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经学概论共36页

合集下载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

精彩摘录
“国学者,乃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钱穆先生在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国 学的理解,他指出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载 体。
精彩摘录
“国学之道,贵在持经达变。”钱穆先生在书中也提到了国学的方法论。他 强调了学习国学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变化。同时也要在实践中 运用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精彩摘录
“中国文化重道德不重权利。”在比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时,钱穆先生指 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重视道德和伦理,而不是重视权利和利 益。他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精彩摘录
“中国文化重传统不重变革。”钱穆先生也指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保守元素。 他强调了中国文化对于传统的尊重和传承,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同时他也指出中国文化不太注重变革和创新,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局限之一。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是一本由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所著的书籍, 它从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 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的国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钱穆先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 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他通过对中国传统 文化和思想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以及它对世界文化 的贡献。他也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流畅,读起来非常容易理解。虽然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深奥, 但是钱穆先生的文字非常简洁、清晰,让人能够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和思想。同 时,这本书的注释也非常详尽,对于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
阅读感受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绪论国学之义,涵盖甚广,本非愚现下能力之所及,古语曰:“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即指师家不明之悟,所谓自救不了,为人祸生也。

佛家亦有“野狐禅”之喻。

然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且当今之世,若言西学,众皆趋之;如论国学,哗众取宠者有之,见利忘本者有之,更有甚者,以侮蔑先贤先圣为成名之途,此皆吾中华之罪人也。

故愚虽不敏,勉力为之,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或有绵薄传薪之功,幸之甚也。

国学之义,一般分经史子集四部,此目源自《隋书·经籍志》。

此种分目若依今日之学术眼光,似乎不妥。

譬如经部诸书,依今日学科分类,有文字学(尔雅),历史学(尚书,春秋),形而上学(易),文学(诗),如此等等。

其实,今日之学科分类并非天经地义,学科分类背后隐含的乃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意义关联,而此意义关联并非唯一,一个民族有何等天命历史,便有何等意义关联方式。

此问题与本课程关系不大,今姑不论,有兴趣者可参看海德格尔相关着作。

简言之,经史子集之分类实含有中国人独特眼光与意义世界,非今人可妄加菲薄。

故此课程前半期主要内容为四部分说,又以经学、诸子学为重。

并非因史部,集部不重要;本人才疏学浅,无法包容并蓄,一也;课时有限,而史部、集部浩若烟海,二也。

将来诸君若有志于此者,切不可忽视史集二部。

此课程后半期以思想史为主,间以经学史。

此讲义主要参考近人书目有:皮锡瑞鹿门《经学历史》,章炳麟太炎《国学概论》《国学略说》《国故论衡》,钱穆宾四《国学概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史导论》《近三百年思想史》《朱子学提纲》,梁启超任公《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清代学术概论》,朱自清佩弦《经典常谈》,马浮一浮多篇讲义,汤用彤锡予《魏晋玄学论稿》,冯友兰芝生《中国哲学史新编》,常乃悳《中国思想小史》,劳思光《中国哲学史》,陈来《宋明理学》,许道勛、徐洪兴《经学志》等书,内容于各家观点有所取舍。

此乃私人讲义,非学术着作,故以清晰扼要为的,非必要处,不特注明观点出处,有志者将来自可去阅读先贤原典,不必以此为限。

国学概论PPT课件

国学概论PPT课件

2021
40
汉代经学十四博士
《易经》四家——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 《尚书》三家——欧阳高、夏侯胜(大)、夏侯建 (小) 《诗经》三家——齐诗:辕固生、鲁诗:申公培、韩 诗:韩婴 《礼》有两家——戴德(大戴)、戴胜(小戴), (当时《礼》是《仪礼》) 《春秋·公羊传》两家——严彭祖、颜安乐。
2021
同志们!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 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 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 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 中实现文化进步!
2021
5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41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讲大义,古文经学研文字器物 今文经学是官学,古文经学是民间的学术 今文经学渊源有自,古文经学不明所自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真正区别在于礼学
2021
42
四、玄、佛时代
玄学是对汉代经学的反动,时间很短,在魏晋时代 玄学抛弃繁琐解释学,倾向于哲学性的直言所意 玄学也注释经典,但主要注意于周易、老子、庄子和 楚辞,但是也并不完全的背弃其他经典,如论语
2021
8
康伟,西南石油大 学经济管理学院大 二学生,坚持“全 日制穿汉服”。
2021
9
一、缘起
1. 了解、学习国学知识是我党对领导干部的 明确要求。
2. 了解、学习国学知识是时代的历史性要求。 3. 了解、学习国学知识是识别、剔除、抛弃
传统文化垃圾的关键。
2021
10
2021
“为缠足正11
2021

经学概论

经学概论

经学概论(一)经书的构成什么叫“经”?“经”本为织物的纵线、直线(参《说文》),引而申之,指常道,即经久不变的义理、法度、原则(参班固《白虎通》)。

后来又把含有这种常道、可作为典范的书叫经。

墨子有《墨经》(参《庄子·天下篇》),《荀子·解蔽篇》引有《道经》。

儒家的著作有“六经”,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庄子·天下篇》更进一步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这说明战国时期,“六经”已为儒家所专有,“六经”本周秦古书,因孔子曾删订、整理并设帐授徒,故为儒家专有。

其学说已在天下得以传播,并得到一些学派的称道。

但在这时,“经”并不专指儒家著作。

“六经”,也叫“六艺”,经过秦火之后,其中的“乐”亡佚了,只剩下了“五经”。

汉代,统治阶级为了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定为社会统治思想,将儒家的著作确定为唯一的经典,并设“五经博士”,设帐授徒,借以提高儒家经典的社会地位。

从此以后封建社会一千多年,凡提到经书,都指儒家经典。

此外,东汉人对“六经”的次序也作了改变。

依《庄子·天下篇》以及司马迁的《史记》,都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但到了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六经”的次序改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后来的学者也都遵照这一次序。

为什么?这是从经书产生的先后出发所作的调整。

相传伏羲画卦,因此《周易》排在第一,《书》略晚于《易》,排在第二,《诗》有《商颂》,也许是殷商的作品,排在第三,《礼》、《乐》相传为周公所作,列在第四第五,《春秋》是经过孔子删订的,只能列在第六。

汉以后,经书分化,一些原本地位较低的解经文字“传”、“记”也升入经典的行列,东汉时就有在“五经”之外增加《论语》、《孝经》成“七经”的事,至唐又有“九经”之名,一说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一说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第一章什么是国学1 国学本义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

2 国学的别称有:中学、国粹、国故、国故学、旧学、汉学3 国学的概念:它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第二章儒学与经学1 汉武帝时期,“经”成为儒学典籍的专称。

2汉人为经书作的注解称为“传”、“注”,后人再为注解作的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

3经的范围:(1)最开始是成于先秦时期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2)之后变为五经:去掉乐经(3)至宋代最终形成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孟子、尔雅、论语、孝经4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玄结束今古文之争。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玄理化过程中:何晏注解《论语》、王弼注解《易》6 民国初年,儒经的疑古风潮与古史辨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顾颉刚。

7儒学的意义:1、思想倾向:(1)人本思想(2)王道思想(3)德治思想2、精神追求(1)经世致用的精神(2)政治批判的精神(3)积极开放的精神第三章十三经1 《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部分。

2 《诗经》中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后三个为写作手法)注意运用3 诗经流传至今仅剩毛诗一家。

4 礼记是论述礼仪的论文汇编,分为:小戴礼记(编者戴圣)、大戴礼记(编者戴德)。

5 春秋三传的区别在于:《左传》以叙史事为主,《公羊》、《谷梁》以解释经义为主。

6 孟子的主要思想:民贵君轻、建立心性之学,主张人性善、与民同乐、反战、开拓功夫之义理途径7 《尔雅》是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最早的训诂学著作。

第四章史部概论1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 《四库全书》将史书的分类: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政书、史评史论类著作、学术史3 史部的特点:(1)经史一体,正野分途(2)官修主导,私著丰富(3)学识兼备,尤重史德(4)叙述简略,考订详细4 《通典》《通志》《通考》三书被称为“三通”5 《通典》是一部典章制度史,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史书。

国学基础之《经学》

国学基础之《经学》
《士昏礼》说:“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祖庙未毁,教于公宫三月。若祖庙已毁,则教于 宗室。”
23
礼记
《礼记》的取名有 对古礼“分疏而识”的意思。 《说文》说:“记,疏也”。
有《大戴礼记》与 《小戴礼记》之分,我们 现在所说的《礼记》是 《小戴礼记》。
24
《礼记》对于我们认识礼的意义很有帮助 。如: 《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 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 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 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பைடு நூலகம்而后礼义立。 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昏义》说:“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 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 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 昏礼者,礼之本也。”
5
第一节 《易》《书》《诗》
《易》主言理,是人必须遵循的; 《书》主言事,是为政者必须效法的; 《诗》主言志,是人情感必然要表达 的。 这在不同的三个层面上,规定了人的 行为方向。
6
1、易经:天地之道
易就是变化无穷、生生不息的意思。 《周易·系辞》说:“生生
之谓易。” 荀爽云:“阴阳相易,
转相生也。”
有诗105篇。《颂》分《周》、 《鲁》、《商》三颂,有诗40篇。
15
“采诗”与“献诗”
据有关史料记载,周代有“采诗”之制,每 年在固定的时间内,有专人到各地采集歌谣, 并把采集到的诗歌集中上报到周王朝中央管理 音乐的官员那里,经过王朝乐师的整理,再献 给天子,目的是为了“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
一、《尚书》确立了圣王系统与王道政治典范。 二、《尚书》确立了以德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三、《尚书》展示了圣王的忧患意识。

国学概论.pptx

国学概论.pptx

• 4、清代章学诚则谓经在古时并 非尊称,到了后儒,因尊崇圣人, 不敢冒犯,始以经为尊。
• 5、今文学家以六经
• 首先提出“六经”之说的是《庄子·天下》 篇:
(1)每一学科的发展过程; (2)每一朝代或阶段学者研究的成果。 (3)每一时代学术的风尚。 (4)每一学者的学术渊源
3、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
• (1)动植物知识 • (2)天文知识 • (3)避讳的知识
4、善用工具书
(1)书目 (2)索引 (3)字典与辞典:普通、专科、专书
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类书 (4)传记参考资料:年谱、族谱等。
2、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 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 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3、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5、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 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读国学的方法与资料
第二章 经部
第一节 概说
一、中国学术史上的“经”义
• 1、依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经”是 “织纵丝也”,与解释成“织横丝也” 的“纬”字并称。
• 古时书籍,刻写于竹简,必须用“纵丝” 编连成册,因此,借“经”为书籍的名 称。
• 2、《说文解字》段玉裁注: “织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 然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 六艺,谓之天地常经。”
国学概论
主讲人:杨允
第一章 导论
一、“国学”释义
•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 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 “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 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 “中学”或“国学”。
纷纭说法
• (1)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 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 国也。”

国学概论 经学 尚书

国学概论 经学 尚书
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
王充《论衡·正说》:“《尚书》者,以为
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 如王充所说,其解有二:一、“尚”指上古, 由来久远;二、“尚”指帝王,高居在上。 这比那些“依违作意以见奇”的解说平实近 真,可以信从。
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
(二)汉代以前《尚书》的流传
传《书》之难 《尚书》既从上古传下,篇目自应极多,字形自是奇古。遥想 当年官府柱下,典册累积充栋。然竹木简册易为虫蛀断烂, 而量大又难以重新抄写。年代久远,史料难免残缺。虞夏之 世传下者,寥若晨星。商代传世史料亦不可多得。周代文献 本是很丰富的。王室衰微后,天子失官,礼乐卜史流散四方。 凌夷而至春秋末年,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 《诗》、《书》,修起礼乐”(《史记·儒林列传》)。
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
二、《尚书》的内容及分类
就古文尚书的内容看,可以说是上古中央政
府政治文件的汇编。 全书分为四部分,58篇。
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
虞书5篇、夏书 4篇
虞书 尧典第一 虞书 舜典第二 虞书 大禹谟第三 虞书 皋陶谟第四 虞书 益稷第五 夏书 禹贡第一 夏书 甘誓第二 夏书 五子之歌第三 夏书 胤征第四
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
只有二十八篇是先秦流传下来的,其 余全是后人主要是东晋初的人利用先秦 古籍中零星引用的尚书文句杂凑而成的, 并非原物。打个比方,这五十八篇经文 好比五十八件古器物,其中三十三件是 原来古物只不过有三件各被破成两片, 有一件被破成三件。如果把他们复原, 则实得二十八件古物。 ——李思敬

国学研究 经学 尚书
周书 立政第二十一 周书 周官第二十二 周书 君陈第二十三 周书 顾命第二十四 周书 康王之诰第二十五 周书 毕命第二十六 周书 君牙第二十七 周书 冏命第二十八 周书 吕刑第二十九 周书 文侯之命第三十 周书 费誓第三十一 周书 秦誓第三十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