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贫困陷阱

合集下载

如何突破贫困陷阱 1

如何突破贫困陷阱 1

如何突破贫困陷阱 (1)一、研究目的 (1)二、研究路径 (4)三、主要研究发现 (6)How to Get Rid of Poverty Trap (14)如何突破贫困陷阱- 滇、青、甘农牧藏区案例研究朱玲1提要:中国扶贫政策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在消除暂时性贫穷的同时,缓解长期贫困群体的贫穷程度。

聚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族贫困农牧民,贫困程度深重。

帮助他们突破贫困陷阱,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性的措施,除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还需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供给、技能培训、市场组织建设、技术支持、卫生、教育及其它社会服务供给。

关键词:农牧藏区减少贫穷发展政策一、研究目的减少贫穷,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政府和公众关注的一个主题。

自1982年起,中央政府就在西北地区实施扶贫计划。

此后又针对市场化进程中地区差距扩大的问题,推行西部大开发政策。

与此同时,还以贫困县里的农村贫困人口为目标群体,实行了“八七扶贫计划”,社会公众的扶贫行动也不断强化。

按照国家扶贫标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底的1479万人,占农村居民总人口的比重从30.7%下降到1.6%。

2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按照每人每日平均消费(或收入)1美元的贫困标准,中国的贫困发生率自1990年以来已经下降一半,提前完成了千年发展目标3。

不过,就消除贫穷的目标而言,中国依然任重道远,更何况贫困标准的变化12010年7月20-21日,本课题组邀请10位专家逐篇讨论本文提到的研究报告。

总报告由郝时远研究员主评,其他与会者也提供了建设性的评论。

谨在此一并致谢。

2参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2009,“60年,消除贫困、实现总体小康的攻坚战”。

他指出,2009年,中国开始实施人均1196元的扶贫新标准,据此测算的扶贫对象达4007万人。

/jrzg/2009-10/16/content_1441422.htm,2010年7月19日下载。

中国的精准扶贫突破贫困陷阱

中国的精准扶贫突破贫困陷阱

中国的精准扶贫突破贫困陷阱近年来,中国政府在精准扶贫上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不仅成功地将数以亿计的人口脱离了贫困线,也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榜样。

在中国的扶贫工作中,精准扶贫战略是取得如此成就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政府政策、产业发展、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等多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国的精准扶贫取得突破的过程。

一、政府政策突破贫困陷阱中国政府一直将扶贫摆在重要位置,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问题。

其中,精准扶贫战略是其中一项利用大数据和精确评估的重要手段。

政府通过综合评估和筛选出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户,为其提供贷款、培训和就业机会等支持措施,确保了扶贫资源的准确分配,从而有效地突破了贫困陷阱。

二、产业发展带动扶贫效果除了政府政策,中国也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带动扶贫工作。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中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降低了贫困率。

例如,在贫困地区推行的电商扶贫项目,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城市消费者,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教育扶贫改变命运教育被视为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建立了更多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并提供了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此外,政府还通过创新的方式,如“辍学有罪”政策等,鼓励贫困家庭提供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这些举措使得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改变了他们的未来和家庭的命运。

四、健康扶贫保障基本生活健康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贫困地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基本医疗条件改善。

例如,设立了医疗救助基金,为贫困人口提供医疗保障,开展了大规模的健康扶贫工程,向贫困地区派出医疗队伍进行巡诊和治疗。

通过这样的努力,中国在健康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保障和希望。

总结起来,中国的精准扶贫战略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的推动,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的措施,都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帮助和机会,使他们逐步走出了贫困陷阱。

画家村是如何走出“贫困陷阱”的

画家村是如何走出“贫困陷阱”的
ic r o ae n a sDa io tu vl g sa efo “ o et a n op r tsa d l d ng u o i a et ec p r m p v r t p”,t e o cu e a n e rs e a irc nb c m e e l o yr h nc n ld s t tr i eb h v o a e o h t e p
是 自然 条 件 恶 劣 、基 础 设 施 薄 弱 和 社 会 发 育 落 后 等 , 而 贫 穷 又 产 生 新 的 贫 穷 , 整 个 山 区 经 济 形 成 了 一 种
“ 困陷阱” 贫 ,靠 自身 已经 很 难 跳 出 这 个 陷 阱 ,需 要 外
给 方 面低 收人 意 味 着 低 储 蓄 能 力 ,低 储 蓄 能 力 引 起 资
Abt c: B sdo eter f“ o et rp s at ae n t h oy o p v r t ”,ti at l n lz stesc eso n d oL z eirwhc r h y a hs rcea aye u cs fQig a v eAtl i i h e h
山 区一 向是 贫 穷 落后 的 代 名 词 ,导 致 贫 穷 的 因 素
斯 (9 3 和 纳 尔 逊 (9 6 ,他 们 都 把 持 续 性 贫 困 15 ) 15 ) 归 咎 于经 济 的 欠 发 展 ,强 调 贫 困 的存 在 只 因 为 资 本 投
资 的缺 乏 .认 为 在 贫 困 国家 存 在 两个 循 环 :一 是 在 供
i necn po iet uc si mp t . hs r c u g s s bi igwie o jn t c a i o i rv h f a c a rvd esc es ei e s T i a il sg et et l hn drc nu cinmeh ns t mpo ete n h v u t e s a s o m

如何破解贫困陷阱?

如何破解贫困陷阱?

如何破解贫困陷阱?随着社会问题和经济压力的加剧,贫困问题成为全球性的关注焦点。

贫困既影响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但贫困陷阱却让一些人生活在贫穷中,根本无法脱离贫困。

那么,如何破解贫困陷阱呢?一、教育教育是破解贫困陷阱的基础。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常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从而能够脱离贫困陷阱。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并确保所有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此外,家庭也应该注重孩子教育,鼓励孩子多读书,多学习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二、就业就业是破解贫困陷阱的关键。

对于贫困人口来说,就业是脱离贫困的最重要途径。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就业创造力度,提高就业机会,尤其是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就业问题。

同时,家庭也应该鼓励孩子学习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保障贫困人口基本权益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社会应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救助标准,关心弱势群体,特别是关注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贫困人群的生活问题。

此外,个人家庭也应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自己的健康,尽量减少生活支出,安排好家庭预算。

四、信用和财务管理信用和财务管理是避免陷入贫困陷阱的关键。

个人和家庭应该注重信用建设,积极向银行和其他机构申请信用贷款,规划好个人和家庭的财务收支,尽可能避免负债过多,严格控制开支,使家庭收支平衡。

同时,引导个人和家庭正确理解财富和经济,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提高自己的财务知识和管理能力。

总之,破解贫困陷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和社会应该一起做出努力,尤其是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生活问题,帮助他们脱离贫困陷阱。

个人和家庭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遵循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努力打造自己的优质生活。

突破贫困陷阱的途径

突破贫困陷阱的途径

突破贫困陷阱的途径作者:朱玲来源:《读书》2011年第04期联合国《二○○五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按照每人每日平均消费(或收入)一美元的贫困标准,中国的贫困发生率自一九九○年以来已经下降一半,提前完成了千年发展目标。

不过,就消除贫穷的目标而言,中国依然任重道远,更何况贫困标准的变化还会带来不同的统计结果。

世界银行根据二○○五年的平价购买力重新换算国际贫困标准,计算结果为每人每日平均消费(或收入)一点二五美元。

据此估算,同年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为26%,城镇贫困发生率为2.2%。

就贫困人口的分布来看,全国一半以上的贫困人口居住在西部山区;在山区居民当中,少数民族的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历经二十多年的农村扶贫行动,西部山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少数民族人口,当属贫困程度深重的长期贫困群体。

聚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族贫困农牧民,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从长期的、程度深重的贫困现象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穷人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上遭遇的困难,最终都显现为加深贫困的负面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恶性循环,以至于个人或家庭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帕萨·达斯古普塔(Partha Dasgupta)把这种呈现为“逆向反馈机制”的动态过程称为“贫困陷阱”(Partha Dasgupta,2007,Poverty Traps: Exploring the Complexity of Causation. 2020 Focus Brief on the World’s Poor and Hungry People. Washington, DC: IFPRI./2020Chinaconference/pdf/beijingbrief_Dasgupta.pdf)。

他认为,以往的减贫政策之所以对长期性贫困失灵,正是因为对引致不同群体陷入贫困的路径缺乏具体分析,未能采取适宜的战略措施,帮助这些群体找到走出贫困陷阱的突破口。

发展经济学贫困陷阱的破解

发展经济学贫困陷阱的破解

发展经济学贫困陷阱的破解在发展经济学中,贫困陷阱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陷入持续贫困无法摆脱的困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贫困陷阱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破解贫困陷阱的方法。

一、贫困陷阱的原因贫困陷阱造成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一些重要因素包括:1. 低生产率: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往往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教育水平低下、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导致的。

2. 缺乏资本积累:缺乏资本积累是贫困陷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缺乏资金,贫困地区的企业难以进行扩张和创新,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3. 社会不稳定:贫困地区的社会不稳定也是导致贫困陷阱的一大原因。

冲突、战争、腐败等问题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平,进一步加大了贫困的程度。

二、破解贫困陷阱的方法要解决贫困陷阱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1. 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是打破贫困陷阱的关键。

通过提供优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是破解贫困陷阱的重要措施之一。

投资于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和市场的形成。

3. 政策支持:贫困地区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例如,减少税收负担、改善商业环境、鼓励外来投资等,都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业机会。

4. 农村发展:农村地区是贫困陷阱的重要对象,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农村发展。

农村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并减少农民的贫困程度。

5. 区域合作:贫困陷阱的解决需要各方的合作与支持。

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和公民社会都可以提供资金、技术和经验的支持,协助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论贫困陷阱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严峻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农村发展和区域合作来破解贫困陷阱。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我们有望帮助贫困地区走出贫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第3章贫困陷阱

第3章贫困陷阱

✓SC(社会间接成本),基础设施,不可分、规模大、周期长、 收益慢 ✓DPA(直接生产活动),周期短、收益快 ✓如何延迟选择SC或DPA项目?
优先发展DPA引致投资最大
✓SC先扩张,会使DPA生产成本下降,使私人企业家乐于投资
✓DPA先扩张,对SC需求上升,也会促使SC增加供给
✓SC优先扩张使DPA扩张只是一种可能,但DPA优先扩张则必然 促使SC瓶颈部门扩张
小量投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slide30
摆脱贫穷落后的Leabharlann 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
全面、大规模在各个工业部门投入资本, 通过投资推动冲破经济停滞,达到经济增长。
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认为中国正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 年”的伟大时期。会议调整“二五”计划指标,钢产量由 12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粮食从5000亿斤上升到7000亿 斤。
缺乏资本 储蓄能力小
低收入
投资引诱小
资本数量少 低生产率
Slide13
双重恶性循环及其突破
两个恶性循环:
资本供给:低收入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 率低收入
资本需求: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诱致不足低 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收入
打破恶性循环,必须采取平衡增长方式: 增加储蓄、扩大投资, 在许多行业同时大规模投资,形成行业间相互需求, 扩大市场容量,以保证投资成功。
题。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 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帕特南: 《使民主运转》(1993)
8
3.1 阻碍增长的贫困陷阱
资本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

我国“贫困陷阱”现象的治理

我国“贫困陷阱”现象的治理
第21年第 6 01 期 ( 第 35期 ) 总 7
商 业 经 济
S HANG I YE JNGJ I
No6。01l . 2 Toa .75 tl No3
【 编号 】 1 9 64(01602—2 文章 0 - 0321) 00 0 0 -
我 国“ 困陷阱" 象的治理 贫 现
困陷阱”要想出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简而言之 , 就是 : 因为穷 , 所以享受不到 良好的教育 , 引起人力资本
的退 化 ; 因为穷 , 以缺 少物 质资 本 的投 入 , 所 而丧 失 了投
资致 富 的途径 ; 因为穷 , 以限制 了活 动 范围 和 自由 , 所 而 游离 于主流社 会之 外而 日益边 缘化 ; 因为 穷 , 可能影 响情 绪和 精神状态 , 而一蹶不振 而荒度 人生 。 从
王俊醋 , 丁 翔 , 文伟 沈
10 7 ) 0 85 ( 京师 范大学 , 北 京 北
【 摘
要】 近年 经济发展形势表明 , 国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正在 由原生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转 变。而经济学领域 内的一 我
个很重要 的挑战就是理解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 中存在的持续性的贫 因现象。“ 贫困陷阱” 的产 生是 由不合 理的制度影响下产 生的资本临界点效应所致。根治“ 困陷阱” 政府应通过改善制度取代 资本补助 , 贫 , 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 中地方政府和 中央政

Ab t a t T e rc n c n mi e eo me t r n h w a ep v r i ai a s t n o sr c : h e e t o o c d v lp n e d s o st t h o e t i Ch n t n mi igf m gn l od v l p na v r e t h t yn sr t r ia e eo me tlp e- t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10/21 16
7. 基础教育的“硬件”和“软件”不匹 配
• 在以适龄儿童入学率为主的运动中,学校校舍和 教学设备等教育的硬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以 师资等为代表的教育的软件则严重滞后且未能及 时跟进。 • 当前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是运动式的,短期效果 良好,但学生的出路问题没有解决,资金的可持 续性还存在问题。 • 有效提高藏区师资水平的出路,在于强化当地师 资的培训,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拓 藏区教师的视野并加强与内地学校的交流。
如何突破贫困陷阱
- 滇、青、甘农牧藏区案例研究
朱玲
2010/10/21
1
问题的提出
• 现有的减贫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对西部高 寒山区特别是农牧藏区的贫困人口产生了 怎样的影响? • 这些贫困人口最迫切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是 什么?他们最需要得到哪些帮助? • 在实施减贫和发展计划中,这些地区已经 发生哪些值得推广的制度创新,有助于穷 人突破贫困陷阱和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
2010/10/21
10
1. 农牧民依赖于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
• 藏区农牧民正在冲破各种传统的枷锁,把 传统的理性行为转化为适应市场生存环境 的理性行为 ; • 藏区之所以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并不是农牧民“观念落后”或行为非理性 的产物。在这里,我们碰到的是经济学的 一个“社会困境”经典问题:个人的理性 行为可能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果,解决 之道重在制度设计。
2010/10/21 13
4. 虫草采集的生态影响和潜在收入危机
• 虫草市场的繁荣给青海农牧民采集者带来 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当前的采集方式又 给当地生态造成了负面影响,虫草资源也 急剧下降,从而给当地农牧民未来的收益 带来了潜在危机。 • 建议:1、尽快明确虫草产权归属,设立虫 草专管专营制度。2、规范虫草产品广告市 场,发展替代产业。3、减少农牧民对虫草 资源的过度依靠,开发其他增收途径。
2010/10/21 11
2. 农牧民市场谈判能力低下
• 单个农牧民市场谈判能力低下,销售收入很不稳 定。传统手工业吸纳的劳动力极为有限,进入零 售、餐饮和食宿等服务业的农牧民也数量不多。 • 在服务业当中,除了外来人口建立的小型商贸企 业以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本地市场参与者,是 寺院兴办的企业。寺院的比较优势在于,相对严 密的组织、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僧人、以及与本地 消费者相对密切的联系。 • 当前,增强农牧民市场谈判能力的一个办法,是 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
2010/10/21 20
结论:渐进式的转型策略优于跨越 式的行政推进
• 公共投资固然可以带来特定领域“硬件”装备水 平的迅速提高,甚至跨越某些技术应用阶段,但 是“软件”的匹配,即制度和管理能力的建设却 依然滞后。 • 受援地区农牧人口对“硬件”的消费,仍遭遇诸 多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 • 至于改善人力资源和摆脱贫穷,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为人力资源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促进 演进比跨越的可行性更强。
2010/10/21 12
3. 云南松茸产业的可持续性在减弱
• 通过价值链分析发现,松茸采集者在整个 松茸产业链中的收益水平非常低,与此同 时,松茸资源也出现了逐渐减少的趋势。 • 在国际市场贸易中,政府应组织出口商与 国际经销商进行对等谈判,协商新的松茸 价格形成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在未来的 发展中,保护好松茸资源,提高当地采集 者的经济收益。
2010/10/21 18
9. 国家救济和民间救助
•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在调研地区普遍推行,而且 深受农牧民拥护。低保户一般凭借低保金,满足 基本的食品需求;依靠医疗救助,部分地解决就 医困难。社区其他成员的照料和捐赠,帮助失能 的低保人员维持日常行动能力和获得社会交往。 寺院提供的救助,使当地公认的贫困人群在得到 物质援助的同时获得精神抚慰。 • 获得低保救助金的人数,尚不及贫困人口的一半, 而且保障水平很低。由中央政府承担更大的救助 责任,才有可能保障所有符合救助条件的贫困人 口的基本生存需求。
2010/10/21 14
5. 生态移民的社会经济风险
• 在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中,移民失去原有的 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变,在新定居地的收入能 力又尚未形成或提高,因此面临沦为贫困人群的 风险。这种贫困风险一方面可能削弱生态移民工 程的环境保护效果,另一方面可能给藏区整体的 扶贫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值得高度重视。 • 建议在对生态移民进行现金补偿的同时,还应持 续加大对生态移民特别是其下一代的人力资源投 资,培养或提高他们在新定居地的收入能力,并 使他们尽快融入新定居地的城镇生活。
救济救灾 (3篇)
资源配置选择 (1篇)
2010/10/21
生态移民 非农就业 (1篇)
9
研究发现
• 聚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族贫困农牧民,贫困 程度深重。 • 帮助他们突破贫困陷阱,需要采取多方面 的、综合性的措施,除了最低生活保障政 策,还需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供 给、技能培训、市场组织建设、技术支持、 卫生、教育及其它社会服务供给。
2010/10/21 15
6. 妇女健康服务亟待改善
• 藏族农牧妇女面临的传染病、妇科疾病和孕产期 照料不足的问题,多与贫穷相联系。 • 一方面,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系统缺少足够的运行 经费、性别平衡的乡村服务网络、有效的激励机 制和良好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多数农牧妇女 及其家庭成员既欠缺必要的健康知识和信息,又 未具备基本的卫生习惯,还由于财务和时间的限 制,尚未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服务。结果在相当 一部分家庭,导致贫穷和疾病之间的恶性循环, 并进而造成贫穷的代际传递。 • 云南和甘肃藏区的某些初级卫生保健制度的创新, 提供了政策改进的可能性。
6
2010/10/21
7
调查访问对象
• 调研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基本公共服务供 给机构和其它国有单位; • 调研地区村委会成员; • 农牧民家庭成员; • 寺院僧人和居士;
• 本地和外来企业家、做工者和商人。
2010/10/21
8
研究内容
健康/教育/ 文化(3篇)
参与市场 可持续现金收入 (3篇) 减贫与发展
• 甘肃省:兰州市(省政府部门) 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卓尼县; 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和政县。 • 云南迪庆藏区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回访) • 青海省:西宁市(民族学研究机构)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达日县;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称多县。
2010/10/21 4
2010/10/21
5
2010/10/21
2010/10/21 2
研究方法
• 以多学科学者合作研究的方式,采用经验 研究方法,以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为 主; • 综合探讨每一专题涉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多方面因素; • 追踪调研。 • 将历史文献回顾、宏观社会经济统计、微 观案例研讨相结合。
2010/10/21 3
调查地点 (2006-2007年,3省9县)
2010/10/21 19
10. 防灾、救灾与重建
• 雪灾防范制度与社会组织和技术变迁相关。当前, 传统的防范技术失效,新技术与变化了的社会组 织不匹配。 • 灾中救助:人员救助效果良好,牲畜安全难以保 障。 • 灾后重建:资金不足,母畜发放数量微小。 • 逐步减少草原牧民和牲畜,保证草原休养生息, 恢复资源和人口平衡,才是从根本上降低雪灾危 害程度的办法 。
2010/10/21 17
8.广播电视对农牧民文化生活的影响
• 电视的普及,不但使农牧住户较快地了解国家和 当地的时政要闻,而且还使部分青少年通过看武 侠片就获得了汉语交流能力;部分好奇心浓重的 中青年农牧民,喜欢通过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的农 业科技节目,了解增加收入的门路。 • 问题是,“村村通”工程的后续投资不足,一些 地域重新陷入广播电视盲区。即使在能够看电视 的地方,农牧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却供给不足。更 重要的是,部分贫困家庭还没有电视机和收音机, 实际上处于电子信息世界的边缘。
2010/21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