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S1切换占比专题优化分析报告
LTE网络优化分析报告分析

LTE网络优化分析报告分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LTE网络优化分析报告分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LTE网络优化分析报告分析的全部内容。
LTE网络优化分析报告2017年1月目录1、网格背景 (3)2、指标统计 (4)3、测试效果图 (5)4、异常事件分析 (5)4。
1弱覆盖分析 (5)4.2重叠覆盖分析 (6)4.3 MOD3干扰分析 (7)4。
4 VOLTE掉话问题分析 (7)4。
5 CSFB质差问题分析 (8)4。
6 掉话分析 (9)4.7 CSFB未接通分析 (9)5、测试总结 (10)1、网格背景广州LTE商用两年时间小区数量从2014年初至目前从2000多个增长到35000多个,规模已远超运营10多年的GSM,案例网格站点数宏站加微小1542个站点,共4630个小区。
LTE D频段使用2575—2615MHz60M共3个频点,F频使用1880—1900MHz20M 共1个频点,E频使用2320—2370MHz40M共2个频点,充足的频率资源使得网络覆盖广、网内干扰少、系统容量大.2、指标统计LTE业务指标分析本次测试广度覆盖率达99.86%、深度覆盖率达93。
78%、SINR≥0 99。
83%,看出案例网格覆盖较好,干扰水平也较为理想。
下载速率54。
38Mbps,上传5。
1Mbps,数据业务速率良好,测试未出现掉线.本轮测试于2017年1月,属于建网后期,网格覆盖空洞已解决绝大部分,小区覆盖控制理想,宏站频率利用率较好,使网内干扰少,路测平均速率大部分已达50M以上。
LTE实战技巧之切换成功率优化

LTE实战技巧之切换成功率优化1 概述LTE切换成功率是运营商重点考核的三大指标之一,作为后台人员,在处理Top坏小区的时候,不可能每次都要求前台去复测重现、分析信令,因此如何在没有前台测试数据支持下,从各种网管统计数据中交叉分析互相印证、判断低切换成功率的原因并加以解决是KPI分析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本文从切换的统计点、信令流程、数据分析及常见问题环节几个方面对切换成功率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2 切换流程及统计点我们先来看看切换成功率的计算公式,切换成功率有两个公式:不含切换准备的切换成功率:切换成功率(不含切换准备)=切换成功次数/切换尝试次数*100%含切换准备的切换成功率:切换成功率(含切换准备)=切换成功次数/切换请求次数*100%各地运营商的关注指标视各自的情况有所不同。
按照涉及的网元关系,切换可以分为三大类:eNB内切换、eNB 间X2切换及eNB间S1切换。
其中eNB内切换不涉及邻区配置参数,并且站内切换涉及网元少,一般切换成功率较高;eNB间X2切换次数最多,对全网切换成功率影响最大,S1切换次数较少,并且与X2切换信令流程较类似。
因此我们以X2切换为例进行流程分析,考察切换成功率指标的统计点。
eNB间X2切换的信令流程如下:一个完整的切换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eNB发送测量控制,UE根据当前小区的测量控制信息,将符合切换门限的小区进行上报;2、源小区在收到测量报告后通过X2向目标小区发送HO Request申请资源,切换成功率计算公式中的第一个统计项HO_Req 的信令统计点就在这里(也叫切换准备);3、目标小区准备好相应资源,并将终端的接纳信息以及其它配置信息反馈给源小区;4、源小区将目标小区的接纳信息及配置信息发给终端,告知终端目标小区已准备好终端接入,重配消息里包含目标小区的测量控制;HO_Attempt在此计数;5、终端使用重配消息里的接入信息接入目标小区,核心侧完成路由切换后,目标小区通知源小区释放资源,切换成功,此时源小区的HO_Success统计在此计数。
LTE切换专题优化指导书

LTE切换专题优化指导书目录1.概述 (4)2.LTE切换概念 (4)2.1LTE切换分类 (4)2.2LTE切换目的 (5)2.3LTE切换测量 (6)3.LTE切换信令流程 (7)3.1eNB站内切换 (7)3.2基于配置X2接口的eNB站间切换 (8)3.3基于S1的eNB站间切换 (10)4.LTE小区切换事件及相关参数设置 (12)4.1LTE切换中A1事件测量参数 (14)4.1.1A1-ThresholdRSRP参数设置 (15)4.1.2hysteresisA1参数设置 (16)4.1.3timeToTriggerA1参数设置 (16)4.1.4triggerQuantityA1参数设置 (17)4.2LTE切换中A2事件测量参数 (17)4.2.1A2-ThresholdRSRP参数设置 (19)4.2.2hysteresisA2参数设置 (20)4.2.3timeToTriggerA2参数设置 (20)4.2.4triggerQuantityA2参数设置 (21)4.3LTE切换中A3事件测量参数 (21)4.3.1filterCoefficientEUtraRSRP参数设置 (22)4.3.2A3-Offset参数设置 (24)4.3.3hysteresisA3 (25)4.3.4timeToTriggerA3 (26)4.3.5cellIndividualOffsetEUtran(Ocn) (28)4.3.6triggerQuantityA3 (30)4.3.7reportIntervalA3 (31)4.3.8reportAmountA3 (32)4.3.9maxReportCellsA3 (34)4.4LTE切换中A4事件 (35)4.5LTE切换中A5事件 (35)4.6LTE切换中B1事件 (36)4.6LTE切换中B2事件参数设置 (36)5.LTE切换优化思路及出现场景 (38)5.1LTE切换优化思路 (38)5.1.1上行信道质量差导致切换失败 (39)5.1.2同PCI干扰导致切换失败 (39)5.1.3模3干扰导致切换失败 (40)5.1.4外部干扰导致切换失败 (40)5.1.5UE 邻区漏配问题导致切换失败 (40)5.1.6UE接入失败导致切换失败 (41)5.1.7UE下行质量差导致测量报告丢失 (41)5.1.8切换执行命令丢失导致切换失败 (41)5.1.9未收到RRC重配置完成消息导致切换失败 (42)5.1.10X2_IP配置错误导致切换失败 (42)5.1.11X2切换准备时间过长导致切换失败 (42)5.1.12目标侧发送PATH_SWITCH_REQ未收到响应切换失败 (43)5.1.13eNB内小区切换不及时导致切换失败 (43)6.LTE切换优化案例 (43)6.1邻区漏配导致切换失败 (43)6.2邻区错配导致切换失败 (47)6.3模三干扰导致切换失败 (50)6.4同PCI干扰导致切换失败 (51)7.总结 (54)1. 概述无线网络最大特点在于移动性控制,对于终端在不同小区间的移动,网络侧需要实时监测UE信号变化并控制在适当时刻命令UE做跨小区的切换,以保持其业务连续性。
lte网络优化报告

LTE网络优化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LTE(Long Term Evolution)网络进行优化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升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
问题识别在进行网络优化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识别出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有LTE网络的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覆盖不足:部分区域的信号覆盖不稳定,导致用户在特定地点和时间无法正常使用网络服务。
2.容量不足:高峰时段,网络负载过重,导致数据传输速度下降,延迟增加,影响用户的上网体验。
3.干扰问题:多个基站之间的干扰导致信号质量下降,进而影响用户的通信质量。
解决方案1. 覆盖优化为了解决覆盖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新增基站:在信号覆盖不足的区域建设新的基站,以弥补信号盲点。
•室内覆盖优化:在室内区域增加小基站或分布式天线系统(DAS),提供更稳定的信号覆盖。
2. 容量优化为了提升网络容量,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法:•频谱资源优化:合理分配和利用可用频谱资源,以增加网络容量。
•增加小区数量: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小区数量,分散用户负载,提升网络性能。
•引入载波聚合技术:通过将多个频段的载波进行聚合,提高用户的数据传输速度。
3. 干扰优化干扰问题是影响网络性能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解决干扰问题:•基站定位优化:通过合理设置基站的位置和方向,减少不必要的基站之间干扰。
•功率控制:合理调整基站的发射功率,避免功率过大导致的干扰问题。
•频率规划:合理规划频率资源,减少邻频干扰和自干扰。
测试与评估为了验证网络优化效果,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测试与评估:1.覆盖测试:在问题区域进行覆盖测试,测试信号强度和覆盖范围是否得到改善。
2.容量测试:在高峰时段进行容量测试,测试数据传输速度和延迟是否得到改善。
3.干扰测试:对问题区域进行干扰测试,测试信号质量和通信质量是否得到改善。
结论通过对LTE网络优化的措施和测试与评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增加基站数量和室内覆盖优化,解决了覆盖不足的问题,提升了信号覆盖范围和稳定性。
LTE切换专题优化

LTE切换优化专题 1. 切换概述 LTE系统是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当用户从一个小区移动至另一个小区时,与其连接的小 区将发生变化,执行切换操作。按照源小区和目标小区的从属关系和位置关系,可以将切换 做如下的分类。 1) LTE系统内切换:包括eNodeB内切换、通过X2的eNodeB间切换、通过S1的eNodeB 间切换。 2) LTE与异系统之间的切换:由于LTE系统与其他系统在空口技术上的根本不同,从 LTE小区切换到其他系统的小区,UE不仅需要支持LTE的OFDM接入技术,还需要 支持其他系统的空口接入技术,可能出现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LTE与GSM之间的切换、LTE与UTRAN之间的切换、LTE与WiMAX之间的切换。 连接状态: 连接状态指ECM-CONNECTED状态,其主要特征如下: 1) UE和网络之间有信令连接,这个信令连接包括RRC连接和S1-MME连接两部分; 2) 网络对UE位置所知精度为小区级; 3) UE移动性管理由切换过程控制; 4) S1释放过程将使UE从ECM-CONNECTED状态迁移到ECM-IDLE状态。 切换的目的: 基于当前网络服务质量的切换:切换的基本目标 指示UE可与比当前服务小区信道质量更好的小区通信 为UE提供连续的无中断的通信服务 同频切换和异频切换 基于当前网络覆盖的切换: UE失去当前RAT的覆盖,异系统切换 基于当前网络负荷的切换 覆盖当前区域小区负载不平衡时 资源共享,同频/异频/异系统切换
1.1 切换测量 1.1.1. 切换三部曲
图1-1切换三部曲 测量
测量控制 测量的执行与结果的处理 测量报告 主要由UE完成 判决 以测量为基础 资源申请与分配 主要由网络端完成 执行 信令过程 支持失败回退 测量控制更新
1.1.2. 测量信息 通知UE需要测量的对象、小区列表、报告方式、测量标识、事件参数等 测量条件改变时,eNB通知UE新的测量条件。
LTE切换优化专题_参数功能和优化思路

内容:参数功能及设置、切换原理、信令流程、优化案例等。
1LTE切换原理1.1Intra-eNodeB切换触发事件:A3事件(同频切换),A5事件(异频切换)当UE从当前所处的服务小区切换到同一eNodeB下的另一小区时,会发生Intra-eNodeB切换。
基于X2接口的切换触发事件:A3事件(同频切换),A5事件(异频切换)当两个eNodeB之间存在X2接口时,UE从当前所驻留的服务小区切换到另一eNodeB时,可采用基于X2接口的切换。
基于S1接口的切换触发事件:A3事件(同频切换),A5事件(异频切换)当两个eNodeB之间不存在X2接口,或X2接口不可用时,UE从当前所驻留的服务小区切换到另一eNodeB时,可采用基于S1接口的切换。
1.1.1LTE到3G的切换实现LTE到3G的切换首先需要满足几个前提:1.网络侧,LTE系统和3G系统均支持 LTE到3G的PS切换2.UE侧,UE需要支持LTE到3G的PS切换,UE的Feature Group Indicatorbit位8 和bit位22数值必须为1。
LTE到3G切换的流程概述:1.LTE基站如果收到UE上报的A2测量报告,发现LTE的覆盖较差。
2.LTE基站通过RRC重配置消息对UE配置B2事件的测量的相关参数。
3.LTE基站收到B2事件的测量报告后,通过MobilityFromEutranCommand通知UE发起到3G的切换。
4.LTE基站收到UE上发的MobilityToUtranComplete,切换成功。
主要的LTE RRC空口信令:●UE上报B2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UE在LTE小区收到往3G切换命令:MobilityFromEutranCommandUE向LTE小区反馈到3G切换成功:MobilityToUtranComplete 具体的切换信令流程如下:1.切换准备信令流程(3GPP 23.401)2.切换执行信令流程(3GPP 23.401)1.1.2LTE到2G的切换LTE到2G的具体切换信令流程:1.切换准备信令流程(3GPP 23.401)2.切换执行信令流程(3GPP 23.401)1.1.33G到LTE的切换3G到LTE的具体切换信令流程:1.切换准备信令流程(3GPP 23.401)2.切换执行信令流程(3GPP 23.401)1.1.42G到LTE的切换2G到LTE的具体切换信令流程:1.切换准备信令流程(3GPP 23.401)2.切换执行信令流程(3GPP 23.401)2LTE切换问题优化方法及流程2.1LTE主要切换问题2.1.1邻区配置邻区配置不合理案例:问题描述:通过统计观察到到小区70736-4的切换成功率为0%,而到70272-2的切换尝试次数为0。
目标站点未加入MME POOL导致S1切换成功率低问题分析

目标站点未加入MME POOL导致S1切换成功率低1 问题描述华为区域L网指标晚忙时(21:00~22:00)S1接口切换成功率整体指标偏差,取近7天晚忙时212 问题定位2.1 切换指标分析1.S1切换成功率定义为:尝试次数/成功次数,包含准备与执行阶段。
KPI分析切换失败发生在准备阶段,原因为L.HHO.Prep.FailOut.PrepFailure,如下图所示:根据打点统计可知,切换失败为目标小区回复切换准备失败导致,如下图所示:2.2 信令分析1.选5个TOP站点进行S1/X2/Uu标口跟踪,从标口跟踪中可知,基站首先尝试X2切换,但目标站点回复切换准备失败,目标回复切换准备失败具体原因为“unknown-MME-Code”,之后eNodeB 尝试S1切换,MME回复切换准备失败“unknown-targetID”,如下图所示:2.跨MME切换场景,在X2切换过程中,源侧eNodeB会将UE曾经接入的MME信息带给目标侧,目标侧会检测MME code与自身建立S1的MME code对比,如果发现在已经建立的S1信息中没有对应code,则会发送失败信息。
HO REQ信息中源侧MME code = 13.根据信令跟踪,可知目标eNodeB ID = 0x535ec = 341484。
查询S1信息可知,目标站点仅建立了到绍兴的S1链路:即MME code=2:源侧则在MME pool中,连接杭州和绍兴两个EPC:综上所述,当UE之前进入的是杭州的EPC切换至目标站eNodeB ID = 341484时,由于目标站没有加入POOL中,即没有连接到杭州的MME,导致切换准备失败。
4.跟踪的到的切换失败均发送在目标站eNodeB ID = 3414843.处理解决核查了eNodeB ID = 341484为室分站点LF_H_椒江枢纽楼BBU14,该站点S1配置只配置了绍兴的MME pool里面,该站点下挂6个RRU在mapInfo图上可以看出来确实是在TOP站点附近。
LTE切换成功率分析-中兴20140818

切换分析1.全网切换指标统计近期切换成功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对切换失败原因进行统计,发现切换成功率降低与目标侧准备失败上升呈相同趋势,原因为近期核心网组POOL,个别站点漏配路由导致周围小区向该基站切换入全部失败和邻区参数存在5000多条不一致导致切换出侧准备失败。
这两个问题在8月14日下午部分进行处理,8月15日切换成功率回归到98.07%,但仍跟8月6日98.5%存在差距。
提取8月17日切换成功率相关指标,发现子网-1、子网-2、子网-3、子网-4切换成功率差的主要原因为准备失败-目标侧准备失败;子网-6切换成功率差的主要原因为准备失败-其他原因。
子网1:子网2:子网3:子网4:子网5:子网6:子网10:集团切换成功率公式:(C373250980+C373261280+C373271580+C373281880+C373292180+C373302480)/(C3732509 00+C373250901+C373250902+C373250903+C373261200+C373261201+C373261202+C37326 1203+C373271500+C373271501+C373271502+C373271503+C373281800+C373281801+C373 281802+C373281803+C373292100+C373292101+C373292102+C373292103+C373302400+C3 73302401+C373302402+C373302403+C373250988+C373261289+C373271588+C373281888+ C373292189+C373302488)相关计数器说明如下表:2.切换的信令流程及相关的失败信令点统计①S1的目标侧准备失败,此时说明切换请求并没有到目标侧小区,在MME侧已经回了失败。
从现网排查出的主要原因是核心网组POOL个别站点漏配或错配远端地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16 页 目录 一、S1切换占比专项优化需求分析 ................................................................................................ 1 1.1 专项背景 .......................................................................................................................... 1 1.2 专项思路 .......................................................................................................................... 2 二、S1切换占比专项优化实施方案 ................................................................................................ 2 2.1 S1切换与X2切换的区别 ............................................................................................... 2 2.2 具体切换信令 .................................................................................................................. 3 2.3 导致S1切换主要原因及处理思路 ................................................................................ 5 2.3.1 S1切换占比过高主要原因 .................................................................................. 6 2.3.2 S1切换占比处理思路 .......................................................................................... 6 2.3.3 S1切换占比处理工作 .......................................................................................... 7 2.4 相关案例介绍分析 .......................................................................................................... 8 2.4.1 目标基站故障导致S1切换准备失败 ................................................................. 8 2.4.2 邻区移动网络码配置错误导致S1切换失败 ................................................... 10 2.4.3 X2链路故障导致S1切换 .................................................................................. 13
一、S1切换占比专项优化需求分析 1.1 专项背景 第 2 页 共 16 页
切换成功率以及切换时延是移动保持类的重要指标之一,按照涉及的网元关系可以分为ENB内切换成功成功率、ENB间(包括X2切换和S1切换)切换成功率。切换成功率的高低以及切换时延的多少,直接影响用户感受,是重点考核的KPI指标之一。
由于S1切换的流程比X2切换多,存在的信令交互节点也比X2切换多,不仅在切换过程中耗时较多,且切换失败的风险会高于X2切换。S1切换主要用于跨MME之间的基站间的切换。X2切换是LTE网络特有的切换流程和优势,在提高S1切换成功率的同时,尽量降低S1切换占比,可以有效提高全网的切换成功率,降低切换时延,改善用户的感知。
S1切换占比专项优化调整前:S1切换占比在10%左右; S1切换占比公式:S1切换占比=S1切换请求次数/(基站内切换请求次数+X2切换请求次数+S1切换请求次数)
1.2 专项思路 1、 第一步,进行全网存在S1切换请求的小区进行分析和收集,对和S1切换流程中的相关过程参数和操作的收集,不仅要收集日常修改的优化参数,还包括一些常涉及的操作,例如X2链路配置、需要上站进行排障操作的站点等;对这些参数和操作的工作需求进行分析汇总; 2、 第二步,对S1切换占比优化的调整和相关操作进行整理,确定主要工作内容:全网SCTP链路状态核查调整优化、现场邻区关系测试优化、故障站点排障、切换参数优化调整; 3、 第三步,S1切换占比优化整理出的主要工作内容实施,KPI指标同步跟踪监控处理效果评估并进行分析反馈以方便进一步优化调整; 4、 在专项实施过中,对S1切换占比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完善进行收集整理,总结主要问题处理案例,并提出相应的改进优化方案,并将S1切换占比加入日常KPI优化指标中。
二、S1切换占比专项优化实施方案 2.1 S1切换与X2切换的区别 第 3 页 共 16 页
根据源eNB和目标eNB是否连接到同一个MME以及他们之间是否存在X2连接,LTE中的切换分为X2切换和S1切换。LTE中将缺省进行X2切换,除非源和目标eNB之间不在同一个MME的范围或者不存在X2连接。在X2切换过程中,MME保持不变,而与之相连的SGW则有可能发生改变。X2切换过程是在两个eNB之间直接进行的,在切换成功后才通知MME进行路径切换。
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切换准备上,S1切换处理要比X2多两条信令消息,X2的切换时延从测试统计出大概在30ms左右,S1的切换时延要比X2切换的多出20ms左右,而如果切换时延定义为重配置到重配置完成,则切换时延没有差别,但整个切换流程S1切换用时仍然多于X2切换用时。另外二者的传输时延也存在不同。
2.2 具体切换信令 基站间S1切换测试流程,如图1所示: 第 4 页 共 16 页
Legendpacket datapacket data UL allocation2.Measurement Reports3.HO decision4.HANDOVER REQUIRED
6Admission Control8 Handover Command9 RRC Conn. Reconf. incl. mobilityControlinformation
DL allocation
Data Forwarding14.RRC Conn. Reconf. Complete
UESource eNBTarget eNBServing GatewayDeliver buffered and in transit packets to serving Gateway
Buffer packets from Serving Gateway12Synchronisation
13.UL allocation + TA for UE
L3 signallingL1/L2 signallingUser Data
1. 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Handover CompletionHandover ExecutionHandover Preparation
MME0.Area Restriction Provided
5HANDOVER REQUEST
7HANDOVER REQUEST ACK
15. HANDOVER NOTIFY16. UE Context Release
10 eNB Status Transfer11 MME Status Transfer
Data Forwarding
17.Release Resources
Data forwardingUL packet data
7.Detach from old cell and
synchronize to new cell
DL packet data
图1: S1切换源基站侧信令流程 基站间X2切换测试流程,如图2所示: 第 5 页 共 16 页
Legendpacket datapacket data UL allocation2.Measurement Reports3.HO decision4.Handover Request
5.Admission Control6.Handover Request Ack
7.RRC Conn. Reconf. incl. mobilityControlinformation
DL allocation
Data Forwarding11.RRC Conn. Reconf. Complete
17. UE Context Release12.Path Switch Request
UESource eNBTarget eNBServing GatewayDetach from old cell and synchronize to new cell
Deliver buffered and in transit
packets to target eNB
Buffer packets from Source eNB9.Synchronisation
10.UL allocation + TA for UE
packet data
packet data
L3 signallingL1/L2 signallingUser Data
1.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
n
16.Path Switch Request Ack18.Release Resources
Handover Completion
Handover ExecutionHandover PreparationMME0.Area Restriction Provided
13.User Plane update request
15.User Plane update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