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剧《运河谣》

合集下载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运河谣》是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和李大钊合作创作,于1956年首演。

该剧以黄河流域的“白河”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群普通劳动者艰辛卓越的斗争经历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和劳动者的生活状况,深刻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劳动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

《运河谣》的故事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方平原,讲述了一群普通漂泊人民和工人群体在艰苦环境下,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仰,为建设运河而奋斗的故事。

剧中的主人公白河儿,出身贫苦,幼年失去父母,从小跟随一位机车工人学习技术,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铁路工人。

身负重病的机车工人临终前,交给白河任务,要他带领一群年轻人为建设运河而奋斗。

白河带领着众人经历了许多苦难和困难,他们无视个人得失,献身于集体的伟大事业,最终成功完成了运河的修建工程,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音乐上看,这部歌剧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为基础,加入了现代西方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抒情和戏剧性的部分错落有致,更重要的是,歌剧中的音乐与剧情相互融合,无论是快节奏的动感场景还是激昂的战斗场面,都表现出中国工人阶级勇敢、顽强的精神面貌。

剧中的角色塑造也很成功,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和特点。

白河儿是一个典型的工人英雄形象,他坚毅勇敢、忠诚无私,通过善于自我超越和集体合作,成功地克服了困难和挑战,展现了社会主义道德风貌。

其他角色如白河的女友婉儿、资本家和地主等也是形象鲜明的代表,通过剧情的设计,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矛盾和冲突,强调了劳动者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关系。

《运河谣》也因其深入人心的歌曲而广受好评,其中最经典的是《大河向东流》。

这首歌曲极富激情,表达了工人阶级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歌颂了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念,成为了中国民族歌剧中的经典之作。

《运河谣》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之作,通过描述工人阶级的奋斗经历,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劳动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运河谣》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中国的运河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歌剧描绘了运河文化的兴衰变迁,彰显了中国民族的韧性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运河谣》堪称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它在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和鼓舞。

谈到《运河谣》,不得不提的是其独特的题材。

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干线。

《运河谣》便以这条横贯中国东西的血脉为背景,表现了运河流域民族的悲欢离合、抗争和奋斗。

作品中充分展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曲家巴鼎在谱写歌剧音乐时,将这一题材转化为音乐艺术,以生动的音乐形态和悠扬的旋律表现了中国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捕捉到了运河沿岸独有的精神风貌。

民族歌剧《运河谣》的音乐特色也是其魅力所在。

在音乐创作上,作曲家巴鼎巧妙地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

歌剧中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器乐演奏,如琵琶、二胡、笛子等,使得音乐更具中国民族特色。

而在曲调和旋律方面,巴鼎则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和声、节奏等元素,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富有动感和时代感。

整个音乐作品以流畅动人的旋律、细腻的抒情和激情澎湃的气势勃发,展现出了中国运河文化的绚丽和多姿多彩。

歌剧《运河谣》的剧情和人物形象也堪称一绝。

剧作家李瑞贤以神奇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作才华,构思了一个关于运河文化的丰富故事世界。

歌剧以千年运河为背景,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悲凉志士,或慷慨豪杰,或刚毅勇敢,或柔情多态,共同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

主人公运河老人、居安、小凡等形象鲜明,塑造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艰辛人生,使得整个歌剧充满了时代感和人文气息。

歌剧《运河谣》在舞台表现上也是堪称一流。

舞美设计以其富有创意的布景、多样瑰丽的服饰、生动活泼的舞蹈,将中国运河文化和民族精神以视觉形式展现出来。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运河谣》是中国第一部以民族题材为主题的歌剧,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

它以中
国大运河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运河上的爱情故事。

该剧融合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特点,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情观念与人文情怀,堪称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一部里程碑作品。

首先,本剧的主题是中国的大运河,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又一巨大创造,也是中
国文明的杰出代表。

该剧在歌舞剧的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舞蹈叙事和定格表现手法,将美妙的运河景观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地淋漓尽致。

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独特魅力,更为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和水利文明的辉煌成就。

其次,本剧的故事情节以及歌曲旋律都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构成,表现了中华民族
的爱情观念与人文情怀。

该剧主人公梁三郎、胡一桶与秦桧之间的爱情、愁思、相濡以沫、晚节不凋等表现手法,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礼义廉耻”四种观念,让现代人能够感受到中
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内涵。

该剧融合了中国北方的民族音乐元素和中阮、梆子、京胡等传统
乐器,诠释了少数民族乐器在民族歌剧中的威力和多样性。

最后,本剧的演出形式和表现手法都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典型代表。

歌舞剧的形式让歌曲、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把观众带入到一个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


员们的表演技巧也是相当高超的,舞蹈和唱腔的吸引力,像一股清泉流过花园一般缓缓流淌,同时又能唤起观众的共鸣。

总体来说,《运河谣》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
历史价值,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也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一个重
要里程碑。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是中国音乐家谭盾创作的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作品。

该歌剧以中国京杭大运河为背景,以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为题材,通过歌剧形式展现了中国古老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本文将从该歌剧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音乐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带领读者进入这部充满中国风情的音乐世界。

一、创作背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也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和商业古迹。

谭盾选择以这条具有丰富历史故事的运河作为歌剧的背景,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该歌剧的创作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得到了许多文化界人士和音乐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运河谣》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

二、故事情节《运河谣》选取了一对普通的劳动人民夫妻的故事作为主线,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奋斗与追求。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讲述了丈夫是船工、妻子是水手的一对夫妻在京杭大运河上摆渡的经历。

在历次战争和社会动荡的影响下,夫妻两人历经坎坷,最终依靠自身的勤劳和善良,克服了各种困难,并用自己的力量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运河之歌。

这部歌剧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三、人物角色歌剧中的人物塑造丰富多彩,鲜明突出。

主要人物包括男主角船工、女主角水手,以及其他一些在运河边工作的普通劳动人民。

船工和水手虽然表面上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歌剧中的表现既有力量和坚强,又有温柔和感性。

通过这些人物的刻画,歌剧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灵魂世界,使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四、音乐特色《运河谣》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

谭盾在这部歌剧中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同时又融入了西方古典音乐的编曲和和声技巧。

在乐曲的编排上,不仅有中国的传统器乐伴奏,还运用了管弦乐队的声响,创造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和情感表达。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运河谣》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中国京杭大运河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关于爱情、家国情怀和人生命运的故事。

该歌剧融合了中国传统戏剧元素和西方歌剧的表现方式,以其丰富的音乐语言、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歌剧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运河谣》的创作团队由著名的作曲家谭盾、作家舒庆和、导演陈宁等名家组成。

他们在几年的创作过程中,深入挖掘了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并将其融入歌剧中。

这部歌剧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的运河文明,还融入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民族情感,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家国情怀的忠诚和热爱。

歌剧开篇,音乐铺陈出一片宏大的氛围,仿佛将观众带回了千年前的大运河畔。

舞台上,高大雄伟的宝塔、晃晃悠悠的小舟、熙熙攘攘的人群交织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观众如同穿越时空一般,置身于盛世大运河之中,感受到了古代运河文明的独特魅力。

在歌剧的故事情节中,主角是一对年轻的男女。

其中男主角是一位搬运工,每日肩挑背扛在大运河畔奔波,为了生计艰苦劳作;而女主角则是一位渔家女,与家人一起靠打鱼为生。

二人在偶然的相遇中,彼此产生了感情。

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和现实生活的压力,他们无法放任自己的感情,只能在大运河畔相对而立,心有所属。

在歌剧中,他们的爱情剧情深情真挚,表达了对家庭、对爱情的忠诚和执着。

除了爱情的主线故事,歌剧中还融入了家国情怀和对生活命运的感悟。

在大运河的故事背景下,民众的生活状态和对未来的期盼成为了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人公们在歌剧中唱出了自己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柔软之处,成为了歌剧中最具共鸣力的部分。

在音乐表现上,《运河谣》充分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歌剧的表现方式。

整部歌剧中,穿插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民歌,融合了古老的民族旋律和现代的歌剧表达方式。

这种独特的音乐融合,不仅突显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还展现了中国歌剧创作在音乐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歌剧作品,它以中国北方地区的历史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人们对运河文化的向往和热爱。

这部歌剧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人的音乐,成为了中国音乐剧领域的经典之作。

《运河谣》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北方的京杭大运河上。

歌剧以主人公李阿庆的命运为线索,讲述了他在运河畔的艰辛生活和追求幸福的故事。

故事情节丰富多彩,既有家族恩怨,又有爱情纠葛,还有对运河文化的向往和传承。

作曲家赵聪在创作这部歌剧时,深入挖掘了运河文化的内涵,将其融入到音乐剧的剧情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音乐方面,《运河谣》汲取了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作曲家赵聪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等,使得音乐剧的氛围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

他也融入了西方的管弦乐器,运用和声、旋律等技巧,使得音乐剧在表现力和立体感方面更加丰富。

除了音乐之外,《运河谣》的舞美设计也是一大亮点。

该剧的舞美设计师对舞台布景、服装配饰、灯光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力求展现出古代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舞台上的运河水面、百货商店、船只等道具的设计,都展现出了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繁荣的运河文化景象,让观众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运河畔。

演员们的表演功底和演技也是《运河谣》的一大亮点。

剧中的主演们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表演,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饱满的角色形象。

他们通过歌唱和表演,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使得观众更加容易沉浸到剧情之中。

《运河谣》作为中国的民族歌剧,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次传承和再现。

这部歌剧展现了中国北方地区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呈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水运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民族歌剧《运河谣》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艺术角度来看,《运河谣》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剧的创作手法,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民族歌剧《运河谣》的创作探析

民族歌剧《运河谣》的创作探析

民族歌剧《运河谣》的创作探析民族歌剧《运河谣》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唐世鹏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中国北方的京杭大运河为题材,讲述了运河沿线的百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故事。

这部歌剧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歌剧的表现手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运河谣》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文化价值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部民族歌剧的艺术魅力。

我们来了解一下《运河谣》的创作背景。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运通道之一,它自北起京师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800多公里,横贯中国东部平原地带,贯通了华北、华中和江南等地区,是中国古代水陆交通的主要干道。

因其重要性,运河沿线的百姓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成为了《运河谣》的创作灵感来源。

作曲家唐世鹏深入研究了运河文化,走访了数十个城市和许多乡村,收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和民歌文字,为歌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他希望通过《运河谣》这部歌剧,将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声音和文化精神传达给世界。

我们来分析一下《运河谣》的音乐特点。

唐世鹏在《运河谣》中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歌剧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音乐上,他巧妙地运用了民乐、器乐和声乐的组合,使得音乐风格既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又不失现代音乐的时尚感。

在编曲上,他充分利用了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和韵味,如二胡、琵琶、笛子等,为歌剧赋予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他还借鉴了西方歌剧的编曲技巧,使得音乐旋律优美动人,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整部歌剧音乐旋律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活气息,旋律优美动人,节奏明快流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运河谣》作为中国著名作曲家唐世鹏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音乐上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而且在叙事内容上也具有极强的文化张力。

通过对运河沿线的百姓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故事的叙述,使得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水运文化的特点和风貌,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多元文化的包容精神。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1. 引言1.1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歌剧的结合体,在中国音乐剧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文化艺术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歌剧这一新型艺术形式也逐渐引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族歌剧在演出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并逐渐得到观众和评论家的认可。

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作人才和表演者,他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深入理解与融合,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中国民族歌剧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其成为中国音乐剧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创造力。

1.2 《运河谣》的创作背景《运河谣》的创作背景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重要环节。

民族歌剧作为中国戏曲体裁的一个重要流派,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精神追求。

在创作《运河谣》之前,中国民族歌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不断探索创新,努力赋予戏曲艺术新的生机和活力。

《运河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创作凝聚了无数艺术家的心血和智慧,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并赋予其当代表达的方式。

《运河谣》的创作背景还包括了对运河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探索。

运河是中国古代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传承者。

通过《运河谣》,创作者们试图通过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向观众展现中国运河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运河谣》的创作背景既有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历史脉络,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通过这样的背景铺陈,使得《运河谣》在中国民族歌剧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的精品歌剧作品。

2. 正文2.1 《运河谣》的剧情介绍《运河谣》是一部以中国运河文化为背景的民族歌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古代中国北方的故事。

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一个年轻的女子和一个年轻的水手展开,两人相爱却又陷入了无法跨越的阶级和文化障碍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歌剧《运河谣》
作者:刘静
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15期
摘要:笔者国经典原创歌剧——《运河谣》,是国家大剧院隆重推出的首部原创民族歌剧。

《运河谣》采用民族唱法为载体,京杭大运河作为故事主体,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上的曲折离奇的故事娓娓道来,见证了剧中人物在运河上的跌宕起伏的命运和大起大落的人生。

当笔者欣赏到歌剧院欣赏到这出波澜壮阔的民族歌剧时,只能用“波澜壮阔”来形容它。

在欣赏它的过程中,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特别是《运河谣》中流畅的线条、耐人寻味的唱词、别具匠心的伴奏都深深地吸引了听众、打动了听众。

笔者感觉当时笔者的内心是完全敞开的,任由那些美丽的音符在笔者的身体里流动。

关键词:民族歌剧;民族唱法;背景;分析
一、歌剧《运河谣》的创作特点
这部以民族唱法为载体的中国原创歌剧,是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第一部原创的民族歌剧。

《运河谣》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吸取了戏曲、地方民俗等文化精髓,将拥有着2500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作为背景,为观众们展现出民族歌剧所具有的的独特艺术品质与魅力,是中国原创歌剧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二、《运河谣》、《灿若星辰的目光》唱段的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
(一)唱段《运河谣》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运河谣》是这个歌剧的主旋律,这段旋律贯穿于整个歌剧的首尾,多次出现。

旋律清新优美,婉转动人,宛如一幅江南山水画映入观众眼前,歌词优美动人,文学性极强。

这个唱段运用了民族五声调式,单二部曲式,速度较慢,旋律悠扬。

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直接以第一段结尾音八度跳进,并且同音重复,进入唱段的高潮,纵观整个第二乐段,不仅描绘了两岸美景,同时也抒发了主人公对运河见证历史的云起云涌和孕育出毫不妥协的民族英雄气概的赞美。

(二)唱段《灿若星辰的目光》的情感分析
在唱段《运河谣》结束之后,便是唱段《灿若星辰的目光》。

两位主人公彼此之间心生爱慕,在对白之中,秦啸生对水红莲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

在两人的深情对视中,唱出了彼此之间的爱的宣言。

这个唱段与《运河谣》同样也是单二部曲式。

较慢的速度,富有极深的感情。

第二段开始便是整个乐段的最高潮。

深情与激动的感情终于迸发而出。

旋律较大的起伏波动,令在场观众的心随着二位主人公的情绪波涛起伏,心潮澎湃。

“百年修得同摇橹,千年修得难同当”,伴随着上行旋律的演唱,这句唱词彻彻底底将两位主人公爱的宣言宣泄了出来,令观众为之动容。

体现出二人对爱情的向往与坚定。

最后全曲在高音f上结束,坚定的情绪从一而终。

三、演唱特点
(一)唱法
在演唱过程中,唱段《运河谣》对于女高音来说,技巧方面没什么太大的难度,但是歌词的长音比较多,演唱的时侯要有平稳的气息带动,才能达到旋律情感的统一,长音要注意气息的保持,多用头腔共鸣,会唱出比较清亮、轻巧的声音,能表现出水红莲的可爱、俏皮和她对运河的赞美,同时,咬字、吐字要清晰、圆润。

在情感方面,由于水红莲从小就远走他乡跟随师父到处卖艺,所以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油然而生了,中间掺杂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思念。

而唱段《灿若星辰的目光》这段主要就是讲述秦啸生与水红莲互相心生爱慕之情,在他们的对话中也能体现出男主人公秦啸生对水红莲的赞美和喜爱,在这一唱段中,演唱时要注意男、女声音的音量平衡,情感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表达出二人心中的深情,含蓄,爱意。

(二)舞台表演
在表演课中表演水红莲一角色,我觉得在剧中水红莲是个伟大的人,为救可怜的关砚砚母子,不顾自己的儿女情长,明事理,顾大局,在表演过程中,对于水红莲的心理活动以及眼神,她心里的矛盾和对爱人的不舍,这些心里活动都应该仔细琢磨。

有一个画面是,水红莲独自站在船头,想着坐在船舱的关砚砚母子,想去救他们,可是救他们就要放弃自己的爱人秦啸生,各种矛盾和纠结的心理,可最后还是选择了救关砚砚母子,这种大爱,是水红莲最美体现!
四、结语
歌剧《运河谣》是这几年来笔者国民族歌剧具有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它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歌剧充满着诗情画意,故事情节丰富,戏剧冲突清晰分明,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震撼与印象。

不得不说,《运河谣》作为笔者国原创的民族歌剧,充分展示了极高的艺术性与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剧本中,对各个人物和各个复杂矛盾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梳理,在表演上,又充分注重了可能给整个歌剧效果带来整体性提升的一些细节,这为笔者国的民族歌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开端,其高标准、严要求的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创作的重视,警醒和激励了万千音乐人。

本文将《运河谣》中最具代表性的唱段——《运河谣》《灿若星辰的目光》,对《灿若星辰的目光》一段做了音乐性的系统分析,在此过程中,笔者更加深刻的认识了整部歌剧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黄维若.关于歌剧《运河谣》剧本的若干思考[N].艺术评论,2012,07.
[2] 黄维若,董妮.歌剧《运河谣》剧本创作的若干探讨[N].剧作家, 2013,06.
[3] 韩荣荣.歌剧《运河谣》中“水红莲”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特点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2013.
[4] 雷佳.融戏曲唱法于民族唱法——以湖南花鼓戏为例[D].南京艺术学院,201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