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注重学生人格培养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当前社会,中学语文教学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

具体而言,要关注学生人格塑造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情感体验和道德责任感,帮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成长为独立、自信、勇敢、有责任感的人。

首先,中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文化修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拓展与语文相关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使其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朗诵、感受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题材的文本所流露的情感,提高学生对情感的敏感度和体验能力。

第三,中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学生道德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种德育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品德教育的内涵。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文本教学、讨论、案例分析以及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与道德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最后,中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表达的技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精神,让学生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方式,建立起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能够独立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情感体验、道德责任感和自主思维,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的成长,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有品位的人。

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中学语文教育是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对文字语言的传授和学习,更是对人格、道德情感的熏陶和培养。

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经典名著和优秀作品里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情感和道德内涵,这些作品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传递了正能量。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善恶行为等,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语文教育也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启发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理解和批评的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经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意义、语言特点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也懂得对文学作品进行理性的批评和评价。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人们通过审美活动来欣赏、感受和评价客观世界的能力。

语文教学可以通过优秀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领悟美、体味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情感营造、作文创作、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应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为学生的人格教育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从语文教育中受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道德情感和文学基础。

略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网友来稿)

略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网友来稿)

略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网友来稿)江西省全南中学袁晓平邮编:341800 电话:************E-mail:*******************[内容提要] 本文从儒家传统思想、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学生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针对新世纪语文教坛现状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改革现行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人格培养道德品质审美能力教学模式“传道”是古往今来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者一直贯彻着人格培养精神。

“传道”是儒家教育的第一要义,而“道”即“先王之教”,也即与封建道德合拍的言行准则。

可以说,儒家学者在开创了中国“语文”的教学体制的同时,即把“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我们首先可从《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找出大量论据。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这里,孔子把做人放到了做学问之先,首先强调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到学习文化知识。

这说明了培养人格的重要性,说明学习“语文”要以良好的人格作基础。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学生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思想修养,两者缺一不可,这样才不离经叛道,才能做国家栋梁之材。

这说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格与学习知识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两者应结合起来。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有才无行是不行的,就连千里马也应看重它的德行高于看重它的力气。

这里,孔子从人才的角度强调了健全的人格对于一个人才的重要性。

从《论语》的这些言论来看,孔子从学生学习的道德基础、学习过程中人格培养与学习知识的关系、人才的品得所占的比重三个层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自始至终都强调“德”,即我们所说的健全的人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培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个人的性格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因而,小学语文教学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神圣使命。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社会服务。

”可见,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人格素质,发展健全之人格。

语文以其内在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积淀,为塑造完美人格提供了文字基础和精神条件。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一、在教学设计中强化美育熏陶青少年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偏低。

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实,他们总觉得茫然、无助,无法明辨是非。

所以,奇装异服、红发绿唇统统流行起来:粗言秽语便随口而出;潇洒等同于消极;暴力等同于英雄。

于是,培养审美能力被摆在重要位置,语文教育无疑是前沿阵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素材。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启发学生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新教材中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文章,往往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理想。

我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山川美景,让学生感受自然,陶冶学生情操。

通过学习《岳阳楼记》,学生沉醉于岳阳楼美丽、壮观的景物中,学习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让学生感受山川之美的同时,体会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学。

《故都的秋》表现了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景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落寞,蕴涵其间的深沉的爱国之情无不感染着学生。

新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中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品德修养和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和自身素质。

而不仅仅是单纯追求成绩和知识。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品质。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学生可以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认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力量,用于自身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学习《红楼梦》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贾宝玉的爱情观和自我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珍惜之情。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开拓思维,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学习文学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思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当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提出了更高要求。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问题和现象,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在学习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欣赏和鉴赏文学艺术,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然而,如何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方向,注重人格教育的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了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人格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应贯穿始终,成为教师的坚守之道。

首先,学生的人格修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之一。

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修养情操,人格的塑造都是基础。

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同时,语文教材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对美进行感知、分析和欣赏,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引导学生欣赏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以及培养对现代文学的独立审美能力。

其次,人格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管理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人物情感故事,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管理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力量和情感智慧。

第三,人格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学习社会案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实践,明确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第四,人格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

同时,在教材选择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人格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语文教育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教授学生阅读、写作、修辞等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文学作品阅读和作文训练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品德的全面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和语法,更需要渗透到学生的情感生活中。

文学作品是学生情感世界的重要滋养剂,教师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一些有趣、富有情感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乐,激发出内心的共鸣和情感的回响。

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些关于自己情感生活的作文,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增强情感管理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理智、成熟、情感丰富。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教育。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

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一些有关文学作品的写作,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灵活、独立、有创造力。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文学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和道德的结晶,教师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一些具有深刻人生哲理和价值观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品读和思考,使他们从中汲取养分,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诚实守信的品格。

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些关于人生道德的作文,让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道德澄清,培养出善良正直的品格。

加强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

加强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

加强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2023年,语文教育依然是我们教育的重中之重。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发现,语文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塑造他们的品德风范。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加强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

首先,加强语文阅读教育。

阅读是培养人格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学生的人格影响尤为重大。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知识,增强他们的人文修养。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选择个性化的读物,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更好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人生的意义。

其次,加强语文写作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而人格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写作来表达和展示。

因此,我们需要让学生在写作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和个性特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自我、感受自我、发现自我和建构自我。

在写作教育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作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让他们的语文得到全面、系统的锻炼,进而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

第三,加强语文语法教育。

语法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学生才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也是人格修养的重要环节。

因此,我们需要在语法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语法习惯和语言能力,让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清晰,为人格修养的深入展开提供有效的基础。

第四,加强语文素养教育。

语文素养指的是掌握了语文基本技能、具备了特定语境分析能力,且在实际交际中能够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素养。

因此,我们需要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让他们具备正确而富有文化自信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诗经、论语、古文思想等文学名著,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他们的人格修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加强语文人文教育。

语文人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启迪学生的灵魂,让他们了解到人文精神的力量与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人格培养
【摘要】健全的人格对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现在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人格教育的忽略,使众多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对社会、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语文教学具有承载加强学生人格教育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领会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健康的人。

【关键词】注重;人格;培养;语文教学
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总和。

语文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凝聚着作者的情感与个性,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人格特征。

每一个字、词、句、形都包含了一定的人文思想。

注重语文学习中人格的培养,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格培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注重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现在学校教育最大的盲点就是应试教育下片面的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

而目前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具有较高的地位。

家长对他们更是如众星捧月,倍加呵护。

什么都不要他们去经历,去感受,家长一手包办。

致使许多孩子形
成了胆怯、孤僻、自私、冷漠、任性、惟我独尊、为所欲为的性格,不会与人合作,不能经受任何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致使遭受一点挫折就很容易心理崩溃,甚至采取出走、轻生等极端的行为,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不择手段,对家庭、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如著名的马家爵事件等等,都是因为忽视了人格教育而产生的悲剧。

这些悲剧的发生,虽然不是学校教育一家之故,更不是语文教育的错,但与社会、家庭一度偏向升学率、追求分数,忽略学生人格的教育是有直接联系的。

因此,对培养人格力量具有重要作用的语文课不应单单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领会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感悟人生。

健全理想的人格,强健的体魄,增强社会责任感。

所以,从小在学习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是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必要条件。

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培养
教育要从小开始,尤其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更是要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渗透。

下面就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谈谈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精心创设情境,潜移默化地的渗透
前不久,我听了几堂新课程低年级的语文拼音教学课。

在这几堂课中,我发觉这几位教师都很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
培养。

在教学ie、ue、er与声母拼读音节时,老师设置了一个情景,要求学生将音节正确地拼读出来,并与图片对应起来。

教师:小朋友,现在天已经很晚了,拼音宝宝也累了,要回家休息。

可是他们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只要我们把它正确地拼读出来,就能把他们送回家,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好吗?
学生:好!?? (大声的)
于是,在教师的鼓动下,学生们跃跃欲试,都积极地拼读起来。

最后,学生们互相帮助,在他们的努力下,正确地拼读出了每个音节,帮助他们回家。

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更为人性化的教育艺术。

通过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充满爱心的语言,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在不知不觉中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格。

教他们学会去关心、爱护别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通过教师的充满人性化的语言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有爱心,要乐于助人。

(二)抓住机会,适时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教师创设了一个游戏,要求每个学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姓和声母(如:我姓沈,我的姓里有个声母sh;其他同学对:对对对,你的姓里有个声母sh),然后同一声母的归为一个旅游团,由第一位大胆说的同学担任导游,一起去声母王国里游玩。

游戏开始了,全班同学一个个的轮流说下来。

游戏愉快而顺利的进行着,最后分成了九个旅游团。

这时,忽然有个男生大声地哭了起来。

教师连忙上去询问,原来是这位小朋友想当团长,却没有轮到,就伤心地哭了。

教师连忙做团长的思想工作。

教师:团长先生,他哭了,要当团长,我们怎么安慰他?结果团长很高兴的把团长之位让给了他,把旅游团的团旗交给了他。

这个男生才破涕为笑。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教育他们学会正确的评价、学会民主、学会谦让、关心和爱护别人、学会表扬自己、表扬别人,在这些课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为以后学生健康的成长铺下了一条金色大道。

(三)在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小学语文中《比金钱更重要》、《画杨桃》等课文,其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要讲诚信,做事要实事求是,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笋芽儿》、《燕子》等课文教育学生要自己体验、克服困难;热爱大自然,热爱美丽的世界、美好的生活。

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引导学生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所以这一代的人生境遇和价值观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社会文化的变迁对年轻一代极有影响力。

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教育的片面性及社会的复杂性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产
生了多重影响。

在学习中,尤其在语文学习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祖国的未来撑起一片更辽阔的天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