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有限公司中高温产品及工程应用

合集下载

太阳能配合其他新能源在四合院的综合利用

太阳能配合其他新能源在四合院的综合利用

太阳能配合其他新能源在四合院的综合利用一、项目概况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有计划增长,能源需求量日益增加,太阳能这种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太阳能作为最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 太阳能资源丰富,对环境无任何污染,是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理想能源之一。

口前太阳能的广泛利用,可以说是一种永续利用、对环境影响极小的能源,不论是现在或是未来,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完全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以致达到替代部分化石燃料的LI标,这对开发区经济发展、改善环境和满足人民生活用电要求,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近些年来也相继出台相关的政策法律对。

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亟待开发,气候多晴天,日照时数长,是太阳能丰富的地区。

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积极釆用清洁能源,在地区拟修建新的节能型四合院。

四合院节能示范工程地处,地理位置约位于东经112° 33 〃,北纬37° 54 〃;夏季气温可高达30°C左右,冬季气温可低到一lhC左右;年平均太阳辐照度约为15.5MJ/0V,具有较好的太阳能资源;并且夏季和冬季乂分别有空调和采暖的需求。

四合院节能示范工程的占地面积500 m1,建筑面积为400 nf.二、设计理念本四合院拟充分利用建筑有效的太阳能采光面积,根据建筑实际使用功能和能量消耗具体情况,采用先进的太阳能光热技术和光伏技术,为用户提供采暖、空调、生活热水,部分生活用电等。

通过太阳能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对常规能源的依赖,降低日常能耗和住户的日常费用的支出,同时减少使用常规能源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1•利用太阳能空调系统为房间解决夏天空调,冬天采暖。

在阴雨天气或太阳能1北房设汁为斜屋顶,屋顶面积90m1 2 3 4,设计为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太阳能光伏组件,装机容量为5kW,为用户提供部分生活用电;同时安装20 m'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011年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考

011年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考

附件:2011年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考评成绩绩效考评“优秀”名单序号名称依托单位领域1 网络多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2 人机交互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新一代信息技术3 北京市光纤传感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航天时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4 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疗卫生5 骨科再生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疗卫生6 风湿病机制及免疫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卫生7 新药作用机制研究与药效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生物医药8 晶型药物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生物医药9 北京市蛋白功能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公共安全10 城市运行应急保障模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安全11 低维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新材料12 固体微结构与性能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新材料13 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新能源14 精密超精密制造装备及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高端装备15 蔬菜种质改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现代农业16 设施蔬菜生长发育调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现代农业17 林木生物质化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节能环保18 北京市新型污水深度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节能环保19 北京市城市交通运行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运输绩效考评“良好”名单序号名称依托单位领域1 北京市弱磁检测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2 北京市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仿真中心新一代信息技术3 北京市下一代网络安全软件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神州绿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4 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5 北京市数字交通枢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竞业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6 高速交通工具智能诊断与健康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航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7 光电测试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8 北京市北斗卫星导航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9 北京市电子系统可靠性评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新一代信息技术10 新一代通信射频芯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新一代信息技术11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医疗卫生12 帕金森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医疗卫生13 肺损伤与感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疗卫生14 北京市多模态医学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医疗卫生15 衰老及相关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疗卫生16 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医疗卫生17 鼻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疗卫生18 癫痫病临床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医大三博脑科医院(北京)有限公司医疗卫生19 耐药结核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医疗卫生20 心血管受体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卫生21 泌尿生殖系疾病(男)分子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疗卫生22 北京市大血管外科植入式人工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医疗卫生23 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医疗卫生24 儿童发育营养组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儿科研究所医疗卫生25 糖尿病防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疗卫生26 北京市重组蛋白及其长效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医药27 低温生物医学工程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生物医药28 北京市核医学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基康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物医药29 北京市蛋白和抗体研发及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物医药30 中药(天然药物)创新药物研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生物医药31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生物医药32 北京市肿瘤与糖尿病小分子靶向新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赛林泰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生物医药33 北京市纳微化结构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万生药业有限公司生物医药34 博物馆展陈设计与空间实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35 城市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危险源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公共安全36 植物源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公共安全37 林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公共安全38 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化工大学公共安全39 北京市纤维素及其衍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新材料40 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化工大学新材料41 北京市水性聚合物合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学新材料42 北京市金属粉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研粉末新材料(北京)有限公司新材料43 北京市特种粉末冶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44 高温合金新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钢铁研究总院新材料45 北京市有色金属新能源基础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新能源46 先进化学蓄电技术与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新能源47 纳米能源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48 化学电源与绿色催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49 北京市太阳能热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新能源50 非常规天然气能源地质评价与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新能源51 北京市高效节能矿冶技术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高端装备52 北京市精密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高端装备53 复杂构件数控加工工艺及装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高端装备54 北京市铁路车辆安全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康拓红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55 北京市变截面辊弯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方工业大学高端装备56 北京市物质成分分析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57 北京市数字电视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58 北京市工业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高端装备59 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现代农业60 农业基因资源与生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农业61 蔬菜有害生物控制与优质栽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现代农业62 畜禽疫病防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现代农业63 北京市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农业64 北京市农村远程信息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现代农业65 森林资源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现代农业66 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节能环保67 温室气体封存与石油开采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节能环保68 北京市污水资源化膜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节能环保69 北京市市政路桥绿色建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节能环保70 园林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与调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71 北京市低变质煤与有机废弃物热解提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节能环保72 污染场地风险模拟与修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73 北京市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节能环保74 云降水物理研究和云水资源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气象局节能环保75 城市道路交通智能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运输76 北京市城市交通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汽车与交通运输77 城市交通节能减排检测与评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汽车与交通运输78 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建筑大学汽车与交通运输79 北京市城轨运行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汽车与交通运输绩效考评“合格”名单序号名称依托单位领域1 材料领域知识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2 石油数据挖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3 北京市卫星通信导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华力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4 北京市光电通信线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亨通斯博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5 北京市移动卫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中交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6 北京市物联网技术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7 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医疗卫生8 北京市临床检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医院医疗卫生9 肿瘤系统生物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生物医药10 心脏药械技术与循证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美中双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物医药11 北京市裸质粒基因治疗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诺思兰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医药12 北京市长效干扰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生物医药13 北京市免疫试剂临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生物医药14 文化创意产业标准化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文化创意15 北京市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新材料16 功能分子与晶态材料科学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17 纳米光子学与超精密光电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新材料18 辐射新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新材料19 北京市轻纺机械机器视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经纬纺机新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20 北京市粉体物料气力输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国电富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节能环保21 油气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节能环保22 北京市高能耗电机变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节能环保23 北京市高速公路智能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云星宇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汽车与交通运输一年期整改名单序号名称依托单位领域1 北京市气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航天益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2 北京市儿童外科矫形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医疗卫生3 北京市园林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林大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农业放弃继续承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名单1 北京市4G测试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新一代信息技术2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与测试验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新一代信息技术3 北京市半导体照明产品开发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朗波尔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节能环保。

2013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立项项目

2013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立项项目

真空相变纳米储能散热器 HH-I900×100 ×600 大温差吸收式换热机组 无模铸型成形机 SMM2000 供热采暖计费节能控制系统 IP 机顶盒 S-Box8600 书生移动图书馆 2.0 LED 手术无影灯—OL9570 睾酮贴剂 泰圣 Taison5000 全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 仪 空心车轴超声波探伤机 石油化工设备检修精细化维护系统软件 面内转换模式薄膜晶体管用液晶材料 面向全媒体业务的多元异构全域智能化 网络系统(简称:全域网) MDS 调度指挥通信系统 血清胃蛋白酶原 I (PGI)测定试剂盒 (酶 免疫分析) 一次性使用双层管材精密过滤输液器 带针 高温型镍钴锰酸锂多元材料 先进封装用高性能键合铜丝 LTE 网络协议一致性测试仪 亚信业务支撑系统 V5.0 无线容量实时自动均衡优化系统 企业服务总线 Sm@rt ESB 九恒星智能资金平台 1.0
天津市科委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2013GRA10001 2013GRA10002 2013GRA10003 2013GRA10004 2013GRA10005 2013GRA10006 2013GRA10007 2013GRA10008 8 英寸<110>无位错硅单晶 混合动力公交车动力总成 一次性体外循环用配套血管路(型号: 成人、儿童、婴儿) 嵌入式轨道浇注材料 柴葛解肌颗粒 家畜用抗寄生虫病伊维菌素透皮溶液 汽车零部件制造大型精密级进模具装备 国瑞数码 DigitalTrust 资源访问控制安 全网关--备案信息监管系统
2013GRA10009 2013GRA10010 2013GRA10011 2013GRA10012 2013GRA10013 2013GRA10014 2013GRA10015 2013GRA10016 2013GRA10017 2013GRA10018 2013GRA10019

2019年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初评通过项目

2019年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初评通过项目
8 炬及老汽提装置智能拆除施工
主要完成单位
海江再生资源利用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刘海江、李国栋、叶 军、 孙 文、褚 龙、刘沛江
9
பைடு நூலகம்
危险废物物化处理系统
清大国华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陈福泰、刘海宁、褚永前、 翟玉斌
河湖底泥生态修复与土壤资源
10
化利用技术及应用
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
刘永兵、李 翔、程言君、 张建中、罗 楠
2019 年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初评通过项目
(排序不分先后)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索 智、王佳妮、杨丽英、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道路工程质量监
金珊珊、李好新、刘元炜、
1
预润式泡沫沥青冷再生绿色循
督站、北京市路桥建材集团、同济大 季 节、李兴海、王 真、
环利用技术及工程应用
学、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北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矿用巡检系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徐州科瑞 陈永银、张海清、曹东升、
19

矿业科技有限公司
张新宇、张喜麟、袁海宾、
高晓生、刘乙霖、李永梅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金盛 王利栋、陈 鹏、叶志勇、
低功耗自适应矿井提升设备无
狄 鑫、阎东慧、刘改叶、
20
线通讯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
张志刚、臧立彬、王立娟、 刘 亮、李庆春、刘俊锋、 王 维、孟凡路、景登才、
崔克克
臧立彬、张志刚、王 斌、 景登才、徐 勇、李庆春、 李 洋、刘少林、周兵兵
连续采煤机-转载机-皮带输送
24 机一体化系统的高效运行关键

太阳能光热转换的核心材料_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研究与发展过程解读

太阳能光热转换的核心材料_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研究与发展过程解读
根据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应用对象,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经历了涂料型、电化学型、真空镀膜等3个不同的涂层研究发展阶段。
展趋势的需求,电化学方法制备光谱选择性吸收黑铬涂层已经发展为连续化生产技术。
1981-1983年,黄涵芬、赵玉文、张宝英等人研制了铝阳极化电解着色选择性吸收涂层(α=0.92~0.96,ε=0.10~0.20)。由于铝制集热器是当时最普遍采用的太阳集热器,所以铝阳极化电解着色选择性吸收涂层对这种集热器具有特殊的意义,此外,它还具有生产过程能耗低、污染小、成本低等优点。1987年,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引进了铝复合条带轧机生产线,为了满足太阳集热器铜铝复合条带的生产要求,黄涵芬、韩建功、李小苏等人经过科技攻关,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并建成了连续式阳极化电解着色选择性吸收涂层生产线,实现了涂层大批量规模化生产,年产量达到十几万平方米,该项技术获得了1993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太阳集热器技术的不断进步,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研究工作也在不断发展。1986-1988年,赵玉文、谢光明等又研制了黑钴选择性吸收涂层。该涂层具有良好的光谱选择性(α=0.92~0.96,ε=0.06~0.08),适合应用在工作温度较高的真空集热管上,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采用该涂层生产的Ф65mm热管式真空集热管其性能已达到荷兰飞利浦公司同类产品的水平。
料,必须是一种复合材料,即由吸收太阳光辐射和反射红外光谱2部分材料组成。吸收辐射是指当辐射通过物质时,其中某些频率的辐射被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等)选择性地吸收,从而使辐射强度减弱的现象。吸收辐射的实质,是物质粒子发生由低能级(一般为基态)向高能级(激发态)的跃迁。在太阳光谱区,波长在0.3~2.5μm的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对该光谱区的光量子吸收是关键,因此,涂层材料中只有存在与波长0.3~2.5μm光子的能量相对应的能级跃迁,才具有较好的选择吸收性。一般来说,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和半导体等发色体粒子的电子跃迁能级与可见光谱区的光子能量较为匹配,是制备太阳能选择性涂层吸收

北京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北京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
毕勇刚张 统廖日红李世荣刘春明陈亦力王守中刘 操杨建州董春宏
二等奖
17
2011能-2-001
空间高分辨X射线谱仪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王焕玉张承模汪锦州梁晓华崔兴柱彭文溪曹学蕾杨家卫张家宇高 旻
二等奖
18
2011能-2-002
大规模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全过程仿真建模、软件开发及工程应用
张世龙
二等奖
9
2011电-2-005
国标地面DTMB强制标准芯片组
北京海尔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
徐加全阳艳春李洪广戴书胜孙 波李 广赵亚茹张继达
二等奖
10
2011材-2-001
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材料及先进制备技术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清华大学
陈蕴博王淼辉葛学元褚作明白秉哲方建儒左玲立金 康
二等奖
11
2011材-2-002
二等奖
27
2011交-2-001
北京地铁新线开通风险检测及控制技术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钟茂华刘 建史聪灵张 岚何 理楚柏青石杰红胡清梅王 敏胥 旋
二等奖
28
2011交-2-002
重载提速列车制动材料的研究
清华大学
北京思凯飞翔科技有限公司
周兆英高 波朱 荣熊 威赵 鹏郭 奇刘晓燕
一等奖
11
2011制-1-002
溶浸采矿基础研究与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
吴爱祥王洪江尹升华王贻明韩 斌杨保华刘金枝王少勇姚高辉
一等奖
12
2011制-1-003
“绿色”超低损害钻井液与废弃钻井液污染治理新技术

领导及行业专家名单(部分)

领导及行业专家名单(部分)

领导及行业专家名单科技计划管理石定环国务院参事国家新材料生产力促进中心理事长徐锭明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元京国家发改委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童有好工信部中小企业中心高级经济师郑敏政工信部基础产品重大工程司副司长张序国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党委书记程秀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胡世辉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黎懋明科技部国家科技评价中心研究员邵立勤科技部高新司顾问、原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教授卞曙光科技部高技术中心二处处长、高工史冬梅科技部高技术中心李临西科技部火炬中心赵传超科技部火炬中心生产力促进处处长郭俊峰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处副处长王瑞明科技部火炬中心原主任研究员阿荣科技部火炬中心处长刘进长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先进制造处处长王德智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审理处处长许栋明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受理部部长王德花科技部火炬中心创新基金管理中心高工欧阳晓光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地方科技工作处研究员高立新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评估与推广处处长张庆风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高工翟宝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处长林友华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金石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研究员傅旭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申同贺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教授/研究员新材料陈弘达国家863计划新材料评委、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所长助理科技开发处处长徐坚国家材料领域863计划、973计划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于希椿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材料委员会主任委员潘峰清华大学材料研究院院长、“863”专家功能材料组长罗道友北京化学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科技项目评审专家谢建新国家863计划评委、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卢忠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总工、教授张国成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益小苏863专家、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科技委主任战凯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副院长欧阳世翕国家973计划材料领域咨询专家组成员袁桐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高工/秘书长刘曼朗冶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处长、高工方瑛中国有色总公司处长、教授级高工石力开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授金其坚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原副总工、教授级高工李义春清华大学,国家现代材料科技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副教授郭志猛北京科技大学粉末冶金所所长、博导,教授柴立民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副总工、教授王焱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高温所主任、教授袁桐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集成电路处秘书长、高工文献军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主任、高工付祝明首钢冶金院副院长、高工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张忠孝国家863先进能源技术领域专家吴锋国家973绿色二次电池项目首席科学家组长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开发中心主任翟勇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调研室兼职教授/副主任侯睿机械工业节能与资源利用中心教授/主任刘英洲机械工业节能与资源利用中心秘书长、高工陈立泉国家清洁能源中心主任、院士徐培新物资节能中心高工/副主任翟克俊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高工辛定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申同贺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教授蒋文斌清华大学煤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调试及试验部技术总监李一中国家用电器研究会秘书长、高工常毅北京照明电器协会高工林以达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高级工程师曲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处长、高工王文堂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秘书长、高工邱新平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王敬忠中国电池工业协会高工曹国庆中国电池工业协会高工/副秘书长李洪杰北京节能环保服务中心高工陶毅北京节能环保服务中心高工李东茹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部副主任、教授张世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王德英北京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教授/高工李仲明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研究员环保领域牟广丰环境保护部环评司研究员陈尚芹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教授级高工董保澍环保产业协会固体废物委员会主任宋安宁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高工/主任王凯军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杨书铭北京纺织环境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栾兆坤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试验室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导庄德安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梁熙彦北京环境监测站总工、研究员易斌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任、高工朱廷钰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发处处长、博士环境清洁技术课题组组长郭宝林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研究员、高工易江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吕武轩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志辉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开连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环保所教授级高工金宜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马殿祺机械科学研究院环保所研高信息与通信领域周迎科技部火炬中心教授刘欣然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处长、高工侯增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澎国家863计划评委、中国科学院软件所郑人杰清华同方公司教授陈彬大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高工张向阳中科院软件工程中心总工、研究员刘健明国家电网公司科信部主任、教授李维中国软件登记中心主任、高工杨建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范玉顺清华大学CIMS中心教授梁玉庆北京市交通工程科研所研究室主任、高工何雨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主任、高工许榕生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计算中心研究员陈进对外经贸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韩承德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性能计算机室员主任、研究张金荣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原魁中科院自动化所高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导李平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电子所智能信息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刘琳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检中心第一检测部主任、副研究员邓雷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秘书长林素芬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高工陆锁链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信息中心原主任、高工张永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教授级高工肖向峰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力电子分会秘书长、教授胡伟义中国通信协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丁道齐国家电网公司国电通信中心原主任、教授徐安士北京大学电子学系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岳光新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杨威国家广电总局有线电视研究中心高工高风吉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胡立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标准规划研究院教授马德元北京兆维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副主任教授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程鲁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主任药师王澍仁国家食药监局高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工张启明中国生物制品药品检定院原药检处处长研究员叶祖光国家中药新药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员殷文娟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科技部副主任胥云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瑞祥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考试委员会委员科技计划评审专家教授刘建勋国家药品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副院长殷文娟原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唐佩福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卫东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工程保障中心北大、北航、北理工兼职教授主任、研究员、博师生导师吴淞医科院药物所研究员齐宪荣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王睿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室教授王洪钟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程桂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教授仲伯华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恽榴红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杜力军清华大学研究员肖新月药品与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雷燕中国中医研究院处长车明凤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评审委副研究员王福清国内贸易局科技管理中心处长、高工庄逢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系研究员焦海川中国医疗器械产品认证委员会委员、全国临床医学工程学会常务副主任马凤领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高工贾亚玲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高工生物农业领域刘兴海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研究员林友华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欧阳晓光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地方科技工作处研究员王振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昆虫研究室主任李永平全国农技推广站高工林友华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研究员司徒建通农业部全国水产推广总站副站长周卫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研究员、主任黄鸿翔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所研究员文学中国农科院科技局研究员马树恒中科院植物所副处长研究员文杰农科院畜牧所研究员李学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顾若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处长孙慧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徐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主任/博导刘相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木泰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研究员杜志龙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所教授裘季燕北京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郭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张培君北京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赵耘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副研佘锐萍中国农大动物医学院教授周素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主任/副研李鹏高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教授装备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领域呼淑清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装备办处长张科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电设备中心主任马敬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部处长李守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部处长查长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机电产品进口办公室主任李宽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办公室处长钟约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宝雨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零件轧研究中心副主任强毅机械院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教授王正伟清华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所所长沙宝森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理事长盛伯浩北京机床研究所教授叶佩青清华大学精仪系副教授郑锡荣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高工赵关虹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高工刘德山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高工卢楚銮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研究员北京机电研究所张强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司局级研究员张仁青中国兵器工业设计五院汪福沾航空一集团625所原副总工、研究员何志明科技部火炬中心高工钱念慈石化局科技办高工冯宝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主任、高工张之敬北京理工大学系主任、教授吴晓峰航空303所杨尔庄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秘书长。

太阳能光热转换的核心材料_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研究与发展过程

太阳能光热转换的核心材料_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研究与发展过程

太阳能光热转换的核心材料_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研究与发展过程太阳能光热转换核心材料——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研发过程■文/谢光明北京太阳能研究所有限公司太阳能光热应用无疑是人类利用太阳能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然而,由于其到达地球后能量密度小且不连续,给大规模开发利用带来困难。

长期以来,如何将低品位的太阳能转化为高品位的热能,并丰富太阳能,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在现有的一系列光热应用技术中,选择性吸收涂层技术被公认为核心技术,在提高太阳能热转换效率和促进太阳能光热大规模应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北京太阳能研究所是中国较早开展这项工作的单位之一。

本文将从原北京太阳能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入手,介绍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技术。

1,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基础这个常识1。

顾名思义,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基本概念是对光谱吸收具有选择性的涂层材料简而言之,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在可见光区具有较高的吸收率(α),在红外区具有较低的发射率(ε),这也是选择性吸收涂层光学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

由于太阳能和集热器的吸收面以粒子辐射的形式传输,只有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才能吸收尽可能多的太阳能,同时尽可能少的减少自身的热辐射损失,从而达到提高太阳能光热转换效率的效果。

材料必须是复合材料,即它由吸收太阳辐射和反射红外光谱的两部分材料组成吸收辐射是指当辐射穿过物质时,某些频率的辐射被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等)选择性吸收的现象。

)构成物质,从而减弱辐射强度。

吸收辐射的本质是物质粒子从低能级(通常是基态)到高能级(激发态)的转变在太阳光谱区,波长为0.3 ~ 2.5μ m的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在该光谱区光的量子吸收是关键。

因此,只有在涂层材料中存在与波长为0.3 ~ 2.5μ m的光子能量相对应的能级跃迁,才能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吸收。

一般来说,发色团粒子如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和半导体的电子跃迁能级与可见光谱区的光子能相对匹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有限公司
中高温产品及工程应用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发展无污染、可再生的新能源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必由之路。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洁净能源。

开发利用太阳能,对于节约常规能源、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合理、高效地大规模利用太阳能一直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热门方向。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把“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作为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并且专门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鼓励和促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

2007 年国家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充分利用水电、沼气、太阳能热利用和地热能等技术成熟、经济性好的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争到2010 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 年达到15%。

太阳能热利用分为低温(40~80℃)、中温(80~250℃)和高温(>250℃)三类,应用领域对应主要是生活用热,工业用热、供热空调和太阳能热发电等。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我国主要应用集中在低温生活热水领域。

2009 年,太阳能热水器被列入“家电下乡”产品。

据统计,至2010 年,国内太阳能热水器总产量已经达到4900 万平方米,比2000 年增长了7.6 倍,太阳能热水器的保有量已经达到1.68 亿平方米,比2000 年增长了6.5 倍,比2009 年增长了15.9%。

全行
业产值达到735 亿元,比2009 年增长了22.5%,全行业就业人数达到250 万人,行业内有20 多家企业产值过亿元,50 余家中等企业产值5000 万元以上。

其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接近70%,工业能耗中50%为工业热能消耗,其中大部分热能需求为180℃的热能,应用太阳能中温技术,很大程度上能够替代缓解该领域常规能源消耗,在食品、纺织、印染、茶叶、烟草等诸多行业有广泛用途。

太阳能空调系统是利用太阳辐射能达到制冷空调目的的一种装置,主要由太阳能集热器和吸收式制冷机组成。

一方面,太阳能空调具有季节适应性强的优点,即空调能力随着太阳辐射能的增大而增大,而这正好与夏季人们对空调的要求相匹配;另一方面,太阳能集热器的工作温度越高,则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系数(COP)越高,因而太阳能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也就越高因此高温太阳能集热器最适宜用于太阳能空调系统。

太阳能热发电作为太阳能高温应用项目,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关键技术产业化可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太阳能热发电具有蓄热调峰功能,可以根据电网需求平稳输出动力,因此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

按太阳能采集方式划分,太阳能热发电站主要有塔式、槽式、碟式和菲涅尔式四类。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是利用抛物柱面反射镜将阳光聚焦在真空集热管接收器上,使接收器内的传热工质加热,然后将传热工质输入换热器,产生过热蒸汽,推动常规的汽轮发电机组发电。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方式是目前在建太阳能热发电的主要途径。

直通式真空管是槽式太阳能聚光器中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金属为吸热体,两端通过玻璃和金属封接技术连接使金属吸热体固定在真空玻璃管内,与槽形抛物面镜聚光器和跟踪装置构成一维线聚焦的中高温太阳能集热系统。

系统工作温度可以达到390℃。

直通式真空管具有工作温度高、承压能力强、耐热冲击性能好、技术较成熟等诸多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工业加热、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槽式热发电等。

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是我国太阳能利用领域中最大的专业研究开发机构,是国家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

研究开发领域涉及太阳能热利用、光伏发电、太阳能材料和高效节能。

二十五年来共承担科研任务258项,其中包括国家攻关项目30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获国家专利193项,荣获国家和部、市级科技进步奖49项。

该所是国内最早开展太阳能与建筑结合集热器研究和应用单位,在平板太阳集热器领域,引进铜铝复合条带生产线,并配套研发铝阳极化太阳选择性涂层生产线,使国内平板技术达到国外先进水平,随后也开发连续化黑铬涂层生产技术和磁控溅射太阳选择性涂层生产技术;近年来,在自主研发的热管真空管基础上,研发了易与建筑结合的直流真空管集热器,产品应用于奥运场馆等国家重点工程,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

目前,产品也开始应用于北京等城市太阳能应用项目,具有较高市场前景。

该所控股子公司——北京桑达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设在距北京40
公里的河北三河市建有年产50万支金属真空管的生产能力的加工基地,占地27000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为8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属吸热体真空管生产基地。

国内市场由北京太阳能研究所有限公司的负责销售;国外市场,在德国设有分公司,并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30国家设有代理、销售商。

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有限公司是科技部太阳能光热联盟的核心成员,中高温直通式真空集热管是北太所研发的新产品,该产品包含多项创新技术,比如玻璃金属封接技术、高温高性能太阳能选择性涂层技术、玻璃减反射技术、吸氢技术等关键技术,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实现中高温直通式真空管中试生产,产品应用于国内多项太阳能中高温研究项目。

目前国内槽式太阳能中高温项目中使用集热管90%以上来自本公司,是国内目前唯一可批量生产槽式真空集热管的公司。

图1 中高温集热管示意图
图2北太所生产的槽式聚光集热管实物图
图3 四米高温真空集热管
中高温直通管目前已批量供应市场,其中中温直通管已用于国内太阳能空调系统,高温直通管已提供给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和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用于科研项目,并且参与中国华电集团重点项目《槽式太阳能电站关键技术研究》和中航空港通用设备有限公司《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工程化示范装置》项目,直通管性能得到检测和验证。

图4 采用北太所中温管的太阳能空调系统(湖南)
图5 采用北太所中温管的德州太阳能空调系统
图6采用北太所高温管的华电槽式太阳能发电集热示范系统
图7 采用北太所高温管的中航太阳能集热系统
图8 采用北太所高温管的韩国太阳能集热系统
北太所中高温集热管规格和性能参数
近几年槽式太阳能热电站每年以几百万规模建设,每建设一个100 MW的槽式电站,需要4米的直通型真空管5万支,因此现有的集热管生产企业SCHOTT和SOLEL公司生产订单已排到几年以后。

为了满足太阳能热发电迅速发展需要,SOLEL公司在2007年投资2500万美元建设新厂把产能扩大三倍,SCHOTT公司在美国加州投资建设一个生产厂,以满足美国市场需求。

由于存在较高技术壁垒,其它生产企业近期无法涉足该领域。

按每年槽式太阳能热发电以500 MW到1000MW增长,每年需要真空管接近20~40万支,销售额达到20~40亿元。

如考虑到现有电站
维护更换所需真空管,市场容量会更大。

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正在建设中高温集热管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各种中温和高温集热管10万只以上,实现年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