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哈萨克家庭与汉族弃儿20年的不解情缘

合集下载

[冬牧场]作者:李娟

[冬牧场]作者:李娟

[冬牧场]作者:李娟冬牧场作者:李娟《冬牧场》作者:李娟简介文坛清新之风,阿勒泰的精灵李娟首部长篇纪实散文力作四个月、零距离、全程记述哈萨克民族冬牧场的点点滴滴!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

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李娟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

李娟是第一位描写哈萨克民族冬牧生活的汉族作家,她以饱含深情又不失节制的文字,呈现出阿尔泰最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

作者简介李娟,散文作家,诗人。

1979年生于新疆。

高中毕业后一度跟随家庭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

1999年开始写作。

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回响,被誉为文坛清新之风,来自阿勒泰的精灵吟唱。

第一部分一最开始(1)自从我出了两本书后,我妈便在村子里四处吹嘘我是“作家”。

可村民们只看到我整天蓬头垢面地满村追鸭子,纷纷表示难以置信。

而我妈对他们说着说着,扭头一看,我正趿着拖鞋,沿着水渠大呼小叫地跑,边跑边挥棍子,也实在不像样,便觉得很没面子。

后来,终于有人相信了。

乌伦古河下游三十公里处新建了一个牧民定居新村“胡木吉拉”,村里有人来找到我妈,要我去该村当“村长助理”,一个月给我两百块钱。

又表示这个价位是合理的,村长本人才四百块。

我妈备感受辱,傲慢道:“我的女儿可做不了那种事!”他很奇怪:“你不是说她是作家吗?”总之,在阿克哈拉村,我实在是个扑朔迷离的人物。

主要有四大疑点:一、不结婚;二、不工作;三、不串门;四、不体面。

然而这个冬天,我终于要像模像样地做一件作家才做的事了—我要跟着迁徙的羊群进入乌伦古河南面广阔的荒野深处,观察并记录牧民最悄寂深暗的冬季生活。

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感人故事720

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感人故事720

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感人故事720近日,皑皑白雪虽然挡住了通往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喀拉塔斯村的路,却没有挡住该乡牧业寄宿制学校吾塔尔老师前往喀拉塔斯村看望他75岁的住户亲戚庞进辉的脚步。

富蕴县迎来了开春前的两场大雪,大雪让村里的路更加难走了,可是吾塔尔老师想到他75岁的汉族亲戚庞进辉老人的儿女外出打工不在身边,平时饮食起居都是老人自己在打理。

心细的吾塔尔老师担心老人独自-人在家无人陪伴,一大早他便安排好学校的工作,带上问候的礼物踩着厚厚的积雪往老人家中赶去。

路虽然难走但吾塔尔老师却很开心,他想到庞进辉老人看到自己来陪他一一定很高兴。

可在他推开门的瞬间,笑容僵在了他的脸上,庞进辉老,人因身体不适休克躺在地上。

眼前的情景让吾塔尔老师惊慌的扔掉手里的礼物飞奔到老人身边,他片刻的不知所措后稳定情绪开始拨打派出所警务站的电话,同时进行了简单的急救措施。

老人被送往医院后,陪在身边的一直是老人的包户亲戚吾塔尔。

吾塔尔老师忙碌的身影,让在场所有的人都忘记了,这位跑前跑后的哈萨克族小伙子在照顾是位汉族老人。

在吾塔尔老师细心的看护下老人转危为安,老人的儿女赶来了,他向他们详细的讲述了老人的病情和注意事项后,整整-天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的吾塔尔老师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

看着老人有儿女们照顾了,满头大汗的吾塔尔长长舒了气,默默地退到病房的角落望着老人。

苏醒后的老人感激的无法言语,千言万语化作激动的泪水从老人的眼角流出,最后老人只说出两个字:“儿子”,吾塔尔紧紧握住这位汉族父亲的手激动的不停点着头,带泪的脸上露出的笑容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忙碌了一天的吾塔尔老师告别“父亲”和兄弟姐妹们后,他并没有回到自己的小家,而是再次赶到庞进辉老人家,将早已灭了的炉子生好火,他说:“等父亲出院后,家里是暖和的。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体现民族团结奉献的小故事

体现民族团结奉献的小故事

体现民族团结奉献的小故事《民族团结奉献小故事》故事一:在我们村子里,有个维吾尔族大叔叫阿不力孜。

他呀,心地特别善良。

村里有个汉族老奶奶,孩子都在城里工作,她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阿不力孜大叔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娘一样对待老奶奶。

每天,大叔都会去老奶奶家,帮忙挑水、砍柴,还会给她带一些自己家种的新鲜瓜果。

有一次,老奶奶生病了,阿不力孜大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把老奶奶送到了村里的诊所。

大叔说:“咱们都是一个村子里的人,就像一家人,哪有家人病了不管的道理?”就像那星星和月亮,虽然不同,但相互辉映才构成美丽的夜空,不同民族的我们,相互帮扶才是最美的画面。

故事二:我有个蒙古族朋友叫巴特尔。

他在学校里可是个热心肠。

有个藏族同学叫扎西,刚转学到我们学校的时候,语言不通,学习也跟不上。

巴特尔就主动凑上去,用他那不太熟练的汉语,加上手势,一点一点地教扎西学习。

每天课间,你都能看到他们俩在角落里,巴特尔耐心地讲解,扎西认真地听着。

有人问巴特尔:“你为啥这么费劲地帮他呀?”巴特尔大手一挥说:“咱们各民族就像草原上的花草,都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他有困难,我能不帮吗?”故事三:我们社区有个回族姐姐叫马小花。

小区里有个彝族家庭,孩子的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的学习。

马小花姐姐知道后,主动承担起了辅导孩子功课的任务。

每天晚上,她都带着自己的学习资料,去彝族小朋友家。

那孩子一开始还很害羞,马小花姐姐就像个大姐姐一样,温柔地鼓励他。

有一回,孩子在数学题上遇到了大难题,马小花姐姐硬是花了两个小时,用各种方法给他讲解,直到孩子听懂为止。

姐姐说:“各民族的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哪一朵没浇水都不行,我能做一点是一点。

”这不就像森林里的树木吗?不管是高的矮的,粗的细的,都共同构成了这片生机盎然的森林。

故事四:我曾在火车上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哈萨克族大哥,带着很多行李。

旁边有个汉族小伙子,主动帮忙把行李放到行李架上。

一路上,他们俩聊得火热。

民族团结一家亲小故事小事

民族团结一家亲小故事小事

民族团结一家亲小故事小事篇一《民族团结一家亲:阿依古丽的婚礼》我叫阿强,生活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小镇。

在这个小镇上,各民族之间一直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阿依古丽的婚礼,那真是一场令人难忘的盛事。

阿依古丽是我们镇上维吾尔族姑娘,她美丽大方,能歌善舞。

她和她的汉族男友小李经历了爱情的长跑,终于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礼的前几天,整个小镇都热闹起来了。

阿依古丽家的院子里,各族的邻居们都来帮忙。

维吾尔族的大妈们熟练地揉着面,准备做香喷喷的馕;汉族的阿姨们则忙着洗菜切肉,为婚宴准备丰盛的菜肴。

我也跑去帮忙,正碰到阿依古丽的妈妈在指挥大家布置场地。

“阿强啊,快来帮着把这些花摆摆好。

”阿依古丽妈妈笑着招呼我。

“好嘞!”我应着,赶紧跑过去。

“这婚礼啊,可得办得热热闹闹的,让大家都高兴!”阿依古丽妈妈一边忙活一边说。

婚礼当天,阿依古丽穿着漂亮的维吾尔族传统婚纱,简直像仙女下凡。

小李则穿着帅气的西装,两人站在一起,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婚宴开始了,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有烤全羊、大盘鸡,还有糖醋排骨、鱼香肉丝。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欢声笑语。

“来,大家一起举杯,祝这对新人幸福美满!”阿依古丽的爸爸站起来大声说道。

“祝你们幸福!”大家纷纷举杯。

这时,维吾尔族的朋友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汉族的朋友们也忍不住加入进去。

大家手拉手,跳啊,笑啊,那一刻,真的感觉我们就是一家人。

婚礼结束后,阿依古丽和小李挨桌感谢大家。

“谢谢大家来参加我们的婚礼,以后咱们都是一家人!”阿依古丽满脸幸福地说。

这场婚礼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无论是什么民族,我们的心都是相通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在这个小镇上,这样的温暖故事还在继续,我们的生活也因为民族团结而变得更加美好。

篇二《民族团结一家亲:学校里的那些事儿》我是一名老师,在我们这所多民族的学校里,每天都在上演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馨故事。

我们班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孩子。

阿尼帕与4个民族19个孩子的故事

阿尼帕与4个民族19个孩子的故事

当 时 , 阿 尼 帕 家 有 4问 上 房 , 1 9 个孩 _ 『睡 存 一 张 人 炕 上 , 男 孩 睡 一边 , 女 孩 睡一边 , 麦草 上铺床 单, 再 盖 一 条 破 旧 的大毯 了。 孩 子 们 回忆 起 童 年 生 活 时 , 更
在 风雪 中冻得 通红 。 阿 尼 帕 对 丈 犬
的脓水 。
1 9 8 9年 2月 , 王 淑 珍 的 继 父 金 学
病 上世 , 留下 了金 海 、 金花、 金雪莲 3
支 撑荷 。
生活。
家人 过着 虽清 淡去 ¨ 牛 福 的
个 孩 子 , 阿 尼 帕 又 义 无 反 顾 将 这 3个 汉
族 孤儿接 钊家里 。 至 此 , 阿 尼 帕 和 丈 大 阿 比包 收 养
阿 尼 帕 与 4个 民族 1 9个 孩 子 的故事
口/王 必 旭 /文 图
新 疆 青 河 县 维 吾 尔 族 老 人 阿 尼 帕 干 ¨ 丈 夫 阿 比包 共 养 育 J ,1 9个 孩 子 , 其
情 感 世 界

帕家里 , 王淑 珍一 生的命运 从此改变 。 阿 尼 帕 给 王 淑 珍 取 了 维 吾 尔 族 名 字 叫 哈 比 扎, 意思是 “ 保 护 ”。 在阿尼帕家住 了 ‘ 段时间后 , 干 淑 珍
景, 已是 中 年 的 王 淑 珍 泪 流 满 面 。 直 到 现 征, 工 淑珍 依 然 留着 过 膝 的长 发 , 她说 , 是 妈 妈 给 了她 这 头 青 丝 , 她 要 用 这 长发
见 证 和 铭 记这 份 无 私 博 火 的 母 爱 。 如今 , 已经开 餐厅 的上淑珍 , 仍然 认为 4 O多 年
第l l I 灭 丌 始 , 缚 天 带 淑 珍 去 院 药。 两个』 J , 壬淑 珍 长 f 1 I 了 帮 助 爸 爸

新疆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新疆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新疆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以下是 7 条关于新疆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1. 你知道吗,在新疆有一个维吾尔族大叔和汉族小伙的故事特别感人!艾克拜尔大叔经营着一家水果店,有一天,汉族小伙李明路过口渴难耐,就到店里想买个西瓜。

艾克拜尔大叔热情地招待了他,还给他挑了个特别甜的瓜。

从那以后,李明经常来店里,渐渐地和大叔熟络起来,他们就像亲人一样互相关照,这难道不是民族团结的最好体现吗?2. 有一次,哈萨克族女孩阿依古丽在草原上玩耍时不小心摔伤了腿,疼得直哭。

刚好路过的回族大哥马INLINE 看到了,二话不说就背着她往医院跑,陪着她治疗,还一直安慰她不要害怕。

后来阿依古丽康复了,她和马大哥的感情更深了,这不就像是亲兄妹一样嘛,难道这种情谊不令人动容吗?3. 新疆的一个小镇上,维吾尔族姑娘热依拉要去参加一场重要的考试,可是突然下起了大雨。

正在她着急的时候,蒙古族阿姨乌云其其格给她撑起了一把伞,陪着她一起走到考场。

之后,热依拉经常去看望乌云其其格阿姨,两个人的关系可好了,这难道不是温暖人心的民族团结故事吗?4. 在学校里,柯尔克孜族学生别克和汉族学生王强成为了同桌。

一开始他们还有些陌生,但是一次合作完成作业的经历让他们亲近了起来。

别克会教王强一些柯尔克孜族的语言,王强也会给别克分享他的故事,他们就像好朋友一样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这是多么美好的民族团结画面呀,你不觉得吗?5. 维吾尔族老人买买提家里的水管坏了,急得不行。

邻居汉族小伙子张宇知道后,马上找来工具帮他修好了水管。

老人感动得不行,非要留张宇在家里吃饭,从此两家走动特别密切,就像一家人一样。

这种情谊比金子还珍贵呢,不是吗?6. 新疆的一个村子里,塔吉克族的帕米尔和回族的马哈茂德一起合作搞养殖。

他们。

艾尼帕妈妈的故事

艾尼帕妈妈的故事

艾尼帕妈妈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初,人们还没有从动荡中走出来,艾尼帕·阿力马洪家的生活和所有的老百姓一样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然而邻居亚合甫(哈萨克族)家连遭不幸,夫妻俩在不长的日子里相继离世,丢下了托合提、库尔班和托尔达洪3个孩子。

虽说老大托合提已经长大了,可他毕竟还是一个毛头小子,两个弟弟还年幼,没有下锅的米,没有打馕的面,挖来的野菜也不知道怎么做熟……
先后安葬了亚合甫夫妇俩,艾尼帕·阿力马洪夫妇看着这三个无依无靠的孩子落泪了。

都说“儿要亲养,地要亲耕”,可这没有父母的孩子怎么办?
阿比包·马木特力想把这三个孩子接回家。

起先艾尼帕·阿力马洪有些犹豫:“咱们家人加上我的三个妹妹已经有10口人了,如果再接回这三个孩子,仅靠你一个月47元的工资能行吗?”
阿比包·马木特力心情沉重地对妻子说:“孩子没爹没妈了,咱不能不管,还是接回来吧!不过就是一个馕多掰几瓣嘛!”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3口人13张嘴,吃饭就成了家里最现实的问题。

三个孩子接到家后,艾尼帕·阿力马洪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更犯愁了。

托尔达洪回忆说:“那是一家人都填不饱肚子的年月,打一坑苞谷面馕过不了几天就吃完了,做一锅野菜抓饭一人分不了两碗。

家里苞谷面馕和野菜都接不上顿,更不用说吃肉了,妈妈把从屠宰厂‘走后门儿’弄来的羊肠子灌上苞谷面,煮熟了分给我们吃,当时就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了!”。

柴达木的母亲

柴达木的母亲

柴达木的母亲作者:李玉真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21年第04期那是喜马拉雅冲向世界之巅时半途扔下的洪荒之地,还有万年不变的干涸与任意肆虐的风沙,只有混沌未开的原始和辽阔无际的苍凉。

20世纪40年代,西方一位又一位探险家在它面前望而却步,无可奈何地叹道:啊,地球上的月球。

到了50年代,探宝的地质队员们挺进了高原深处,但是,魔鬼不愿将那片土地拱手让给人类,死神与人们展开了残酷的较量,让人们在风沙中迷路,在干渴和饥饿中备受折磨。

人们每天都得与严酷的大自然搏斗。

那里曾经有这样一句常用语:“我用生命为你铺路”。

那片大戈壁在青藏高原西北部,它叫柴达木。

只要进去,就不怕艰难,带着英勇与悲壮,所以人们称进去为挺进。

人的顽强坚韧使魔鬼与死神节节败退。

七八年过去了,油田建起来了,死亡渐渐减少。

但“死神”没有服输,敌不过强悍的生命,就扼杀即将出世的生命,于是,生命的顺利繁衍成为一时的难题。

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叫马崇煊的女大学生进去了,她击败了魔鬼与死神,几十年顺利接生了两代人。

20世纪80年代,她的故事传到了北京,中央电视台一个摄制组专程到柴达木采访她,并向全国播放了她的专题片,题为《柴达木的母亲》。

尽管如今她已经退休离开那片戈壁了,但那里的人们一直想念她,由她接生的孩子们已长大成人,都以她为荣。

独闯大西北1959年夏天。

一个体重不到80斤的瘦小的姑娘背着比她的身体大得多的行李,艰难地走进成都火车站,独自登上了西去的列车。

她毕业于成都华西医科大学,一百个毕业生中只有她一人被分配到青海,因为她的成绩好,又主动要求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

当她拿到毕业分配通知书的时候,全班都闹成了一锅粥。

有的同学向她投去同情的目光,七嘴八舌地说,怎么让她去青海?是不是分错了?那可不是小姑娘待的地方,你们知道古人的诗吗?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也有同学十分敬佩地称赞她:你真行,有胆量!一个高大的男同学向她走去,两眼竟然含着泪,面带羞愧对她说,我母亲瘫痪了,我要求分回武汉,我是弱者,不如你!这位姑娘叫马崇煊,是哈萨克和回族的孩子,但她生长在四川凉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团结教育感人故事一个哈萨克家庭与汉族弃儿20年的不解情缘奇台四小——王玉荣2009年1月10日,是麦尔孜依的生日,一个极为普通的日子。

在新疆奇台县吉布库镇二马场,村民霍额哈依·托呼塔汗和妻子比依台坎·木恩太一大早就起来了。

像往常一样,霍额哈依忙着去伺弄牲口,而比依台坎则佝偻着背、蹒跚着双腿、迈着罗圈步在屋里燃起炉火,又把茶烧在炉子上。

接着就给已满20岁的女儿麦尔孜依穿衣服,然后是帮麦尔孜依大小便、洗脸、喂饭……麦尔孜依先天患有严重的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自从她来到这个哈萨克家庭,象这样比依台坎每天如一日地做着这一切,已经近20年了。

麦尔孜依是一个汉族弃儿,然而,不幸中的万幸,她在哈萨克阿大阿妈这里,却得到了比平常人更多的父母亲情之爱。

霍额哈依夫妻俩已经63岁了,他们满脸的皱纹铭刻着一个哈萨克家庭与这个汉族弃儿近20年的不解情缘。

于是,人们听到了那一个个荡涤心灵的故事……(小标题之一)麦尔孜依,不幸弃儿有了温暖的家故事得从头说起——1989年10月4日,霍额哈依的大儿子17岁的马合沙提从山上赶着一群羊向冬牧场转场,当走到吉布库镇涨坝村的时候,却发现了在路边放着的一个红色包袱,抱起一看,是一个嗷嗷啼哭的女婴。

小小年纪的马合沙提哪里见过这种事,他不知怎么办才好。

最后,他把羊交给别人,自己抱起婴儿坐了辆班车,赶了20多公里的路,在黄昏时分回到了家,把孩子交给了阿大阿妈。

霍额哈依夫妻俩小心地打开包裹孩子的包袱,只见里的一张纸条上写着:“这是一个10个月的汉族女孩,她姓王,有哪个好心人捡到后,请好好收养她吧,拜托了!”另外,还有一张从广州到乌鲁木齐的火车票。

再细看这个女婴,嘴唇上有豁,有明显的先天性智力残疾。

霍额哈依夫妻俩没有犹豫,决定要收养这个残疾汉族女婴。

这一年,霍额哈依夫妻俩43岁。

为了表示自己收养这个汉族孩子的决心,霍额哈依夫妻俩第二天就请来长辈和亲戚朋友,按照哈萨克人的习俗,宰了羊在家里举行了隆重的专门仪式,给这个刚刚到来的孩子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麦尔孜依。

听说霍额哈依一家要收养一个先天残疾的汉族女孩,村里人都赶来了。

大家看了后孩子后,不少亲戚和村民直摇头,有的干脆就直接对霍额哈依夫妻俩说:“你千万不要养这个孩子,以后她会一直成为你们的负担呢。

”还有的说:“霍额哈依,你家里也不富裕,孩子的父母都不要她了,你们为什么非要养她呢?将来会后悔的!”霍额哈依夫妻俩当时已经有6个孩子了,只有两个孩子能帮家里做些事,其他4个都还在上学,最小的只有12岁,家里只养了50几只羊,只种着20多亩地,全家的年纯收入仅仅只有3000多元,生活过得十分拮据。

霍额哈依夫妻俩清楚,家里要收养这么一个先天性智力残疾的孩子将会意味着什么。

但这是一条生命啊,如果我们不来收养她,谁又来收养她呢?这对善良的哈萨克夫妻不肯让一个生命就这样夭折,不顾大家的反对,以人间最真诚、最朴实的父爱和母爱收养了这个汉族女孩。

霍额哈依收养汉族孩子的举动让邻居再拉里汉受到了感动,当时,霍额哈依家没有养牛,再拉里汉就每天主动把牛奶送到霍额哈依家,一直到第二年霍额哈依买了奶牛。

麦尔孜依是霍额哈依夫妻俩最小的孩子,虽然她是一个汉族孩子,又患有了先天性残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麦尔孜依骨肉亲情般的痛爱,小麦尔孜依得到了比一般孩子更多的家的温暖。

家里有了好吃的,总是要先留给小麦尔孜依,家里孩子要添置新衣服,总是首先要给小麦尔孜依。

由于先天性残疾,麦尔孜依小时候吃饭非常困难,哈萨克人传统的一些硬食都不能吃,只能吃些软食,并且她的发育比正常人也要缓慢得多,一直长到7岁时才能勉强行走,而在这之前除了在坑上躺着之外,更多的是在妈妈背上生活。

为了把麦尔孜依养大,霍额哈依一家费尽了心血。

每当回忆起这段特别艰辛的日子时,霍额哈依的妻子比依台坎会深有感触地说:“带大这一个孩子比带大前面6个孩子都要费劲得多。

”(小标题之二)艰辛求医,只为挽救一个垂危的生命要养大一个患有严重的先天性智力残疾孩子有多难?或许没有这种经历的人难以想象。

更何况麦尔孜依不仅仅患有智力残疾,而且同时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癫痫。

有点医学常识的人也许会知道,智力残疾和癫痫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往往会互为诱发,会同时加重病情。

先天性智力残疾一般是无法治愈的,而先天性癫痫治愈的机率也极低。

患有这两种疾病的孩子,成活率也相当低,即便存活时间也不会太长。

麦尔孜依患的这两种疾病,使她的身体一直十分虚弱,尤其是癫痫病每2至3个月就要发作一次,最严重时每天要发作几次。

病情发作时浑身抽搐,口吐白沫,有时还会伴有休克,随时都会危及到麦尔孜依这个极其弱小的生命。

为了给麦尔孜依治病,霍额哈依夫妻俩花费了整整17年的时间:——在这17年当中,他们背着麦尔孜依到大小医院跑了无数次,但总是无功而返,得到医生结论最多的是:这样的孩子能够维持生命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要将病治好,可能性极小;——在这17年当中,他们的足迹遍及奇台、吉木萨尔、阜康、木垒、阿勒泰青河,行程上万公里的艰辛求医路,播下的是一次次希望,而收获的却是无数次失望;——在这17年当中,他们在付出无数艰辛的同时,也使整个家庭陷入了贫困。

出去治病没钱时,就只能卖羊,没有羊了就只好借高利贷。

高昂的治疗费用,让他们债台高筑,欠帐最多时达到了3万多元!——在这17年当中,他们与病魔、与死亡进行着不屈的抗争,没有任何祈求,只为挽救一个垂危的生命。

漫漫求医路上这无私的付出,诠释着人间最伟大的亲情父母之爱。

霍额哈依夫妻俩在多次到大小医院治疗女儿的癫痫病,得知根本无法治愈的结论后,但他们仍然没有恢心,开始到处打听民间偏方,只要得到一点点消息,路程再远,即使变卖家产或借钱也要赶上去。

在他们的心目当中,麦尔孜依就是自己的亲骨肉,相信只要不放弃、只要努力,女儿的病就能治好。

开始他们听说奇台试验站有人能治好这种病,于是跑了多次,却无效果。

后来,又听说阜康有人能治,他们又两次赶到了阜康,但仍然无效。

一次,有人告诉他们说,吉木萨尔县的一个山里有人治癫痫有特效。

他们立即赶了去,卖了家里5只羊租车,一连跑了10多趟,最终也没有治好。

阿勒泰的青河距离奇台有近400公里,为了给女儿治病,他们先后跑了两趟,借了2000多元高利贷,最后也没能如愿。

跑得最多的是到奇台县西地镇的桥子村。

桥子村离霍额哈依家有20多公里,1997年5月他们找到这个村的一个民间郎中给女儿治病,一治就是50天。

他们两天要到这个村跑一趟,往返近50公里,每次都是早早地套上毛驴车出门,一直要到太阳落下后才回到家里。

就这样一连跑了25趟,但满怀的希望,最后还是以失望告终。

霍额哈依夫妻俩为了给女儿治病,花费了大量钱财,生活极为困难。

为了能尽量省钱,他们每次去看病总是带着馕饼,17年中居然没有进过一次饭馆。

他们找的民间郎中,有的住在深山里,道路崎岖偏僻难走,车辆往往难以到达,每到这时,他们就只能背着女儿艰难前行,到达地方后早已是筋疲力尽。

靠卖羊和借高利贷给女儿治病,是艰难的,也是感人的。

1996年10月,麦尔孜依又一次癫痫病发作,比依台坎不得不带着女儿往进了奇台县医院,等到脱离生命危险治疗一段时间,出院时结完帐后,比依台坎身上仅仅只剩下了一元钱和一小块馕饼。

从医院到家有10多公里,比依台坎没钱坐车,只能背着女儿回家。

经在医院对女儿的一番费心照料,比依台坎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

她背着女儿又饿又累,把剩下的一小块馕饼留给女儿,而自己却始终不肯花那一元钱。

她和女儿到家时,已是晚上10多钟了。

而家里除了留给女儿的一点牛奶外,什么吃的也没有,比依台坎睡到半夜1点多时,10多个小时没吃任何东西的她终于再也坚持不往,饿得昏死过去。

是霍额哈依从邻居家里拿来一些牛奶和馕饼吃了后,比依台坎才恢复过来。

2005年到木垒一座山里,是霍额哈依夫妻俩给女儿治病去的最后一个地方。

他们花了800元钱,女儿的癫痫病只经一次治疗,居然神奇般的好了,一直到现在3年过去,再也没有犯过。

有人说,这神奇的出现是永不放弃的父母之爱感动了上苍;也有人说,是霍额哈依夫妻俩心血的付出本应得到回报。

(小标题之三)脊背摇篮,驮着一个永无回报的希望今天,人们见到的比依台坎,已是满脸的皱纹,背驼了,腿弯曲了,甚至走路也会感到吃力。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哈萨克妈妈的脊背和双腿,支撑了小麦尔孜依的成长。

即便是到了现在,当麦尔孜依行动困难的时候,比依台坎还会很自然地弯下腰身,让女儿爬在自己的脊背上。

由于先天残疾,麦尔孜依的身体发育不能与正常孩子一样,全身无力,到7岁时才能行走,她一时一刻也离不开阿爸阿妈的照顾。

在村民们映象中,比依台坎的脊背上总是少不了麦尔孜依,到麦尔孜依10多岁的时候,比依台坎无论是做家务还是下地干活,无论是喂养牲畜还是长途跋涉,麦尔孜依与妈妈的脊背也常常是形影不离,正是这这幅厚实的脊背默默地传递着母女之间的骨肉真情:对麦尔孜依来说,妈妈的脊背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是一种慈母的爱抚,再哭再闹,只要到了妈妈的脊背上也会变得安静,破涕为笑,甚至会甜甜地熟睡;而对比依台坎来说,只有背着麦尔孜依,心里才会感到踏实,才会产生一种力量,才会燃起一种希望,虽然比依台坎自己也不知道这种希望到底是什么。

——比依台坎的脊背就是麦尔孜依童年成长的摇篮。

1994年,霍额哈依夫妻俩为了能多挣些钱给麦尔孜依治病,于是在冬牧场代放了人家一群羊,可天不作美,这年冬天雪特别大,天特别冷,厚厚的积雪覆盖了整个草场,把地上的草盖了个严严实实。

偏偏羊在这时又得了肺炎,死亡严重。

为了解决饲草不足的问题,比依台坎背着5岁的麦尔孜依,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跪在齐膝深的雪地里用双手给羊扒雪找草,一干就是20多天,麦尔孜依也在妈妈的背上一连睡了20多天。

即便这样,这年冬天家里还是死了不少羊,钱没挣着反而赔了不少。

也就是从这时起,比依台坎的腿和手得了严重的关节炎,现在膝关节和指关节已完全变形,常常疼痛难忍。

2008年,不得不住进了医院。

1998年,羊群从奇台县吉布库镇深山里的夏牧场曲根台转场到沙窝里的冬牧场,其间要走4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乘车。

当时,虽然麦尔孜依已经9岁了,但只能勉强行走。

比依台坎背着麦尔孜依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两天,才走出了大山。

人走出来了,比依台坎也累倒了。

望着比依台坎佝偻的脊背,有人说,这是因为背负女儿麦尔孜依太久太久,给累弯的;也有人说,这是因为背负的对女儿的希望太重太重,给压弯的。

然而,不管怎样,谁都清楚霍额哈依夫妻俩背上驮着的希望,是一个用苦涩和艰辛酿成的希望,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有回报的希望。

但它彰显的却是人间真情彰的伟大,也最能打动人心。

(小标题之四)大爱无言,20年深情化作眸中一笑霍额哈依夫妻俩养育麦尔孜依已经近20年了,从一个嗷嗷啼哭的婴儿到长大成人,麦尔孜依与哈萨克父母结下了不解情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