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盐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饮食结构情况调研
城乡居民论文:江苏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及原因分析

城乡居民论文:江苏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及原因分析摘要:江苏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明显:城乡居民对粮食、蔬菜、食用油等产品的消费减少,对牛羊肉、家禽奶等的消费增加,同时居民在外饮食消费也明显增加,城乡食品消费结构存在差异。
影响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收入、生活方式、价格等。
为顺应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江苏省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稳定物价,在确保粮食产量的情况下,提高水果蔬菜生产产量并积极发展畜牧业、渔业等人均需求量不断增加的产业。
关键词: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收入差距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学者关注到这方面的问题,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城镇居民主食消费急剧下降、动物性食品及酒类等奢侈品消费迅猛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缓慢[1];收入对食物消费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城乡居民直接粮食消费持续减量,肉蛋奶及园艺产品消费增加 [3] 等,但是尚无对江苏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江苏省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近几年,江苏省GDP的年增长率均在12%以上,2009年的GDP总量达34 457.3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0%,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长。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悄然变化,食品消费差距也在逐年扩大。
由于食品消费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具有一定影响,所以对该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情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江苏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现状及差异分析江苏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物产丰富,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产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由于该省一直重视农业发展,食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6%,达到3 816亿元,占全国的6.32%。
随着第一产业的不断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江苏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居民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人民的饮食变化调查报告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一方小小餐桌,上演着人们的生活百味,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们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生活的幸福历程。
本文让我们分享一下70年来人们餐桌上的生活变迁,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展望下一个70年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新中国成立之前,吃饭是个大难题,人们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
遇到灾荒之年,就连地里还没长大的红薯叶,都成了“稀罕的粮食”。
冯小刚指导的电影《1942》就为我们展现出了在那个时代,“吃饭”成为了一种悲剧。
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当时国家各项事业百废俱兴,经济发展慢慢步入正轨,但由于生产落后,物资极度匮乏,吃饱、吃好对于人们来说,仍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那时候的饭桌上摆着的就是“老三样”——咸菜、炒白菜、玉米面贴饽饽,百姓之家没有其它可以入口的东西了。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老百姓开始使用粮票、油票、肉票等购买食品。
过年时,人们天不亮就要去排队购买食品。
在那个时候,如果能吃到一口豆渣蒸窝头,吃完得回味好几天,那可比现在过年还要高兴呢。
到了70年代后期,一声惊雷,始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18个红手印的力量气贯长虹,让中国广大农民看到了希望。
还是那块土地,粮食产量迅疾般增加了许多,挨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国家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市场物资逐步增多,并开放供应。
这股春风也给人们餐桌上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菜品日益丰富,品种花样开始增多。
老百姓家分到土地变多了,不仅能吃饱饭了,还能吃上各种不同的蔬菜。
那个时候,马路上不少菜农推着手推车,叫卖自家园地产的蔬菜。
家里的老人们再也不用算计着余粮艰难过日子,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一家人再也不用“吃了上顿犯愁下顿”,吃饱是人间最真实的享受。
多样的食材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福,而且百姓家中多了许多欢声笑语。
到了90年代,日新月异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餐桌文化,丰富的菜品随处可见。
城市居民对健康饮食习惯的调查报告

城市居民对健康饮食习惯的调查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居民进行调查,分析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健康意识,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多数居民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饮食状况,我们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供多样化的健康食品选择以及建立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1.引言健康饮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为了了解城市居民对健康饮食习惯的认识和实践情况,我们开展了一项调查。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有500名城市居民参与。
问卷包括了对饮食结构、膳食多样性、偏好食物以及健康意识等方面的问题。
3.调查结果3.1 饮食结构调查结果显示,80%的被调查者的饮食结构以主食为主,蔬菜、水果和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不足。
这说明城市居民在日常饮食中过多依赖主食,膳食结构不够平衡。
3.2 膳食多样性调查发现,大多数被调查者的膳食多样性不够,常常选择同样的食物搭配,缺乏膳食多样性。
这对于身体健康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
3.3 偏好食物调查发现,过多的城市居民对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有较高的偏好,例如快餐、甜食和炸物等。
这些食物含有过多的热量和不健康的脂肪,长期摄入可能引发健康问题。
3.4 健康意识虽然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但实际行动上仍存在问题。
部分居民缺乏对食物营养价值的了解,频繁选择不健康的食物。
此外,一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均衡饮食的原则。
4.讨论和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来改善城市居民的饮食状况:4.1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学校和社区等,加强对健康饮食的宣传教育,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
4.2 提供多样化的健康食品选择政府和企业应提供多样化的健康食品选择,鼓励居民选择更为平衡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减少对高糖、高脂肪食物的依赖。
盐城饮食文化

盐城饮食文化我的家乡-----盐城地处江淮平原东部的黄海之滨,是苏北的古城。
古有“淮夷地”之称,汉置盐渎县,东晋安帝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盐城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粥食是盐城传统的主食之一,直到现在,粥是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主食。
一般家庭常年是食米粥,部分家庭将米和玉米、麦子加工的糁子和在一起煮,吃糁子粥。
旧时因粮食不宽裕,煮粥时会放进青菜、胡萝卜、南瓜、山芋等,称为“瓜菜代”,目的是填饱肚子。
现在人也十分喜欢吃粥,而且品种丰富,四季有别,风味独特。
如春食菜粥,夏食绿豆粥,秋食八宝粥,冬食胡萝卜粥。
吃粥不是为了填肚子,而是出于营养保健。
此外,盐城民间还用各种米粉和麦而制成各种美味小吃,如蒸糕、涨饼、裹粽子、搓圆子 (汤圆)。
大年初一吃圆子,五月端午吃粽子,过生日涨饼、吃面条,这些已成定制,沿袭至今。
有些地方面点经历代人精心加工,还成了地方特产,如盐城街上的草炉饼、米饭饼,伍佑的糖麻花,大冈的脆饼,龙冈的油馓子等,别有风味,远近闻名。
饵于饼夹猪头肉、米饭饼包油条,成为老少皆宜的风味食品。
一日三餐,做饭炒菜,这种习以为常的民间食俗,看起来极为容易,谁都会做,但要饭菜色香味俱全,就得讲究一点烹饪技艺了。
盐城的吃文化也有着丰厚的底蕴,菜谱主要传承淮扬菜系,以汤菜为主,味偏咸。
烹饪技艺多种多样,而家家司以为俗,户户常用为风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烹饪风俗。
炒,是本地民间家庭常用的炒菜习俗。
是一种热油、旺火,将原料投入锅内,迅速翻炒成熟的方法。
这种烹饪较为简便,尤其适合家庭烹饪丝、片、条、丁等小型菜料,所以为一般家庭所常用。
煎,是用少量油煎熟主料的一种常用烹调方法,许多家庭喜欢用此法制作荤食品。
烧,是一般家庭较为讲究的烹饪习俗。
适用于动植物干货等原料,常用制作红烧肉、红烧鱼等,色好味香。
炸,是一种用热油锅炸熟原料的方法,也是当地家庭较为讲究的烹饪习俗之一。
一般炸熟后再加椒盐、酱汁、辣椒等调味品,如炸鸡腿等。
对盐城市区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 ,随着盐 城 经济 的快速 发展 ,市 区居 民
根据 2 0 0 1 2 0 1 2年 盐 城 市 区 居 民调 查 户 家 庭
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消费结构的变化既反映居民需求的变化,在很 大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着产品生产和产业结构的调 整。因此 , 研究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及其变化 ,对建 立合理 的消费结构 ,扩大 内需 ,制定产业政策,促
重达 1 8 . 6 %,比2 0 0 1 年提 高了 l 1个百 分 点 ;生 活
、
近1 0 年 盐城 市 区居 民消费 结构现 状
正确把握居 民消费结构 ,了解其需求变 动规 律 ,既有 益 于提 高居 民消费 质量 和档次 ,又有助 于 政府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下面将从消费支出构成
和消费倾 向两方面分析江苏省盐城市区居民消费结
数量和物质 向追 求质量 、精神 文化和健 康消 费转 变。 因此 ,正确把握居 民消费结构及其 变化 ,对政 府适时
制定相应的经济政 策,引领居 民向更高的消费层 次升级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
【 关 键 词】市区居民;消费结构;消费倾向;盐城
【 作者简介】周金环 ,江 苏省盐城市统计局统计 师,硕士 , 研 究方向 :宏观 经济统计。
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收支相关数据 ,计算居民消费支出构成 ,见表 1 。 从表 l 看, 2 0 0 1 ~ 2 0 1 2 年市区居民消费呈如下 特点 :从消费支 出的八 大类构成看 ,呈 “ 三升 、四
降 、一稳定 ”的格局 ,即食品支出仍稳居第一位 , 体现了 “ 民以食为天”的特点,但 占总支出的比重 呈下降趋势 ,由3 7 . 4 %降至 3 2 . 4 %,说 明市 区居 民
调查报告中国城市居民的健康饮食习惯

调查报告中国城市居民的健康饮食习惯调查报告:中国城市居民的健康饮食习惯概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步,中国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正在发生变化。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中国城市居民的健康饮食习惯,并对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
调查方法及样本: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份问卷。
调查对象为不同年龄段、职业背景和地理位置的中国城市居民。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问卷了解他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一些建议来改善他们的饮食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1. 饮食结构:根据调查结果,大多数中国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主要由五大类食物构成:谷物、蔬菜、肉类、豆类和水果。
其中,谷物是主要的能量来源,蔬菜和水果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肉类和豆类则提供了人体所需的蛋白质。
然而,部分居民在饮食结构中过多地偏向于某一类食物,导致了均衡饮食的缺失。
2. 饮食习惯: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居民倾向于选择更加方便和快捷的快餐和外卖,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这种习惯导致了食物的加工和烹饪方式上的改变。
同时,部分居民对高盐、高油和高糖的食物有较高的偏好,这对于健康饮食构成了挑战。
3. 饮食营养:尽管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均衡饮食,但是调查结果表明,现代中国城市居民摄入的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量不足。
这可能与城市居民生活忙碌、食物选择受限以及饮食观念的改变有关。
建议与改进:1. 提倡均衡饮食:教育和宣传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并为居民提供更多有关饮食均衡构成的信息。
2. 关注食物质量:加强食品质量监管,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认知,以保障居民的健康饮食需求。
3. 减少快餐消费:鼓励居民选择健康的自制餐饮,减少对快餐和外卖的依赖,以降低加工食品和高油、高盐、高糖食品的摄入量。
4. 增加营养知识普及:加强食品营养知识的普及,提高居民对营养需求的认识,促进健康饮食观念的培养。
结论:通过对中国城市居民饮食习惯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中国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但现代化进程对居民的饮食结构和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谈谈盐城饮食文化

之 烹饪 学 三 字经 、
『 { J 华
名 肴 千 字 文 ,被 列 为 巾 尉 饮 食 文 化 名著 ,并 被 多家 权 成 刊 物转 载 。
品的烹 制往往 会采取 南通一 带制作 江鲜 的做法 , 烹调风 格相 似泰州 、扬州 , 对 文蛤、蛤蜊 、扇贝等贝类产 品的烹¥ J 1 L  ̄ 较擅 长 , 口味相 对清淡 自然 , 鱼汤面 是 当地一绝。射阳、滨海 、响水属 盐城的东北 沿海城市 , 海产品亦 十分 丰富 ,
“ 螺丝 等等 , 无论 是饮食业 的餐桌上 , 还是 老百姓 的碗里 , 都 不泛其中 : 家禽有” 鸡 、 鸭 鹅等 , 现在 还有饲养家 禽的饲养户 ,
致 经济相对落后 , 菜少 汤多是百姓生 活的一种无 奈。 而 时至今 日 , 我们的 大碗菜 在 各菜 系都在 求精求美 时 , 营 养、爽 口、粗 犷、原汁 原味的 风格 , 在经过 几代 人 的努力 , 以及原 料的丰 盛、调 味品 的互补和 工艺的 革新 , 大有流 行火爆 的趋
海 蜇” 、“ 黄泥 螺 、 小螃蜞 、 鲜 蛏 、 文 蛤 等等 , 我 们 黄海产 的最 为上乘鲜 美 j 还
徽 菜所共 同组成 的八大菜 系 , 使 中国的 烹饪技 术和饮食 文化一 直傲 立于世 界之
林 。苏菜又 分为京 苏菜 、淮扬菜 、苏锡 菜和徐 海菜 四个地方 特色 , 以南京 为代 表 的菜 肴称为 ” 京 苏菜 , 亦 叫 京苏大菜 , 做工精 细 , 讲究搭配 , 注重营 养 , 格
调 大气 以扬 州、镇江 、淮安 为代 表 的 淮扬 菜 , 可 称 为运 河 文化 . 在 菜肴 的
有象 鱿鱼 、 墨 鱼 、 鲳鱼 、 大黄鱼 、 小
黄鱼 、 仔乌 I 等 都 不输于其他 海域的产 品 ,
关于盐城饮食文化的探讨

关于盐城饮食文化的探讨程昂【期刊名称】《食品安全导刊》【年(卷),期】2018(000)030【总页数】1页(P64)【作者】程昂【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鲍墩小学【正文语种】中文盐城市是江苏省下辖地级市,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部,江苏省中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北翼。
盐城市东临黄海,南与南通接壤,西南与扬州、泰州为邻,西北与淮安相连,北隔灌河和连云港市相望。
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即已有了盐城的记载。
在后来的秦汉以及三国时代更是如此。
除了悠久的历史之外,盐城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盐城饮食文化特点菜品特点盐城菜品的重要特点是具有较多的汤水,在实际菜品制作中,盐城菜品讲究原汁原味,且非常注重吊汤。
在许多年前,盐阜区域盐碱地的存在而对粮食产量产生影响,并使得当地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落后情况,菜少汤多也是来自百姓对于生活的无奈。
而在现今,盐城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菜品也始终保持营养、原汁原味、粗犷以及爽口的风格,并在几代人不断努力,以及调味品、原料不断革新以及丰富的过程中,也因此在市场当中具有了十分火爆的特点,并形成了盐城自身具有的风格。
如今,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中,在很多淮扬菜馆中也具有较多的盐城菜肴,具体包括有苏北老鸡汤以及虾米羹等,并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而除了讲究原汁原味以及吊汤以外,在实际制作中也具有丰富的品种以及四季不同选料的特点,在实际调味方面讲究具有适中的咸甜味道,汤汁如同乳一般具有浓而不腻的特点,肉烂不酥,具有醇厚的口味特点,且口感具有较强的韧性。
蔬菜方面,则讲究自然以及清淡等特点。
从归属地角度来说,盐城菜品属于淮扬菜,而在口味的吸收以及变化方面,也具有其他菜系的特点,如粤菜的煲汤、川菜的调味以及鲁菜的红烧特点等,尤其是炒长鱼这道菜,在实际制作中则对盐城本地的烹炒方式以及配料风格进行了应用,且在调味方面也同苏锡菜的口味具有十分接近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社会实践题目:关于盐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饮食结构情况调研社会实践形式:▉集中□分散社会实践时间: 2013.10.01至2013.10.07社会实践地点:盐城市响水县专业年级:电子信息工程一年级调查人: 11813135 张贵龙撰稿人: 11813135张贵龙填写时间:2013年10月9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饮食结构情况调研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一、调查概况1.调查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无论是穿着、饮食还是住房都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和能遮风挡雨。
现在吃的要好、穿的讲究时髦、住的还要有品味。
由此可见我们的生活有了多么大的变化啊!2.调查目的和意义:了解盐城市县城与农村的饮食结构的变化。
3.成员组成:调查人:张贵龙调查对象:邻居和县城里的小区二、调查内容1、饮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人们不但能“温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吃了吗?”曾是中国人见面的口头语,而今“吃”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轻。
居民的食品消费水平发生了由量到质的飞跃,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人们的一日三餐不过是填饱肚子,而今人们更加注重饮食的高层次、高品味。
客人来了不做饭。
以前家庭主妇最头疼的是家里来客,要买菜洗菜烧菜,忙活大半天害怕招待不周。
现在招待客人往往是上饭店,差的也上“大排档”。
在家也可以,只需要一个电话,热菜便会送上门。
除夕围炉上酒店。
千百年来除夕之夜都是回家吃团圆饭,如今除夕之夜,各大酒家爆满,还要提前订桌呢。
现在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饮食文化,人们关注的重点已不再是温饱,而是饮食的质量,文化。
以上调查主要运用于城镇,而农村人,经济不是很好,也就没有没有这种条件了,但是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我在家了能够享受到在城里享受不到的温暖!左邻右舍都是一家人,出了事互相帮助,而不是在城镇那样,住对面的也不一定认识对方。
总之,城市的总体饮食方面都上升了一个档次。
2、住房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
住的大多数是平房、瓦房。
人均居住面积很小。
如果有谁家住了楼房,那么他家肯定很富有。
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现在的住房装修像宾馆,有的装修一套住房要花上好几万元甚至更多,比三星级宾馆还要豪华。
以前整座楼的人才一个公用厕所,早上起来排队倒马桶是城市一道风景。
现在家家有卫生间还不满足,有的还在主人卧室里再装修一个卫生间。
自实施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特别是“安居工程”以来,使许多想买房而又无力买房的居民拥有了自己的住房。
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完善,中国房地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在使用面积增加的同时,住房设施也明显改善。
居民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房地产业不断的发展,使得房价越来越高,一般人已经买不起住房了,而有钱人却拥有两三套住房。
但是总体水平还是上升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而住房面积也从原来的几十平米变成了一百多平米。
3、经济经济条件也由曾经的一个月几十或几百的工资变成了如今的几千甚至几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经济上改革开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国防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外交上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外交工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这是认真贯彻邓小平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科技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国家的这些政策让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我相信我们的城市也会越来越好。
三、存在的问题“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如今饮食存在的十大问题1、电视佐餐,食不知味。
不少同学吃饭时端着饭碗也要跑到电视机面前坐着,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嘴巴做着机械式的咀嚼,筷子往嘴里塞着食物。
长此以住,就会引起肠胃消化道疾病。
吃饭看电视还让部分中学生与父母的沟通减少,容易造成性格孤僻,成为一个既不健康也不快乐的人。
2、润喉片当糖,口腔“遭殃”。
润喉片可用来治疗咽喉炎、声音嘶哑、口腔溃疡、口臭等疾病。
它有甜味,于是有的同学没病时用它当糖解馋。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因此润喉片也不能随便服用。
如果咽喉无明显炎症时滥用润喉片,可抵制口腔及咽喉内正常菌群的生长,导致疾病发生。
3、偏食肉和蔬菜,很“受伤”。
谁都知道偏食的坏处,可还是有的孩子偏食偏得厉害。
五年级的小辛是“荤食主义者”,三岁开始就不吃蔬菜,几年下来小辛的个头没有同龄人高,体验下来各项指标都与同龄人有差距,健康状况也不好,便秘、气色不好,易患呼吸道疾病,小辛的父母后悔莫及。
而只吃菜不吃肉的孩子各项发育指标同样不理想,营养不良,易感冒,身体抵抗能力差。
4、零食当正餐,上课昏昏然。
如今的零食名目繁多,包装考究,惹得学生心头痒痒,加之“减肥”思想作怪,校园出现“零食当正餐”这一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零食过量会影响食欲,妨碍正餐的摄入量,从而影响身体正常功能的发育。
5、食色素超标食品,慢慢损害健康。
色素是一种化学品,对食用色素的使用和限量国家有严格的卫生标准。
一些小食品加工厂为扩大销售,降低成本,大量使用色素,甚至使用非食用色素,利用色素来吸引孩子们购物,长期食用色素超标的食品对身体极为有害。
6、常光顾街边小食摊,不知不觉潜伏疾病。
街边小食摊,特别是校门口的临时食摊,缺乏卫生条件,食品易受灰尘、废气等带菌空气污染,加上有的油炸食品原料来源不明,特别是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学生长期食用不洁净的油炸食品,后果将不堪设想。
7、饮料当水,喝得鼻血淌。
口渴了喝饮料,出去玩还是喝饮料,有的同学都不会喝水了,喝饮料喝得上了瘾,身体也出了毛病,经常无缘无故地流鼻血,弄得一家人都很不安。
其实口渴了应该多喝水,饮料适当喝一点是可以的,但不能完全代替水。
8、不喝牛奶,身体营养不良。
牛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它是提供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具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但有的学生偏食,拒绝喝牛奶,造成身体营养不良。
其实如果养成每天喝牛奶的习惯后,健康离孩子会很近。
9、电脑好玩,肠胃受害。
电脑逐渐成为学习工具,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甚至有许多学生在吃饭时间也在上网,随之而来的就是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用餐时及餐后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使肠胃功能消退,另外大多数上网的同学对饮食没有选择,食物营养摄入不足。
10、烧烤好吃,代价太大。
学生吃熏烧食物太多是有害健康的。
如果经常在饭前摄入大量热量高、但没有营养价值的零食,天长日久会引起胃肠功能失调;而且体内长期摄入熏烧太过的蛋白类食物易诱发癌症四、总结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
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
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
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
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
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
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这些改变的原因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它们所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到了90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