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胞囊线虫主要生理小种的可溶性蛋白电泳比较初步研究
大豆抗胞囊线虫相关基因的QTL定位的开题报告

大豆抗胞囊线虫相关基因的QTL定位的开题报告
题目:大豆抗胞囊线虫相关基因的QTL定位
1.研究背景
大豆胞囊线虫是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能够通过寄生在根系和地上部分部分交配并繁殖,破坏大豆根系结构,降低大豆产量。
目前,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的主要方法是使用农药,但是这种方法不仅费用高昂,而且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开发具有抗胞囊线虫性的大豆品种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
2.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QTL定位方法,寻找大豆抗胞囊线虫相关基因,并探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及其在大豆胞囊线虫抗性中的作用。
具体工作包括:1)对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的大豆植株进行人工感染和野外观测,筛选出具有抗胞囊线虫性的品种和材料;2)使用分子标记技术构建F2群体,进行QTL定位;3)鉴定定位到的抗胞囊线虫基因,开展基因功能研究,探究其在大豆生长发育和抗病过程中的作用。
3.研究意义
本研究有望为开发耐病、高产的抗胞囊线虫大豆新品种提供有益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撑,有助于推动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通过鉴定大豆抗胞囊线虫相关基因及其作用,还有可能为其他作物的抗线虫育种提供借鉴和参考。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农机具传播
带病土壤中的幼虫和成虫可以通过 农机具的携带进行传播,导致病害 的扩散和蔓延。
水源传播
带病的水源也可以传播大豆胞囊线 虫病,例如灌溉水可以携带病土中 的幼虫和成虫,导致病害的扩散和 蔓延。
03
症状识别与诊断
症状识别
01
02
03
幼苗
生长缓慢、矮小、叶片苍 白,根系发育不良,根瘤 少。
成株
植株矮化,叶片变黄,结 荚少,荚小而秕。
胞囊
白色,表面有光泽,像卵 圆形肾形物体。
诊断方法
观察症状
观察植株是否有上述症状。
土壤养分分析
测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了解是否有营养缺 乏导致线虫病发生。
显微镜检查
取根际土壤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胞 囊存在。
实验室检测
使用专业的检测方法进行确诊。
04
生物控制
利用天敌如捕食性螨、昆虫等控制线虫数量。
化学防治
土壤处理
用化学药剂如石灰、硫磺等处理土壤,消毒灭杀 线虫。
种子处理
使用含有杀线虫剂的种子处理剂进行种子处理, 预防线虫危害。
田间施药
在发病初期及时施用杀线虫剂,如涕灭威、呋喃 丹等,控制线虫繁殖。
05
防治效果评估与监测
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评估指标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引进国外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经验,加 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大豆胞 囊线虫病的挑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农业防治
通过轮作、深耕等农业措施,能够减少胞囊线虫的数量,减轻病 害发生。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发掘新型防治手段
继续研究和开发新的生物、化学和农 业防治手段,提高防治效果和可持续 性。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摘要:大豆包囊线虫病的防治应采取合理轮作为基础,积极选育和利用抗线虫品种,加强病情检测,重点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合理轮作是一种交易推广、经济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大豆包囊线虫病综合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发生最普遍的病害之一。
其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休眠体(胞囊)存活时间长,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
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发生较普遍。
一般可使大豆减产5%~10%,严重的可达30%以上甚至绝产。
1 症状胞囊线虫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生。
胞囊线虫病寄生于大豆根上,直接危害根部。
幼苗期植株受害生长迟缓,子叶及真叶变黄,重病苗停止生长,终至死亡。
根部被线虫寄生后,植株矮小,花芽簇生,节间缩短,开花期延迟,不能结荚或结荚少,叶片发黄;严重地块大面积枯黄,似火烧状,因而又被称“火龙秧子”。
被线虫寄生后,主根和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整个根系呈发状须根。
须根上着生白色至黄白色比针尖略大的小突起,大小约0.5毫米,即线虫的胞囊。
病根根瘤很少或不结瘤。
植株地上部分明显矮小,节间短,叶片发黄,叶柄及茎的顶部也成浅黄色,结荚很少。
2 病原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由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SCN)侵染引起的。
胞囊为柠檬形,初为白色,渐呈黄色,最后为褐色,长0.6毫米。
表面有斑纹。
卵长椭圆型或圆桶形,大小为50~111微米×39~43微米,藏于胞囊中。
幼虫分为4期,2龄以前雄雌相似,3龄以后雄雌可分。
老熟雄虫呈柠檬形,大小为0.85毫米x 0.51毫米,白色至黄白色,体内充满卵粒,体壁角质层变厚,可直接转化为柠檬状的皮囊(或称胞囊),具有抵御不良环境的作用,在胞囊内卵可存活10年以上。
大豆胞囊线虫的寄主范围很广。
在我国SCN的寄主植物有大豆、菜豆,红小豆、饭豆、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地黄、豌豆、泡桐等。
《大豆胞囊线虫病》课件

03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 方法
农业防治
01
02
03
轮作换茬
合理轮作是防治线虫病的 有效措施,可以改变土壤 中线虫的群体密度,减轻 线虫对大豆的危害。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线虫病有较强抗性 的大豆品种,提高大豆自 身的抗病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病株 残体,减少线虫的寄主和 繁殖场所,降低线虫数量 。
研发新型高效的杀线虫剂,并探索合 理的施用方法,以有效控制大豆胞囊 线虫的危害。
生物防治措施
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 源,对大豆胞囊线虫进行生物防治,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度。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苦参碱 等,直接杀死或抑制线虫的繁殖, 降低线虫数量。
生物肥料
使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肥料, 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通 过微生物的活动来抑制线虫的繁殖 。
04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预防 措施
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01
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确保种子来 源健康,避免带病种子传播病害 。
02
定期对留种基地进行监测,及时 发现并处理病株,防止病害扩散 。
种子处理
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采用温汤浸 种或药剂拌种等方法,杀死潜在的病 原菌。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提高种子对病 害的抵抗力。
加强检疫
对调运的种子进行严格检疫,防止带病种子传播病害。 对种植区域内的植株进行定期检疫,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株,防止病害扩散。
通过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手段,培育具有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大豆品种,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
抗病机制研究
野生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野生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生化机制的初步研究学院名称:生命科技学院专业名称:植物保护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论文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供试材料 (1)2.2 野生大豆防御酶活性测定方法 (1)2.2.1 育苗和取样 (1)2.2.2 酶粗提液制备 (2)2.2.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2)2.2.4 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2)2.2.5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2)2.2.6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野生大豆对SCN抗性与POD的关系 (3)3.2 野生大豆对SCN抗性与PPO的关系 (3)3.3 野生大豆对SCN抗性与PAL的关系 (4)3.4 野生大豆对SCN抗性与SOD的关系 (5)4 结论与讨论 (5)致谢 (7)摘要摘要本研究在田间自然侵染条件下,分析了野生大豆126(高抗)、抗线7号(高抗)、半野158(感病)、野生大豆241(感病)、野生大豆221(高感)、栽培大豆黑农48(高感)等材料苗期根内主要防御酶PPO酶、POD酶、SOD酶、PAL酶的差异。
结果表明,不论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根部POD酶、SOD酶、PAL酶酶活性都呈上升趋势,抗病品种在SCN侵入后POD、SOD、PAL酶活性上升趋势较大,而感病品种上升趋势较小。
这表明POD、SOD、PAL酶变化幅度与品种抗性存在一定的关系。
此外,抗感病品种SCN侵入后PPO酶活性皆表现为下降趋势。
关键词:野生大豆;胞囊线虫;防御酶AbstractWild soybean study on the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to soybean cyst nematodeAbstract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of infection, analysis has wild soybean 126 (High resistent), and anti-line 7th,(High resistent), and half wild 158 (Susceptible), and wild soybean 241 (Susceptible),and wild soybean 221 (High susceptible), and cultivation soybean black agricultural 48 (High susceptible), material seedling root within main defense enzyme PPO enzyme, and POD enzyme, and SOD enzyme, and PAL enzyme of differenc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th resistant varieties and susceptible varieties,roots of POD, SOD enzyme, PAL enzyme enzymes enzymes are on the rise, In SCN resistant varieties into POD,SOD,PAL enzyme activity on the rise after more susceptible varieties on the rise is smaller.This shows POD,SOD,PAL enzyme variation and resistance of certain relations. In addition,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varieties of SCN PPO enzyme activiti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downward trend after the invasion.Keywords: Soybean; cyst nematode; defence enzyme1 前言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Heterodera glycine s)又称大豆黄萎病、火龙秧子是大豆生产中流行性、毁灭性病害之一。
大豆胞囊线虫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及其SSR标记研究进展

1 对 大 豆 胞 囊 线 虫 生 理 小 种 的 研 究
由于致 病能 力 的不 同 , 豆 胞 囊 线虫 存 在 多 大 个生 理 小种 。大 豆胞 囊线 虫生 理小 种是 由美 国的 God n等[ 于 1 7 le 2 9 0年 首 次 提 出 的 , 根 据 大 豆 他 胞囊 线 虫 在 5个 鉴 别 寄 主 ( e6 , e ig P c — L e 8 P kn , i k
近 年来 , 子生 物 学 的发 展 为 大 豆 抗 胞 囊 线 虫研 分
究 开 辟 了新 途 径 。
势 小种 变异 为 3号 和 l 4号 生 理小种 并存 , 在我 国 首 次报 道 1 4号生 理小 种[ 。 8 ]
近 年 来 , 于 选 取 的 发 病 地 块 不 同 , 用 鉴 定 由 采
关 键 词 : 豆 胞 囊 线 虫病 ; 大 生理 小 种 ; S S R标 记
中 图 分 类 号 :5 5 1 ¥ 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22 6 ( 0 1 0 一 l 9 0 1 0 — 7 7 2 1 ) 8O 3 — 3
大 豆胞 囊线 虫 病 ( C 是 大 豆生产 中的 主要 S N)
除 1 号 、 2号 、3号 小 种 外 , 它 生 理 小 种 均 已 1 1 1 其
发现 。在 我 国 , 维 志等 于 1 8 刘 9 4年 首先 在东 北地 区发 现 1号 和 3号 小 种 [ 。 随 后 , 品 三 等 于 4 ] 陈 18 9 7年 在 山东半 岛的胶 县 、 胞 囊 线 虫病 ( tr d r y i e c io e 是 世 界 上 大 豆 生 产 的 毁 灭 性 病 害 之 一 。 胞 囊 线 虫 本 身 大 Hee o eaglcn sIhn h )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抽样调查与研究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抽样调查与研究卢为国;盖钧镒;李卫东【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06(039)002【摘要】[目的]探讨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的种类及其分布.[方法]2001~2003年在黄淮大豆产区依据Riggs的鉴别模式对38个地点大豆胞囊线虫(SCN)生理小种作抽样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绘制出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图.[结果]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北京、山西大部分地区、河南东部与北部、安徽北部;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南部地区的抽样调查中未检测到大豆胞囊线虫.其中1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南以南及以东地区,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交界地区,河南漯河、周口及安徽阜阳地区.4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交界地区,山西、北京地区,以及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2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聊城、德州地区,河北石家庄地区,河南焦作、获嘉地区.7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河南开封、滑县、温县等地.5号生理小种在河南和河北有零星分布.另外,在河南商丘地区新发现有9号生理小种.[结论]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是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线虫育种应该以兼抗1号和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各生理小种的分布没有明显分界,优势小种分布区域中存在其他生理小种.在过去的10年中,该地区生理小种的组成相对稳定,本研究结果可供大豆抗线虫育种参考.【总页数】7页(P306-312)【作者】卢为国;盖钧镒;李卫东【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5;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郑州,450002;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5;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相关文献】1.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J], 李明姝;孙星邈2.抗大豆胞囊线虫病4号生理小种大豆新品种晋豆31号选育 [J], 马俊奎;任小俊;史宏;王勇;赵晶荣;刘学义3.黄淮大豆主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调查 [J], 练云;郭建秋;李月霞;李志辉;靳巧玲;徐淑霞;张志民;杨彩云;于会勇;耿臻;舒文涛;王金社;卢为国;李海朝;魏荷;李金英;武永康;雷晨芳;张辉;王树峰4.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对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 [J], 罗璇;段玉玺;陈立杰;黄少北;朱晓峰;陈井生5.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对大豆根内酶活力的影响 [J], 罗璇;段玉玺;陈立杰;黄少北;王媛媛;刘大伟;刘丹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istt o Pa rt t nS ad n rvnil a e 2o A r ul aS i cs hn o g i n20 0 ; i ueo Pat 1 t e i l Poe i , n o g o i a d m ̄ f gi lw l c n e, a d n n 5 10 2 h.1t f l n u f o t c o h P c Ac c a e S Ja n
种取 3个 不 同居群 , 种 于感 病 品种 h 在 温 室 中 接 c ' 隔离 防传 、 繁殖虫量 。
l p d ze和 H. yie 4个 种 之 间 能 通过 其 蛋 白 e e ea s g c s l n
齐军 山: 3 岁, 男,1 硕士. 助理研 究员, - iq 目@s s c Ema :j li h a ∞ aa
的克隆与表连.中华微 生暂 和 免疫 学杂 志,0 0 2 ( ) 2 0 ,0 4 :
3 1 03 3— 4
( 上接 第 7 4页)
联 系 作 者 Co  ̄e r ¨ 现 在 美 国工 作 m t e
收 镐 E期 :∞ 10 —7 2 _32
1 一样
每居群从 L e 上收集 20个 白色雌 e根 0
虫于 1 . 5mL的 离 心 管 中 ,交 替换 入 蒸馏 水 和 00 . 5 m V Ti HC ,H6 o L r - Ip . 缓 冲 液 ,洗 净 雌 虫 。 挟 入 s 9的
大豆胞 囊线虫 ( t o ea lc e ) 能造 成 大 He rd r gy i s是 e n 豆开 花期 死苗毁种 的病 軎 ,按 其危害 性和土 传难 治
质带 型比较 区分。在 对 大豆胞囊 线虫 生理分 化 的研 究 中,rft C i h等用 交叉 免疫 电泳 、e i rf i Frs等用 放射性 r 标记 双 向凝 胶 电泳 、aie等用 同工酶 等 电聚焦 电 R de 泳、 aisi K l k 等用 R L ( n F P 限制性 片段长 度 多态性) 技
维普资讯
农 业生 柳 技 术学 报 Junl f gi l r n eh oo y 20 , () 7~ 6 o rao A r ut aBi e n lg 0 21 1: 5 7 c ul t 0
-
简报 ・
我 国大豆胞囊线虫主要生理小种 的可溶性蛋 白电泳 比较初 步研 究
(AG 和 S ・ 丙烯酰 胺凝胶 电泳 (DSP E) P E) DS 聚 S -AG
法 研 明 了 He rdr t o ea属 的 H sb 曲 、 tfl 、 e ca H.i i H roi
l 材 料和 方 法 L 糟蒋 将采 自 l 黑龙江 、 内蒙、 北京、 山东的大豆
胞 囊线虫土样 用 G le odn等 的方 法鉴定 小种 。 一小 每
理小种 进 行 了 P GE和 S SP E的 比较 , 现 此 A D _AG 发 法不 能将 它们完垒 区分 开。 本研 究试 图创建 ( 至今 我 国尚未 在进方 面研用 过 )适 于 中国大 豆胞 囊残虫居
群 可溶 性 蛋 白的 S -AG 系统 并 探 索 其 对 中 国 DSP E 的大 豆胞囊 线虫 主要 小种 13 4号 的 区分 。 、、
齐军 山 ‘ 陈 品三 王寿华 ” 胡起 宇
( 1山东省农科院檀像所 , 山东济南 2 0 0 ;2中国农科 院植保所, 5, 北京 10 9 004
4南 昌大 学 生 l 系 , 西 南 昌 3 0 4 ) 掬 江 3 0 7
S u isOl n ms e i cDie s y o Hee o eagy i e nC i aUs gS - AGE td e l I t p cf i v ri f tr d r l cn s i h n t i DS P n o ou l r ti s f lb eP o e S n
术分别 对大 豆胞 囊 线虫不 同居群 进行 了生化 或分 子 生物 学 的比较 。P z o 同时对采 自美 国的 14号 生 odl -
的特 点 ,最好 的防治途径 是 选用抗病 品种 井施 行交
互轮 作 , 但其 另发 生生理分 化产 生新 小种 , 使抗 病 品 种 失抗 , 蹦必须及 时监测 其 生理小种 动态 , 所 传统 的 方 法是依据 其在 国际统 一鉴别 品种 上的致病 力差 异 来 区分 的。但其 所需病土 和胞 囊量 大, 鉴定周 期长 ,
栽 培管理 费工 , 易受环境 条 件影 响, 且 调查 结果也 难 以掌握完全 准确 。现 垒球 已发 现 1 3个小种 , 国为 我
1 7号 ,  ̄ 主要 为 13 4号 。 、、 光镜 和扫描 电镜 下 的形态 学特 征 不能 区分 。生化和 分 子生物 学 的发 展 为探 索
其 分子水 平上 的差异提供 了可能 ,是分 子线虫 学研 究热 点 之 一 。P 耐0 等 曾用 聚 丙烯 酰 胺 凝 胶 电泳 0 1
Poet nC ASa in 0 9 ; e a et f l t a ooyC UB i g10 9 ; rtco ,A ,e i 1 0 4 3D pr n Pa t I ,A .e i 0 0 4 i jg 0 ma o n P h g j n 4I ̄a n t f ilg, n hn mm sy in i nhn O 4 ) r X me Boo y o Naca g U i ja ̄. t c ag3 0 7 Na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