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高中语文第8课杜甫诗二首课件北师大必修4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旅夜书怀》课件

旅夜书怀
教学课件
旅
赏
夜
析
书
怀
.
唐
杜 甫
孟昕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产生于巩
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
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
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
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
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
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
杜
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巨困苦,写
甫
出了许多反应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
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写作背景
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 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 料,第二年严武忽然去世,诗人也因此被罢官,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 江、长江一带飘泊。
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 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显露了诗人 奔走不遇之情。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 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后半 写“书怀”。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 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 病而被排挤。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 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 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注释] 1、星垂:星星好像垂挂在天边。垂,有摇摇欲坠之感。诗人无处不在写心境、处境。 字字珠玑,一语双关。 2、平野阔: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试想,黑黢黢(qu)的天空下,几点寒星,摇摇欲坠,更显寂寥的原野空旷、孤寂、 伤感。 3、月涌。涌:指水由下向上冒出来,如涌泉。泪如泉涌。此处指月亮在大江中的倒影,好像不断从水中涌出。月亮 在大江中涌动,和上句一起反衬出诗人在大自然面前突然感觉到自己是如此的微小,倍感失意。 [译文] 星星垂挂在天际,显出平野的广阔、孤寂;月光随波涌动在汹涌奔流的大江中。与上一联的近景相比,这一联是远 景,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江中,构成阔大雄伟的境域,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 该是何等的微小。由此可见诗人孤独凄怆之情。诗中“垂”、“涌”两字最佳,将星月精神描摩得毕肖,应细细品 味 、把握。《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8【教学课件】《杜甫诗两首》共39页文档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8【教学课件】 《杜甫诗两首》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8课杜甫诗二首PPT教学课件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 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字 要读得特别痛苦。
尾联:
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 来。
【全诗赏析】
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 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 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 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全诗赏析】
诗通篇围绕由于受排挤而被罢官,客旅之中飘零、孤 寂、失意、愤懑以及自觉渺小,无力回天的失落的心情。 字字不离主题。所以,学这首诗,要先了解诗人当时的心 情,字字细研,方能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思考练习】
1、这是一首什么类型题材的诗?
【思考练习】
1、这是一首什么类型题材的诗? 羁旅感怀诗。
【思考练习】
2、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来描写诗人的眼中之 景的?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诗的内容吗?
【思考练习】
2、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来描写诗人的眼中之 景的?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诗的内容吗?
意象: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大江。 概括:月夜江中行舟的所见(景物)所感(怀)
【全诗赏析】
诗的后半是“书怀”。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 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 被压抑而不能施展,自己会“文章”(诗歌),可那时候,人不会因为文章好而著 名。当个小官,却又不得不退休。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 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并不很妥当。
高中语文 8 杜甫诗二首《登高》教案1 北师大版必修4-北师大版高中必修4语文教案

杜甫《登高》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歌。
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
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
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
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二、品读诗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一分钟〕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2、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3、“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明确:凄凉、悲伤、孤独。
4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
〔学生齐读《登高》〕三、赏析诗歌1、诗人的悲在诗歌中表达在哪里?明确: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
除了这些还有吗?结合背景来了解作者。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高中语文 8 杜甫诗二首《旅夜书怀》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4(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8 杜甫诗二首《旅夜书怀》学案北师大版必修4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8 杜甫诗二首《旅夜书怀》学案北师大版必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8 杜甫诗二首《旅夜书怀》学案北师大版必修4的全部内容。
《旅夜书怀》【学习目标】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年),字子美,盛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其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背景分析】“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
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
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北师大版语文必修四第8课《杜甫诗二首》ppt课件1

• 3、诗最讲究“炼字”,你认为诗中哪 几个字用得极好,请说明理由。 • 知——拟人,善解人意 • 潜——拟人,静静飘洒 • 细——轻柔滋润 • 重——花朵饱含雨水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 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 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 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 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 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 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 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 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 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 ,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 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 字遣词,“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 难言的境界。
题目《春夜喜雨》这四个字中哪 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怎样理解?
“喜”表现人之情,“喜”奠 定全诗的基调,作者生活获得安定, 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 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
诗歌赏析:
1、诗中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 雨的总体评价? 2、诗人春夜赏雨的过程和角度是怎 样的?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倾耳听雨——拟人(颔联) 举目望雨——对比(颈联) 闭目感受——想象(尾联)
诗歌赏析:
1、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 有什么特点?各给人什么感觉?
风、天、猿、渚、沙、鸟 、 落木、长江
风 急:凄寒; 天 高:辽远,空旷——孤单,渺小; 猿啸哀:欲哭的调子——哀伤;
清渚、白沙:冷色调——冷清、凄凉;
飞回鸟:形单影只——漂泊;
落木:生命的终结;
长江水: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二悲:秋,时之惨也 三悲:作客,羁旅也
高中语文 8 杜甫诗二首《登高》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4(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8 杜甫诗二首《登高》素材北师大版必修4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8 杜甫诗二首《登高》素材北师大版必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8 杜甫诗二首《登高》素材北师大版必修4的全部内容。
谈杜甫《登高》审美艺术杜甫这首《登高》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那一天,五十六岁的诗人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
诗歌通过诗人登高远眺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长江空旷萧瑟的深秋景色,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老病孤愁,穷困潦倒的复杂情感。
全诗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这首《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表现出极高的审美艺术。
一、密集的审美意象在诗歌中,意象通常是指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有机融合而产生的艺术形象。
它不但是诗歌构造的基本单位,也是诗歌艺术境界构成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中国古代诗歌特别讲求表达情感的含蓄美和艺术意境之美,因此,在诗歌创作中很注重意象的运用。
然而,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其选择与运用的意象是有所不同的。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中的意象组合比较疏朗,在诗句中,或者一个诗句一个意象,或者两句合在一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还有“上有无花之枯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等,这些诗句中的意象都显得比较疏朗,给人一种鲜明而又疏朗的感受。
而杜甫诗中的意象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沉郁。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4课件 杜甫诗两首课件

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了解背景
通过“旅”字看背景
旅:是旅居之意。
了解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
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
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 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 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 (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
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
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风
天 猿 渚
急
高 啸哀 清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意境凄凉
沙
鸟
白
飞回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 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品读课文,理解意象
飞鸟 :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
息,比喻孤独无依。
品读课文,理解意象
落木: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 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 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品读课文,理解意象
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
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 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
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
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移情入境法:
意象分析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 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 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 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 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 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 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 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 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 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 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 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 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作业:比较阅读
九
杜甫
日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旅 夜 书 怀
【写作背景】
风、天、猿、渚、沙、鸟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一种 什么处境的鸟?
孤独痛 苦的鸟
鹰击长空 时鸣春涧中
活力和 朝气
悠闲 自在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 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 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 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 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杜
甫
语 不
惊 人 死 不 休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 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 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 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 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 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 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 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 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 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 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组诗“三吏”、“三别”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沉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渲染了秋江景 物的什么特点 ?设身处地想想。
急
高
哀
清
白
飞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 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 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 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 “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 “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 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颔联
境来联 想。
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 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 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 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颌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 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 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 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短暂的生命面对永恒的长江,感到人生短 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 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 胸襟开阔。
首联:
风 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 着读出这两个字; 天 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 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 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
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
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颈联:
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 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 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 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 凉。
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 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 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严武忽然去世,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 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 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州、 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 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 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 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 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 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
尾联:
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 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 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 “繁霜 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 “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 情绪表达出来。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 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 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 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 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 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