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长魏名扬
《铁道游击队》读后感_1

《铁道游击队》读后感《铁道游击队》读后感1最近,我发现了一系列好书,都是“红色经典系列”的。
我呢,刚读完《铁道游击队》,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境内,有一支铁道游击队,这支队伍在刘洪、王强的领导下,逐渐发展壮大。
扒火车、夺枪(qiang)支、打洋行、斗鬼子、打日伪顽、打冈村、打苗庄、湖上战争、送干部……这些事不但把敌人闹得晕头转向、胆战心惊,还巧妙地掩护主力部队的撤退、支援主力部队的斗争,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票车上的战斗”这故事最绝了。
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化装成商人、农民,混上鬼子的列车,在麻痹敌人后与敌人展开肉搏,最后不但把整列车的鬼子杀掉了,还把百姓和部队全部安全撤走了,造成很少的伤亡。
这件事的成功离不开“芳林嫂”,是她带着自己的女儿混上各节车厢侦察情况,这次战斗才取得更完美的胜利。
还有,铁道游击队员们真是灵活机动,那可是好几十个日本鬼子,只一会儿就全部搞定了,还把满车的物资运走了,给鬼子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最重要的是打票车这件事在第二天就传遍了整个津浦铁路,给我们的许多铁道游击队增添了信心,还使鬼子们闻风丧胆,把他们称之为“飞虎队”。
说他们是飞虎队一点也不夸张,两次捣毁敌人的特务据点,摆脱敌伪顽的夹击,还为了军需物资多次扒飞跑着的火车……一系列的事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一次次的胜利,都是大家的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刘洪队长、李正政委的负伤、鲁汉的牺牲,等等,是他们的血汗和生命换来了抗战的胜利。
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现在能做到的便是好好学习,为国争光。
《铁道游击队》读后感2“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听着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中那熟悉而动人的歌声,禁不住又把知侠写于一九五四年的军事历史题材小说《铁道游击队》看了一遍。
小说《铁道游击队》为读者展示了一部游击战争生活的画卷: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一支战斗在鲁南枣庄的铁道游击队,在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副大队长王强的带领下,在津浦线上和微山湖畔,配合主力部队英勇作战,对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游击战。
《铁道游击队》读后感400字多篇

《铁道游击队》读后感400字多篇《铁道游击队》读后感一暑假里,我读了很多课外书,我最喜欢一本红色经典小说——《铁道游记队》,作者是刘知侠。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他们原本是一群铁路上的工人,因为不想为鬼子卖命,他们专门和日本鬼子作对,劫火车、拆炮楼、护送抗战将领等,组织给他们的队伍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铁道游击队。
他们来无影,去无踪,竟然在7000多敌人的攻击下活了过来,一提起游击队员的名字,鬼子们就心惊胆战。
书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
游击队中有一个叛徒叫黄二,游击队派队员彭亮去杀黄二,功夫不负有心人,黄二自己找上门儿来,彭亮跳出来,两发梭子子弹打过去,黄二就倒在血泊里了。
凡是背叛祖国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书中我最敬佩两个人:队长刘洪、政委李正。
刘洪队长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为人慷慨大方,但耐心、忍让方面还要改进。
后来,刘队长经过党的教育后,变成了有勇有谋的人,在打洋行短枪一战,刘洪想到了从厕所进去,刚进洋行,铁道游击队员们杀声震天,打了鬼子们一个措手不及。
李正政委是个细心的人,他足智多谋,能够化敌为友。
鬼子在每个村庄安排了自卫队,他叫人把保长抓来,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铁道游击队员又可以在村庄里自由活动了。
我最喜欢的人就要数小坡了。
他年纪轻轻,能说会唱,心地还特别善良,很同情被鬼子杀害的穷人。
他的一个好朋友被鬼子杀害了,留下白发苍苍的妈妈,他跪下来,拜老人认了个干娘。
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对鬼子的仇恨,发誓要替老百姓报仇雪恨。
叹——,都怪中国当时像只软弱的绵羊,才会被日本鬼子侵略。
正因为有了像书中这些英勇善战的英雄,才有了今天的胜利!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当时的中国太落后了,敌人用得都是先进的武器,我们的队伍最多就是小米加步枪。
咋办?从敌人手里抢,可敌人可不能白白送给你呀,终于硬抢了一些,可怎么够那么多人使用呢?国家开始自己制造武器,终于血债血偿,敌人被彻底赶出了中国,胜利掌握在了我们手中,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正式投降。
九年级上册《差半车麦秸》课文

九年级上册《差半车麦秸》课文差半车麦秸一词来自姚雪垠(1910--1999)的作品中,是战争时期的一个邋遢乡下人的外号。
这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优点在于他热爱土地、对战友们很关心;缺点是愚昧无知而又落后。
下面是其课文原文:《差半车麦秸》“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在我们的工人游击队里边,近来最喜欢把别人叫做“差半车麦秸”。
有时我们问队长要烟吸,如果队长把烟卷藏在腰里不拿出来,我们就向他叫道:“喂,队长,‘差半车麦秸’!”在别人面前猛不防打了个喷嚏,鼻涕从鼻孔里蹿出来,你随手把鼻涕抹在袖子上,或擤下来抹在鞋底上,别人也会向你取笑道:“差半车麦秸!”我们全队的人,没有一个不长虱子。
平常不论虱子在身上怎样地爬呀,咬呀,我们只隔着衣服,用手搓一搓,搔一搔,至多伸手到衣服里边捏死一个两个。
到我们真正休息的时候,也就是说到我们能够安心睡一觉的时候,我们决不放弃歼灭敌人的机会。
我们的两大敌人是:鬼子和虱子。
在歼灭战开始的时候,我们照例围绕着一堆烈火,把内衣脱下来在火头上烤着,抖着。
我们的敌人像炒焦的芝麻似的一个个肚子膨胀起来,落到火里。
火里边哔哔剥剥地响着爆裂声,腾起来一种难闻的气息。
这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为胜利而快活得乱蹦乱跳,互相打着,推着,还互相叫着:“‘差半车麦秸’,格崩,格崩,用牙咬呀!”总之,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词儿来取笑别人的机会非常多,几乎任何人都可以被我们称作“差半车麦秸”。
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词广泛地引用着,并不顾及到它是否恰当。
当我们叫出这个词儿的时候,并不含有一点恶意,只不过觉得这样一叫就怪开心罢了。
假若在我们队里没有这个宝贝词儿,生活也许会像冬天的山色一样地枯燥无味!虽然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
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
从他入伍的时候起,他就做了我们最有趣的好同伴,一直到他昏昏迷迷地躺在担架床上离开我们的时候。
党史情景剧剧本

金色的鱼钩时间:1935年秋。
地点:长征路上,一望无际的草地。
人物:炊事班长(近四十岁,个儿高,背有点儿驼,两鬓斑白,皱纹满脸)。
红军战士小梁(十七八岁,瘦弱有病)。
小战士甲和乙(十二三岁,病弱交加,疲惫不堪)。
第一幕草地夜话画外音:1935年秋,红军进入草地。
炊事班长奉命照顾三个病号。
青稞面吃完了,战士们只好吃野菜、草根。
一天,老班长用缝衣针做成鱼钩钓来了小鱼。
(幕启,小战士们津津有味地喝着鱼汤。
老班长坐在一旁慈祥地望着他们。
)小梁:老班长,你怎么不吃啊?班长:(摸摸嘴,回味似的)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老班长收拾好碗筷,下,从另一边上,小梁悄悄地跟上,老班长坐在草地上艰难地嚼着草根和剩下的鱼骨头。
)小梁:(失声地)老班长,你怎么……班长:(支吾着)我,早吃过了。
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小梁:不!我全知道了。
班长:小点声,小梁。
(搂过小梁,又指了指两个小战士睡觉的地方)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能再告诉别人。
小梁: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班长:不要紧,我身子骨还结实。
(抬头望了望星空,良久)指导员把你们三人交给我时说,一路上,我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
再苦再累,也要把你们带出草地。
我估摸着还要20天的路程,这20天,难熬呀!眼看你们一天天衰弱下去,真要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党汇报呢?小梁: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点儿呀!班长:唉,太少了。
(轻轻摇头)小梁,弄点儿吃的太难了。
有时候等了大半夜,也不见鱼上钩。
为了弄条蚯蚓做鱼饵,我不知翻了多少草皮。
还有,我的眼睛坏了,一到夜里,找野菜得一棵一棵地摸……小梁:(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我看得见!班长:不,咱们不是早分好了工了吗?再说,你病得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小梁:不……班长:(严厉地)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
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小梁张口无语,扑在老班长怀里哭了,幕落。
魏拯民:文武双全的抗联英雄

魏拯民:文武双全的抗联英雄作者:丛龙海来源:《共产党员·上》2016年第09期魏拯民,原名关有维,字伯张,1909年2月3日出生在山西省屯留县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是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曾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和省委书记、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政委和第一路军政委。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魏拯民坚持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直至献出年轻的宝贵生命。
投身革命,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在学生时代,魏拯民就深受反帝反封建思想影响,追求真理,积极要求进步。
1925年9月,魏拯民考入山西省立太原第一中学。
在学校里,魏拯民积极参加由共青团太原地委书记、太原第一中学学生会会长傅懋恭(彭真)领导的反对军阀混战的革命斗争。
1926年,魏拯民加入共青团,次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阎锡山也紧随其后,在山西大搞“清党”,大肆逮捕共产党员,疯狂镇压革命活动,太原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魏拯民只得离开学校返回屯留县城,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他利用国民党屯留县党部作掩护,和几位党员秘密建立了党支部。
他们经常分头深入农村,宣传革命,开展活动。
然而,不久之后,屯留县的党组织也遭到敌人破坏,魏拯民等人只得再次转移。
1928年,魏拯民辗转来到北平,考入私立宏达学院,但仍然与留在山西的同志保持联络。
1930年4月,他与隐蔽在屯留县的几名党员共同创办中共屯留临时党支部党刊《锄耕》,由他在北平编辑、印刷、装订后,转送屯留等地散发。
《锄耕》刊登了很多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反动罪行,宣传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号召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1930年11月,魏拯民接受党组织安排,考入军阀石友三开办的国民党第13路军安阳军事学校,为开展武装革命斗争作准备。
在军校期间,他团结进步青年,秘密组织读书小组,宣传革命真理,发展党员,开展党的工作。
后来,魏拯民因病离开军校返回北平,借用同学的学生证到北大听课,继续在北大从事革命工作。
二班讲故事地下游击队

二班讲故事地下游击队
1943年的一天,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
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鬼子来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
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
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
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
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
”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
”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
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
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
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子。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
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
他再也听不到了。
魏振华司令员地传奇一生(55上校)

魏振华司令员的传奇一生(55上校)魏振华(1909—1984) 河北束鹿人。
1 931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支队二营营长,山东鲁中军区第十一团参谋长,鲁中二军分区二团团长,山东军区警备第二旅四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沈阳公安总队副总队长、辽宁省兵役局副局长、安东军分区司令员、鞍山军分区司令员等职。
我的身边有一位活生生的革命前辈,他的传奇人生是一幅幅活画面,就像《激情燃烧的岁月》,深深地吸引和感召着我。
他就是我父亲最知近的首长之一--魏振华司令员。
这是我的魏伯伯穿军装的照片,摄于1958年。
鞍山市的老台町,是一处环境优雅的有着多栋日本式小楼的高干集中居住地,这里在文革前多住着本市高级干部。
1961年7月,从外地调来一位老红军—魏振华司令员就住在这里,他是鞍山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也是鞍山资格最老的老红军了。
他是一名经历特殊的红军战士魏振华是河北人,却在1931年12月14日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这在中共党史上几乎是极其特别和罕见的,因为红军闹革命主要在鄂、豫、皖、川、陕、赣、湘、粤等南方。
著名的“宁都起义”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魏振华1910年农历11月13日生于河北张家口涿鹿县的一个叫西二堡村的贫困农户家庭。
1929年,他19岁投身到冯玉祥的西北军,在进步爱国军董振堂旅长的麾下当了炮兵。
革命军人董振堂将军是河北省邢台新河县人,到过新河县的人一定知道“振堂路”,就是以这位革命军人名字命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事业因为有了他而迅速壮大了。
1930年10月,蒋介石打败了冯玉祥,收编了这支部队,给了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73旅番号。
1931年这支部队被调到江西剿共。
这一年日本在东北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魏振华和自己的长官一样,也开始越来越反感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思想日益倾向于朱毛的革命。
党史情景剧剧本范文(通用9篇)

党史情景剧剧本范文(通用9篇)【篇1】党史情景剧剧本聂荣臻(略感意外):哦,就是这两个小女孩吗?战士乙:是!聂荣臻(对警卫员):快把那小女孩抱过来。
(警卫员从战士甲手中抱过小女孩,递给聂荣臻)聂荣臻(看了看小姑娘,见是一个不满周岁的小姑娘,手上包着洁白的纱布,此刻睡得正香。
问战士甲):怎么,她受伤了?战士甲:发现她们时房子已经着火,估计时抢救时划伤的,卫生员已经处理过了。
聂荣臻(点了点头,对警卫员):快把她抱到老乡家给她找点奶喝。
(警卫员接过小女孩下)聂荣臻(对另一名约两岁的日本小姑娘,亲切地):小妹妹,到伯伯这儿来。
(战士乙把满脸惊恐的小女孩领到聂荣臻跟前)聂荣臻(抚摸着小姑娘,亲切地)小妹妹,别害怕,告诉伯伯,你叫什么?小姑娘(满脸惊恐,不停地哭泣,用日本话不停地说)妈妈死了,妈妈死了……战士乙:报告司令员,她听不懂中国话,听日本俘虏说她叫美穗子。
聂荣臻:(从桌子上拿起一只梨,和蔼地对小姑娘说):小妹妹,这梨洗干净了,吃吧。
小姑娘(哭泣着,慢慢地接过梨,吃了起来。
)聂荣臻(对两战士):这事你们处理得很好,小女孩放我这里,你们回去吧。
(八路军战士下,警卫员上)炊事员(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上):司令员,开饭啦。
聂荣臻(抱起美穗子):吃饭喽。
(聂荣臻将美穗子抱到饭桌前,慈祥地拿起小勺给美穗子喂饭,美穗子已稍稍平静,乖乖地吃起饭来。
)警卫员(不解地):司令员,日本鬼子杀了我们那么多人,你干吗对这日本女孩这么好?聂荣臻:那照你说我们该怎么办呢,也象鬼子似的?聂荣臻:你来啦,坐。
(八路军干部坐下。
)聂荣臻:叫你来有一个任务,想让你去华北日军司令部去一趟。
八路军干部(疑惑地):日军司令部?什么任务?聂荣臻(对着小女孩):把她们姐妹俩送还日军。
八路军干部:是!保证完成任务!官(惊讶):聂司令员?就是聂荣臻将军?八路军干部:不错!聂司令员还让我带来一封亲笔信。
(拿出信,日军勤务兵接过,交给日军司令官)日军司令官(展开信纸,看着看着,高傲的神情逐渐消失,满脸庄重,不由自主念了出来)……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意,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司令部内一片寂静,凶神恶煞似的日军士兵也低下了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击队长魏名扬
魏名扬(1906年——1994年6月8日),山西省武乡县大有乡枣烟村人。
1933年投身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区委委员、抗日游击大队长,区委副书记、书记、八路军营教导员等职。
朱德总司令曾赞誉他:“名扬游击队配合主力开展游击战是有功的!”
魏名扬
中文名:魏名扬出生日期:1906年
出生地:山西省
逝世日期:1994年6月8日〃
武乡县
职业:区委委员, 抗日游击大队长,区委
国籍:中国
书记,八路军营教导员等.
名扬游击队,是在抗日战争时间,由武乡县地方党领导组织起来的一支活跃在武乡东部的地方武装,他由共产党员魏名扬发起成立,这支游击队最大发展到1200人。
特别是曾先后三次整编入八路军的行列,为八路军输送了大量兵源。
1940年4月,受到八路军总部的表彰,朱德总司令亲自将这支游击队命名为“太行名扬游击队”。
生平经历
1906年他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8岁丧父,少年时便给地主扛长工,受尽了各种磨难。
1933年武乡建立党组织时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武乡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5年,武乡党组织遭受挫折后,他打入国民党“防共团”内部,以耍拳练武、结弟交友为掩护,保护党的组织,并且利用“防共团员”的身份,掌握敌人情况,给党组织通风报信,使许多党员免遭抓捕,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党指派他3次组建游击队,亲任大队长,为八路军输送了大批兵源。
第一次组建“名扬游击队”是1937年10月在武乡县城由11名革命青年发起成立的,经过宣传发动,到年底迅速发展到500多人,八路军帮助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后,按照党的指示,编入了决死队游击二团。
第二次组建“八路军游击队”是1938年2月在马村发动成立的,以过去老国术团员为基础,组织青壮年参加,到反敌“九路围攻”前夕,已发展到300多人,后由八路军工作团陈先中、陈凯中、杨树根等带走,编入八路军正规部队。
第三次组建了“八路军太行游击大队”,1939年7月,他参加了在东堡召开的中共晋冀豫区委第一届党代表大会,为了适应日益残酷的对敌斗争形势,他奉命在东沟村第3次组建游击队。
这支游击队直接由八路军129师386旅领导,排以上干部由部队派任。
当时,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政机关先后来到武乡驻扎,为了协助部队打击敌人,保卫总部等机关,他带领游击队活动在东沟、大有一带的山区,站岗、放哨、送情报,掩护干部群众转移,配合主力部队打游击,在武乡颇受
群众称赞。
到1940年,游击队力量迅速壮大,发展到600多人,分为4个中队(其中有一个是青年队)。
1940年4月中旬,八路军总部在韩北召开联欢会,朱德总司令在会上表扬了名扬领导的太行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粉碎了日寇“九路围攻”,开展了游击战争,把一批一批的游击队员,补充到主力部队。
我军民应向名扬同志学习,学习他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这次会上朱总司令把这支游击队正式命名为“八路军太行游击大队”,1940年6月,日军占领段村后,这支游击队分布在太行山各地打游击。
一连出击故城一带袭击敌人;二连在段村、沁县大据点周围侦察敌情,警戒边沿区;三连越过白晋路,到太岳地区活动。
他们经常配合八路军打伏击,袭据点,护送干部,掩护群众,多次袭击沁县的日军。
还有一个排,经常活动在敌占区,化妆进敌据点,捉汉奸、探情报,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日伪军把魏名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并悬赏5000元金票悬赏缉拿他。
1940年8月,百团大战前夕,为了充实八路军主力部队,这支发展到800多人的游击大队开到屯留县补充了386旅772团。
一连补充二营,二、三连补充三营,他任三营教导员,尤太忠任三营营长。
之后,奉命参加了百团大战。
在八年抗战中,他参加了百团大战等几十次战役,被授予独立自由勋章、红旗勋章等4枚功勋章。
民扬游击队由地方武装起家,“越游越大,越战越强”,已经远远不是一个地方武装的概念,而已经成为一支名震太行的正规化的抗日武装力量,成为向我八路军源源不断地输送有生力量的“兵源库”。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魏名扬和他的抗日游击队
威震太行山区,名扬晋冀鲁豫,与山东的铁道游击队媲美,与冀中的平原游击队齐名。
1960年,他从部队转业,后居住于太原市并担任北城区名誉区长直至1994年在并去世。
百团大战中的军刀
军刀为钢质配铁质刀鞘,军刀长90.4㎝,刀鞘长79.4㎝,刀柄呈铁质花叶耳形,饰鱼鳞形花纹。
刀鞘底端用螺丝铆一环扣,距底端9.3㎝处镶铁质环扣一个,在环扣上有一铁质拉环,刀鞘顶端呈铲形。
在百团大战中,魏名扬指挥破击了襄(垣)武(乡)之间一段铁路,完成了破击白晋铁路任务,也是在此次战役中,缴获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陈列的这把军刀。
2005年7月,武乡县政府副县长魏书文将陪伴魏名扬一生的军刀捐赠给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现陈展于八路军抗战史陈列馆第4展厅。
人物评价
魏名扬一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始终保持了旺盛的革命热情,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始终保持了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不摆官架,体察民情,始终保持了革命者的英雄本色。
朱德总司令曾赞誉他:“名扬游击队配合主力开展游击战是有功的!” 1994年6月8日,因病去世。
他的亲密战友,抗日名将尤太忠送他的挽联是:“武出奇功威震太行留芳名,乡音未改德高亮节党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