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中药复方药理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04章-中药药理作用特点与研究思路-2015-农大

中药药理-04章-中药药理作用特点与研究思路-2015-农大
4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种属差异 个体差异
▲大多数中药对人和动物的作用基本一致: 黄连对实验动物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治疗心律失常 也有效; 丹参对人和动物抗血栓作用一致 ▲种属差异性:动物实验结果不能完全显示中药对人的作用。 茯苓煎剂:人口服有利尿作用,家兔、大鼠灌胃无明显的 利尿作用; 丹皮酚对动物有降压作用,但对人却未见降压作用。
▲提示,动物与人的种属差异
5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个体差异 与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
中医药理论特别强调人的体质对用药的影响。
如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
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之药。
6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量效关系。 ▲由于方法学等问题,大多数中药尤其是粗制剂的有效剂量的 范围往往较窄,量效关系很难表现。 ▲某些中药有效成分作用的 量效关系比较明确 附子强心作用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强心 作用,浓度在 1×10-8~5×10-6g/ml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增加达
▲证的动物模型
大黄脾虚模型
氢化可的松肾阳虚模型
冷水浸泡加肾上腺素肝郁气滞模型
▲证的动物模型的缺陷 动物模型少,研究难度很大,认同度差
人和动物在生理生化机能等方面尽管有许多相同
之处,在形体、语言、反应等有很大差别。
17
2.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按传统分类的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药、活血化瘀 药、补益药等的药理作用已基本清楚。 ▲对每一类药中的分类药的对比研究不够,尚需研究和归纳。 辛凉解表药与辛温解表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清热解毒药与清热泻火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凉血止血药与温经止血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平肝息风药与平肝潜阳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补气药与补血药的药理作用的异同

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第一章中药复方的概述中药复方指的是将数种不同的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疗效更为显著的配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复方早在古代就被广泛应用,而今天它们仍然是许多国家医疗保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复方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有很多药效和药理机制,本文将重点介绍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

第二章中药复方的药效2.1 免疫调节作用多种中草药复方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

例如,党参、黄芪、炙甘草等中草药都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有研究表明,当这些草药组合在一起时,它们的功效可以进一步提高,免疫调节作用也会更为明显。

2.2 抗炎作用中药复方在抗炎方面也具有显著的药效。

例如,三七、槐花、地黄等中草药复方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缓解炎症反应对身体的危害。

这些草药中含有的化合物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少炎症反应的程度。

2.3 抗氧化作用抗氧化剂是防止自由基对身体细胞的损害的重要物质。

中草药复方中的许多成分都具有抗氧化作用,例如黄芩、黄连等。

一些研究表明,当这些草药组合在一起时,它们的抗氧化剂能力更加强大。

2.4 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复方中的许多成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例如桃仁、红花、丹参等。

这些草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凝块的形成,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3.1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如何影响疾病和身体的学科。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主要关注中药复方的药效机制和成分活性,通过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学等多方面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物学特性,为中药复方的应用提供依据。

3.2 中药复方的分子机制研究分子机制研究探究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如何与细胞中的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多种中药复方的分子机制。

3.3 中药复方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评价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和副作用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发展,中药复方 药理学将更加注重研究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
和作用机制。
中药复方药理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 叉融合,如化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
以促进中药复方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中药复方药理学将更加注重研究中药复方的 整体作用机制和多成分协同作用。
中药复方药理学将更加注重与临床研究的结 合,以推动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2
02
03
参考文献3
张仲景. (2009). 《伤寒杂病论》 .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王焘. (2011). 《外台秘要》. 北 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挑 战与展望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面临的挑战
01
药物成分复杂性
02
作用机制不明确
中药复方由多种药物组成,其药理学 研究需要对每种药物的特定成分及其 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这增加了研 究的难度和复杂性。
由于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其作用机 制往往难以明确,这给药理学研究带 来了一定的挑战。
03
缺乏标准化和量化
学研究的结果难以比较和重复 。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展望
加强基础研究 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理学机制 ,发现新的作用靶点,为新药研 发提供理论支持。
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国际合作,共享资源和研究 成果,推动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 究发展。
02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历史与 发展
中药复方药理学的起源与演变
01
中药复方药理学起源于古代中医理论,是中药学与药理学相结 合的产物。
02
在古代,中药复方主要用于调理气血、治疗杂症,随着现代药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和药效成分分析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和药效成分分析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和药效成分分析1.中药复方的概念中药复方是指在中药学上将几种单味药或合成药物组合起来使用的方剂。

中药复方由于其独特的组合,可以增强药物的功效,降低毒性,以及改善治疗患者的舒适度,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中。

2.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主要包括药理学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和药品安全性评价。

(1)药理学分析药理学分析是对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复方进行扫描电镜和色谱-质谱分析等,可以从中药复方中鉴定出其药效成分与其质量的品质安全。

(2)临床疗效评价临床疗效评价是通过对中药复方的药理学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测试和评估中药复方临床治疗的效果。

(3)药品安全性评价药品安全性评价是评估中药复方的安全性和合适性的过程。

由于中药复方是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患者在服用时需要特别重视其安全性,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并定期检查身体状况。

3.药效成分分析药效成分是中药复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药效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为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和功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药效成分分析的方法。

(1)化学成分分析法化学成分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测定中药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来评价其功效。

化学成分分析在中药复方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其中的化学成分通常代表着药效成分的主要特点。

(2)色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对样本的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包括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和熔点测定。

(3)超声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是一种以超声波振荡为核心的提取方法,它可使添加剂和溶剂极化并散步更快,从而有效提取药效成分。

4.总结中药复方因为其多种药物组合而成的特点,能够提高药物的功效,降低毒性,改善治疗患者的舒适度,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主要包括药理学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和药品安全性评价。

药效成分是中药复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析对于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和功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常见的药效成分分析方法包括:化学成分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超声波提取法等。

《中药药理学》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授课教案

《中药药理学》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讲课教课设计授课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章节讲课讲多教2多媒体学时授方法媒体学条件教课目的:1.经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2.理解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能的一致性及差别性;3.掌握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

教课重点、难点:1.重点: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2.难点: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教课重点: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1.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能2.中药作用的双向性3.中药作用的差别性4.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5.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第二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1.重视中药复方药理的基础研究2.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必要与证的研究联合3.中药分类对照研究4.增强与中药功能有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5.深入进行中药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体制研究6.中药毒性研究思虑题 / 作业:1.双向调理性。

2.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能的关系。

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

4.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教课小结: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色及研究思路中药药理学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学科,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联合中药的功能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也是表现中药药理学科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主要内容。

联合中药的功能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有助于继承古人的知识,揭露中医药理论的精髓,也有助于从头认识中药的功能。

既有与西药同样的某些基本作用规律,又有其自己的一些作用特色。

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与功能的关系中药的功能是我国劳感人民在长久与疾病作斗争中不停总结出的对药物作用性质的认识。

它是以病理状态的人为研究对象,从临床察看总结出的药物的作用和作用体制,是中药对人体作用的反应。

中药药理作用是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和实验技术对中药作用性质的再认识。

它主假如从实验药理学开始,进一步研究对人体的作用和作用体制。

所以中药的功能与中药药理作用所表达的都是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其本质应当是一致的,但因为二者所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水平的不一样,语言的表述也不一样,所以对药物作用的认识必定是既有有关性,又有不完整一致之处。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宝贵财富,拥有着千年历史和积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药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概述中药复方是指两种及以上的中药组合而成的治疗方案,往往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和疗效。

网络药理学是一种整合系统生物学、网络分析和计算机科学的新型科学,通过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探究药物的多靶标作用机制和相关途径,从而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

二、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建立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数据库;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分析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和关键通路。

建立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数据库是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基础。

目前已有多个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像TCMSP、TCMID、STITCH等。

这些数据库收录了大量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信息,可供后续研究使用。

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是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该网络包括三个要素:药物、靶标和疾病,通过靶标的联系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建立这种网络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文献挖掘法,通过查阅文献建立相应连接关系;2)实验验证法,通过实验验证前期推理的连接关系;3)数据挖掘法,利用大数据快速筛选已知的药物靶标和疾病信息进行连接。

分析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和关键通路是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核心节点是指在网络中紧密连接的节点,关键通路是指在网络中起关键作用的传递通路。

对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和关键通路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药物的多靶标作用机制和相关途径,进而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三、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应用和前景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首先可以在药物研发领域中应用,可以通过网络药理学快速筛选药物靶标、验证药物适应症、寻找多靶点作用的药物等。

其次可以在中药复方的合理应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根据网络分析结果进行药方的优化设计,提高中药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一、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与西药药理学不同之处在于,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复方或中药方剂,而西药药理学研究的是单一的化学药物。

中药药理学主要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毒理学等内容。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体外实验方法:包括细胞培养、组织切片和离体器官等研究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研究中药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药物的作用机制等。

2.动物实验方法:利用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动物体内器官、系统的作用和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给小鼠建立实验性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3.人体试验方法:人体实验主要是指用健康人或疾病患者进行中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实验。

例如,在健康志愿者中观察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4.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研究中药对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和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的影响,探讨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分类1.中成药药理学:研究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中成药是指经过提取、加工、配制等工艺而成的药物,如葛根汤、清热解毒片等。

2.方剂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方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方剂是指由多味中草药合理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如四逆汤、小柴胡汤等。

方剂药理学研究方剂的药理作用是否有协同作用,是否改变了中药单味药物的药理效果等问题。

3.单味药药理学:研究中药中的单味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单味药是指中草药中的一种成分,如黄芩中的黄芩素、苦参中的黄酮等。

单味药药理学研究了单味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药物代谢与个体差异等药理学知识的学科。

通过体外实验、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等方法,对中药的药理学特点进行研究。

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中药药理学分为中成药药理学、方剂药理学和单味药药理学三个方面。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与临床应用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与临床应用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与临床应用Introduction/简介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药组成的方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复方在药理学和临床应用方面的重要性。

药理学/药效中药复方由多种药材组成,因此其药理作用十分复杂。

以下列出了一些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1. 祛痰化瘀:复方川贝枇杷膏复方川贝枇杷膏由多种中药组成,包括川贝母、枇杷叶和桔梗等。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祛痰化瘀。

川贝母具有祛痰作用,可以清除肺部的痰液。

枇杷叶则具有化瘀作用,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

桔梗则可以通气开窍,使人感觉呼吸畅通。

2. 清热解毒:银翘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由野菊花、连翘、蒲公英和桑白皮等中药组成。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清热解毒。

野菊花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止痛等功效。

连翘则可以清热解毒、解表散邪。

蒲公英可以清热解毒,消肿除湿。

桑白皮则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作用。

3. 补气养血:四物汤四物汤由当归、熟地、白芍和川芎四种中药组成。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补气养血。

当归具有活血调经、补血滋阴的作用。

熟地则可以补益气血、安神。

白芍则具有补血养肝、调经止痛等功效。

川芎可以活血行气、舒筋通络。

临床应用/疗效中药复方由于其药理作用复杂、功效多样,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以下列出了一些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1. 祛痰化瘀:复方川贝枇杷膏复方川贝枇杷膏被广泛用于治疗咳嗽、气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该药可以祛痰化瘀、清热降火、解毒排脓。

临床实验证明,其疗效显著。

2. 清热解毒:银翘解毒片银翘解毒片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

该药可以清热解毒、解表散寒、宣肺理气。

临床实验证明,其疗效确切。

3. 补气养血:四物汤四物汤被广泛用于治疗女性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该药可以补气养血、调经止痛、润肤养发。

临床实验证明,其疗效良好。

结论中药复方具有药理作用复杂、功效多样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不过,在使用中药复方的过程中,应注意药材的质量、用法用量等问题,以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之谓“七方”,有大、小、缓、急、奇、偶、复,其中“复方”为二方、三方及数方相合之方,或别加余药及分两均齐之方。

其意与今之复方概念有别、所论复方,系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按照中医的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病情有机地组合而成的方剂,系与单味药相对而言。

由于疾病的病程和性质复杂多变,往往寒热交错,虚实并见,一时一身而数病相兼,只凭单味药难以照顾全面,故须将多种药物适当配合,利用其相互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提高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以适应复杂病情的治疗。

追溯人类用药的历史,是以用单味药开始的。

随着人们对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病因病机理解的逐步提高,才逐渐将药物配伍使用。

《五十二病方》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张仲景的伤寒金匮方,便是急慢性传染病学和多科杂症治疗的典范,是中国医学高度光辉发展的里程碑。

从单方过渡到复方,是中药治疗学上的一个飞跃。

(一)复方药理的研究方法复方除在临床上观察研究、总结疗效外,用现代科学方法的实验研究已引起多方的关注,复方的研究可以有多种途径,而各种途径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选方原则选方应以临床疗效为基础。

选择临床常用、组成简单的复方,先进行实验研究,制定药理指标,观察对动物离体及整体的反应及对病理模型的作用。

也可先研究“药对”的基本作用,为了解复方的作用原理奠定基础。

如当归与川芎、芒硝与大黄、天冬与麦冬伍用等都是重要的“药对”。

由于他们组成简单,作用方向一致,故研究较易。

也可从基本方着手。

基本方一般疗效较好,组成比较简单,许多方剂都以此为基础再加味组成,开展研究较易,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较大。

且研究了一个基本方的药理作用就可为研究与此有关的一类方的药理作用打下基础。

如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是桂枝汤类的基本方,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可设想研究其对感冒及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对免疫、血液循环系统(主要是微循环)、胃肠道平滑肌及对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的影响,以及解热镇痛作用等。

本方重用桂枝成了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的奔豚证,显示了桂枝的心脏作用;原方重用芍药成了桂枝加芍药汤,适应证增加了“腹满时痛”,突出了芍药治腹满痛的作用。

桂枝加附子汤,治证有“手足冷,身痛不仁”,显示附子有镇痛作用和改善微循环作用,原方加葛根称为桂枝加葛根汤,治桂枝汤证有项背强痛者,提示葛根能治项背强痛等,说明研究了桂枝汤一方后可为研究这一类的许多方子奠定基础。

方剂来源广泛,有历代医方书中的老方,也有现代临床报道的新方,还有经方、时方;不论什么方,总以有无疗效为依据。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方,多数是方简效高,故可以选作研究课题。

但汉唐以后的方,也有很多屡经验证卓有成效的名方,特别是解放以来中医院校设立后的一些新方,病例多,验证广,符合当前防病治病需要,作为研究课题更切合实际些。

另外有一些为人民群众喜用而方便有效的中成药,也是研究的重要对象。

总之,选题应以疗效为基础。

(2)指导思想。

药理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与中医的理论和临床相结合。

中医诊病处方要辨证,故中药复方研究,也必须与“证”相结合。

注意那几味药怎样配伍,才能解决某“证”,从而有可能阐明该味药或几味药在复方中所起的作用。

如对血瘀证,应首先研究活血化瘀治则。

须针对“证”的治疗,考虑复方药理研究中的病理模型问题。

根据过去几年对冠心2号方、通脉灵及其他有关活血化瘀方的研究,初步认为该类药物具有改善微循环、抗炎、抗变态反应、促进骨折愈合、抗癌等作用;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毛细血管,改善组织缺氧,增加脑血管、肾血管及冠脉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抗血栓形成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对用于血瘀证的治疗已提供了相当有说服力的药理依据。

又如通过桂附八味及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阳亢、肾阴虚型和肾阳虚型高血压,分别相当于神经原性、肾性和内分泌性高血压病,也促进并沟通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

(3)研究方法针对复方的多效性,复方药理研究的指标也相应要多样化,动物也不能限于一种,应根据复方要求选择实验动物,给药途径也要多种方法,先口服(灌胃)粗制剂,观察临床疗效的重现性,再适当提取,制备各种剂型,供多种途径给药,进一步探索其作用。

制剂从粗到细,给药方法从口服到注射,
在肯定作用的基础上进行作用机制分析。

多效性不一定要求各种作用的研究全面铺开,可攻其一点,突破某一方面而打开全方作用研究的大门。

其具体的方法,要按课题的目的、要求而设计。

首先要分析该复方的适应证,设计几项指标,除研究该方对正常机体的作用外,还要制造相应的病理模型,来验证复方的作用或疗效。

药理作用不但要研究复方对整体的作用,而且还要用离体器官进行研究分析。

其次,在全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拆方研究,以便进一步了解哪一味药或哪几味药在该方中对某项指标起决定性作用,拆方的方法可以根据中医药理论将全方药物分成几个组,也可利用优选法、正交试验法以筛选有效的单味药。

再次是在研究时,尽可能采用现代科学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

至于实验设计的要求、剂型、剂量的选择,观察时间、间隔和时程的安排,结果记录和分析等,都和合成药的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近似,同时也应熟悉毒性及安全试验方法及生物统计知识。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存在与植化提取协作和精粗制剂两个争议问题。

复方药理研究中应与植化提取协作,如同单味药的化学提取与药理作用探索相结合,相得益彰,对发生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可以较易搞清。

复方的成分复杂,药理反应更复杂,如何协作,需要在实践中找办法。

复方配伍后,特别是炮制后进行配伍煎煮,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可形成新的成分或出现一些络合物及沉淀物,这方面问题已被学者所注意。

几年来对中药复方的化学研究,已有长足的进展。

麻黄的研究己有几十年,称得上中药研究中较成熟的一味,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还在不断有新的报告。

单体左旋麻黄碱只是麻黄中有效成分之一,但它不能代表麻黄。

麻黄汤中的麻黄也不能以麻黄碱来代替。

麻黄中的其他成分各有其用,在复方中各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为了搞清作用机制及受体部位,成分一定要纯。

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特别是其临床药理,在现阶段尚需多多进行粗制剂的实验研究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