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淮河流域秋汛洪水分析研究
渭河2017·10洪水特性及影响分析

A bstract:In October 201 7,there was a larger autumn f lood in recent years in the lower r eaches of t h e W eihe Rive ̄ This f lood has t h 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water level,increased peak f low along the route,and slower propagation of f low velocity. Scout ing a n d silting,and river regime changes,the paper ana lyzes the impact of this f lood on the r iver course,elaborates the cha racteristics of the ”small water-seashore”of the multi-sediment f lushing f iver.and proposes that when the curve of the multi—At the stage,whe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curve on t he smooth discharge of t he water reaches a certain extent,the suitable low—f low f lood can al so play a greater role in th e change of the Water f low direction.
淮河防总2017年工作报告

调度 、 组织协调 的职能。流域四省要继
续发扬顾全 大局 、 团结治水 的优 良传统 , 生产 和生态用水需求 ,为经济平稳健 实际情况 ,强化预测预报和会商研判 ,
康 发展 和社会 和谐 稳 定 提供 有力 支 做好防洪骨干工程科学运用 , 统筹安排 全力支持淮 河防总 的工作 ,坚决服从淮 撑。 ” 为此 , 我们要立足于防大汛 、 抗大 “ 拦泄蓄分行排” 各项措施 , 充分发挥水 河防总 的指挥 和调度 。要进一 步加强 与
淮河汛期将 至 ,我们要按 照 国家 防 总 的统 一部署 , 团结 协作 , 全力 以赴 , 科
降雨月份。受降雨影响 , 淮河及里下河地
下 ,淮河 防总和流域 四省防指超前部
各项防汛抗旱任 务。 ( 一) 雨情和水情
汛期 ,淮河发生 4次 明显涨水过 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秋汛。1 0月 3 1日,
署, 科学调 控 , 团结协作 , 圆满完成 了 程 。其 中 7月 l 8 2 1日, 淮 河流域 自 洪泽 湖蒋 坝站 出现秋 汛最 高水 位 1 3 . 8 0
强调 : “ 做好今年防汛抗旱工作 ,必须 各级各类防汛抗 旱责任人 名单 ,接受 人 民群众生命安全 。要统筹考虑 沿淮低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 院决策部 社会监督。 署, 牢 固树 立 ‘ 两个坚持 “三个转 变 ’
二要 注重预 防为 先 , 扎 实做 好 各 项
洼地 区外洪 内涝 , 做好应急排涝工作 。
五 要 落 实抗 旱 措 施 ,保 障 城 乡供 水
河南部 的防灾减灾新 理念 , 立足于防大汛 、 抗 准备。 要尽. 决完成水毁修复和应急度汛 安 全。要密切监视山东胶 东地 区 、
大早 、 防强 台、 抢 大险、 救大灾 , 兴利 除 任务,进一步排查和消除度汛隐患; 抓 分地 区的旱情发展变化 , 强 化分析研判 , 加强抢险队伍建 及 时启 动应急响应 ,积极 落实抗旱应 急 害结合 、防灾减灾并重 、治标治本兼 紧修订完善方案预案 ,
淮河灾害治理措施方案

淮河灾害治理措施方案背景介绍淮河是中国的第五大河流,流域面积10.8万平方公里,跨越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四个省份,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区域,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然而,长期以来,淮河流域常年遭受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给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淮河灾害治理成为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关注的问题。
灾害治理措施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淮河流域的洪水灾害主要是由汛期洪水、严重天气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
因此,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是治理淮河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堤防建设。
加大堤防加高加宽的力度,保证防洪能力。
•对淮河一些河段进行拓宽改造。
这可以增加水流通量,提高河流的调蓄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建设提前收储设施,加大泵站、防洪闸门建设等。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淮河流域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但由于人为因素,水资源被破坏,灾害风险加大。
因此,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也是治理淮河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加强污水治理和减少水土流失。
这可以减轻洪水灾害对农村和城市的影响,保证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加强灾后重建当自然灾害导致淮河流域内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损失时,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灾后重建。
其包括但不限于:•恢复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排水设施、供水设备等。
•支持民众重建家园:通过发放义务工资、拨款、住房救助等方式解决居民重建房屋的问题。
•重建生产经营、失业人员就业等。
结论纵观淮河流域的治理历程,无论是春汛还是秋汛期间,淮河都是一个需要加强管理和控制的危险水域。
面对大量失地的城市,要大力推行淮河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加快淮河流域的产业转型和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防洪能力、国土资源利用率,使之成为中国的重要经济支柱和美丽河流。
安徽省 淮河流域2017年盛夏气候趋势预测

安徽省、淮河流域2017年盛夏气候趋势预测6月28日,省气候中心参加了国家气候中心召开的2017年盛夏全国气候趋势预测电视电话会商会,在综合分析前期天气气候特征以及未来大气、海洋等演变基础上,对盛夏气候趋势作出了预测。
从全国会商情况来看,国家气候中心预测盛夏我国有南、北两条多雨带,主要位于江南至华南和黄淮。
具体到我省,国家气候中心预测盛夏降水接近常年、气温偏高,与我省意见基本一致。
现将全国会商会综合意见和全省、淮河流域盛夏气候趋势预测意见汇总如下:一、全国盛夏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综合意见国家气候中心预计2017年盛夏(7-8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南涝北旱。
与常年同期相比,江南梅雨出梅时间接近常年,雨量偏多;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出梅时间偏早,雨量偏少。
珠江流域、海河、松花江干流可能出现较重汛情,长江流域降水接近常年同期略偏多。
盛夏主要多雨区位于江南大部、华南、西南地区南部和西部、华北地区东部、黄淮东部、东北地区南部和北部,其中广西、湖南南部、贵州东南部、辽宁南部、北京、天津、河北东部、山东北部和东部等地偏多2~5成。
盛夏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内蒙古大部、河北西北部、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宁夏东部等地偏高1~2℃。
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河南、陕西南部、湖北西部、重庆北部、四川东部等地高温(≥35℃)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
2017年下半年(7月至12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台风(中心风力≥8级)个数为20~22个,较常年同期(22个)偏少;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为5~7个,接近常年(6个)。
图1 2017年全国盛夏(7-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左,%)、平均气温距平(右,℃)和气象灾害(下)预测二、安徽省盛夏气候趋势预测意见预计2017年安徽省盛夏(7-8月)降水量沿江江北较常年偏多,江南接近常年。
暴雨日数2~4天,较常年偏多,降水集中期部分地区有洪涝和内涝。
淮河以南7月中旬前中期出梅,接近常年,梅雨期偏短,梅雨量偏少,梅雨强度偏弱。
1998—2017年淮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1998—2017年淮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作者:刘晓林洪磊冯棣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0年第13期摘要为改善淮河流域水资源状况,流域已经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多年。
为明确实施管理制度前后淮河流域用水量、用水结构以及水质变化状况,总结了近20年淮河流域水资源量、供水量、用水量以及河流水质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该流域年人均水资源量近20年均值仅为581.5 m3,水资源十分匮乏;该区域洪涝灾害多发,严重影响到水资源量的稳定性,但得利于跨区域调水,供水量得到一定程度保障;用水量表现为农业>工业>生活>生态,其中农业和工业用水量较为稳定,生活用水量不断提高,生态用水量快速增长;2012年开始实施管理制度后,Ⅰ~Ⅲ类水的占比大幅增加,Ⅴ~劣Ⅴ类水质占比大幅降低。
综上,开始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后,淮河流域农业和工业用水量得到控制,生活和生态用水量有所增加,河流水质显著改善。
关键词淮河流域;降雨量;供水量;用水量;水质中图分类号 TV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3-0207-04Abstract To improve the water resources situation,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SWRMS)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many years in Huaihe Basi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hanges of water consumption, water use composition and water quality in the Huaihe Basin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WRMS, this study summarized the changes of water resources,water supply, water consumption and water quality in the Huaihe Basin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 was only 581.5 m3, and water resources were very scarce. Floods and waterlogging were frequent in Huaihe Basin, which had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tability of water resources. Fortunately, due to interregional water transferred, the water supply was guaranteed to a certain extent. Water consumption was shown as agriculture > industry >domestic > ecology, of which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water consumption were relatively stable, domestic water consumption increased continuously, and ecological water consumption increased rapidly.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WRMS from 2012, the proportion of class I - Ⅲ water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proportion of class Ⅴ-worse than class Ⅴ water quality h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 wor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WRMS, the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Huaihe Basin has been controlled, the domestic and ecological water consumption increased, and water quality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Key words Huaihe Basin;Precipitation;Water supply;Water consumption;Water quality中國正面临严峻的水资源问题,为改善水资源状况,淮河流域已经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多年,并且在不断完善制度体系[1-3]。
无锡2017年秋季暴雨洪水分析

272020.1无锡2017年秋季暴雨洪水分析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京杭大运河穿主城而过,有明显的夏秋季洪水过程。
2017年9月23~25日,无锡市发生了一次暴雨洪水过程,京杭大运河无锡(二)水位站出现超历史水位、无锡城区大包围各泵站排水分流、沿太湖小闸开闸放水。
本文介绍了此次洪水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分析了此次洪水特征,并研究了洪水成因。
一、站网布设介绍无锡城市面积1643.88 km 2,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32 km 2。
无锡(二)水位站和无锡雨量站布设于无锡城区腹地,负责监测无锡城区京杭大运河水位和无锡城区雨量,洛社水文站在其上游14km 处,负责监测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流量。
无锡地区水位和雨量从2008年开始,实现实时在线监测,所有数据均自动汇入无锡市水文局机房采集平台,通过交换系统汇总上报。
2017年9月23~25日城区普降暴雨大暴雨,大运河水位随之上涨,形成了一次完整的洪水过程。
无锡(二)站、洛社水文站准确地监测到了此次降雨洪水过程。
二、雨情分析受冷暖气流的共同影响,从9月23~25日,无锡市普降暴雨。
由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
此间全市面平均雨量为174.0mm,其中无锡主城区代表站无锡(二)站降雨量为174.8mm,降雨时间从9月23日22:45开始,至9月25日21:55结束。
本文主要以无锡雨量站为代表站分析城区降雨情况(见图1)。
由于此次降雨受同一气象因素影响,无锡雨量站代表性强,资料真实可靠,故采用该站实际降雨过程作为无锡城区代表雨型。
由图2可以看出,此次降雨主要集中在9月25日6:25至9月25日17:25,此时段内降雨量为123.2mm,降雨过程为单峰雨,强降雨发生在9月25日7时、9时、12时和15时、16时,小时雨量均超过10mm。
考虑到城市建成区雨水管网排水和河道排水的特点,暴雨频率分析摘选无锡雨量站日降雨过程资料,进行频率分析。
淮河流域近500年洪旱事件演变特征分析

淮河流域近500年洪旱事件演变特征分析杨传国;陈喜;张润润;胡琪;余钟波;郝振纯;林朝晖【期刊名称】《水科学进展》【年(卷),期】2014(25)4【摘要】为了认识淮河流域过去500年洪旱事件发生规律并鉴别当前的洪旱情势,收集并对比分析了流域实测降雨资料、重建历史雨季降雨资料、历史旱涝等级资料、历史洪旱文献记录和历史调查洪水资料等多源洪旱灾害数据。
以重建历史雨季降雨资料和历史旱涝等级资料为主要依据,通过滑动平均、频率计算、小波分析和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流域过去500年洪水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17世纪淮河流域洪旱灾害最严重,但20世纪极端洪旱事件发生频次最多。
淮河流域洪旱事件存在40年左右的稳定长周期,主周期从18世纪的15~20年逐渐减少到19世纪的5年周期,近20年来出现2~3年的主周期,洪旱灾害事件呈增加趋势,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洪旱灾害威胁。
【总页数】8页(P503-510)【关键词】洪水;干旱;重建历史降雨;演变特征;淮河流域【作者】杨传国;陈喜;张润润;胡琪;余钟波;郝振纯;林朝晖【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School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Lincoln,NE68588-0987,USA;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相关文献】1.基于多时间尺度SPI的闽江流域干湿变化与洪旱事件识别 [J], 王跃峰;陈兴伟;陈莹2.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雨情和水情特征分析 [J], 赵琳娜;杨晓丹;齐丹;刘睿卉3.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演变 [J], 陈晓红;冯皖平;璩瑛4.近60年淮河流域子流域面雨量气候特征分析 [J], 王东勇;安晶晶;王皓;靳莉莉;童金;王根5.近52年渭河流域气候变化及极端干湿事件演变特征分析 [J], 蒋冲;王飞;穆兴民;李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40a淮河流域暴雨特征分析

近40a淮河流域暴雨特征分析谢五三;王胜【摘要】利用淮河流域159个气象台站1971-2009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出淮河流域历年各站暴雨量并建立时间序列,通过趋势分析、EOF分析、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暴雨量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常年暴雨量及暴雨次数空间分布非常一致,高值区位于流域西南部,暴雨量及暴雨站次呈单峰型分布,7月上、中、下三旬最为集中;全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暴雨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未通过0.O5的显著性检验:EOF前三个模态累积方差贡献为84%,第一模态全流域一致为正,表明暴雨量分布一致多或少;第二模态为南正北负,暴雨量分布北少(多)南多(少);第三模态为西正东负,暴雨量分布东少(多)西多(少);暴雨量2~3年高频震荡及12~14年低频震荡较为明显,在12~14年的时间尺度上经历了由多到少3个循环交替;暴雨量在2000年左右可能存在一次突变,2000-2009年年均暴雨量比1971-1999年年均值增加了52 mm.【期刊名称】《暴雨灾害》【年(卷),期】2010(029)004【总页数】4页(P377-380)【关键词】暴雨;气候特征;淮河流域;气候变暖【作者】谢五三;王胜【作者单位】安徽省气候中心,合肥,230031;安徽省气候中心,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4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1]指出:“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一直在增加,特别是从1950年前后,由于增加了几个暖年,更新的近100年全球地表温度的线性趋势为0.74℃±0.18°C(1906—2005年)。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变暖,极端高温和强降水等极端事件的发生将变得更频繁。
暴雨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很大的威胁。
多年来,很多气象学者一直致力于暴雨的研究,任国玉等[2]利用1951—1996年地面气象资料统计得出全国降水量总体上呈微弱增加趋势,但各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增加最显著的地区包括江淮流域和东南沿海,同时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鲍名等[3]利用近40年的降水资料研究我国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指出我国各地区暴雨的年代际变化有一定的差异;徐桂玉等[4]针对我国南方暴雨的特征做了细致分析,认为我国南方暴雨呈增加趋势,但幅度很小;张永领等[5]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趋势,得出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区域性差异;丁永红[6]等利用宁夏近44年降水资料研究得出该区域暴雨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汛与抗旱
四、结语
纵观2018年汛期淮河中游蚌埠段“6·27”“8·17”两次极端性暴雨天气,通过气象水文资料的对比分析,其共同点是雨量集中、短时间降雨量大、强对流天气明显、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单日降雨量超过200mm,小时雨量超过60mm,为1954年以来较大洪水。
不同点是“6·27”暴雨正处于
梅雨季节期间,“8·17”暴雨处于淮
河主汛期期间。
1991年以来,怀洪新
河和淮河入海水道等治淮骨干工程建
成后陆续投入使用,大大降低了暴雨
期间的淮干中游水位,各级防汛部门
的通力合作,是取得抵御两场暴雨洪
水胜利的根本原因。
暴雨期间和洪水
过后,防汛部门及时调度开启各水闸
分泄了大量洪水,排除了沿淮洼地的
涝水,降低了灾害损失,水文气象部
门翔实的一线资料也为各级防汛部门
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为今后防御
类似洪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水文
水资源局吴家渡水文站 233000)
2017年淮河流域秋汛洪水分析研究
李文杰 冯志刚 苏 翠 王井腾
一、2017年淮河流域汛期降水特征
淮河是我国自然地理和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在我国的大江大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2017年汛期淮河流域冷空气影响偏弱,副高前期偏南,后期偏强偏北,降水分布不均,前期偏少,后期偏多,降水强度不大但降水过程多。
9~10月淮河流域气候异常,降雨偏多,形成了秋汛,造成了淮河水系控制站王家坝站的两次连续超警过程。
1.天气形势
2017年9~10月淮河流域降水异常偏多主要是亚洲大气环流配置异常所造成。
2017年秋汛期,亚洲中高纬度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地区是宽广的低槽区,并且在500hPa高度距平场上为显著的负距平,低槽后部不断有弱冷空气经青藏高原北侧东移南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控制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西脊点位于90°E ~100°E,较常年(130°E)异常偏西,副高脊线位于22°E~25°N,均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向淮河流域输送。
低层850hPa上,我国东北至朝鲜半岛存在反气旋环流异常,有利于引导偏东路径的冷空气南下影响流域。
低纬度菲律宾东部为异常气旋式环流,南海北部有明显的偏东风距平,偏东气流输送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北部输送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两支暖湿气流在我国华南汇合北上向江淮江汉地区输送。
副高
位置决定了秋汛期雨带维持在淮河流
域一线,北方西路和东路冷空气频繁
南下,与沿副高外围北上的暖湿气流
交汇,而且水汽条件充足,形成降水
引发秋汛。
2. 9~10月降雨特征
9~10月淮河流域降水过程多且间
隔时间短,累计降雨22天,降水量较
历年同期偏多。
9~10月淮河流域累积
降水量277.1mm,较历年同期(130mm)
偏多113%,列1953年以来最大,较第
2位2016年9~10月(257.1mm)偏多8%。
10月份,淮河流域降水量98.4mm,较
历年10月(47mm)偏多109%,列
1953年以来10月份降水量第8位,较
2016年10月份(182.6mm)偏少46%。
2017年秋季淮河流域降雨强度不
大,雨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且中间
间隔时间短。
四次降雨过程均遍布全
流域且沿淮形成连续雨带。
9月23~27
日第一次降雨过程雨带沿淮干分布,
淮河水系降雨量超过50mm,其中淮
河干流及南岸降雨量超过100mm,暴
雨中心位于淮河中游;10月1~5日
第二次降雨过程淮河水系全部区域降
雨超过50mm,其中淮源至干流蚌埠
区间、北侧洪汝河及沙颍河下游降雨
超过100mm,暴雨中心位于洪汝河与
沙颍河下游区间;10月10~11日第
三次降雨过程全淮河水系降雨量超过
50mm,其中主雨带沿淮干及其南岸分
布,降雨量超过100mm,暴雨中心位
于淮干中上游区间;10月16~17日第
四次降雨过程淮干上中游及洪汝河、
沙颍河中下游累计降雨超过50mm,
暴雨中心位于淮干上游。
二、2017年秋汛淮河流域水情
1.水情情势
淮河流域自9月下旬以来,受多
次降雨过程影响,10月份淮河干流王
家坝站、淮北支流洪汝河班台站及里下
河诸河均发生了超警戒水位洪水过程。
淮河干流主要控制站王家坝站受
持续降雨影响,10月2日8时30分水
位(25.01m)开始起涨;5日20时48
分涨至警戒水位(27.50m),相应流量
2790m³/s,为淮河2017年第2号洪水;
7日13时06分出现洪峰水位28.31m,
超过警戒水位(27.50m)0.81m,最大
涨幅3.3m,相应流量4370 m³/s;9日
9时42分王家坝站水位退至警戒以下,
此次洪水超警过程历时84h。
此次洪峰
流量为王家坝2017年最大洪峰流量,
运用王家坝1952年以来年最大洪峰
流量进行排频计算,2017年王家坝水
文站秋季最大洪峰流量出现的频率为
31.47%,重现期为3年,见图3和表1。
10月10日淮河流域再次发生降
雨过程,受其影响,淮河干流控制站
王家坝站10月12日0时24分水位
(26.23m)开始起涨;13日11时48
分涨至警戒水位(27.50m),相应流
量2660 m³/s,为淮河2017年第3号
防汛与抗旱
洪水;14日14时42分出现洪峰水位27.92m,超过警戒水位(27.50m)0.42m,相应流量3460 m³/s;16日4时48分水位退至警戒水位以下,此次洪水超警历时65h。
2.降水与河道水位响应
淮河干流主要控制站来水组成为上游干流息县站、北部支流洪汝河班台站、南部支流潢河潢川站和白鹭河北庙集站及区间。
此次淮河流域秋汛降雨空间均匀,降雨强度不大但持续时间长,由王家坝来水组成可知,两次超警洪水主要是上游干流和北部洪汝河来水,南部支流潢河、白鹭河和王家坝区间来水较少。
洪峰组成主要是上游干流息县与北部支流班台站来水,且洪峰相互叠加形成超警洪水。
两次超警过程
息县来水占洪
峰总量的48%
与42%,班台
来水占洪峰总
量的32%与
34%。
两次超
警洪水传播时间较长,王家坝到润河集
传播时间为28h,润河集到鲁台子传播
时间为38h。
2号超警洪水水位平均涨
率为2.88cm/h,三号超警洪水水位平均
涨率为5.08cm/h,三号洪水涨率明显高
于2号洪水,主要是由于前期持续降水,
王家坝以上流域土壤含水量较高,有利
于产流与汇流过程。
三、结论
2017年秋季,淮河流域降水过程
明显,9~10月降雨强度不大但持续时
间长,中间间隔时间短,造成淮河控
制站王家坝站两次接连超警。
造成此
次秋汛的原因有:
(1)9~10月淮河流域降水异常偏
多,主要是亚洲大气环流配置异常,
有利于偏东路径的冷空气南下。
另外,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国长江以
南地区,较常年异常偏西,有利于西
南暖湿气流向淮河流域输送。
冷空气
频繁南下且水汽条件充足,极易形成
降水引发秋汛。
(2)结合降水量等值面图及日
降水量过程,此次秋汛超警洪水发生
原因主要是由于王家坝以上区间前期
持续降雨,土壤湿度较大,达到蓄满
产流状态,后续降雨很快汇集至河道
形成洪水且壤中流持续供给造成退水
较慢,在秋季第3次降雨后很快形成
2017年第三号超警洪水,且后期退水
缓慢,极易形成复式洪峰。
此次秋汛降水范围广,影响区域
大,造成此次连续超警的主要原因是
亚洲大气环流异常,在对淮河流域后
汛期秋季降水进行预测时,应当对秋
季前期大气环流异常的情况进行提前
分析研究,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作者单位: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
局(信息中心) 233001)
(专栏编辑:张 婷
)表1 王家坝年最大洪峰流量频率计算表
频率
(%)
0.10.20.5125102033.3
洪峰流量
(m3/s)
221002000017200150001290010100795057904190
图1 2017年秋季500hPa距平场图图2 2017年秋季850hPa形势场图
图3 王家坝年最大洪峰流量频率曲线图
图4 王家坝站流量组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