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荷塘月色》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3、学习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以及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过程与方法:1、通过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1、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学习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借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朗诵、鉴赏、“自主、合作、探究”、引导相结合。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准备教师:1、《荷塘月色》动画歌曲视频。

2、用多媒体准备大片碧绿的荷塘图片、作者相关资料等。

3、彩色粉笔等。

学生:1、要求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朱自清的了解,2、阅读文章扫清文字障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边欣赏动画歌曲《荷塘月色》边切换幅荷塘月色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导语: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动人的图画。

作者将这幅图画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板书课题)2、学生简述有关朱自清的情况,教师补充并推荐观看《二十一世纪文化名人朱自清》视频。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要求:1、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高一语文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文的作者和作品背景,了解薛涛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观。

4.通过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重点难点:1.通读全文,理解整个文章的意境和逻辑。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理解课文的一些比喻和修辞手法。

3.通过课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荷塘月色》的复印件2.教师准备幻灯片,显示章节内容及重点词汇3.学生准备笔记本、纸和笔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导入引入课文主题,提出问题:“你们是否看过荷塘的月亮?”2.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激发学生对月亮的有关记忆和情感。

学习过程:整体阅读和理解: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鼓励学生表达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2.教师课堂放映课文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利用图片或视频来感受课文的意境。

3.学生进行课文的整体阅读,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

逐段阅读和解读:1.学生小组讨论,把课文分段解读,解读每段文字的意境和情感。

2.教师辅导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比喻和修辞手法。

3.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探讨课文,解读课文的深层意义和象征意义。

4.教师展示课文的幻灯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课文分析和讨论: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分析和讨论,理解作者抒情意境的意图和技巧。

2.教师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巩固和拓展:1.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下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感受。

2.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篇经典的短篇散文进行阅读和分析。

结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和重点,强调学生的学习动力和阅读兴趣。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⒈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⒈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荷塘月色》教案-1

《荷塘月色》教案-1

《荷塘月色》教案【实用】《荷塘月色》教案3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

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

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

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学习内容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1、知识目标:(1)能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1)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

2、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学习目标小黑板。

六、说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采用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对象及任务,使之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播放录音,指导学生诵读。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落实《大纲》要求。

(四)、检查预习情况。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课文2—6小节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树(蓊翁郁郁)月光(淡淡的)“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

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

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写了月下荷塘静态:叶:田田、亭亭花:零星点缀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形象过如明珠——洁白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如美人——纤尘不染动态:花:花香,如歌声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正面:以流水作比(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4、讨论第6节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

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文学地位1.2 介绍《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1.3 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安排第二章:作品梗概2.1 概述《荷塘月色》的故事情节2.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2.3 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第三章:文学特色分析3.1 品味朱自清的语言风格3.2 分析作品的结构布局3.3 鉴赏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第四章:人物形象分析4.1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4.2 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4.3 思考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五章:主题探讨5.1 阐述作品所表现的自然美5.2 分析作品中的家国情怀5.3 探讨作品对人性的启示第六章:课堂练习6.1 请学生概括《荷塘月色》的故事情节6.2 请学生谈谈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6.3 请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文学特色第七章:拓展阅读7.1 推荐与《荷塘月色》相似的文学作品7.2 请学生选择一篇进行阅读,并简要介绍其内容7.3 讨论拓展阅读作品与《荷塘月色》的异同之处第八章:分组讨论8.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看待作品中的家国情怀?8.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第九章:课堂小结9.2 强调重点知识点9.3 布置课后作业第十章:课后作业10.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第六章:作品解读6.1 分析《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如荷塘、月色等,探讨其象征意义6.2 解读作品中的内心独白,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6.3 探讨作品中的审美观念,如对自然美、人生哲理的感悟第七章:作者写作风格7.1 了解朱自清的写作背景和文学流派7.2 分析《荷塘月色》中的写作特点,如细腻的描写、真实的情感等7.3 探讨朱自清其他作品的风格,进行比较分析第八章:课堂活动8.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8.2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完成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评论文章8.3 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感受朱自清的诗歌魅力第九章:综合评价9.2 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成果和表现9.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第十章:教学反思10.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10.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第二章作品梗概重点关注内容:学生对于《荷塘月色》的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掌握。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热门】《荷塘月色》教案3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1、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角度描写,以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掌握散文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叠字、比喻、拟人、通感等)【重点】第4、5自然段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作品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电脑。

【教学手段、方法】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反刍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山──(学生读),水──,太阳的脸──这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很美。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名作──《荷塘月色》二、作家作品朱自清,字佩弦,江苏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作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

三、请找出本文最美的段落这是根据学生的思维走势而定四、多媒体显示第四段部分文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在划线处设置热字,边讲边打开画面。

)1、问写了什么景?怎么写的?2、重点让学生体会田田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的意境。

多媒体板书本段写景的顺序:荷叶:荷叶田田似舞裙上静此处用情整体、特写荷花:荷花袅娜犹含羞境法,精荷香:荷香微微令人醉选画面让荷波:涌动荷波脉脉情下动生沉浸其3、小结:本段既有全景又有特写,多角度描绘较全面、具体的体会。

4、品味此处用反刍法,像牛吃草后倒嚼一样回过头来细细体会。

⑴ 品其形,形中有韵:舞女的裙(舒展生动)田田(平面状)。

(个体)袅娜地开(优美传情)。

(群体)层层(立体状)。

羞涩地朵(含蓄出韵)肩并肩(精神状)。

⑵ 品其色,色中显雅──视觉美色彩美:凝碧、白(素淡、雅致)。

《荷塘月色》教案集锦七篇

《荷塘月色》教案集锦七篇

《荷塘月色》教案集锦七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第一课时:1. 自读感知2. 理清__的感情线索3. 探究阅读第二课时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

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

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点拨:绘画美。

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

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荷塘月色》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技师学院 理论课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语文 课题名称 《荷塘月色》 课时 3 授课日期 9月13日 任课教师 周冬梅 目标群体 五年制成人高考班 教学环境 理论课教室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学会分析作者是如何选择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把握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职业通用能力目标: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重点 掌握记人、写事、写景抒情等记叙文的一般读、写知识的要领。提高这方面的阅读欣赏和写作能力。

学习难点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媒体 教材、教参、教案 教学.学习 准备

教师: 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撰写教案,准备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教师备课专用 教务处印制 2

成都市技师学院理论课教案副页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时间

新课导入 整体把握 概括段落层次 深入研究 事例论证 一、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释题 1. 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2.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二、自读感知 1.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2.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 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 (2)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明确: 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教师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有几条线索? 教师对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的分析,从前三段中找出学生听课,思考课题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课文原句。理解“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的40 分钟

40分钟 教师备课专用 教务处印制 3

情与景的融合写法剖析 重点难点的讲解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什么? 提示: 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比如一个人,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朱自清先生善于设置文眼。 第2课时: 二、再读质疑 (一)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 1.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2.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3.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4.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5.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6.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7.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8.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9.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10.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11.《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二)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如上1. 3. 6.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如上4. 2. 7. 9. 10. 8.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如上11. 四、讨论交流 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 明确: (一)投影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双关语” 教师深入讲解 教师组织写景与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技巧 含义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解对夜晚的荷塘写作的顺序和作者心情变化的线索 40分钟 教师备课专用 教务处印制 4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投影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社会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作者创造 教师备课专用 教务处印制 5

拓展延伸 教学总结 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3课时: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教学,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情感的碰撞。 分组讨论问题 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挖掘更多内涵。 4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