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 青春有格 课时练习
人教版道德和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课时训练

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2课时青春有格一、选择题(2*13=26分)1、.跟着年纪的增加,我们开始注意自己的穿着妆扮能否大方得体,行为举止能否切合学生的身份,言讲话语也开始有所忌惮和选择。
这些都是()A.自负自傲的表现B.知廉耻、懂荣辱的表现C.虚荣的表现D.自卑的表现2、中国古话说:人无耻,无自立。
这句话是说()由于有羞愧心,人材会克制自己的行为,不做俗气低贱的事情,有尊严的生活自尊心和羞愧心没有联系人要没有任何廉耻心,才能自立没有了羞愧心,就不可以独立3、对下面漫画《年关》中领导干部的评论,适合的是().行己有耻,建立底线意识B.意志单薄,不可以战胜自我C.止于至善,检视自己不足D.敢于说“不”,拥有批评精神4、孔子说:“行己有耻、有耻且格。
”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也讲过:“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能。
人而这样,则祸败乱亡,亦无微不至。
”古代信仰廉耻观的官吏,总能洁身自爱地砥砺前行,换得一身清白。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①知廉耻,懂荣辱②建立底线意识③不做违犯道德的事情④违犯法律的事情果断不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以下做法表现出拥有必定自控力的是①小枫每日睡到自然醒②小玲信守承诺③小微下学回家老是先达成作业再看电视④为了上学不迟到,小林常翻越路边栅栏,抄近路上学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6、“君子慎独,立德向善”,这是回族世家伍氏一门代代恪守的祖训。
600多年来,伍氏家族开枝散叶,繁衍生息,留下了“博士官六代”、中国第一位回族探花等家族美谈。
解读伍氏祖训,追求“止于至善”的精神境地,我们应()①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积善成德②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踊跃调整自己③发奋做大事,不论小礼仪④放弃自我追求,一心只为社会作贡献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7、俗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启迪我们“止于至善”要( )A .养成自我察看的习惯B.检视自己的弊端和不足C .能够自省,做到慎独D.正直自己,超越他人8、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课时训练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课时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卢梭在其自传体作品《忏悔录》中,以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述了自己出生以来五十多年间的往事,把其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披露无遗。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卢梭在年青时没有做到“行己有耻”,但后来知廉耻了B.卢梭受到了“羞耻之心”法庭的审判,有了知耻之心C.我们要有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不能做,否则自己会良心不安D.卢梭不是一个“行己有耻”的人2.行己有耻要求我们()①、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②、要有底线意识③、懂得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能力④、只要不被发现,偶尔能说一说谎⑤、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3.为了让自己的青春有格,我们现在要做到:()①.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②.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发恶小而为之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下列行为中符合“止于至善”要求的有()①小佳每天检视自身的不足,积极调整自己②丽丽犯了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每天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③小云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改正了不好的习惯④小海抄了一次作业,后来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主动向老师承认了错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下列符合“慎独”内涵要求的是()A.崇尚自由、独立B.小心驶得成年船C.求于志同,乐于道合D.无人监督,仍行道理之事6.(题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这要求青春的我们()①要去历练,去体验,不虚渡青春②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③抓住青春的大好时光,好好地玩④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诉我们( )①在生活中寻找“贤”,并将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汲取榜样的力量②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端正自己的行为③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④在书本中寻找“贤”,并将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的一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一次数学考试,小飞同学趁老师没注意抄了别人的一道题,事后,他感到非常后悔,主动向老师讲清楚。
初一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课时练第一单元 青春有格(含答案)

第三课青春的证明 3.2青春有格一、单项选择题:1.青春有格。
下列哪些属于我们该有的品格()①自觉遵守规则,做到“行已有耻”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③要做到“止于至善”,必须亲自去当一名志愿者④生活中,要友善、诚信、平等待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下列对“行己有耻”认识正确的是()A.“行己有耻”的意思是不做违法的事B.不能违反基本规则,不能逾越基本界限C.“行己有耻”不属于对我们的道德要求D.“行己有耻”只要求党员干部严格遵守3.我国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可一些中学生却不顾明令禁止,想尽各种办法进入网吧玩游戏。
如果对这些同学进行规劝,下列恰当的是()①青春并不意味着恣意放纵,总有一些规则不能违反②“行己有耻”,凡是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要去做③我们要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④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只是打游戏,不用大惊小怪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世界又是纷繁复杂的、美丑、善恶交织,这就是要求我们“行己有耻”。
引导我们辨别是非,作出正确选择的主要因素是()A.个人的情感好恶B.自身的愿望C.羞恶之心D.他人的评价5.“行己有耻”出自《论语·子路》。
春秋时期的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下列行为中,没有做到“行己有耻”的是()①拿别人的缺点、缺陷、姓名开玩笑②经常帮助同学,特别是身体残疾的同学③喜欢散播小道消息,专门讲同学的糗事④上课时给同学们讲故事听,让同学们发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下列对右边漫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要知廉耻,懂荣辱B.要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C.应树立底线意识D.要及时行乐,随心所欲7.对漫画《家庭防线》中领导干部的评价,恰当的是()A.行己有耻,树立底线意识B.意志薄弱,不能战胜自我C.止于至善,检视自身不足D.敢于说“不”,具有批判精神8.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中,廉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这是因为()①羞耻之心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一种精神力量②有羞耻感的人都会由“知耻”而“记耻”,由“记耻”而奋发③羞耻感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可以催人奋进④羞耻之心有利于公民树立道德责任感,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饱满丰盈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9.叶挺将军在《囚歌》中写道:“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这说明了叶挺具有() A.强烈的自信心 B.强烈的自尊心C.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D.勇于面对挫折的良好心态10.小明和小亮去动物园玩,小明刚要去买票小亮就说:“不用买票,西边围墙边有一棵大树,我们爬树翻过去就行了!”小明应该()①接受建议,翻墙省下门票钱②拒绝建议,那样做有损人格,触碰道德底线③拒绝建议,为人要行己有耻④接受建议,这叫勇者无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1.上海一家修车行老板周某某为招揽生意,长期在店铺周围道路上放置刀片,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获刑3年6个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青春有格 课时训练

A
•2.下面一些词汇中,能和青春联 系在一起的是( C ) •①春天、朝阳、灿烂、蓬勃 •②独立、自由、理想、信念 •③落叶、黄花、萧瑟、晚霞 •④短暂、迅速、流星、火花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俗语说:“初生牛犊不畏虎。” 这说明了( A ) •A.青春的探索充满自信和激情 •B.刚出生的小牛不知天高地厚 •C.青年人要向初生牛犊学习 •D.青春期有很多苦恼甚至惆怅, 但我们不能畏惧
•(2).①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 的“至善”追求。 •②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 少成多,积善成德。 •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查自身的 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 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止于至善”。
C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停滞的青春是死水,我们不要;单调 的青春是萎靡,我们不要;偏激的青春是 敌人,我们不要;无梦的青春是堕落,我 们也不要。那么你想要的青春是( ) • ①充满理想的青春 • ②充满自信和激情的青春 • ③迸发活力的青春 • ④自强奋进的青春
A
• A.①②③④
C
• ⑤每周花不了多少时间,但积少成多就会成为一种大善, 这种榜样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 二、简答题 • 1.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赴国外旅游, 一些不文明行为也引发国内外热议。2016 年11月1日,浙江温州一旅行团的两位团 友被悉尼警方逮捕,起因居然是在悉尼皇 家植物园随地大小便。网友爆料称,当事 人被警方发现后装病、拒捕。目前,他们 因涉嫌袭警、拒捕已被当地警方逮捕并起 诉。
B
•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人教版道德和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 课时训练

3.2青春有格一、比较与选择▲单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青春并不意味着恣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下列做法不符合规则要求的是()A.利民同学礼貌待人,语言文明并且举止端庄B.晓军同学爱开玩笑,拿同学的身体缺陷取乐C.路明同学信守承诺,不说假话也不欺骗他人D.小亮同学关爱他人,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2.“世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不是羽衣霓裳,惭愧知耻才是最美的服装。
”这句话说明()A.注重外表的人都能够知耻B.知耻与注重外表是对立的C.尊重他人才能使人更优雅D.行己有耻,知廉耻,懂荣辱3.想找一个完全“善”的人是不可能的。
善与恶总是在每个人的内心里斗争着,没有一个人完完全全是“善”的。
事实上,只有当内心的“善”打败了“恶”,这个人才是善的。
追求“止于至善”就不应该()A.在生活中寻找“贤”,并将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B.养成自省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端正自己的行为C.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做到积少成多,积善成德D.在生活中寻找“贤”,将其作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一切4.青春期是人的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在珍惜青春的同时,我们要去经历,去体验。
对青春最好的证明是()A.志存高远,在磨砺意志中自暴自弃B.勇于面对困难,完全依赖他人解决C.遇到困难独自解决,不依靠任何人D.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人生▲多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5.有位哲学家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行己有耻”,就要()A.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B.有知耻之心,提高辨别“耻”的能力C.树立底线意识,只要不违反法律就行D.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力6.对右面漫画中拒贿者的言行认识正确的是()A.君子慎独,坚守自己道德底线B.面子工程,这是假清高的表现C.坚守法律底线,维护人民利益D.遵守规则,不逾越基本的界限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教版道德和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 课时训练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课时练一、单项选择题1. 青春有格主要包括()①自强②自信③行己有耻④止于至善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③④D.②③④2. “行己有耻”意思是说( )A.即使是可耻的事情,只要自己想做就去做B.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要去做C.虽不能至,心向往之D.只有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3. 初中生小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过去的“哥们儿”邀他去营业性歌舞厅。
小明的正确做法是( )A.接受,尝试一下无所谓B.拒绝,劝对方也不要去C.接受,只此一次,以后不再去就行了D.拒绝,等下周有零花钱了再去4.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训诚启示我们要经常()A.读史书B.照镜子C.自我省察D.倾听他人评价5. 上网─厌学─逃学─辍学─赌博─偷窃─抢劫,中学生小林的这一堕落过程告诉我们( )①应行己有耻②要杜绝不良诱惑③勿以恶小而为之④要自觉抵制生活中的不良行为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 下列行为属于不可为的是( )①小东参与抢劫②小哲经常参与赌博、寻衅滋事、打架斗殴③小青利用假期时间去帮助小区里的张爷爷④小江多次拨打“119”谎报火情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 反思下图所示“公共场所不良行为调查统计结果”,我们应该( )①遵守社会公德②维护公共秩序③在公共场所应有所为,有所不为④知廉耻,懂荣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8. 下面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我们的周围还存在不良诱惑②要学会自律和“慎独”,自觉抵制不良诱惑③要磨砺坚强意志,增强自控能力④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能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9. 据调查显示,课间休息、睡前、上学放学路上、做作业时是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时间,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是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活动。
下列关于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的态度,不正确的是( )A.要合理把握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从事有益于身心的活动B.使用手机有百害而无一利,应拒绝使用C.在使用手机上网时,应有所为,有所不为D.增强自控力,避免上网成瘾10. 下列对于“止于至善”理解正确的是( )①“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②“止于至善”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③“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④“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1. 唐太宗“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感慨启示我们要()①经常照镜子②不断完善自我③汲取榜样的力量④检视自身的不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1.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初一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课时练第一单元 青春有格(1)(含答案)

第三课青春的证明 3.2青春有格一、单项选择题:1.青春,我们敢想敢做,但青春并不意味着放纵,也要懂得选择。
下列有关“选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作出各种选择 B.“羞恶之心”是我们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C.我们要树立底线意识,违背道德或法律的行为坚决不做D.要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善恶,不盲目从众,作出正确的选择2.“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世界又是纷繁复杂的,美丑、善恶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行己有耻”。
引导我们辨别是非、做出正确选择的主要因素是()A.恻隐之心B.辞让之心C.是非之心D.羞恶之心3.很多人觉得自己计划完不成,拖延,生活中养成种种恶习的根源在于自控力不强。
下列增强自控力的合理建议是()①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②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情③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④拒绝一切娱乐活动,专注提高学习成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后汉东莱太守杨震经过管辖地昌邑县时,县令王密送去十金,并说“暮夜无知者”。
杨震严词拒受,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人们因此称他为“四知太守”。
杨震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的品质是() A.自信,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B.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C.自强,有不断进取的精神D.自负,遇事有自己的主见5.“行己有耻”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我们要做到()①增强“我不要”的力量。
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②增强“我想要”的力量。
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未能做到的事情③加强自我监控。
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④面对挫折,半途而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行己有耻”出自《论语·子路》。
春秋时期的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下列行为中,没有做到“行己有耻”的是()①拿别人的缺点、缺陷、姓名开玩笑②经常帮助同学,特别是身体残疾的同学③喜欢散播小道消息,专门讲同学的糗事④上课时给同学讲故事听,逗同学发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雨果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3.2 青春有格 课时训练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课时训练1.“世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不是羽衣霓裳,惭愧知耻才是最美的服装。
”这句话说明()A.注重外表的人都能够知耻B.知廉耻、懂荣辱能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C.尊重他人才能使人优雅D.知耻与注重外表是对立的2.能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理由的是()A.换位思考B.羞恶之心C.行为规范D.国家法律3.很多党政机关为响应中央“八项规定”,改进会风,提高会议效率,设置“迟到席”。
“迟到席”的设置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有()①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②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③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④官员都能做到“行己有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小康在期末考试中作弊,被监考老师当场发现,并予以制止,责令其离开考场。
一开始,小康还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后来,经老师批评教育,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流下了悔过的泪水。
你认为()A.小康当众被老师批评教育很没“面子”B.小康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是在维护自己的自尊C.老师的行为破坏了小康的良好形象D.通过教育小康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5.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不良诱惑。
对此,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是()A.可以先尝试—下,发现有危害再戒除也不迟B.只要把握好“度”,沾染不良诱惑并不可怕C.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D.对不良诱惑要因人而异,有的人可以沾染不良诱惑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②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③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于知善恶,更在于为与不为的行动,要积少成多,积善成德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7.“2016年北京榜样”颁奖典礼在北京电视台隆重举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第二节青春有格
1、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下列做法能体现这一点的有()
①心中有他人②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③换位思考,与人为善④说话做事,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点燃蜡烛照亮他人者,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黑暗。
”美国思想家杰弗逊的这句话表明()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给予会比接受更快乐
C.助人不仅是付出,也会有收获D.善良要见诸行动
3、中国古话说:人无耻,无自立。
这句话是说()
A.因为有羞耻心,人才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的生活。
B.自尊心和羞耻心没有联系
C.人要没有任何廉耻心,才能自立
D.没有了羞耻心,就不能独立
4、巴尔扎克说:“只有那些晓得控制他们缺点,不让这些缺点控制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
A.强者是没有缺点的
B.普通人无法控制自己的缺点
C.当你有缺点时就不能成为强者
D.要磨砺意志,不断增强自控力
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①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②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③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④是说每个人都能止于至善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6、下列行为属于“慎独”的是()
①自习课上,同学们安静地学习
②一个小女孩在个人独处的场合将果皮扔进垃圾箱
③一位男生躲在校园的角落里吸烟
④非得在老师的监督下才完成作业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7、“晏子使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对这个故事,理解正确的是()
①晏子的虚荣心太强②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人格
③晏子维护了自己的尊严④晏子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8、有一首歌这样唱道:“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请让我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是“止于至善”的完美诠释。
关于“止于至善”,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它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至善”追求
B.它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C.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直到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不用再审查自己的行为了
D.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9、中学生李晓与好友组建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经常开展“献爱心”活动。
此事引来了不少非议:有人说他们是出风头,有人说他们是争表现,有时连家长也不理解,认为这样做既辛苦也没什么好处。
但李晓和好友并未因此有所改变,仍然坚持开展“献爱心”活动。
(1)你如何评价李晓他们的行为?
(2)作为中学生,你应该怎样做呢?
10、材料一:岑桑有句名言:“青春让每个人都开花一次,但不担保每个人都结一次果。
能不能结果往往取决于当你还是一朵花的时候。
”
材料二:《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1)上述材料给你什么启示?
(2)通过反思,你认为自己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A
6、A
7、D
8、C
9、(1)李晓和好友不畏这些非议,坚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是中华美德的彰显,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是“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
(2)向李晓学习,积极参与“献爱心”活动,努力做负责任的公民。
“见贤思齐”,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10、(1)我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2)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