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发展

合集下载

王安石变法历史演变及成因

王安石变法历史演变及成因

王安石变法历史演变及成因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就说:“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

封建的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

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引来了如此天壤之别的评论,不仅同王安石其人及其变法措施所带来的争议有关,更同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演绎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里暂且抛开王安石其人、其事不谈,只就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演绎及其原因作一个简单剖析。

一、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几次演绎(一)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史学家认为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是北宋亡国的元凶晚清前800年多年中,对王安石变法的主流评价散见于各种有关宋神宗朝史实的记述中,例如范冲等人修定的《神宗实录》;宋孝宗朝由李焘、洪迈等人修撰的《四朝国史》:元朝史臣编修的《宋史》。

这三部官修史书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不论是史实还是观点都是一脉相承的,即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作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则视为兴利之道“弱民兴利”。

这些观点的出笼是和当时的政治斗争绾结在一起。

北宋末年,女真族贵族建立的金政权灭辽之后,又发动了北宋战争,宋徽宗不敢承担历史的责任,匆忙让位于宋钦宗。

宋钦宗为了挽救安危,争取人心,首先贬窜祸国殃民的蔡京集团。

因为蔡京不仅营私舞弊,贪污腐化,残害忠良,而且还自称是王安石的弟子,打着王安石的改革旗号继续进行所谓的“改革”,所有后来人们在检讨北宋危亡的原因,以确定由谁来承担造成国破家亡的历史罪责时,自然而然的把责任推到了王安石身上,认为王安石是历史的罪人。

(二)20世纪前半叶,梁启超为王安石变法翻案,称“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转机出现在近代,当时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急欲变法而“富国强兵”,遂使商鞅、王安石等都得到肯定的评价。

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发表时间:2018-07-16T16:21:32.78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下作者:戴逸帆[导读] 王安石在地方仕宦16年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套拥有自己主见的政治改革方案,对当时矛盾重重、内忧外患的现实情况有很深刻的洞察性。

嘉祐三年返京述职之时,(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21000)一、高瞻远瞩的先进思想,出色卓越的政治才能王安石在地方仕宦16年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套拥有自己主见的政治改革方案,对当时矛盾重重、内忧外患的现实情况有很深刻的洞察性。

嘉祐三年返京述职之时,他向仁宗呈递了这份为国家社稷抱有拳拳之心的“万言书”,此书被近代学者梁启超誉为“秦汉之后第一大文”。

邓广铭先生对此说:“从北宋建国以来,在其最高统治集团中人,从皇帝到辅佐大臣,真正有胆识,能从理性进行分析,敢于从战略上藐视敌人(契丹和西夏)的,只有王安石一人。

”梁启超也说:“秦汉以后,其能知国家之性质,至诚恻憚以忧国家者,荆公一人而已。

”二、用人不合时宜,用法不切实际,难负相位朱熹曾说:“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这里朱熹肯定了王安石的人品,却对其政治主张、用人用法提出辛辣的批评,这几点负面的评价也几乎成为了后世否定王安石的主流观点来源。

司马光更是早已写信告诫他:“每有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司马光的信中还预言:“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矣。

”熙宁七年,宋神宗提拔吕惠卿继任宰相。

吕是王安石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但他却深恐王安石东山再起,于是与邓绾合谋,企图构陷王安石,而后事情败露则大加挑拨王安石君主关系。

学术与政治:浅析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学术与政治:浅析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学术与政治:浅析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赵倩 08历史学 08504022摘要: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从变法开始至今900多年,人们对变法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制度与国情的变化,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南宋20世纪评价自元佑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迄今,王安石变法已经过了九百多个年,在这九百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

封建的学者把他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①”;而列宁曾评价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②”;80年代又出现了“抑王扬马”的观点③。

纵观九百多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其所以迭荡起伏、毁誉不一,也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九百多年的“社会气候”④,从中也可分析出对其不同评价的原因。

一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这位年轻的皇帝急于求治,希望出现国富兵强的局势,而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在这时上书神宗,于是就有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就遭到众人的反对——无论是主张变法的还是不主张变法的。

赵汝愚辑录的《宋诸臣奏议》集中荟萃了熙丰至元祐时期反变法派的奏议。

仅就司马光一人的奏议就达146篇,约占1630 篇总数的9%,其他人如韩琦32篇、王岩叟45 篇、吕诲45 篇、范祖禹42篇、刘挚34 篇、吕公著36 篇、苏辙26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80页。

②邓广铭:《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8页。

③王家范:《评近几年来王安石变法研究的得失》,《光明日报》1986—06—04。

④李华瑞:《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上)》,《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2020-2021学年人民版选修一 王安石变法 第2课时 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民版选修一 王安石变法 第2课时 学案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那么、策略,熟悉其变法举措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认识变法的积极影响及失败原因。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深入分析社会环境对王安石变法成败、近千年来评价变化的影响。

时空观念:将王安石变法置于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观察、分析,认识王安石变法对改变北宋危机的积极影响。

史料实证:学生根据史料,从心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元视角认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释:对王安石变法近千年来历史评价随时代而不断变化的历史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感受“历史解释是多样的〞并生成自己的历史解释和价值判断。

家国情怀:思考王安石变法对当今我国改革之路的史鉴作用。

深入体悟变法的精神启迪与制度遗产,判明历史上改革的机制取向,提升兴利除弊与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增强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的进取意识。

一.按图索骥知变法〔创新之路〕1.自主学习,根据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分析其作用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创新措施受到近现代中外学者的高度赞誉。

有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表达出的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借用市场和金融信贷调节社会矛盾,追求社会公正与平等等特点具有现代意义。

在11世纪的封建时代,提出这些理论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

请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二.多元视角析变法〔艰难之路〕材料一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材料三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

……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有些到达原先设定的35倍;手续还麻烦,给衙役交“好处费〞,各地〔为了政绩〕,下定贷款指标,强制借贷,硬性摊派。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材料四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病死,其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与启示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与启示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与启示摘要: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政治改革,它的评价集中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一般认为,它对宋朝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受到了质疑和批评,它的启示则在于在进行改革时应当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改变改革方向。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评价;启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政治改革,其重要意义在于推翻了北宋以来的政治体制以及社会运行模式,它的出台标志着宋代从封建社会走向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就是宋朝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王安石变法的评价集中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首先是经济方面。

王安石变法推行减租廓役政策,缩减了朝廷对百姓的负担,使得百姓有更多的财实来享受当时社会的发展成果,从而推动了宋朝经济的整体发展。

此外,变法中的'六部六府'改革也改变了宋朝官制,使得官员的政策制定更加高效,进一步加快了宋朝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政治方面。

王安石变法中的'六部六府'改革也改变了宋朝官制,促使宋朝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使宋代官吏的行政效能得到提高,政治更加稳定。

此外,还建立了一系列监察体系,更有效的加强了宋朝政府的权威性,减少了内部的政治混乱,保持了宋朝的稳定。

最后是文化方面。

王安石变法推行的教育改革启迪了宋朝社会的思想,使宋朝的文化获得了发展,使宋代文学达到了高度的发展水平。

此外,王安石变法中的经济改革也有助于宋朝社会的经济发展,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使宋朝的文化得以更加充实的发展。

尽管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政治文化效果十分显著,但其也有着一定的质疑和批评,认为王安石变法突出的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使宋朝从传统封建到现代中央集权之间的转变,而由此产生的政府统治力量又对百姓的经济利益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宋朝式的中央集权政治也只维持短暂的时期。

因此,王安石变法的启示,也即是在进行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改变改革方向,以保证改革的长期稳定性和有效性,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莹光[内容摘要]本文从九百年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论变化,从王安石的农业政策、经济政策、役法政策及其“国富”而“民贫”的变法结果,从苏轼对王安石新法的批判等方面,论述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和苏轼的“以民为本”的“富民”主张的正确性、坚定性、一贯性和求实性,从而得出王安石是一位“聚敛民财”的“国本主义”者、苏轼是一位宁为民碎、不为官全的“民本主义”者的结论。

苏轼在文学上的的光辉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是无人可以企及的,但历史上对他的政治评价则是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变化。

苏轼生前的政治命运和历史上对他的政治评价又是与王安石变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要正确评价苏轼必须弄在仁宗朝时就主张改革的苏轼为什到了神宗朝时则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必须弄清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必须弄清九百年来对王安石变法评议的变化。

一、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剖析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从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建立变法机构“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到哲宗元祐初年(1086)废除新法,前后大约16年,以失败而告终。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有人认为是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官僚集团”反对的结果。

这种观点显然是形而上学的,是站不住脚的。

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既然王安石变法在短短的16年中便以失败告终,这就说明变法本身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我们只要看一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措施和客观效果,就会明白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其核心是通过“理财”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这里,重点剖析以下他的“富国之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果。

首先,看王安石的农业改革。

推行《青苗法》是王安石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其实就是国家以贷款为名,用高达40%至60%的年利率向农民征收新税。

新法把分天下为五等,每年由政府分春秋两次按等贷款给他们渡过“青黄不接”时期。

评价王安石变法

评价王安石变法

评价王安石变法一、古代官史的评价: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最终灭亡。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干将京、卞,在宗时期继续推进变法,最后北宋亡国了。

二、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专门为王安石作传,于1000年后全面推崇王安石,视其为一代完人。

三、建国后的评价基本肯定的评价,即: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其富国强兵,加强宋朝封建专制统治。

四、近年来的评价高度赞扬其“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仔细分以上评价,我们会发现如下现象:1、古代官史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找出北宋亡国的元凶。

作为宗的'后人们,亡国的责任肯定不在宗,只能在奸臣身上找原因。

于是,京这个大奸臣就不得不来顶这个罪。

京是王安石选出来的,是王安石的得力干将,亡国之根必然在王安石这里。

2、梁启超的评价,在于王安石的变法最终被老太后们终止了。

这与维新变法何其相似?作为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肯定王安石实际上是在肯定自己。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从古自今都是带有功利性的。

人们是从自身的利益需要出发来评价历史人物,而不是从真正历史人物的特定历史条件出发来评价历史人物。

因此,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我们很可能是被遮住了双眼。

下面抛开历史评价,我们理性地分一下:1、为什么会有奸臣?昏君时代才出奸臣。

所谓的奸臣,在政治清明时,可能就是能臣良相。

因此,北宋的灭亡,根子出在昏君身上,而不是在臣子身上。

2、王安石的变法好不好?好经也会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

司法光在《与王介甫书》中提到的:(1)本来帮助农民的青苗法,变成了官府向农民征收利息的工具。

(2)本来用于平抑价格的市易法,变成了官府与民争利的工具。

这一些可能都是真实的。

官府的税收和财政收入增加了,但老百姓却被害惨了。

3、京的运气不好。

宗时期,情况差不多的辽国并没有变法,也让金人给灭了。

金国的太祖阿骨打,实在是个雄才大略的了不起人物。

灭北宋时虽然阿骨打已不在了,其实还是用他的余威。

以后,赵构的小朝庭实力实在差得远,却挺住了,强大的金国就是灭不了他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的评价得当吗?

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的评价得当吗?

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的评价得当吗?第一部分:参考论著、主要史料及主要学术观点(1)参考论著:林语堂《苏东坡传》,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2)主要史料:1“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苏洵《辨奸论》2 “王安石一身尚不能治,何圣人为”——程颢3 “其为人也,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天资亦有拗强之处”——朱4 “英特迈往,不屑于流俗。

洁白之操,流于冰霜”——《陆象山全集》(3)主要学术观点:1 李华瑞的《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中的学术观点: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大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南宋至晚清首要观点: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灭亡。

原因:与南宋初期政治(金灭辽击宋)密不可分;荆公新学与二程理学的对立,南宋以后儒学新发展。

代表:朱熹为争取理学在南宋的正统地位,斥王安石新学“于学不正”、杂糅佛道”;陆九渊(心学)第二阶段:20世纪前半叶观点:一改数百年之否定而为肯定。

原因:梁启超等人的肯定,是双半社会时代要求改变屈辱现状的共识;孙中山先生的肯定,是其三民主义与王安石“权制兼并,均济贫乏”的变法思想的吻合;蒋介石国民党为其训政寻找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思潮传入,对王安石变法重新认识。

第三阶段:20世纪后半叶观点及其原因:五六十年代:肯定王安石,如同二三十年代。

因为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占支配地位。

八十年代后新思考: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强权干预,不利民间工商业发展;变法措施加重经济负担。

因为改革开放,私有制取得一定合法性。

2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个人的评价:(1)王安石是个怪人,是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穿着习惯矫揉造作不近人情(2)妄想狂的性格,自命为经典的唯一解释人;对国运为之害之烈,再没有如狂妄之辈大权在握。

(3)为目的而不折手段,将倡议之人不惜全部罢黜;独断独行,遇事极难与人合作,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世之术,不能接受忠言,不愿承认自己犯错(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自南宋初重修《神宗实录》确定“是元祐而非熙丰”,“唯是直书安石之罪”的编撰宗旨,从而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以降至今,历史已走过近900年。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亦是一桩几经变动而又难以了结的历史公案。

依据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特点和评价主流意见的变化,可以把近900年间评议、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分作三个时期:南宋至晚清;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

一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

而否定的评议主要形成于南宋。

南宋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否定性评议的形成有两条线索:一是南宋史家在编修北宋历史的著述中对王安石变法史实的评议和选材;二是理学家及事功学派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

先说第一条线索。

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是从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史家及思想家评论王安石及其变法的首要观点。

宋廷南渡以后,宋高宗表示“朕最爱元祐”,并把北宋亡国之罪由蔡京集团追及王安石。

宋高宗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元祐史臣的观点重修《神宗实录》,二是贬斥王安石新法褒奖元祐更化。

绍兴四年八月戊寅朔,宗正卿兼直史馆范冲入见。

宋高宗说:“以吏事召卿,两朝大典皆为奸臣所坏,若此时不更修定,异时何以得本末。

”范冲“因论熙宁创制,元祐复古,绍圣以降张弛不一,本末先后各有所因,不可不深究而详论……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祖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

”宋高宗对此甚表赞同,“惟是直书安石之罪,则神宗成功盛德焕然明白。

” [1]卷七十九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神宗实录》通成二百卷。

”由此可见,《神宗实录》的修撰,自神宗去世后,虽然几经反复,但最终以否定王安石变法的基调而告完成。

宋廷的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后宋孝宗朝由李焘、洪迈等人修撰的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国史》,及私史著作如王称《东都事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该书的删节本,如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彭百川《太平治绩统类》1、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元之际《宋史全文》等,对王安石变法史实的取舍和评议大都源自绍兴本《神宗实录》。

是故,清人蔡上翔在为王安石辩诬时说:“公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

” [2]第586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宋中后期人编撰的《宋诸臣奏议》(赵汝愚)、《宋宰辅编年录》(徐自明)、《大事记讲义》(吕中)等对后世否定王安石变法有较大影响的私史,亦采取了类似于“惟是直书安石之罪”的编撰宗旨。

如赵汝愚辑录的《宋诸臣奏议》,是迄今所见最大的一部北宋奏议选集。

全书共收241位大臣的1630篇奏议。

这部书更多、更集中体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的观点。

这有三方面的表现:其一,以是元祐而非熙宁的是非标准选录奏议,因而有关熙宁新法主持者、倡导者、参与者的奏议,如章惇、吕惠卿、曾布、薛向、王韶等一概被排斥在选录范围之外,王安石的奏议虽然也选录了6篇,但是四篇不关变法之事,剩余两篇事关变法,却又是为反对新法的奏议提供历史背景;其二,集中荟萃了熙丰至元祐时期反变法派的奏议。

仅就司马光一人的奏议就达146篇,约占1630篇总数的9%,其他人如富弻44篇、韩琦32篇、王岩叟45篇、吕诲45篇、范祖禹42篇、刘挚34篇、吕公著36篇、苏辙26篇、苏轼23篇。

其三,不仅熙宁新法主持者、倡导者、参与者的奏议不合选录标准,而且对在元祐时期反对全盘否定新法的奏议,也被视作“不合标准”而一概不予以选录。

显然这样一部书的传播,极易误导后世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宋史•王安石传》是元朝史臣在宋的《四朝国史•王安石传》的基础上编修的,其编撰特点是:一、在取材上所谓的“尽取诸贤之论”,实际上是尽取王安石反对派的伪造诋诬之辞,而且尽出于反对派所作之私书、杂史。

从宋国史至元修《宋史》,作传者正是靠尽取诋毁之辞,采私史入正史,才完成了对王安石的彻否定,并造成从野史到正史无不否定王安石的印象。

二、将王安石集团的主要成员,甚或元丰、绍圣时期的变法中坚人物打入《奸臣传》。

所谓“奸臣”是“逞其狡谋,壅阏上听,变易国是,贼虐忠直,屏弃善良。

” [3]《奸臣传序》被打入奸臣传与新法、绍述有关的人员依次为蔡确(附吴处厚)、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蔡京(附蔡卞、蔡攸、蔡翛)。

三、“尽书王安石之过”,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如性格执拗、性情怪僻、好人同己、不修边幅,不能治身、诬谤王安石爱子“悍慓阴刻,无所顾忌”等。

四、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作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

五、为王安石盖棺论定,“‘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1邓广铭认为《太平治绩统类》是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另一种《纪事本末》‚今从之。

参见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第34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此天下之公言也”。

[3]《王安石传》。

至此,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遂成为封建时代官方定论。

再看第二条线索。

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之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

荆公新学被斥为异端邪说既与理学与新学在南宋的消长有关,更是理学家们自南宋初期以来不懈批判贬抑的结果。

荆公新学与二程理学是产生于北宋神宗、哲宗之际的两个对立学派。

荆公新学在北宋后期六十年是居于独尊地位的官学‚而理学则只是在民间流布的一个小学派。

南宋建立后,荆公新学受到相当大的冲击,理学却乘政局转变之际扩大了自身的社会影响。

建炎、绍兴时期是理学兴起的阶段,它争得了与新学、苏学并峙的地位,呈现出显学的发展态势。

乾道、淳熙时期是理学大发展的阶段,嘉定至淳祐是理学确立官学地位的时期。

[4]新学的衰落与理学的成长有着诸多深厚的社会原因,其中与南宋初以降理学家们对新学不懈地批判分不开。

首先公开站出来批判荆公新学的是程门弟子杨时,此后理学的传人在其著作中大都少不了批判荆公新学,但对荆公新学的批判最为彻底的还是对理学的发展有集大成之功的朱熹。

朱熹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一是斥王安石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揉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根据,予以无情打击。

朱熹的批判,表面上是为维护孔孟正统的纯正性,但实际上很大程度与争取理学在南宋的正统地位分不开。

事实上理学家们一代代坚持不懈地贬斥王安石新学,其效果是明显的,他们的观点日益为宋最高统治者所接受,宋高宗就说:“安石之学杂以伯道,取商鞅富国强兵,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

” [1]卷八十七,绍兴五年三月庚子这段话几与杨时给宋钦宗所上奏折的意旨如出一辙。

宋理宗在淳祐元年下诏,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的同时,撤削了王安石的从祀地位,并指责“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神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于正人心,息邪说关系不小,令国子监日下施行。

” [6]卷十一《太学》由此可以断言,理学家们打倒新学是理学兴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后,理学被元明清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 [7]第19页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

以陈傅良、叶适、陈亮、吕祖谦等为代表的浙东事功学派是南宋时期宋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学派。

一般地说,浙东学派在经世思想上强调经世致用,讲求务实,在政治上则主张积极改革时政。

从事功的角度而言,他们与北宋范仲淹、王安石很有相似之处,但是浙东学派对王安石变法却持否定态度。

他们的否定意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王安石虽处于变革的时代,但没有把握准宋立国的基本大势,没有认清宋的弊政所在,变乱了祖宗法度,不仅没能改革当时的弊政,反而使弊政更趋严重,“不知立国之本末者,真不足以谋国也”。

[8]《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二是对王安石的理财动机予以否定,不赞同王安石采用封建国家经营生产和贸易方式以扩大其经济收入的理财方法,他们把这种方法视作聚敛,因而加以反对。

他们尤反对青苗法、均输法和市易法。

而这几项新法都是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体现其摧抑兼并的重要举措。

浙东学派否定这些措施,表明他们为富商大贾和放债取息的高利贷者作辩护,是新兴富商大贾阶层利益的代言人,这更是浙东学派重商思想的反映。

明清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有四个特点:一是有关记述和评议王安石变法史实的历史著作多是凭照《宋史》依样画葫芦,如《宋史记•王安石传》《宋史新编•王安石传》《续通志•王安石传》《续资治通鉴后编•宋神宗论赞》几乎是照抄《宋史》王安石传和神宗本纪。

二是北宋后期至南宋初期一大批由反变法派及其子孙撰写的笔记小说所载王安石的轶闻趣事,对元明清人评议王安石影响颇大,并形成另一类“私史”。

明朝人唐顺之《历代史纂左编》卷二十六《宋•王安石》,全祖望《宋元学案•荆公新学略》附王安石轶事28条,清人顾栋高《王荆国文公年谱》附《王荆国文公遗事》1卷,均以较大篇幅汇集了宋人旨在歪曲王安石形象的轶闻趣事。

三是朱熹对王安石变法的定谳,对明清时期史家产生深刻影响,他们不是就王安石变法而评王安石变法,而是通过评议王安石变法来达到“崇道德而黜功利”、“彝伦赖是以匡扶”的目的。

于是王安石变法几乎成了史家们宣扬义理道德观念最有说服力的“反面教材”,必置于死地而后快。

相反熙丰时期的反变法派成了“卫道”的英雄名臣,元祐更化成了崇道德而黜功利的光辉典范,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

所以,明清史家直接受程朱理学影响而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性评议,乃是这一时期的主流。

而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及四库馆臣评议王安石变法的价值取舍亦莫不如此。

四是南宋以降,王安石不论受到何种的非议或诬谤,在他的江西老家,人们还是以出了象他这样一位“乡贤”而感到自豪。

他们不仅延绵不断地为他供祀香火,而且勇敢地站出来,为历史不公的评价鸣不平,为他所受的历史冤屈辨诬正名。

如蔡上翔所著《王荆公年谱考略》即是为王安石及其变法进行辩诬。

但这种辩诬并不是这一时期评价王安石及其变法的主流。

二20世纪前半叶,运用近世科学的观点和方法重新评价王安石及其变法,大致与出现相对独立的宋史研究一样,亦始于20年代。

进入30年代后,在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提倡和支持下,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大致一直持续到40年代后期而不衰。

梁启超《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

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初次印行后迄今约有10种版本行世,如前所述自南宋以降至元明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一直以否定性意见为主流,梁启超的《王荆公》改变了这种局面,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