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之欣赏作品形象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 考点3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

考点3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命题规律1.围绕两种形象设题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
散文阅读中考查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对话、一个典型的细节。
散文中的物象就是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如写景状物散文中描写的种种景物,它们都可以成为设题的对象。
2.围绕两个方向设题高考散文阅读对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个方向设题,一是赏析形象的特点,二是赏析形象的作用和意义。
常见的题型有:①简要分析某某形象的特点;②文中写某某有什么作用;③请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④作者着意描写某某的目的是什么?入题套路1.思考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实际包括主旨和情感上的作用。
从纯内容的角度考虑,可以充实文章的内容,使表意更为丰富;从主旨的角度考虑,可以对主旨起衬托、深化、升华等作用;从情感上的角度考虑,可以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
2.思考形式上的作用形式上的作用,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考虑:①简开头、结尾的谋划;②详略主次的安排;③行文线索的贯穿;④过渡照应的勾连;⑤伏笔悬念的设置等。
3.注意两类形象的不同作用主要形象的作用是揭示散文的“神”。
一般说来,写人的散文,其主要形象的作用在于展示人物品格;写事的散文,其主要形象的作用在于明理;写物的散文,其主要形象的作用在于显志;写景的散文,其主要形象的作用在于寄托情感。
将要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对主要形象的意义彰显等方面去考虑。
4.赏析物象的三个步骤赏析物象的特点,是针对写景状物或托物言志类散文而言,具体步骤为三:第一步,搞清物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如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和内在形象(性格、本质、精神),以及物相所蕴涵的作者感情(爱、憎、喜、恶等);第二步,理清物相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这一点常常被忽视,而恰恰是不能忽视的;第三步,分析塑造物相的技巧,如表现手法,中象征、对比、衬托,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抒情等,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拟人等。
第二章 现代文阅读 第二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二讲 散文 考向三 作品形象的欣赏

旨的途径。因此对散文形象的欣赏成为高考热点之一。如:
2012年湖南卷 《忆韦素园君》 2011年广东卷 《严冬海猎》 2010年湖南卷 《一朵午荷》 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 象的特点 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物形象? 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
【规律总结】 高考对散文形象的考查,多从两方面设题,一是概括形象 的特点及分析塑造形象的方法,二是分析形象的作用及典型意
流袭来”“海湾冷冷清清”。 推论: 交代地点和时间,渲染寒冷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为故事的 开展做好铺垫。 【信息2】 “黎明前的大海”“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推论:
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解题指导】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方向。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作用 的分析能力,常见的作用不外乎交代时令、渲染氛围、烘托形
⑩“一脚深一脚 浅‛‚跌跌撞撞‛显 示了海龙父母的着急,
上,旁边的担子一头是渔篓一头是用裤
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 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 一步走回家里。
表现了他们对儿子的
关爱。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
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 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 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来好多好多 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 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 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
⑪用大海的静衬托出 少年完成海猎之后家 庭的宁静快乐,衬托
出少年坚强、懂事、
富有责任感的性格, 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走了,②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得像守
着摇篮的母亲„„
⑪
(选自《2004年广东散 文精选》,有删改)
【阅读启示录】
阅读散文,要注意分析作品形象,包括形象的作用和作者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形象分析及重要词语含义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形象分析及重要词语含义考点明晰本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一考点每年在不同试卷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理解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概括力,或显示事物差异,或感情倾向特别强烈。
有的词语与全文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如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词语。
(4)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如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5)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词语。
如在特定语境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叠词等词语。
解题模板1.审清题干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赏析”“简析”等提示动词和“含意”“词语”“内涵”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解题思路(1)“三看”巧解文中词语。
一看词语本身: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短语组成。
二看上下语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三看动态语境:看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而产生的临时新义,看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2)“四联"透析句子词语。
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内容,联系词语的上下语境,在句中解词,词不离句。
二联:联系散文标题和主题,联系作者的情感倾向揣测词语含义。
三联: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意图等。
四联:联系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
3.规范答题理解词语含义=手法十内容(词语意思,词语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散文的形象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散文的形象一、必备知识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
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考生应该通过分析作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人物形象对作品主旨的表达起到的作用。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思想感情,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的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
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
高考散文对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一是赏析形象的特点,一是赏析形象的作用,命题者往往又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命题。
考查的内容通常有以下三点:①概括形象的特点;②鉴赏刻画形象的手法;③评价形象塑造的意义。
(一)人物形象散文很少象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在一睦与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体会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鉴赏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
(二)事物形象在散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哲思总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景物形象。
高考考散文鉴赏一般会把它们作为考查重点,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物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二是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对于这类试题,一定要把握住下面两点。
2024届高考语文散文复习之鉴赏散文形象

黯然:忧伤的样子——担忧母校之真诚痴心
欣然:开心的样子——为国请愿之热忱期待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高考真题
(2019·天津卷)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பைடு நூலகம்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
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漫长。呼伦贝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高考真题 问1: 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解题步骤1:找出描写母亲的语句。
解题步骤2:结合描写母亲的语句,分析母亲形象,对母亲进行评价。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高考真题 问1: 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高考真题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 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 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 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 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 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 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12
34
✓ 人物形象的思想特征: 如: 爱国、守旧、反动、愚昧、 自私、贪婪等;
✓ 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 义: 如:人物身份、社会 地位、意义代表等。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回顾教材
问:《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三个“然”类后缀词,请概括其分别 体现出了刘和珍怎样的形象特点。 “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 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 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高考散文-赏析形象

•
• • • • •
• 阅卷反馈 1.在鉴赏现代散文中的形象方面所存在的主要 问题 (1)缺乏文体判断力。 (2)缺乏整体把握和信息整合能力。 (3)对形象分析笼统空泛,主观臆测。 2.在赏析作品内涵时应注意的问题 对内涵的赏析常常是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分析 内涵时只把目光集中在某一点上,忽视从相关部 分甚至全文来寻找答案。
• 点拨
• 对次要形象作用的考查,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
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 作多角度思考。 •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 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串;过渡照应的勾连;伏 笔悬念的设臵。 •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①对内容的充 实作用;②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 情。 • (3)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对比、衬托、类比、虚实 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 ⑥倘问:这柳没有枝条吗?有。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 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 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是陶渊明 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 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 ⑦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人们砍了它 用来盖房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 了几年工夫, 又一层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 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 上的悲壮的奉献。它常常悲壮得像断肢折臂的战士。但 即使年迈了,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至 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 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 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 一、主要物象的作用
• 1.内容主旨作用: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 主要物象的作用首先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 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 2.艺术构思作用: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贯穿 在一起。
2019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散文类文本阅读 第2节赏析作品形象课件(共29张)

3.文章塑造(描写)××形象有什么作用?
例如:1.(2013·四川卷)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 (2015·北京卷 ) 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 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
[方法点拨]
分析形象的方法 1.人物形象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不像小说那样丰满、鲜明,概括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 法:
第四步,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
形象作用类 第一步,在内容主旨方面的作用。 第二步,在艺术构思方面的作用。
(201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胡杨人家 刘之蔚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情世 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这里曾经的一切,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
水取暖。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荒漠
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 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在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 羊肉,这回真长见识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问起老代,为
2019高三一轮总复习
语 文
第三章
第二讲
第三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类文本阅读
赏析作品形象
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
高考对散文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以下两方面设题:
1.赏析形象的特点。 2.赏析形象的作用。 命题者往往将这两方面综合起来考查。
1.阅读全文,请概括××这一形象的特点。 2.文中××是个怎样的形象?
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点儿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 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扑哧。 (选文略有删改)
2020高考语文复习 —散文阅读之分析概括形象

高考—散文阅读之分析概括形象散文中的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
景,景物;物,某自然物和人造物,包括动物、器物、建筑物之类。
由于这些景、物出现在散文中不仅有其自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即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浸透了作者的情意,故称作“意象”也无妨。
散文中的物象受文本语境的制约,因此阅读时需要依文定意,也就是说,要认真阅读文本,从中体味景、物所蕴含的意义。
这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不同。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和情感意蕴,而散文中物象(意象)的意义却是临时赋予的,脱离了文本,就无所谓“意象”了。
(2017·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
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
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节选自叶梅《根河之恋》)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留在窑洞安宁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遇到祖孙两代人。
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明亮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因为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洞,便一直留了下来。
尽管窑洞有些旧了,但是他们又粉刷了墙面,并将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从山下开车上来,大约要十几分钟。
汽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兜兜转转,忽然间就驶入这片开阔平坦的庭院,便很有闯入世外桃源般的“豁然开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之欣赏作品形象
一.概念概述
1.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写人叙事类的散文中,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等等。
对散文人物形象的鉴赏,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
(1)明确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和内涵,包括外表、身份地位、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意义;
(2)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细节、心理等)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其他人物形象的映照和衬托等)。
2.物象
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
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和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体悟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欣赏意象之美。
鉴赏物象顺序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3.景物形象
分析景物形象,包括体味景物特点,把握景与人的关系,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有时要和语言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
景物形象的塑造对于表现思想内容和刻画人物的作用,不外乎直接表现思想内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等。
二.答题策略
1.分析人物形象四法
(1)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
(2)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
(3)结合叙事情节,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
(4)探究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答题模板】
模板一:总分: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一个定性分析,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模板二:分总:从几个方面对该人物作定量分析,再用一句话作定性的总括。
2.分析物象三步走
(1)把握物象的特征。
(2)了解物象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
(3)分析物象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答题模板】
先作定性分析,再作定量分析;概括景物的特征,特别是要注意景物与其所指向的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
【拓展延伸】
如何做分析物象的作用题
1.主要物象的作用
(1)内容主旨作用: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
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
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2)艺术构思作用: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穿在一起的作用。
2.次要物象的作用
对次要物象的作用的分析,应从文章的结构形式、内容主旨、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1)结构形式: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主旨: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3)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解答散文形象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形象的思想性。
包括形象的特点和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2.注意紧扣文本,准确理解形象的社会意义和作用,以及它对于表达主旨的作用。
3.注意依据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体验,对形象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