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寄生性害虫

合集下载

吉林地区柞蚕饰腹寄蝇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吉林地区柞蚕饰腹寄蝇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秋柞蚕 的放 养数量 和规模 。虽 有报 道吉林 地 区有
柞蚕饰 腹寄蝇 分 布 , 也偶 见寄生 柞蚕 现象发 生 , 但
寄生率 极低 , 乎 对 当 地 的春 柞 蚕生 产 不 构成 任 几 何 威胁 。 自2 0 0 8年 后 , 柞 蚕 生产 中发 现 , 蚕 在 柞 饰 腹寄 蝇对春 柞 蚕 的为 害 愈来 愈 严 重 , 生 区域 发
4.% 。 9 O 导致寄蝇发 生的主要原 因是春 蚕放 养规模 不断扩 大 , 以及 柞蚕饰腹寄蝇 的 自然迁飞 。生 产 中可采 用
药 杀柞 蚕 体 内蝇 蛆 和 妥 善 处 理 脱 出的 蝇 蛆 的 方 法控 制其 危 害 。
关 键词
柞 蚕 饰腹 寄 蝇 是 寄 生 春 柞 蚕 的 主要 害虫 之
反, 秋蚕 的放养 量却 急剧上 升 , 而且 当地秋 蚕用 种
相 当一部 分来 源于吉 林 。 上述 诸多 原因导 致吉林 地 区春柞蚕放 养数 量 逐 年加 大 , 以大 绥 河 为例 ,0 0年 前 后 春 柞蚕 仅 20
的放养数量只有 3 一 O O 4 把左右 , 其中太平村几乎
寄生率 均上升 了近 l , 0倍 寄蝇对 春柞蚕 生产 的危
逐 年扩 大 , 寄生 率逐 年上 升 , 对柞 蚕 良种 的繁 育工
作 和商 品茧 的生产造 成 了严重影 响 。
害十分 严重 , 蚕农 的经 济 损 失 巨大 。走访 其 他 蚕
区也有类 似现 象发生 , 磐石 地 区 2 1 0 0年柞 蚕饰 腹 寄蝇 对 春柞蚕 的危 害 虽 没有 大 绥 河严 重 , 也 呈 但
不放 养春 蚕 , 到 了 2 1 而 0 0年大 绥河春 柞蚕 的放养 这两个 地 区过 去放 养春柞 蚕几 乎没有 柞蚕 饰

辽宁柞蚕新寄蝇_坎坦追寄蝇研究初报

辽宁柞蚕新寄蝇_坎坦追寄蝇研究初报

辽宁农业科学 2008(6):42~43L 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文章编号:1002-1728(2008)06-0042-02辽宁柞蚕新寄蝇———坎坦追寄蝇研究初报董绪国,赵世文,张其苏(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凤城 118100)中图分类号:Q969.435.5文献标识码:B 已知寄生柞蚕的寄蝇种类有柞蚕饰腹寄蝇B lepharipa ribia lis Chao、蚕饰腹寄蝇B lepharipa ze2 bina W alker、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 W iede2 mann3种,其中柞蚕饰腹寄蝇在辽宁是寄生柞蚕的优势种,对柞蚕危害尤为严重。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60年代初期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弄清了该寄蝇的生物学特征、特性、寄生方式以及防治方法等,为柞蚕生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1,2]。

近2年来,在辽宁省的凤城、西丰、海城等地相继发现秋柞蚕有被寄蝇寄生的现象,并有向其它蚕区发展蔓延的趋势。

我们收集了寄蝇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建铭先生鉴定为坎坦追寄蝇Ex2 orista cantans Mesnil,隶属寄蝇科Tachinidae、追寄蝇亚科Ex oristinae。

该寄蝇分布于中国的北京、广东、福建和日本[3~6]。

此前未见坎坦追寄蝇分布于辽宁省,也未见寄生柞蚕的报道。

为此,笔者对坎坦追寄蝇开展了初步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方法采用室内饲养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其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用解剖镜观察坎坦追寄蝇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用测微尺测量坎坦追寄蝇各虫态的大小。

2 结果与分析211 形态特征21111 成虫见附图12A。

雌性翅展17.6~18.9mm、体长8.1~9.3mm,雄性翅展17.8~20.4mm、体长约9.0~10.7mm。

成虫背中鬃3+4;口缘显著向前突出;雄肛尾叶背面被黄毛;复眼被毛,头部粉被金黄色或灰黄色,前缘刺不发达;单眼鬃存在,单眼后鬃1对,雄肛尾叶被黄色毛。

柞蚕寄生性害虫

柞蚕寄生性害虫

实验四柞蚕寄生性害虫一、实验目的:掌握柞蚕寄生性害虫的主要种类,并通过对这些害虫各种虫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标本的观察,达到能够准确识别该害虫的目的。

二、观察材料:柞蚕饰腹寄蝇(生活史标本及干湿标本)、柞蚕绒茧蜂(干标本)、柞蚕寄生性线虫(湿标本)以及每种害虫的实体照片(多媒体)三、实验器材:解剖镜、镊子、培养皿、石蜡、昆虫针四、实验说明在柞蚕生产中,有多种寄生性害虫能够寄生为害柞蚕。

辽宁省各地柞蚕区每年都有寄生性害虫的发生和为害,给辽宁省的柞蚕产量带来一定的损失。

尤其是柞蚕饰腹寄蝇和寄生性线虫的发生更是普遍。

因此必须结合各种害虫的实体图片仔细观察其标本,达到能够识别的目的。

五、观察内容1.柞蚕饰腹寄蝇分别取柞蚕饰腹寄蝇成虫、幼虫和蛹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于解剖镜下观察:成虫:雄虫体长10~13mm,体色黑。

头部覆金黄色或淡黄色粉被,具丝绸光泽,眼后鬃茁壮,额鬃下降到侧颜,一般达触角芒着生处的水平或更低些;胸背具有五条狭窄的黑色纵带(如图4-1),后足胫节背前方的梳状鬃毛长短一致,排列紧密;腹部呈三角锥形,腹背稍偏平,背面黑色,第2~4背片两侧及腹面具棕黄色花斑,腹部覆盖灰或图4-1 柞蚕饰腹寄蝇成虫♂♀5条黑色纵带黄色粉被,第2、3背片上粉被较稀薄,第4、5背片上较浓厚,在第4背片上形成一倒三角形粉斑,第3背片上一般具一对中缘鬃,第5背片上具数根细长的鬃。

雌虫体长9~12mm,灰黑色。

全身覆以浓厚的灰色粉被,但腹部第3~5节背片沿后缘1/3部分无粉被,各形成一黑色横带。

腹部两侧的棕黄斑不明显。

后足胫节背鬃长短不一,排列较疏松(图4~1)。

卵:前端尖,后端钝圆,呈瓜子形。

长270~333µm,宽166~208µm,厚145~187µm。

灰色,卵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背及两侧有明显的网状刻纹。

幼虫——蛆:无足无头型。

老熟幼虫体长4~15.5mm,体宽1.7~2.7mm。

柞蚕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

柞蚕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

452021.4柞蚕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高 洋,季明刚*(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 凤城 118100)摘要:柞蚕保护用药及使用技术是柞蚕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本文对目前应用于柞蚕生产的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进行系统整理,以期为柞蚕保护研究人员及广大蚕农提供参考,促进柞蚕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柞蚕;柞蚕保护;防控柞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珍贵吐丝昆虫,我国一直是世界柞蚕生产第一大国,其柞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

在柞蚕茧丰产稳产的因素中,柞蚕保护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我国柞蚕保护科技工作者创造了多项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柞蚕NPV病毒病、柞蚕饰腹寄蝇病、柞蚕寄生线虫病和柞蚕空胴病、柞蚕FV病毒病、柞蚕微粒子病、柞蚕绒茧蜂病、螽斯、步甲、蚂蚁、蜘蛛,食蚕鸟、柞园害鼠等柞蚕病虫敌害,从病原到病理,从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到发生规律,再到防控技术,都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简便有效的防治技术与高效低毒广谱防控药剂广泛应用于全国的柞蚕生产,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柞蚕幼虫放养于野外,其幼虫期和蛹的前期,都是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度过的,自然要受到微生物的侵染,肉食性昆虫、鸟类、兽类等动物的危害,以及高温、低温、大风、暴雨、干旱和霜冻等的影响。

这些因素有的能导致柞蚕发病而死亡,有的则直接使柞蚕遭受损害。

因此,它们都能够不同程度的影响柞蚕的生长和发育,影响柞蚕茧的产量和质量,给柞蚕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柞蚕主要病虫害包括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空胴病、柞蚕微粒子病、柞蚕吐白水软化病、柞蚕白僵病、柞蚕饰腹寄蝇病、柞蚕线虫病、柞蚕绒茧蜂病、中毒症、生理性病害、虫害、鸟害、兽害等。

柞蚕本身防御各种病虫敌害的能力非常弱,因此,有效的柞蚕保护技术是夺得蚕茧丰收的关键一环。

对目前应用于柞蚕生产的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加以系统整理,以期为柞蚕科研、教学、推广人员及广大蚕民提供帮助与指导,促进柞蚕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柞蚕害虫防治的基本方法

柞蚕害虫防治的基本方法

柞蚕害虫防治的基本方法作者:矫秀丽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06期[摘要] 通过对宝山镇蚕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虫害的调研,总结出适应柞蚕生产发展的各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柞蚕害虫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86-01柞蚕虫害是蚕业生产的大敌,其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本着群策群力,全民皆兵的原则。

防治虫害的基本方向: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改变昆虫繁殖发生的条件;提高抗虫性;直接消灭害虫。

虫害防治方法多种多样,依其应用技术不同,分为以下五种:一蚕业技术防治法:二生物防治法;三物理、机械防治法;四、化学防治法;五检疫防治法。

这些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一般来说,害虫综合防治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采用一种方法防治多种害虫;二是采用多种方法防治一种害虫;三是采用多种方法防治多种害虫。

参照农民害虫防治的经验,结合宝山镇的蚕业生产情况,介绍几种害虫防治的基本方法。

一、蚕业技术防治法:在蚕业生产过程中,应用一定的放养技术,达到预防害虫的目的。

1. 稚蚕保护育:利用土坑育、河沟畦芽育、及稚蚕室内育等都具有防虫保苗的作用。

2. 室内产卵:可以避免母蛾及蛾籽遭受鸟虫鼠害。

3. 选择蚕场:春季选用向阳、背大风、通小风的把场,不仅减轻绒茧蜂的为害,还有利于蚕儿的生长发育;利用线虫较多的蚕场放春稚蚕,可以减轻线虫的为害;选择近几年步行甲为害轻的蚕场放秋稚蚕,可以减轻其为害等。

4. 火烧蚕场:秋末初春,组织人员火烧蚕场,可以将蚕场地面大部分越冬害虫烧死,还有肥山旺柞的好处。

5. 合理密放:在“底虫”多的蚕场,合理密放,缩小放养面积,便于有效的防治害虫。

6. 适时收获:适时早摘茧,可以减轻鸟害和鼠害,特别是摘春茧,可防蚕寄蝇蚕场脱蛆。

早收橡实及时进行灭虫处理,可减轻象鼻虫的危害。

二、生物防治法:是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控制或消灭害虫的方法。

柞蚕常见病害及防治(三)

柞蚕常见病害及防治(三)

柞蚕常见病害及防治(三)夏润玺;秦利【期刊名称】《中国蚕业》【年(卷),期】2015(036)004【总页数】5页(P87-91)【作者】夏润玺;秦利【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7.1 分布与危害柞蚕白僵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在所有柞蚕真菌性病害中发病最多,危害最重,因病蚕死后尸体硬化并被覆白色粉状物而得名,又称硬化病。

该病主要在柞蚕幼虫期和蛹期发生,特别是幼虫期,而蛾期发病较少。

白僵病分布很广,在各柞蚕区都有发生,特别是在温暖多湿的地区发生很普遍。

7.2 病原柞蚕白僵病的病原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Criv.)Vuill.],属子囊菌门,粪壳菌纲,肉座菌目,虫草菌科,白僵菌属。

菌体发育周期中有分生孢子、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等阶段。

分生孢子多数呈球形,为单细胞,直径2~3 μm,无色透明,孢子堆在一起呈白粉状。

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在寄主内形成营养菌丝。

营养菌丝无色透明,宽约2 μm,有分枝和隔膜,其上可产生芽生孢子。

芽生孢子短棒状或椭圆形,可从营养菌丝上缢裂下来而游离于寄主体内,并可长成营养菌丝。

寄主死后,营养菌丝从寄主体内长出,成为气生菌丝。

气生菌丝无色透明,有分枝和隔膜,宽约2 μm。

气生菌丝上可垂直长出柄细胞,其上生产孢细胞。

产孢细胞多丛生,瓶形,顶端变细,成为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梗顶端呈“之”字形弯曲,弯曲顶点处着生分生孢子小梗,分生孢子小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图8)。

7.3 病症柞蚕白僵病主要发生在大蚕期,特别是5龄期。

感病初期,病蚕食欲减退,体色稍暗,反应迟钝,行动呆滞。

之后,体壁出现褐色针状病斑,尤其在气门周围及腹足附近。

病蚕死前排软粪,体柔软,倒挂或落地而死。

死后尸体有弹性,不腐烂,体壁不易破,体液无明显臭味。

尸体逐渐变硬,并带有桃红色,从气门、口器及节间膜等处先长出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尸体布满白粉状分生孢子,如被白粉。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柞蚕是我国重要的桑蚕品种之一,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用来养蚕、制作丝绸。

由于环
境变化和病虫害的侵袭,柞蚕的产量和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提
高柞蚕的产量和质量,我们需要了解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以及综合防治的方法。

柞蚕常见病害主要包括感染病、病毒病、真菌病和寄生虫病等。

感染病主要是由细菌
感染引起的,会导致柞蚕的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症状主要包括食管肌肉痉挛、肠道病变、黏液性液体排泄增多等。

感染病是柞蚕常见的一种病害,常见细菌包括淋巴管扩张病(LDP)、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毒血症等。

感染病可以通过饲料、水源、场地等途径传播,在养蚕过程中要做到饲料和水源的消毒工作。

要注意加强柞蚕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选
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育种。

病毒病是指柞蚕感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有发热、病程急速,成蚕发病后迅
速死亡。

病毒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可以通过不合格的饲料、叶片和其他柞蚕感染物传播。

预防病毒病的关键是加强养蚕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检查柞蚕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处理。

综合防治柞蚕常见病害的方法包括加强养蚕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检查柞蚕的健康状况、合理选择饲料和水源、加强柞蚕的免疫力等。

要加强柞蚕的育种工作,选育出抗病性
强的品种,提高柞蚕的抵抗力。

要加强对柞蚕病害的监测和研究,提高对病害的诊断和防
治能力,保证柞蚕的健康和产量。

“灭蚕蝇”不同用法对柞蚕寄生蝇的防治效果

“灭蚕蝇”不同用法对柞蚕寄生蝇的防治效果

“灭蚕蝇”不同用法对柞蚕寄生蝇的防治效果余文中;岳宣;田应书;冯世华;王庆忠【摘要】通过“灭蚕蝇”不同用法对柞蚕寄生蝇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用500倍“灭蚕蝇”液中加入500倍的“乐果”原液混合液喷雾在柞蚕体上、柞树叶片上,与常规用500倍液“灭蚕蝇”的相比,寄生蝇的寄生率降低40.92%(2011年)、40.12%(2012年),不结茧发生率降低25.00%(2011年)、27.73%(2012年),虫蛹生命率提高1.37%(2011年)、1.19%(2012年),全茧量提高0.28%(2011年)、0.55%(2012年)、茧层量提高1.19%(2011年),种茧产量提高5.91%(2011年)、4.61%(2012年),发蛾率提高0.35%(2011年),单蛾产卵量提高2.76%(2011年)、0.67%(2012年).【期刊名称】《农技服务》【年(卷),期】2013(030)007【总页数】2页(P735-736)【关键词】柞蚕;寄生蝇;灭蚕蝇;寄生率;防治效果【作者】余文中;岳宣;田应书;冯世华;王庆忠【作者单位】贵州省蚕业研究所,贵州遵义563006;贵州省蚕业研究所,贵州遵义563006;贵州省蚕业研究所,贵州遵义563006;贵州省蚕业研究所,贵州遵义563006;贵州省蚕业研究所,贵州遵义563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85.1在20世纪60年代,曾是柞蚕生产的一种毁灭性的寄生虫病[1]。

大多数养蚕蚕区寄生率在10% ~30%,严重的30%~60%,甚至绝产,给贵州蚕农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目前,柞蚕放养中防治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灭蚕蝇”,但由于长期使用,造成柞蚕灭蚕蝇的抗药性,使得灭蚕蝇的的使用效果有下降趋势。

近30年来贵州柞蚕主要以种业开发为主,平均每年为河南、湖北提供柞蚕101原种5 000 kg左右,占河南、湖北用原种量的80%以上[3]。

为此,作者在2011~2012年对春季柞蚕放养期间进行了“灭蚕蝇”不同用法对柞蚕寄生蝇防效试验,以探讨提高柞蚕寄生蝇防治效果的有效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柞蚕寄生性害虫
一、实验目的:掌握柞蚕寄生性害虫的主要种类,并通过对这些害虫各种虫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标本的观察,达到能够准确识别该害虫的目的。

二、观察材料:柞蚕饰腹寄蝇(生活史标本及干湿标本)、柞蚕绒茧蜂(干标本)、柞蚕寄生性线虫(湿标本)以及每种害虫的实体照片(多媒体)
三、实验器材:解剖镜、镊子、培养皿、石蜡、昆虫针
四、实验说明在柞蚕生产中,有多种寄生性害虫能够寄生为害柞蚕。

辽宁省各地柞蚕区每年都有寄生性害虫的发生和为害,给辽宁省的柞蚕产量带来一定的损失。

尤其是柞蚕饰腹寄蝇和寄生性线虫的发生更是普遍。

因此必须结合各种害虫的实体图片仔细观察其标本,达到能够识别的目的。

五、观察内容
1.柞蚕饰腹寄蝇
分别取柞蚕饰腹寄蝇成虫、幼虫和蛹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于解剖镜下观察:
成虫:雄虫体长10~13mm,体色黑。

头部覆金黄色或淡黄色粉被,具丝绸光泽,眼后鬃茁壮,额鬃下降到侧颜,一般达触角芒着生处的水平或更低些;胸背具有五条
狭窄的黑色纵带
(如图4-1),后足
胫节背前方的梳
状鬃毛长短一致,
排列紧密;腹部呈
三角锥形,腹背稍
偏平,背面黑色,
第2~4背片两侧及
腹面具棕黄色花斑,腹部覆盖灰或图4-1 柞蚕饰腹寄蝇成虫♂♀
5条黑色纵带
黄色粉被,第2、3背片上粉被较稀薄,第4、5背片上较浓厚,在第4背片上形成一倒三角形粉斑,第3背片上一般具一对中缘鬃,第5背片上具数根细长的鬃。

雌虫体长9~12mm,灰黑色。

全身覆以浓厚的灰色粉被,但腹部第3~5节背片沿后缘1/3部分无粉被,各形成一黑色横带。

腹部两侧的棕黄斑不明显。

后足胫节背鬃长短不一,排列较疏松(图4~1)。

卵:前端尖,后端钝圆,呈瓜子形。

长270~333µm,宽166~208µm,厚145~187µm。

灰色,卵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背及两侧有明显的网状刻纹。

幼虫——蛆:无足无头型。

老熟幼虫体长4~15.5mm,体宽1.7~2.7mm。

第二体节后缘有黄褐色前气门群,由5个小气门组成。

第五体节的两侧具一对圆孔,腹部末端呈刀切状,其上具有2个气门盘,每个盘上有气门1个,称后气门。

气门板为黑色,气门周围具有3个弯曲的气门裂,为淡棕色。

蛹:围蛹。

长椭圆形,前端略尖而后端较钝。

长8~11mm,宽3.6~5.5mm。

赤褐色,表面平滑,分节不甚清楚,但有灰色或黑色条纹可以区分。

为害与气候条件间的关系:
柞蚕饰腹寄蝇成虫在羽化期间,晴天羽化数量多,而阴天、阴冷天气或雨天则羽化少或不羽化。

成虫羽化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土壤湿度越低,越冬蛹的羽化率越高;另外,在无风的晴天,气温在20℃左右,柞蚕饰腹寄蝇活动频繁,飞翔力强,向外扩散的远,有利其取食、交尾、产卵活动。

而在阴雨和气温低的天气,则不喜飞翔或停止活动。

因此,每逢5、6月份少雨、干旱年份,寄蝇的发生量大,寄生率高。

而在多雨湿度大的年份,则发生量小,受害亦轻,故此虫有“旱蛆”之说。

柞蚕寄生症状(蛆蚕的特征):
柞蚕被蝇蛆寄生初期,外表看不出症状。

到第7天,蚕体被寄生部位(胸部前后)的蓝色斑点有的开始变黄,刚毛开始卷曲,大多数到5龄初期出现斑点变色,刚毛脱落,瘤状突变为黄色秃顶。

但寄生数量少的,甚至到5龄中期或末期亦不出现症状。

2.柞蚕绒茧蜂
取柞蚕绒茧蜂成虫湿标本放在培养皿中,于解剖镜下观察;通过干标本观察茧的外部形态:
成虫:体长2.3~3.2mm ,全体黑色。

头部密布刻点,复眼突出,单眼3个,着生在头顶呈“品”字形排
列,触角丝状,18节,各节环生
细毛。

前胸甚小,中胸宽大,背
板隆起,其上密布皱褶和点刻,
小盾板呈舌状,后胸方形。

前翅
约与体等长,薄而透明,前缘脉
褐色粗大,约在前缘1/3处有一
近三角形的褐色翅痣(如右图所
示),后翅小,翅脉简单,两翅
上均生有褐色的小锥状突起。


节有端矩2个(图4-2)。

腹部呈
纺锤形,第2节细长,呈腰状,3~6节两侧为淡褐色,呈花斑状,产卵管深褐色。

雌虫腹部粗大,雄虫瘦小。

卵:一端尖细,楔子形。

长约0.2mm ,宽
约0.03mm ,白色透明(如图4-3)。

幼虫:老熟幼虫约5.8mm ,乳白色。

由12
节组成,体多皱褶,头尖尾钝。

头部口器退化,
前端有一突出的圆形口孔,其上有一弧形的褐色凹陷,下方有一吐丝孔(如
图4-4)。

蛹和茧:
裸蛹。

呈长纺
锤形,长约
3.4mm ,宽约1.4mm 。

体光滑,中胸背板突出,腹部可见
8节。

茧长椭圆形,长约4.0mm ,宽约1.8mm ,
图4-2 柞蚕绒茧蜂成虫 三角形翅痣 锥状突起
图4-3 绒茧蜂卵 图4-5 绒茧蜂蛹和茧

4-4 绒茧蜂幼虫
白或黄色(如图4-5)。

为 害:
1-3龄蚕被害症状不明显,3龄盛食期后,被害蚕的症状最为明显。

发育显著延后,行动缓慢,多在树冠的下半部,蚕体极其瘦小。

胸与腹部等粗,失去了原品种的固有色泽,暗淡无光,蚕体环节松驰,体壁多皱褶、不眠、不食、不动。

蚕被寄生后,卵
在蚕体内孵化为幼
虫,并以尾端圆形囊
状物固定在寄主的脂
肪层和消化管之间。

自中胸至第9腹节均
有绒茧蜂幼虫寄生,
但以腹部第3~7节寄
生最多。

幼虫的方向
多与蚕同向。

幼虫以
口孔从寄主体内摄取
营养,经15~18天老熟,个别可达25天。

随后钻出寄主体壁脱出,在柞蚕体表做茧(如图4-6)。

3.柞蚕寄生性线虫
取柞蚕寄生性线虫成虫及幼虫湿标放在培养皿中,在解剖镜下或用肉眼观察:
柞蚕寄生性线虫成虫和幼虫黄褐色,
形态似麻绳(图4-7)。

种类比较多,形态
特征比较复杂(略)。

头部构造尤其复杂,图4-6 绒茧蜂脱出蚕体作茧
图4-7 柞蚕寄生性线虫
是种类鉴定的主要依据,线虫乳白色,长度不等。

主要以观察标本为主。

线虫寄生柞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土中幼虫上树寄生柞蚕,必须借助于水流。

因此,线虫寄生柞蚕与降雨有密切关系。

在辽宁,一般春雨偏少,秋雨偏多亦较大,所以春蚕受线虫为害轻而秋蚕受害重。

但如果在有线虫场内放春蚕,春天多雨,雨量偏大时,同样会受到线虫严重为害。

实践证明,雨水多,雨量大的年份线虫为害重,即实践总出来的“涝蛟”的经验。

寄生症状:
柞蚕 被线虫寄生之后,初期无异常表现。

随着体内线虫的发育,蚕体内营养被线虫大量消耗,蚕发育迟缓,食
欲减退,蚕体肿胀,不爱活动,后期停止
取食,蚕体失去固有色泽。

10天后,通
过蚕体腹部(气门线部位),可明显透视
到体内线虫。

寄生早的线虫,可在蚕期脱
出(图4-8),随后蚕落地死亡;晚寄生柞
蚕的线虫,一直被带进蛹和蛾的体内。

蛹 被线虫寄生的蛹,一般症状不明显。

蛹内线虫较多者,环节表现萎缩,或颅顶板处透视出一条白杠,多数不能羽化;蛹内线虫少者,有时能羽化为成虫。

蛾 被线虫寄生的蛾,色淡、翅薄、鳞片不整齐,失去光泽,腹部小而松驰。

雌蛾体内无卵或仅有少量不成熟卵。

作 业:
1.蚕农所谓的“旱蛆”“涝蛟” 指的是什么,并解释说明。

2.绘图:柞蚕饰腹寄蝇成虫
绒茧蜂成虫
图4-8 线虫脱出蚕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