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制度与周边主义_东亚区域治理中的中国途径

合集下载

论当代中国的全球治理观

论当代中国的全球治理观

论当代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作者:师学伟沈霜霜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09期摘要:近年来,面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展现了大国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面对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开辟全球治理的新路径,开创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新篇章和新历史,从而构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

依托于对外交战略的谋划、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和对大国关系的重构,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得以落地。

在推进全球治理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国全球治理观的价值理念,即从和谐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向制度化方向迈进,逐步明晰全球治理竞争的实质是国际制度竞争,逐步形成了既顺应世界大势发展需求又适应中国发展需要的全球治理观。

关键词:中国;全球治理观;话语权建构;价值理念中图分类号:D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9-0031-04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研究”(编号:18AKS01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全球正义问题研究”(编号:21YJA720004)的阶段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发展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和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不仅要成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更要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推动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一、中国全球治理观的话语权构建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逐步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和对自身全球定位的积极变化,中国对全球治理给予了更多关注,努力为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面对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构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逐步形成了对相关问题的新观点、新看法和新主张。

从中国视角来看,全球治理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新的原则、机制、方法和活动,其核心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类的共同利益的统一。

华夷天下观古代东亚各国共有的国际理念

华夷天下观古代东亚各国共有的国际理念
与现代国际关系的对比
华夷天下观与现代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理论、文明对话等理念具有相似之处,但在对待 文化差异和文明交流方面,华夷天下观具有更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总结
华夷天下观作为古代东亚各国共有的国际理念,对于研究东亚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在当今世界,我们仍然可以从华夷天下观中汲取智慧,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和 平、包容、繁荣的世界。
华夷天下观强调各国主权 的神圣不可侵犯,主张各 国在相互交往中尊重对方 的主权。
平等原则
无论国家大小、强弱,都 应在国际关系中受到平等 对待,这是华夷天下观的 重要原则。
和平共处
尊重各国主权和平等,是 实现区域和平共处、共同 繁荣的重要基础。
03
华夷天下观在东亚各国的实践
中国:以华夏文化为基石的外交政策
历史认知
华夷天下观有助于东亚各国在历史认知上达成共识,共同承认和 尊重彼此的历史文化传统。
和解与合作
在共识的基础上,东亚各国可以进一步推动和解与合作,减少历 史遗留争端,共同推动区域和平与发展。
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
通过深入挖掘华夷天下观的现代价值,东亚各国可以共同构建区 域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繁荣与进步。
历史背景
华夷天下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念,随着历史演进和文化交流,逐渐发展 成为东亚地区共同的国际理念。这一理念在历史上对于东亚各国的外交关系、 文化交流以及世界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华夷天下观在东亚的影响
政治影响
华夷天下观影响了东亚各国的政 治制度和外交政策,强调君主应 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尊重各国
05
结论与展望
华夷天下观的历史贡献与现代价值
历史贡献
01
02
• 促进了东亚地区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 ,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国际体系。

形势与政策——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

形势与政策——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

停顿一年多的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谈判,在中国积极斡旋下,出现转机。

在中日双方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中日政治关系打破僵局,出现缓和。

11月中下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后,相继对越南、老挝、印度、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在睦邻友好的大路上树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这些重要动向和活动,既发生在中国的“周边”,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

多年来,中国坚持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政策,致力于建设和谐亚洲、和谐世界,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成果丰硕。

一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

22000多公里陆地边界,1800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使中国的周边国家有近30个之多,其中直接接壤国家就有14个。

数量众多的邻国呈现着历史、宗教、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缤纷色彩。

历史传统的丰富性,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周边关系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周边外交的特殊重要性。

从这种特性出发,新中国甫一成立,中国政府就从“近邻”着手,认真构筑睦邻友好的外交基石。

在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上,被几十个与会国家(地区)接受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由中国与两个重要邻邦印度、缅甸共同提出并加以倡导的。

在壁垒分明的阵营对抗时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犹如一缕清新的和风,不仅成为中国处理与邻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也逐渐为世界所公认,发展成为通行的国际关系准则。

剑拔弩张的“冷战”时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曾经是人们所渴望和追求的一种理想。

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发展、合作逐渐成为新的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快步推进,更是引发国际关系发生众多深刻变化;求和平、求安宁、求发展、求富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迫切愿望。

踏上改革开放新征程的中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开拓外交的新局面,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新的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

最新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综述精选

最新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综述精选

【摘要】: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基于此也形成了近代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性体系或国际秩序。

因此,国内外学界历来重视对古代中国朝贡制度的研究。

近十五来,对此制度的研究涉及了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中外关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东亚经济开展等多个学术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意在从朝贡制度的概念、朝贡制度与朝贡贸易的关系和其对当今东亚开展的影响三个方面对近十五年来此专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提出一些拙见。

【关键词】:朝贡制度;朝贡贸易;东亚研究朝贡制度,就必须要提到美国学者费正清,他可以说是研究中国朝贡制度的开拓者,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对此制度进行系统的诠释和开展,提出了“中华世界秩序〞、“冲击—反响说〞,不仅一度风行欧美学界,也深刻影响了中日朝等东亚学界对古代此制度、东亚国际政治的研究。

纵观近十五年此制度研究著作或论文,大多数还是从费正清的学术理论出发,或赞同、或批判、或开展,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滨下武志 1997 年所著的?朝贡体制与近代亚洲? 和近期张锋的一篇?解构朝贡体系?,都对费正清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当然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一些学者开始注重研究不同朝代朝贡制度的特殊性,分析其演变过程,如喻常森的?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祁美琴的?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 等,中朝、中日、中泰等个案研究,也对研究现代中外关系开展有借鉴意义。

一、概念之说“‘朝贡制度’这一概念是为了描述的目的而由西方创造的〞,①其英文表达是 tributarysystem,通常有“朝贡制度、朝贡体系、朝贡体制〞三种译法。

“西方学者使用的这一概念,是指包括朝贡关系及其相关制度在内的一个体系,用以指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关系网络〞李云泉如是说。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海内外学者在从不同角度归纳古代中国的外交特征时,相继提出了“册封体制〞、“天朝礼治体系〞、“华夷秩序〞、“贡封制度〞等不同概念,并且都对自己的观点给予了论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处理边界争端的原则与实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处理边界争端的原则与实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处理边界争端的原则与实践朱昭华2013-05-15 14:50:40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期内容提要:近代遗留下来的中国边界领土争端大致可以分为“位置性边界争端”和“领土性边界争端”。

针对不同的边界问题,新中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原则与办法。

60年代初,国际关系的紧张与中国边疆局势的动荡促使中共领导人加快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步伐,中国相继与缅甸等6国解决了边界问题。

中国政府在边界谈判过程中所贯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保障了这一时期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体现出中国领导人尽快解决边界争端的意愿。

从国家长远利益来看,在中国对外战略从“一边倒”转向“两条线”的60年代,陆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为中国赢得了较为安定的边疆局势。

关键词:边界“位置性边界争端”“领土性边界争端”睦邻外交作者简介:朱昭华,女,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陆地疆界为22800公里,与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14国为邻(2003年中国正式承认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

此外,中国还有长达约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因而成为世界上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

[1]12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陆地边界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铺开,中央政府针对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争端制定了一系列的处理原则和办法。

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国内外关系的紧张,西南、西北边疆局势的动荡,中国领导人开始下定决心尽快解决边界争端。

1960年至1963年,中国相继与缅甸等6个国家签订边界协议,形成了新中国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第一轮高潮。

从外交研究的角度看,有关中国领土争端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国外的研究仅见威斯顿《中国的边疆》、盛长涛《中国的边界条约与边境争端》、弗拉瓦尔《漫漫和平路:对中国领土争端解决的阐释》等几部著作①,中国学界对建国以来关涉我国主权冲突的研究和说明更是缺乏,在现有各种版本的当代中国外交史教材里,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讨论,更谈不上细致的分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七单元现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53讲当代中国的外交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七单元现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53讲当代中国的外交

一、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二、世界现代史1.基层治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与货币体系:二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西方主要国家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使经济实力一次又一次地飞跃,为纽约成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战后,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击败英镑,成为货币霸主。

2.食物生产、经济生活与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

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现代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分工的变化,国际合作加强。

3.人口迁徙、多元文化、战争与文化交锋:20世纪以来人口迁徙分布不均衡,主要是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

一战进一步激发了亚欧非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战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第53讲当代中国的外交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成就。

考点定位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2.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成就。

主题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方针(1)提出: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2)内容①“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封贡体系:古代东亚世界的特殊国际关系体系

封贡体系:古代东亚世界的特殊国际关系体系

封贡体系:古代东亚世界的特殊国际关系体系一谈起国际权力格局,小伙伴们很快想起了“雅尔塔体系”或者今天所耳熟能详的“两极格局、一超多强”格局等等。

我们所认知到的这些格局都是按照西方政治实践和理论对世界政治现实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以权力为中心基础而造就的国际格局。

它的起源来自于数百年前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而实际上,在我们东亚地区,古代时期一直存在着和现在意义上的国际格局完全不一样的体系,那就是历史学家们称之为的“东亚封贡体系”。

今天二林君就给大家解剖一下这个特殊的国际体系。

两极格局一、东亚封贡体系是什么?一种依附性的地区和平秩序为方便大家理解文章,二林君先结合现有的一些论文和著作对“东亚封贡体系”这一历史概念做一下理自我定义性解释。

封贡体系定型于明清时期,它是依靠古代中国强大的文明实力,以此吸引周边国家承认古代中国皇帝的“天下共主”地位,进而来向皇帝进贡,而皇帝则对其国主进行册封,以便其对自己国民进行合法性统治。

从而形成了以古代中国为中心,以皇帝为天下共主、受册封的周边国家依附于“中央之国”为特点的地区和平秩序,因而也被称之为“朝贡体系”。

南大谭树林教授的解释是:它包括藩部属国向中原王朝的朝觐纳贡和中原王朝对藩部属国的册封赏赐;它是中原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东亚封贡体系的形成过程:漫长而稳定的进化成型大家会经常听说或者自我提及这么一个理念,那就是古代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中心,世界大国,也是世界上领先的国家,从“中国”的内涵就知道我们的祖辈们把我们定义为“天下的中心之国”。

这种理解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站在当时国人的角度来说更是合理合情。

不过要说明的是古人所说的“天下”指的应该是中国文明所影响到的地区范围,在此之外我们认为那就是些“不文明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资格纳入我们的文化和制度圈。

而这个“天下”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就是指东亚地区,而在这个地区内中国文明成为了构筑东亚体系的灵魂。

中国“文明的中心”封贡体系正式定型于明清时期,这一点已经是学界的不刊之论了。

国家安全判断视野下的安全困境——兼论东亚的安全困境共3篇

国家安全判断视野下的安全困境——兼论东亚的安全困境共3篇

国家安全判断视野下的安全困境——兼论东亚的安全困境共3篇国家安全判断视野下的安全困境——兼论东亚的安全困境1国家安全判断视野下的安全困境——兼论东亚的安全困境安全困境是指一国或多国在决策和行动中面临的安全问题,其中任何一方寻求提高自己的安全水平,却反而加剧了其他方的威胁和不安全感。

因此,这种困境常常导致长期的对抗和冲突,甚至会取代经济利益成为主导因素。

在国际政治中,安全困境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客观存在并需要得到重视。

在“国家安全判断视野下的安全困境”这个话题下,我们将着重分析目前东亚地区的安全困境。

东亚地区的安全困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在东亚地区,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是导致地区分裂和冲突加剧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钓鱼岛问题和南海主权争端问题一直困扰着中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甚至危及东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双方都在不断地进行军事动员和部署,加大了军事压力和战略威胁,从而导致了对方国家的不安和疑虑,产生了较大的安全困境。

二、核武器的拥有和核扩散问题核武器在东亚地区是极其敏感的话题,成为这个地区政治和军事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前,美朝的核威胁和韩朝、印巴、印中等核武器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加剧了这个地区的安全困境。

美国一直以来对朝鲜的核器持不信任态度,并且不断地进行军事演习,导致朝鲜加紧研究核武器。

而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争端,更加表明核武器无论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还是对整个地区的安全稳定,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困境面对迅速增长的社会经济和巨大国际贸易流动,东亚地区的发展迅速而稳健。

然而,国际贸易在本质上是国家利益的交换和竞争,因而这种快速发展的现象其实暗含了日益增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地缘和历史因素,东亚的近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互信难题,导致地区国家不断通过贸易掩盖彼此间的宿怨问题。

而无论是在贸易中还是在其他领域,安全问题的存在使得地区关系变得紧张并可能导致冲突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可以从诞生于 20世纪 60年代与 70 年代两本影响深远的著 作中看出来, 见 [ 美 ]罗伯特 基欧汉与约瑟夫 奈著, 门洪华译: 权力 与相互依赖 , 北 京: 北 京大学 出版 社, 2002 年版 以及 R ichard Cooper, T he Econ om ics of In terd epend en ce: E conom ic P olicy in the A tlantic Commun ity, N ew Y ork: M cG raw - H il,l 1968。
关键词 周边制度; 周边主义; 中国外交; 东亚治理 作者简介 苏长和,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中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 心主任。 (上海 邮编: 200433) 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9550( 2006) 01- 0007- 08
1979年以 来, 随着 中国对外开放 政策的逐 步展 开,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逐渐从过去自主型转变为相互 依赖型, 国内 - 国际议题之间的联系以及国家 - 国家 之间的依赖变得紧密了, 跨国问题开始上升为中国外 交中的迫切问题。就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来说, 一方 面, 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区域公共问题正在成为中 国外交中的重要议程; 另一方面, 在治理区域公共问题 过程中, 中国外交的行为与方式发生了鲜明的变化, 多 边主义与多边制度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一项新的重要 原则, 围绕区域公共问题治理而与周边国家达成的许 多制度安排成为近年来中国外交以及东亚国际关系中 的重要现象。国际关系学者已经对近年来中国活跃的
表 1 自主型与相互依赖型的比较
领域
自主型 相互依赖 型
国家 - 国家之间的依赖 国内 - 国际间议题联系
弱 分离
强 紧密
效 应的传递
缓慢
敏感
关系类型
国家间关系 跨国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政策与行动的国际成本


国际 组织的作用
一般
重要
外交行为方式 公共 问题显要性
激进 /单边 弱
克制 /多边 强
当任何一国国内发生的事件或者变化引起体系内 其他成员的反应或者对体系内其他成员产生重要影响 的时候, 或者反之亦然, 我们就可以判定该国与体系内 其他成员之间处于相互依赖关系中。 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后, 随着全球贸易与投资的增 长, 通讯技 术的进 步, 跨国公司的扩张, 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广泛 视为一种相互依赖关系了。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伴 随着市场制度的扩散, 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新 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影响, 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现象 得到进一步加强。表 1概括了相互依赖型关系与自主 型关系之间的区别, 从水平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依赖
表 1比较了自主型关系与相互依赖型关系的不 同。简单地说, 当一国国内发生的事件或者变化不大 会引起体系内其他成员的反应或者对体系内其他成员 产生重要影响, 或者反之, 当国际社会或者其他成员国 发生的事件不大引起一个国家内部的反应 /影响的时 候, 我们就可以把该国与体系内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 描述为自主型。当然, 现实国际关系中不存在纯粹的 自主型关系。自主型关系与一国可以自主地执行外交 政策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国完全与外界隔 绝, 不与之发生必要的贸易、投资与人员往来以及缺少 国内与国际议题间的联系与传递, 例如 1949~ 1979年 的中国以及当前的朝鲜, 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自主 型的, 且其决策与行动很大意义上可以做到独立自主; 但在下面所说的极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中, 一国可 能对国际体系具有超强的支配能力, 例如霸权体系中 的霸主国家, 它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依赖处于不对称状 态中, 其决策与行动也能够 如果它愿意的话 完全做到自主。导致这两种自主决策的根源是不一样 的, 在前者的自主型关系中, 政府与政府之间在安全上 互不合作,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缺少贸易与投资 联系, 民间社会的跨国交往不发达以及国内议题与国 际议题的分离, 都使得该国与外部世界处于隔绝状态,
可参阅庞中英: 中国与亚洲: 观察 研究 评论 , 上海: 上海 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年版; 阮 宗泽: 建 构新时 期中国 的大周 边外 交 , 载 解放军报 , 2003年 10月 20 日; 阮宗 泽: 构筑 新时期 中国大 周边外交 , 载 瞭望 , 2001 年第 38期; E van S. M ed eiros and F ravelM. T aylor, Ch in a s N ew D ip lom acy, F oreign Aff airs, N ov. /D ec. , 2003, pp. 22- 35。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转型。从比较 容易获得的贸易与投资数据上, 可以为我们直观地理 解 1949~ 1979年与 1979至今中国与世界关系中的自 主型模式与相互依赖模式。 1978年, 中国的进出口贸 易总值是 206亿美元, 按照与同年 1 473亿美元的国 民生产总值相比, 中国当时的对外依存度为 13% , 到 2004年的时候,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 为 11 547 亿美 元, 以当年 16 494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话, 对外依存度为 70% 左右; 1979~ 1982年中国实际利用 外资额不足 18亿美元, 而这个数据在 2004年一年即 为 606亿美元, 涉及 在华投资的外商 企业达 50 多万 家, 从 1979 年到 2004年, 中国 实际利 用外资 高达 5 621亿美元; 另外, 到 2004年底, 中国有 5 163家企业 在 160个国家和地区, 累计海外投资额达 448亿美元
可参阅方长平: 多边主义与 中国的周 边安全战 略 , 载 教学 与研究 , 2004年第 5期; 门洪华: 构建中国大战 略的框架: 国家实力、 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 264~ 279 页; D avid Sham baugh, Ch in a Engages A s ia: R eshap ing the R egion al O rder, Interna tiona l Security, V o.l 29, N o 3, W in ter 2004 /2005, pp. 64- 99。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年第 1期
以及垂直的国内议题与国际议题之间的联系上, 可以 看出相互依赖关系中两组因素之间的联系要 更为紧 密; 就国际事件对国内的效应或者国内事件对国际的 效应以及效用在两者之间的传递而言, 相互依赖型关 系比自主型关系更加迅捷; 在自主型关系中, 人们习惯 在国家中心主义上, 用国家间关系来刻画国际关系, 但 是在相互依赖关系中, 人们更多的不是从国家中心主 义出发, 而是从观念、资本、人员、技术流动等因素来认 识国际关系, 即所谓的跨国关系; 由于存在上述区别, 我们可以在表 1中看到, 处于不同类型关系中的国家 决策与行动成本、外交行为方式、国际组织的地位、公 共问题的显要性等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别。
释的。本文试图提供一种非现实主义的途径, 从制度 主义角度探讨中国外交以及东亚国际关系近年来所发 生的积极性变化。本文分为 3 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类型如何从 1949~ 1979年的自主 型转变为 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相互依赖型; 第二部分 描述相互依赖状态下跨国公共问题在中国与周边国家
周边外交给予了关注与分析, 但他们的研究只是大多 集中在对中国大周边外交现象的阐述, 或者从大战 略角度阐述国际制度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地位, 也 有从外交史角度对中国周边政策以及中国几代领导人
的周边外交思想进行 阐述。 另外, 就 东亚国际关系 中日益显要的多边制度安排而言, 这种新的现象已非 一贯强调冲突性东亚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理论所能解
H arvey S tarr, A na rchy, O rd er, and Integ ra tion: H ow toM ang e Interdependence, A nn A rbor: The U n iversity of M ich igan Press, 1997, p. 17.
8
其决策与行动受到国际力量的制约较少, 更多是在国 内限制条件下做出的; 而在后者的相互依赖型关系中, 政府与政府之间在安全上存在合作, 市场间存在相互 投资与贸易, 民间社会的跨国交往活跃, 国内议题与国 际议题也存在强烈的互动, 但是由于一国拥有极大的 在不对自己产生较大成本的前提下能够对他国产生决 定性影响的权力, 因此该国可以更多地保持政策选择 的自主性。
见石源华: 论新中国周边外 交政策的 历史演变 , 载 当代中 国史研究 , 2000年第 5 期; 石源 华、陈莉 菲: 论 中国共 产党三 代领导 人的周边外交思想 , 载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 2001年第 3 期。
7
关系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分析在寻求跨国公共问题 治理过程中, 中国与周边国家所形成的周边制度安排 以及其对理解中国外交与东亚区域治理的意义。
以上两种概念可以用来理解 1949 ~ 1979年以及 19 79年 至今 两 个 时 期 的 中 国 与 世 界 的 关 系 。 我 们 把 1949~ 1979年 的中国 与世界 的关系 概括 为自主 型。 在自主型的体系中, 中国在经济 ( 投资与贸易 ) 上缺乏 与外界的交往, 由于特殊的国际与国内因素, 中国与世 界的交流基本处于隔绝状态, 这种隔绝状态可以使中 国在国内与外交政策选择上保持比较高的自主性, 因 为来自外部的限制性因素是很少的。 对那时的中国 而言,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能够比较明显地区别, 两者 的联系性与相互影响程度小, 国内 - 国际效应的相互 传递很缓慢; 由于投资与贸易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 且 不在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及国内 - 国际之间的 联系程度很低, 因此中国在政治与安全决策上的国际 经济成本低, 这种状况更易于导致中国选择单边外交 行动, 有时甚至采取比较极端与激进的外交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