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法在肘关节术后镇痛及早期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
罗哌卡因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肘关节术后镇痛的

1.1 一般资料 选取 60 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将以上研究对象纳入本 次研究,所有患儿于在本院接受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中医手 法治疗组、西医 Ponseti 法治疗组和中医手法配合专科护理治疗组。其中,中 医手法治疗组男女人数比例为 14/6,年龄 3-11 岁,平均年龄(7.8±1.1)岁; 西医 Pinseti 组男女人数比例为 13/7,年龄 4-11 岁,平均年龄(7.9±1.2)岁; 中医手法配合专科护理治疗组男女人数比例为 12/8,年龄 4-12 岁,平均年龄 (8.0±1.2)岁。三组患儿在基础信息上无差异(P > 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 中医手法治疗组 先矫正前足内翻,当患儿出现疼痛哭闹时,维持 3-5min。随后矫正足跟内翻,手指牵拉跟骨外翻,当患儿出现疼痛哭闹时,维 持 3-5min。最后矫正马蹄畸形,使前足外展、外翻并强力背伸,使足部呈轻度 扁平,维持 3-5min。以上操作每天进行 2-3 次,持续 3 个月。 1.2.2 西医 Ponseti 法治疗组 将患儿足前部外展,纠正患足畸形,促进距骨 复位,最后采用石膏固定。 1.2.3 中医手法配合专科护理治疗组 在中医手法治疗的前提下,对患儿进 行专科护理。每天中医治疗后,对患儿患足进行相应按摩推拿,消除患儿疼痛, 确保患儿较好完成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患儿总有效率。总有效率 [3]:显效:足外形正常,足 部能够踏平,步伐正常,行走无疼痛感。有效:畸形基本纠正,存在轻微前足内 收,踝关节活动轻微受限。无效:需要再次进行手术进行矫正,存在距下关节 脱位。 1.4 统计学方法 将 SPSS18.0 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 用 χ2 检验,并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并用 t 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肘关节手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对早期功能锻炼影响的护理观察

肘关节手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对早期功能锻炼影响的护理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肘关节手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对功能锻炼的影响及满意度调查。
方法:选择肘关节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
实验组采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pcra),对照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疼痛评分采用静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sar)和动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sam)分别观察患者拔泵前后的疼痛变化及肘关节主动和被动屈伸活动度。
结果:实验组术后3天拔除pcra,对照组术后3天拔出pcia;拔泵前后患者疼痛度及肘关节主动活动度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肘关节手术后功能锻炼肘关节疼痛明显,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对活动后疼痛有明显的优势,有助于术后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患者的满意度高。
关键词:肘关节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功能锻炼【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16-02肘关节手术以术后48小时内应急反应最为明显,疼痛也最为严重[1],严重影响了术后的患者肘关节的功能锻练,患者满意率低,而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恰恰又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之一。
有报道称,早期功能锻炼就可获得良好的预后[2,3]。
我科室术后应用pcra和pcia两种术后镇痛方法相互对比,发现pcra具有明显优势,患者满意度高,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抽取2011年4月-2012年8月上肢肘关节手术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恐怖三联征14例,尺骨鹰嘴骨折18例,右肘创伤性关节炎15例,肱骨远端骨折25例,桡骨头骨折8例。
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pcra,对照组采用pcia。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种差异经统计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手术后实验组镇痛药为1%罗派卡因30ml+芬太尼0.5mg+0.9%生理盐水至150ml;对照组镇痛药为芬太尼1.2mg+氯胺酮100mg+0.9%生理盐水至150ml。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实践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被广泛用于各种手术和治疗。
这种麻醉方法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到臂丛神经周围,实现了局部麻醉的效果,有效减少了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本文将探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技巧和优缺点等方面的内容。
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使神经传导受阻,从而实现局部麻醉的效果。
臂丛神经是由颈段神经根C5-T1的融合形成,负责供应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可以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使手臂区域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通常适用于手臂、肘部和手部的手术和治疗。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手部外科手术•肘部外科手术•上臂骨折复位术•上肢周围神经阻滞术等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患者仰卧位,手臂自然展开,准备局麻注射需用的设备和药物。
2.无菌操作,皮肤消毒,定位臂丛神经的位置,常见的定位方法有锁骨下动脉定位法、直线定位法等。
3.使用超声引导或神经刺激仪帮助定位神经位置,准确插入针头到神经周围,并注射局麻药物。
4.注射后观察麻醉效果,根据需要可以补充注射局麻药物。
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优缺点优点:•麻醉范围准确:可实现局部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麻醉。
•镇痛效果良好:有效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术中患者稳定:避免全麻带来的意识混乱和呕吐等问题。
缺点:•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要熟练掌握针头插入位置和注射技巧。
•不适用于所有手术:某些手术要求全身麻醉,不适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综上所述,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选择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双针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双针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注射方法应用于腋路臂丛临床效果。
方法160例拟行前臂、手部手术的患者,评估感觉和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观察和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中,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评分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单针法高于双针法。
结论腋路臂丛阻滞双针法和单针法均可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临床效果双针法明显优于单针法。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尺、桡骨骨折术后内固定物取出术,手掌、腕部骨折内固定术手掌疤痕挛缩松解术,前臂软骨瘤、脂肪瘤切除术、手、前臂外伤清创缝合术。
共160例,男108例,女52例,年龄14岁-65岁,ASAI-II级,患者神志清醒能积极配合。
凡符合以下标准之一的患者应于排除,(1)臂丛神经阻滞的系统疾病或局部病变(2)臂丛神经已有损伤的患者(3)腋动脉不能触及的患者(4)上肢外展困难的患者,(5)体重小于40公斤,(6)年龄小于14岁。
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即I组(单针法)和II组(双针法)每组80例。
1、2操作方法:术前30min常规肌注鲁米那钠0.1g(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阿托品0.5mg (芜湖康奇制药有限公司)。
体位与定位:病人仰卧,头偏向对侧,患者外展90°,屈肘90°,前臂外旋,手臂贴床,呈“敬礼”状,在腋窝处触及腋动脉,取腋动脉波动最高点。
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左手示指按在腋动脉上作为指示,右手持一次性注射针头(牙科专用注射针头),先在腋动脉最高搏动点外侧约0.5cm处,斜向腋窝方向刺入,穿刺针与动脉呈20°夹角缓慢推进,直到出现刺破纸样的落空感,表明针尖已刺入腋窝血管神经鞘,松开针头,可见针头随动脉搏动而摆动,即示针已进入腋鞘内。
用同样的方法在腋动脉最高搏动点内侧进针。
先将吸好局麻药的注射器接到腋动脉外侧的针头上,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15-20ml,再向腋动脉内侧的针头内注入局麻药15-20ml。
肩关节手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的应用效果评价

肩关节手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的应用效果评价肩关节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手术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全麻或者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方式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臂丛神经阻滞。
本文将探讨肩关节手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的应用效果评价。
一、臂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是指由颈段5-8节和胸段1节神经根通过颈-肩-臂神经丛形成的一组神经。
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有颈上神经丛阻滞、中枢臂丛神经阻滞和外周臂丛神经阻滞等。
常见的由臂丛神经支配的运动有肩关节外展、上肢舟状神经肌的收缩等。
1. 麻醉深度全麻方式下,患者处于意识丧失的状态,需要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
而臂丛神经阻滞方式中仅局部麻醉,麻醉深度较浅,患者可以处于清醒状态。
因此,在高风险患者和较长手术时间时,全麻可能更为安全。
2. 术中价值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减轻全麻产生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
同时,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在手术过程中评估神经运动功能,指导手术进程。
3. 疼痛控制无论是局部麻醉还是全麻方式,都需要在麻醉介入后进行术后的镇痛控制。
在一定条件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可能会更长时间延续,减少早期的术后疼痛。
由于臂丛神经分布较广,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出现麻醉无效现象。
2. 神经损伤尽管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局部麻醉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周围的血管或神经。
因此,对于外科手术的实施,需要特别谨慎操作。
3. 前臂神经痛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前臂神经痛的不适反应,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综上所述,肩关节手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的应用效果评价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特点。
臂丛神经阻滞方式既可以保持患者的清醒状态,还可以减轻全麻带来的不良反应,但在操作时需要谨慎,尤其要注意避免神经或血管损伤。
臂丛神经临床应用有哪些

臂丛神经临床应用有哪些
臂丛神经是指位于肩胛下和锁骨上之间的一组神经丛,主要包括颈丛、胸丛和肌神经丛。
臂丛神经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下面将介绍一些臂丛神经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一、肩胛下神经阻滞
肩胛下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向肩胛下神经注射麻醉药物来实现的疼痛缓解方法。
通过肩胛下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缓解上肢的疼痛,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手术前麻醉,术中和术后的镇痛,并且具有效果持续时间长、安全性高等优点。
二、锁骨上方神经阻滞
锁骨上方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向锁骨上方神经注射麻醉药物来实现的疼痛缓解方法。
锁骨上方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缓解锁骨上方及其周围区域的疼痛,对于肩部手术后的疼痛控制有较好的效果。
三、臂丛神经创伤修复
臂丛神经创伤常见于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原因引起的外伤,对于神经创伤的修复,常需要进行神经吻合术。
在神经吻合术中,可以利用先进的微外科技术对臂丛神经进行修复,使患者恢复手部功能。
四、臂丛神经损伤康复
部分患者可能因手术后或其他臂丛神经损伤原因导致上肢功能受损,此时需要进行康复治疗。
通过物理治疗、肌肉训练、神经功能锻炼等
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臂丛神经受损后的手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在临床上,臂丛神经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种情况,还有其他
许多方面的应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任何臂丛神经相关的
治疗时,都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臂
丛神经在临床中的应用将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
疗方案和康复措施。
超声引导锁骨下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基金项目:佛山市卫生健康局医学科研课题项目(20210231)①佛山市中医院 广东 佛山 528000超声引导锁骨下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黄志伟① 黄永华① 梁国森①【摘要】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ICB)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XB)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40例拟行肘关节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70例。
ICB 组采用超声引导ICB,AXB 组采用超声引导AXB。
观察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穿刺次数、神经阻滞情况、麻醉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ICB 组穿刺次数少于AXB 组,麻醉起效时间早于AX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ICB 组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有效率高于AX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ICB 组麻醉成功68例,麻醉成功率为97.14%,AXB 组麻醉成功66例,麻醉成功率为94.29%,两组麻醉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术后穿刺异感、血管损伤、止血带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超声引导ICB 与AXB 在肘关节手术阻滞中均有较好的效果,且操作安全,但ICB 更为迅速,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阻滞方式。
【关键词】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阻滞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23.24.0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24-0059-04 Comparison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Ultrasound Guided Infraclavicular and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in Elbow Joint Surgery/HUANG Zhiwei, HUANG Yonghua, LIANG Guosen.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24): 59-62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ultrasound guided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 (ICB) and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AXB) in elbow joint surgery. Method: A total of 140 patients who planned to undergo elbow joint surgery admitted to Fo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 as study objects,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table method, with 7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ICB group used ultrasound guided ICB, while the AXB group used ultrasound guided AXB. Observed the anesthesia operation time, anesthesia onset time, anesthesia duration time, puncture frequency, nerve block situation, anesthesia success rate, and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nesthesia duration time and anesthesia oper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The number of punctures in the ICB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AXB group, and the anesthesia onset time was earlier than that in the AXB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blocking effective rate of radial nerve and musculocutaneous nerve in ICB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AXB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 total of 68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anesthetized in the ICB group, the success rate was 97.14%, a total of 66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anesthetized in the AXB group, the success rate was 94.29%, bu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nesthesia success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paracentesis, vascular injury and tourniquet reaction (P >0.05). Conclusion: Both ICB and AXB guided by ultrasound have good effect and safe operation in elbow joint surgery, but ICB is more rapid, and the appropriate anesthesia block method can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n the clinic. [Key words]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 Ultrasound guided Blocking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 Fo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shan 528000, China 随着便携式超声在麻醉学中的广泛运用,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已可达95%~100%[1]。
两种不同的腋路臂丛阻滞方法对麻醉镇痛效果的影响

两种不同的腋路臂丛阻滞方法对麻醉镇痛效果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在腋路臂丛阻滞方法中,突破单点法和动脉周围两点法对麻醉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46例前臂、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M组采用突破单点法,突破鞘膜即给局麻药40 ml;N组采用动脉周围两点法,在腋动脉两侧分别给局麻药20 ml;观察麻醉镇痛效果及生命体征变化。
结果两组麻醉镇痛效果及生命体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腋路臂丛阻滞中突破单点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能够满足手术要求,值得推荐。
【关键词】腋路臂丛阻滞;麻醉;腋动脉腋路臂丛阻滞水平位于臂丛的末端,由于简便、可靠安全最常用[1],是肘部至手部手术最佳麻醉方法[2]。
阻滞方法有异感法、电刺激法、突破感法、动脉穿透法和腋动脉两侧法[1]。
选取综合两种常用的阻滞方法来比较其对麻醉镇痛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6例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男30例,女16例,ASAⅠ~Ⅱ级,年龄18~55岁,无臂丛阻滞禁忌证和局部病变,随机分为M(突破单点法)和N(动脉周围两点法)两组,每组23例,阻滞局麻药为0.5%利多卡因+0.2%左旋布比卡因混合液,手术时间1~4 h。
1.2 麻醉方法患者术前均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
麻醉前开放静脉通路,监测心率(HR)、血压(BP)、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患者仰卧,头偏向对侧,患侧上肢外展,肘屈曲呈90°,前臂外旋,手背靠近头部作行军礼状,在腋窝腋动脉搏动最高点处,常规消毒,用4.5 cm长22G穿刺针,M组取一无菌玻璃注射器活塞,穿刺针尖在其前部毛玻璃面上摩擦2~3下,使尖端略变钝,在突破腋鞘有一明显落空感,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40 ml。
N组在腋动脉上下(若穿破动脉则在其前后),回抽无血后分别注入局麻药40 ml。
两组另用局麻药4 ml 在肱二头肌外侧距髁间线1 cm处皮下作扇形注射,以阻滞前臂外侧皮神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6252/ki.issn1004-0501-2015.07.015论著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法在肘关节术后镇痛及早期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杨㊀光,苏㊀丽,严娅岚,张㊀兰ә(四川省骨科医院麻醉科,四川成都610041)ʌ摘要ɔ㊀目的㊀比较单次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于肘关节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早期功能锻炼效果的改善情况㊂方法㊀选择80例ASAⅠ~Ⅱ择期行肘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连续臂丛阻滞组(C组)及静脉镇痛组(I组),C组于术后采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法,I组术后采用单次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法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镇痛㊁镇静㊁肘关节功能锻炼及不良反应等情况㊂结果㊀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均显示C组明显低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除了术后2h的静止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2h的Ramsay镇静评分同I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点的静止和运动VAS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均低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点Broberg和Morr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㊀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可为肘关节手术提供更加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因大量应用中枢性镇痛药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㊂ʌ关键词ɔ㊀肘关节;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功能锻炼ʌ中图分类号ɔ㊀R614㊀㊀㊀ʌ文献标志码ɔ㊀A㊀㊀㊀ʌ文章编号ɔ㊀1004-0501(2015)07-0961-04Clinic Observation for Elbow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nd Early Active Mobilization in Different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Methods.Yang Guang,Su Li,Yan Yalan,et al.Anesthesiology Department of Sichuan Orthopedic Hospital,Chengdu, Sichuan610041,China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Observe the recovery matters of the elbow surgery patients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nd early func-tional training effect by using single or continuous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Methods㊀Eighty ASAⅠ/Ⅱ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elbow surgery were stochastically divided into continuous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group(group C)and intrave-nous analgesia group(group I).Continuous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is used in group C,and single nerve block united intrave-nous controlled analgesia is for group I.Postoperative pain,analgesia,elbow active mobilization and untoward effects in different time points of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are observed.Results㊀In aspects of the rate of nausea and vomiting and the amount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usage,the value of group C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I.The VAS pain scores(rest and active)and Ramsay analgesia scores in group C are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I in all time-points but2-hour-VAS pain scores(rest and active) and2-hour-Ramsay analgesia scores after operation are the same.There 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Broberg and Morrey scores in all time points for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㊀Bette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effect for elbow surgery patients comes from continu-ous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which reduces the untoward effect by largely using central analgesia to improve postoperative liv-ing quality and make for patients active mobilization in early phase.ʌKey wordsɔ㊀elbow;continuous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postoperative analgesia;active mobilization.骨科手术后的疼痛十分剧烈,特别是术后功能锻炼时关节部位手术后的急性疼痛更让患者难以忍受㊂单纯的中枢性镇痛药物并不能为患者完全消除术后疼痛,但神经阻滞却能为骨伤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㊂碍于单次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难以提供较为持久的术后镇痛效果,因而连续神经阻滞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日益普遍㊂本研究将连续神经阻滞法同单次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法作比较,观察两种术㊀㊀r㊀通讯作者后镇痛方法对肘关节术后患者的术后镇痛及早期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ASAⅠ~Ⅱ择期行肘关节部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80例,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连续臂丛阻滞组(C组)及静脉镇痛组(I组)㊂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排除标准:体重指数大于25kg/ m2㊁局部感染或皮肤破损无法植入导管㊁臂丛神经损伤者,剔除术后无法配合功能锻炼或拒绝继续实施镇痛治疗者㊂1.2㊀麻醉方法:两组患者入室后均开放外周静脉通道,常规监测心电图㊁无创血压㊁血氧饱和度,取仰卧位,上肢外展90ʎ,前臂屈曲90ʎ㊂在胸大肌与腋窝交汇处触及腋动脉搏动,选择腋动脉上方为穿刺进针点,常规消毒铺巾㊂C组患者采用1%利多卡因3mL行皮下浸润麻醉,在神经刺激器(StimuplexʻR HNS12,B.Braun,Ger-many,1.0mA,2Hz)引导下用连续神经丛阻滞套件(Comtiplex D-Set B.Braun,Germany)中带鞘管的穿刺针与皮肤呈45ʎ角向头侧缓慢进针,当出现上肢相应肌肉收缩时(刺激到肌皮神经时引起肱二头肌收缩;刺激到正中神经时引起桡侧腕屈肌收缩;刺激到尺神经时引起尺侧腕屈肌收缩;刺激到桡神经时引起臂肌后群和前臂肌后群收缩)将电流强度逐渐减小,并适当调整针尖位置直至电流强度在0.3mA左右时仍有微弱肌肉收缩且继续减小电流强度直到小于0.2mA时肌肉收缩消失,此时即判定为神经定位准确㊂随后穿刺针连同鞘管继续前进1~2mm,固定鞘管后退出穿刺针并置入导管,留置导管长度为距穿刺皮肤10~12cm,经导管注入1%利多卡因10mL,5min后观察患者阻滞区域及阻滞程度,确定导管位于神经鞘内后即可建立皮下隧道,妥善固定导管并注入0.2%罗哌卡因(批号:13112836,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30 mL㊂若阻滞区域不明显则判定为穿刺失败,应当退出导管重新穿刺定位直至穿刺成功,再次失败者将改用静脉镇痛泵㊂术毕时将电子镇痛泵(扬州市亚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中国)连接导管并启动㊂I组患者在神经刺激器(StimuplexʻR HNS12,B. Braun,Germany,1.0mA,2Hz)引导下用神经刺激针(StimuplexʻR D0.71ˑ80mm22Gx31/8",15ʎ,B. Braun,Germany)行单次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方法与C组操作相同,当电流强度在0.3mA左右时仍有微弱肌肉收缩且继续减小电流强度直到小于0.2mA时肌肉收缩消失,即注入0.2%罗哌卡因(批号: 13112836,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30mL㊂术毕连接静脉镇痛泵(扬州市亚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中国)至静脉通道并开启㊂完成臂丛神经阻滞后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㊂全身麻醉诱导药物统一为舒芬太尼0.3μg/kg㊁罗库溴铵0.6mg/kg㊁异丙酚2.5mg/kg,术中维持为静脉泵注异丙酚2mg/(kg㊃h)㊁持续吸入七氟烷(2%~3%),术毕前30min停用七氟烷,术毕前10min 停用异丙酚直至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送入PACU继续观察㊂1.3㊀术后镇痛及功能锻炼方法:两组术后镇痛泵均采用电子镇痛泵(扬州市亚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中国)㊂C组持续泵注0.2%盐酸罗哌卡因(批号:13112836,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容量250mL,背景输注量5mL/h,单次PCA量2mL,锁定时间20min,术后48h和96h补充镇痛液,并更换穿刺部位辅料,连续使用5d后拔除,如有导管脱落者将更换为静脉镇痛泵进行术后镇痛;I组持续泵注静脉镇痛液体(舒芬太尼250μg+格拉司琼15mg),容量250mL,背景输注量2mL/h,单次PCA量1mL,锁定时间20min,术后48h和96h补充镇痛液,连续使用5d后拔除㊂术后24h开始肘关节功能锻炼,嘱患者行主动屈㊁伸㊁旋转运动5次为一组,每天早晚各锻炼一组㊂1.4㊀观察指标:分别记录术后2h㊁8h㊁24h㊁48h㊁72h和120h的疼痛㊁镇静评分㊁不良反应情况㊁术后患者满意度及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同时记录术后24h㊁48h㊁72h㊁96h和120h的功能评分㊂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难以忍受, 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㊂镇静评分采用Ramsay评分:1分为不安静㊁烦躁;2分为安静合作;3分为嗜睡,能听从指令;4分为睡眠状态,但可唤醒;5分为对睡眠状态,对较强的刺激才有反应,反应迟钝;6分为深睡状态,呼唤不醒,其中2~4分为镇静满意,5~6分为镇静过度㊂功能评分采用Broberg和Morrey评分,95~100分为优,80~ 94分为良,60~79分为可,0~59为差㊂不良反应包括过敏㊁恶心呕吐㊁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症状㊁感觉异常㊁低血压㊁心动过缓㊁局部感染㊁血肿㊁神经损伤等㊂1.5㊀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xʃ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使用SPSS18.0和Excel2007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运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㊀结㊀果2.1㊀患者满意度㊁镇痛药物使用及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患者均穿刺成功,C组无置管失败者,成功率100%,术后未发生镇痛泵脱落的情况㊂见表1㊂表1㊀患者满意度㊁镇痛药物使用及不良反应情况患者满意度C组I组P满意2924较满意812不满意34>0.05术后镇痛药物使用C组I组P口服35肌注28口服+肌注17未用药3420<0.01术后不良反应C组I组P恶心㊁呕吐311其他00<0.01 2.3㊀疼痛及镇静评分情况:镇痛评分方面组间比较,术后2h㊁8h两组静止和运动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㊁48h㊁72h㊁120h C组的静止和运动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I组患者术后8h㊁24h㊁48h的静止VAS评分高于其它时段,术后8h㊁24h㊁48h㊁72h的运动VAS评分高于其它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除术后72h㊁120h的静止VAS评分和术后120h运动VAS评分小于1分外,其余各时段静止和运动VAS评分无明显变化且均小于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2㊂镇静评分方面,C组在术后8h㊁24h㊁48h㊁96h㊁120h 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2h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其余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组各时段的Ramsay镇静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2㊂表2㊀不同时点静止及运动时VAS评分及镇静评分(xʃs,分)评分组别术后2h术后8h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术后120h静止VAS评分C组2.55ʃ1.242.60ʃ1.322.73ʃ1.24 2..00ʃ0.850.90ʃ0.81 I组2.39ʃ1.61①3.75ʃ1.263.92ʃ0.973.13ʃ1.241.98ʃ1.020.89ʃ0.78 P>0.05<0.01<0.01<0.01<0.01<0.05运动VAS评分C组2.68ʃ1.162.80ʃ1.022.83ʃ0.782.83ʃ0.752.65ʃ0.62 I组2.77ʃ1.32①4.68ʃ1.175.02ʃ2.234.92ʃ1.953.56ʃ1.091.01ʃ0.77 P>0.05<0.01<0.01<0.01<0.01<0.05Ramsay评分C组2.52ʃ0.322.09ʃ0.412.00ʃ0.002.00ʃ0.002.00ʃ0.002.00ʃ0.00 I组2.54ʃ0.342.58ʃ0.332.45ʃ0.312.46ʃ0.342.43ʃ0.292.38ʃ0.26 P>0.05<0.05<0.05<0.05<0.05<0.05注:组内与其他时段比较,①P<0.052.4㊀肘关节Broberg和Morrey评分情况:两组Broberg 和Morrey评分均随时间推移而上升,且C组在各时段的Broberg和Morrey评分均略高于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3㊂表3㊀Broberg和Morrey评分(xʃs,分)组别术后24h术后48h术后72h术后96h术后120h C组47.20ʃ6.6654.45ʃ11.0557.70ʃ9.9162.10ʃ8.6664.50ʃ8.65I组45.82ʃ8.2452.47ʃ12.6156.97ʃ11.0261.33ʃ9.8563.28ʃ9.62 P>0.05>0.05>0.05>0.05>0.053㊀讨㊀论肘关节部位的骨折手术所带来的术后疼痛相当剧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却是术后康复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否则会造成肘关节僵硬而严重影响功能活动,最终将可能再次甚至多次手治疗术,这无疑会让患者遭受更多不必要的痛苦㊂如何为患者尽早提供无痛的康复训练是每位麻醉医生需要面对的挑战㊂臂丛神经阻滞能够为患者提供较为完善的术中及术后镇痛,但以往单次将局麻药注入神经附近只能提供数小时的镇痛效果,而局麻药作用消退后往往在夜间会因痛觉超敏让患者痛苦不已,难以入睡[1],研究结果中I组在术后8h的静止和运动VAS评分均高于术后2h也证实了这一点㊂连续神经丛阻滞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术后镇痛技术[2-3],对于肘关节手术而言,经腋路行连续臂丛阻滞的并发症较少[4-5],操作也较为方便,在神经刺激器或联合超声引导下能达到较为满意的阻滞效果,本研究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连续或单次臂丛神经阻滞,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㊁局麻药中毒㊁血肿㊁感染等严重并发症㊂苏丽等[6]在前期研究中确定了罗哌卡因用于术后镇痛的适宜浓度为0.2%,持续输注的速率为4~8mL/h,这应该和该浓度下的罗哌卡因感觉运动分离特性较为显著有关[7]㊂因此,本研究继续采用0.2%罗哌卡因用于肘关节骨折患者的术后镇痛,证实了患者术后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镇痛效果并能尽早进行主动功能锻炼㊂研究中还发现I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而术后8h及以后各时点镇痛效果均不及C组,且I组因为静脉自控镇痛的应用而导致镇静程度略高于C组,临床上甚至发现I组个别患者出现轻度嗜睡状态,笔者认为不利于患者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㊂虽然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各时点Broberg和Morrey评分无明显差距,但经临床随访显示C组较I组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进行康复训练,特别是在术后8h和24h,这可能和I组患者在该时点正处于痛觉超敏期所致,也从而导致I组患者镇痛药物使用率较C组患者更高㊂因此笔者不建议单次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肘关节术后功能锻炼的疼痛治疗㊂综上所述,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肘关节骨折手术后疼痛治疗中起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其安全性㊁有效性都应值得肯定,它既利于患者早期进行肘关节主动功能锻炼,也减少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㊂而对于肘关节功能的最终恢复情况,还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㊂参考文献:[1]㊀Chhangani BS,Roehrs TA,Harris EJ,et al.Paiin sensitivity in sleepypain-free normals[J].Sleep,2009,32(8):1011-1017. [2]㊀Yang CW,Jung SM,Kwon HU,et al.A clinical comparison of continu-ous 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 with different basal infusion rates of0.2%ropivacaine for shoulder surgery[J].Korean J Anesthesiol, 2010,59(1):27-33.[3]㊀Mariano ER,Sandhu NS,Loland VJ,et al.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infraclavicular and supraclavicular continuous peripheral nerve bolcks for postoperative aalgesia[J].Reg Anesth Pain Med,2011,36(1):26-31.[4]㊀徐桂茹,李斌,鲁毅军,等.上肢手术患者不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8):638-639. [5]㊀吕艳霞,陈聚朝,王秋筠.不同容量左旋布比卡因腋路三点注射臂丛神经阻滞的效应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4,24(7):551-552. [6]㊀苏丽,张兰.肘关节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和静脉自控镇痛的比较[J].四川医学,2012,33(7):1172-1174.[7]㊀李挺,曹亲亲,李军.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30(12):1462-1464.(收稿日期:201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