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doc

合集下载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3 宋明理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3 宋明理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

1.3 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B.佛教盛行C.道教有了新发展D.佛教取代儒学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流解析:A、C两项错误,理学是在宋代才发展起来的,本题与道教无关;B项正确,佛教在魏晋之际得到极大的发展,寺院林立;D项错误,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B2.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B.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C.提出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理”解析: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故选B项。

答案:B3.在鹅湖之会上与陆九渊进行了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 ) A.南辕北辙B.大同小异C.水火不容D.大异小同解析:结合“水流有西东”可知,朱熹指出了理学与心学的不同;结合“应知合处同”可知,朱熹认为二者殊途同归。

由此可知,朱熹认为二者“大同小异”。

故选B项。

答案:B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

故排除带④的选项,故答案选A项。

答案:A5.与朱熹理学同时,还存在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等学派。

以下主张属于陆九渊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解析:A项是王守仁的主张,B项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言论,均排除,因此选D项。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新课标1专用人民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新课标1专用人民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

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思想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评价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思想内容孔子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政治思想核心思想为仁礼提出为政以德以德教化百姓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政治思想提出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伦理思想性本善这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和舍生取义荀子哲学观点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政治思想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伦理思想性恶论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墨家学派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33(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1经济上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3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二)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春秋晚期人庄子战国时期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2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主张兼爱墨家的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与儒家重视等级名分的思想不同非攻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尚贤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节俭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了4法家学派战国后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主张变法革新影响韩非子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三)历史影响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评价: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单元检测:(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单元检测:(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

单元检测(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这表明他主张()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解析:选B材料中“士之仕也”表明知识分子应重视仕而非耕,故A项错误;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与材料中“士之仕也”“士之失位”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孟子关注重点是“士”,没有涉及分封制与民本意识,故C、D两项错误。

2.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该思想属于()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解析:选B该思想反对“大国之攻小国”,主张非攻;反对“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主张兼爱,故B项正确。

3.“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言论应该出自()A.《论语》B.《道德经》C.《孟子》D.《韩非子》解析:选D由材料“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得知,作者主张严刑峻法,反对实行“仁政”。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观点相符,故D项正确。

4.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

……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

”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选C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墨家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

5.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单选题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 重农抑商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道德与人伦3.“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4.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5.《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6.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④D. ③④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 格物致知B. 尊崇道统C. 心外无理D. 经世致用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9.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整合课件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整合课件
4.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多次进 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5.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
[复习对策] 一、多元史观认识百家思想主张
1.唯物史观角度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 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庄子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 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火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 封建贵族起到了一定作用
火药 唐代: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三、古代农耕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五大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四、本专题文化和科技均属于高频考点,在古代史选择题中占到一半(3到4题)。强调
对书本知识的精读和细读,注意对思想文化概念理解的同时要求注意时空的把握。
同时要求强化对具体细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牛皮,促进了
欧洲文化的发展 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
印刷 隋唐:雕版印刷术 术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战国:司南
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
会的进步
指南

北宋: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 13世纪传入西欧 航海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 洲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
二、传统儒学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1.具有和谐意识。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班级__________ 某某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X与之相符合的是()A.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俭”B.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彻底的精神自由”这一信息可知,道家的思想与这一主X相符合。

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所以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思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各有特色,应该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组织宾客编写《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新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试题: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精品教育.doc

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试题: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精品教育.doc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经常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款待,但他没有在政治实践上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 )A.春秋时期的政治处于分裂状态B.各诸侯国当权人物思想的保守与落后C.孔子思想不符合各诸侯国的政治需要D.孔子没有对其思想进行广泛宣传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都没有实践孔子的政治思想。

当时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都力图变法图强。

而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实现“仁”,这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下各诸侯国国君的政治需要是不符的。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C2.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的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共同点。

A、C、D三项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

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答案:B3.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解析:韩非子的观点非常鲜明,即靠“仁义”无法建立稳定的政治局面,“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4.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有学派主张“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该主张( )A.反映了贵族阶层的强烈要求B.体现了小生产者的愿望C.导致了世卿世禄局面的瓦解D.是社会进步的重大障碍解析:任用有高尚德行的人,给他们安排职位,尊重崇尚有贤能的人,即使他们是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人,如果他们有才能,就选举提拔他们。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一、单选题1.据说南齐道教徒张融临死时,左手拿着《孝经》和《老子》,右手拿着《小品》与《法华经》。

这表明张融坚持A.贵儒道,贱佛教B.三教并重C.佛教本源说D.道教至上论2.《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A.法家、道家、儒家B.道家、儒家、法家C.墨家、法家、道家D.儒家、法家、墨家3.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这说明他们A.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B.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C.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成就斐然。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是A.《史记》B.《九章算术》C.蔡伦改进造纸术D.敦煌莫高窟5.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医学家的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天下郡国利病书》D.《伤寒杂病论》6.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

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查,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

这表明明代科学A.体现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B.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C.深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D.已经确立了近代科学的体系7.康熙帝时,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如图所示。

下列各项对此解读错误的是A.此条约签订表明康熙帝具有了国际法意识B.从法律上确认了库页岛地区是中国的领土C.中国失去了贝加尔湖以东大片领土的主权D.当今中俄边界相比当时边界发生重大变化8.唐太宗时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下列情境有可能在当时出现的是①唐太宗在鸿胪寺接见了东罗马的使者,并回赠了物品②在长安有人买到了佛像、西红柿和马铃薯③有一位日本人通过科举取得了唐朝的功名,并娶了一位中国女子为妻④在长安可以欣赏到朝鲜的歌舞和日本的诗歌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9.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6·衡水中学期末]季康子问政。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由此可知,孔子强调的是( )A.君权 B.君职C.君威 D.君亡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强调的是君主的职责,认为只有人君尽职尽责,才会有良好的政治构架和环境。

答案为B。

2.[2016·武邑中学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出诸子百家争芳斗艳的局面。

下列诸子百家的主张完全相反的是( )①儒家与法家的治国理念②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③儒家与道家的人生态度④孔子与墨子的仁爱思想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故①正确。

在人性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故②正确。

在人生态度上,儒家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故③正确。

孔子主张仁爱,墨子主张兼爱,故④错误。

综上,答案为A。

3.[2016·衡水中学期中]“战国时期的某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A.该派思想家大多持中央集权论B.该派思想主张主要服务于现实社会C.该派思想主张与道家、儒家针锋相对D.该派因未受到重视而不能发挥作用答案 D解析根据“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可知该派别是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法家。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王嬴政采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4.[2016·枣强中学猜题]据《汉书·董仲舒传》所载,汉武帝“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秀才)孝廉,皆自董仲舒发(倡议)之”。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开始设立太学,培养政治人才B.董仲舒创立察举制度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董仲舒提出D.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实现了高度统一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说法正确,且与材料直接相关;B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与材料无关。

故本题选A。

5.[2016·衡水中学月考]先秦时期儒家认为父子之间应是“父慈子孝”,而汉代以后则强调“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

此变化反映了( )A.原始儒家思想已被否定 B.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C.儒家伦理观念得到强化 D.汉代家庭关系日趋紧张答案 C解析先秦时儒家倡导的“父慈子孝”体现了父子间的双向关系,而汉代儒学主张“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体现了“父为子纲”的三纲思想,这是儒家伦理思想强化的结果,C项正确。

6.[2016·武邑中学周测]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鹅湖寺举行了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为学之方”。

鹅湖之会辩论的双方可能是( )A.二程与朱熹B.朱熹与陆九渊C.朱熹与王阳明D.陆九渊与王阳明答案 B解析由“南宋淳熙二年”可知,此辩论会发生在宋朝,而王阳明是明朝心学家,故排除C、D两项。

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为学之方’”可知,双方辩论的焦点是治学之道、为学之方。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故B项正确。

7.[2016·冀州中学月考]关公早为中国人所熟知,元朝政权逐渐认可对关公的敬奉,关公成为“忠义”的化身,《三国演义》问世后,更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

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说的影响力决定了政治走向B.统治者思想与民众认识趋向一致C.理学观念影响关公形象的塑造D.信仰关公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答案 C解析材料表明作为“忠义”化身的关公备受推崇,这与理学创立以来儒家伦理纲常被强化相一致,故C项正确。

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统治需要,逐渐认可了民众对关公的敬奉,故排除B项。

小说无法决定政治走向,故排除A项。

由“忠义”的化身可知,关公形象的塑造受到理学观念的影响,C项正确。

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D 项本身说法有误。

8.[2016·衡水中学周测]中国和欧洲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也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新思想与西方的启蒙思想的巨大差异。

两者的相同之处是( )①在封建传统思想仍占统治地位的背景下出现②主张批判专制制度③宣扬理性主义④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方案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B解析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①②符合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的特点;②③④符合西方启蒙思想的特点。

两者的相同之处是批判专制制度。

9.[2016·枣强中学一轮检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下面对王夫之的这一思想主张认识正确的是( )A.王夫之要求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C.与当时新型经济成分的出现有关D.反映了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的时代要求答案 C解析王夫之的这些言论,明确区别了广大生民之公和君主一姓之私,指出了国家为万民的国家,而不是一姓君主的国家。

这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关,C项符合题意。

A、D两项超越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认识,B项本身说法错误,均排除。

10.[2016·武邑中学模拟]《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

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

”其“道德观”是指( ) A.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B.致良知,知行合一C.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者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 A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排除。

C项是陆九渊的思想,排除。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排除D项。

答案为A项。

二、非选择题(11题19分,12题12分,共31分)11.[2016·衡水中学热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材料二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韩非子》材料三汉王朝建立后,中国历史面临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政治制度如何,是继承秦王朝权力高度集中的专制制度还是回到周代权力分散的封建制度,亟须做出选择。

第二,曾是如此强大能并吞六国的秦王朝,为何迅速灭亡,有何教训。

……吸取亡秦的教训,更好地实行文化思想上的专制统治。

董仲舒以儒学大师的身份承担了这一使命,为后世思想文化的专制主义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薛国中《中国专制主义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材料四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

……夫为国,其化莫大于崇本,崇本则君化若神,不崇本则君无以兼(兼:信服)人。

无以兼人,虽峻刑重诛,而民不从……故圣人之治国也……务致民令有所好。

有所好然后可得而劝也,故设赏以劝之。

有所好必有所恶,有所恶然后可得而畏也,故设罚以畏之。

既有所劝,又有所畏,然后可得而制。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

——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主要观点。

秦统一后实行的哪些政治制度体现了该观点?(5分)(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从汉朝建立到汉武帝时期是如何“选择”其“政治制度”的?(6分)(3)据材料一、二、四,比较韩非子和董仲舒统治思想的异同点。

(8分)答案(1)主要观点: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

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3)同:都主张实行专制统治;都主张实行赏罚(或实行法治)。

异:董仲舒的思想糅合了阴阳家的一些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和“三纲”的观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要在中央”“圣人执要”概括韩非子的观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秦朝的中央制度和地方制度归纳。

第(2)问,依据“继承秦王朝权力高度集中的专制制度还是回到周代权力分散的封建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汉初的地方制度和汉武帝时期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等方面分析作答。

第(3)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圣人执要”和材料四中“不可一日无君”归纳出他们都主张实行专制统治,由材料二中“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和材料四中“设赏以劝之”“设罚以畏之”可以概括出他们都主张实行赏罚;不同点根据材料四中“君化若神”“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等信息可以归纳出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阴阳学”和“三纲”的主张。

12.[2016·武邑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运用所学史实,指出儒家思想处于高峰和低谷的表现,并选择高峰中的任意一个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12分)答案表现: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思想中的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儒家思想遭到打击,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兴盛,儒学遭到挑战;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主要原因:自身因素,儒学适应社会变化,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不断发展;政治因素,统治者的推崇;教育因素,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使儒学人才辈出,儒学得以传承;经济因素,我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

解析首先,观察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处于高峰和低谷的表现;然后,选择高峰中的任意一个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儒家思想处于主流地位的主要原因。

能力组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3.[2016·武邑中学一轮检测]史书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表达的思想是( )A.要求人的行为符合礼B.明确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认为一切行为都必须顺应自然D.提出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愿望答案 A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欲,恢复社会秩序——“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