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课件

合集下载

(完整版)《赤壁之战》课文讲解ppt课件

(完整版)《赤壁之战》课文讲解ppt课件
(交情,形作名)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偏僻地居住 ,形作动
10.操悉浮以沿江 (使……浮)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意动,以……为乐) ( 向南)(名作状语)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表面上;实际上)(名词作状( 从语)水、陆两路)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名作状)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2020/8/9
6
文题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 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 —黄巾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了自己的 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东汉末年汉皇朝衰落,各 地军阀混战的时候。 赤壁战后,曹操“引军北还”;刘备乘机就近 占了荆州(现在湖南湖北一带),后来又攻取四 川;孙权人盘踞长江下游,这样就形成了魏 (曹)、蜀(刘)、吴(孙)三国鼎立的局面。
枭(xiāo)雄
与操有隙 (xì) 恶(wù)其能
长(zhǎng)史 芟夷(shān yí)
强弩(qiáng nǔ ) 鲁缟(gǎo )
必蹶(jué)上将军 旌麾(jīng huī)
奄(yǎn)有
更(gēng)衣
番(pó)阳
刀斫(zhuó)
以实校(jiào)之 难卒(cù)合
邂逅(xièhòu) 燥荻(dí)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目的连词,来)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3、为: 今为君计
(替,介词)
为操后患 (是,动词) 安能复为之下 (处在,动词)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被)
4、其: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代词,这件事)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 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我,自己)

赤壁之战- 课件

赤壁之战- 课件

赤壁之战收获与影响
联军胜利
联军成功击败曹操,扭转了战局,巩固了蜀汉与东吴的地位,为分割曹魏势力奠定了基础。
火攻战术
赤壁之战展示了火攻战术的力量,成为后世军事家借鉴和应用的典范。
文化影响
赤壁之战的故事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被广泛应用于文艺作品中。
赤壁之战后续
蜀汉衰落
赤壁之战后,蜀汉逐渐衰落,不久后被曹魏攻灭。
赤壁之战-ppt ppt课件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蜀汉 和东吴联军对抗曹魏的重要战役。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由蜀汉和东吴联军联合抗击曹魏而发 生。这场战役以火攻战术为特点,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
赤壁之战背景
1 政治背景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和东吴三足鼎立,各自争夺统一天下的机会。
东风吹袭
东吴联军利用东风,在战役前 夜放火烧曹操军船,造成巨大 损失,使曹操大军士气低落。
赤壁之战经过
1
火攻计策
刘备和孙权联军采用火攻计策,引诱曹操大军进入范围,再放飞火箭,曹操大军 船在火海中燃烧。
2
鹿角阵
赵云指挥蜀军采用鹿角阵,成功与曹操大军进行近身搏斗,迫使曹操展开新的战 术。
3
奇袭曹营
陆逊带领东吴水军奇袭曹操大营,曹操被迫退兵。联军趁机追击,取得了决定性 的胜利。
东吴发展
东吴在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其在江东地区的统治 地位,成为三国时期的重要势力。
结论与总结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经典战役,通过巧妙的计策和英勇的战斗取得 了胜利,不仅改变了时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地理背景
赤壁位于长江中游,自古就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位。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优质课件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优质课件
220年 魏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 立局面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
刘备

221年
孙权

229年
课堂小结:
200年
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208年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曹军和袁军
孙刘联军和曹军
随堂练习
1.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
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C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过程
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简单经过
结果 特点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袁军和曹军 夜烧军粮 曹军胜利 以少胜多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联合 诈降 火攻 曹军失败 以少胜多
三、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瑜部将
直 黄孙盖、曰刘:组“成…联…军观,操战军术船得舰当首尾,采相用接火,攻可烧而走也。”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1)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赤壁之战 (2)这一战役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基本 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
结束语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 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 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对抗中进步, 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 和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三国志》
原 因
材师官料远兵二征来、,自据士北卒《方疲三,惫国远;志征北》江人记南不载,习,不水诸习战葛水亮…战分…,析水出土曹不操服的劣势:劳

赤壁之战_课件

赤壁之战_课件

⑤将军起兵(于)江东,豫州收众(于)汉南。(省介词)
⑥与(备)结盟好。(省介词宾语) ⑦不足与(众人)图大事。(省介词宾
探究 阅读文章最后两段,简要探讨一下“史笔”的特点与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段是写战况的。作者写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仅 用三百余字,读后仍使人觉得它历历如在眼前。这种笔法称为“史笔 ”。
b.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与“新”相对,形容词;这里 是老交情的意思,活用为名词)
c.为汉家除残去秽(残,残暴;秽,丑恶,都是形容词;这
里都指坏人,活用为名词) d.率轻锐继其后(轻,锐,都是形容词;这里指轻装的精锐部 队,活用为名词) 4.使动用法 a.必蹶上将军(蹶,跌倒,受挫折;这里是使„„受挫折的意 思) b.可烧而走也(走:逃跑,这里是使„„逃跑,赶跑的意思) 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失,失望,这里是使„„失望的意思)
【解析】 A.中国:中原地区;B.北面:北向;D.妻子:妻子 儿女。 【答案】 C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 人 . 豫州军虽败于 长坂 . B.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 共济世业 . 夫以 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 C.今肃可迎操耳 . 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 D.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 结盟好 . 刘豫州收众江南,与 曹操共争天下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枭 ( ) 芟 夷( ) . . 贵胄 ( . ) 鲁缟 ( . )
旌麾 ( . 羸 兵( .
) )
斫 案( . 遁 逃( .
) )
【答案】 xiāo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赤壁之战》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赤壁之战》课件
芦苇
丢盔弃甲
调兵遣将
波浪滔天
成 语 积 累
调兵遣将
隐隐约约 得意忘形
自不量力
不计其数 以卵击石
波浪滔天
丢盔弃甲 知己知彼
敌众我寡
敌强我弱
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
骄兵必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调兵遣将:调:调动。谴:派遣。调动 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 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毫不防备:毫:一点儿。一点儿也没有 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不计其数:计:计算。没法计算它的数 量。形容很多。
周 瑜
黄 盖
曹 操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 提出自己的问题吗?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 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 获胜,曹操战败。
曹营
东吴营地
曹营
东吴营地
曹营
东吴营地
曹营
东吴营地
“火攻”这一仗是 分好几步来实施的。请 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 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 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兵力
地理位置 南 北
水战经验 熟水战 不善水战 | 战船相连
知 己 (周瑜) 知 彼 (曹操)
3万 80万
黄盖诈降
乘风攻敌
火烧曹营 追兵掩杀
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 操80万人,这叫什么?
以少胜多
你们认为曹操该 不该输?为什么却输 了?周瑜一方不可能 赢,为什么却赢了? 请大家展开辩论。
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在转眼间,遇事要 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
学习生字新词
率领
眺望 硫磺

杜牧《赤壁》ppt课件(共4张PPT)

杜牧《赤壁》ppt课件(共4张PPT)
❖ ❖


铜东自折 雀风将戟 春不磨沉 深与洗沙 锁周认铁 二郎前未 乔便朝销 。,。,

杜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战斗。曹 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从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 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曹军进占时刘表已死,刘琮不战而 降。依附刘表屯兵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 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湖北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九江会 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诗发以生地 于名汉为献题帝,建实安则十是三怀年古(咏20史8)之十作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后人为了区别于杜甫,称其为 孙十权一命 月周,瑜孙为刘主联将军,与程曹普军为对副峙,于率赤三壁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小杜,又为了区别于李白、杜甫,称杜牧与李商隐为小李 诗以风地 豪名爽为清题丽,实尤则工是绝怀句古。咏史之作。
刘联备军在 乘湖胜北扩被张曹战军果大,败孙后刘,两于军退分军占途荆中州派要诸地葛。亮赴九江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杜,足见杜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曹军操船 败阵袁被绍烧、,破火乌势桓延,及基岸本上统营一寨北,方孙后刘,联从军河乘南势南出阳击挥,师曹南军下死,伤欲过先半灭,刘遂表率,部再北顺退长,江留东征进南,将击军 败曹孙仁权固,守以江统陵一。天下。
❖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湖北鄂 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 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 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 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 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 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 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之战》课文ppt课件

《赤壁之战》课文ppt课件

返回
课文分析
• • • • •
第1段,写东吴方面鲁肃分析当时的形势,为孙权献 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鲁肃献策 献策:远见卓识,忠心一片 说备:灵活机巧,善于外交,明为刘计,暗为孙计 第2段,写刘备方面因曹操占领荆州,形势危急。诸 葛亮到东吴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诸葛回访(激将法) 求救而不救,不卑不亢,足智多谋,善于辞令 形势分析:战略家 第 3 段,写曹操致书威吓孙权,东吴内部“和”、 “战”两派意见分歧——降战之争 主降派(张昭等人) 主战派(鲁肃)
本篇选自《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它细致而概括地描写 了赤壁之战的政治和各派军事集团的矛盾以及战争的经过。 在孙吴方面,以鲁肃、周瑜为首的主战派,正确地分析了 当时客观形势,批判了主降派的谬论,采取了联合刘备的 正确路线。刘备当时处境非常不利,但诸葛亮深谋远虑, 亲自去劝说孙权抗曹,使双方结成了统一战线,自己一方 转危为安。战争中,曹操轻率进军与孙刘联军战于赤壁, 期间,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提出的以火破曹的建议,趁着风 势,把曹军船只全部烧毁,然后率轻锐追歼曹军残部,大 败曹军与赤壁。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 名战役,他对形成魏蜀吴鼎立的局面起了决定性作用。



编年体:以年代先后为序来记载历史的史书称 为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 史书。 纪传体:以记人为中心来记载史实的史书称为 纪传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 国别体:以国家为中心记载历史的史书称为国 别体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5
2018/1/11
返回

2018/1/11 3
返回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 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由司马光等花 了19年的时间编成。编书 的目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 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 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68张PPT-汪爱新

《赤壁之战》68张PPT-汪爱新
司马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花费19年时 间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有名的历史 巨著。此外,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由 司马光等花了19年的时间编成。编书的目 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 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司马光
1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卒、士、将、抚、治、足、次 、数、烈、事、计、难、略、方、济”等的含义; 2.理解重点文言虚词“而、以、为、其、乃、于”等 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现象“古字通假、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及一般文言句式”; 4.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重点】
我国史书体例
我国史书体例有: 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 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 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 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等。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 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 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我国史书体例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 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我国第 一部断代史),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 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 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 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 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 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 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5/4
6
文题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 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 —黄巾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了自己的 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东汉末年汉皇朝衰落,各 地军阀混战的时候。 赤壁战后,曹操“引军北还”;刘备乘机就近 占了荆州(现在湖南湖北一带),后来又攻取四 川;孙权人盘踞长江下游,这样就形成了魏 (曹)、蜀(刘)、吴(孙)三国鼎立的局面。

编年体:以年代先后为序来记载历史的史书称 为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 史书。 纪传体:以记人为中心来记载史实的史书称为 纪传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 国别体:以国家为中心记载历史的史书称为国 别体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5
2016/5/4
返回

本篇选自《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它细致而概括地描写 了赤壁之战的政治和各派军事集团的矛盾以及战争的经过。 在孙吴方面,以鲁肃、周瑜为首的主战派,正确地分析了 当时客观形势,批判了主降派的谬论,采取了联合刘备的 正确路线。刘备当时处境非常不利,但诸葛亮深谋远虑, 亲自去劝说孙权抗曹,使双方结成了统一战线,自己一方 转危为安。战争中,曹操轻率进军与孙刘联军战于赤壁, 期间,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提出的以火破曹的建议,趁着风 势,把曹军船只全部烧毁,然后率轻锐追歼曹军残部,大 败曹军与赤壁。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 名战役,他对形成魏蜀吴鼎立的局面起了决定性作用。
2016/5/4
8
返回
孙权
孙权(182——252),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他继承父亲孙坚和哥哥 孙策所建立的基业,割 据 江南。赤壁之战时, 他的兵力“五万兵难卒 合,已选三万人”。
2016/5/4
9
返回
刘备
刘备(161——252)字玄 德,涿郡涿县人。自称是汉 朝皇族的后代,在军阀混战 中,他先后依附公孙瓒、曹 操、袁绍、刘表等大军阀, 没有自己的地盘。曹操挥军 南下时,刘备首当其冲,被 击败。后来在诸葛亮的辅助 下,收集残军,联合孙权抗 曹。当时他的兵力,据诸葛 亮自称也只有万人。
2016/5/4 12
返回
• • •
第 4 段,写孙权召回周瑜。周瑜为孙权分析形势, 筹划方略,促使孙权下了抗曹的决心——周瑜论战 第5段,写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力排众议, 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孙权决断 权下定决心 大将才略(擒曹破曹,汉贼)骄矜之气,少年 得志 第6-7段,写孙、刘联军协力破曹军于赤壁的取胜经 过——赤壁战况 战争实况。
2016/5/4 10
返回
赤壁之战示意图
建安12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荆州。刘琮投降,刘备 败走樊口,派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吴抗曹。建安13年,曹 操大军与孙刘联军会战于赤壁。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 战船首尾相接的弱点,使黄盖前去诈降,大败曹军于乌林。 曹操率残部从华容逃回北方。孙刘联军取胜。
2016/5/4 11
返回
课文分析
• • • • •
第1段,写东吴方面鲁肃分析当时的形势,为孙权献 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鲁肃献策 献策:远见卓识,忠心一片 说备:灵活机巧,善于外交,明为刘计,暗为孙计 第2段,写刘备方面因曹操占领荆州,形势危急。诸 葛亮到东吴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诸葛回访(激将法) 求救而不救,不卑不亢,足智多谋,善于辞令 形势分析:战略家 第 3 段,写曹操致书威吓孙权,东吴内部“和”、 “战”两派意见分歧——降战之争 主降派(张昭等人) 主战派(鲁肃)
2016/5/4
13

提出孙刘联合、共同抗曹的战略方针(1、
2)

——这是以弱胜强的前提
确定联合抗曹的战略方针(3——6)

——这是以弱胜强的共同认识, 是全文的重点所在

执行抗曹的战略方针(7)
——这是以弱胜强的灵活战术
14
2016/5/4
作业:
赤壁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作战双方 胜负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 法。
2016/5/4 3
返回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 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由司马光等花 了19年的时间编成。编书 的目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 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 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2016/5/4 4
返回
史书体例赤壁战司马光2016/5/4 1





作者简介 关于《资治通鉴》 史书体例 三国人物简介之曹操 三国人物简介之孙权 三国人物简介之刘备 赤壁之战示意图 课文分析 布置作业 学生配乐朗诵
赤壁之战
2016/5/4
2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 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初进士,宋 神宗时为翰林学士。他在政治上保守,极力反对王安石 变法,不成,一度离开朝廷。后退居洛阳15年,专力主 编《资治通鉴》。宋神宗去世后,哲宗继位,司马光被 召还朝,出任宰相。他大力的起用旧党,废除新法。当 政8个月而死。 司马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 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有名的历史巨著。此外,著有 《司马文正公集》。
2016/5/4
15
返回
2016/5/4 7

曹操
曹操(155——220),沛国谯人,在镇 压黄巾起义中扩充了自己的力量,经过 十几年的战争,已经削平北方大小军阀, 挟持东汉皇帝,以汉丞相的名义的名义, 命令并打击其他各地军阀。课文中写他 乘荆州军阀刘表去世的机会,挥军南下, 击败了当时依附刘表的刘备的军队,并 吞并了刘表的儿子刘琮的兵力,沿着长 江南下,要消灭据守长江下游的孙权集 团。他以八十万大军威慑孙权,企图不 战而胜(实际兵力 ,周瑜估计是二十三 万左右,一般估计是四十万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