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沪科】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合集下载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3.了解汽化和液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1.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2.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2.2 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帮助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材料:烧杯、水、酒精等;3.实验器材:酒精灯、温度计等;4.活动设计、实验设计。

四、教学步骤与内容4.1 导入(5分钟)通过和学生互动交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蒸发和冷凝的概念和特点。

4.2 实验探究(10分钟)实验1:观察水的汽化过程1.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2.使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水的变化过程;3.记录实验现象及观察结果。

实验2:观察液化过程1.将酒精倒入烧杯中;2.使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酒精,观察酒精的变化过程;3.记录实验现象及观察结果。

4.3 实验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总结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以下概念:1.汽化: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2.液化: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3.汽化和液化是物质的相态转变;4.汽化和液化发生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5.汽化和液化过程中温度不变;6.汽化和液化是一个循环过程。

4.4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举例和探讨,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1.汽车散热:汽车冷却系统利用水的汽化和液化过程来降低发动机的温度,防止过热。

2.衣物干燥:晾晒衣物时,太阳能利用了水的汽化过程来帮助衣物干燥。

3.蒸笼蒸饭:水的汽化过程使食物蒸熟。

4.5 小结与评价(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2.思考并回答一道物理题目:请解释空调为什么会产生冷气。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以探究汽化和液化特点为主题的活动,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操作,感受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现象的理解。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感受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现象的理解。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3. 让孩子们能够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难点:如何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加热器、冷水槽等。

学具:每个孩子一份实验材料包,包括小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冷水槽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夏天在户外玩耍时,为什么水会从瓶子中蒸发出来,让孩子们思考并回答。

2. 实验操作: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材料,观察加热器加热烧杯中的水时,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3. 交流分享: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讨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4. 讲解:通过讲解,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巩固练习:通过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孩子们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难点:如何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是,在实验操作中,有些孩子对实验仪器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训练。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上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上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案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2)明确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和实质,掌握沸点概念,掌握液化放热现象,明确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能列举液化现象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

2、过程和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会紧密联系生活经验。

(2)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重点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蒸发现象。

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探究沸腾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水的沸腾规律。

实验器材教师用:演示温度计1支、用矿泉水瓶装满一瓶酒精、烧杯、圆底烧瓶(带塞子和管)、大针、棉花、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火柴、热水(80℃以上,用电热水壶刚烧开)教学过程一、引入二、新课1、物质的状态学生看书及课本中的图提问: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有哪三种?同种物质中所处的各种状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2、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汽化概念: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

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研究液体蒸发的特点:夏天,天气非常炎热,扇扇子时有什么感觉?(感到凉快)扇扇子会使温度降低吗?(……)做一做:学生拿着扇子对干燥的温度计扇风,观察温度计示数是否变化了。

(没有变化)在手背上涂些酒精,用扇子扇,感觉凉快了吗?(很凉快)可能是什么起了降低温度的作用?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加以验证吗?做一做:先将温度计插入矿泉水瓶的酒精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是否有变化。

将温度计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示数是否有变化。

或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酒精,用扇子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温度降低)为什么涂上酒精的温度计示数就会下降呢?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研究蒸发快慢的因素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是有用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结合当地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物理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运河的水质,需要将这杯水样中的水分变干,你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借助你身边的器材能否完成?学生讨论总结后会想到:提高液体温度、加大液体表面积、增大液体表面的空气的流动速度、加热使水沸腾等办法。

粤沪版八年级上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

粤沪版八年级上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

粤沪版八年级上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掌握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3.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及相关实验三、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的兴趣,引发思考。

导入问题:为什么水会变成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水蒸气又会变成水?3.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介绍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汽化: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温度高于液体的沸点时发生;•液化: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温度低于气体的凝点时发生。

3.3 特点解析(15分钟)汽化的特点•温度不变:在沸点的温度下,液体继续受热时温度不上升,而是发生汽化;•吸热过程:汽化是吸收热量的过程,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

液化的特点•温度不变:在凝点的温度下,气体继续冷却时温度不降低,而是发生液化;•放热过程:液化是释放热量的过程,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

3.4 实验设计(20分钟)实验一:水汽化的实验材料:实验室小瓶、烧杯、热板、水步骤: 1. 将适量水倒入烧杯中; 2. 将烧杯放在预热的热板上; 3. 观察水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水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时,冒出水蒸气。

实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在受热时会产生水蒸气?实验二:水液化的实验材料:实验室小瓶、冷凝器、烧杯、水步骤: 1. 将小瓶中装满水,用冷凝器连接上小瓶; 2. 在小瓶上部用手捂热一段时间; 3. 观察小瓶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小瓶受热一段时间后,小瓶上会有液体凝结。

实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瓶在受热后会有液体凝结?3.5 归纳总结(10分钟)结合实验现象,总结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帮助学生总结概念。

汽化的特点:温度不变,吸热过程,受热温度高于沸点发生。

液化的特点:温度不变,放热过程,冷却温度低于凝点发生。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 汽化的概念: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2. 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3. 汽化的条件:吸热。

4. 液化的概念: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5. 液化的条件: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6. 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及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及条件。

2. 难点:液化的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夏天冒气的冰棍、冬天结霜的窗户等,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点讲解: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及条件,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蒸发散热、制冷剂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动手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如观察酒精灯燃烧时的蒸发现象、用温度计观察液化的条件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液化的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雨雾的、空气压缩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条件及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实例和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及条件。

2. 举例说明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3. 液化的方法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要涉及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2. 汽化和液化的条件;3.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4. 实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条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汽化和液化的条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室用具(如显微镜、烧杯、试管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夏天冒汗、冬天结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条件。

3. 实验演示:进行汽化和液化的实验,如热水沸腾、冷水结冰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实例,如空调制冷、热水器加热等,引导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6. 知识拓展:介绍汽化和液化的应用,如制冷技术、雾化治疗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条件特点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特点:吸热、体积膨胀2.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条件:温度降低到凝固点,继续放热特点:放热、体积缩小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汽化或液化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略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条件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实践中,可能存在部分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的条件理解不深刻,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汽化和液化的应用,如制冷技术、雾化治疗等,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汽化和液化的理解。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希望能够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深刻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验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让他们深刻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 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特点。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孩子们深刻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热水、冷水、显微镜。

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这两个过程。

2. 实验一:让孩子们观察热水蒸发的过程,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蒸发的速度。

过程中,引导孩子们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二:让孩子们将烧杯中的热水倒入冷水中,观察热水蒸发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水滴的蒸发过程,让孩子们了解蒸发是在水分子层面上进行的。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孩子们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深刻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孩子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初步掌握了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孩子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还不够细致,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

拓展延伸:1. 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家里或其他场所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并记录下来。

2. 讲解其他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现象,如沸腾、凝固等。

3. 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新)粤沪版物理八上《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公开课(教案)

(新)粤沪版物理八上《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公开课(教案)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区分固、液、气三种物态。

2.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什么是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沸腾现象和特点,知道沸点,会查沸点表。

5.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描绘实验图像,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通过探究性实验,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

课前准备课件、小烧杯、酒精、纱布、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钟表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问:〔1〕你知道水有哪几种状态?〔2〕别的物质是否也有这几种状态?请举例说明。

总结:固态、液态和气态是自然界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媒体展示:物态变化现象(1)温衣服能晾干。

(2)教室内洒上水后,过一会变干了。

(3)草叶上的露珠会消失。

(4)烧水时,从锅里冒气泡。

……讨论:你观察到哪些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物质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二、新课教学〔一〕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1.实验:将等量酒精分别盛在烧杯中和涂在玻璃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看看小烧杯中有什么,现在处在什么状态?蘸点酒精的抹在手背上,观察将会发生的现象。

过一会酒精“消失〞了。

置疑:酒精到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尝试描述一下变化过程: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思考:小烧杯中有一块小纱布,你有什么方法让它变干?通过充分讨论,总结出:尽量将衣服展开——增大液体的外表积;放在太阳下晒——提高液体的温度;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外表附近的空气流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上下、液体的外表积大小、液体外表附近的空气流动快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⑵知道什么是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⑶知道沸腾现象和沸腾的特点;知道什么是沸点。

⑷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⑸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

⑹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⑺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教材说明本节主要介绍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知识,包括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汽化和液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中的物理道理。

本节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让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并学会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为下一节探究熔化规律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编写思路是:先由水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感受物质的三态并思考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并从生活中最常见的汽化现象出发,通过“活动1”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然后重点探究水的沸腾,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进行观察、记录数据、描绘图像、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再通过“活动2”介绍液化现象及液化的方法,最后通过“活动3”使学生体验到汽化需要吸热,液化需要放热。

本节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做好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特点。

本节教学难点:在探究实验中要求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由于数学知识所限,学生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本节课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蒸发,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沸腾,通过观察活动学习液化。

教学的关键是组织学生做好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并通过分析论证得出液体沸腾的特点。

关于课题的引入:学生对水的三态有一些生活经验,本节课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如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水有哪几种状态?别的物质是否也有这几种状态?请举例说明。

然后,教师总结:固态、液态和气态是自然界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教材图4-13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不容易看到,因此,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时可通过录像、幻灯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

但这三个例子都是物质由固态变为其它状态,不能使学生全面感受物质的状态变化。

所以,教学时应再补充几个其它的物态变化现象,例如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如雾凇现象),或由液态变为固态(如水在低温下结冰)的例子。

展示后要组织学生讨论:你观察到哪些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通过描述现象后就能总结出:物质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说明: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状态的变化,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加深认识。

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关于汽化的引入,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可供参考:⑴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80℃以上的温水中。

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你看到什么现象?想提出什么疑问?你的想法是什么?该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

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

当把有酒精的塑料袋一角沉入温水中,塑料袋便马上鼓起。

这时学生看不到液体的酒精,自然会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的疑问,经过思考后,学生会很快意识到:酒精并没有消失,而是由于受热变成了气体,所以看不到了。

⑵将少量酒精倒入蒸发皿,过一会酒精“消失”了:或用蘸有酒精的抹布在黑板上写字,字很快消失。

教师提出问题:你闻到什么味道?酒精到哪里去了?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入汽化的概念,并由学生尝试给汽化下个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

再让学生列举一些汽化现象的例子。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要使一杯水汽化,有几种方法?在学生思考的同时,先出示一杯冷水,问:这些水过一段时间会怎样?请学生回答。

再出示一杯正在加热的沸水,问:这个烧杯中的水过一会儿会减少吗?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关于蒸发可让同学们根据日常观察和生活经验讨论:1.蒸发在什么温度下发生?2.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并说出支持你们观点的理由。

对于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学生很容易总结出,但对于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感到难以理解,可以用以下两种教学设计方案帮助学生体会:(1)先在一只烧杯中倒入少量香油,请学生闻闻气味后,回答问题:“闻到了什么气味?为什么能闻到香油的气味?”(香油气味。

香油蒸发了。

)再把适量酒精倒入烧杯,使之覆盖在香油上面,请学生回答:“还能闻到香油的气味吗?为什么会这样?”(不能。

香油被酒精覆盖在下面,蒸发不出来了。

)然后把香油和酒精搅拌均匀,请学生再次试试是否可闻到香油的气味。

综合以上步骤,引导学生总结: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2)提前将一只新鲜萝卜用刀子切为两段,在空气中露置数天,使断面处变得干瘪。

上课时让学生观察后回答:萝卜的断面变干瘪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教师再把该萝卜剖开,让学生观察到它的内部仍旧新鲜,饱含水分。

启发学生思考: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土地干裂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土地为什么干裂?(水分蒸发)在哪儿干裂?(表面)说明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表面)然后总结出蒸发的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几个因素。

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试联系生活讨论,如何使潮湿的衣服很快变干?由于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充分讨论,可以总结出:放在太阳下晒——提高液体的温度;尽量将衣服展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

由此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为加强学生对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这几个因素进行实验验证。

在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运用“控制变量法”,即把相同数量的酒精作为实验对象,并控制其它的两个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对比酒精蒸发的快慢,得出结论。

请参考下面的实验记录表格:表格1同样大小的两滴酒加热常温精蒸发情况快慢结论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表格2同样大小的两滴酒很扁(表面积大)很鼓(表面积小)精蒸发情况快慢结论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表格3同样大小的两滴酒强气流几乎无气流精蒸发情况快慢结论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有关关于“地下管道输水”可减少水的蒸发、渗漏,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已在采用,教学时让学生讨论它的优点,既能进一步落实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又能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探究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提出问题对于沸腾,学生在生活中有充足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可直接提出问题: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比一比,看谁说得全面。

虽然学生会说出很多现象,但由于对沸腾缺少细致的观察,所以他们的有些描述会相互矛盾。

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水沸腾时温度一直升高,而有的学生会认为温度不可能一直升高,而且他们只能描述从水面上看到的现象。

如果问: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就会一时回答不上来。

这种先扬后抑的方法,会激起学生的探究欲,使他们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自认为熟悉的沸腾现象其实对其认识并不全面。

最后师生可共同归纳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而观察的重点有两个: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后,学生自己就可说出需要的器材,如: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钟表等。

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应尽量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

以下方法可大大提高实验的进程,节省时间:①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但为了便于观察,水还应有相当的深度(约10cm左右),所以建议用小号烧杯,或使用大号试管(水约150ml)做此实验;②实验中用热水进行加热;③从开始加热起至95℃左右,必须在烧杯或试管上加纸盖,95℃以后将纸盖拿掉;④拉长酒精灯灯芯同时剪断烧焦的灯芯,在灯芯中加入细铜丝,使火焰比较猛烈;⑤注意调整酒精灯和石棉网之间的距离,用酒精灯温度最高的外焰加热。

为了保障安全,实验前应组织学生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例如: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等。

要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一块湿抹布;强调实验时要安全操作,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正确测量出热水的温度是实验中的重要步骤。

实验前还应简单回顾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两三位同学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看表计时,有的测量温度,有的记录数据(教科书上要求从水温达到80℃时开始记录温度,每1min记一次,一直记到水沸腾后5分钟左右停止。

也可采用下面的调整方案:水温升到90℃时开始记录温度,每半分钟记一次,一直记到水沸腾后3分钟左右停止。

)大家共同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特别是水中气泡的多少、大小、位置的变化。

即实验小组成员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每个成员都要对沸腾的现象进行认真地观察。

教师巡视其间,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注意发现学生操作上的错误而给予纠正。

还要提醒学生:读数时要迅速准确,以减小实验误差;注意比较水在沸腾前、后的不同之处;沸腾现象产生后不要立即停止实验,要继续观察,水温有无变化。

为了做到心中有数,课前老师一定亲自做一遍实验。

下面是一份实验观察纪录,供老师们在备课时参考:加热时间/min温度/℃水中气泡变化情况026128器壁上出现小气泡,小气泡逐渐变大248 362较大的小气泡开始脱离器壁在水中上浮,气泡在上升中变小至液面附近下沉,下面气泡又上升,上下交替486 591 5.597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变大,并开始上浮,附在器壁上的气泡明显减少6986.598器壁上无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7997.5998998.599,最后升到水面上裂开,放出大量蒸气。

998停止加热,水的沸腾现象立即消失(2)绘制“温度—时间”图像。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教科书图4-16的“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像”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水的沸腾图像。

用图像法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形象直观。

这个方法在物理学中时常会用到,学生应当掌握。

由于8年级学生对函数图像还没有接触过,教师可适当讲解。

图像绘制完成后,利用多媒体、幻灯等手段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4.2-1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