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逐渐被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所取代。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已经成为填写字数的任务,而失去了原有的乐趣和意义。
许多老师也习惯于用电子稿件批改作文,忽视了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作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填充。
我们应该让作文教学回归到“原生态”,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思考。
作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倡开放的问题和讨论。
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培养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表达。
写作是一种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文来学习表达的技巧和方法。
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写作训练活动,例如写作比赛、写作分享会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写作的过程中。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还能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我们还应该注重师生面对面的交流。
在电子时代,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往往依靠电子设备,而忽视了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写作意图和思考过程,并能够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我们应该积极组织讨论和辅导班,每周安排时间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作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原生态”,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注重写作表达和师生面对面交流,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真正从作文教学中获得乐趣和收获。
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意义和价值。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作文教学也逐渐偏离了“原生态”,变得过于功利化和应试化。
我们需要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意味着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
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注重于传授写作技巧和范文套路,忽视了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和兴趣。
我们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让他们从内心真正喜欢写作。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开展情感表达和生活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阅读、去感受、去表达,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个性。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意味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追求华丽的辞藻和规范的格式,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进行语文素养培养、开展写作指导和进行实时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本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写作中展现出自己的文字魅力和表达魄力。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重要影响。
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功利化、机械化、千篇一律等,使得作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和活力。
我们需要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个性化表达。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意味着强调写作的内涵和过程。
作文教学不应仅仅追求表面的“技巧”,而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观察力。
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和反思总结的方式,培养其丰富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见解。
在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丰富多样的话题和素材,让学生从中选择并展开写作。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写作的过程,从材料搜集、构思、写作到修改和润色,每一步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指导。
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需要注重发扬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方式,鼓励他们展示出自己独特的表达风格和观点。
在评价作文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不拘泥于固定的评分标准,而是注重发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和创新之处。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自信心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的能力。
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需要注重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
作文是一种情感表达和思维交流的方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包容、尊重和鼓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写作中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想。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评判。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和质疑,不盲从和墨守成规。
可以通过开展讨论、辩论和批评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作文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作文教学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应试性教学和机械性训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回归到培养学生真正写作能力的本质上去。
一、正确认识作文教学的本质作文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机械训练和应试技巧。
作文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作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而非仅仅是为了迎合考试要求而进行的应试训练。
二、回归到阅读的启蒙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而作文教学正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
我们应该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并从中汲取灵感和营养,而不是仅仅死记硬背一些应试技巧和范文。
三、注重写作的实践写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写作,而不是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模拟性的写作训练。
可以通过布置一些有趣的写作题目,或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写作比赛,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指导性的写作课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倡导写作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领会写作的乐趣和魅力。
四、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成长速度和写作风格也都是不同的。
作文教学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不应该一刀切地对待每个学生。
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了解他们的写作特点和问题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教学。
我们也可以通过定期进行作文评比和写作展示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在作文教学中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1. 引言1.1 作文教学的现状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内容的创新和个性化。
学生被要求按照固定的模板和范式来写作文,丧失了写作的创作乐趣。
这种过分强调技巧和规范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阻碍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潜力发展。
现代社会的信息爆炸和快节奏生活给学生的写作带来了挑战。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时间,很难在繁忙的课业和社交活动中找到写作的灵感和动力。
这导致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热情下降,作文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作文教学的现状,重视回归“原生态”教学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改变作文教学的模式和理念,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潜力,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引导学生享受写作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才能让作文教学走上新的道路,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享受和乐趣。
1.2 原生态教学的重要性原生态教学的重要性在于提倡真实和自然的写作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不受传统规范和束缚的限制。
采用原生态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创作力,让他们在写作中感受到自由和快乐。
原生态教学还能够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写作乐趣,让他们在写作中体验到成长和进步,将作文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写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2. 正文2.1 传统作文教学的问题与挑战1. 写作形式化:传统作文教学往往注重写作的形式,要求学生套用固定的模板和格式,缺乏个性化和创新性。
这种形式化的写作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丧失写作的乐趣,影响他们的创作积极性。
2.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传统作文教学往往注重最终作品的完成度,而忽视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思考过程。
这样会导致学生对于写作的思辨和探索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作文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往往注重学生写作的规范化和格式化,导致了作文教学的僵化和单一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作文教学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即强调作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上来,是十分必要的。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意味着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表达,而不是一种被迫的、机械式的行为。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找到写作的乐趣,让他们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通过阅读优秀的作文,引导学生参加作文比赛等,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写作中来,从而真正体味到写作的快乐和乐趣。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还意味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写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只有观察到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才能有更多的素材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走出教室,多观察周围的一草一木,多感受生活的点滴,让他们学会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教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户外写作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观察生活,用心感悟,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是一项十分有意义且必要的工作。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和快乐,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而使他们的作文更加生动、多样且具有创造力。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写作的魅力,从而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作文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的作文教学却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应试化”严重、过度关注技法和格式、缺乏真情和真实性等。
这就使得学生写作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被淡化,甚至失去。
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所谓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就是要回归到对学生个性和特点的尊重,回归到对学生内心情感和思想意识的关注上来。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倾向于一味强调技法和格式,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创作需求和表达欲望。
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和排斥心理,使得写作成为一种枯燥乏味的任务,而非一种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与表达。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尊重,让他们在写作中找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
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也意味着要回归到对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关注上来。
写作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思维的表达,而非简单的语言组织和文字排布。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挖掘素材,从生活中感悟情感,从思考中汲取启示。
通过真情实感和深入思考,学生的作文才能具备真实性和感染力,才能触动读者的心灵,才能真正起到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情感和思维,在真情实感和深入思考中挖掘写作的力量和魅力。
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也需要引导学生回归到对真实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上来。
写作是一种情感与思维的表达,同时也是对生活的记录和感悟。
学生在写作中应该更多地关注真实生活,感受身边的美好和感动,发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而不是只关注文字的形式和结构,而忽略了内心的情感和真实的体验。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用心体会生活的点滴和厚度,用真情实感和细腻的触感去描绘现实生活的丰富与深刻。
作文教学回归“原生态”,也需要让学生回归到对文字的真情和真实上来。
让作文教学回归本色——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点滴体会

备了一条毛 巾. 课 始,师 生 表 演,老 师 扮 妈 妈,学 生 扮 孩 子. 孩子给妈妈洗脚,妈 妈 称 赞 孩 子. 这 是 一 堂 典 型 的 “模 拟 生 活”的习作指导课.从整堂课看,师生 配 合 协 调,课 堂 气 氛 活 跃,与家庭生活较为接近,并且在此 过 程 中,口 语 交 际、情 感、 态度和价值观包括 作 文 教 学,都 得 到 了 整 合 训 练,确 实 为 作 文教学提供了较 好 的 模 本. 但 仔 细 回 味,这 样 的 表 演,毕 竟 是与现实生活有着一定距离的,还是差 点“味 道”. 真 正 的 作 文,应该是实实在 在 地 经 历、感 受、体 验、参 与 生 活 后 的 真 实 书 写 ,这 样 作 文 才 有 生 活 味 .
长期以来,学 生 的 作 文 为 什 么 内 容 空 洞,味 同 嚼 蜡? 反 思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或许与我们教师 的 引 导 是 有 直 接 关 系的.也就是说,在学生想要拿起笔,写 作 文 之 前,我 们 往 往 为了学生的成绩“漂亮”,会事先就给孩 子 设 定 好 符 合 成 人 价 值观的立意.学生为了听话,为了分 数,没 办 法,只 好 硬 着 头 皮去迎合老师的意思,围 绕 着 老 师 设 定 的 主 题 往 上 “靠 ”,靠 不上,就得编,这就是所谓的“立意本 源”. 那 么,我 们 在 作 文 教 学 中 如 何 落 实 “生 活 本 源 ”的 理 念 呢 ?
1.主 题 淡 化 ,敢 于 写 “真 ”. 在传统的作文理 念 中,立 意 简 直 就 是 作 文 的 “命 根 儿 ”. 立意高低,决定作 文 高 下. 在 这 样 的 思 想 主 导 下,作 文 要 写 的内容,必须“高大上”,但小学生的心 理 生 理 特 点,决 定 了 他 们无法操作好这样 的 素 材 和 高 度,所 以 就 会 文 章 不 真 实,语 言也不真实. 2.生 活 为 本 ,立 意 求 真 . 生活确实 是 作 文 的 “源 头 活 水 ”,但 我 们 又 不 可 矫 枉 过 正,完全抛开作文 立 意 不 谈. 须 知,立 意 是 学 生 对 生 活 现 象 和场景的归纳和总 结,体 现 着 学 生 的 语 文 素 质 和 语 文 能 力. 特别是学生升入高 年 级,智 力 体 力 发 育 较 快 阶 段,教 师 就 要 有意识地引导和启 发 学 生,从 日 常 生 活 中、从 常 见 素 材 中 提 炼 出 立 意 ,表 达 自 己 的 生 活 态 度 . 如一位学生在«我发现爸爸老了»一 文 中 写 到:“小 时 候, 为了不让我一个人 孤 零 零 待 在 家 里,爸 爸 把 我 带 到 工 地 上, 我在一旁玩耍,在工地的工棚里送走 了 我 的 童 年. 当 时 的 父 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工地上是 数 一 数 二 的 壮 汉 子. 如 今父亲嘹亮的号子 声 已 失 去 往 日 的 雄 壮,隐 约 夹 杂 着 沙 哑. 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红润的脸 庞 现 在 已 渐 渐 变 得 土黄,腰杆也变得 弯 曲 ”. 读 了 此 文 的 人 都 会 被 父 亲 的 付 出 所感动,都会觉得 父 爱 的 伟 大. 可 见 立 意 高 低 与 否,完 全 决 定于是否有真情实感. 二 、从 “模 拟 生 活 ”走 向 现 实 生 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化:作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一、从“立意本源”走向“生活本源”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作文命题都是教材或教师预先设定的,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围绕确定的中心去寻找或编造生活素材,这也就是所谓的“立意本源”。
正是深受“立意本源”的影响,所以导致学生的习作被异化为精神的侏儒。
学生只是揣摩命题者的心思,任意编造故事、虚构情节或套用《优秀作文大全》之类的现成的素材,去渲染自己内心一点儿也没有的“高尚情操”。
如高考作文,为了表现战胜脆弱,每一百份考卷中,不惜编造父母双亡,自己却能坚持学习的竟有30多篇。
下面不妨来看看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师节前夕,一位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我的小学老师》的习作指导课。
为了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他是这样启发指导的:由老师“带病上课”想起红烛精神;由“冬夜灯光”想起老师繁忙的工作情景;从“雨中赠伞”想起老师关爱的美德;从“补课”想起老师的工作责任心……
这样的作文教学,表面上关注了生活,实质上抹杀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给学生生活画定框框,设立中心,规定类型,学生习作难免会回到套话、假话的老路上来,从而写出“千人一面”和近似“千篇一律”的作文。
虽然这位教师有了作文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但习作指导仍是在亲近中走向了背离。
我
们应该看到,由于学生生活经历、直接体验、情感取向、价值判断的差异,学生视野中的老师,必然是各不相同的。
用教师视野中的“老师形象”去引导学生构思作文内容,是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强调的仍然是立意的本源。
所以教师应该是组织学生回忆各自的小学生活,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选择习作的材料,领悟表达的中心。
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呈现“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多种色调,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作文课堂。
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生活本源”的理念呢?
1、淡化主题,提倡写真。
在作文写什么的问题上,过去“立意要高”的衡文标准,必然导致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
比如:写助人为乐的一件事,“五子登科”纷纷亮相(抱孩子、推车子、让位子、捡票子、扶瞎子),写“梅花”就是象征“革命烈士”。
不少教师也一再利用范文分析,耳提面命,让学生明白:人物精神一定要升华,事件要写光明……笔者认为,提倡写真,学生笔下的东西才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满特点的真情和情趣,沉浸着笑语和泪珠”(冰心语)。
事实上也只有真的才是最美的,最有魅力的,最能感动人的。
2、贴近生活,立意求真。
作文教学强调“生活本源”的理念,绝不是说学生习作不要立意。
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要从熟悉的生
活素材中去领悟所表达的中心,从要表达中心的高度来观照生活,并对生活素材进行详略、取舍的加工,进一步提高学生感悟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
如一个学生在《我的心愿》中写到:“父亲打了母亲,母亲走了,父亲也去远方打工了。
他们不要我和奶奶了。
奶奶每天上山砍柴,然后把柴卖到十几里路的山下。
在晚上,奶奶害怕冻着我,把被子都盖在我的身上。
我的心愿并不大,我只愿自己是一床温暖的被子,盖在奶奶身上,这样奶奶就不会再冷了……”读了此文的人,想必都会对小作者产生一份敬意。
可见立意之高不在口号,而在真情真意。
二、从“模拟生活”走向现实生活
我们来看一个课例:一位女教师指导学生围绕“爱惜粮食”的主题进行习作。
课前,教师准备了一个白馒头。
课始,师生表演,老师扮吃馒头者,咬了一口馒头,扔了馒头,边大声嚷嚷,嫌馒头不好吃。
学生边拾馒头边劝阻,然后再引导全班学生来劝阻。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分小组,自行选择一个主题,如《爱鸟》《保护环境》等等,进行表演,最后根据课堂的表演自拟题目,进行习作。
这是一堂典型的“模拟生活”的习作指导课,长期以来被不少教师模仿过,即使今天,仍有不少课堂还在“克隆”。
从课堂状况看,师生相互合作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表演活动符合生活实际,口语交际与作文教学有机整合,不少方面的确是为习作教学提供了示范。
但是静下心来细细想想,习作教学难道
真的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写成一篇文章吗?无需关注原生态的生活本真吗?“模拟生活”的空间真能够启发学生表达出真实思想和抒发出真情实感吗?笔者认为,学生习作一方面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一方面是心灵世界的独白。
真正意义的生活化作文必须是经历了生活,体验了生活,表达了生活,创造了生活。
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观察是作文获取感性认识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平时,教师可经常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触发学生有意注意的兴趣,把听到的、看到的、感悟到的及时写下来。
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方法,如有序观察法,定点、定时观察法等,让学生在多角度的观察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周围事物保持一种敏锐的观察力。
事实上,现实生活常常是在平凡中孕育着非凡,平淡中包含着新奇。
一旦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非但不会害怕作文,而且会经常产生写作的冲动。
2、带领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不仅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也关系到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最佳立意点的选择和作文主题的深化。
如进行写人的作文训练时,若教师只作简单指导就让学生写,则学生执笔茫然、无从下手,或写成空空洞洞的“干瘪文”;若教师作过细的指导,给学生提供范文,学生又会“依葫芦”画瓢写成“葫芦文”。
因此,
教师结合班队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