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曲

合集下载

2011年语文高考试卷古诗词专项汇总 -

2011年语文高考试卷古诗词专项汇总 -

一、全国新课程卷I(三)名言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上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曰:“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2)本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晦明变化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二、新课标全国卷II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题计分)(5分)(1)得道者多助,()。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孟子•;公孙丑下》)几处早莺争暖树,()?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而不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辛苦遭逢起一经,()。

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三、北京卷语文试题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

(8分)①莫春者,,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②鹏之徒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3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4衔远山,吞长江,,横无际涯, ,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5楼船夜雪瓜洲渡,,,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6,毕竟东流去。

,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四、湖北卷语文试题15.填空。

(6分)(1)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是鲁迅的《______》。

(2)日本作家______曾因《雪国》《古都》等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3)《过秦论》中“①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气势恢宏;《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__________”,评断公允; 《滕王阁序》中“潦水尽而寒潭清,③__________”,意境澄静;《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④__________”,情景交融。

2011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解析及诗文赏析(16套)

2011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解析及诗文赏析(16套)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精析及诗文赏析一、(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3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赏析: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其实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

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

“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

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

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

2011-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真题汇编及解析

2011-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真题汇编及解析

2011-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真题汇编及解析1、(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1)(3分)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5分)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译文秋天了,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来。

整个庭院,都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

一个人在庭院里悄然站立许久,听到的只有寒夜里秋风吹过的声音。

连南飞的大雁都早无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飞过高高的云层所发出的鸣声。

夜色深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

只有灯光将不眠人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

寒夜将酒意驱除得一干二净。

哎!这漫漫长夜,教人如何去消受呢?鉴赏此词写羁旅孤栖的情景。

全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_第三节__曲

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_第三节__曲

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第三节曲第一部分五年高考题荟萃2010年高考题(10年上海秋季卷)(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

(8分)[越调] 平湖乐尧庙秋社王恽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2分)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还原生活情境,即诗歌鉴赏中“泡”的能力。

从小令的描写可见,有:“把酒观多稼”,因庄稼丰收而举杯畅饮;“霹雳①弦声……,笑喧哗”,弹琴、唱歌,笑语喧哗。

答案: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解析:社祭的活动有春秋两季,因此,“社坛烟淡散林鸦”并不能暗示出季节,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场面。

这里是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戍日所进行的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的喜庆活动。

能够看出是秋社的是“把酒观多稼”,暗示季节的应该是这一句。

其它选项正确:A 项与14题有重叠;C项对景色的特点及描写作用的分析概括恰当;D项所谓“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指的是使用了若干典故(“壤歌亭”、“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而显得“高雅”,但字面意思通俗易懂,自然流畅,真情流露,故称“清新,朴茂”。

答案:B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解析:《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沪教版第一册18课《诗二首》选了“其五”。

在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飞鸟相与还”,既是眼前之实景,又具有象征意味,让人想到厌倦黑暗官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的诗人,写的是隐居之乐。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永!注释①时:片时、偶尔的意思。

②伫:长时间的站立。

译文秋天了,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来。

整个庭院,都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

一个人在庭院里悄然站立许久,听到的只有寒夜里秋风吹过的声音。

连南飞的大雁都早无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飞过高高的云层所发出的鸣声。

夜色深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

只有灯光将不眠人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

寒夜将酒意驱除得一干二净。

哎!这漫漫长夜,教人如何去消受呢?鉴赏此词写羁旅孤栖的情景。

全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海南卷春日秦国怀古唐)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①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②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③原:同“塬”,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④残阳:夕阳。

【译文】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

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

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鉴赏】《春日秦国怀古》是晚唐诗人周朴的一首作品。

这是一首怀古诗。

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2011版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二节__文言翻译与断句

2011版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二节__文言翻译与断句

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第二节文言翻译与断句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2010年高考题(10年北京卷)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

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

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誉清。

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

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

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

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清之取利远,远故大。

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

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

世之言,徒曰“市道交”。

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价值,价钱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善药居:聚积,搜集B.积券.如山券:借据,欠条C.未尝诣.取直诣:前往D.终不复.言复:回答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清优主之不害清之富也B.⎧⎪⎨⎪⎩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人C. ⎧⎪⎨⎪⎩清其有道者欤执其道不废D.⎧⎪⎨⎪⎩求者益广益厚报清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躲起来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曲.doc

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曲.doc

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曲2010年高考题(10年上海秋季卷)(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

(8分)[越调] 平湖乐尧庙秋社王恽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2分)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2009年高考题(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 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答案借代,反问。

解析“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

“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

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析《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曲2010年高考题(10年上海秋季卷)(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

(8分)[越调] 平湖乐尧庙秋社王恽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2分)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2009年高考题(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 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答案借代,反问。

解析“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

“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

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析《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

第二问:“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

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备考意见:诗歌鉴赏材料像今年这样直接出自高中语文教材的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虽然如此,但得分不一定就让人满意,特别是第二个小题。

反过来看,今年诗歌鉴赏所设的问题,与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关联度极大,这说明重视文本教学的重要性,比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一句,问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想一想,这与学过的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多么相似。

这正验证了“考题出于课外,知识来源课内”。

附赏析:【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

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

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

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

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

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

“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

“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

“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

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

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

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

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

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2008年高考题1.(08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清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

答:答案(1)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

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解析要分析此曲的层次,须细读作品,看写了哪些内容,从中理出作者的思路。

开头两句写春花秋月、杜鹃归雁;三、四句写由此而生的感慨——岁月如箭,人情似云。

以下各句则写想像中的隐居生活——耕种居住,诵读诗文。

对修辞手法的赏析,要落实到具体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08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解析散曲前两句写远景,故能放眼“万里”,远山看似“数点”;而又紧扣秋景,故秋江澄澈,静如白练,秋山苍翠,青如蓝靛。

三、四两句写近景,俯视江上轻帆,仰视庐山飞泉。

大江宽阔浩瀚,故江帆显得如几片苇叶,惟其轻灵,故疾如飞箭;庐山巍峨高耸,故瀑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惟因陡峭,故飞如闪电。

五、六两句写云和月明灭之变,又是整个画面的背景。

傍晚,天空云气飘浮,旋又凝聚渐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低空,这是暗;晚霞在天边消失,初月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仿佛是一把半圆形的团扇,这是明。

结句写北塞鸿雁到来,点明秋季时令,使人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苍莽雄浑境界。

2005~2007年高考题1.(06上海)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的问题。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⑴“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答案曲牌名解析“黄钟”为小令的曲调,“人月圆”为小令的曲牌,“山中书事”为小令的题目。

⑵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答案 B解析A项“委婉”错;C项用意分析错;D项“舒适生活”错。

⑶“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答案“倦”字既包括了作者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解析对诗词曲作品的赏析,最终要落脚到某些词语上,对词语的赏析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体会词语使用的好处。

分析“倦”的好处,首先分析“倦”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再分析词语在整首曲中表达的感情。

2.(06浙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⑴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湿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⑵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答案⑴流水白云⑵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解析⑴中紧紧抓住“温润柔美”和“飘逸渺远”,框定前四句,沿特点找意象。

⑵中要明白是借景抒情的写法,要从景物中分析作者的感情。

还要调动学过的知识来理解。

【评注】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该题的难点就在于只可意会而不可言答,掌握鉴赏技巧,明白解题规律,应该是重点。

3.(05上海春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3)题。

[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元)盍西村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

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⑴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的盛况。

⑵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