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木雕与中亚贵霜文化渊源考释

合集下载

塔里木盆地的贵霜大月氏人

塔里木盆地的贵霜大月氏人


已 进 行 释读 或 断年

可 用 于 讨论 的 材 料 主 要有 以 下 几 件
( 1



楼兰 考 古 队



98 0
延 年 益 寿 大 宜子 孙 锦


幅边 背 面



行怯 卢文 题记
百钱



林梅村先生 对其进行了 考释

意为 灵 之际


频婆

室 利 诃陀 之 锦

上 面 写着


任城 国 亢父 缣




幅 广 二尺 二 寸

长四丈

重 廿五 两
84

直 钱 亢父
六百

十八





据 王 国 维考 证

任 城 国 建 于 东 汉 章帝 元 和 元 年

公元



为其属 县
顺帝 时羌 虏 数 反
任 城 王 崇 辄 上钱 帛 佐 边 费

由 此 任城 国 之 缣 得 以 远 至 塞

河内 郡

在今 河 南 黄河 以 北 地 区
“ 。
修若


见 于文献

应 即 文献 中 的

修武



杨平
则 是 丝 绸 所有 者 的 名 字



为 汉代 平
纹类 丝 织 物 的 通 称

新疆佛教寺院遗址研究概述况

新疆佛教寺院遗址研究概述况

新疆佛教寺院遗址研究概述况(一)最近发掘的佛教遗址1. 尼雅93A35S佛寺遗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有关机构合作组成的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从1988年以来对尼雅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察。

1995年,对遗址北部的佛殿(FS)遗址进行了发掘;翌年,又发掘了佛殿周围编号为93A35FA、FB、FC、FD的遗址。

报告中,把这两次发掘的遗址割裂开来,认为前者(FS)是佛寺,其余的是“一处与官方活动有关的活动场所”。

但是事实表明:这是一处较完整的佛教寺院遗址。

它向人们展现了魏晋时期精绝佛教寺院、佛教艺术和佛教发展的状况和特点,使尼雅遗址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3]。

这座佛寺遗址位于靠近尼雅干河床左岸的一处台地上。

河床由西经北面向东绕过台地两侧,台地东、南两面散布着许多枯死的杨、柳和果树。

整座寺院的地势高敞,寺院的门(FA)开在东面;其南面有佛殿(FS)。

西端是僧房和讲经堂(FD);北面有一组带前廊的房址,其中一间较宽阔(FC);佛殿西面有一低凹处(FB),据发掘者说可能是冰窖;寺院中央有一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广场;东部和南部围一道用红柳枝编成的篱笆墙。

这是由五组单元建筑成的一座完整佛教寺院。

布局规整,组合有序,河水环绕,绿树成荫。

寺院的主体建筑──佛殿构筑在高于寺院其它房址的台地上。

墙体采用“木骨泥墙法”[4]修建,平面呈方形,东西长5.3、进深5.2米,门向东南。

佛殿中现存边长2米的正方形台基以木构筑:四隅各有一木柱础,上面卯口内立着木柱,侧面固定木板,内填土而成。

四周是供右旋的行道。

在行道东北角的地面上,发现了一些坍塌成碎片的壁画,经加固处理揭出佛和菩萨像各一尊。

佛像仅存上半身,体型健壮,双肩宽阔有力,嘴上留有八字小髭,造型粗犷端庄,充满现实人的生活气息,与米兰壁画画相近。

但双目微闭而俯视,一副超尘脱俗的表情,具有能最终修成佛陀的标准品格,比米兰壁画更向前迈进了一步。

遗址北面的一处房址(FC)被分隔成东、西两组,前(南)面有用篱笆墙围筑的平台。

古代新疆的木雕佛像

古代新疆的木雕佛像

乌孙之南 。南北有 大山 ,中央 有河 ,东西 六千余里 ……东则接 相 当普及 , 并 产生 了专 门的 僧界 社会 , 专业人 员有长老 、 法 师、 汉 ,厄以玉门 、阳关 ,西 则限以葱岭 。 ” [ 1 1 这一地 区昆仑、葱岭 、 老僧人 、僧人、沙弥等 。
天 山分 别从南 、 西、 北 三面将其包 围。新疆 中部 , 天 山将其分
佛教传入新疆后 ,信仰佛教的 月支 势力 由莎车 、疏勒 进入 于新疆早 期的佛教木雕 。
于阗 。经典的传 译以及寺 院的兴建 都促进 了当地的艺 术发展 。
图木休 克地 区发现的保存较好的两尊佛立像 , 分别高 2 3 厘
在此之后 ,佛教渐次兴 盛起来 ,僧徒 在西域各地兴建 寺院或石 米和 8 厘米 , 佛像均赤足立于莲花台上 , 着通肩袈裟 , 衣褶流畅 , 窟, 修 造佛像 , 大约 3 世纪后西 域雕塑艺术也 发展繁荣起来 。 佛 造像样式十分相似 。这两 尊佛立像现藏于德 国柏林亚洲艺术博 造像是带 有宗教情感 的艺 术创作活动 , 工艺手法 多种 多样[ 3 】 。 外 物馆 ,其 中一尊木 雕双手 已经残失 ,但可以相比较推知 ,一手 来佛教造像 的技术催化 了西域 当地的艺术 创作 , 佛教创作 在整 应做无畏 印,一手提袈裟衣 角。两尊造像均刻画细腻 ,线条优

传统与创 新 l 4 5
古代新疆 的木雕佛像
文 /李雯 雯

要 : 自从 佛教 传入新疆 ,当地 的木雕佛像便开始发展繁 荣起来 。不同的区域与时代,其佛造 像
的特 点都会有所不 同,以图木休 克、 克孜 尔、高 昌等地区为代表 的木 雕佛 像 , 是研 究新疆木雕 佛像 的
重要 对 象 。

中亚文明史第二册-贵霜及其万神殿

中亚文明史第二册-贵霜及其万神殿

中亚文明史第二册-贵霜及其万神殿历史关于大月氏和贵霜王朝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点都是难以确定的。

尤其是贵霜王朝,其确切的建立时间,其最伟大帝王迦腻色迦(Kanishka)统治时间都充满着巨大的争议。

在此,我们不赘述过多考证过程,下文仅按我的偏向性列出各个历史事件的时间点。

公元前1世纪初,大月氏王国划分为五个地方性自治势力,其首领称为翕侯(Yabghu)。

其中之一的贵霜翕侯丘就却(Kujula Kadphises)于公元前1世纪中末叶,统一四部,称大月氏王。

自此,进入贵霜时代。

塔赫蒂巴希铭文(Takht-i bahi)提到,印度-帕提亚国王贡多法勒斯在位26年时,丘就却以王公身份出现在他的宫廷,而这一年是阿泽斯纪年的103年。

一般认为阿泽斯纪年元年乃是公元前58年,根据这个记载,丘就却大约在公元55年的时候到过塔克西拉,但也许那时候他还没有称大贵霜王。

丘就却生前进攻过帕提亚,夺取了喀柏尔,随后又占领了罽宾(克什米尔)和濮达(Puskalavati,今巴基斯坦查莎达)。

丘就却的继任者是他的儿子阎膏珍(Vima Taktu ,也有说是丘就却的孙子Vima Kadphises,本文倾向前者),阎膏珍也许征服了西北印度,把疆土扩大到了瓦拉纳希。

在此期间,商队经过贵霜人的王国,商贸繁荣,阎膏珍看到了金本位的好处,于是发行了与希腊世界能够通行的金币。

公元76年班超占领了突厥斯坦(天山地区)全境,公元88年一支贵霜军队协助班超击败了吐鲁番,进而贵霜王派出使臣要求和亲。

然而班超不但直接拒绝了贵霜王的请求,还杀死了使臣。

为了报仇,贵霜王派出一支七万人的骑兵袭击班超军队,但由于种种原因,这这军队全军覆没了。

借此机会,约公元91年班超一口气建立了直到黑海的宗主权。

一般认为上述叙述中的贵霜王就是阎膏珍。

若此阎膏珍的统治应该至少持续到了公元88年左右。

塞克纪元,花剌子模纪元,梨车(Licchavi,今尼泊尔境内)纪元元年都在公元78年。

汉唐文脉中的于阗造型艺术诠索--以近年考古新材料壁画、雕塑为中心

汉唐文脉中的于阗造型艺术诠索--以近年考古新材料壁画、雕塑为中心

汉唐文脉中的于阗造型艺术诠索——以近年考古新材料壁画、雕塑为中心张健波(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摘 要:于阗作为丝绸之路南道的中心区域,有众多的考古遗址、遗迹。

近年来新发现的壁画、雕塑均为于阗艺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并佐证了两汉至唐时期中原文化已根植于于阗。

公元10世纪前后,于阗壁画图像呈现出对中原绘画样式、造型方法的借鉴,典籍与图像的回传决定了于阗文脉的走向,在于阗造型艺术中也有着生动的体现。

文献标识码:A关键词:汉唐文脉 于阗 造型艺术 达玛沟遗址中图分类号:K879.3文章编号:1672-4577(2019)01-0021-07一、问题的提出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古称于阗,作为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交通要冲,它在东西方文化、经济与艺术交流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地理位置介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喀喇昆仑山脉北麓之间,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东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接,西连叶城、麦盖提、巴楚县,北与沙雅、阿瓦提县接壤,南邻西藏自治区。

众多西汉至唐代考古遗址、遗迹中壁画、雕塑的发现,为于阗艺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自玉门、阳关出a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2007年版,第961页。

西域有两道。

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

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a 至少从汉代开始,塔里木盆地南端的于阗就已是汉朝的一部分。

汉唐时期随着东西方文化通过丝绸之路日益交往频繁,于阗这一丝路南道上的重镇开始发挥其无法替代的作用。

早在19世纪初期欧洲学术界就对于阗进行关注,法国学者J·皮雷尔·雷慕沙(J·P·Remusat Pierr)于1820年在巴黎出版了专著《于阗城史》(Histoire de la ville de Khotan),此书根据《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编译而成。

敦煌、吐鲁番文献词语考释

敦煌、吐鲁番文献词语考释

敦煌、吐鲁番文献词语考释敦煌和吐鲁番都是著名的丝路文化遗址,两地文献更是丝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献中的词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和地理信息,也是我们了解古代中亚文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敦煌、吐鲁番文献中选取一些代表性的词语,进行考释和解析。

一、敦煌文献词语考释1. 竖折(shù zhé)“竖折”是敦煌文献中常见的书写方式。

这种方式将文字符号竖立起来,然后从中间折弯。

通常用于表示页码、章节标题或某些特定的单词。

竖折的使用可以增强文献的阅读效果,使得纵向的排版更为美观。

2. 绢帛(juàn bó)“绢帛”指的是丝绸和棉布。

这个词语在敦煌文献中被广泛使用,说明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重要性。

此外,还有一些“绢帛”相关的词语,如“绢帛之路”、“丝绸之路”、“葱绸”等,都是与丝绸和棉布相关的词语,充分展示了敦煌文献中丝绸之路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3. 佛像(fó xiàng)“佛像”是敦煌石窟中常见的雕塑形式。

佛像多数为人像,展示了佛教中那些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人物形象,如药师佛、弥勒佛、观音菩萨等等。

这些佛像传达了佛教中的精神和信仰,同时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元素。

4. 玉兔(yù tù)“玉兔”是敦煌文献中的一个典型词语,出自《月令举要》。

这个词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兔子,在月亮上磨药和打针的场景,表达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认识和探索月亮的历程。

二、吐鲁番文献词语考释1. 开花(kāi huā)“开花”指的是水果的开花结实。

这个词语在吐鲁番文献中非常常见,说明了该地区的经济特色和生产生活方式。

此外,“开花”的相关词语,如“果实”、“甜橙”等等,都是与吐鲁番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联系紧密的词汇。

2. 沙漠(shā mò)“沙漠”是吐鲁番地区的典型地貌,也是古代中亚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吐鲁番文献中的“沙漠”和“沙漠化”等词汇,展示了当地人们生活的艰难和环境的特殊性质。

古代于阗佛教雕塑艺术

古代于阗佛教雕塑艺术

古代于阗佛教雕塑艺术作者:李永康来源:《雕塑》2011年第04期内容摘要:新疆古称西域,地处东西交通要冲,三世纪以后盛行佛教,西域各族人民,吸收了随着佛教涌进的种种外来艺术因素,在不违背佛像造型仪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自身生活感受和审美理想,照顾本地人民的欣赏习惯,进行富有地域民族风貌特质的艺术创造。

关键词:丝绸之路;于阗热瓦克佛塔;佛教雕塑艺术于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最大的绿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新疆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同时又是古代“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重镇,东西经济文化的荟萃之地。

它孕育了众多蕴藏着深厚文化的古代城镇及居址,修筑了陈列着精美艺术品的塔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随着岁月的流逝,几经沧桑变化,于闻佛教遗址经历了千百年来政权更迭,宗教变迁和战争洗礼,破坏得十分严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探险”“考古”家纷纷踏进这块土地,寻觅古代文化遗存,把许多文物盗到本国,充实他们的博物馆和研究资料。

可以说,今和田境内所有的古遗址都受到了破坏,大批的文物流失国外,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

可幸的是考古工作的开展,将埋没在沙漠腹地的古遗址发掘了出来,初步揭示出于阒佛教艺术的面貌。

关于于阗佛教的流行情况。

除《魏书·西域传》《梁书·诸夷传》《隋书·西域传》《旧唐书》《新唐书》等历史文献外,西行僧人的记述更为翔实。

法显证云:“于阗,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

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

”宋云和惠生记云:“捍么城(今于阗)南十五里一有一大寺,三百余众僧。

”[李吟屏,佛国于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玄奘记云:“霍萨旦那(今于阗)……宗信佛法,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大乘教。

”[陈戈,汉唐时期新疆佛教流行情况述略[J],载新疆社会科学,1995(3)]犍陀罗和印度式雕刻艺术都随着佛教的传人到葱岭以东地区,但是于阗并未因此而原样移植。

贵霜帝国及其文化研究概述

贵霜帝国及其文化研究概述
颇。
古 资料 , 对大 月 氏的迁 徙 、 霜时代 中亚 的经济 与社 贵
收 稿 日期 :0 8 0 2 2 0 — 6— 3 作 者 简 介 : 宏 谋 (9 6 , , 肃 灵 台人 , 士 , 王 17 一) 男 甘 硕 天水 师 范 学院 文 史 学 院讲 师 , 要 从 事世 界 古代 史 和 古代 中 外 关 系 史 主
研究。
78
氏故 地及其 迁徙 问题有 所论述 。但其结 论是 在汉 文 史料基 础 上得 出 的 , 破 性 不 大 , 时 难 免 失 之 偏 突 有
月 氏早期 活动的记 载 。后 期涉及 到三 国两 晋南北朝 乃 至隋唐 时代 。在 地域 上 , 贵霜 帝 国及 其 文化 包 含 了大月 氏西迁 前在 河 西走 廊 及其 周 围 的居 地 , 西迁 及建 国后 所领 中亚 、 南亚 的广 大地 区 , 回归后 在洛 阳
乃 至 中原 的 活 动 区域 等 。
亚、 中亚 的大部 分地 区 都 在其 统辖 范 围之 内。在 这

区域 内 , 包括 了许 多 不 同类 型 的 文化 。至 少 有游
牧 民族 文 化 ( 月 氏 文 化 ) 宗 教 文 化 ( 教 文 化 )地 大 、 佛 、
域文化 ( 中亚 文 化 、 域 文 化 、 西 文 化 和 陇 右 文 西 河 化) 。这些 文化都 可 以 用贵 霜 帝 国所涉 及 的 区域 作 为依托 。由于贵 霜帝 国处 在东 西交通 的“ 十字 路 口”
大 批汉学 家 , 依据汉 文文献 , 中 国古史 的一些 问 对
题进行 了较全 面缜 密 的推 理 和 分析 , 取得 了颇 为 并 丰硕 的成 果 。 白鸟 库 吉 的 《 月 氏考 》 《 外 民族 大 、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hotan) 地区, 是西汉时期西域的三十六国之一, 至 唐代是重要的 “安西四镇” 之一, 其远古居民属于 操印欧语系的塞种 (Saka)人 , 至公元 9 世纪其人 种、 语言逐渐回鹘化 。 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 是连接中原、 中亚、 印度、 波斯之间的交通要冲。 “于阗” 一词, 梵语称作 “ Ku-stana ” , 公元 3 世纪前 后, 志书称为 “瞿萨旦那” , 印度则称之为 “屈丹” 。 《大唐西域记·卷十二》 中对其的描述是: “ 瞿萨旦 那国, 周四千余里 。沙碛太半, 壤土隘狭 。宜谷稼, 多众果 。 又产白玉, 气序和畅, 飘风飞埃 。 俗知礼 义, 人性温恭 。好学典艺, 博达技能 。众庶富乐, 编 户安业 。 国尚乐音, 人好歌舞 。 少服毛褐毡裘, 仪形
单于击破月氏杀其王之后,月氏遂弃河 西 之 地 逃 到伊犁河流域,并驱逐居住在那里的塞种 人 据 有
第2期
张健波, 李钦曾: 于阗木雕与中亚贵霜文化渊源考释
119
《 “ 丝绸之路 ” 的交通线路及古 此地 。史树青先生在 城考》 一文中对其进行了考证, “ 汉文木简上所说 的月支国, 即大月支, 位于葱岭以西, 今阿富汗和 巴基斯坦境内, 大月支人原位于敦煌、 祁连间, 公
Textual Research of Cultural Origin of Khotan Woodcarving with Kushan Culture in Central Asia
2 ZHANG Jian-Bo1, , LI Qin-Zeng3
(1.Xi'an Academy of Fine Arts, Xi'an 710000,Shanxi,China; 2. Department of Fine Arts,Xinjiang Arts University, Urumqi 830049, Xinjiang, China; 3.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Xinjiang, China)
118
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29 卷
从而形成了 “ 佛国于 间以佛教文化艺术闻名于世, 阗” 的文化身份 。 如同龟兹 、 高昌 (吐鲁番)等地不 同的文化圈一样,于阗文化圈在历史进程中 也 形 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面貌与艺术类型 。 佛教 决 定 了古代于阗的文化面貌,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 但 其肇兴与向外传播却是由贵霜帝国完成的 。 如 此 以来,于阗的艺术 样 式 自 然 带有中亚外 来艺 术 样 式的影响,这种影 响 也 突 出 体现在于阗 木雕 的 造 型特征方面 。
于阗木雕与中亚贵霜文化渊源考释
2 张健波 1, , 李钦曾 3
陕西 西安 710000; 2.新疆艺术学院 美术系,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1.西安美术学院, 3.石河子大学 文学艺术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摘
要] 于阗木雕是西域重要的民间艺术样式, 尼雅遗址中所发现的木雕具有三重不同的图像志来
[3]
的发展与传播过程来看,贵霜帝国起到 了 关 键 性 作用,正是在贵霜帝国时期, “ 佛教呈放射状向 周 围传播, 即 ‘ 四重环带说 ’ 。贵霜佛教以 ‘ 犍陀罗 ’ 和 ‘迦湿弥罗’ 为中心, 按照传播地区的远近形成了 同心圆式的四重佛教文化环带,处于不同 文 化 环
[6] 带地区的佛教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 最明 显
[5] 化并存 、 相互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 。 ” 从佛教艺术
。 中亚的两河流域成
贵霜领域毗及西亚 、 波斯与印 为贵霜的内陆属地, 度河流域等更为广大的区域 。 贵霜雄踞中亚 的 独 特地理位置 与多元人文面貌在上古时期具有不 可 替代的历史地位 。 贵霜 文 化 艺 术 的 特 点 在 于 它 的 文 化 艺 术 具 有 希腊、 罗马、 波斯多元文化的因素, 特别是希腊艺 术对其影响更为巨大,因此也有学者把贵 霜 佛 教 艺术称作 “ 希腊式佛教美术 ” 。 这充分说明了贵霜
源 。 这三重图像志分别与塞人文化 、 犍陀罗佛教造像 、 大月氏人的游牧文化相关, 这也是贵霜文化的混合 型艺术特征在于阗木雕中的体现 。 [关键词] 于阗; 木雕; 贵霜文化; 中亚艺术; 犍陀罗造像 [中图分类号] K36 ; J322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304(2015)02-0117-08
第 29 卷 第 2 期 2015 年 4 月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29 No.2 Apr.2015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50401.0906.008.html URI:
[2]
术既保持了宽容的文化心态,也形成为多 种 样 式 类型混合交融的体系 。 贵霜在迦腻色迦王时期国力臻于强盛, 这一阶 段对佛教文化的继承发展也达到了新的 高 度 。 在 犍陀罗及中亚早期艺术的研究中,钱币经 常 被 作 为重要的考察依据 。以贵霜铸币为例, 能反映出佛 教早期发展的状况,其中也包含了希腊 文 化 与 当 地原有伊兰系文化的融合, “ 迦腻色迦王和胡毗 色 迦王币面共铸有希腊罗马神 6 个, 印度神 5 个, 伊 兰神 17 个 。贵霜佛教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同系统文
[收稿日期] 2014-03-21
[网络出版时间] 2015-04-01 9:06
[基金项 目] 教 育部 人文社 科 项 目 “丝绸之路南道佛教艺术及其中亚传播路线研究” (14YJA76004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美术 学重点学科重点项目 (2013MSXZDXKEZ)。 [作者简介] 张健波 (1973-), 男, 山东潍坊人, 西 安美 术学院 2011 级博 士研 究生 , 新疆艺 术学 院美 术系 副教授 , 主要 从事 丝绸 之路艺术研究 。
“ 但是, 犍陀罗艺术既是在 艺术样式的传统渊源 。 本地区固有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成, 它所体现的 也是本民族的传统和审美趣味,应 当 说,它是贵霜王国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一 种 艺
[3] 术” 。 这是贵霜艺术本体和文化形态两方面的根
在贵霜王朝时期产生出了著名的 “犍 的标志就是, 陀罗 ” 佛教艺术 。 贵霜是由原居 于 中 国 “敦煌祁连间” 的大月氏 人进入巴克特里亚 (Bactoria)地区并征服当地的大 夏国而建立的 。 公元前 4 世纪马其顿亚 历 山 大 大 帝东征至印度河流域, 广袤中亚地区进入 “ 中亚 希 腊化” 时期, 各地域相继成立希腊式城邦国家, 大 夏即是其中之一 。 月氏征服大夏建立贵霜 则 是 一 个涉及民族移动迁徙的曲折过程 。 据 《汉书·西 域 传》 记载: “ 大月氏本行国也, 与匈奴同俗 。 本居 敦 煌、 祁连间, 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 而老上单于杀 月氏, 以其头为饮器, 月氏乃远去, 过大宛, 西击 大
① 元前 160 年为匈奴所败西迁 。” “支” 同 “氏” 为音
史实, 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塞人的迁移地点, 即是葱 岭以南,实际上仍然是由希腊人及其后裔 掌 控 的 大夏地区 。
韵区别,这进一步 证 实 了 月 氏西迁所进 入的 地 点 即是阿富汗 、 巴基斯坦境内的兴都库什山区域, 正 是进入巴克特里亚的贵霜 。 “塞种人” 简称 “塞人” , 原是住在伊犁河流域 的游牧民族 。 距今 3000 多年前,塞种人就已活动 在帕米尔高原 、 天山及新疆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同 众多游牧民族一样, 塞人主要是随畜逐水草, 兼冶 炼和加工铁器, 其首领被称作 “塞王” 。近数十年 来,在哈萨克斯坦 及 伊 犁 地 区出土了许 多塞 种 金 器, 这些金器多以金箔等材质锤锻而成, 造型以动 物形象居多,锤锻 工 艺 表 明 塞种人已具 有较 高 的 文明程度 。 月氏占据了塞人的伊犁河流域, 塞人转而徙走 中亚以南地区,而乌孙又在匈奴的支持下 攻 击 月 氏,月氏被迫再次迁 徙 入 中 亚大夏地区 并使 之 臣 服。 《汉书·西域传》 如是记载: “ 乌孙国, 大昆弥治 赤谷城, 去长安八千九百里 。东至都护治所千七百 二十一里, 西至康居蕃内地五千里 。 不田作种树, 随畜逐水草, 与匈奴同俗 。…… 东与匈奴 、 西北与 康居 、 西与大宛 、 南与城郭诸国相接 。本塞地也, 大 月氏西破走塞王, 塞王南越悬度, 大月氏居其地。 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 氏 , 大 月氏 徙西臣大夏, 而乌
Abstract: Khotan woodcarving is an important folk art style in the western regions. The unearthed woodcarvings in Niya show triple different iconographic sources, which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Saka culture, Gandhara Buddhist statues, and nomadic culture of Dayuezhi. These also embody the mixed art feature of Kushan culture in the Khotan woodcarving. Keywords: Khotan; woodcarving; Kushan culture; Central Asian art; Gandhara statues
[4] 代东方和草原传统的艺术品 。” 这说明贵霜 世 纪 , 贵 霜 帝 国 连 同 罗 马 帝 国 、 斯的帕提亚 (安息)帝国 、 东汉并称世界范围内 “四 大帝国” 。贵霜帝国在色腻色伽统治期间臻于鼎 盛, 公元 1 到 3 世纪是贵霜帝国的强盛期, 其领土 东南起自恒河河谷的旁遮普、 信度、 马图拉等地, 西至巴米扬 (Bamiyan) , 东端抵达葱岭靠近西域的 于阗、 莎车、 疏勒等绿洲区域; 领土北端达斯瓦特 河谷, 与康居国 (Sogda) 接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