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1
教师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教材分析】本文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
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又加上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
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
但是可以说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3、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过程与方法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难点: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

不成熟 被动 成熟 主动
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
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 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体验母爱——无条件、自然
探究文本合作学习
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父爱与母爱的特点以及积极面、消极面:
类别 特 点 积极面
是世界上最伟大 的爱。是每个人 内心深处最为渴 求的。
消极面
不能用努力去 换取,而且根 本无法赢得。
这是一个夜晚 天上宿星点点 我在梦里看见 我的妈妈 一个人在世上 要学会坚强 你不要离开 不要伤害 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 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 我愿为他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 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 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 看到太阳出来 天亮了 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 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 世间 我愿为他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 我想要紧紧抓 住他的手 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 看到太阳亲、孩子
内容: 爱
理清脉络
体验母爱
(1-3)
感受父爱
完善自身
(4-7)
(8-10)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年龄段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特 征
无爱的意识 有被爱的意识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 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 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 快乐!
游盼——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成年时再看母亲 , 母亲变成湖中一片水草 ,而我却坦荡成一片湖 , 水草永远庇护湖的波涛。
爱
父 母 与 孩 子 间 的
得到爱 学会爱 好好爱
爱
父 母 与 孩 子 之 间 的
童年时看父亲 , 父亲是一座山 ,而我是一只林中鸟 , 鸟永远离不开山的熏陶 。 童年时看母亲 , 母亲是一片蓝色的湖 ,而我则是一尾鱼 , 鱼永远离不开湖的怀抱 。 山给我坚强的品格 ,湖给我水的欢笑 山进化我飞翔的羽毛 ,湖蜕尽我游弋的鳞屑 成年时再看父亲 , 父亲变成山中一片林 ,而我却挺拔成一座山 , 山永远报答不完林的恩情 。
弗 罗 姆
爱
父 母 与 孩 子 之 间 的
爱
父 母 与 孩 子 之 间 的
体察母爱
爱
父 母 与 孩 子 之 间 的
研品父爱
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怎样理解作者 提出的父爱的积极和消极面?
爱
父 母 与 孩 子 之 间 的
感悟综合 达到成熟
爱
父 案例分析 母 小张从小被寄养在奶奶家,上学才回 与 到父母身边,父母虽然对他满足一切物 孩 质要求,但在情感上不是很关心他,还 子 经常批评他。现在小张已经年近三十, 虽然在事业上崭露头角,但却没有什么 之 朋友,包括女朋友。他不敢追求女孩子, 间 在向他表示好感的女孩面前也总是逃开。 的 他很苦恼。
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指导
安陆一中 游盼
我是宝宝,我是小树 春夏秋冬,阳光雨露 妈妈给我温暖,爸爸教我勇 敢 天天伴我成长的脚步 Oh baby 你是一个礼物 Baby你是一棵小树 你哭出第一声 你迈出第一步 都是我最快乐的刻度 Oh baby 你是一个礼物 Baby你是一棵小树 扶着阳光站好 抱着星星睡觉 小小创造都让我满足 带着我们的爱和梦起飞 长高一点长大一岁 幸福成长快乐相随 带着我们的梦和爱起飞 任凭雨打任凭风吹 我们永远相依相偎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情问题,以及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2.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家庭观念;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情问题;2.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情问题;2.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教学准备: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的复印件;2. 标有不同主题的PPT或黑板;3. 学生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出示题为“我的父母对我有多了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一起讨论。
2.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逐一点评。
第二步:呈现文本(10分钟)1. 教师呈现文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让学生读一遍。
2. 学生自由讨论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并用黑板或PPT展示。
第三步:学习文章(20分钟)1. 教师分段引导学生一同阅读文章,重点介绍父母与孩子关系中的爱情问题。
2. 教师解释关键词和词组,并进行示范朗读。
3. 学生独立朗读文章的每个段落,并标记主要观点。
4. 学生小组讨论文章中出现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记录在笔记中。
第四步:讨论与思考(10分钟)1. 学生小组互相分享记录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原因,并让学生给出自己的看法。
第五步: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给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整篇文章,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介绍自己的总结,教师逐一点评。
第六步:家庭作业(5分钟)1.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建议一种解决父母与孩子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方式,并写成短文。
2.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并将短文交给教师。
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来校与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家长对于爱情问题的看法,并与学生一同探讨如何解决家庭冲突。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感人事迹(通用13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感人事迹(通用13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感人事迹 1父母的爱是天涯游子最终的归宿,是滋润儿女内心的一丝甘露,它伴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悄悄融入了父母爱的缠绵。
说起父母的爱,我的父母为了我的成长呕心沥血,我对他们感激不尽。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乡下小学寄学,可我心中十分不满,为什么别的父母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寄学,而要让我在学校里独自生活,一天晚上我们那下了大雪,本来就地处高山,加上我穿得少,非常的冷。
我给妈妈打电话,在那冰天雪地的天气里,妈妈立刻就冒着大雪来给我送衣服和被子。
当妈妈走到我跟前,我看着妈妈冻肿的手,我若无其事。
心里想:要不是天冷,你才不会来学校看我,又不是你们寄学,你们更本不知道寄学的滋味。
当时我虽然不理妈妈,心里可在流泪。
我对妈妈的不理解,使得爸爸跋山涉水的赶回来,他一回来就赶到我的学校,他脸上很严肃,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看到爸爸也不赶上前拥抱。
我想爸爸一定是为妈妈那件事来的,他带我来到我的宿舍,情况出呼我的意料,爸爸深情的说“儿子你想我吗?”听到这句话,我热泪盈眶,激动地投入爸爸的怀抱,爸爸亲切的说“我们谈谈吧!”“儿子你不要怪你妈妈,你妈是想让你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炼自己,让你学会生活。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能在父母的羽翼下长大,你总有一天要飞出去,去打造自己的一片天,我相信你,一定能在这个学校学会生活,学会自理。
”每当我坚持不了时,就会想起爸爸的话。
莺归燕去,春去秋来,伟大的母爱如同一潭湖水,柔波荡漾,深沉的父爱如同苍茫草原,广阔无垠,我们的成长饱含着父母辛勤地养育,我将在他们爱的呵护下,快乐健康地成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感人事迹 2父母的爱,是一股清泉,让心灵愈加纯洁;父母的爱,是一盏明灯,指引正确的航向;父母的爱,是一缕凉风,消去内心的燥热;父母的爱。
父母的爱,不只在温柔体贴中展现,那么直接。
有时,需要我们用心去细细体会。
高中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递进 能力
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
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 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父爱
父爱是山,无论你有多大的困难,他总是 你依靠的屏障; 父爱是路,无论你走到哪里,他都伴你延 伸,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 。
优缺点 母爱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 无需赢得。 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弗罗姆观点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
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 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问题五:
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
门艺术。
探究文本合作学习
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父爱与母爱的特点以及积极面、消极面:
类别 母爱
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 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母 爱是无条件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 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 最 大 的 人 物 . 主 要 著 作 有 :《 逃 避 自 由 》 、 《 遗 忘 的 语 言》、 《为自己的人》 、《爱的艺术》《心理分析和 伦理学》等,广泛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多种学科的思想 成果。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不能用努力 去换取,而 且根本无法 赢得。
必须靠努力才 能得到,在辜 负父亲期望的 情况下,可能 会失去父爱。
理想典型←→遗憾现实
弗罗姆的母亲整天抑郁寡欢、情绪低落,父亲性情 暴躁、喜怒无常,是个只知赚钱的商人。
弗罗姆在去世前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说:“于是,我 就变成了一个孤独的孩子。我一直期待着什么东西能把 我从这种孤独中挽救出来。”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弗罗姆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 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 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 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 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于丹
弗罗姆,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 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 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 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遗忘的语 言》《为自己的人》《爱的艺术》《心理分 析和伦理学》等,广泛反应了当代西方社会 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
(1-5) 体验母爱 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
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6-7) 感受父爱 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
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分。
完善自身 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
(8-10) 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成 为自己的父母。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年龄段
特
征
刚诞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弗罗姆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用 人本主义调合二者,从而实现二者的“综合” , 这一研究不 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 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 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 学到手的艺术。
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对的打“√”, 错的打“×”) (1)提高首付比率,限购,限贷,每一次调控都与购 房者的利益休.戚.相.关.,也潜移默化地增加了购房者对政策 变化的关注程度。( ) (2)有人认为,“马上就办”本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基本 做法,专门为此成立“马上就办办公室”荒唐可笑,纯属 节.外.生.枝.。( )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 理学》《让人占优势》《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2.背景介绍 作为一个在“反犹”环境中长大的犹太儿童,弗罗姆 很快就认识到了社会政治力量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作用。他 14 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得他的这种认识又进 一步得到了强化。青少年时期,他被周围战争的不合理性 和破坏性所困扰。这些经历使他一生都对人类本性充满了 好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在不 断深入。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弗罗姆力图从人本主义出发,
弗罗姆搬到日内瓦,1934 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加入美 国国籍,不久便成为 UNAM 教授。他是一位国际知名的 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 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成员,毕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 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的精神处 境,弗罗姆因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赢.得( ) 鉴.于( ) 惶.恐不安( ) (2)多音字
给( (
)给以 )给予
刹( (
)刹车 )刹那
横( (
)横竖 )专横
担( (
)担子 )承担
称( (
)称赞 )称职
解( ( (
)解脱 )Leabharlann 解 )解数答案:(1)dàn nínɡ qī zhì ɡū dì niè chénɡ duō yínɡ jiàn huán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北流市富林中学 肖舒方
一、说教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我确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思路,体会文本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父爱、母爱的区别,学会爱父母
(二)教学重点:理解父爱与母爱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理解“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的
含义。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根据课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文
教学主要采用学生诵读法、创设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
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二)说学法
本文是一篇随笔,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
写的方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根据“感受--理解--应用”的阅读规律,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抓住主要
内容,按照“归类”的思维路径,组织教学活动。整个程序分为五步进行,具体
是:
(一)导入设计,激发美
(1)播放歌曲《父亲》,让学生感受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创设情境,导入新
2
课。
(2)走近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其人。
导入设计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印象,使学生更快、
更有效地进入到文本学习中。
(二)感受爱的含义,把握大意
1,通过独学,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例如:一刹(Chà)那 给(jǐ)予
2,通过对学与群学环节,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脉,概括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
容,并分小组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遵循了思维从感知开始的规律,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体现小组间的合作。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还要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课文深刻的
思想情感,分析人在生长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母爱的积极面与消极面,
父爱的积极面与消极面,加深对主旨思想的理解。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
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
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
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这一过程,同学
们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
一议论文随笔的特点。
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表格一: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
无意识的爱
3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阶段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成熟阶段 有成熟的爱,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表格二:母爱的积极面与消极面
母爱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内心最渴望的
消极面 不用努力去换取
表格三:父爱的积极面与消极面
父爱 有条件的,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积极面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 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表格设计目的:
此处通过分小组展示并讲解表格的方式,简洁明了地让学生理清父爱与母爱的
区别,并激发学生去解读文本。
(四)自主合作探究
1,文章中谈到的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
我爱人”。这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
板书: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后一种是成熟的爱。
2,“母爱的作用是给与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和“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
最终脱离自己”这两种说法矛盾吗?
板书:不矛盾。孩子只有拥有安全感才能学会独立。
通过问题的设置考查了学生细读文本、深入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体现
新课标学生为主体的规律。
四、归纳总结
4
本文运用发展的观点,论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爱的发展变化,辩证地分析了
父爱和母爱的特点及其本质区别,指出父母之爱的无私伟大,既给人以比较清
晰而深刻的启迪,又使人学会了在更高更深的层面上去爱去尊重自己的父母。
以上各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的规律,由分析到归纳,引导
学生走进文本。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训练的主
线,培养他们独立读书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独生子女陈明说:“父母生我养我是应该的,现在我走到这一步,是以前他们以前把我
惯坏了。”年仅25岁的陈明因诈骗罪入狱,当问其如何面对父母时,他冷冷地说了一句,
令在场的人无不惊讶。
问题:你认为父母应该怎样爱自己的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培养学生的迁移能
力。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习题
2, 请给父亲或者母亲写一封信,诉说你跟他们之间的爱。
设计目的:及时巩固课文,并通过写信的方式去表达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
七、附:板书设计:
区别 积极面 消极面
母爱 无条件 最伟大,人的内心深处最渴求 无法赢得
父爱 有条件 可以靠努力获得,受自己支配控制 辜负父亲期望,就会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