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针刺法

合集下载

古代九针应用与作用

古代九针应用与作用

古代九针应用与作用:1.鑱针:(皮肤针)浅刺皮肤,泻阳分邪气、泻热2.圆针: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的病症3.鍉针:按压经脉外部(按脉勿陷)而令邪出,治虚弱者4.锋针:刺出血(即三棱针),治痈热、痼疾5.铍针:切开排脓,治痈肿已成脓者6.圆利针:锐利粗针、用于速刺,治暴痹急性病症7.毫针:应用最广、用治寒热痛痹,扶正祛邪、治疗常见病症8.长针:用于肌肉肥厚处,治深邪远痹9.大针:用于针刺放水,治关节积液针刺得气的方法:1.侯气法2.催气法: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搜气法、循摄法、弹震法)3.守气法: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推弩法、搬垫法)4.调气法:捻转、循摄、搓弹、按压、龙虎龟凤通经接气5.气至病所6.行气法: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针刺手法:1、爪法:用指甲掐切腧穴以标记穴位,及宣散气血以使进针无痛的方法2、循法:用手指循按经脉以激发经气使气血往来的方法《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穴部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作用:循经、行气3.摄法:用指甲切掐经脉,用以行气的方法,可在经气涩滞时使用以拇、食、中指指甲在针刺穴位所在经脉上下,按经脉循行路线分段切压片刻,在四肢末端,一般在腕踝关节上向心切掐。

《针灸大成》“摄法,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

”作用:行气、解除滞针4.按法:又称按压行气法,是一种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辅助手法针刺得气后,想要使针感向下传送,可用左手指按压所刺腧穴的上方,右手捻针则可控制针感向下,反之,想使针感上行,则按压所刺腧穴下方。

《针灸问对》“行针之时,开其上气,闭其下气,气必上行,开其下气,闭其上气,气必下行,如刺手足,欲使气上行,以指下抑之,使气下行,以指上抑之。

”5.扪法:可使气血勿泻而针穴关闭。

《针经指南》“凡补时用手扪其穴也”出针后用手指按揉针穴,使针孔闭合作用于毫针的辅助针刺手法1.搓法:是将针柄朝一个方向捻转,利用其牵拉作用,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

1-2-1 一、九针十二原第一(全篇)(1)

1-2-1 一、九针十二原第一(全篇)(1)

一、九针十二原第一(全篇)本篇主要论九种针具的名称、形态和功用,以及人体十二原穴的分布和作用,故以“九针十二原”名篇。

(一)学术思想1.强调用针的基本原则本篇论述了用针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守神”和“守机”的重要性。

2.注重九针的选用本篇详细介绍了九针的形态和尺寸,并着重阐释各种针具的操作方法、治疗作用。

3.提出针刺治病的要求针刺时要求医者辨明邪正盛衰,追求“得气”效果。

4.强调十二原穴的作用十二原穴为五脏六腑气血会集之处,在五脏六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注重针刺治病的效应本篇用比喻手法,指出针刺治病的疗效犹如拔刺、雪污、解结、决闭。

(二)文选【原文】黄帝問於岐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

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藥[1],無用砭石[2],欲以微鍼[3]通其經脉,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4]。

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爲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絶。

易用難忘,爲之經紀[5],異其章[6],别其表裏,爲之終始[7],令各有形[8],先立鍼經[9]。

願聞其情。

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

(音频: 余欲勿使被毒药)【提要】编撰《针经》的主要目的。

【注释】[1]被毒药:被,通服。

如《孝经》:“无思不被。

”《释文》:“被,本作服。

”毒药,古代对一般药物的总称。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将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2]砭石:古代最早的医疗工具之一,用于砭刺患部以治疗各种疾病及排脓放血等。

《山海经》云:“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晋·郭璞注:“箴石,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

”又《礼记·内则》云:“古者以石为针,所以为刺病。

”[3]微针:九针,与砭石相对而言,故言微。

[4]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营,管理,调节。

《诗·小雅·黍苗》:“召伯营之。

”郑玄笺:“营,治也。

”逆顺,经脉的不同走向。

出入,经气由外入内或由内出外。

针灸用的九种针法

针灸用的九种针法

针灸用的九种针法
古籍中记载针灸的针有九种,包括大针、长针、毫针、锋针、圆针、鑱针、鍉针、铍针、圆利针。

但经过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主要使用的针灸针为新九针,包括毫针、火针、梅花针、圆利针、磁圆梅针、锋勾针、铍针、鑱针、鍉针。

上述针灸针的形状、锋利程度不同,因此治疗适应证也不尽相同。

1、毫针:是临床广泛应用的针灸针,针刺相关穴位可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种疾病;
2、火针:主要由钨丝制成,具有韧性好、耐高温的特性,因此可加热后刺穴,常用于治疗痹证、寒证、经筋证、骨病等;
3、梅花针:也叫作七星针或者皮肤针,针头由7根细小的针尖聚集而成,常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保健治疗;
4、圆利针:针尖为松针形,可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5、磁圆梅针:针头为球形,有磁性,针尖类似梅花针,针刺病变部位的相关穴位,可用于治疗骨科、神经科、五官科等各科室疾病;
6、锋勾针:针尖具有三棱形锋刃,顶端带小勾,可用于勾割浅筋膜,改善肌肉或肌腱痉挛,缓解顽固性疼痛;
7、铍针:末端针尖形如宝剑状,主要用于切割赘生物,以及切开脓肿进行排脓治疗;
8、鑱针:具有三棱形锋利针头,可用于刺络放血,改善皮肤病以及发热性疾病;
9、鍉针:针体粗大而针尖较钝,主要用于循经按压治疗,具有舒经活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质量有保证的针刺手法训练

质量有保证的针刺手法训练

质量有保证的针刺手法训练针刺练习:包括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

良好的指力是施行针刺手法的基础,熟练的手法是针治病获效的保证。

通过经常练习,使指力充足、手法熟练后,则在针刺时可以做到进针时快而不痛,行针时各种手法运用自如。

反之,若指力不足,手法生疏,则在施术时难以控制针体,进针困难,患者痛感明显,行针时动作不协调,影响针刺治疗效果。

因此,初学者必须勤练指力和手法。

针刺的练习,一般分指力练习、手法练习和手感练习。

(一)指力练习指力练习:主要在纸垫上进行。

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长约8cm,宽约5cm,厚约2~3cm的纸垫,用线呈“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

练习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指或拇、食、中三指持针柄,使针身垂直于纸垫,然后捻动针柄,并逐渐加力,将针刺入纸垫内。

待针穿透纸垫后,再捻转退针,另换一处,反复练习。

练习初期,可选用1.0~1.5寸、24~30号的毫针,待有了一定指力后,可再改用其他型号的毫针。

(二)手法练习手法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

将棉花塞入白色布袋,或用棉线或毛线缠绕后外包白布,做成直径约6~7cm的圆球,即可练习。

因棉团松软,可以练习提插、捻转、进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

持针方法同指力练习。

做提插练习时,将针刺入棉团,在原处做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动作连贯。

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捻转动作配合练习,要求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逐步达到动作协调、运用自如的程度。

(三)手感练习将瓦楞纸剪制成10cm×10cm大小,厚约2~3cm,松紧适度的纸垫,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持针,持针方法同指力练习。

进针时,应聚精会神,仔细体会针下感觉。

由于瓦楞纸厚薄不匀,故每针下去,针下或感觉空松无物,或感觉紧涩坚韧。

练习日久,不仅可增强指力,更可以提高对针下感觉的敏锐觉察能力。

在此基础上,可在自身或他人穴位上试针,并体会手感。

六穴九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

六穴九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
2012 年 10 月 1 日 第 10 期 No. 10 1 Oct. 2012
中医学报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针灸推拿研究 Acupuncture Massage Study·
第 27 卷 总第 173 期 Vol. 27 Serial No. 173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将椎间盘突出定义为: 椎间盘组织局 限性移位超过椎间隙,移位椎间盘组织尚与原椎间盘组织相 连,其基底连续部直径大于超出椎间隙的移位椎间盘部分。 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 是指椎间盘发 生退行性改变,在某种诱因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外突出, 髓核破裂后释放出糖蛋白物质压迫和刺激其周围的神经根、 马尾神经、血管等组织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状[1],是骨科常 见病、多发病,占骨科门诊腰痛患者的 10% ~ 15% ,因腰腿痛 住院病例的 25% ~ 40%[2]主要表现为腰痛或腰骶部疼痛,可 伴有患侧放 射 性 坐 骨 神 经 痛,或 下 肢 感 觉 障 碍,活 动 受 限。 目前,非手术治疗仍是本病的首选疗法,其中针灸疗法应用 最为广泛。笔者从 2009 年 10 月至 2011 年 12 月采用“六穴 九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 探讨“六穴九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2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60 例和对照组 60 例进
行疗效观察,治疗组采用“六穴九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3 个疗程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
89. 66% ,对照组有效率为 77. 59% ,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六穴九针”法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

针灸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

针灸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

针灸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针灸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以便对针灸从业者的操作水平进行评估和比较。

操作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准确性:评估针灸针刺操作的准确性和精准度。

2. 针刺深度:评估针灸针刺的深度是否适当,以确保针刺的效果。

3. 手法协调性:评估针灸针刺操作的手法是否流畅、协调,以确保患者的舒适感。

4. 卫生操作:评估针灸从业者在操作过程中的卫生和消毒措施是否符合标准。

5. 安全技巧:评估针灸从业者在针刺操作中的安全技巧,以避免患者受伤。

评分细则每个方面的评分细则如下:1. 技术准确性:- 优秀:针刺位置准确,无偏差;- 良好:针刺位置基本准确,有少许偏差;- 一般:针刺位置有明显偏差;- 不合格:明显错误的针刺位置。

2. 针刺深度:- 合适:针刺深度适中,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过深:针刺深度过深,可能导致不适或损伤;- 过浅:针刺深度过浅,效果不明显。

3. 手法协调性:- 流畅协调:手法流畅、协调,操作过程优雅;- 基本协调:手法基本流畅,有轻微不协调之处;- 不协调:手法不协调,操作过程有明显不流畅之处。

4. 卫生操作:- 符合标准: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卫生和消毒标准;- 基本符合:操作过程中有些许不符合卫生和消毒标准;- 不符合:操作过程中明显不符合卫生和消毒标准。

5. 安全技巧:- 安全可靠:能够运用安全技巧,避免患者受伤;- 部分安全:在操作过程中有些许安全问题;- 不安全: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考虑安全问题。

结论通过制定针灸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我们能够更好地评估和比较针灸从业者的操作水平。

这将有助于提高针灸针刺操作的质量,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以上为针灸针刺法操作评分标准的文档内容。

梅花针刺法操作技术规范

梅花针刺法操作技术规范

梅花针刺法操作技术规范(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5〜7枚不锈钢针固定在略有弹性20-30cm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镜子、弯盘。

(2)体位:以充分暴露叩刺部位,病人感舒适,不易受凉为宜。

(3)操作方法:①暴露叩刺部位,以75酒精棉球充分消毒皮肤。

②术者以右手握住针柄后端,食指伸直压住针柄前端,运用腕关节上下弹力进行由轻到重叩击。

③叩刺时要求针尖与皮肤呈垂直点,针尖触及皮肤即迅速弹起,动作连续,一般每分钟约60-80次。

④根据部位大小,掌握叩刺时间,一般每次5~15分钟。

⑤叩刺完毕,再用酒精棉球消毒叩刺部位。

⑥将梅花针用棉球擦净,泡入消毒液中。

(4)护理:①叩刺前应检查梅花针有无倒刺或不平整现象,有则不宜使用。

②叩刺时用力须均匀、稳准,切忌拖刺、斜刺。

③根据病情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手法叩刺,一般初次接受治疗宜轻刺,即皮肤经叩刺后呈潮红状,不出血为度。

中叩刺即以皮肤潮红有丘疹为度。

对某些顽固病症,如神经性皮炎,即可重刺,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

④局部皮肤有外伤、溃烂者,禁用此法。

⑤叩刺后,局部皮肤偶有搔痒,嘱患者可用酒精棉球涂抹,避免抓破皮肤。

五、耳针(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清、无菌棉签、胶布、镣子、无、探测仪或圆头压棍。

菌针盒(内盛无菌揪针或王不留行药籽)(2)操作方法:①根据病情,在耳壳相应部位用探测仪或压棍测定反应点(一般局部可见变色、凹陷、小丘疹或压痛明显者),并作②用棉签蘸75%酒精消毒耳壳针刺部位皮肤。

③以无菌镜子夹取撤针的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或反应点垂直揪入,用小块胶布固定针圈。

若用王不留行药籽,可将药籽放入小块胶布中间,以镶子夹取胶布,将药籽对准穴位,压紧即可。

④固定后以手指压迫穴位处,以疼痛明显为宜,留针期每日按压3~4次(3)护理:①耳壳结构菲薄,末梢血管不丰富,感染后较难愈合,故应注意无菌操作。

②取穴以少而精为宜,应根据主要病症取其反应明显的穴位。

古代针刺手法

古代针刺手法

单式针刺手法1 揣法用手指指腹于穴位所在部位施行揣按,为取准腧穴之法。

2 爪法用指甲按掐穴位,便于取穴准确。

3 切法用大指甲垂直于穴上作切按动作,以宣散气血,减轻疼痛,不伤营卫。

4 指持法右手持针,将针尖对准欲针的穴位准备进针。

5 进法将针由浅入深,渐次而进,获取感应,使针能达应进的深度。

6 循法用手指指腹沿穴位经络线上下抚摩,促使针下经气来至并循经传导。

7 摄法用拇、食、中指沿穴上下经脉进行提捏,促使经气沿经脉传导。

8 搓法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下感应,并促使感应向单一方向传导。

9 捻法将针来回反复捻转,加大刺激量,促使得气,增强感应。

10 盘法将针作圆形盘转,可加大刺激量,用于腹部肌肉松弛之处。

11 弹法用手指弹动针柄,随着针身的颤动,针下感应持续不断。

12 摇法用手指执持针柄,将针身左右摇摆,以摇大针孔,便于出针泄气。

13 按法将针下插豆许,促使感应增强。

“按者,插也”14 提法将针上提豆许,使针下感应减弱消失。

15 努法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按压拨动针身,可控制针下感应向单向扩散。

16退法将针由深出浅,出针时用。

17 动法留针时活动其针,增强针感,可以催气。

18 留法当退针外出,针尖到达皮下时,留针片刻方出针,避免出针太猛太快损伤组织。

19 拔法针尖已退至皮下,松活不滞涩,如拔毫毛一样,将针拔出,以避免出针时疼痛。

20 扪法出针后用手指按压针孔,减轻出针后的痛感,防止气泄。

飞经走气法是指通过特定的手法使经气通过关节,通经接气,趋达病所的方法。

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或关节附近针刺久不得气者。

青龙摆尾法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地部),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如手摇铃一样,边摇边提针。

与此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左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2015/11/7
34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机能状态:双向调节作用 腧穴特性: 关元 命门 气海---补
十宣 人中 委中---泻
针具及手法因素:针具粗细、长短
刺入角度、深度 幅度、频率 手法轻重
2015/11/7
35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5.留针与出针 (1)留针 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长短,应据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 针下得气并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亦可留针10-
30min;一些慢性、顽固性、痉挛性及疼痛病症,可适当增
加留针时间,并在留针过程中,间断的辅以行针,保持一定 刺激量,以增强疗效。
(三)毫针刺法 1.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 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 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2015/11/7
18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2)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左手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 针,紧靠指甲旁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短针的进针。
捻转法:将针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捻转,捻转幅度大小、
频率快慢,可根据病情掌握。
2015/11/7
25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提 插 法
捻 转 法
2015/11/7
26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辅助手法
弹法
方法: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催气,行气
刮法
方法:刮动针柄,使针体振动
2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2015/11/7
3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一)针刺的工具 针刺的工具,简称为针具。临床上常用的有毫针、三棱针、 皮肤针、皮内针等。应用最广泛的是毫针。
2015/11/7
4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1.毫针 针尖:针的尖端锋锐部分,又称针芒。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
3.弯针 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 现象。
处理:出现弯针后,便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
系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地退出。若针身 弯曲较大,应注意弯曲的方向,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 如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 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
2015/11/736来自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2)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棉球按住针刺周 围的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肤下,然后将针
迅速拔出,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2015/11/7
37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2015/11/7
11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2.选择体位 体位很重要。可以根据选穴不同而取仰卧、侧卧、俯卧和
仰靠等体位,姿势要正,切不可取站位。总以患者舒适而能
持久,医者便于准确施术为原则。
2015/11/7
12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2015/11/7
13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净,并用酒精棉球擦洗。施针穴位应用碘酒和酒精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气灭菌法 :98-147kPa,115-123oC >30min 药液浸泡消毒法:75%酒精 30-60min 煮沸消毒法:水沸后15-20min
(2)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治疗室内的消毒
2015/11/7
17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二)针刺前的准备 1.选择针具 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体质、病情的虚实、病变
部位的表里深浅等,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一般: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 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 毫针。 临床上选针常以针刺入腧穴应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
肤上稍许为宜。
3.毫针的检查和保藏
毫针的检查:针尖、针身、针柄、针根 。 毫针的保藏
2015/11/7
9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针刺练习 为达到进针顺利、减轻患者疼痛和行针自如,提高疗 效目的,初学针术者必须刻苦练习好指力。
纸垫练针法
2015/11/7 10
棉团练针法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2015/11/7
21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2)针刺的深度 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 重要脏器为原则。 头面颈项部腧穴,可刺入0.3-0.5寸;胸背部腧穴,
宜斜刺或平刺0.8-1.5寸;腹部腧穴,多直刺,可刺入
0.8-1.5寸;腰部腧穴,直刺0.5-1寸,皮肉浅薄处可 刺入0.3-0.5寸,指(趾)端不超过0.2寸。
针刺方法
健康与护理系
主讲:陈秋铃
2015/11/7
1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一、刺法 也称针法,是利用多种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 刺入人体腧穴,起到舒经活络,调气活血,扶正祛邪,调和阴 阳作用的一种治病方法。
砭石
锈钢针
骨针、竹针
电针、光针、磁针
金针、银针、铁针

2015/11/7
透天凉:分部
实施复合泻法
天:提插/捻转泻法3 人:提插/捻转泻法2 地:提插/捻转泻法1
2015/11/7 33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
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气有准。”
《金针赋》:“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
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两指夹捏棉球,裹住针
尖,右手捻压针柄,将针刺入。
此法用于长针的进针。
2015/11/7 19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 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 刺入。
此法用于皮内浅表部位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 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 针刺入。
毫针的规格主要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
长短规格
寸 毫米mm 1 25 1.5 40 2 50 2.5 65 3 75 4 100 5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毫米mm 26 0.45 27 0.42 28 0.38 29 0.34 30 0.32 31 0.30 32 0.28
2015/11/7
8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硬度适中,针尖圆整不偏,针柄牢固不松动。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针身的长度而区分。临 床一般以25mm-75mm(1-3寸)的长度和0.32-0.38mm粗细者 (28-30号),最为常用。短毫针多用于耳针及浅刺,中、长 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以深刺。
2015/11/7
7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2015/11/7
30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针刺补泻主要手法表
补泻名称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平补平泻 补 法 泻 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 度小,频率慢,时间短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 度大,频率快,时间长 捻转幅度大,用力较重,频率 快,时间长 进针快,多捻转,出针慢 出针后摇大针孔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
4.断针
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 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处理:医者态度必须镇静,并嘱患者不要惊慌,保持原
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若折断处针体尚有部分露
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钳出。若折断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
或稍低,而尚可见到残端者,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在针旁 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随即用右手持镊子将针 拔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施行外科 手术取出。
2015/11/7
14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
(前侧面)腧穴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
及上肢部分腧穴
2015/11/7
15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震颤法
方法: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
微的震颤
作用:催气 行气
2015/11/7
29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4.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络之气, 调节脏腑功能,或起到补益正气作用,或起到疏泄病邪的作 用,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得气:针刺时患者产生酸、麻、胀、重等感应或这种感
应的传导,术者感觉针下沉紧,叫做“得气”,也称
“针感”。得气与否直接关系着针刺效果。
2015/11/7
24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健康与护理系 陈秋铃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 复上提下插。注意提插幅度不宜过大,频率不能过快,以防 晕针、损伤血管及重要脏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