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进展乳腺癌
2021年乳腺癌治疗新进展盘点(全文)

2021年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乳腺癌的诊疗水平逐年提高,5年生存率已高达90%[1],远超其他恶性肿瘤。
乳腺癌的全身治疗已初步形成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成熟体系。
近年来“精准治疗”逐渐受到重视,个体化制定治疗策略,能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方面总结乳腺癌领域过去一年的重大进展,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一、化学治疗化疗是乳腺癌各个阶段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项研究证实化疗可延长生存、改善预后,但化疗不良反应较重、容易耐药等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新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是基于蒽环-紫杉的方案,NeoCART研究[2]探索铂类药物的加入是否能提升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率。
研究对比多西他赛联合卡铂与标准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TNBC 的疗效及安全性,发现无论是在总人群还是不同淋巴结状态或不同肿瘤分期的亚组中,多西他赛+卡铂(DCb)方案较标准的EC-D(4周期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4周期多西他赛)方案显示出更高的pCR率,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DCb方案有希望成为TNBC新辅助治疗新的选择,但生存结果仍需要长期随访数据验证。
ECOG-ACRIN EA1131 Ⅲ期临床研究纳入410例新辅助化疗后仍有残留浸润性疾病(residual invasive disease,RD)的TNBC患者,术后随机接受铂类(卡铂或顺铂,第1天,3周1个周期,共4个周期)或卡培他滨(第1~14天,3周1个周期,共6个周期)治疗[3]。
TNBC亚型(基底型和非基底型)由残留疾病中的PAM50确定。
研究采用非劣效性设计,在308例基底亚型TNBC患者中,铂类组患者3年无浸润性疾病生存(invasive disease free survival,iDFS)率为42%,卡培他滨组患者iDFS率为49%。
2012年ASCO年会乳腺癌热点报道

1 H R- E 2阳性 乳腺 癌 的靶 向治疗 1 1 曲妥 珠 单 克 隆 抗 体 e tnie(rs zm b . mas n t t u a au e as e T D ) H R 2阳性 晚期乳 腺 癌 治疗 mt i , — M1 是 E - nn 的重要选择 迄今 为止 , E - 阳性 晚期 乳 腺癌 的 靶 向治 H R2 疗 主 要 包 括 结 合 于 H R 2分 子胞 外 区的 单 克 隆 E-
TD . M1 是 由 曲 妥 珠 单 克 隆 抗 体 与 细 胞 毒 药 物 D M1组合 成 的抗体 一 药物 复合 物 , 同时具 有 曲妥 它 珠 单克 隆抗 体 以及 D M1的抗 肿瘤 作 用 , 过 抗体 通 的特 异 性把 化疗 药物 定 向送到 肿瘤 细胞 内部 而 杀 死肿 瘤 细胞 。9 8例 入 组 患 者 均 明确 为 H R 2 7 E -
抗体 曲妥珠 以及 结合 于胞 内 区的小分 子 酪 氨酸 激 酶 抑制 剂拉 帕替 尼 。 曲妥 珠 单克 隆抗体 业 已成 为 H R一 E 2阳性乳 腺癌 治 疗 的基 石 , 拉 帕 替 尼 联 合 而 卡培 他 滨( L方 案 ) 目前 唯 一被 批 准 用 于 曲妥 X 是
珠 单 克 降抗体 耐 药 的 HE . 阳性 晚 期 乳 腺癌 的 R2 治 疗方 案 。 E LA研 究 为 Ⅲ期 随 机 试 验 , 研 究 药 物 MII 其
一
每 3周 重复 , 帕 替尼 15 g 口服 , 日 1次。 拉 20 m , 每 两组 患者 的特 征 、 往 治疗 方 案 以及 肿 瘤 情 况 均 既 衡 。本研 究的主 要终 点是 由独立评 审确定 的无 疾 病进 展 生存 时 间 ( rges nf esri l F ) porsi —e uv a,P S 、 o r v 总生存 时 间( vrl sri lO ) o e l u v , S 以及 安 全性 ;F a v a PS 终 期分 析 时进 行 O S中期分 析 。 中位 随访 时 间 为 1. 2 9个月( - M TD 1组) 1. 月( L组) - M1 和 24个 X 。T D 组 中位 P S长 达 96个 月 , X F . 而 L组仅 为 64个 月 . [ 险 比( aadrt ,HR) . 5 P< . 0 ] 风 h zr a o i =0 6 , 0 0 0 1 。 亚组 分 析 显 示 , 内脏 转 移 ( HR=0 5 , 5 C = .5 9 % I 04 .5—0 6 ) E 与 P .7 、 R R均 阴性 ( R=0 5 ,5 H . 6 9 % C = . 4~ .2 以及 一 线 治 疗 ( R= . 1 9 % I 0 4 07 ) H 0 5 ,5 C = 。0— .5 患 者从TD / 03 08 ) —M1治 疗 中获 益更 多, 而在 无 内脏 转移 ( R: .6 9 %C : . 1~ .0 H 09 ,5 / 0 7 1 3 ) 以及 年龄> 5岁 ( 6 HR=10 9 % C = . 8~16 ) .6,5 / 0 6 .6 患者 中 两 组 间差 异 不 明 显。到 中期分 析 时为 止, TD —M1组 中位 O s尚未达 到 , X 而 L组为 2. 月 33个 ( R= .2 , 0005 。TD 组 的客 观缓 解率 H 06 1P= .0 ) . M1 (vr l e o s rt, R 为 4 . % , x oea s ne a O R) 3 6 而 L组 为 lr p e
最新:乳腺癌临床研究年度进展

最新:乳腺癌临床研究年度进展摘要2023年各分型乳腺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激素受体阳性领域,早期乳腺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CDK4/6)抑制剂辅助强化治疗再添新选择,晚期乳腺癌新靶点药物蛋白激酶B抑制剂和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曲妥珠单抗联合吡咯替尼为新辅助治疗、复发转移一线治疗提供新选择,新型抗HER2 ADC药物再获新突破。
三阴性乳腺癌领域,免疫治疗在新辅助和复发转移一线治疗中证据更充分,靶向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ADC药物带来新希望,ADC药物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疗效初现。
笔者对2023年度乳腺癌重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乳腺癌已经进入了精细分类、精确分层治疗时代。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CDK4/6)抑制剂在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以及新型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应用,显著改善了乳腺癌的预后,改变了临床实践和治疗格局。
新靶点药物的研发、获益人群的筛选、标准治疗失败后的探索,使得乳腺癌的治疗逐渐精准和优化。
2023年各分型早期和晚期乳腺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对重要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一、早期乳腺癌1. HR阳性乳腺癌辅助CDK4/6抑制剂强化治疗新选择:伴中高复发风险的HR阳性HER2阴性(HR+HER2-)早期乳腺癌,可以通过同步强化、延长内分泌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Monarch E研究证实,对于淋巴结转移≥4个,或淋巴结转移1~3个伴随肿块≥5 cm、组织学3级、Ki-67≥20%任一危险因素的HR+HER2-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基础上联合阿贝西利2年,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与单用内分泌治疗相比,联合阿贝西利组的2年和4年无浸润生存(iDFS)率的绝对获益分别是3.5%和6.4%[1]。
2019ASCO 丨MONALEESA-7瑞博西尼(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绝经期HR阳性晚期乳腺癌:一项随机3期试验

第1章摘要1-1 背景在Monaleesa-2中,与单独使用来曲唑作为绝经后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相比,Ribociclib联合来曲唑显示出无进展生存率提高。
Monaleesa-7旨在评估瑞博西尼联合内分泌治疗绝经前HR阳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1-2 方法这项3期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在30个国家的188个中心进行。
符合条件的患者为绝经前妇女,年龄18-59岁,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东方肿瘤协作组表现状态评分为0或1;根据实体瘤反应评估标准1.1版中的反应评估可测量疾病,或至少有一个主要溶解性骨损伤;以前没有接受过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抑制剂(CDK4/6抑制剂)的治疗。
允许在辅助或新辅助环境中进行内分泌治疗和化疗,对于晚期疾病,也可以进行一系列化疗。
患者被随机分配(1∶1),通过交互反应技术(IRT),接受口服瑞博西尼(600毫克/天,用药3周,停药1周的时间表)或匹配安慰剂口服他莫昔芬(20毫克每天)或非甾体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2·5毫克或阿那曲唑1毫克,口服,每日),所有患者均给予戈舍瑞林(每28天一次,第1天皮下注射3.6毫克)。
在治疗任务中患者和研究人员采用双盲。
通过意向性治疗进行疗效分析,并对所有接受至少一剂研究治疗的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估。
主要终点是研究者评估无进展生存率。
Monaleesa-7在.NCT02278120注册,正在进行中,但不再招收患者。
1-3 结果2014年12月17日至2016年8月1日,672名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瑞博西尼组335名,安慰剂组337名。
根据研究者的评估,与安慰剂组的13个月(11.0-16.4)相比,瑞博西尼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3.8个月(95%可信区间19.2-未达到)(危险比为0.55,95%可信区间0.44-0.69;P<0.0001)。
asco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

VS
联合治疗可能涉及不同作用机制的药 物,通过协同作用增强抗肿瘤效果, 同时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05
ASCO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挑 战与对策
Chapter
耐药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总结词
耐药性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面临的重要挑战,患者可能对药物产生抵抗,导致治疗失效。
详细描述
针对耐药性问题,研究者和医生正在探索多种解决方案,包括开发新一代的内分泌药物、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 的药物以及个性化治疗策略。
剂和孕激素类药物。
内分泌治疗在特殊类型乳腺癌中的应用
01
内分泌治疗在特殊类型乳腺癌 中也有广泛应用,如三阴性乳 腺癌、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等。
பைடு நூலகம்
02
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特殊类型 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同样 可以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 量。
03
临床研究正在探索针对特殊类 型乳腺癌的个体化内分泌治疗 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 副作用。
ASCO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开始起步,主要采用卵巢切除和肾上腺切除术。
20世纪70年代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激素受体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内分泌治疗逐渐成为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
21世纪
随着靶向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入新的阶段,疗 效显著提高。
03
ASCO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临 床研究
Chapter
早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早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辅助 治疗手段,主要通过抑制激素水平来降 低肿瘤复发风险。
常用的内分泌药物包括抗雌激素药物(如他 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来曲唑、阿 那曲唑)和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如 戈舍瑞林)。
三阴性乳腺癌研究进展

三阴性乳腺癌研究进展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
这类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病理类型的10.0%~20.8%,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较其他类型差,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
流行病学三阴性乳腺癌是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临床,并根据细胞形态和细胞表面受体情况分出的一个乳腺癌亚型。
多项研究表明,其多发生于绝经前年轻女性,尤其是非洲裔美国妇女。
Carey等的研究表明,50岁以下非洲裔美国妇女的发病率甚至可达39%,白色人种则仅为16%,绝经后非洲裔美国妇女为14%。
临床及分子病理特征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表现为一种侵袭性病程。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该类型乳腺癌的远处转移风险较高,内脏转移几率较骨转移高,脑转移几率也较高。
虽然Dent等的研究表明,三阴性乳腺癌的远处转移风险在3年时达到高峰,之后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其预后仍较差,死亡风险较高。
Kandel等的研究表明,三阴性乳腺癌的中位肿瘤大小为2 cm,50%有淋巴结转移。
对病理特征分析发现,此类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多为3级,细胞增殖比例较高,c-kit、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多为阳性,基底细胞标志物细胞角蛋白(CK)5/6、17也多为阳性。
三阴性乳腺癌的一些临床特征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基底样乳腺癌。
但三阴性乳腺癌是基底样乳腺癌的一个亚型,二者不完全同义,不能完全互换。
BRCA1相关性乳腺癌也有上述一些表型和分子病理特征,多数学者认为其与三阴性乳腺癌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有研究表明,80%~90%的BRCA1相关性乳腺癌为三阴性乳腺癌,但BRCA1基因突变为何会导致基底样表型肿瘤还不清楚,可能与基因功能缺失有关。
BRCA1基因已经成为研究的靶点之一,目前已经开始了针对此靶点的相关研究。
治疗目前还没有特有的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指南,因此其治疗一般按乳腺癌常规标准治疗进行。
乳腺癌新药进展及疗法

最新乳腺癌新药进展及最新疗法乳腺癌发病率居所有女性恶性肿瘤首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简称IARe)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全球乳腺癌新增人数达226万,已超越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
据《202 0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乳腺癌新发病例41.6万例, 占全球乳腺癌新增人数的18.4% ,乳腺癌防治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
《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目前,我国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线治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而新药的研发与上市对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改变乳腺癌治疗格局具有深远意义。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来盘点2021年度乳腺癌药品新进展:阿贝西利(AbemaCiClib)——对抗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抗癌新星激素受体阳性(HR+浮L腺癌患者约占总人数的70%~80% ,因HR+ 患者群体肿瘤生长最慢、复发转移率最低,内分泌治疗是其主流的治疗方式。
在内分泌治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开展背景下,CDK4/6抑制剂便是其中一个重头戏。
因为在细胞周期发展中,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被鉴定为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关键调节因子。
当CDK4/6过度表达时,细胞将会出现失控增殖。
CDK4/6是雌激素受体(ER)等多条信号通路的共同下游靶点,在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癌中,ER -CyClin-CDK4/6信号通路活跃增加,因此细胞便出现异常生长。
如果抑制CDK4/6激酶的活性,就能通过信号通路的下游来抑制细胞增殖。
当CDK4/6抑制剂和内分泌治疗联合应用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治疗上,就相当于双重抑制信号通路,效果更佳。
阿贝西利(AbemaCiClib)作为年初刚在国内上市流通的CDK4/6抑制剂,由礼来公司开发,通过MONARCH系列临床验证,为无数乳腺癌患者带来更优的生存质量,改变了乳腺癌的治疗格局。
2024版ASCO一文掌握乳腺癌重磅研究进展

生物标志物在临床试验中应用前景
患者筛选
在临床试验中,利用生物标志物可以对患者进行更精确的筛选,从而提高试验的效率和
成功率。
疗效评估
生物标志物可以作为临床试验中的替代终点或中间终点,用于评估治疗效果。这有助于 缩短临床试验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2024/1/30
新药研发
通过研究生物标志物与药物作用机制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新药研发提供有力支持。例如, 针对特定生物标志物的靶向药物研发已经成为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2024/1/30
15
放射治疗技术创新及前景展望
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
提高放射治疗的精准度和疗效,减少副作用。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针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实现高精度、高剂量的放射治疗。
放射免疫治疗
结合放射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 存率。
2024/1/30
16
内分泌治疗新药物及方案探讨
CDK4/6抑制剂的应用
12
基因测序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价值
2024/1/30
基因突变筛查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查乳腺癌相关基因的突变,为个性化治疗和 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肿瘤基因组学分析
对乳腺癌组织进行基因组学分析,揭示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 为精准治疗提供指导。
液体活检基因测序
结合液体活检技术,对血液中的ctDNA进行基因测序,实现乳 腺癌的无创诊断和实时监测。
2024/1/30
9
03
乳腺癌诊断技术进展
Chapter
2024/1/30
10
影像学诊断技术优化与创新
乳腺X线摄影技术改进
通过提高图像分辨率、降低辐射剂量等方法,提高乳腺癌检测的 准确性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估病理 学反应率
N=80
首要终点:病理学完全缓解率(pCR)[乳腺+腋窝非侵润性疾病] 次要终点:MRI显示的放射影像学反应率 保乳手术率 安全性 基因表达和基因拷贝数与疗效的相关性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Telli ML, et al. 2013 ASCO Abstract 1003.
PrECOG 0105:病理学反应率评估方法
RCB 0/1; n(%)
90% CI
45(56%)
46-66
31(51%)
40-62
14(74%)
52-89
75%)
52-91
*1例BRCA1 突变患者为双侧三阴性乳癌且双侧乳腺均达到pCR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Telli ML, et al. 2013 ASCO Abstract 1003.
PrECOG 0105:3/4级不良反应
– 1例BRCA突变患者失访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Telli ML, et al. 2013 ASCO Abstract 1003.
PrECOG 0105:结果-ITT人群
病理学缓解(n=80)
所有患者 N=80 pCR [RCB0];n(%) 90% CI 29(36%) 27-46 BRCA 1/ 2 野生型 N=61 20(33%) 23-44 BRCA 1/ 2 突变型 N=19 9*(47%) 27-68 三阴性 & BRCA 1/ 2 突变型 N=16 9*(56%) 33-77
– 因本研究未进行非随机设计,无法评估iniparib治疗的相对疗效
该方案耐受性良好,安全性数据与此前报道相似
– 脱发和神经症少见
BRCA 1/2 突变患者比未携带突变的患者反应率高
晚期TNBC的III期临床结果失败,但早期乳腺癌应用GCI的新辅助治疗在 BRCA1/2突变人群的疗效仍具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研究再次向我们证实,GC方案是TNBC治疗很好的选择。根据之前 的III期结果,最新版的NCCN指南在晚期乳腺癌联合方案中新增了对GC 联合用药的推荐!充分显示了对GC治疗TNBC的肯定。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Telli ML, et al. 2013 ASCO Abstract 1003.
可能因GCI所致
中性粒细胞减少* 发热性粒细胞减少 ALT升高 贫血 AST升高 血小板减少 乏力 硬脑膜下血肿 脑血管意外 肺栓塞 头痛 恶心 呕吐 感冒样症状 尿道感染
3级
N(%) 33(41%) 0 12(15%) 8(10%) 7(9%) 4(5%) 2(3%) 0 0 0 1(1%) 1(1%) 1(1%) 1(1%) 1(1%)
PrECOG 0105:吉西他滨&卡铂+iniparib(BSI201)作为三阴性和BRCA1/2突变型乳腺癌新辅助 治疗的II期研究的最终结果
Telli ML, et al. 2013 ASCO Abstract 1003.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PrECOG 0105:研究设计
新诊断的 I-IIIA期 (MRI T≥1cm) 三阴性 (ER/PR≤5%) 或BRCA1/2突变 卡铂:AUC 2,D1、8 吉西他滨:1000 mg/m2,D1、8 Iniparib:5.6 mg/kg, D1、4、8、11 每21天为一周期,共6周期 手术
主要发现
中间大小的LOH亚组常见于BRCA1 或BRCA2 缺失的肿瘤
– HRD评分=计算肿瘤基因中,中间大小(>15Mb且<整个染色体)的 LOH亚组的数量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Telli ML, et al. 2013 ASCO Abstract 1003.
PrECOG 0105:结论
研究达到了首要终点,ITT人群的pCR率36%(90% CI 27-46)
4级
N(%) 6(8%) 0 0 0 0 2(3%) 0 1(1%) 1(1%) 1(1%) 0 0 0 0 0
2级脱发 = 5%;≥2级神经病 = 1%; *99%接受了至少1次非格司亭或培非格司亭治疗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Telli ML, et al. 2013 ASCO Abstract 1003.
RCB III:广泛残余疾病
Symmans F, et al. JCO 2007, 25:4414-4422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Telli ML, et al. 2013 ASCO Abstract 1003.
PrECOG 0105:统计学分析
初次分析包括入组治疗了6周期的ITT人群 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疗效分析 对接受了1次及以上试验治疗的所有患者进行安全性分析 假设80例患者中的76例经过了试验治疗:
PrECOG 0105:HRD试验
目的 检测肿瘤中因多种HR通路上的缺陷所导致的基因HRD“印迹”
– 希望鉴别非BRCA 1/2 突变携带者和“BRCA样”患者,确定可从 DNA修复靶向治疗策略中获益的人群
方法设计 类似卵巢癌,联合LOH(loss of heterozygosity)和HRD基因模式
临床分期
I IIA IIB 10/80 29/80 29/80 13% 36% 36%
IIIA
乳腺癌亚型 ER-/PR-/HER2ER 和/或 PR+/HER2-
12/80
15%
77/80 3/80
96% 4%
BRCA 1/2 状态
BRCA 1 突变 BRCA 2 突变 BRCA 1和2 均突变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残余癌症负荷(RCB)指数
无 疾 病 复 发 的 比 例
设计RCB指数以根据pCR/ 未pCR进行分层
变量包括:
– 瘤床面积(mm×mm) – 总体细胞结构 % – 原位癌比例 – 阳性淋巴结数量 – 腋窝转移的最大直径(mm)
有反应 无反应
RCB0:pCR RCBI:微小残余疾病 RCB II:中等残余疾病
14/80 4/80 1/80
18% 5% 1%
Telli ML, et al. 2013 ASCO Abstract 1003.
PrECOG 0105:结果-研究设计完成情况
69/80例患者依照设计完成6周期治疗
– 5例患者进展/未达到客观缓解 – 5例患者因不良反应早期中断治疗
– 1例BRCA突变,4例BRCA野生型
– 假设治疗方案的pCR 90%双侧可信区间(CI)超过25% – 87.5%的统计学效力检测15%的pCR绝对改善值(从25%提高到 40%),双侧检验单侧α水平为5%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Telli ML, et al. 2013 ASCO Abstract 1003.
PrECOG 0105:结果
患者特征(n=80) 年龄,中位(y) 48 n 26-73(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