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环境的关系
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近年来,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而环境保护则是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必要做好的相关工作之一。
本文将简要探讨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从多角度来分析二者的联系,以期提高公众对此问题的认识和意识,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出谋划策。
一、气候变化引起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导致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严重的森林火灾、海洋污染、降雨稀缺等等。
长时间的高温,导致火灾的发生率大大提高;海平面上升以及气温变高,海洋中的瓶子、纸张甚至塑料制品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它们最终都会污染我们的海洋。
降雨稀缺,很容易导致土地干旱和根部枯萎,从而使得农业和畜牧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二、环境保护是减少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环境保护作为减少气候变化的必要工作之一,在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环保可以通过降低碳排放和生态修复,减少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缓解气候危机。
另一方面,环保还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减少碳排放作为环保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实践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碳排放主要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中小型机械设备、化石能源的使用,以及交通工具的污染等。
因此,环保所推行的“低碳生活”和“绿色能源替代方案”都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被广泛推行。
生态修复也是环保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
积极推进森林再生和湿地保护工作等,可以改善气候的变化,减少季节性的极端气候的影响。
同时生态修复还能让广大群众受益,为当地环境提供重要的生态足迹,是提高环保意识伙伴的发展战略。
此外,通过绿色交通的推进,人们不仅能够享受到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同时还能降低机动车辆的排放。
在现业的政策规定下,现代社会要形成环保的意识,进而减少碳排放。
三、环保意识的普及是必要之举环保意识作为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和推广,也是当下重要的问题。
首先,应该加强环保方面的教育与宣传,使公众能够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环保选择。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加,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成为了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相互影响,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全球气温上升,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热浪、干旱、洪水和暴风雨等,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
其次,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威胁着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生物多样性的生存。
此外,气候变化还加剧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等环境灾难的发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环境保护对气候变化的意义环境保护是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保护森林、湿地和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环境保护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净化水源,减少土壤和水体污染,提高生态系统的弹性,使其更能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保护措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世界各国应制定并贯彻执行减排政策,加强能源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其次是加强碳汇的保护和建设。
森林、湿地和海洋等碳汇具有吸收和储存大量二氧化碳的能力,应该进行保护和恢复。
此外,发展可持续农业和城市规划,促进循环经济,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四、全球合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面对气候变化,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国际社会应密切合作,制定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规范和机制,建立合理的减排目标和机制,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给发展中国家。
此外,企业和个人也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推动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结论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气候变化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而环境保护是缓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采取各种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气候与生态环境关系简述
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气候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变化会直接影 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温度变化会影响植物生长和 动物繁殖等。
生态环境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生态环境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 的变化会影响地表反射率和蒸发量,从而影响局地气候。
气候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国际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减排技术,制定和实施减排政策,形成全球合力应对气候 变化的良好机制。
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01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通过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强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和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
02
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和生态破坏行为
通过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监测和防控,控制其对本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 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推 进。
公众意识与参与度不足
加强公众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提 高公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
国际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重要性
共享资源与技术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享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资源、技术和 经验,提高应对能力和效率。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趋势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通过提高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费量,从而减少温室 气体排放。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和温室气体排 放。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和影响;同时打击非法狩猎、盗伐林木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环境保护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并分析环境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一、环境保护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系列活动。
环境保护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环境保护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控制工业排放、提倡低碳生活、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释放,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其次,环境保护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支持。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物种灭绝、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
而环境保护措施包括保护自然栖息地、禁止非法猎捕等,可以降低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风险,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此外,环境保护还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气候变化引起了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加,如暴雨、干旱、风暴等。
通过保护森林、湿地、河流等自然环境,可以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轻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的挑战与环境保护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相反,气候变化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气候变化削弱了环境保护的效果。
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物种灭绝等问题,使得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原本为保护某一物种而采取的措施可能因为气候变化而无法奏效,导致保护工作功亏一篑。
其次,气候变化加大了环境保护的难度。
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等现象,使原本合理的环境保护方案需要不断调整。
保护自然栖息地、调整种植结构等环境保护措施需要与气候变化的影响相匹配,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时,需要更加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气候变化的因素纳入考量。
气候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气候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近年来,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
气候变化指的是长时间尺度上温度、降水和风等气候要素的变化。
它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工业化和能源消耗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积累所致。
然而,气候变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来应对气候变化。
自然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组成的自然系统。
它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和生态系统等诸多方面。
自然环境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上最外层的气体包围层,它对地球的物质循环和气候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气层中的温度、压力、湿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变化。
2. 海洋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它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的温度、盐度、流动等因素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生态体系。
它包括森林、草原、湿地、山脉和河流等多样的生态类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冰川与极地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冰川和极地冰盖的消融速度加快。
冰川的消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对低洼地区和沿海城市造成威胁。
极地冰盖的消融则会导致极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并对北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长期影响。
2. 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又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气象现象,如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降雨和干旱的不均衡等。
这些气象现象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洪水、干旱、飓风、暴雨等天灾的频发。
3. 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许多物种受到了栖息地破坏、食物链断裂和生存条件恶化的威胁。
温暖的气候使得一些高山和极地物种逐渐消失,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气象学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气象学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大气及其现象的科学,而气候则是长期统计的天气状况。
环境变化涵盖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地球环境的改变。
本文将探讨气象学、气候以及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象学与气候的联系气象学与气候紧密相连。
气候是由长期统计的天气数据得出的,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
这些数据是通过气象学的研究得到的。
气象学家利用气象仪器和卫星观测系统,收集大气中的各种参数,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一系列的气候特征。
因此,气象学为气候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气候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气候变化会影响到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态系统、水资源、土壤、自然灾害等。
以下是气候与环境变化关系的几个方面:1. 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在物种分布、植被生长、动物迁徙等方面。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熊的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生存受到威胁。
另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周期和节律发生变化,如开花期、繁殖期等。
2. 水资源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蒸发量和冰川融化等方面。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水分布不均,一些地区干旱加剧,水资源短缺;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增多,洪水灾害风险增加。
此外,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面临淹没的威胁。
3. 土壤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湿度、养分循环和土壤侵蚀等方面。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土壤湿度变化,影响植物生长。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进而影响土壤养分的循环。
而土壤侵蚀方面,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暴雨、干旱等,从而加剧土壤侵蚀。
4. 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热浪、暴雨、干旱、台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影响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
气象学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气象学在环境变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象学家利用气候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和公众提供决策依据。
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标题:气候与自然环境的深刻联系气候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细腻的丝绸上绣着的复杂图案,彼此交错、相互依存。
气候,作为大气多年平均状况的主要特征,它不仅塑造了地球上多样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在持续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
在这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
首先,地理位置对气候和自然环境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地球上不同的纬度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这直接导致了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带的形成。
例如,接近赤道的地区,因为全年阳光直射,拥有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而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的自然环境便是茂密的热带雨林,这些森林又反过来通过蒸发作用影响当地的湿度和降水,形成了一个气候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循环系统。
其次,地形对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高山、平原、盆地等不同的地形特征会影响空气流动、温度分布和降水情况。
以山脉为例,山体可以阻挡湿润的海风,导致迎风坡降水充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这种差异性的降水分布又会造就山地两侧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环境。
同时,海拔高度的提升通常伴随着气温的下降,这使得高山区域呈现出垂直气候带的分布特点,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垂直自然带。
再者,水体对气候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亦十分紧密。
广阔的海洋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海洋洋流将热量在不同纬度间进行输送,调节着全球的气候平衡。
例如,温暖的墨西哥湾流给寒冷的欧洲西岸带来了温和的气候条件。
与此同时,海洋也是大量生物种类的栖息地,它们构成了繁复的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着海洋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
此外,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不断加剧全球变暖的趋势,这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这些都是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后果,严重威胁着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气候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
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环境和气候是紧密相连的,两者是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
环境包含了自然的和人类创造的资源和条件,如土地、水资源、空气、森林、动植物等等。
气候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的温度、降雨、风力和气压等天气状况的长期平均值。
环境和气候的关系是复杂的,不同的环境因素和气候变化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关联。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环境与气候变化之间的主要关系。
一、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环境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增加。
高温、旱灾、洪涝等天气极端事件的发生都会引起环境破坏。
例如,极端高温和干燥导致植被死亡和沙漠化;暴雨和洪水则会对土地造成严重破坏,引发泥石流和洪灾。
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对动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由于一些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在几千年之内相对稳定,它们适应了当时的环境,一旦环境出现巨大的变化,它们的生存能力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例如,极地地区的海豹、北极熊等动物的栖息地受到冰帽融化的影响而受到威胁;而在温带地区,树种的生命周期也会受到影响,有些树种的开花时间可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提前或推迟,从而对采果期、天敌和控制疫病等生态方面产生影响。
此外,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生物入侵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因为变暖的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态系统的边界变得模糊,生物入侵的风险也逐渐增加。
二、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同时,环境在气候变化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在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当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土地利用变化(如绿化或开发利用)发生时,它们都会通过改变地表反射率、大气水分逆变条件、植被生长和土壤碳汇来影响地球系统的辐射能量和水循环。
因此,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和环境效应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反馈机制之一。
例如,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等活动,不仅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还会导致沙漠化和干旱等问题的加剧。
其他因素如污染问题,也可能对环境和气候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建筑风格的千差万别是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结果,气候条件是影响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降水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中欧和北欧山区的中世纪尖顶民居就是因为这里冬季降雪量大,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所致。
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
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达45°~50°;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
这种高架式建筑在柬埔寨的金边湖周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地亦有分布。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如图1)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
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风雨桥、廊桥亦是如此。
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
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
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
这类房屋的防雨
功能较差。
如秘鲁首都利马气候炎热干燥,房屋多为土质,屋顶用草甚至用纸箱覆盖,城市亦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1925年3月因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突降暴雨,结果洪水中土墙酥软,房屋倒塌,道路冲毁。
图1 南方骑楼示意图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二、气温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曾有人通过调查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23厘米;德国西部、德国东部38厘米;波兰、立陶宛50厘米;俄罗斯则超过63厘米,也就是愈靠海,墙壁愈薄,反之墙壁愈厚。
这是因为欧洲西部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气温在0℃以上,而愈往东则气温愈低,莫斯科最低气温达-42℃。
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子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原来这种房屋的墙壁厚达83厘米,有的人家还在墙壁里填满干畜粪,长期慢燃,用以取暖。
我国北方农村住宅一般都有火炕、地炉或火墙,北方城市冬季多用燃煤供暖。
近年来大多已改用暖气管道或热水管道采暖。
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建成半地穴式,我国东北古代肃慎人就住这种房子,赫哲族人一直到解放前还住着地窨子。
一些气温高的地
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地窨子,如我国高温冠军吐鲁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间半地下室,是用来暑季纳凉的,据测量在土墙厚度80厘米的房屋内的温度如果为38℃,那么半地下室里的温度只有26℃左右。
我国陕北窑洞兼有冬暖夏凉的功能,夏天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洞外如果38℃,洞里则只有25℃,晚上还要盖棉被才能睡觉;冬天却又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盈满室内。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将房屋隐于林木之中,据估计夏天绿地比非绿地要低4℃左右,在阳光照射下建筑物只能吸收10%的热量,而树林却能吸收50%的热量。
我国云南省元阳县境内有一种特殊的房顶—水顶,平平的屋顶上又多了一汪水面,屋外阳光热辣,屋里却十分荫凉。
三、光照室内光照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发育,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改善居室微小气候。
北半球中纬地区,冬季室内只要有3个小时光照,就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
因此从采光方面考虑,房屋建筑需注重三个方面:①采光面积,②房间间距,③朝向。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深远以避免阳光直射。
吐鲁番地区的房屋窗户很小,既可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又可以防止风沙侵袭。
傣族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了避雨,正所谓“吐水疾而溜远”,另一个目的是遮阳。
有些地方还在屋顶上做文章,如《田夷广纪》记载:我国西北一些地区“房屋覆以白垩”以反射烈日,降低
室温。
气温低的地方,窗户一般较大,以充分接收太阳辐射,但窗户往往是双层的,以避免寒气侵袭,如我国东北地区。
宁夏的“房屋一面盖”也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辐射。
日本西海岸降雪量大,窗户被雪掩盖,因此常常还在屋顶上伸出一个个“脖子式”高窗,以弥补室内光照不足的状况。
房屋之间的间距是有讲究的,尤其是城市中住宅楼建设更要注意。
楼间距至少应从满足底楼的光照考虑。
光照也是影响房屋朝向的因素之一。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房屋多座北朝南,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则多座南朝北,赤道地区房屋朝向比较杂乱,这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有关。
四、风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
日本太平洋沿岸的一些渔村,房屋建好后一般用鱼网罩住或用大石块压住;我国台湾兰屿岛,距台风策源地近,台风强度大,破坏性极强,因此岛上居民雅美族人(高山族一支)创造性地营造了一种“地窖式”民居(如图2)。
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米~2米处,屋顶用茅草覆盖,条件好的用铁皮,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室内配有火堂以弥补阴暗潮湿的缺点,还在地面上建凉亭备纳凉之用。
我国冬季屡屡有寒潮侵袭(多西北风),避风就是为了避寒,因此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开窗户,院落布局非常紧凑,门也开在东南角,如北京四合院。
图2 台湾兰屿雅美人民居示意
图风还会影响房屋朝向和街道走向。
在山区和海滨地区,房屋多面向海风和山谷风。
我国云南大理有句歌谣:“大理有三宝,风吹不进屋是第一宝”,大理位于苍山洱海之间,夏季吹西南风,冬春季节吹西风即下关风(如图3),下关风风速大,平均为4.2米/秒,最大可达10级,因此这里的房屋座西朝东,成为我国民居建筑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城市街道走向如果正对风向,风在街道上空受到挤压,风力加大,成为风口,因此街道走向最好与当地盛行风向之间有个夹角。
在一些炎热潮湿的地方,通风降温成为房屋居住的主要问题,如西萨摩亚、瑙鲁、所罗门群岛等地区,房屋没有墙。
现代住宅建筑比较讲究营造“穿堂风”,用来通风避暑。
图3 冬春季节“下关风”形成示意图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就某种建筑物风格形成而言,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兼有避雨、遮阳、防风、纳凉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牵强地认为是单一作用造成的。
我国的蒙古包,既是对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适应,同时蒙古族人又根据气候、地形等条件摸索出“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的迁徙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