转处来揭示寓意。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及反思

3.(课件出示4)“寓言故事能让我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寓言,让你想到了哪些人和事?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1)比如,读了《守株待兔》,我想到了许多身体健康的人不劳而获,每日蓬头垢面,沿街乞讨。

(2)读了《池子与河流》,我想到生活中有很多成功人士,像河流一样,创造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4.教师小结:学习寓言,可以使我们明白道理,弄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还教育我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三、词句段运用板块二:词句段运用(一)词语运用(课件出示5)1.根据拼音,读一读这两组词语。

2.说一说,这两组词语分别是什么结构?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第一组词语的前面两个字是一样的,第三个字是“不”,第二组词语是“无……无……”式的。

3.仿照例词写词语。

像第一组这样的词语还有:念念不忘滔滔不绝孜孜不倦……【设计意图:注意加点词语,了解动作和神态描写的方法,学会运用,提高学生写话能力。

】像第二组这样“无……无……”式词语有: 无牵无挂 无声无息 无时无刻 无形无色……(二)句子积累。

(课件出示6)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这些句子,都抓住了人物的什么写的?(动作、神态描写)(板书: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第一句,加点的词语是“噘起嘴、皱起眉头”,分别写了小鹿的动作和神态。

第二句加点的词语“高兴地叫起来”也是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和动作写的。

3.照样子,把给要求补充的句子加上表示神态、动作的词语。

他攥起拳头,大声吼道:“你真是急死我了!” “这次我终于可以好好地玩儿了!”姐姐手舞足蹈,兴奋地说。

(三)段落运用 (课件出示7)【设计意图:了解通知的格式,了解通知的内容,学习写通知。

掌握通知这种文体。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先观察,接着跟老师范写,再临写。

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1.读一读这个通知。

2.看一看,通知的格式是怎样的?小组讨论,交流如下: (1)“通知”是题目,居中写。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学习目标 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学习目标 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学习目标
一、单元简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寓言故事”,围绕这个主题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和《池子与河流》。

这四则寓言故事涵盖中外,文体丰富,让学生能认识寓言,初步了解中外不同的寓言故事。

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四个版块的内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33个字,正确读写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守株待兔》。

3.能结合相关语句,体会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读懂故事,明白道理。

4.积极参与讨论,能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清楚理由。

5.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展开想象。

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6.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

7.积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等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三、课时安排
《守株待兔》——2课时《陶罐和铁罐》——2课时《鹿角和鹿腿》——2课时《池子与河流》——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快乐读书吧——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寓言故事,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故事讲述的道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内容中领会,不能将寓言故事的道理剥离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

教学时可以灵活一些,可以让学生采取分角色朗读、角色扮演的形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课外要多阅读,可以从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入手。

江华瑶族自治县三小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狮子和鹿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

江华瑶族自治县三小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狮子和鹿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
(4)幸好有惊无险,鹿最终逃脱了狮子的追捕,这让我们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小鹿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四、师生共同总结,提示寓意,拓展延伸。
1。好了,学习到这里,我想你一定有很多收获,你懂得了什么?
2.师总结:很高兴同学们从这则寓言里悟出这么多道理来,在生活中,任何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板书)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他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3。正在小鹿得意洋洋的时候,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的视线往下一移,看到了自己的腿,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四段,
找一找它怎么评价自己的腿?板书鹿腿
A.它认为自己的腿怎么样?(难看)板书难看
B.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太细、配不上自己的鹿角)
C.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特别不满意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没有就;
没有就;
没有就.
19珍贵的教科书
第一课时
一、jìng shuātìhèn sīxiào fǔlōng
二、转移环境顽皮椅子坚持艰苦主席交替
三、必须必需虚弱微弱
四、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
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
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亦、抹、宜、庭、未、磨、盘”7个生字;会写“断、楚、至、孤、帆、饮、初、镜、未、磨、遥、银、盘”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A、同桌互相读。B、开火车读。C、生齐读。
3。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根据提示说一说。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说明《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口语交际围绕本组的专题,此单元安排了以“我们能做点什么”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

有关这次训练,教材在本组的导语、综合性学习提示中已经作了相关的说明。

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意在使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效迁移,结合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体会,让孩子们与同学就家乡的环境保护进行探讨和交流。

(具体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展开交流:你调查的是哪一方面容?采用什么方法?你在自己的调查中有什么发现?你了解到周围的环境受到哪些污染?污染原因是什么?你能根据自己的调查用数据、图片或其他方法进行说明吗?改善家乡的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你通过本次调查有什么收获呢?)2、习作本次习作,是综合性学习的一部分。

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综合性学习来写,围比较广泛,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本次习作,我们可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指导。

(1)、激发习作兴趣。

教师可以承接前面的综合性学习巧妙导入,如,大家围绕“环境保护”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工作,是否愿意结合这次综合性学习,写一写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感受或想法;大家在口语交际课上交流了自己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收获、体会,是否愿意把交流的容写下来。

(2)、选择习作容。

引导学生回忆在口语交际中哪些同学(包括自己)的哪些容表达得具体,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然后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从中选择习作容。

(3)、鼓励孩子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引导学生由说到写,把在口语交际流的容写下来。

学生可以借鉴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如《翠鸟》抓住了所描写对象的特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语言朴实,叙事生动清晰,揭示的道理深刻。

引导学生使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

3、我的发现教材中列举了两组句子,学生在读完每一组句子之后,都会有所发现,但是,所发现的容会因学生不同存在着差异。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二单元6 陶罐和铁罐(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二单元6 陶罐和铁罐(教案)

6 陶罐和铁罐文本分析本课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国王橱柜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陶罐则很谦和,争辩几句后,便不再理会铁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已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课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

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理和陶罐的谦和、友善、克制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

在教学时,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读”上,引导学生聚焦对话部分,体会文章具体生动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从朗读中揣摩角色的语气和性格,准确把握故事形象,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

教学目标1.认识“陶、罐”等10个生字,会写“骄、傲”等11个字,会写“国王、骄傲”等15个词语。

2.结合课文相关词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说出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并由此准确揣摩它们的性格特点,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和而不软弱。

2.在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朗读练习,进一步深化对语言文字及故事主旨的感悟。

教学难点带着问题在读中思考,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寓意,受到一定的启发和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1.认识“陶、罐”等10个生字,会写“骄、傲”等11个字,会写“国王、骄傲”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故事内容,理清故事脉络,初步了解陶罐和铁罐的优缺点以及各自的结局。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陶罐和铁罐各自都有什么优点和短处,它们的结局是怎样的。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陶罐、铁罐实物,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罐子的特点。

导语:同学们,大家看这两个罐子有什么不一样?大家可以仔细看一看,也可以上来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学生自由表述)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的故事,就是讲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的,当然不是老师带的这两个,它们可是国王橱柜里的两个罐子呢!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读准“陶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字词积累】1、认识“秆、绣”等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翠、秆”等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正确读写“翠鸟、苇秆”等16个词语。

2、读准字音:“秆”读:gān,“赤、衬”是翘舌音,读:chì、chèn。

3、记忆字形:“秆”要介绍是“禾”字旁,和“木”字旁的“杆”进行区分。

“衬衫”要联系生活经验,部首是“衤”。

“翠、翁”都有“羽”,但书写时要注意区别。

“秆、透”都有“禾”,但因为所在位置不同,书写时也要注意区别。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随着读课文,结合字典中查到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词语;练习概括自然段的段义。

1. 读课文第1段,教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鲜艳”的意思,老师提示学生在书上勾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结合这些词语来理解翠鸟的颜色鲜艳,再指导学生边朗读句子边想象,感受翠鸟的颜色鲜艳。

查字典并借助图片理解“小巧玲珑、透亮灵活”的意思,联系本段第一句话“站在苇杆上”,体会翠鸟的“小巧”(小而轻),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 读第2—3段,查字典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清脆、一眨眼”的意思,联系上“尽管......还是......”理解“锐利”的意思,联系第二段“注视”,理解“为什么眼睛能够‘锐利’”;在教师的提示下,勾画出描写翠鸟动作的词语,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翠鸟动作的迅速。

读“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波纹还在荡漾”,想象翠鸟蹬开苇秆引起的苇杆摇晃,波纹大小,持续时间,来体会翠鸟飞得快,行动快捷,进一步理解“疾飞”。

3. 练习总结段落的意思4.读第4、5段,查字典理解“陡峭”的意思,通过“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来感受孩子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

5、练习复述翠鸟的样子,翠鸟捉鱼的过程,用上新学的表现翠鸟特点的词语。

【表达学习与句段积累】1、通过课后第3题,体会和发现作者语言表达方面的准确、具体、生动。

第一组中第二句的好处:。

“爱贴着水面疾飞”比“爱在水面上飞”更能准确、生动地体现出翠鸟动作轻盈、迅捷的特点。

第二组中第二句的好处:“蹬开”比“离开”更具体,将翠鸟离开苇秆时的动作、神态、速度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

2、学习作者从不同侧面把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进一步读第一段,学习作者是如何把“鲜艳”写具体的-先总的交代,然后从不同侧面来具体写。

3、进一步度第二、三段,体会作者细致观察整个过程事物的变化,把小动物做事的经过写具体。

——“注视——行动——结果”4、背诵课文第1——3段。

【写作练习】: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翠鸟的外形特点,按照写作顺序写出外形的特点;仿照翠鸟捕鱼的动作描写,写出这种小动物的动作特点。

《燕子专列》【字词积累】1、会读“欧、洲”等11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欧、洲”等14个要求会写的字。

正确读写“专列、舒适、启程、特殊、长途、成千上万、麻烦、骤降、疲劳、饥寒交迫、政府、纷纷、救护、致谢”等词语。

“濒”字是前鼻音,应读:bīn,不要读成:pín。

“骤”应读:zhòu,不要读成:zòu。

“洲、殊、骤、涉”是翘舌音,“厢”是后鼻音。

2、可以把要求会写的字分类,“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是左右结构,“启、疲、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比例。

另外,“舒”的右边是“予”,不是“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结合从字典中查到的意思,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想象作者所写内容的画面,读懂段落,练习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1、读第1段,查字典理解“专列、舒适”的意思,通过生活经验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启程、送行”的意思,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体会到人们将燕子看作了朋友以及对它们的重视。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2、读第2——4段,查字典并理解“麻烦”的意思,再结合下文中“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语理解文中“麻烦”具体指什么。

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读后想象,人们当时是怎么做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出表示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

读“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体会“通红、僵硬、但一点也不”这些词语的作用,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小女孩为拯救受伤的燕子而忘我的精神境界。

练习用自己的话叙述四个段落所讲的故事。

3、读第5段,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致谢”的意思,说一说这段讲了什么。

4、在读懂课文后,按照“为燕子送行——燕子遇险,人们救助——燕子专列带着人们的友情远行”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所写故事。

【表达学习与句段积累】1、完成课后练习,再读课文,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纷纷”指出拯救燕子的人多,“四处”指寻找燕子的范围广;透过这两个词语的字面意义,还反映了人们对于保护动物的博大爱心,为拯救燕子所付出的辛苦劳动。

从表达效果上,运用“冒着、顶着、踏着”三个动词,能较好地体现气候环境的恶劣及人们为拯救燕子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教学时,引导学生采用删词、换词的方法体会词语的准确。

2、再读全文,从中归纳:与《翠鸟》相比较,本文也写了小动物,但是内容有什么不同?给了自己什么启示?小动物生存,很多时候也需要人类的帮助。

而我们帮助了小动物,就能够跟它建立起感情,它便会乐意接近你。

它乐意接近你了,你就会有很多的机会去观察、研究、了解它的各种生活习性。

因此,我们对待小动物要像好朋友,在它有困难的时候,在它需要帮助的时候,尽心尽力地为它做一些事情。

而因为你关心它、要帮助它,这个时候你就会格外地关注它,这本身也是观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很多意外的新发现。

练习:为自己家或者小伙伴家里的小宠物做点事情,细细体会你是怎么做的,仔细观察它的行为有什么变化,坚持着去做,看看它的行为是否有同样的变化?把这变化记录下来。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字词积累】1、会读“郁、澈”等9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森、郁”等13个要求会写的字。

正确读写“山谷、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锋利、裸露、扩大、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喘气儿”等词语。

2、“湛”是翘舌音,读:zhàn,不要读成:shèn。

“裸”应读:luǒ,不要读成:guǒ。

“哮”应读:xiào。

3、注意“森、葱、犁、喘、黎”等字在田字格中要比例协调。

“葱”的中间是“匆”,不是“勿”,一点不要丢。

“黎”的上部右边不要多写一撇。

“裸”是“衣补”不是“视补”。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1、读第1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美丽”的意思,再结合第1段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等词语来想象一下小村庄是怎样的美丽,读懂“美丽”与下文具体介绍的关系。

2、读第2、3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锋利、各式各样”的意思,查字典并结合动作理解“拎”的意思。

和生活实际比较,体会“谁”的意思,接着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谁”不作为疑问代词,是“任指”,表示没有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

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拎”字和“拿、带”想比较,不能换成其它词,在此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

把“一棵一棵”和“一棵”想比较,体会人们根本没把砍树当一回事。

联系这一段体会第3段中“不断”的意思,和最后的省略号的作用,它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但是比文字的说明更有韵味——对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

读懂后,分别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段讲了什么。

3、读第4、5段,体会“不管怎样……还”这文中的作用,表达出一种较为勉强的味道,试着去掉“还”字,比较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是对人们行为的否定。

结合实际说一说“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这里形象地说明了大雨连续不断、几天没停。

联系语境说一说“咆哮”的意思,本来指野兽的吼声,文中形容河流的波涛声。

联系前文理解“一切”的意思,这里指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得的所有的物品。

“什么——这里不是来提问的,而是用以“任指”随便的一个东西或物品。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段讲了什么。

4、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复述课文内容,说清楚“过去小村庄什么样,是什么使小村庄发生了变化,最后小村庄怎样了”。

【表达学习与句段积累】1、结合上下文体会排比句式运用的好处。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变成房子,变成工具,变成家具,这里连用了三个“变成”,构成了排比句,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句式非常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

2、文中三次提到“锋利的斧头”,是有意的,“锋利的斧头”,代表着人们对树木森林的无情的、残酷的破坏,短视的利用,甚至可以说是那些无知的人们的一种象征。

“锋利的”更突出地表明了这种破坏的残酷和无情。

练习:观察时留意身边环境在发生哪些变化《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了小村庄的环境变化的故事。

作者把这个变化写出来。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观察方法,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了解变化的原因然后在写作时把变化写出来。

《路旁的橡树》【字词积累】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如“延”应读:yán,“楔”应读:xiē。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练习运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用简练的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或意思相近的段落的意思。

1、通过读重点句子,结合词语体会人们在处理橡树和路时的心情。

(1)“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结合“突然”“停下来”说明出现了问题,为什么停下来呢,原来,“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上的哨兵一样”,结合“粗壮、结实、挺拔”感受它充满了活力,是美的象征,是它使工人们停了下来。

(2)“工程师向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结合“沉默不语”体会人们当时犹豫,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3)“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结合“长久地、叹着气”体会工程师在内心深处复杂的心理斗争,表明他为了保护橡树,准备作出无奈的选择,结合“也、沉重地叹着气”体会工人们内心的担心、沉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