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不同密度对夏玉米郑单958产量的影响

不同密度对夏玉米郑单958产量的影响

摘 要:响水县常年种植夏玉米 12 667hm2,是主要的饲料作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试验重点探讨夏播玉米
郑单 958 在本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旨在为以后种植该品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小区比较试验和方差
统计分析,郑单 958 夏播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4 500 株/667m2的产量显著高于 5 500 株/667m2
同一水稻品种,控失性复合肥由于控释放,前期影响分
蘖,而常规肥料更有利于促进较多的有效分蘖。
表 2 茎蘖动态调查(万/667m2)
处理
日期(月/日)
6/20 6/25 6/30 7/5 7/10 7/15 7/20 7/25 7/30 8/5
对照区 6.4 8.9 13.3 18.7 20.2 21.6 24.4 22.1 20.2 17.8
表 1 不同密度玉米生育期
处理
播种期 出苗期 抽雄期 吐丝期 成熟期 全生育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期(d)
1
6/19 6/30 8/12 8/15 10/9 112
2
6/19 6/30 8/12 8/15 10/9 112
3
6/19 6/30 8/12 8/15 10/9 112
的产量;4 000 株/667m2 和 5 000 株/667m2 的产量均好于 5 500 株/667m2 的产量,相互间有差异但不显著;4
500 株/667m2的产量好于 4 000 株/667m2和 5 000 株/667m2的产量,相互间有差异但不显著。结合不同密度对各
生育期生长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状况,试验表明郑单958在该地区夏播适宜种植密度为4 500~5 000株/667m2。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
粒重。
2 结 果 与 分 析 21 产 量 分 析 .
由表 5可 知 , 一 定 密度 范 围 内 , 着 种 植 密度 增加 , 在 随
玉米百粒 重呈下 降趋 势。 对玉米 百粒 重进 行方 差分析 ( 6 , 表 )
表 5 不 同种植 密 度玉 米百 粒重 比较 (
g )
由表 1可 知 , 当种植 密度 不超 过 82 .5万 株/m , h 时 玉米
23 对 “ 桃 ” 影 响 . 三 的
于预 留 棉行 , 窄畦 多于 宽畦 。 且 因此 , 麦套 夏棉 不 宜 采用 “ 麦 棉 塞” 应 窄 畦播 种小 麦 , , 畦埂 套种 棉花 。
3 结 论 与 讨 论
由表 3可 知 , 伏桃 和 “ 三桃 ” 数 , 种在 麦 田畦 埂均 多 总 套
作者 简介
收 稿 日期
张四华 (9 3 ) 女 , 15 一 , 安徽 蒙城 人 , 中级农 艺师 , 事农业技 从
术 推 广 工作 。 2 1 - 1 1 0 10 — 0
( 下转 第 4 7页)
4 5
王 峰 等 : 套 夏棉 对棉 株 生长发 育 的影 响 麦
株仅 有 2 %左右 ) 0 的标 准 , 大 多数 是 霜后 花 和 没有 开裂 的 绝 青铃。
万 株/m ( 、.5万株/m ( K)75 h 。B)67 h C 、.0万株 /m C 、 . h ( ) 82 5万 株/m2D)3次 重复 , h ( 。 随机 排 列 。 区面 积 2 . m248mx 小 88 (.
60m) 等行 距 种 植 , 距 6 m。 区 间走 道 8 m, . , 行 0e 小 0c 区组 间 走 道 1 两 头设 4m保 护行 。 m.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目前 , 在 玉 米 生产 中 , 存在 种植 密度 过 高 、 过 低 的 问题 ,
成 为 制约 玉 米 生产 的主要 瓶 颈[ 。 为进 一 步 促进 玉 米 的发
m) 。 采取 等 行 距 种 植 , 行距 6 0 c m, 株距分别 为 3 2、 2 8 、 2 5 、
2 2 、 2 0 c m, 小区 间距 为 1 m, 四周设 1 . 5 m保护 行 。
下小雨 , 6月 2 9曰夏玉 米 出苗 。 7月 1 2日间定苗 , 追施 尿 素
1 5 0 k m ; 7月 1 5 日、 8月 2 5日分别 喷施 除草 剂 、 人 工除草 1 次, 8月 2 5日叶面 喷 施氧化 乐果防 治玉米 螟 : 7月 2 8日追施
尿素 3 0 0k g / h m 。
2 . 3 不 同 种 植 密 度 对 玉 米 产 量 的 影 响
表 2 玉 米 不 同 种 植 密 度 试 验 产 量 统 计
从表 2可 以看 出 , 以处理 D的产量最 高 , 平均单 产 8 6 3 0 k m , 分 别 比 处 理 C增 产 3 6 5 k g / h m ̄ , 增幅 4 . 4 2 %; 比C K 增产 8 6 0 . 0k g / h m , 增幅 1 1 . 0 7 %; 比处理 B增 产 1 4 6 0k g , h m , 增幅 2 0 . 3 6 %; 比 处 理 A增 产 1 4 8 5 k g / h m , 增幅 2 0 . 7 8 %; 除 和处理 C差 异不显 著外 , 与处 理 A、 B 、 C K均达 到显 著或极 显 著水平 。 产量 位居 第 2位 的是处理 C, 平 均单产 8 2 6 5 k 蜀 / l l m , 分别 比 C K增产 4 9 5 k m , 增幅 6 . 3 7 %; 比处 理 B增 产 1 0 9 5 k g / h m , 增幅 1 5 . 2 7 %; 比处理 A 增产 1 1 2 0 k g / h m , 增 幅 1 5 . 6 8 %; C K位 居 第 3位 , 分 别 比处 理 B和处 理 A增 产 6 0 0 、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试 验基 地 设 在 山 东 省 泰 安市 农 科 院 试 验 田 。 壤 为 壤 土
土 ,~ 0c 土 层 有机 质 含 量 1 8 速 效 氮 8 . /g 速 0 2 m . %、 0 67mgk 、 效磷 2 . mgk 、 效钾 8 gk 。 1 /g 速 2 1 /g m
Efe t o e iy on il R ea e f cs f D nst Y ed l t d Tr i fe e az Varei s at of Dif r nt M ie s ite
YAN o l o LIPn — a W ANG n CHEN u l Ba - u ig h i i P g J -i n‘ ( a nAc d my f giutrl ce cs nS ad n rvn e T ia h n o g 7 0 0) Ti a a e o A r l a S in e i h n ogP oic . a nS a d n 2 1o c u
Absr t Un rt ec n t nso ihf ri z ra tr t a tdde st e t f h e iev reis wa sude . ers lss o d ta tac de h o dio fh g e l e ndwae .heplne n i ts remaz ai t s t idTh e u t h we h t i t i y ot e te s ia l e st fdfe e tmaz aite r ies . e s ia l n i fZh n d n 9 8 wa 5 to s n ln sp rh cae, ieNo g a h u tbe d n iyo i rn iev reiswee dv reTh ut ede st o e g a 5 s7 h u a d pa t e e tr wh l n d b y 1 8a d T i e23 r oh6 5 to s n lnspe ca e 0 n a k 5we eb t 7. h u a d pa t rhe tr .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株 /m D)75 h ( 、.0万株 /m E) 以种植 密 度 60 h ( , .0万株/m 为 h
对 照 ( K) 3次 重 复 , 机 排 列 , 区 面 积 2 .4m ( . m× C 。 随 小 81 67
42m) 每小 区 种植 7行 , 行距 种植 , 距 6 小 区 间走 . 。 等 行 0c m。 道 8 m, 0c 区组 间走 道 1 两 端设 4m保 护行 。 m,
著 。 中处 理 E D之 间产 量 差 异 不 显 著 , 其 、 处理 E与 其 余 处
现代 农业 科技
21 年第 1 01 7期
农艺 学
不 同种 植 密度 对 玉米 性 状 和产 量 的影 响
郑 彪
( 安徽 省 蒙 城 县 农 业 科 学 研 究 所 , 徽 蒙 城 2 3 0 ) 安 3 5 0
摘 要 研 究不 同种 植 密度 对 玉米性 状 和产 量 的影 响 , 结果 表 明 : 着种植 密度 的增加 , 随 玉米 穗 长、 穗粒 数 、 每 千粒 重均 呈 下 降趋 势 , 而 株 高 、 住 高呈增 加趋 势 , 伏 比例 加 大 , 稳 倒 推荐 紧凑大棒 型 品种 安 囤 8号 的最 佳种 植 密度 为 67 .5万一 .0万株/m 75 h 。 关 键 词 玉 米 ; 植 密 度 ; 状 ; 量 种 性 产 中图分 类号 ¥ 1 文 献标识 码 A 53 文章 编号 1 0 — 7 9 2 1 )7 0 6 — 1 0 7 5 3 (0 1 1— 0 9 0
前每 小 区对 角线 取 3点 , 点 连续 取 l 每 O株 , 内考 种 。 室 收 获 时 每小 区 取 中间 3行 收 获 ( 获面 积 1 , 收 2m ) 脱粒 晒 干后

密度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密度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S o n g C h u n L i n , H a n C h e n g We i , Z h a n g C h u n Q i n g
( 1 . J i n i n g A c a d e m y o fA g r i c u h u r u a l S c i e n c e s , J i n i n g 2 7 2 0 3 1 , C h i n a ; 2 . A g r o n o m y C o l l e g e fS o h a n d o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T a i a n 2 7 1 0 1 8 ,C h i n a )
g r o wt h r a t e d e c r e a s e d w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d e n s i t y i n d r y ma t t e r a c c u mu l a t i o n o f u p g r o u n d p l a n t .T h e d i f f e r . e n c e s i n ro g w t h r a t e o f Z h e n g d a n 9 5 8 a n d Xu n d a n 2 0 c u l t i v a t e d i n d i f f e r e n t d e n s i t i e s wa s l e s s t h a n t h a t o f L u . d a n 9 8 1 .T h e g r a i n y i e l d i n c r e a s e d i f r s t l y a n d t h e n d e c r e a s e d 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d e n s i t y 。w h i c h s h o w e d a p a r a b o l i c c h a n g e .Di f f e r e n t v a i r e t i e s s h o we d d i f f e r e n t c h a n g i n g r u l e s .I n c o n c l u s i o n,t h e p l a n t d e n s i t y s u i t a b l e

密度对夏玉米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密度对夏玉米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单 9 8高 3 0 。7 0 5 . 5 0株/ m。密度 下 洛玉 8号 籽粒 干质 量增量 大 于郑单 9 8 日增量较 郑单 9 8 0 h 5, 5 高 2 , 7 , 量 (0 8 . k / m 比郑单 2 产 1 6 1 g h ) 5 5 . 灌浆进 程减 缓 , 玉 8号 洛
i r a e i ge ha e gd n 9 t e da nc e sn e k v l s b g rt o, h i lyil nc e s d b g rt n Zh n a 8, h y i r a i g p a a ue wa i ge o t e fna ed 5
r a ie t u me i h e d a o r e snk c o d n to hr ug on r li e iy T h e ul e lz hes m rh g yil nd s u c - i o r i a i n t o h c t o lng d nst er s t
( 阳农 林 科 学 院 , 南 洛 阳 4 12 ) 洛 河 7 0 3
摘 要 : 究 了适 宜种植 密度 (0 0 研 6 0 0株 / m ) h 和增加 密度 ( 0 0 +1 0 0株/ m 对夏播 玉 米洛 玉 6 00 5 0 h )
8号 、 郑单 9 8灌浆特性 的 影响 , 5 以借助 密度调 控 灌浆 , 实现夏 玉 米 高产和 源库 协调 。结果 表 明 : 随 着密度 由 6 0 0 0株 / m 0 h 增加 到 7 0株/ m , 50 0 h 郑单 9 8籽 粒 干质 量 增加 量 减 小 , 5 日增 量也 减 小, 最终 产量增 加 3 2 ; 玉 8号 籽粒 质量增 加量 灌浆 前期减 小 , .0 洛 散粉 后 3 d开始 增加 , 5 增量 峰值 也

不同种植密度下施氮对夏玉米物质生产及穗粒形成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下施氮对夏玉米物质生产及穗粒形成的影响

Efe to t o e p ia i n t y M a t r P o u t i n r e f c fNi g n Ap l t o Dr te r d ci t a d Ke n l r c o v y
Stn u u e i Z amas et gi S n n rMa e( e y nDf rn l t o uai s i n z L)i ieet a p lt n P nP o
A src: f c o nt gn N)a p ct nt r m t r rd cvt adkre stn mm r i Z am y ) b t t E et f ioe ( a r p l ao dy ae ou ti n enl e ig ns e z e a s i i o t p iy t i u ma e( L
e i e ti 7 5 0 p a t h d 8 0 l t/ i Ap rp aeN c udk e ev sahg e htsnh s blya dpo v d n n 6 0 l ns m2a 25 0 p a s b / n n n p r t o e pla e ih rp ooy tei a it n r- o i l s i
控作用更 为明显 , 并主要是 通过影 响穗粒数来 实现的。适宜的施 氮量可 以使 玉米 叶片维持较高 的光合 性
能, 从而为穗粒形成提供充足的光合碳量。供氮不足或过量都导致生育后期叶片衰老加快。
关键词 : ; 玉米 氮肥 ; 密度 ; 物质生产 ; 穗粒
中图分类号 :53 0 S 1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4 1 20 ) 1 04 — 4 10 2 8 (0 8 0 — 0 1 0
sa e tg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摘要在利辛县进行夏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产量逐渐增加,在利辛县建议中单909的种植密度以6.00万~6.75万株/hm2为佳,高产水平以7.50万~8.25万株/hm2为宜。

关键词夏玉米;种植密度;产量;穗粒数
目前,在玉米生产中,存在种植密度过高、过低的问题,成为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瓶颈[1-2]。

为进一步促进玉米的发展,提高玉米产量与效益,探讨利辛县玉米生产的最佳栽植密度,进行夏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以为玉米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利辛县农技推广中心试验基地进行,地块田面平整,土壤肥力较均匀,排灌方便。

土壤理化指标:pH值7.04,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硼含量分别为16.2 g/kg、0.87 g/kg、18.5 mg/kg、197.5 mg/kg、1.11 mg/kg、0.168 mg/kg。

前茬作物为小麦,单产7 500 kg/hm2。

播前施耕灭茬,采用机施肥,基施48%复合肥(16-16-16)750 kg/hm2、尿素300 kg/h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中单909。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密度处理,分别为5.25万株/hm2(A)、6.00万株/hm2(B)、6.75万株/hm2(CK)、7.50万株/hm2(C)、8.25万株/hm2(D),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0 m2(40 m×5 m)。

采取等行距种植,行距60 cm,株距分别为32、28、25、22、20 cm,小区间距为1 m,四周设1.5 m保护行。

1.4 试验方法
试验于6月23日按照东西行向播种,播后6月25日下小雨,6月29日夏玉米出苗。

7月12日间定苗,追施尿素150 kg/hm2;7月15日、8月25日分别喷施除草剂、人工除草1次,8月25日叶面喷施氧化乐果防治玉米螟;7月28日追施尿素300 kg/hm2 [3-5]。

1.5 调查统计
于9月30日进行理论测产,首先计算出穗数,然后连续在田间取20穗计算出每穗粒数,百粒重按审定百粒重计算[6-8]。

试验地玉米于10月5日按时全部收获,计产方法是全区实收,统一去苞叶晾晒、脱粒,称出小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比较
田间调查表明,各处理主要生育期基本一致,6月23日播种,6月29日出苗,7月27日进入大喇叭口期,8月10日抽雄,8月13日开花,10月5日收获,全生育期为102 d。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构成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耐密品种虽然随着密度增加穗粒数明显减少,空秆率增加,但是在一定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而增产。

其中,处理A理论产量最低,为8 323.5 kg/hm2,处理D产量最高,为10 420.5 kg/hm2。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以处理D的产量最高,平均单产8 630 kg/hm2,分别比处理C增产365 kg/hm2,增幅4.42%;比CK增产860.0 kg/hm2,增幅11.07%;比处理B增产1 460 kg/hm2,增幅20.36%;比处理A增产1 485 kg/hm2,增幅20.78%;除和处理C差异不显著外,与处理A、B、CK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产量位居第2位的是处理C,平均单产8 265 kg/hm2,分别比CK增产495 kg/hm2,增幅6.37%;比处理B增产1 095 kg/hm2,增幅15.27%;比处理A增产1 120 kg/hm2,增幅15.68%;CK位居第3位,分别比处理B和处理A增产600、625 kg/hm2,增幅8.37%、8.57%。

处理B、A之间产量无明显差异。

3 结论
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穗粒数减少,空秆率增加;倒伏率加大,害虫危害率、籽粒霉变率和发芽率增加;玉米产量与玉米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根据玉米产量和密度的关系,结合当前农民种植水平和习惯,建议中单909的种植密度一般产量水平以6.00万~6.75万株/hm2为佳,高产水平以7.50万~8.25万株/hm2为宜。

4 参考文献
[1] 杨吉顺,高辉远,刘鹏,等.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7):1153-1160.
[2] 李宁,翟志席,李建民,等.密度对不同株型的玉米农艺、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8(5):98-102.
[3] 张玮,左晓龙,张会南,等.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郑单958产量及农艺性状效应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3):5910-5911.
[4] 王鹏文,戴俊英,赵桂坤,等.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1996(4):43-46.
[5] 陈亮,张宝石,王洪山,等.生态环境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7(2):88-93.
[6] 杨世民,廖尔华,袁继超,等.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4):322-324.
[7] 丁希武,姚运生,刘新军,等.不同栽培条件对不同生态类型玉米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7(2):6-12.
[8] 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