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综合中空间目标信息传递模型研究
本科第五章数字地图的自动综合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吴凡
地图自动综合的目的与任务
数字环境下地图自动综合的特点
(1)地图自动综合在操作对象、主体、方式和结果等方面,有着与手工地图综合不同的特点。前者 地图自动综合在操作对象、主体、方式和结果等方面 地图自动综合在操作对象 的操作对象是数字地图,操作主体(操作者)是制图员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操作方式是在计算机可 读的情况下通过编程来实现,操作结果是经过综合了的数字地图;而后者的操作对象是模拟地图 ,操作主体是制图员,操作方式是利用刻(绘)图工具在目视可读的情况下直接处理图形资料,其结 果仍是模拟地图。 (2)由于模拟地图具有目视可读的特点,所以手工地图综合过程中选取、化简、概括和位移等操作 由于模拟地图具有目视可读的特点, 由于模拟地图具有目视可读的特点 是一次(同时)完成的,而在数字地图环境下,只能是计算机可读 数字地图环境下, 数字地图环境下 只能是计算机可读,选取、化简和位移等操作是分别 独立进行的,其操作步骤具有很强的可分解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图综合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分 解越细(当然要合理),地图自动综合的实现就相对地越容易。 (3)模拟地图的自动综合其结果仍然是模拟地图 模拟地图的自动综合其结果仍然是模拟地图,在目视可读的情况下,地图综合的质量是可以目 模拟地图的自动综合其结果仍然是模拟地图 视检查的,当然也是可以目视修改的。数字地图综合的结果仍然是数字地图 数字地图综合的结果仍然是数字地图,计算机可读,但目 数字地图综合的结果仍然是数字地图 前计算机还无法判别综合结果是否符合要求,因此,还必须在图形交互编辑条件下,将综合结果 显示在屏幕上,由制图员进行检查并利用修改功能予以修改,当然许多情况下也是可以使用智能 启发式人机交互方式进行修改的。 (4)地图综合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和繁重的劳动过程 地图综合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和繁重的劳动过程,在模拟地图 模拟地图综合的情况下,这种复 地图综合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和繁重的劳动过程 模拟地图 杂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和繁重的劳动过程都是由制图人员人工完成的,综合质量取决于制图人员对 制图对象规律性的认识和对这些规律的表达能力;在数字地图综合 数字地图综合条件下,复杂的创作性思维过 数字地图综合 程由制图员完成,而繁重的重复劳动过程却是由计算机编程实现的,即使引用专家系统等人工智 能技术,计算机也只是模仿制图专家在综合过程中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由制图专家才能处 理好的问题,综合质量取决于模型、算法、规则的合理性、完备性及智能化程度。综合的决策由 制图员做出,而决策的实现是由计算机完成的。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

1、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即gis )——一门集计算机科学、 信息学、地理学等多门科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 它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 运用系 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规划 、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信息的空间信息系统。
2.栅格——栅格结构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空间数据结构, 是指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大小均匀 紧密相邻的网格阵列, 每个网格作为一个象元或象素由行、列定义, 并包含一个代码表示 该象素的属性类型或量值, 或仅仅包括指向其属性记录的指针。
因此, 栅格结构是以规则 的阵列来表示空间地物或现象分布的数据组织,组织中的每个数据表示地物或现象的非几何属性特征。
特点:属性明显, 定位隐含, 即数据直接记录属性本身, 而所在的位置则根据行列号转换为相应的坐标,即定位是根据数据在数据集中的位置得到的,在栅格结构中,点用一个栅格单元表示;线状地物用沿线走向的一组相邻栅格单元表示,每个栅格单元最 多只有两个相邻单元在线上;面或区域用记有区域属性的相邻栅格单元的集合表示,每个 栅格单元可有多于两个的相邻单元同属一个区域。
3.矢量——它假定地理空间是连续, 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 多边形等地理实体, 坐标空间设为连续, 允许任意位置、长度和面积的精确定义。
对于点实体, 矢量结构中只记录其在特定坐标系下的坐标和属性代码;对于线实体, 用一系列坐标对的连线表示;多边形是指边界完全闭合的空间区域,用一系列坐标对的连线表示。
4. “拓扑”(top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它的原意是 “形状的研究”。
拓扑学是 几何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拓扑变换下能够保持不变的几何属性——拓扑属性(拓扑属 性:一个点在一个弧段的端点, 一个点在一个区域的边界上;非拓扑属性:两点之间的距离, 弧段的长度, 区域的周长、面积) 。
地理信息系统知识点

地理信息系统知识点1.引言1.1 概述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集成多种地理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地理问题解决的技术系统。
它利用计算机科学、地理学和地图学等学科知识,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和数据展示等功能,实现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分析和解释。
地理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农业决策等。
概括而言,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地理位置为核心的信息处理系统,它能够将地理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实现对地理现象的综合分析和空间关系的可视化呈现。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我们可以有效获取、管理和分析大量的地理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的支持和参考。
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功能,以及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它为我们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发展机遇。
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全面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运用这一技术,推动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将介绍本文的整体架构和章节安排。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并介绍了本文的目的。
接下来,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阐述本文的章节安排。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章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在第一个章节中,将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地理学、测绘学和遥感等领域的应用。
在第二个章节中,将详细探讨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包括地理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等内容。
此外,还会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最后,结论部分将展望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地图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环境诸要素(内容)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并经过制图综合(特征)的一种缩小表像(形式)以表达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数质量特征及空间分布和发展变化(目的、结果)。
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 (可测量性、可比性) ;地图必须经过科学制图综合(清晰性、一览性);地图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 (直观性、易读性);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传递性、持久性)。
数学要素(骨架) :地图坐标、投影、比例尺、控制点等地理要素(主体) :表达地理信息的各种图形,文字标记辅助要素(润滑剂):说明地图的编制情况,为应用提供相关内容,在主要图形的外侧,如图名、图号、图例、比例尺等;对主要图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如统计图表、剖面图、测图时间、出版单位等按比例尺分: -大比例尺地图(≥1:10 万) -中比例尺地图( 1:10 万~1:100 万) -小比例尺地图(≤1:100 万) -微缩地图按地图的图形内容分类: -普通地图(是指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
) -专题地图 (是根据专业的需要,突出反映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的地图,其中,作为主题的要素表示得很详细,其他的要素则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作为地理基础概略表示。
)a=[φ/4°]+1 φ纬度; b=[λ/6°]+31 λ经度 1:1 万(G) 1:5000(H)c=4°/△φ-[(φ/ 4°)/△φ] △φ图幅纬差2′30″ 1′15″d=[(λ/6°)/ △λ]+1 △图幅经差3′45″1′52.5″X1X2X3 X4 X5X6X7 X8X9X10λ0=(X2X3-31)*6° φ0=(X1-1)*4°λ =λ0+(X8X9X10-1)* △λ φ =φ0+(4°/△φ-X5X6X7)* △φ法的综合性科学┏理论地图学(地图学理论基础) ~地图信息、传输、模式、认知理论;地图可视化原理、数学制图原理、地图语言学 (地图符号学) 、地图感受理论、地图概括 (制图综合)理论、综合制图理论、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现代地图学╋ 地图制图学 (地图编制方法与技术) ~普通地图制图学、专题 **、遥感制图学、计算机制图学、地图印制学与计算机出版系统、多媒体电子地图与网络地图设计和制作┗应用地图学(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 ~地图功能、评价、分析与研究方法、使用方法、信息自动分析和处理系统、应用、数字地图应用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
2、网络结构模型:在网络模型中,地物被抽象为链、节点等对象,同时要关注其间连通关系。
3、空间数据模型:是关于现实世界中空间实体及其相互间联系的概念,它为描述空间数据的组织和设计空间数据库模式提供着基本方法。
4、叠置分析:将不同层的地物要素相重叠,使得一些要素或属性相叠加,从而获取新信息的方法。
包括合成叠置分析和统计叠置分析。
同义词:地图覆盖分析。
5、网络分析:是运筹学模型中的一个基本模型,它的根本目的是研究、策划一项网络工程如何安排,并使其运行效果最好,如一定资源的最佳分配,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运输费用最低等。
6、栅格数据的聚类分析:栅格数据的聚类是根据设定的聚类条件对原有数据系统进行有选择的信息提取而建立新的栅格数据系统的方法。
7、数据高程模型:数字地形模型中地形属性为高程时称为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地形模型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
8、坡度:坡度是地面高程的变化率的求解,因此,坡度变率表征了地表面高程相对于水平面变化的二阶导数。
9、坡向:实际应用中,由于所建立的DEM数据常常是按从南到北获取的,所以求出的坡向角度是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10、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解决邻近度问题的空间分析工具之一。
邻近度描述了地理空间中两个地物距离相近的程度,其确实是空间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谓缓冲区就是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
11、最佳路径分析:12、空间插值:常用于将离散点的测量数据转换为连续的数据曲面,以便于其它空间现象的分布模式进行比较,它包括了空间内插和外推两种算法。
13、虚拟现实:由计算机生成的可与用户在视觉、听觉、触觉上实施交互,使用户有身临其境之感的人造环境。
它在测绘与地学领域中的应用可以看作地图认知功能在计算机信息时代的新扩展。
GIS习题及参考答案(2)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数据和信息?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定义:数据是指某一目标定性、定量描述的原始资料,包括数字、文字、符号、图形、图像以及它们能够转换成的数据等形式。
信息是向人们或机器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是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联系和区别: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
信息由与物理介质有关的数据表达,数据中所包含的意义就是信息。
信息是对数据解释、运用与解算,数据即使是经过处理以后的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就本质而言,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而信息则是数据内涵的意义,只有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数据是记录下来的某种可以识别的符号,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也可以加以转换,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内容不会改变。
即不随载体的物理设备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信息可以离开信息系统而独立存在,也可以离开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和阶段而独立存在;而数据的格式往往与计算机系统有关,并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
数据是原始事实,而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
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对于同一数据的理解,可得到不同信息。
2.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图数据库有什么异同?与地理信息的关系是什么?GIS定义:GIS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对GIS的理解不同,目前没有完全统一的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定义①:是对地理环境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将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包括它们的空间位置形状及分布特征和与之有关的社会、经济等专题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等进行获取、组织、存储、检索、分析,并在管理、规划与决策中应用。
定义②: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定位分布及与之相关的属性数据,并回答用户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计算机系统。
定义③:是为了获取、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空间定位数据而建立的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定义④: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
《初中地理地图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地理地图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导言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载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和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
地理地图上的图像、数字、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各种要素,表示出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表示出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
地图贮存和浓集了大量的空间和时间的信息,给人们易于接受的图像形式传递给人的大脑,是任何文字或其它语言描述无可比拟的。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教学既是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也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运用地图,不仅可以从地图中各要素认识地理事象的发生和发展的变化规律,而且可以认识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其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升。
加强地图运用的研究,重视地图教学,不仅是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当前进行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因此,课题组确立了《初中地理地图教学研究》这一课题。
当前,国内外教育界正在开展“认知地图学”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进一步确立地图在地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地图的信息传输价值。
如何掌握地图、应用地图进行良好的教学,则是地理教学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然而,我国的地图教学尤其是阶段地图教学现状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这种不足,既不利于学生空间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增强,更不利于学生地图素质和地理能力的培养。
国内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一线教师纷纷对此展开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此,我们课题组认识到应重视和研究地图教学,探讨地图教学的价值、方法及教学模式在当前地理教学改革中也尤为重要。
因此课题组针对当前现状,并结合本地实际提出本课题并进行研究,具有研究的广阔空间。
二、研究的详细操作过程(一)课题的概念界定地图: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各类图标,以及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地理类图表,它是一种图形语言。
地图教学:学生阅读地图时,一面通过视神经把多种地图语言输给大脑,一面又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多种地图语言进行思索、分析、归纳,使认识深化。
深度探讨地图制图与空间数据融合生产新思维

深度探讨地图制图与空间数据融合生产新思维作者:郭庆堂张春奎刘扬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21期深度探讨地图制图与空间数据融合生产新思维郭庆堂张春奎刘扬(西安市勘察测绘院陕西西安 710054)摘要:空间数据的地图表达实际上就是恢复地图直接信息的过程,而从地图到空间数据表达造成了地图信息的损失,空间数据到地图表达过程中需要进行地图信息的补充,才能实现地图的完整表达。
本文以集成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地图制图技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图制图与生产的新思路方法,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基础上的理论升华,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所裨益。
关键词:GIS空间数据,地图制图,融合中图分类号:T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7(c)-0000-001 地图约束性特征从地图到空间数据表达造成了地图信息的损失,空间数据到地图表达(不考虑综合)过程中需要进行地图信息的补充,才能实现地图的完整表达。
要完整地描述空间实体或现象的状态,一般需要同时只具有空间定位数据和属性数据,如果要描述空间实体或现象的变化,则还需记录空间实体或现象在某一时刻的状态.所以一般认为空间数据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空间数据的三个特征反映了所表现空间实体的本质。
但是对空间数据来讲,它并不是不受限的反映空间实体,在描述空间目标时有一定的限制,不能无限膨胀,这个限制就是空间数据的第四个特征——地图约束性特征。
我们知道空间数据是地理环境的数据抽象,这种抽象的过程也是地图制图的过程,空间数据生产时,人们自然不会抛弃人类千百年来认知、抽象地理环境的成果——地图,因此几乎所有的空间矢量数据的生产都是基于地图数字化来完成(至少最初是这样),这样空间数据就继承了人类的知识成果,同时也继承了地图自身的特性,如地图用途,比例尺,地图要素,要素关系等等,这也就意味着空间数据必然会受到来自原始地图的约束。
空间数据的地图约束性是对由Kate Beard提出的地图概括约束概念的继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目录 (1)摘要 (3)ABSTRACT (4)第一章绪论 (5)1.1研究背景 (5)1.2信息论在制图学中的应用现状 (6)1.3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7)1.3.1 研究目标 (7)1.3.2研究内容 (7)1.4论文组织 (8)第二章信息论的基本原理 (10)2.1S HANNON通信系统模型 (10)2.2概率、不确定性、信息量之间的关系 (11)2.3信息熵、条件熵和平均互信息的定义 (12)2.3.1 信息熵 (12)2.3.2 条件熵 (12)2.3.3 平均互信息 (13)2.4本章小结 (14)第三章地图综合中空间信息的传递 (15)3.1地图综合的通信特征 (15)3.2地图信息的传递过程 (16)3.3地图信息的度量问题描述 (16)3.4地图信息的传递问题描述 (18)3.5地图信息传递状况评价指标 (19)3.6本章小结 (20)第四章地图综合中线目标信息传递模型 (22)4.1线目标信息传递模型 (22)4.1.1 基于垂距的平均互信息 (23)4.1.2 基于角度的平均互信息 (27)4.1.3 基于长度的平均互信息 (29)4.1.4总体平均互信息 (29)4.2算例分析 (29)4.2.1 基于垂距的平均互信息的计算 (30)4.2.2基于角度的平均互信息的计算 (33)4.2.3 基于长度的平均互信息的计算 (34)4.2.4 总体平均互信息的计算 (35)4.2.5 信息传递状况分析 (35)4.3本章小结 (36)第五章地图综合中面目标信息传递模型 (37)5.1面目标信息传递模型 (37)5.1.1 基于距离的平均互信息 (38)5.1.2 基于角度的平均互信息 (38)5.1.3 基于长度的平均互信息 (39)5.1.4 总体平均互信息 (39)5.2算例分析 (39)5.2.1 基于距离的平均互信息的计算 (39)5.2.2 基于角度的平均互信息的计算 (40)5.2.3 基于长度的平均互信息的计算 (41)5.2.4 总体平均互信息的计算 (41)5.2.5 信息传递状况分析 (42)5.3本章小结 (43)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44)6.1全文总结 (44)6.2研究展望 (45)参考文献 (47)致谢 (49)摘要鉴于地图的通信特征,任何地图都载负着一定的空间信息量。
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载负的空间信息量不同。
从信息传输的角度来看,地图综合可以看作是从大比例尺地图到小比例尺地图之间空间信息传递的过程。
传统地图空间信息度量大多是从空间目标的数量、分布状况或连通性(即拓扑关系)等方面进行讨论,忽略了空间目标自身的几何复杂性,从而导致了信息度量的片面性和不合理性。
与此同时,现有信息度量仅讨论了某一比例尺地图本身的信息量,而没有涉及不同比例尺地图之间空间信息的传递问题。
为此,本文以信息论为理论基础,以地图综合中空间目标信息的传递问题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地图综合过程中单个空间目标(即:线和面目标)信息的传递模型。
首先,简要阐述了信息论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结合地图通信特征和地图综合的实际过程,提出了地图综合中空间信息传递的通信系统模型。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图综合中单个空间目标信息量的定量度量方法和传递模型,并且对地图综合中空间目标信息的传递状况进行了评估,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和实现方法。
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地图综合中空间目标信息传递模型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该方向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字:地图综合;信息论;信息度量;传递模型AbstractA map always contains a certain amount of spatial information. Maps with different scales contain different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formation theory, map generaliz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process of spati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rom large-scale map to small-scale map. Existing measures of map information only consider the number, distribution or topological relations of spatial features, neglecting their geometric complexity. Thus it leads to incomplete measurement of spatial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available methods only discuss information quantity contained by single scale map itself and do not involve the issue of spati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etween different scale map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uses information theory as theoretical basis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of spatial features in map generalization as research object to study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odel of single spatial features (namely line and area features) in map generalization in a more systematic way. Based on this idea,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information theory are introduced briefly.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on feature of map and the actual process of map generalizatio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model of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of spatial features in map generaliz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is,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model of information contained by single spatial features in map generalization are established. The transmission states have been evaluated and specific methods of calculation and realization are presented. Test results show the feasibility and correctness of the proposed model.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main findings, and highlights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near future.Keywords: map generalization; information theory; information measurement; transmission model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地图综合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是测绘学、地理学和地图学等学科中最为关注的一个国际难题。
地图综合主要是将较大比例尺地图转换为较小比例尺地图,并解决缩小、简化了的地图模型与实地复杂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完成资料地图内容到新编地图内容之间的转换,实现地图内容的详细性与清晰性的对立统一和几何精确性与地理适应性的对立统一[1]。
在地图综合的实现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使用有效的综合算法来最大程度地压缩空间数据量,同时保持数据的空间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和规则适用的连贯性。
同时,制图科学界和地理信息科学界的学者们已经提出了大量的地图综合算法。
其中线目标的综合算法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地图综合中最重要的算法[2-7]。
主要的算法有Douglas-Peucker算法、基于自然规律的Li-Openshow算法、间接法综合算法、直接法综合算法等综合算法。
与此同时,新的方法仍在不断提出,但是每一种算法都是根据一定规则对线目标进行取舍,由于各种算法的综合原则不尽相同、处理方式存有差别[8]。
因此,不同的综合算法的适用情况不同,比如Douglas-Peucker算法适用于比例尺变化范围较小的情况,基于自然规律的Li-Openshow算法适用于对精度要求较低的情况。
在使用同一种综合算法时,也经常存在着如何确定最佳阈值的问题。
例如在使用直接法综合算法时,即是以一定的阈值,从线目标起点开始,向后逐点与该选择点之间求取直线距离。
如果该距离大于阈值则选择该点,并将该点作为新的选择点,继续与后面的点进行判断取舍,直至线目标的终点。
尽管很多人提出了许多地图综合的方法,然而地图综合本身就是一种病态定义的课题,没有人能够通过制图规则解释出每一种综合操作,而且没有结果能表明是最好的综合[9-10]。
目前,地图综合仍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问题。
1.2 信息论在制图学中的应用现状信息论是在长期的通信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由通信技术、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等相结合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11]。
美国学者Claude Edwood Shannon于1948年发表的《通信的数学理论》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10]。
为了解决在噪声信道中有效传输信息的问题,Shannon在这篇文章中创造性地采用概率论的方法来研究通信中的问题,并且对信息给予了科学的定量描述[12]。
信息论从诞生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的60多年,但它的发展对学术界及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相当广泛和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