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合集下载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教案主题:登金陵凤凰台教案目标:1.学生了解金陵凤凰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学生能够感受到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气息;3.学生能够通过描述、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

教材与工具准备:1.PPT:包含金陵凤凰台的图片和介绍;2.上课所需的黑板、白板、粉笔/白板笔等。

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放映金陵凤凰台的图片,让学生观看;2.教师简要介绍金陵凤凰台的背景和历史。

步骤二: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呈现金陵凤凰台的图片和介绍,让学生全面了解金陵凤凰台;2.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气息,引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三:分组讨论(1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你对金陵凤凰台的第一印象是什么?b.你觉得金陵凤凰台有什么独特之处?c.金陵凤凰台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是什么?d.如果你有机会去金陵凤凰台游览,你会怎样度过一天?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步骤四:写作练习(20分钟)1.学生个人根据自己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120字的短文;2.学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写作:景色描写、个人感受、历史文化意义等;3.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带回家完成。

步骤五:展示和分享(10分钟)1.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短文,或用口头方式讲述自己的感受;2.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展示自己的短文;3.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让整个教室充满热烈的氛围。

步骤六:总结与作业(5分钟)1.教师总结学生们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和想法;2.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从其他途径了解金陵凤凰台的相关信息,并写一份带图片的金陵凤凰台的小册子。

教学反思:。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教案标题:登金陵凤凰台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杨凝式的简要介绍。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理解:1. 分发诗歌《登金陵凤凰台》的文本给学生,让他们先默读一遍。

2. 指导学生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意象和表达方式。

3.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整合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诗歌鉴赏:1.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歌的韵律、押韵和节奏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 让学生尝试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

口语表达:1. 分组让学生模仿诗歌的语言和韵律,进行朗诵比赛。

2.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一段对诗歌的评论或感悟。

3.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写作,提供反馈和建议。

作业:1. 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歌的鉴赏文章,包括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

2.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歌进行鉴赏。

教案评估:1. 通过学生的讨论、朗诵和写作等活动,观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对学生的鉴赏文章进行评分,评估他们对诗歌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鼓励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景点,增加对诗歌背景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资源:1. 《登金陵凤凰台》的文本2. 诗歌鉴赏的相关资料和例子3. 学生的写作和朗诵作品4. 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源,如诗歌朗诵或解读视频。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了解唐代诗人登高远望、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兴亡、历史变迁的感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品德。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2. 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诗歌的情感内涵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含义、句子翻译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 欣赏法: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唐代诗人登高远望、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引出《登金陵凤凰台》。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登金陵凤凰台》,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翻译句子。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分享学习心得。

5. 感悟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兴亡、历史变迁的感慨,感悟诗歌意境。

7. 课后作业:背诵《登金陵凤凰台》,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典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完成课后作业,包括诗歌的背诵和背景知识的了解。

3. 诗歌理解与应用:通过提问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心得的准确性和深度。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3. 是否有学生表现出对诗歌特别的兴趣或需要额外关注?4. 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八、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及其注释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登金陵凤凰台教学目标:1. 了解金陵凤凰台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建筑特点;2. 提高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认知和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1. PPT或者教学影片关于金陵凤凰台的介绍;2. 图片或模型展示金陵凤凰台的外观和构造。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约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凤凰台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凤凰台的背景和重要性。

第二步:知识讲解(约15分钟)通过PPT或教学影片,详细讲解凤凰台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建筑特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凤凰台为何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凤凰台的设计和结构有何特点?- 凤凰台的文化象征意义是什么?第三步:小组探究(约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中有一组学生负责搜索和整理关于凤凰台的相关资料,另一组学生则负责构建一个小型模型或制作一份凤凰台的海报。

学生可以运用各种工具和素材,例如纸板、彩纸、剪刀、胶水等等。

第四步:展示和讨论(约10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构思和设计。

其他学生和教师则进行点评和评论,提出问题和建议。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约10分钟)教师总结凤凰台的特点和价值,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学生可以就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并分享对于凤凰台的新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延伸:1. 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工作时间,鼓励他们通过阅读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凤凰台;2. 安排实地考察,带领学生亲身感受凤凰台的壮丽和美丽;3. 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工作成果,可以是一场小型的凤凰台建筑展览。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学生将会全面了解金陵凤凰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加深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协作和创造力。

教师的指导和点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一、前言金陵凤凰台作为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篇教学设计以金陵凤凰台为主题,旨在通过对该地标建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艺术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金陵凤凰台的历史、地理位置、建筑特点等基本知识;- 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了解金陵凤凰台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能够团队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了解金陵凤凰台的历史和地理位置1. 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金陵凤凰台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金陵凤凰台的背景和重要事件,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第二课时:金陵凤凰台的建筑特点1. 给学生提供金陵凤凰台的照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分组探讨金陵凤凰台的建筑特点。

2.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讨论结果,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描述金陵凤凰台的建筑特点。

3.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描述,进行口头表达。

第三课时:金陵凤凰台的文化意义1. 给学生提供金陵凤凰台的相关文献资料,让他们了解金陵凤凰台在历史上的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陵凤凰台能成为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并鼓励他们团队合作,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第四课时:用语言表达金陵凤凰台1. 引导学生观看金陵凤凰台相关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培养他们的感受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并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型,写出自己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与认识。

3. 学生逐组展示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口头表达,促进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1. 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小组讨论、展示和口头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学习教案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学习教案
日是帝王(dìwáng)的象征。陆贾《新语·慎 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
第28页/共45页
第二十九页,共45页。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huángdì) 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 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 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 饶有余味。
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 深远。
第十六页,共45页。
渴望惊天动地(jīng tiān dòng dì) 的政治功名
第16页/共45页
第十七页,共45页。
独立的人格(réngé),自由的精神。
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虽身长不满七尺, 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府县尽为门下(ménxià)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不屈己,不干人。
第8页/共45页
第九页,共45页。
第9页/共45页
第十页,共45页。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chánɡ ān)不见使人
愁。
第10页/共45页
第十一页,共45页。
体裁(tǐcái):格律诗
具有飘逸风格的李白,由于性格上 不受拘束,艺术上崇尚“清水出芙蓉, 天然自雕饰”的审美,因此,很少写格 律(gélǚ)谨严的律诗。
第21页/共45页
第二十二页,共45页。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宫:三国时吴国的宫殿(gōngdiàn)。 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第22页/共45页
第二十三页,共45页。
2、颔联:怀古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 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 (gōngtíng)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 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 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了解唐代诗人登楼咏史的传统及其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体会诗歌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课本。

3. 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登楼咏史。

2. 诵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登金陵凤凰台》,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3. 解析诗歌:a. 解释生僻词语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b.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歌描绘的画面之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5. 情感体验: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登金陵凤凰台》,并进行相关练习。

8.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登金陵凤凰台》与杜甫的《登高》的异同,分析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2. 引导学生查找其他描写金陵的诗作,进一步了解金陵的历史文化底蕴。

七、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典故和意象,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感悟。

2. 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问,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共同提高。

八、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积极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背诵和练习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教学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教学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教学设计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教学设计【导言】《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豪迈的心境,展示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与情感。

本教学设计以《登金陵凤凰台》为文本,通过阅读、理解、诠释和创作等系列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诗歌阅读】1. 体验感知通过朗读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让学生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和壮丽景色,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境。

【诗歌理解】1. 语言解读解读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寓意和奥妙。

【诗歌诠释】1. 创设背景了解历史背景,解读诗歌中蕴含的政治、文化和个体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表达】1. 情感交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对诗歌中壮丽景色和诗人豪情壮志的感受,引导他们表达情感。

【创作活动】1. 构思创作根据所学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核,引导学生构思自己的创作主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展示分享】1. 撰写作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撰写与《登金陵凤凰台》相关的诗歌、散文或小说等创作作品。

【课堂延伸】1. 文学鉴赏选择李白其他经典作品,进行深入研读和文学赏析,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综合评价】1. 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创作作品,进行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对《登金陵凤凰台》的理解有了提高,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教学活动的设计合理,且贴近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延伸链接】请访问:(无链接)。

【结语】通过阅读和创作《登金陵凤凰台》,学生不仅能够领略李白的豪情壮志和咏史风情,还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这将为他们日后的文学学习和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金陵凤凰台》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写作背景四、朗读诗歌(反复读)五、翻译诗歌1 介绍传说2 提问: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是独自孤独的意思。

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吴王宫苑的花草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

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1)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2)“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

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

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 小结: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

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

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六、比较阅读:崔颢《黄鹤楼》1、检查预习:2、朗读:。

3、拓展: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吗?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

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

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

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圣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

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

煊赫与繁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

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

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

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

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

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

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

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又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

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

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

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

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

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

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语》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

他的痛苦,他的疾恶如仇,他的“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情结,仿佛也就容易理解。

特别是其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既与题目遥相呼应,更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

这样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江水滔滔,吟伤今之离恨,流韵无穷。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

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

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

《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

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诗》,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

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

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

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

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

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

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

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

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

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

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

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

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

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郎,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

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忌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以其旷达高远与略带黯淡色彩的吟咏,成为文学史上独特的凤凰咏叹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