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清明节是什么意思呀

清明节是什么意思呀
《清明节是什么意思》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寒食节,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举行,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扫墓、悼念先人的日子。
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缅怀先人的时刻,也是孝敬亲人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奠先人,献上鲜花、食物和酒水,表达对逝去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一些民间活动,如放风筝、踏青赏花,来祈祷风调雨顺,希望一年的农作物能够有个好收成。
除了祭扫和民间活动之外,清明节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在此期间,民间会举行扒青、打马球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安康。
而吃清明粿、蒸青团等还是清明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寓意着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清明节的意义不仅仅是单纯的祭祀先人和享受生活,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这一节日,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浓厚历史底蕴。
同时,清明节也教导人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关爱亲人,注重家庭和谐,保护环境,追求自然和谐。
总的来说,清明节不仅是纪念先人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应当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清明节的重要意义

清明节的重要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举行。
它起源于古代封建社会的祭祀习俗,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代表着尊敬祖先、缅怀先人、纪念历史、感恩生活的重要日子。
清明节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缅怀先人清明节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缅怀先人。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扫墓祭祖的活动,传承了尊敬和纪念祖先的优良传统,也加深了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
在缅怀先人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向祖先表达敬意,还能够从祖先的智慧和品质中汲取力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和价值。
二、重视生命清明节也是一种反思生命的时刻。
人们在扫墓祭祖的同时,会深思自己的人生和命运。
他们会想到自己的亲人、朋友的过世,对生命的脆弱感到更加珍惜。
清明节是我们对逝去生命的默哀,也是对生命的警醒。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天,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要保持敬畏和感恩之心。
三、绿色环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明节还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候。
人们会在这天踏青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同时,也以清明节为契机,倡导绿色环保的理念。
在踏青郊游的过程中,人们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不乱丢垃圾、不破坏植被,从而保护了环境,让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
四、传承文化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烧纸钱、放风筝、踏青等一系列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代表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弘扬,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社会和谐清明节也是拉近亲情,增进友谊,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时刻。
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亲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同缅怀先人,表达对生者的关心和祝福。
这不仅拉近了亲情,也增进了亲友之间的友情,营造了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清明节怎么算

清明节怎么算
《清明节怎么算》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扫日。
而清明节的日期是根据农历来确定的,因此每年的农历日期都会不同。
那么,我们怎么来算清明节的日期呢?
首先,根据农历来计算清明节的日期,一般在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而具体的日期则要根据每年的农历情况来确定。
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节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一般是在春分后的第15天。
其次,要根据习俗和传统习惯来决定清明节的具体日期。
在中国,清明节的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因此人们会根据传统方式来确定具体的日期,比如通过查看农历日历,或者根据家族世袭的传统来决定。
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族,对于清明节的日期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最后,要注意清明节是一个节气,不同于阳历的固定日期。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阳历日期来确定清明节的日期。
同时,清明节的日期可能会因为阳历年份和农历年份的关系而有所不同,所以在确定具体的日期时,要结合两种历法的特点进行计算和确认。
总的来说,清明节的日期是根据农历来确定的,要结合传统和习俗来决定。
对于每个家庭和地区来说,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
计算方式,但大体上都是根据农历和传统来确定。
希望大家能够在清明节时,按照传统习俗,祭扫祖先,缅怀逝去的亲人。
各省份的清明节习俗

各省份的清明节习俗北京:清明时节,北京都会在天坛、玉渊潭公园举行清明祭扫仪式。
除了祭扫之外,北京还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比如山芋拜亲。
在这一天,人们会用山芋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风调雨顺。
另外,北京也会有龙舟比赛等活动。
上海:清明节,上海人们会祭扫亲人的坟墓,同时还会有扫墓祭祖、踏青踏春的活动。
此外,上海还有着“行船柳濑”的传统,就是在这一天人们会到江边去观赏柳絮漂飞的景象。
广东:清明节期间,广东会有“打龙船”的习俗。
人们会在河涌、湖泊等水域内划龙船,这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
此外,广东还有着祭灶等习俗。
浙江:清明节,浙江的习俗是扫墓、踏青。
在各地的山水间,人们会赏花踏青,又称“清明踏青”。
此外,杭州的龙井茶也是清明节期间一大特色,人们会在这一天品茶赏景。
安徽:清明节,安徽有着古老的“桃花源”习俗。
这一天,人们会到郊外踏青游玩,赏桃花、梨花、李花等各种花卉。
另外,安徽还有着“踢毽子”等传统游戏活动。
山东:清明节时节,山东的习俗是清明祭扫、放风筝。
清明节那天,人们会到郊外的墓地扫墓、祭祖,然后就在坟头上腾空风筝,祈求祖先的保佑。
此外,山东还有着“清明蛋”和“河面河粉”的特色食品。
四川:清明时节,四川有着焚纸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
此外,四川还有着“春牛”和“风车”等特色玩具。
湖南:清明节,湖南有着“龙船会”和“石板狮子舞”等特色民俗活动。
此外,湖南还有着祭祖、扫墓等传统习俗。
江西:江西的清明节习俗主要是祭祀、踏青、踩马秧、拜马神等。
此外,江西还有游山玩水的成语“三月三、踏青赏绿、樟树等”等特色活动。
江苏:江苏的清明节习俗是祭扫、踏青。
此外,江苏还有着“淑清”、“玩偶”等特色活动。
广西:清明时节,广西有着祭灶、祭祖等习俗。
此外,广西还有着属于壮族民间习俗的山歌会、缠枝舞等活动。
在中国的各个省份,清明节都有着不同的习俗活动。
这些习俗反映了当地人们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也体现了祭祀先人、纪念历史、祈求吉祥的传统民俗。
全国的清明节习俗

全国的清明节习俗一、北方地区1、山东习俗:清明前后,山东可谓尤为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这时候的气候已经转暖,春意盎然,大家都会一起出外郊游,野游洗尘,踏青等,其次,去打扫祖坟也是山东人过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具体而言是纳饕虫、除败草、清老墓碾石。
每到清明参拜,山东人都会带上祭品(糕点、水果和米酒等),来到坟前祭祀。
2、京津一带:北方习俗过清明节,最重要的就是扫墓和踏青。
一到清明节,人们就会纷纷出门踏青和郊游,洗涤春尘。
并且人们大都会顺便到祖坟上拜祭以表达对故人的缅怀之情。
3、陕西:清明节,陕西人民要逢清明节都会提前采购必须的物品,例如鲜花、香烛、以及香烛台。
当然了,这些还是小事一桩,一到清明节,陕西人民最严肃其事的就是去扫墓祭祖。
只有常常敬仰经略萧关、子弟河西的那些先烈英魂,才是最当其要的事情。
4、河北:河北的清明节一般不会雨水太多,故而辽阔的平原上乡村地区,一到了清明一般人们也跃跃欲试出去踏青,到田野上耍耍健身、洗涤人的一身疲倦。
二、中部地区1、河南:在河南过清明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扫墓祭祖,另一种是放风筝。
清明节放风筝在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受众广泛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参加,尤其是爱好者。
所以清明时节,河南各地的大街小巷上,河坝田野上都不见不了放风筝的小身影。
2、湖北:人们过清明节要去纪念故人在农历上的生日早下午两点钟到三点钟是阳气最旺,是故人黄泉跃如,这时家族才应该出门在外走动,如果不日连连有凶事,久后谁死远离家乡越远越好。
3、湖南:湖南有着自己的独特扫墓祭祖风俗,把过清明节当成一个特殊的日子,故去扫墓祭祖还有个统称叫祭非祭,而且是有好东西敬祖,才能引得先人归家赴宴。
清明节湖南祭非祭就包括扫墓、供奠了。
另外在湖南清明节当地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习俗,比如养蜂、苗家极力推崇周游乃的习俗,有人家每逢清明节尽量请同乡亲戚在宾馆住下来,几个临近的亲戚家一致滋扤起一个游旅丽途。
4、江西:江西的清明节最常见的风俗是,晚清代每到清明节清明一定要预备好供品。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清明节风俗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清明节风俗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四月四日左右,也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风俗习惯,是祭祀祖先和缅怀先人的时间。
下面将介绍一些清明节的主要风俗和习惯。
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扫墓祭祖。
在这个时期,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整理墓地,烧香祭奠,添置祭品,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同时,也会向祖先祈福,祈求他们的庇佑和保佑后代子孙平安健康。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正值春天,也是大自然恢复生机的季节。
因此,人们也会趁着天气晴朗,踏青郊游,欣赏花草树木的美丽。
一些风景名胜区和公园也会举办各类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赏花和户外运动。
3. 龙舟竞渡: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南方的水乡地区,清明节还有航游龙舟的风俗。
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传说,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演绎了他故事中的舟行江竞。
如今,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船上划船者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划桨,华丽的龙舟在江河湖海之间划出一道美丽的曲线。
4. 地风吹拂:中国古代传说有“三月三,遍地风”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清明节这个时候,天上下着细微的雨,地上却起了风。
因此,清明节气温适宜,风和日丽,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5. 吃清明粿:清明节期间,吃清明粿是一项重要的传统风俗。
清明粿是用糯米、绿豆、料酒和其他配料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
吃清明粿的习俗据说可以消灾避祸,保佑身体健康。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明时节土地休闲,人们不耕田,需要吃糯米食物来陪衬。
6. 玩折子戏:清明节期间,一些地方会举办传统的折子戏表演,吸引人们观看。
折子戏是一种传统的地方戏曲形式,通常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
观看折子戏成为一种清明节的习俗,不仅可以娱乐身心,也能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7. 赏花游园:清明节正是春天盛开花朵的季节,人们可以去公园、花坛观赏各种美丽的花卉。
樱花、桃花、杏花、草地…清明节赏花游园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尤其是一些著名的花海景区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
清明节传统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传统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传统风俗》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怀念祖先、清理坟墓,同时还会举行一些特定的活动来祭祀祖先和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传统风俗吧。
一、祭祖祭神:清明节是孝道日,人们会前往祖坟或家祠,给亲人扫墓、献花、祭祀。
还会在坟前祭祀祖先,烧纸钱,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祈求风调雨顺。
二、插柳垂梨:插柳垂梨是清明节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去采摘柳树的嫩枝,然后将其插在门前或者厅堂,寓意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的到来。
此外,还有人会采摘桃枝,来挡灾吉祥。
三、踏青郊游: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正是郊游的好时节。
人们会结伴出游,踏青赏春,感受春天的气息。
还有的地方会举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比如赛龙舟、踏青比武等。
四、吃清明粑粑:在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吃清明粑粑的习俗。
清明粑粑是一种用糯米面和豆馅做成的传统小吃,寓意平安健康,深受人们喜爱。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清明节的传统风俗,通过这些传统风俗,人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更好地缅怀祖先和
亲人,祈求家人健康平安。
希望大家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感受到清明节的独特魅力。
清明节是几月初几

清明节是几月初几
《清明节是四月初四》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四或者阳历的四月初五之间。
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奠祖先,扫墓祭奠,悼念先人。
同时,也是人们踏青踏春的好时节,大家会外出郊游,踏青赏花,拉起风筝、玩耍等等。
清明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我们不仅要缅怀先人,也要珍惜当下,感恩生活。
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一天好好放松自己,与家人朋友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板报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办手抄报给每个学生以平等的机会,让每个学生能尽情施展才华。低年级板报以插图为主,充满童稚和童趣;中年级板报图文并茂;高年级板报惟妙惟肖,趋向成熟。从主题选定到排版设计,从构画报头到写美术字,从板面美化到誊清色彩的搭配,材料的选择,主题的确定,都包含了很深的学问,这样的活动,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又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手抄报是模仿报纸的,单面的,用钢笔书写的,可传阅、也可张贴的小报。制作手抄报,从总体上考虑,首先要确立主题思想。一期手抄报,版面很有限,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内容上突出一个主题,做到主题突出,又丰富多彩。版面编排和美化设计,也要围绕着主题,根据主题和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的严肃与活泼,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一、 手抄报的编排设计 手抄报的编排设计,总的要求是:主题明确,版面新颖美观。 1.版面划分 先把版面划分成两块,每块中还可以再分成片。划分文章块面时,要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变化和有对称的美。报头要放在显著位臵。 2.块面编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划分,就要将版面块面安排作必要的调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转版的形式等,并用字号、颜色、花边与邻近的文章块面相区别。 3.装饰设计 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体考虑,按文章主次确定每篇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颜色及横、竖排位臵。文章内容以横排为主,行距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适应用些题花、插图、花边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装饰、活泼片面的作用。 二、手抄报的书写 1.标题的书写 主要或重要的文章标题,应用较醒目、庄重的字样;文娱消息或次要文章,则可用轻松活泼的字体。同一期或同一版上的各篇文章标题,也应用不同的字体书写。标题字体应比文章内容字体大,色彩也应加重。标题多用美术字。 2.正文的书写 字体要清楚、美观大方,字行间要整齐,字体不宜太小,忌潦草、错字。 三、手抄报的装饰美化 主要是用色彩、绘图等艺术手段,弥补文字的单调,给人以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美感和启迪。内容包括报头、题花、插图、花边、尾花和色彩运用等。 1.报头 它是手抄报的标志,由图案或画面和刊名组成。文字上由报头名称、日期和编辑单位等组成。 2.题花 是对文章标题或开关的装饰,常见的有底纹,带有提示性的图画或图案。 3.插图 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画一个能说明一个情节的画面,这种形式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还可以采用与文章内容毫无联系的图案,如花鸟、山水等,这是纯粹为了美化而作的。 4.花边 一般不宜太多、太大、太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花边可以美化版面,可以隔开文章,便于阅读。 5.尾花 是装饰在文章后面的图画或图案。如一篇文章抄完后,还剩有空白,可以画一尾花,既可充实版面,又能增加美感。 6.色彩 一般宜简练、明快、淡雅,不宜过分渲染、杂乱。一般而言,正文色调宜朴素、稳重;标题及花边、插图等,则可用较鲜艳的色彩。这样才能浓淡适宜,增强效果。 明确主题,定好题目: 1、同学们,人有人名,校有校名,我们的板报也要给它取个名字。 给板报取名字要注意些什么?(归纳起来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名字要与主题吻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②名字听上去要清脆响亮,琅琅上口;③名不宜过长。 2、给自己的板报取一个有趣的名字。 “走进清明”“话说清明节”“清明节趣谈”“清明,缅怀烈士”“清明悼念我们的亲人”“清明,致敬我们的亲人” 清明节为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节日的来历和纪念介子推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臵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