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思想史之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

合集下载

明朝时期心学发展历程

明朝时期心学发展历程

明朝时期心学发展历程
明朝时期的心学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 启蒙阶段:明朝初年,朱元璋创建明朝,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在此背景下,心学作为儒学的一个分支开始萌芽。

当时的理学家们以程颢、程颐兄弟为代表,强调心性本善,人天地一体,注重修身养性的道德修养。

2. 崇礼阶段:在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下,心学开始发展壮大。

明成祖重视儒学,特别是程颢、程颐的思想,在明朝礼部侍讲的创设和修建崇礼书院的举措下,心学成为明代国学的主流。

此时的心学更加注重礼仪、礼法的复兴,强调家庭中的孝顺、社会中的和谐。

3. 思辨阶段: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变革和西方思想的渗透,心学开始经历思辨的阶段。

有学者开始反思传统儒学,提出不同于程颢、程颐的心学观点。

例如,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将个体内心的修养与外在实践相结合,他提出了“理”的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4. 复兴与演化阶段: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心学经历了颓废和沉寂的时期。

但在明朝灭亡后,心学得以在清朝得到重新发展。

清代心学不仅延续了明代思想,还根据社会变革和学术发展进行了演化。

例如,王夫之提出了人性善恶本源的观点,程晓远认为心学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这些新的思想影响了心学的发展,并与其他学派如阳明学产生了交流和融合。

总的来说,明朝时期的心学发展经历了启蒙、崇礼、思辨和复兴与演化等阶段。

这一时期的心学家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反思,对人性、道德、礼仪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为后来的儒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转型及原因

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转型及原因

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转型及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前半期传统儒学占统治地位,宋代传统儒学经过二程、朱熹等的改造形成了适应统治者需要的理学,经史等雅文化占据统治地位。

明代中叶,文化出现了转型,其表现就是理学地位的失坠和俗文化对雅文化的挑战。

一、理学地位的失坠理学在儒、佛、道相结合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北宋时期形成并初步发展;南宋时期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期被确立为官学;明朝前期,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是官定读本和科举取士的准绳。

明中叶以后吏治渐趋腐败,财政危机加深,社会矛盾尖锐,有识的家怀着经邦济世的强烈责任感,希图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为现实统治服务,心学应运而生。

王守仁基于明代中期社会问题及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主张,认为作为“天理”的“良知”就在人的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良知”人人皆有,圣、愚皆同。

因其比朱熹的“致知”说更加简易明白,因而也易于获得更多的信徒。

明代中后期王学风行一时,王艮继承了王守仁的“良知”说,长期在下层百姓中讲学,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将“道”拉下神坛,把人的饥欲食、寒欲衣等生理要求也当做“道”,为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打开了缺口。

“异端”李贽更为激进,他敢破人们1/ 5对孔子的绝对迷信,提出了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主张。

其批判的锋芒还触及礼教和文化专制,说“人人皆可以为圣”,认为“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他反对用“德礼”、“政邢”来禁锢思想和束缚人们的行动,揭露了文化专制对士大夫自由思想和精神的压抑,强调“率真之性”,主张“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明代的文化思想界经过王守仁、王艮、李贽等人著书立说的实践,心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备,理学的地位开始失坠。

二、俗文化对雅文化的挑战俗文化是以滿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日常需要为目的,关注世情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大众文化形式,与高雅文化有很大不同。

高雅文化主要是为了寄情托志、辅赞政教,是以教化为中心的单一文化形式,俗文化的重心向着娱乐消遣性和实用性的方向倾斜。

7-4理学向心学转变的完成--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7-4理学向心学转变的完成--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7-4理学向心学转变的完成--王守仁的心学思想王守仁的心学思想经过几个发展阶段之后,最后建立了完整的心学体系。

其学说集宋明理学史上心学一派之大成,达到了心学的高峰。

王守仁的心学是明代中期理学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它标志着理学向心学转变的完成。

朱熹哲学经过长期演变,到王守仁时终于自成一派。

这既是理学演变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明中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新的生产力萌芽开始出现,大批自耕农的破产和手工业商品经济的抬头正面冲击和破坏着传统的封建秩序;加之奸佞当道、宦官擅权,使得明王朝濒临空前的统治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朱熹哲学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

从形式上来说,"繁琐"的理学一变而为"简易"的心学,也适应了社会对思想观念的需要。

王守仁的心学主要有三个重点,一曰心即理;二曰知行合一;三曰致良知。

这些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下面我们作个概括性的介绍。

(一)王守仁的生平活动及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王守仁(1472-1529 年)字伯安,浙江馀姚人。

因筑室阳明洞,学者称阳明先生。

有《王文成公全书》(一称《阳明全书》,以下简称《全书》)三十八卷传世。

弘治十二年(1499 年)进士,任刑、兵部主事。

因在反对宦官刘瑾的斗争中失势,廷杖四十、由"赐二甲进士出身,兵部主事"而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

不久,刘瑾伏诛,王守仁得以复出。

后以原官改升南京鸿胪卿,以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过农民起义,所谓"破山中贼",后平定宸濠之乱,升南京兵部尚书。

嘉靖六年(1527 年)兼左都御史,出征思田少数民族起义,第二年死于归途。

前面说过,王守仁生活的时代是政治、经济空前动荡的时代。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种"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的局面,"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①王守仁认为,政治、经济的动荡是由于道德沦丧,而道德沦丧是由于学术不明,学术不明是由于朱学的流弊所造成的。

明代道教与心学的互动

明代道教与心学的互动
"
“理具于心” “心统性情” 、 的理论 前提,势必要将修道的诀要收归 “心 ” 于 上。而心之本体是虚, 心 “万有皆备于是” 虚, 所以才能 。 明代正一道中论内丹之法最 为精深的是著名道士赵宜真 + * — ,-./ 0 。他兼通南北之学,集全 真、 清微、 净明诸派之传, 而尤被 清微、净明两派尊为嗣师。赵宜 真的内丹说以全真为体、以正一 为用。他把内丹的大旨概括为: “摄情还性归一元, 元一并忘忘亦 去, 囊括三界入虚空, 粉碎虚空绝 $ 伦伍。” 这是把内丹修炼法分为 “自性法身” 三步, 初以 为内丹之 本,继以无为为采炼诀要,终以 “粉碎虚空” 为究竟。张宇初以心 虚本体为内丹之本,赵宜真则视 “自性法 自性为内丹之元, 他说: 身, 本来具足, 不假于外, 自然之 真。其进修则摄情归性,摄性还 元, 有为之为, 出于无为, 无证之 % “自性法 证, 所以实证。” 又说: 身本无生灭,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 不见其后, 辉今耀古, 卓然独存。 唯其汩于根尘, 引入诸趣, 迷惑本 来。若能奋勇猛大智慧力勘破根 & 尘, 则情欲顿消, 法身自见。” 赵 “自性法身” 宜真的 观念更多的是 “自 受了佛学的影响, 但他强调的 “虚心” 性” , 与张宇初所谓的 并无 二致。赵宜真又把这种自性法身 “天心” 《道法 称为 , 即本体之心。 《祈祷说》 会元》 卷七收有赵宜真 “清微祈祷本无祭 一文, 其中说: 坛……所谓天地大天地,人身小 天地, 我之心正则天地之心正, 我 之气顺则天地之气顺矣。故清微 祈祷之妙, 造化在吾身中, 而不在 ” 登坛作用之繁琐也。 这是在以 内、 外丹合一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 丹法之要归结到人之本心上。虽
《道藏 》 第二卷, 第 ### 页。 $%& 《道藏 》 第二卷, 第 ##$ 页。 ’ 《道藏 》 第二卷, 第 #%$ 页。 ( 《道藏 》 第二卷, 第 #%& 页。 ) 《道藏 》 第二卷, 第 #%’ 页。 !"#

理学转型与心学先驱

理学转型与心学先驱

实践意义
刘宗周的思想对当时社会产 生了重要影响,他强调实践 道德和修养内心,为后世提 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04
理学转型与心学的历史影 响及评价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促进了思想解放
理学转型与心学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儒学的思想束缚,为当时社 会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
推动了文化繁荣
理学转型与心学的发展,引发了诸多文化创新和艺术创作,为当 时社会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评价与反思
推动了思想进步
理学转型与心学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进步,为后世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需要反思
在肯定理学转型与心学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反思和审视,以避免其负面影响。
05
心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 价值
心学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
强调个体的内在价值和尊严
心学提倡个体内心的觉醒和自我实现,与现代社会强调个性、自 主和自我价值的观念相契合。
深远的影响。
03
心学先驱的代表人物及其 思想
陆九渊的思想
思想来源
陆九渊的思想主要受到孟子的影响 ,他主张“万物皆备于我”,强调 人的本心是万物的尺度。
核心观点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认为人的 本心具备一切真理,强调直接体验 和直观内省。
方法论
陆九渊主张“易简”,即直接回归 本心,通过直观内省来认识真理。
转变过程
从理学向心学的转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对理学的批判、心学的兴起和发展等。
实质
理学转型的实质在于从外在的规范向内在的自觉转变,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我认识。
“心学”与“理学”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两者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分支,都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 责任。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思想概述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思想概述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思想概述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279 字体大小: 【小】【中】【大】明代思想概述明代思想史是以理学的发展和演变为主要脉络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又是一部哲学思想发展史。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导言》里谈到哲学史的含义时这样说:哲学史所昭示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高尚的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英雄们的展览,他们凭借理性的力量深入事物、自然和心灵的本质——深入上帝的本质,并且为我们赢得最高的珍宝,理性知识的珍宝。

①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只要是有优秀文化历史的民族,他们的哲学家所从事的思想活动都是在竭力地深入上帝的本质,尽管哲学家们接近上帝的路途不同。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兼思想家的人物说过,在最高的层次上,人类的精神和思想是相通的。

这就犹如攀登珠穆朗玛峰,无论是东路还是西路,南路还是北路,人们最终是可以相会在峰顶的。

然而,人们毕竟要经过特定的登山途径才能站在峰顶领略无限风光。

我们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就是想了解一下中国的理性思维的英雄们是沿着什么途径深入上帝的本质,登上人类精神的最高点的。

与希腊、印度两大文化区不同,中国大文化区内的哲学家们是以构筑自己的社会文化理想来深入上帝的本质的。

这种理想包括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两个层面。

它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思维路线,以内圣外王为行为实践方式,最后交汇在道的最高范畴上。

金岳霖先生称道为中国大文化区的中坚思想.中国哲学也可称为道学,中国哲学思想史实际上就是道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至北宋时,道被思想家们赋予了新的内涵,被解释为理.围绕着理而进行思想活动的人们称为理学家。

尽管道的外在形态变了,然而它的精神血脉却仍深潜在中国哲学的思想流程中。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走向后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它原本是要张扬一种大同、和谐、亲情、友情的文化理想,通过哲学的思考给整个社会生活提供一种价值参照和世界观的指导原则,由于它的实践取向不是立足于超越而是立足于参与,也即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实现理想,加之它的主要内容是为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而设计的,因此,它又与现存的社会模式乃至政权力量有了相当的亲和性。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的转变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的转变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的转变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430 字体大小: 【小】【中】【大】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的转变理气关系是理学的主要论题之一,也是程朱理学体系的核心。

前面我们已经表述过了这样的想法,理学发展到明代中期,发生了明显的转化:一是由陈献章开始,经过湛若水这一中间环节,最后由王守仁完成的以心为本体的心学思想体系;再就是与朱熹理气思想相对峙的以气为本体的气学思想体系,这方面的主要思想代表有罗钦顺、王廷相。

就朱熹的思想体系来说,理是第一性的,是产生万物的神秘的根源。

朱熹论述宇宙的结构,大体上采用了张载的学说,但是当他从哲学方面概括的时候,便与张载的气的观点有了差异。

他认为气是不断由理创造,又不断归于消灭的暂时现象,而理则是永恒的本体。

罗钦顺、王廷相吸取了张载宇宙观中的气学思想,并加以发展。

他们一方面批判王学,一方面改造理学,在吸收张载气学思想的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朱熹哲学中的气论的因素,批判地改造了朱熹的哲学体系,开创了明代中期的气学思潮。

他们的思想在理学的演变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从朱熹到王夫之的中间环节。

(一)罗钦顺及其气学思想1。

罗钦顺的生平及其思想形成过程罗钦顺(1465- 1547年)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

孝宗弘治六年(1492年)举进士,廷试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了翰林院的藏书。

弘治十五年(1502年),他被任命为南京国子监司业,任间,继续研究学问。

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遭宦官刘瑾的排斥打击,被削职为民。

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复职。

后晋升为太常卿,南京吏部右侍郎,左侍郎。

嘉靖元年(1522年)升南京吏部尚书。

后改礼部尚书,因父死,未就任。

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固辞不就,旋返回故里,里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城市,潜心格物致知之学.①罗钦顺与王守仁同时,但他的思想是与王守仁对立的。

在当时王学盛行的情况下,罗钦顺一方面批判王守仁的心学,另一方面又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的改造,从而创立了自己独具特点的气学思想。

明代中期的文化和哲学思考

明代中期的文化和哲学思考

明代中期的文化和哲学思考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思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明代中期,由于历经几次战争和政治动荡,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人们开始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家。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明代中期的文化和哲学思考。

一、文化的变革与转型明代中期是中国文化的变革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表现出了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传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发生着变化和转型。

特别是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许多新鲜的思想和文化产品涌入中国,这些新的文化因素不断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首先是文学艺术方面的变化。

明代中期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具有极强的叙事和感染力。

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也开始体现出了新的特点,如绘画技法逐渐突破传统束缚,逐渐出现了许多带有民间风格的作品。

其次是教育方面的变化。

在明代中期,由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人们开始注重儒学教育的推广,许多学校和书院得到了兴盛,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

这一时期的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现实性,强调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强化了儒学教育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是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的变化。

在明代中期,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接触越来越频繁,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中国文化也同样影响着外部世界,使得中国文化与外部文化产生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文化融合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过程,它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哲学思考的新探索明代中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中国哲学思考的一个新探索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哲学家对传统哲学的研究和探讨更加深入和广泛,同时也从外部文化中汲取了新的哲学思想和方法。

首先是传统哲学的研究和探讨。

在明代中期,中国哲学家开始对传统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对于儒学、道家、佛教等传统哲学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梳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思想史之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313 字体大小: 【小】【中】【大】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明代中期,朱学虽然还是官方哲学,但已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代之而起的是王阳明的心学及王学的广泛传播。

前面已经说过,王阳明心学的产生不是异军突起的孤立的偶然现象,而是有一个思想前奏的。

此前的陈献章的江门心学及其弟子湛若水的心学思想都对王阳明产生过重要影响。

他们的思想观点可以说是明前期理学向明中期心学转变的重要环节。

下面我们就重点介绍一下这两位学者的思想观点。

(一)陈献章的心学思想陈献章(1428- 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又称白沙先生。

白沙村濒临西江入海之江门,所以明、清学者称其学说为江门之学。

陈献章的诗文,后人辑为《白沙子》。

陈献章曾先后三次参加会试,都未考取,从而促成了他逐渐走向潜心学术的道路。

陈献章二十七岁时(景泰五年,1454年)师事当时著名的江西学者吴与弼。

半年后归家,闭门读书,数年不出户外,于此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转机,由读书穷理而转向求之本心,并提出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的修养方法,开始显示出异于朱学的心学思想。

从陈献章的思想转变中,可以看出他在理学向心学转变过程中的地位。

在跟随吴与弼学习时,他受到吴与弼心学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发出这样的感叹:叹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取向所汩没支离者泆之以长风,荡之以大波,惴惴焉惟恐其苗之复长也。

①所谓迷途未远,就是吴与弼所说的圣贤可学;所谓旧没支离,就是吴与弼所批评的宋以来之学,实际上就是程朱理学。

他主张应把这种支离之学洗荡干净的。

的确,明代初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朱学成为神圣不可易改的官学,学者士人大都只能以程、朱为极致,谨守其矩矱. 如前面谈到的明初著名学者薛瑄就认为:《四书集注》、《章句》、《或问》,皆朱子萃群贤之言议,而折衷以义理之权衡,至广至大,至精至密,发挥先圣贤之心,殆无余蕴,学者但当依朱子,精思熟读,循序渐进。

②可见,在明初朱学独尊的情况下,认为道理已被朱熹说尽,是一种普遍的观念。

这种停滞的观念是朱学极盛而生出的一种流弊,他使朱学丧失了进一步发展更新的动力。

当时的朱学把人们引上了读书考证、文字训诂的繁琐道路,使学术思想陷入沉闷。

正是这种局面引起陈献章等人的不满,也造成陈献章转向心学的契机。

嘉定以后,徒资文义讲学于经传,鳞次栉比,在当时号为精密,在今日犹未免踈漏,况于作圣真源相去益远。

故双峰之饶,北溪之陈,为吴草庐之所不取。

然则,先生之道,其足以继往开来,功亦钜矣。

③明朝中后期,心学盛行,与陈献章一反当时沉闷的学术思想局面有着密切的联系,陈献章转向心学具有继往开来之功。

陈献章在三十八岁时(成化二年,1466年)曾重游太学,受到京师名士们的极高推重,被誉为真儒复出.晚年期间,他的思想风貌又有所变化。

他不仅静坐室中,更逍遥于自然,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或弄艇投竿于溪涯海曲,①领略山水风光,养浩然自得之性。

此期间,他的心学思想体系也已完成,其规模较前期更为开阔。

他不仅提出以自然为宗的为学宗旨,还标出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世界观。

观陈献章一生,他在政治上极为平凡,而在学术上却不同凡响。

他的学说的出现,既标明明初朱学统一局面的结束,也预示明代心学思潮的开始。

他对自己的思想的成熟过程有个简略的叙述:仆才不逮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从吴聘君学,其于古圣贤垂训之书,盖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

比归白沙,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方,既无师友指引,惟日靠书册寻之,忘寝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

所谓未得,谓吾心与此理未有凑泊吻合处也。

于是舍彼之繁,求吾心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衔勒也;体认物理,稽渚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源委也。

于是涣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兹乎!②①《龙冈书院记》,《白沙子全集》卷一。

②《读书录》卷一。

③黄士俊:《重刻陈白沙先生集序》。

①张诩:《白沙先生墓表》。

陈献章的自述表明这样两点,一是与宋、元以来的理学家一样,仍以作圣即完成儒家主张的伦理道德为目的;二是为学方法却与朱子理学异趣,而与沉寂无闻的陆九渊心学同旨。

从陈献章的心学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方面的异趣。

1。

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本体论陈献章在他的心学思想最后形成时,提出了宇宙在我的心学世界观。

这个思想的提出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二十七岁时,陈献章曾就学于服膺朱熹的吴与弼。

虽然他自称从吴与弼处所学收获甚微,未知入处,但受其影响却是不可避免的。

就其对宇宙整体的看法来说,最初他与程朱理学一样,也认为气为宇宙构成的基本因素。

他说:天地间,一气也而已,诎信相感,其变无穷。

①元气之在天地,犹其在人之身,盛则耳目聪明,四体常春;其在天地,则庶物成亨,太和絪缊。

②元气塞天地,万古常周流,闽浙今洛阳,吾邦亦鲁邹。

③把元气作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认为它的变化是古今迁改的原因,这正是宋代理学家根据《周易》而形成的普遍的宇宙生成观。

尽管陈献章认为元气塞天地,气是天地万物构成的基本要素,但他又与宋代理学家有很大不同。

他认为在气与道(理)的关系上,道是根本的,道为天地之本.这是他的心学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

他说:道至大,天地亦至大,天地与道若可相侔矣。

然以天地而视道,则道为天地之本;以道视天地,则天地者太仓之一粟,沧海之一勺耳。

①道与气(天地)相比,道为天地之本,这与朱熹将理视为生物之本的观点极为相似。

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②然而不同的是陈献章没有把道看作是独立于万物之先的某种绝对存在,而是认为道得之一身之微,心即是道;理具于人心,心即是理。

人心与天地之心无二。

他说:②《白沙子》卷二,《复赵提学》。

以下凡引《白沙子》只注卷数、篇名。

①卷一,《云潭记》。

②卷四,《祭先师康斋墓文》。

③卷五,《五日雨霰》。

①卷一,《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

②《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

曾足与道侔哉!天地之大不得与道侔,故至大者道而已。

而君子得之一身之微,其所得者,富贵贫贱死生祸福曾足以为君子所得乎?君子之所得者有如此,则天地之始吾之始也,而吾之道天所增;天地之终吾之终也,而吾之道天所损。

天地之大且不我逃,而我不增损,则举天地间物,既归于我而不足以增损于我矣。

③在陈献章看来,道是天地之本,它与万物的关系就是本末体用的关系,故道大而天地小。

然而道虽至大,却得之于一心之征。

故天地有终始,而吾之道无所增损。

吾之道无所增损,即吾之心无所增损。

天地不我逃,天下之物尽在我心中。

他从心与道为一的观点出发,得出了万物在我的心本体论的思想。

根据心本体论的思想,陈献章将他的观点进一步明确为有此心方有此理,有此诚方有此物。

他说: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我。

④天地之大,万物之富,何以为之也?一诚所为也。

盖有此诚,斯有此物;则有此物,必有此诚。

则诚在人何所?具于一心耳。

心之所有者此诚,而为天地者此诚也。

①陈献章的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万物之富,一诚所为的观点与陆九渊心即理②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③的观点遥遥相接,使他的心学思想明确地凸现出来。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陈献章的心学思想的形成大致经过了这样几个环节:开始认为元气塞天地;在气与道(理)的关键问题上,以道为天地之本;然后将道与心为一;最后得出心即是道,心具万理、万物的思想结论。

终于形成他自己的系统的心学思想。

关于心学思想,陆九渊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④来概括,而陈献章则用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来表达。

他说: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终始,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

得此把柄入手,更有何事,往来古今,四方上下,都一齐穿纽,一齐收拾,随时随处无不是这个充塞,色色信他本来,何用尔脚劳手攘。

⑤陈献章与陆九渊一样,都是以宇宙为思考背景,通过主观扩充,来确认心是万事万物创造者的本体地位的。

陈献章曾作诗来表达他的心本体思想:六经尽在虚无里,万理都归感应中。

若向此边参得透,始知吾学是中庸。

①他是用佛家的语言讲儒家思想。

所谓虚无,是指心本体;所谓感应,是指天人之际,内外之间,即人心与外物的关系。

总之,陈献章认为理离心不存,物离我不在。

③卷一,《论前辈言铢视轩冕主视金玉》。

④卷一,《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

①卷一,《无后》。

②《象山全集》卷十一《与李宰》。

③《象山全集》卷三十四《语录》。

④《象山全集》卷二十二《杂说》。

⑤卷三《与林郡博士》。

①卷十,《与湛泽民》。

既然心是天地万物、宇宙世界的本体,那么这个心的确切含义究竟是什么呢?陈献章的学生湛若水在解释他的思想时作了明确的表达。

湛若水说,先生之道即周程之道,也就是尧舜以来圣人相传之道,道乌在?曰:道生于心。

既曰人者天地之心,故上下四方之字,古今往来之宙,同一天地同一气也,同一心也。

……夫心也者天地之心,道也者天地之理也。

天地之理非他,即吾心中正而纯粹精焉者也。

②可见,陈献章所说的心之本体,也就是道心,是儒家所说的圣人相传的道心,其中包含着道德修养的伦理内容。

在陈献章看来,这个道心有极大的主观扩充的能动作用。

往来古今,四方上下,都一齐穿纽,一齐收拾,随时随处无不是这个充塞,……会得虽尧舜事业,只如一点浮云过目,安事推乎!此理包罗上下,贯彻始终,滚作一片,都无分别,无尽藏故也。

③心作为本体,可以穿纽、收拾宇宙,可以无不充塞,如佛教所说的无尽藏,宇宙内万物都可以从这里产生。

陈献章根据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本体思想,又提出以自然为宗的修养目标或为学宗旨。

他说:人与天地同体,四时以行,百物以生,若滞在一处,安能为造化之主耶?古之善为学者,常令此心在无物处,便运用得转耳。

学者以自然为宗,不可不著意理会.①陈献章所说的自然,一是指万事万物朴素的、无着任何外力痕迹的、本然的存在状态;更主要的是指勿助勿忘、鸢飞鱼跃的心体的自然状态。

他曾以诗为例说明了这种自然状态:古文字好者,都不见安排之迹,一似信口说出,自然妙也。

其间体制非一,然本于自然,不安排者便觉好。

②他又把这种自然状态称之为浩然自得.他说:士从事于学,功深力到,华落实存,乃浩然自得,则不知天地之为大,死生之为变,而况于富贵贫贱、功利得丧、诎信予夺之间哉?③更进一步说,陈献章所说的以自然为宗实质上是一种物我两忘、生死消失、超社会功利的,即无任何负累的、本然的绝对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

陈献章以自然为宗,其修养目标是企图从自然束缚和社会束缚中超脱出来,但它不是一种道德境界,而是一种泯除生死得失界限的心理状态。

这种状态主要来自反求诸心、存心养性的心理修炼,是充分扩充主观自我的结果。

由于陈献章过于强调以自然为宗,从而既违反了他自己作圣的初衷,也有违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宗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