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言文“以”字含义和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介词“拿,用,把,凭
•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19、余船以次进
介词“按照”;
•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介词“依靠”;
• 22、以相国守代
介词“凭借……的身份”
•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 2险4以、远夫,夷则以至近者,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H在)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 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 宴》)
•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 见孟子》)
•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劝学》)
•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 以终余年(《陈情表》)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 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练习
•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2、 自以寿不得长 • 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动词“以为” “认为”
•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动词“使用”
•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动词“做”

以的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以的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以的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以下是 9 条关于“以”的文言文用法及例句:
1. “以”可作介词“用”呀。

就像咱平时说“以笔写字”,这不就是用笔来写字嘛!
2. “以”能表示“凭借”呢。

你想想,“以吾之智,岂不能解此题”,就是凭借我的智慧呀,多带劲!
3. 还可以是“因为”的意思哟。

好比说“以其努力,故有所成”,因为他努力了,所以就有成果呀,这不难理解吧?
4. “以”有时候表示“按照”呢。

你听听,“以例行事”,就是按照例子去做事呀,是不是很形象?
5. 它也能当“在”讲呀。

“以今日之时,当有所为”,在今天这个时候,应当有所作为呀,多有气势!
6. “以”会是“来”的意思咧。

好比说“以促其进步”,就是来促使他进步呀,很直白吧!
7. 可以表示“把”哟。

“以此书予吾”,把这本书给我呀,简单吧!
8. 能用来连接两个动作咧,“以跑代走”,用跑代替走呀,多有意思!
9. 甚至能表示“以至于”呀。

“以其贪玩,以至于功课落下”,因为他太贪玩了,以至于功课都落下了,是不是很熟悉?
我的观点就是,“以”的这些用法真的太常用了,可得好好掌握呀!。

“以”的文言文用法总结

“以”的文言文用法总结

文言文“以”的用法
“以”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以下是对“以”的用法进行总结: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用”、“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利累形(用利益牵制他)《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头部队的奖品。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用作连词:表示顺承、并列、转折等关系,结合用法不同,可分别译为“而”、“又”、“而且”、“却”、“是用来”等。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地势平坦而且离楚国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游褒禅山记》)。

3.用作动词:相当于“认为”,可译为“认为”。

例如:“皆以美于徐公。

”(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4.用作代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把”、“用”;表示所针对的对象,可译为“敌”、“对象”、“方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

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作为动词,“以”可以表示“认为”、“有”、“用”、“举用”等意思。

2. 作为介词,“以”可以表示“因”、“因为”、“由于”、“用”、“拿”等意思,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另外,“以”字还可以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3. 作为连词,“以”可以表示“和”、“就”、“来”、“以便”等意思。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文言文相关文献或咨询汉语言学者。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以”这个字在文言文中那可有意思的意思和
用法!你看哈,“以”有时候就像个神奇的小魔杖,能变出好多花样来。

比如说“以”可以表示“用”,就像你用铅笔写字一样,“以刀劈狼首”,这
不就是用刀去砍狼的脑袋嘛!再比如“以”能表示“凭借”,哎呀呀,这就好像你凭借聪明的脑袋瓜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君之力,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

还有啊,“以”还能表示“因为”呢,就跟你因为下雨没出
去玩耍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你想想,这“以”字是不是特别神奇?它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作用,就像一个多变的小精灵!难道你不觉得它很有趣吗?我觉得啊,
文言文里的这些字可真是太有魅力啦,我们得好好去探索它们的奥秘呀!
我的观点就是:“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丰富多样,值得我
们深入研究和体会。

最新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最新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文言文以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以字用法归纳

文言文以字用法归纳字,是汉字的基本单位,也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言文中,字的用法丰富多样,可以用来表示词义、构成词语、表达语气等。

下面将对文言文中常见的字的用法进行归纳。

一、表示词义1. 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吾之所欲也”,意为“我所欲的”。

2. 乃:表示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

例如:“吾乃天之子也”,意为“我就是天的子民”。

3. 以: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例如:“以言传心”,意为“用言语传达心意”。

4. 而:表示转折、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而且”。

例如:“吾闻其言而笑”,意为“我听到他的话,却笑了”。

二、构成词语1. 人:表示人类,常用于构成人名、地名等。

例如:“孔子”、“人民”。

2. 心:表示心理、情感等,常用于构成词语。

例如:“心痛”、“心灵”。

3. 天:表示天空、自然界等,常用于构成词语。

例如:“天空”、“天地”。

4. 地:表示地面、土地等,常用于构成词语。

例如:“地球”、“地面”。

三、表达语气1. 哉:表示疑问、感叹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

例如:“人生何哉”,意为“人生何啊”。

2.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例如:“吾乎知之”,意为“我知道吗”。

3. 矣:表示肯定、断定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啦”。

例如:“已矣”,意为“已经了”。

4. 也:表示陈述、肯定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啦”。

例如:“吾也知之”,意为“我知道了”。

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字的用法归纳,实际上文言文中的字的用法非常丰富多样,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善于运用这些字的用法,写出优美的文言文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
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
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
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

例如: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

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