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胁迫对鱼类血液影响的研究进展
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进展

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进展【摘要】现代工业和城市发展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多压力,如水污染、气候变化等。
这些环境胁迫对鱼类的免疫机制造成了影响,引起了人们对鱼类免疫适应性调节机制的关注。
本文从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免疫适应性的调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免疫机制的调节等方面进行探讨。
对环境胁迫下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进行认识,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该研究为深入了解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环境胁迫、鱼类、免疫机制、免疫适应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基因表达、调节、研究认识、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鱼类作为水生动物,生活在自然水域中,其免疫系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环境胁迫可以导致鱼类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增加其感染病原体的风险,从而影响其生存和繁衍。
环境胁迫主要包括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暴露、温度变化、水质污染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可以诱导鱼类免疫系统的失调。
免疫适应性的调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增加、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等都是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
深入研究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对于维护水生生物的健康和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揭示其对鱼类生理健康的具体影响机制。
通过研究鱼类在受到不同环境胁迫下免疫系统的变化情况,可以为环境保护和鱼类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可以为鱼类免疫学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丰富对鱼类免疫适应性的认识。
通过了解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可以为开发新型的环境友好型养殖方式和饲料提供重要参考,为保护水生动物资源、维护水生态平衡提供科学支持。
低氧胁迫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低氧胁迫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水产养殖作为全球重要的食品生产行业,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蛋白质。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低氧胁迫是一个常见且严重影响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的问题。
低氧胁迫指的是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低于水生生物正常生存所需的水平,从而对其生理、生化和生态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于低氧胁迫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一、低氧胁迫对水产养殖生物的影响1、生理机能的改变低氧胁迫会导致水产养殖生物的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增加,以获取更多的氧气。
同时,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也会升高,增强氧气的运输能力。
长期的低氧胁迫还会影响生物的代谢率,使其能量代谢途径发生转变,从有氧代谢为主转向无氧代谢,导致乳酸等代谢产物的积累,对机体造成损害。
2、生长和发育受阻低氧环境不利于水产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鱼类在低氧条件下,摄食量减少,食物转化率降低,生长速度明显减慢。
对于幼体阶段的生物,低氧胁迫可能会导致器官发育畸形,影响其后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
3、免疫功能下降低氧胁迫会抑制水产养殖生物的免疫系统,使其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抗体产生减少,从而增加了疾病发生的风险,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4、行为变化在低氧条件下,水产养殖生物会表现出一系列异常的行为。
例如,鱼类可能会游向水面,试图获取更多的氧气;虾类则可能减少活动,聚集在溶氧相对较高的区域。
这些行为变化不仅影响生物的正常生活习性,还可能导致个体之间的竞争加剧,影响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二、低氧胁迫的产生原因1、养殖密度过高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进步,单位水体的养殖密度不断增加。
大量的养殖生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消耗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代谢废物,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容易出现低氧状况。
2、水体富营养化过度投喂和不合理的养殖管理会导致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引发藻类大量繁殖。
藻类在夜间呼吸作用会消耗大量氧气,加上藻类死亡分解过程中也会消耗氧气,容易造成水体缺氧。
急性温度胁迫对虹鳟血液成分和关键代谢的影响

急性温度胁迫对虹鳟血液成分和关键代谢的影响管标【摘要】:本文以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体质量为(240±18)g,体长为(25.7±1.7)cm)为对象,研究了急性温度胁迫对虹鳟生长、代谢、免疫以及血液的影响。
将虹鳟放入高温24℃和低温6℃水中热应激2h,然后放入16℃水中饲养,检测了血清生理生化成分、血清激素含量以及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变化,具体结果如下:1、研究了急性温度胁迫对虹鳟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以及血清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温度胁迫后,血液RBC和Hb都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低温组在12h降至最低,高温组在6h降至最低;白细胞在0h有不显著升高,其余时间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温度胁迫后,两个处理组血糖(GLU)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显著低于对照组;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P)在温度胁迫后都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低温组TP在6h达到最低值,ALP在12h达到最低值,高温组TP和ALP都在6h达到最低值;温度胁迫后,两处理组总胆红素(TBIL)和尿素(UREA)都有不显著的升高;温度胁迫后,无机物钙离子(Ca2+)只有高温组在24h显著降低,磷(P)只在胁迫后0h显著升高,其余时间两者没有明显变化。
急性温度胁迫对虹鳟血细胞和血清生化组分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且高温组表明更明显。
2、研究了急性温度胁迫对虹鳟肥满度(CF)、肝体指数(HSI),血清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的影响以及肝脏中GH1R、IGF-1和IGF-2表达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温度胁迫后,两处理组CF和HIS没明显变化,说明短时间的温度胁迫对鱼身体指标影响较小。
两处理组AST和高温组ALT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6h处达到最大值,而低温组ALT在胁迫后0h就显著升高,随后逐渐降低至对照组水平;两处理组ALP胁迫后都显著降低,并在实验的48h内维持在较低水平。
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进展

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鱼类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指示物种,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胁迫,如水体污染、水温升高、氧气供应减少等,这些环境因素对鱼类的免疫功能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研究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对于保护鱼类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在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环境胁迫会导致鱼类免疫器官的损伤。
水体污染和有害物质的存在会使鱼类脾脏、肝脏等免疫器官受到损伤,进而降低了鱼类的免疫功能。
环境胁迫会改变鱼类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
以水温升高为例,高温环境会导致鱼类免疫细胞数量减少,活性下降,从而影响了鱼类的免疫功能。
环境胁迫还会影响鱼类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
一些研究发现,鱼类暴露在环境胁迫下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这导致了鱼类免疫功能的降低。
在克服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方面,人们也做出了一些努力。
一种方法是利用抗氧化剂增强鱼类的抗氧化能力。
抗氧化剂可以有效消除环境胁迫下产生的自由基,减轻鱼类免疫器官受损,提高免疫功能。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免疫增强剂来提高鱼类的免疫功能。
免疫增强剂可以激活鱼类免疫细胞,增强其杀菌能力,提高整体的免疫水平。
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鱼类的免疫基因,提高其抗环境胁迫的能力。
近年来关于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进展表明,环境胁迫会对鱼类的免疫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降低其抵抗疾病和环境威胁的能力。
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实验设计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未来的研究应该从更多维度和深度探究环境胁迫对鱼类免疫机制的影响,并寻找有效的方法来改善鱼类的免疫功能,保护鱼类资源和生态环境。
水产动物保活运输中环境胁迫应激及生理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水产动物保活运输中环境胁迫应激及生理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谢 晶,王 琪(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摘 要:本文总结了影响水产动物保活运输中应激生理调控的环境胁迫因素,包括组织缺氧胁迫、酸碱及氨氮胁迫、盐浓度及温度胁迫、密度胁迫等,综述了在不同环境胁迫因素的作用下,胁迫作用对水产动物品质、机体生理代谢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概括了在环境胁迫后水产动物的生理调控机制,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免疫系统与应激蛋白、细胞凋亡与组织损伤等,以及鳃组织和肝肾组织功能及结构变化。
为水产动物保活运输的应激安抚方案提供参考,以期提高水产动物的运输存活率。
关键词:环境胁迫;水产动物;保活运输;应激反应;免疫;生理调控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Physiological Regulation Mechanism in Aquatic Animals during Live TransportationXIE Jing, WANG Qi(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Storag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llege of Food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nvironmental stress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hysiological regulation of stress during the live transportation of aquatic animals, including tissue hypoxia stress, acid-base and ammonia stress, salt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stress, and density stress. Meanwhile, it reviews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factors on the meat quality,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immune system of aquatic animals. The physiological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aquatic animals under environmental stress is discussed by neuroendocrine and bloo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es, immune system and stress proteins, cell apoptosis and tissue damage, as well as the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changes of gill, liver and kidney tissues. This review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ess pacification program for aquatic animals to improve their survival rate during transportation.Keywords: environmental stress; aquatic animals; live transportation; stress response; immunity; physiological regulation DOI:10.7506/spkx1002-6630-20200201-002中图分类号:S981;S91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21)01-0319-07引文格式:谢晶, 王琪. 水产动物保活运输中环境胁迫应激及生理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1, 42(1): 319-325. DOI:10.7506/spkx1002-6630-20200201-002. XIE Jing, WANG Qi.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physiological regulation mechanism in aquatic animals during live transportation[J]. Food Science, 2021, 42(1): 319-32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7506/spkx1002-6630-20200201-002. 收稿日期:2020-02-01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2019-02-08-00-10-F01143);上海市科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19DZ2284000)第一作者简介:谢晶(1968—)(ORCID: 0000-0002-3194-9273),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冷冻冷藏。
《环境胁迫对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leopardus)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环境胁迫对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环境胁迫对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摘要:本文研究了环境胁迫对豹纹鳃棘鲈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通过控制环境因素,包括水质、温度和光照等,我们分析了不同胁迫条件对鱼体的生长情况、以及对其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环境胁迫对豹纹鳃棘鲈的生长和生理状态产生了显著影响。
一、引言豹纹鳃棘鲈是一种常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海洋鱼类。
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其生存构成了威胁。
环境胁迫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对生物体产生不利影响。
了解环境胁迫对豹纹鳃棘鲈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对于评估其生态风险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鱼种与饲养条件选择健康的豹纹鳃棘鲈鱼苗,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进行驯养。
2. 环境胁迫处理通过控制水质(如氨氮、硝酸盐、pH值等)、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模拟不同的环境胁迫条件。
3. 生长指标测定定期测量鱼体的体长、体重等生长指标。
4. 血液生化指标分析从鱼体中取血样,分析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蛋白质等。
三、结果与分析1. 环境胁迫对豹纹鳃棘鲈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环境胁迫条件下,豹纹鳃棘鲈的体长和体重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水质恶化、温度波动和光照不足等都会对其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2. 环境胁迫对豹纹鳃棘鲈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1)血糖水平:在环境胁迫条件下,豹纹鳃棘鲈的血糖水平有所上升,这可能是由于应激反应导致的能量代谢加快。
(2)血脂水平:环境胁迫会使鱼体血脂水平升高,这可能与环境压力下的能量需求增加有关。
(3)蛋白质水平:在环境胁迫下,鱼体可能通过调整蛋白质代谢来应对压力,表现为蛋白质水平的变化。
四、讨论环境胁迫对豹纹鳃棘鲈的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产生了显著影响。
水质恶化、温度波动和光照不足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鱼体的生长速度和生理状态。
低氧胁迫对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低氧胁迫对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余欣欣;郑国栋;陈杰;邹曙明
【期刊名称】《水产科学》
【年(卷),期】2024(43)2
【摘要】溶解氧作为水环境中重要的环境因子,是鱼类健康生存的基础。
适宜的溶解氧水平能够促进鱼类的生长,对鱼类的繁殖、捕食和运动等产生积极的影响[1]。
低氧胁迫不仅严重制约了鱼类的生长发育,而且会引起鱼类产生应激反应,导致代谢
紊乱,严重时导致鱼体死亡[2]。
而经长期演化,鱼类已进化出一系列机制来应对低氧。
低氧环境中,鱼类可以通过各种生理反应来抵抗溶解氧的不足,如降低机体能量的消耗、增强氧吸收的能力等,从而应对低氧胁迫[3]。
【总页数】8页(P333-340)
【作者】余欣欣;郑国栋;陈杰;邹曙明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4
【相关文献】
1.鱼类低氧胁迫及营养调控和应对研究进展
2.低氧胁迫对鱼肉品质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
3.力竭运动胁迫对三种鲤科鱼类低氧耐受和热耐受的影响
4.低氧胁迫对鱼类
的影响以及营养调控策略的研究进展5.环境因子胁迫对鱼类生理生化和免疫指标
影响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拥挤胁迫对鱼类影响研究进展

安 徽 农 业 科 学 ,orao A hi . c.0 83 () 17 Junl f n u A Si20 ,6 3 :08—18 18 00,02
责任编辑
方媛
责任校对
方 媛
拥 挤胁 迫 对 鱼 类 影 响研 究 进展
于 淼 (南 范 学 命 学 院河 新 50 河 师 大 生 科 学 ,南 乡4o) 3 7
o e i tec a g fb h vo .o go h rt n e rse e ia c blt odsae.n teat l h tde n tee e t fc w igsrs nfs n s h h n eo e a ir 1w rwt aea dd p esdrss n ea ii t ies I h ri e tesu iso h f cso r dn teso h t y c o i
生 以皮质醇 为主 的皮 质类 固醇 , 释放到血 液 中去 _。 并 8 J 其 中皮 质 醇 ( oi1在鱼 类 有 广 泛 的生 理作 用 。它 可 Crs ) to 促进 肝 内糖 原异 生 , 糖升 高 ; 制肌 肉组织 对 氨基 酸 的摄 血 抑 取, 促进体 蛋 白分解 ; 速 脂肪 的氧化 过 程等 。过 多 的皮 质 加 醇会造 成生长停 止 , 肉消退 及脂 肪合 成减少 , 肌 机体 消瘦 。 9 J 研究 表 明 , 对于 硬骨 鱼类 , 质 醇是 一种 与应 激有 关 的重 要 皮 激素 _ J 体在胁 迫 后 。 H I 介 导 的皮质 醇 反应 如 1 。鱼 由 P轴
的压力 。
激 素 (oi tp —l s g o oe C H , 递 给脑 垂体 , Crc r i re i r n, R )传 too n e an h m 脑 垂 体前 叶受 到 C H刺激分 泌促 肾上 腺皮 质激 素 (d .o t R A r n o— e c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胁迫对鱼类血液影响的研究进展鱼类能够对所处的水环境压力作出反应,这些压力来自于个体间的竞食、水温突变、捕捞以及运输中的振荡和其它人为惊扰等造成的急性环境胁迫,或者由于水质逐渐恶化和长期高密度拥挤等产生的慢性环境胁迫[1-3]。
环境胁迫是鱼类养殖过程中要经常面对的问题,长期的生产实践已经使养殖者认识到环境胁迫所带来的危害,与环境胁迫相关的研究也备受关注,以探究在环境胁迫下鱼体生理机能的变化情况。
而血液作为衡量鱼体对环境适应状况、健康以及营养状况的最重要指标之一[4],自然成为环境胁迫研究过程中重要项目之一。
当前,许多学者已经研究了众多经济鱼类在各种环境胁迫下血液指标的变化,这些鱼类包括有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 )[5]、虹鳟(Oncorhynchus mykis s )[6]、尖吻鲈(Lates calar-ifer )[7]、史氏鲟(Acipens er Schrenckii )[8]、许氏平(Sebas tes s chlegeli )[5]、大西洋鲑鱼(Salmo s alar )[9]等,常见血液检测指标有血细胞数量、白细胞种类、血糖含量、皮质醇、肾上腺素等[10-13]。
本文总结了受环境胁迫影响下鱼体内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和相应规律,旨在为鱼类受环境胁迫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1环境胁迫中引起鱼体血液变化的常见类型由于鱼类属于水生低等动物,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使得在养殖生产过程中能引起鱼体内血液变化的环境胁迫种类众多,其中包括了凡是能够引起养殖水体的水质条件改变、鱼体营养供给不足以及有害微生物滋生等从而造成鱼体直接或间接损伤等一系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影响鱼体生存条件的水温、盐度、pH 等,引起鱼体机能失衡的食物溃乏、营养失调、不良药物和添加剂等[1,3,14],运输和捕获过程中产生的鱼体擦伤、氨氮胁迫、低氧胁迫、剧烈振荡等[10,12,15,16];生物因素则主要包括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和致病微生物侵害等,有研究表明种间竞争是养殖过程中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它们之间产生的诸如领地行为、饵料及游泳空间争夺、相互攻击等可能会严重地影响了鱼体生长,成为鱼类生存的不稳定因素[17,18]。
环境胁迫也可根据反应时间的快慢又常可分为急性胁迫和慢性胁迫,如捕捞和干扰等能引起急性胁迫,而造成慢性胁迫的因素诸如水质恶化和高密度放养等[3]。
2环境胁迫影响下鱼体血液生理指标变化鱼类对环境胁迫因子的适应性反应过程具有阶段性[19],在胁迫初期的鱼体能够保持平衡,因此鱼体的异常状况不易察觉。
然而,在鱼体内已经产生了应激反应能极易地体现在血液的生理指标的变化上,这与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状况息息摘要:血液作为反映鱼体生理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与其生活环境质量直接相关。
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鱼类面临着水质因子刺激、营养缺乏等所造成的各种类型环境胁迫,这在鱼类血液变化有所体现。
本文对环境胁迫影响下鱼体血液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及激素水平的变化特点和相应规律进行了综述,同时认为环境胁迫下鱼体血液相关指标改变是造成体内免疫能力的下降的重要因素。
通过施用抗应激药物如中草药等能够增强鱼体免疫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环境胁迫所产生的危害,不过提高在鱼类养殖生产中对环境胁迫危害的认识才是关键。
关键词:环境胁迫;血液;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研究进展许源剑,孙敏(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316100)相关[20]。
红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细胞脆性及细胞直径等均是血液常见的检测指标。
许多学者对在环境胁迫影响下的相应血液指标变化进行了研究。
在受水体污染物影响方面,Das等[21]发现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达1mg/L-8mg/L时即能引起印鲮(Cirrhinus mri-gala)体内红细胞数量下降,血红蛋白含量渐进性减少;王琨[22]研究了高氨氮胁迫下对鲤(Cyprinus capio)幼鱼的影响,发现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延长鱼体内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而出现不同程度地下降;重金属铅、铜、镉、锌污染则未对红细胞数量产生影响,但细胞体积增加,同时白细胞数量下降,鱼体免疫功能有所下降[23]。
在受有害微生物影响方面,葛慕湘等[24]研究了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鲫鱼(Caras s ius auratus)的血液指标,结果表明鲫鱼体内红细胞脆性、白细胞数量增加,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金珊等[25]发现鲈细菌类结节病能够引起鱼体内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液比容、白细胞数量下降,红细胞脆性增加。
除污染物、病害微生物外,饥饿胁迫下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也颇受关注。
有研究表明,多数鱼类如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26]、南方鲶(Silurus meridianalis)[27]、泥鳅(Mis gurnus Anguillicaudatus)[28]和鳗鲡(Auguilla japonica)[29],在饥饿条件下,由于体内缺少血细胞合成所需的营养,造血功能受到抑制,血红细胞体积增加、数量下降,血红蛋白含量和细胞脆性减小。
饥饿还对鱼体的白细胞数量和各类型白细胞的比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许多鱼类如哲罗鱼(Hucho tajmen)[30]、异原银鲫(Caras-s ius auratus gibelio)[31]、月鳢(Channa as iatica)[32]和鲫鱼(Caras s ius auratus)[33]等在饥饿过程中白细胞白细胞数量随饥饿时间延长呈现上升趋势,如异原银鲫至饥饿第45天时体内白细胞数目比正常值增加了1倍以上。
然而,在银鲫(Caras s ius auratus gibelio)[34]、胡子鲇(Clarias fus cus)[35]等饥饿后白细胞数量不出现增加,因此,白细胞数量和类型改变之间并不一定与饥饿存在着直接联系,白细胞数量多少直接影响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因此,饥饿胁迫可能使部分鱼类免疫能力下降,抗病力减弱,不利于鱼体的健康生长。
3环境胁迫影响下鱼体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血液生化指标也常作为反映鱼体的生理状况和代谢机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与生理指标相比,该指标对环境胁迫的敏感程度较低,因而相对稳定[36]。
血液的生化组成可分为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两部分,前者包括血糖、血脂、血清蛋白以及酶成分,后者主要由血液中的矿物离子构成。
有机成分中的血糖作为鱼体内主要供能物质,其含量与鱼类代谢水平和营养状况直接相关。
有研究表明[22],当鱼体处于不适生存环境时,在短时间内血液中所测得的血糖含量相对较高,这可能由于基础代谢水平升高所致,高代谢水平势必需要消耗更多的血糖,如处于低盐或者低pH水体中的鲤鱼其体内血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
然而,长时间环境胁迫则可能引起鱼体因血糖利用过度而造成的营养溃乏,研究表明,在饥饿胁迫下鱼体内血糖含量均会出现下降,但是血糖的降低程度则因鱼体的耐饥饿能力状况而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血糖下降过程中,鱼体本身存在着糖异生作用增强,这起到了维持血液内的血糖含量平衡作用,使得鱼体内血糖含量大都呈现出前期快速下降,后期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甚至略有上升,如异原银鲫[31]、胡子鲇[35]、哲罗鱼[30]等。
除血糖外,血脂和血清蛋白也是血液中的重要供能物质。
因此,当血糖含量不足时,它们也会被鱼体利用,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关系,而且被利用顺序也可能不同,例如胡子鲇在饥饿时先利用血糖,其次是血脂,最后才是血清蛋白[35]。
血清中的许多酶成分是反应鱼体胁迫状况的重要指标,这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溶菌酶等。
SOD作为细胞内清除氧自由基的主要酶,其活力的高低间接反映了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当血清中SOD的下降时,说明鱼体内的氧自由基含量过多,消耗了大量的血清SOD,如亚硝酸盐胁迫使异源银鲫血清中SOD下降,而尿素、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36,37];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半胱胺有助于肠上皮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它能够提高了鲤血Technical research 28液中碱性磷酸酶活性[38]。
鱼体内溶菌酶活力极易受到有害微生物影响,有报道,苏云金芽孢杆菌能够影响了黄河鲤血液的免疫应答,促使白细胞吞噬活性和溶菌酶活力提高[39]。
这些都是由环境胁迫所造成的鱼体血清酶变化。
相比有机成分,血液中矿物离子在环境胁迫条件下,其敏感程度较差,加之矿物离子的正常范围广,因此在环境胁迫后仍具较强的稳定性,与正常值的差异不明显。
徐力文等[40]发现军曹鱼稚鱼有较强的盐度适应能力,但是在过低盐度中鱼体具有应激反应,Na+和Cl-离子浓度和K+浓度变化仍较小;余祖功等[41]研究认为大豆黄酮对奥利罗非鱼血液指标中的血钙不产生影响;高明辉[36]和Woo[42]得出亚硝酸盐使异原银鲫、尖吻鲈血浆中Na+的水平略有上升,但不产生显著影响。
4环境胁迫影响下鱼体血液中激素含量变化在环境胁迫下,鱼体血液中多种激素水平的变化有见报道,其中较常见的激素有皮质醇、肾上腺素、生长激素、性腺激素等[3,6,11,12]。
皮质醇能够灵敏地反应鱼体的胁迫状况,鱼体对环境产生应激后,血液中皮质醇水平迅速升高。
短期内皮质醇升高有利于鱼体抵抗外界不良因子胁迫,但长期升高则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6],因此在胁迫下皮质醇水平的升高是机体长期以来对不良环境的适应结果,研究者也常将皮质醇作为胁迫的重要检测指标[43]。
王文博等[44]认为振荡和捕捞对鲫鱼体内的皮质醇浓度升高起直接作用,而且皮质醇浓度变化与其剧烈程度相关。
Fagcr-lund[45]、Procarione[46]和张磊[47]等发现拥挤胁迫对鱼体产生了负面影响,养殖高密度组皮质醇浓度上升幅度显著高于低密度组。
肾上腺素能引起机体剧烈反应,使鱼体处于异常状态,起到提高兴奋度的作用,肾上腺素升高常出现于捕捞、装载和运输等产生的急性胁迫过程中。
氨氮、重金属、可溶性原油等其它化学因子也都会造成血液肾上腺素含量增加。
Ivers en 等[16]发现大西洋鲑鱼受到装载和运输胁迫时,体内肾上腺素逐步升高,在运输后达到峰值。
Leino等[48]研究发现低pH使黑头软口鲦(Pimephales promelas)体内肾上腺皮质素增高,肾间组织增生,细胞核径增加。
因此,皮质醇、肾上腺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急性胁迫下鱼体的应激状态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小。
与前两种激素相比,生长激素和性腺激素受环境胁迫后产生变化所需要时间较长,常在慢性胁迫过程中有所表现,如饥饿胁迫[26-35]、药物胁迫[38,41]等。
在饥饿条件下,鱼体内生长激素水平往往提高,起到了强化食物转化功能,这在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49]、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50]等均有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