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出版社九上(新)《文化眼光》+课件+1+(共35张)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世界的文化杰作)璀璨的近代文化新教学教育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世界的文化杰作)璀璨的近代文化新教学教育课件
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却耳闻目睹着社会中的贫困和不幸、 国家的动荡不安,所以立志探索人生的意义,寻找改造社会 良方,它反映了托尔斯泰所生活的优越环境与他所创作的现 实生活产生了矛盾。为了更好地创作,就要摆脱贵族化的生 活。
(1770—1827)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 完全屈服。
--------贝多芬
我们应学习贝多芬怎样的精神?
不向命运屈服,敢于向命运挑战
• 英雄交响曲
音乐小常识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c小调 第五号交响曲 《命运》 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 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 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 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 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 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 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 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 黑暗的壮丽凯歌。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贝多芬(德国)
是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 曲家。他的作品集古典主义 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 乐之先声,是了一个承前启 后的伟大音乐家。出生于波 恩一个音乐世家。他创作了 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 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五 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 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 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 以及许多其他乐曲。
凡高(荷兰) 艺术上最不墨守成规而勇 (1853—1890)于探索的一个画家。
《星夜》
《吃土豆的人》
《太阳和云彩下的麦田》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文化眼光》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文化眼光》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以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为例,如“春节习俗”,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通过这个话题,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化眼光》。
3.学生表现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作业小结
课后作业旨在巩固课堂所学,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1.深入阅读: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教材中的相关作品,进一步体会作品的文化内涵。
2.写作练习:布置一篇小作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1.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元素,如民俗、宗教、道德观念等。
2.文化差异的体现:探讨作品中所展现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作品主题、情感等方面的影响。
3.个人感悟:分享自己在阅读作品过程中的感悟,以及对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案例中,教师运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解决问题。通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问题导向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他们在互动、讨论中收获知识。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与分享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交流与分享,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文化现象,拓宽视野。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文化生活 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文化生活 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文化眼光》教学目标1、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化眼光”的含义。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我们需要文化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思考、探究拥有文化眼光的价值。

2、难点:用自己所发现的事例来谈谈拥有文化眼光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请同学们谈谈读余秋雨《文化苦旅·道士塔》的感受。

(敦煌的莫高窟,曾经由一个没有文化的道士当家。

当年,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他想亮堂一点多好呢,他就用石灰细细刷墙,今天我们只能对他的无知表示痛恨、对那逝去的艺术深深惋惜。

当年,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缺乏文化素养,缺乏文化眼光。

今天我们学习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文化眼光》。

二、默读圈划,理清文章脉络阅读全文思考:1、什么是文化?2、狭义文化的缺点?3、什么是大文化?4、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大文化?5、什么是文化眼光?第一层(1-8)文化是什么。

第二层(9-13)为什么要有文化眼光。

第三层(14-21)怎样具备文化眼光。

小结:层进式结构文章逐层展开议论,基于对文化的广义认识,强调“文化眼光”,从而呼唤全社会的“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三、揣摩作者写作意图1、探究文化眼光的价值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

生活就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用文化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用文化眼光能看出生活文化由活着的状态进入历史的状态。

拯救历史。

2、教师引导:文章写酒文化的目的是什么?文章为什么要提及柏林墙?以酒文化为例,证明文化无所不在,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作者以柏林墙的拆除和保护为例,论证了“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眼光“更是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文化生活 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文化生活 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文化眼光》教学目标1、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化眼光”的含义。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我们需要文化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思考、探究拥有文化眼光的价值。

2、难点:用自己所发现的事例来谈谈拥有文化眼光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请同学们谈谈读余秋雨《文化苦旅·道士塔》的感受。

(敦煌的莫高窟,曾经由一个没有文化的道士当家。

当年,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他想亮堂一点多好呢,他就用石灰细细刷墙,今天我们只能对他的无知表示痛恨、对那逝去的艺术深深惋惜。

当年,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缺乏文化素养,缺乏文化眼光。

今天我们学习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文化眼光》。

二、默读圈划,理清文章脉络阅读全文思考:1、什么是文化?2、狭义文化的缺点?3、什么是大文化?4、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大文化?5、什么是文化眼光?第一层(1-8)文化是什么。

第二层(9-13)为什么要有文化眼光。

第三层(14-21)怎样具备文化眼光。

小结:层进式结构文章逐层展开议论,基于对文化的广义认识,强调“文化眼光”,从而呼唤全社会的“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三、揣摩作者写作意图1、探究文化眼光的价值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

生活就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用文化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用文化眼光能看出生活文化由活着的状态进入历史的状态。

拯救历史。

2、教师引导:文章写酒文化的目的是什么?文章为什么要提及柏林墙?以酒文化为例,证明文化无所不在,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作者以柏林墙的拆除和保护为例,论证了“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眼光“更是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2024年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文化生活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2024年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文化生活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通过引入更多具体、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文化视野与文化眼光的概念,并学会如何运用到实际中。
2.互动式教学:增加课堂上的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课堂效果。
2024年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文化生活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年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文化生活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教材分析
《文化眼光》是沪教版五四制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文化生活部分的第4课。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化视野的含义、特点以及培养文化眼光的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化眼光对个人成长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独特的文化鉴赏能力。
2.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教学方法可能过于单一,需要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参与度:通过设置奖励机制、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改进教学方法:在讲解重点难点时,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引入更多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文化视野与文化眼光的含义:文化视野是指一个人对文化现象的整体观察和理解能力,文化眼光是指一个人在文化领域的鉴赏和洞察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文化视野与文化眼光的概念,并认识到它们在个人成长和民族振兴中的重要性。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文化生活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文化生活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文化眼光》教学目标1、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化眼光”的含义。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我们需要文化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思考、探究拥有文化眼光的价值。

2、难点:用自己所发现的事例来谈谈拥有文化眼光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请同学们谈谈读余秋雨《文化苦旅·道士塔》的感受。

(敦煌的莫高窟,曾经由一个没有文化的道士当家。

当年,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他想亮堂一点多好呢,他就用石灰细细刷墙,今天我们只能对他的无知表示痛恨、对那逝去的艺术深深惋惜。

当年,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缺乏文化素养,缺乏文化眼光。

今天我们学习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文化眼光》。

二、默读圈划,理清文章脉络阅读全文思考:1、什么是文化?2、狭义文化的缺点?3、什么是大文化?4、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大文化?5、什么是文化眼光?第一层(1-8)文化是什么。

第二层(9-13)为什么要有文化眼光。

第三层(14-21)怎样具备文化眼光。

小结:层进式结构文章逐层展开议论,基于对文化的广义认识,强调“文化眼光”,从而呼唤全社会的“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三、揣摩作者写作意图1、探究文化眼光的价值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

生活就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用文化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用文化眼光能看出生活文化由活着的状态进入历史的状态。

拯救历史。

2、教师引导:文章写酒文化的目的是什么?文章为什么要提及柏林墙?以酒文化为例,证明文化无所不在,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作者以柏林墙的拆除和保护为例,论证了“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眼光“更是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文化眼光》课件 沪教沪教级上册语文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文化眼光》课件 沪教沪教级上册语文课件
12/12/2021
12/12/2021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缺乏文化素养,缺乏文化眼光。
12/12/2021
文化眼光
冯骥才
12/12/2021
阅读全文思考: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生存状态分别是什么? 三、什么是文化眼光
12/12/2021
一、什么是文化?
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态或知识
12/12/2021
• 走到浙江杭州附近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 活富足的农民已经开始在建设自己家园的过程中自觉或 不自觉地加入了文化的元素。但是,这文化,却是赤裸 裸地照搬洋文化,甚至不惜放弃了悠远缠绵的中华民族 文化。他们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 塔”,当地的孩子以“艾菲尔铁塔”为荣,但是,当被 询问到最喜欢我们中国的什么建筑时,孩子们却你推我 让地迟迟无法给出答案。在广州的一些小村落,农民们 修建起了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走壁、雨榭楼台 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
敦煌
12/12/2021
12/12/2021
12/12/2021
12/12/2021
12/12/2021
12/12/2021
12/12/2021
12/12/2021
12/12/2021
12/12/2021
道士塔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 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 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 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 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 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 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 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 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 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最新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文化生活 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最新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文化生活 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文化眼光》教学目标1、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化眼光”的含义。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我们需要文化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思考、探究拥有文化眼光的价值。

2、难点:用自己所发现的事例来谈谈拥有文化眼光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请同学们谈谈读余秋雨《文化苦旅·道士塔》的感受。

(敦煌的莫高窟,曾经由一个没有文化的道士当家。

当年,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他想亮堂一点多好呢,他就用石灰细细刷墙,今天我们只能对他的无知表示痛恨、对那逝去的艺术深深惋惜。

当年,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缺乏文化素养,缺乏文化眼光。

今天我们学习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文化眼光》。

二、默读圈划,理清文章脉络阅读全文思考:1、什么是文化?2、狭义文化的缺点?3、什么是大文化?4、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大文化?5、什么是文化眼光?第一层(1-8)文化是什么。

第二层(9-13)为什么要有文化眼光。

第三层(14-21)怎样具备文化眼光。

小结:层进式结构文章逐层展开议论,基于对文化的广义认识,强调“文化眼光”,从而呼唤全社会的“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三、揣摩作者写作意图1、探究文化眼光的价值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

生活就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用文化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用文化眼光能看出生活文化由活着的状态进入历史的状态。

拯救历史。

2、教师引导:文章写酒文化的目的是什么?文章为什么要提及柏林墙?以酒文化为例,证明文化无所不在,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作者以柏林墙的拆除和保护为例,论证了“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眼光“更是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骥才:复建“文物”,是因为此前都拆完了,拆完后 又开始做假的了。我20年前就担心这个问题,现在这个情 况出现了。之前,为了GDP把古迹打碎了,现在开始重建, 还是为了GDP,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他们的文化政绩。 但修起来的是毫无历史文化的东西,是不是有几个建筑就 恢复了大唐大宋呢?这种做法是对城市的进一步破坏,把 历史的原物销毁之后弄一个“垃圾”。而且这些垃圾很大, 都不好清理,还浪费了大量的钱财,凭什么纳税人的钱让 你这么花掉?

人民日报:《冯骥才:守望民间,拯救文化》
冯骥才生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冯骥才投入文化遗 产的抢救和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工作,组织多次大型文 化抢救行动,出版各种相关著作,发表 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辨性与呼吁 性的文章,并在海内外举行相关的演讲, 对当代中国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因其 常年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 保护工作,被誉为“文化救生员”。

“曾经,没有木版年画的春节和没有月饼的中秋节一 样让人不可想象。可今天,木版年画已由家家户户过 年的必备之物,变成偏远村民或收藏者研究者之需。 这种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民间艺术,不知不觉 中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濒临消亡。”冯骥才感慨道,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影响最大、文化含量最 高、地域风格最为丰富的艺术品种之一,是中国年文 化的典型代表,寄托着老百姓对理想生活的美好追 求。”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 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 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 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 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 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 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 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 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 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化眼光”来 看生活中的一切?(小组讨论)
1、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处不在,对事 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生活就更丰富多彩。
2、我们用文化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 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3、用文化眼光能看出生活由活着的状态进入历史 的状态。

冯骥才其人
三、什么是文化眼光
文化眼光就是具有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 化远见和历史远见的眼光。
思考,文章为什么要提及柏林墙?(请结合文 章句子加以说明。)
为了说明“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 未来才能看到”,从而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 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走到浙江杭州附近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 活富足的农民已经开始在建设自己家园的过程中自觉或 不自觉地加入了文化的元素。但是,这文化,却是赤裸 裸地照搬洋文化,甚至不惜放弃了悠远缠绵的中华民族 文化。他们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 塔”,当地的孩子以“艾菲尔铁塔”为荣,但是,当被 询问到最喜欢我们中国的什么建筑时,孩子们却你推我 让地迟迟无法给出答案。在广州的一些小村落,农民们 修建起了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走壁、雨榭楼台 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
自然消亡!

辽宁古寺清代壁画惨遭毁灭性修复

丰都鬼城遭遇游乐园式开发

辽宁朝阳壁画遭 “破坏性修复”

修复壁画的重要原则是:壁画修复是一个很复杂的 过程,简单来说,首先要加固壁画墙体,不能破坏 壁画本身,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绝对要杜 绝在原画上下笔,只能在画面残缺的地方补画,原 画只能做清理灰尘的处理。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缺乏文化素养,缺乏文化眼光。
冯骥才
阅读全文思考: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生存状态分别是什么?
三、什么是文化眼光
一、什么是文化?
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态或知识 程度。
二是作为一种考古学用语 三是人类所创造的的总财富
三 种 理 解
思考? 第一种狭义文化观的缺点:
有一段时期对文化的理解比较单一、空洞,将文 化与生活脱节,使得那是的社会生活非常空虚与 空洞。现在我们经常讲的是大文化,指人类文化。
二、文化生存状态分别是什么?
活着的状态和历史的状态
活着的状态:
是指当时人们正使用的器物和当时的生活环境。
历史的状态:
是指那些器物不再被使用,失去实用性,而生 活环境也已发生改变。

我用“文化眼光”看生活 具体要求:用你独到的眼光寻找生活中的某一文 化现象,写出其文化意义。 3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