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20150319
【资料】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资料汇编

5
四、变法的评价
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 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
2.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 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 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020/7/17
6
课堂练习
1.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 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A.农民安居乐业 B.家家户户都积满粮食 C.彻底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D.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
解析:材料针对的是政府的府库存粮,A、B 两项错误,C项错在“彻底”。故此题选D项
2020/7/17
7
2.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 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1)问题:政府要不要“理财”。实质: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动利益: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
2020/7/17
9
2020/7/17
10
2020/7/17
1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2020/7/17
3
富国之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但没有解决土地兼并 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因而没有消除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经济方面的成效)
措施
作 用(具体表现)法
免疫法
市易法 均输法
保马法 将兵法
马匹的数量和质量得以提高节省了养马费 用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 力有所加强
北宋王安石变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宋王安石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年号的作用与“熙宁”年号年号,除了是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
——《百度百科》如何理解宋神宗的“熙宁”年号?材料一: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餮[tiè]。
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韦骧《钱塘集》依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持观点的认识。
材料二: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注:此为宋人话本中诸多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故事之一]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历史时,应如何看待诗歌、话本等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表格①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改变“积贫”局面②强兵————改变“积弱”局面③取士、育才————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四、结束语材料三: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部之地则不可。
”神宗不听,遂相安石。
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五、作业材料四: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危机,闻知中国历史上有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说是王荆公的新法。
……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下飞机,即向国府派去的欢迎官员提起王安石来,深表钦佩之忱。
——钱穆《国史大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重视王安石?(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有哪些相似之处?)六、课外阅读材料:(一)王安石诗三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变法共22页文档

改良性质的改革
根本原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失败的直接原因:
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及变法支持者- 宋神宗的病死。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 相同点 • 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 •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 不同点
• 背景: 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 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 性质: 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 结果: 商:成功
•
王:失败
高考回眸
1、(2019年上海卷)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万多 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 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 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
A
6、(2019年上海卷)
在王安石变法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 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C
7、(2019上海)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 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 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 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2、王安石的“三不足”思想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
4、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二)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北宋王安石变法

内容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 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 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免役钱。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税 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 时再卖出
作用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又能增 加政府的收入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 保证了 生产时间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有利 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国家收 入也有所增加
司 马 光
你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 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 的重要手段。 2.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 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 理的用人。要处理好改革派内部及改革派与 守旧派间的关系。
措施 青苗法 富 国 理 财 措 施 募役法 农田水利 法 方田均税 法 市易法
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 策论考试: 4、改革学校教育, 太学中优异者不经科考可直接为官,设置专门
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 学校,重视发展地方教育 .
事。
宋人科举考试图 作用 : 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
——王安石
科举改革目的: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 才,为变法服务。
二、王安石变法的成果与局限
1、成果: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局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实施中出现危害百姓现象。
变法失败原因:
主要 原因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 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王安石变法(完整篇)

王安石变法(完整篇)作者戈大只彭小瓜子主要观点王安石与司马光是君子之争,但身后的派系变味了。
1北宋从推行王安石变法开始,就落入党争的魔咒先是变法派与守旧派相争。
然后守旧派内部相争。
然后变法派内部相争。
最终朝政崩坏。
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变法的初衷是好的。
改革遇到阻碍,也是正常现象。
无论是新党领袖王安石,还是旧党领袖司马光,都是谦谦君子。
他们的分歧是政治路线分歧,并没有掺杂过多的个人私怨、权力倾轧,是君子之争。
守旧派势力过于强大,迫使宋神宗不得妥协,将王安石贬出。
但宋神宗仍然利用王安石留下的班底,继续推行变法。
此时的变法及伴随而至的党争,已经开始变味。
新党内部开始分裂,有野心的政客开始利用变法,谋取个人权力和利益。
这种党争愈演愈烈,到宋哲宗朝,又演进出“元祐更化”和“绍圣绍述”两个阶段。
新旧两党轮流上台,均已经完全抛弃了当初的政治理想,进入纯粹的权力倾轧阶段。
两党内部亦严重分裂,朝野上下乌烟瘴气。
至此党争已演化至小人之争的阶段,比拼的不是政治见解,而是权谋手段。
这次党争的烈度,是前所未有的。
北宋帝国的猝死,也与这次党争直接相关。
北宋最后这几次皇位交接,宫廷内斗与党争紧密结合,互相影响,藕断丝连。
宋神宗赵顼是长子,他以嫡长子继位,算是比较顺利。
但宋神宗的母亲,非常宠爱弟弟赵颢。
在宋英宗时期,就有大臣建言,赵颢的待遇与哥哥赵顼差距太小,容易引起隐患。
但宋英宗和高滔滔夫妇并未有什么举措。
神宗赵顼即位后,弟弟赵颢仍旧居于禁中,并未到宫外居住。
甚至他已娶妻生子后,仍然留居禁中。
章辟光曾上书要求将赵颢迁出,惹怒了高太后,勒令宋神宗治罪。
公元1082年,宋神宗自身的身体出问题了。
更可担忧的是,此时宋神宗的子嗣,都十分年幼。
加上二弟赵颢仍然居住在宫中,又有母亲高太后的庇护,不能不让宋神宗十分焦虑。
宋神宗共有十四个儿子,此时已出生了十一个,但其中八个都夭折了。
只有八岁的六子赵煦,一岁的九子赵佖,不到一岁的十一子赵佶,三个还健在。
王安石13大变法

王安石13大变法【酝酿变法】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
”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
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介甫书》责难王安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灭之,弃者取之,焉穷日力,继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辄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后司马光向宋神宗辞职,隐居洛阳专心编《资治通鉴》。
【变法背景】1、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
06王安石变法(1069年)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高中历史选修1《x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391人教PPT课件

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
也。
——赵翼《 二史札记》
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 以财利、兵革为先务, 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 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二、王安石变法作用之消极作用
改革的性质: 地主阶级内部对生产关系的局部改革 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农民的负担 仍然很重
史学界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 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 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变法前景象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 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徐,龙骨长乾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 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 逢人欢笑得无愁。
方田均 税法
青苗法
①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 政收入,
② 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促进经
① ②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有助于农业正常生产,增加了政府收入
。
济发展
免役法 ①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
②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市易 ①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均输法 ②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变法后的农民生活
史学界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 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 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 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北 宋 时 期 禁 军 人 数 的
“冗费”的形成
13186万余贯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局
1、最终结局:
失败
2、失败的原因
一些官员把变法看成是自己牟 取私利,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并为 此虚报成绩。甚至把本应由农民自 愿请领的青苗钱强迫分摊给老百姓, 有的还增加青苗的利息钱。还有, 一些农民交不起募役钱,官吏就强 迫百姓拆房屋卖木料来交纳。这些 情况都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A. 积极: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并增加政 府收入;冲击了官僚的特权。
B. 最具争议: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
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 程,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依户等 高下出资,私家财力不足的,可向州 县政府贷款。被豪强垄断的公用水渠, 须重新“疏通均济”。
2015-4-16
结论: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次重要的 变法运动。比较两次变法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 你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
同: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 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 系作出了调整。 异 ① 背景: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 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商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则是为挽救北宋统治 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 改革。 ④结果: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败。 •
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 甲。十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 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时练兵, 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 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 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加强 对人民控制。
保马法
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战中,骑兵 强弱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宋朝 军队以步兵为主,在战争中显然处于不 利地位。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 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 官马或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 税,马病死则要赔偿。
王安石(1021年-1086年), 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今江 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22 岁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 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 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 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因守 旧派反对,被罢相,新法皆废, 后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 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 遗》等存世。
2015-4-16
司马光 宋神宗之后,司 马光任宰相时废 除新法。再之后, 又出现借新法聚 敛之事,变法已 发生变质,实已 失败。
2015-4-16
改革的失败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神宗哭诉:“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乱”
2015-4-16
保守派 的反对
皇室成员 的反对
2015-4-16
神宗坚 持新法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 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 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 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 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 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 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 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整顿太学
措施
目 的
内 容
作 用
富国
均输法、市易法、 有利于减轻人民 发展生产,改变 青苗法、农田水利 的负担,发展生 积贫局面。 法、免役法、方田 产,增加财政收 均税法。 入。 特点:以富国强兵为核心;
以开源为主要理念; 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 精兵、保甲法、 节省了政府 强兵 整顿加强军队, 重新分配社会利益; 保马法、将兵 开支,提高 改变积弱局面. 法、设军器监 了军 队战斗 力。 关注人才的选拔、 改革科举制度、 育人 培养了变法 培养和使用,为 整顿太学、编撰 人才 教材。 变法造舆论。
北宋疆域图 讨论: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澶渊之盟”?
材料(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
(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 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 (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 币”;
契丹人的发型
(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 ……
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初年加强专制注意中央集权的措施
集中军权 “杯酒释兵权”,削夺节度使实权 设枢密院,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 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加强禁军,“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中央: 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集中行政权 文官任 知州,通判监督 地方: 集中财权: 设转运使
“冗官”的形成
2. 4万
所出无余
冗费 :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 12677万余贯 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 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 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 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 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 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 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起义军攻下成都, 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改元应运。宋太宗 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领大军攻占了剑门关,经栈道长 驱入川。五月,王继恩攻破成都,李顺战死。十一月, 李顺余部被击溃,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积极: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部分减轻农 民赋税负担。
神宗熙、丰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猛增,熙宁 初,苏辙伏见京师“有九年以下粮”。是时 “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 减三十万。”
《耕织图》中繁忙 的收获场面
2、强军措施
将兵法
北宋统治者为了防范武将,平时兵将 分离、组织涣散、训练无素,军队的战斗 力十分低下。为改变这一状况,实行将兵 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 “将”兵力一般为几千人,有的达万余人。 每将置正、副将各一人,挑选武艺较高、 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官担任,专管训练。
范仲淹(989一1052)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 法,人言不足恤。” 宋神宗(1048—1085) — 王安石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积贫积弱;(或者: 三冗问题;或者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 机。(必要性) 2、“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 提供了经验教训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 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4、宋神宗继位,任用王安石为宰相, 推行变法。 (可能 性)
宋 哲 宗
• 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 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 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 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 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 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 运动。
2015-4-16
关于改革的评价: (1)标准: 尽管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但标准只 有一个,即从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 (2)基本思路: ①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 ②然后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 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
变法期间,黄河流 域发生蝗灾和旱灾,一 些守旧官僚乘机大作文 章。有个叫郑侠的小官, 令人画了一幅“流民 图”,描绘灾民的疾苦 状况。他将这幅画呈送 神宗,攻击新法造成民 不聊生。朝廷的守旧官 僚也群起诬蔑王安石。 甚至太皇太后和皇太后, 也哭着要求宋神宗废除 新法。
变法失败原因
1、指导思想上偏重于开辟 财源;为获取尽可能多的国 家财政收入,往往采取强制 手段,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直接 过于急进。 原因 2、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 司 益,遭到激烈反对; 马 3、新法用人不当,出现了 光 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4、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二、王安石变法
富国 1、主要措施:
强兵
育才
摆脱各种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2、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特别关注三个对象:国家;百 3、核心内容: 姓;大地主、大官僚等特权等 级
1、富国 (理财)措施
均输法 为了供应皇帝、贵族和中央政府的消 费物资,政府原在东南的江、浙等六路设 置发运使,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京城。王 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 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 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 购物资。
2015-4-16
四、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五、史学观点聚焦
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 国殃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较为集中地 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论和批判。 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 案。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 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 得税之法正同,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 察者正相类。”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建国以来,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肯定说、 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
1004年澶渊之盟
“庆历新政” 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不少“以 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 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 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 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 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 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 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 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 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 (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 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