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脓病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发生与防治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发生与防治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病原、传染途径及发病症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病原;传染途径;发病症状;防治措施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即柞蚕脓病,俗称柞蚕的半蜕皮、水眠子、嫩起子、黄烂病、油烂茧和里倒山等,是柞蚕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该病散布广,我国各柞蚕产区和世界上饲养柞蚕的国家都有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年份蚕期发病率为5%~20%,发病重的年份可高达40%;传染性强,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发生。

1病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蚕体而引起的一种柞蚕病害。

这种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Baculovidae),杆状病毒属A亚组(Baculovirius A),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pNPV)。

病毒粒子呈杆状,大小为(60~170)nm×350nm,最外层是蛋白质及脂类组成的囊膜,内层是由蛋白质组成的衣壳,衣壳内是髓核,衣壳和髓核构成核衣壳,每个囊膜内包裹着1~4个核衣壳[1]。

病毒的核酸为双链环状脱氧核糖核酸,约有130kb,具有感染性,可以复制、增殖,而病毒的蛋白质无致病能力。

病毒粒子的一端有一个突起,是病毒侵染时的吸附装置。

蚕体受NPV感染后,在细胞核内形成一种特异的产物,称为多角体,其内包埋着许多病毒粒子。

多角体的大小不一,一般为0.7~10.0μm。

多角体的大小因蚕的发育时期、寄生组织以及温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多角体的形状有三角形四面体、四角形六面体及不规则体。

成熟的多角体表面光滑致密,不成熟的多角体表面不光滑,呈凹凸不平,裂解中的多角体表面不光滑,呈瓦棱状或有纵横的饰纹。

多角体蛋白本身无致病能力,但包埋在多角体里的病毒可借多角体的保护,抵抗恶劣环境而长期保持致病能力。

2传染途径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角体态病毒和没有包埋到多角体中的裸露病毒都可以引起多角体病的发生。

柞蚕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柞蚕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柞蚕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刁雪梅;关毅;刘振林;李思俭;陈静
【期刊名称】《中国林副特产》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 1 脓病及防治方法rn1.1 症状rn柞蚕脓病俗称黄烂病、老虎病、嫩起子、水眠子、里倒山或油烂茧等.它是一种由病毒侵染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对柞蚕生产危害很大.柞蚕脓病主要发生在蚕期和蛹期,一般l龄期发生脓病的情况很少见,多发生在2龄到营茧前,在老眠前后或营茧前发病较多.发病初期,病蚕与健康蚕无明显差别,以后开始出现脓病病征.主要表现为:体壁柔软,体色较淡,环节肿胀,继而体壁溃烂、破裂,流出脓汁而死.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刁雪梅;关毅;刘振林;李思俭;陈静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蚕蜂技术指导站,157000;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蚕蜂技术指导站,157000;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蚕蜂技术指导站,157000;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蚕蜂技术指导站,157000;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蚕蜂技术指导站,1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柞蚕常见病害及防治 [J], 孙继红;张凤春;王芹;薛强;李小宇
2.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J], 杨春敏
3.柞蚕常见病害及防治(一) [J], 夏润玺;秦利
4.柞蚕常见病害及防治(二) [J], 夏润玺;秦利
5.柞蚕常见病害及防治(三) [J], 夏润玺;秦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柞蚕脓病防治技术

柞蚕脓病防治技术
都会 引发该 病 的发生 。

为 了养好柞 蚕 , 绝或减 少幼虫 期病 害的 发生 , 杜
进 而提高 养殖 的经 济效 益 , 者依 据 近 年来 生 产 中 作
存 在的实 际情况 , 就加 强预 防柞蚕脓 病 的发生 , 归纳 了几点 主要技术 措施 , 仅供 生产上参 考 。
虫 寄生性 病害 。在放 养 期 间一 旦 发 生病 害 , 造 成 将
环境 条件都 会 引发 脓病 的大量 发生 , 主要 因素 如下 。 a幼 虫期 遇到 长期 的连 雨 天 , 温低 , 照 少 , . 气 光 幼虫 食叶 时含水量 过多 , 雨后 晴天温度 骤变 。
b 放养 场 地 窝 风 , . 场地 草 类 植 被 少 , 面 阳光 地 辐射 面 积 大 , 度 高 。饲 料 树密 度 大 , 温 叶质 差 、 通风
性差 。
大 量减产 , 严重时 可达绝 产程 度 。因此 , 在放 养柞 蚕
时, 要抓好 生产 中的每个 技术 环节 , 尤其是 做到彻 底
消毒, 消灭 病 源 , 是 保 证 丰产 丰 收 的 先 决 条 件 之 这

C幼 虫期气 象 条件 恶 劣 , 度 骤 变 , . 温 长期 高 温 、 闷热 , 超过 幼虫 生长发 育极 限温度 , 突遇低 温 、 冰雹 ,
现 代 化 农业
21 0 0年 第 1 ( 第 3 6期 ) 期 总 6
4 3
柞蚕 脓 病 防治技 术
王 天懋
( 龙 江 省 蚕 业研 究 所 , 尔滨 10 8 ) 黑 哈 50 6
柞蚕 是在野 外放 养 , 因受 外 界不 良环境 因素 的 影响, 非常 容易 发生 病 害 。影 响柞 蚕 幼 虫期 的主 要 病 害有 : 毒性病 害 、 菌 性病 害 、 菌 性 病 害和 原 病 细 真

柞蚕常见病害及防治(一)

柞蚕常见病害及防治(一)
毒科 ( B a c u l o v i r i d a e ) , 杆 状 病 毒 属 A亚 组 ( B a c u l o v .
i r i u s A) , 为双链 D N A病 毒 。根 据 国 际病 毒 分 类 委 员会 ( I C T V) 2 0 1 2年 的报 告 , 柞 蚕 核 型 多 角 体 病 毒 被划 分为 杆状病 毒科 , 在杆 状 病 毒科 下设 仅杆 状病
毒( A l p h a b a c u l o v i r u s ) 、 B杆状病毒 ( B e t a b a c u l o v i r u s ) 、
杆 状病 毒 ( G a m ma b a c u l o v i r u s ) 、 8杆 状 病 毒 ( D e . t a b a c u l o v i r u s ) 4个属 , 柞蚕 核 型多角 体病 毒属 于 杆 状 病毒属 。
1 . 2 . 2 多 角体
后, 病 毒侵 染后期 在 宿 主 细胞 核 内形 成 一种 蛋 白质
晶体 , 将 病 毒粒子 成 束 包 被起 来 , 称 为多 角 体 , 其 内 包埋着 许 多 病 毒 粒 子 。 多 角 体 大 小 不 一 , 一 般 为 0 . 7 ~1 0 . 0 I x m, 形状 有三 角形 四面体 、 四角形 六 面体
毒在 室 内 自然情况 下 , 其致 病力 可保 持 3年 以上 , 在 野外柞 园其 致病 力可 保持 2年 以上 。
柞蚕核 型 多角体 病又 称柞 蚕脓病 , 俗 称黄烂 病 、 老虎 病 、 油 烂茧 和里 倒 山等 , 是 一 种 病毒 性 病 害 , 该
病 广泛分 布于世 界 上 各柞 蚕 区 , 我 国柞 蚕 产 区都 有 此病 发生 , 它是柞蚕 的主要病害之一 , 属 急 性 传 染

柞蚕脓病软化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柞蚕脓病软化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繁育规程繁种 , 不合格 的蚕种坚决不出场。用种单位或蚕民要精 心选 择蚕种 , 选择正 规场家 繁制的蚕种 , 选用上 代放养技 术好 、 发病轻的蚕种 。加强蚕种管理力度 , 整顿蚕种市场 。提高蚕民质 量意识 , 严禁伪劣蚕种投入生产 。 3 、 搞好卵 面消毒 : 种 卵要 严格消毒 , 这是预 防蚕病 的重要措 施 。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未失效的柞蚕卵面消毒剂 , 严格按照说 明进行操 作 , 消毒药 品原药浓度 、 消毒液浓度 、 消毒时 间、 温度必 须准确 , 消毒后种 卵进入无毒场所 , 不 能出现再感染现象。 4 、 防止卵 面消毒后 再感 染 : 蚕室蚕具是病原 物存 在的场所 , 也是扩大传染 的发 源地 , 在制种前 , 应对制种室 、 保 卵室 、 蚕具 做 好彻底消毒 。消毒后 的蚕卵要放在消毒过的卵袋 、茧床 和房 间 内, 不能放 在制种室 、 保 卵室和存放 蚕茧 的地 方 , 也 不能放在 未 消毒的卵袋 、 蚕室等用具 内, 防止二次感染 。 春蚕最好借用不放蚕居室或新盖房屋 温籽 ;秋蚕卵应分批 在出蚕前 1 天下午 ,选去蚕场方 向、远离制种 场所的小河边 消 毒, 而后直接 上山破卵 , 避免用堆过茧 的席 子 、 木料 、 塑料薄膜等 搭 的窝棚 晾卵和出蚕 ; 春蚕 用无 毒保 卵盒暖卵和收蚁 , 或用消毒 纸盖无毒保卵盘 , 把混 在空气 中的病毒隔离。 5 、 做好越冬种 茧保 护 : 二化一放地 区种 茧保护是关键 , 因为 保种 时间可长 达 6个半 月 , 因此要严格 控制保种室 的温 、 湿度 。 温度保持 一 2 - 2℃, 切忌高于 5℃以上。相对湿度 5 0 %~ 6 0 %。做 好保种库的通风换气 和温湿度调节 。 6 、 加 强蚕业技术 普及 : 各地 区的蚕蜂管 理站要经 常发放一 些技术资料 , 举办培训班培训养蚕人员 , 使 广大蚕 民真正掌握科 学养蚕技 术 , 更好地控 制柞蚕病 害的发生

柞蚕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

柞蚕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

452021.4柞蚕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高 洋,季明刚*(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 凤城 118100)摘要:柞蚕保护用药及使用技术是柞蚕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本文对目前应用于柞蚕生产的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进行系统整理,以期为柞蚕保护研究人员及广大蚕农提供参考,促进柞蚕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柞蚕;柞蚕保护;防控柞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珍贵吐丝昆虫,我国一直是世界柞蚕生产第一大国,其柞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

在柞蚕茧丰产稳产的因素中,柞蚕保护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我国柞蚕保护科技工作者创造了多项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柞蚕NPV病毒病、柞蚕饰腹寄蝇病、柞蚕寄生线虫病和柞蚕空胴病、柞蚕FV病毒病、柞蚕微粒子病、柞蚕绒茧蜂病、螽斯、步甲、蚂蚁、蜘蛛,食蚕鸟、柞园害鼠等柞蚕病虫敌害,从病原到病理,从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到发生规律,再到防控技术,都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简便有效的防治技术与高效低毒广谱防控药剂广泛应用于全国的柞蚕生产,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柞蚕幼虫放养于野外,其幼虫期和蛹的前期,都是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度过的,自然要受到微生物的侵染,肉食性昆虫、鸟类、兽类等动物的危害,以及高温、低温、大风、暴雨、干旱和霜冻等的影响。

这些因素有的能导致柞蚕发病而死亡,有的则直接使柞蚕遭受损害。

因此,它们都能够不同程度的影响柞蚕的生长和发育,影响柞蚕茧的产量和质量,给柞蚕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柞蚕主要病虫害包括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空胴病、柞蚕微粒子病、柞蚕吐白水软化病、柞蚕白僵病、柞蚕饰腹寄蝇病、柞蚕线虫病、柞蚕绒茧蜂病、中毒症、生理性病害、虫害、鸟害、兽害等。

柞蚕本身防御各种病虫敌害的能力非常弱,因此,有效的柞蚕保护技术是夺得蚕茧丰收的关键一环。

对目前应用于柞蚕生产的主要病虫害防控药剂与使用技术加以系统整理,以期为柞蚕科研、教学、推广人员及广大蚕民提供帮助与指导,促进柞蚕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柞蚕脓病防治技术

柞蚕脓病防治技术

柞蚕脓病防治技术1柞蚕的引种及生态特性柞蚕(Samia Cynthia),是一种蚕茧螟蛾,现常见于亚马逊森林和东南亚地区。

它属于尺头家族,主要以木本植物,林木及竹子为食,是一种很重要的林木养殖昆虫。

柞蚕茧色绿黑,圆周程度为6~7mm,淋巴细胞直径约为8~15μm。

蚕茧最外层粗度大,偶有叶脉状纹饰。

蚕茧内有淡黄色的蛋液,内层为薄膜状,容易破裂。

蚕头部主要分为三部分:前痛,前脑,和后脑。

蚕体上有两条连接后腹部的卷状滑框,头和胸部有头毛和触角,腹部有人工轴肢。

蚕产卵期通常在4~6个月,每次可产下100-200粒卵。

2柞蚕的病原和病害防控柞蚕主要受黄斑病、黏着病毒病、白粉病及染色体破坏病等病害的侵害。

黄斑病以春蚕最为严重,幼虫畸变成素,卷曲,瘤胀,严重时前痛瘤胀大,有病毒沉淀物,额尾瘤肿现缩小或合并,受害蚕病变率较高。

黏着病毒以20~30~日龄为主要发生阶段,蚕病变率可达100%,病原为柞蚕病毒家族的病毒,其病理改变表现为蚕体基部出现轻微的水肿,黑色斑点,有拍打声,腹部容易掉掉毛,幼虫有肢变和卷腹等症状。

白粉病主要表现为受害蚕出现白斑,受害程度多数小蚕较重,偶有成蚕受害。

染色体破坏病由蚕茧病毒引起,表现为产鸡蛋减少,金属染色体增多,幼虫死亡率明显增高。

3柞蚕病防治技术(1)培育抗病力强的蚕种。

培育抗病力强的柞蚕杂交种,保证柞蚕的生存及引种的成功。

(2)科学营养饲养。

柞蚕营养储备中应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维生素等,可把正确比例的成份加入到食料中,以提高柞蚕的营养。

(3)给予有效防治化肥。

生物有效态的营养元素可通过化肥的形式,来及时给蚕虫供应,这样可有效减少病虫害的侵害,减少病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4)注意蚕屋消毒。

蚕屋环境潮湿排除,房内提高通风良好,应注意及时消毒,尤其是病害发作后更加重视,以保持蚕屋清洁、卫生。

(5)预防有规律进行。

应按照常规制定病防治计划,及时进行预防性检疫,并加强日常检疫。

柞蚕主要病害的发病诱因及预防措施

柞蚕主要病害的发病诱因及预防措施

柞蚕主要病害的发病诱因及预防措施作者:张金福来源:《吉林农业》2017年第10期摘要:柞蚕病害是影响柞蚕养殖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要做好蚕病防控工作,首先需掌握各种病害发生的条件和规律,生产中做到趋利避害,才能达到预防的目的,并要对发生的病害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

关键词:柞蚕;病害;诱因;预防中图分类号: S885.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9.032柞蚕病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制种、放养等技术处理不当或因品种、饲料、气候以及放养地域的差异,导致发病率有所不同。

对柞蚕的病害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掌握各种病害发生的条件及诱导因素,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把防病工作做在蚕病发生之前就显得尤为重要。

柞蚕主要病害包括柞蚕脓病、柞蚕软化病和微粒子病三种。

1柞蚕脓病(老虎病)1.1 病原柞蚕脓病的病原是多角体病毒,该病毒生活力强,室内条件下可保持活力3年以上。

在蚕场自然状态下,其致病力可保持2年以上。

1.2 感染途径1.2.1 食下感染幼虫食下带有病毒的卵壳、柞叶而感染发病。

1.2.2 创伤感染病毒通过幼虫皮肤伤口侵入体内而发病。

1.3 发病条件及诱因蚕种消毒环节技术措施出现偏差,有活性病毒留存在卵壳上;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造成消毒后的蚕卵被污染;蚕场多年放蚕,积累了大量的多角体病毒,蚕期通过雨水、风和昆虫活动等传播污染柞叶;放养生产中匀蚕、移蚕时操作粗放,形成蚕体创伤;种茧越冬期间,长时间感受5℃以上温度;春期制种发蛾太早,蛾卵在低温条件下控制时间过长;春蚕小蚕期低温持续时间太长;春蚕摘茧时种茧堆积过厚,时间过长,茧堆发热;蚕期持续阴雨天气,日照时间短,蚕食下含水量过多的嫩叶;高温季节,蚕场窝风闷热,通风不良;放养密度过大,易引起脓病爆发。

2 柞蚕软化病2.1 病原包括柞蚕链球菌、蜡质芽孢杆菌、赛氏杆菌和短杆菌等多种细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柞蚕脓病的防治措施
柞蚕脓病俗“黄烂病”或“老虎病”。

它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

该病发生后,其病毒能够迅速扩散,传播,导致大面积蚕儿发病。

严重影响柞蚕的质量和产量,而且挫伤蚕农养蚕积极性,制约柞蚕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探讨和研究柞蚕脓病发生机理,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使柞蚕脓病发生机率降低,提高柞蚕脓病防治效果,是柞蚕丰产丰收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我们根据生产实践经验,结合柞蚕脓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提出如下防治方原则及措施。

1、防治方针原则
柞蚕脓病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按照“杀灭病源、阻断传染途径,改善环境条件、加强技术管理、增强蚕儿体质”原则,重点抓好“种、管、叶、消、防、隔”六个环节,切实实行标本兼治,综合防治,从而有效地遏制柞蚕脓病的发生与扩散蔓延,达到柞蚕脓病的防治目的。

2、防治措施
2.1 选用良种
优良品种有抗病力,抗逆力强,蚕体健壮,发育齐一,容易饲养,增产增收等特性。

因此,广大蚕农应选用良种和推广应用一代杂交种,严禁选用个体蚕场生产的“无证”劣质蚕种。

多年的实践证明:“一○一”、“三三”、“三九”等柞蚕品种对脓病都有较强的抗病力,又适应于不同类型蚕坡放养,放养效果十分显著,其一代杂交种增
产效果也十分明显。

2.2 加强管理
柞蚕收蚁时,做到适时出蚕、精工收蚁、选芽适熟,忌食偏水叶和肥过嫩芽子。

阴雨天收蚁不可直接上山,防止灌蚁子。

蚕期,精工细养,合理剪移,及时匀座,良叶饷食,确保蚕儿体质强健,发育齐一,提倡采用眠前移,切忌不能出现眠光墩、光枝现象,要及时匀蚕、移蚕,防止出现蚕儿跑坡、蹿墩,以免影响蚕儿体质,导致诱发脓病。

在柞蚕生产中,严格做到“五不移”,即:温度过低的早晨和傍晚不移;雨天和露水重时不移;中午高温不移;大风天不移;白头起不移。

匀蚕、移蚕动作要轻、快、稳,切忌生拉硬扯抓光蚕,以免损伤蚕体,感染病源.例如:遇高温干旱的年份,小蚕选叶应适熟偏嫩,大眠场喂梢芽或火芽,壮蚕期可利用早晚凉爽时洒水饮蚕;若遇涝天阴雨,小蚕喂老梢时可把顶梢掐去,大眠场和壮蚕场应多喂老梢,少喂火芽。

2.3 合理选芽
蚕期各龄场选芽必须适熟,不能取食过暴过嫩芽子,因为暴叶和嫩芽所含水分多,胆宁酸浓度大,蚕儿取食后易造成蚕儿体质差、虚弱、抗病力差,后期易发病。

严格按照浅、中、深山区柞芽发育情况及各龄用叶标准灵活掌握。

一般蚁场选用柞叶伸展4cm以上薄坡黑栎老梢,不宜选用尚未伸展的红芽暴叶(深山壮坡过嫩柞芽应先摘芯后养蚁);2~3龄蚕场应采用柔软的适熟白栎老梢;4龄场
选用适熟火芽或捎坡芽子,弃用未杀顶火芽或肥嫩叶;二八场选用肥厚适熟的柞芽,不用老硬或过嫩叶;茧场采取枝叶茂密,梢部有部分软叶的老梢。

蚕期多雨或深山壮坡养蚕,用叶尤其要防嫩,选芽标准应相对适熟偏老。

2.4 严格消毒
制种、催青、收蚁、养蚕所用的房屋、工具都要进行严格清洗、消毒。

3%的石灰乳、3%的福尔马林溶液、1,5%的漂白粉澄清液、毒消散等对脓病病原都有较好的消毒效果,熏蒸、喷洒等综合应用后立体消毒效果最佳。

清理蚕坡后要用上述浓度的药液进行喷洒;收蚁时,可选用新鲜石灰粉撒布薄霜状进行蚁蚕体消毒;蚕坡上建造消毒池或放置消毒缸,盛装3%石灰乳或1.5%漂白粉澄清液,蚕筐、剪子等养蚕用具要放入消毒池或消毒缸内浸清20~30分钟,待充分消毒后晾干备用。

对柞叶、柞墩、场面要采用3%石灰乳喷洒消毒。

总之,综合运用上述各项措施都能有效地杀灭病原,减少、杜绝脓病。

2.5 严防捂热、创伤
催青时,蚕卵要平摊薄摊在孵卵盒内,以不超过0.5cm(2~4粒卵)为宜,不能堆积过厚,以免出蚕时相互积压、受捂,影响蚁体健康。

催青室温度、湿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经常注意通风换气。

严防低温干燥或高温闷热,出现蚕卵孵化不齐及“头顶壳”现象或高温死蚕。

蚕儿堆积抓伤和人为机械损伤都能造成脓病创伤感染。

防止蚕儿
创伤必须做到规范作业、精工细养。

收蚁时,边引边收,收满一盒立即上山撒蚁,动作要迅速、轻快,不能长时间停留在孵卵盒内或收蚁盆内,以免蚕儿在孵卵盒内堆积抓伤。

小蚕带枝移,大蚕带叶移,切忌用手抓光蚕,这样极易损伤蚕体,造成脓病的感染。

匀蚕、移蚕要小心谨慎,不能生拉硬扯,损伤蚕体。

撒蚕时动作一定要细致轻稳,防止柞枝戳伤蚕体,不可粗放乱丢。

同时还要掌握分布均匀,稀密适当,确保蚕儿良叶饷食,发育整齐。

2.6 隔离病源
隔离病源是预防柞蚕脓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

收蚁场所是不能使用上年存放过柞蚕茧的房屋和院落。

上年暴发脓病的蚕坡,次年不能用于放养小蚕,以防蚕坡遗留病毒过多,造成次年蚕儿感染发病。

即使放养大蚕,也要进行严格消毒,饲养期间,一旦发现迟起、迟眠弱小蚕,应分批饲养,严格隔离。

若有个别脓病蚕发生,要把病蚕连同污染的柞叶一起剪下,放入消毒池或消毒缸内浸清消毒后挖坑深埋。

蚕茧下坡后,挑出油烂茧,先蒸煮后曝晒,尽量缩短好茧与次茧混杂保管的时间,要及时摇选,以免污染好茧,随后要用3%石灰乳对晒茧场所或保茧场所进行全面彻底喷洒消毒,以防病原传播和扩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