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区脓病蚕发生后的技术处理措施

合集下载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发生与防治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发生与防治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病原、传染途径及发病症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病原;传染途径;发病症状;防治措施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即柞蚕脓病,俗称柞蚕的半蜕皮、水眠子、嫩起子、黄烂病、油烂茧和里倒山等,是柞蚕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该病散布广,我国各柞蚕产区和世界上饲养柞蚕的国家都有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年份蚕期发病率为5%~20%,发病重的年份可高达40%;传染性强,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发生。

1病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蚕体而引起的一种柞蚕病害。

这种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Baculovidae),杆状病毒属A亚组(Baculovirius A),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pNPV)。

病毒粒子呈杆状,大小为(60~170)nm×350nm,最外层是蛋白质及脂类组成的囊膜,内层是由蛋白质组成的衣壳,衣壳内是髓核,衣壳和髓核构成核衣壳,每个囊膜内包裹着1~4个核衣壳[1]。

病毒的核酸为双链环状脱氧核糖核酸,约有130kb,具有感染性,可以复制、增殖,而病毒的蛋白质无致病能力。

病毒粒子的一端有一个突起,是病毒侵染时的吸附装置。

蚕体受NPV感染后,在细胞核内形成一种特异的产物,称为多角体,其内包埋着许多病毒粒子。

多角体的大小不一,一般为0.7~10.0μm。

多角体的大小因蚕的发育时期、寄生组织以及温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多角体的形状有三角形四面体、四角形六面体及不规则体。

成熟的多角体表面光滑致密,不成熟的多角体表面不光滑,呈凹凸不平,裂解中的多角体表面不光滑,呈瓦棱状或有纵横的饰纹。

多角体蛋白本身无致病能力,但包埋在多角体里的病毒可借多角体的保护,抵抗恶劣环境而长期保持致病能力。

2传染途径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角体态病毒和没有包埋到多角体中的裸露病毒都可以引起多角体病的发生。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柞蚕蚕场是指用于养殖柞蚕的专门场所,管理柞蚕蚕场的关键是加强蚕室的卫生管理,预防和控制柞蚕软化病等常见病害的发生。

蚕场管理应注意保持蚕室的卫生。

蚕室应定期进行清洁,包括地面、墙壁、蚕床等的清扫和消毒,以杀灭潜藏在环境中的病菌。

在柞蚕蚕场管理中,要加强对柞蚕饲料和饮水的管理。

柞蚕饲料应保持干燥,防止霉变。

饮水要保持清洁,避免水质污染,以减少柞蚕软化病的传播。

要提高蚕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对柞蚕疾病的防治知识的学习培训。

蚕场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疾病辨识和治疗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柞蚕软化病的病蚕,以减少病害的扩散。

在软化病的防治方面,首先要加强蚕种的选育和管理。

通过选择优质的蚕种,提高蚕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加强蚕种的管理,定期进行病蛹剔除和消毒,以减少病源。

要注意蚕室的通风和温度的调控。

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蚕室内的湿度,减少病菌滋生的环境。

合适的温度可以促进蚕的生长和发育,增强其抵抗力。

在软化病防治中,要加强柞蚕的饲养管理。

饲养中要注意控制饲料的数量和质量,避免过度喂养和不均衡的饲料,以免造成柞蚕的肠胃不适,减弱其免疫力。

要加强对蚕室周边环境的管理。

及时清除蚕室周围的杂草和积水,以减少害虫和病菌的滋生。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蚕场管理人员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只有做好蚕室的卫生管理,加强对柞蚕饲养和环境的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柞蚕软化病等病害的发生。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高柞蚕的抗病能力,保障柞蚕的生长和发展。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柞蚕蚕场,是指饲养柞蚕的场所。

柞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保障柞蚕的健康和生长,蚕场管理非常关键。

同时,柞蚕容易感染软化病,因此软化病的防治也非常重要。

一、柞蚕蚕场管理(一)场址选择柞蚕蚕场的选址应该远离十字路口、垃圾堆、污染源和养鸡场、养猪场等畜牧养殖场,同时也应该远离柞蚕的天敌和病菌。

柞蚕栖息地应该是纯净、干燥、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灰尘少。

(二)环境卫生在蚕场内应该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每天要清扫地面、清理废弃物,并每周进行消毒。

消毒使用的药剂应该是安全、环保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三)饲料管理柞蚕的饲料主要是桑叶和桑树枝。

在柞蚕的不同发育阶段需要提供不同的饲料,同时也需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卫生。

在饲料上还要注意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四)免疫管理柞蚕也有自身免疫系统,但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病菌。

因此,在柞蚕的不同发育阶段,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疫苗接种或注射药物进行预防。

(五)人员培训柞蚕的饲养和管理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因此,蚕场负责人应该对蚕场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饲养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柞蚕容易受到软化病的侵害,软化病是由一种微生物引起的蚕病,主要表现为蚕体肌肉软化后死亡。

因此,防治软化病对于柞蚕的饲养和发展非常重要。

(一)预防为主对于软化病的防治,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的方法,保持蚕场的清洁和干燥,控制室内湿度和温度,避免蚕室的堆积,而且在柞蚕的进入蚕室前应该进行多重检查,确保无病虫害。

(二)使用病毒抑制剂病毒抑制剂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可有效地抑制病毒感染,从而保护柞蚕健康。

使用病毒抑制剂可以大大减少柞蚕被感染的概率,提高其生理健康水平。

(三)治疗病蚕对于柞蚕的软化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以抑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治疗时应该选择安全、有效的药品,按照药品说明进行使用,防止造成毒害。

(四)消毒消毒可以有效地杀死病菌和害虫,从而保持柞蚕场的卫生和清洁。

蚕病防治技术

蚕病防治技术

蚕病防治技术
生产中常见蚕病有血液型脓病、白僵病、蝇蛆病、农药中毒症、蚂蚁危害和鼠害。

防治措施有:
一是用消毒王、漂白粉、灭蚕病药液进行2次以上蚕前、蚕后的蚕室蚕具严格消毒;
二是蚕中坚持防病卫生制度,每个龄期起蚕第一天早晚两次1:10防僵粉消毒;起蚕饷食前硫磺熏烟,10-15分钟后开门窗通风换气,眠中不熏硫磺;蚕室地面每天用1:80漂白粉水液消毒1次,贮桑室每龄期消毒1次;除沙后地面及时消毒,蚕沙和桑叶用具严格分开,洗手给桑;病死蚕放入石灰浆中浸渍消毒后深埋入土,蚕沙远离蚕室,集中堆沤,充分发酵腐熟后作肥料;
三是五龄期用灭蚕蝇添食或喷蚕体防治蝇蛆病;
四是桑叶试喂,严防农药中毒;
五是装沙窗门严防鼠害和其它动物危害蚕体。

蚕血液型脓病的识别与防治

蚕血液型脓病的识别与防治

蚕血液型脓病的识别与防治血液型脓病是对桑蚕生产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为杜绝或尽量减少该病对蚕茧生产造成的损失,现提出以下识别及防治措施。

一、识别:血液型脓病的病原是细胞核型多角体病毒。

养蚕期间,如果发现蚕儿在龄末出现迟眠、不眠、体色发黄、环节肿胀,龄初出现节间膜高起皱折,病重狂躁乱爬,很易皮破流脓而死,刺破病蚕尾角或复脚,可见血液混浊,乳白如牛奶,就可诊断为血液型脓病。

二、防治:1~5龄蚕均能发生脓病,多发生于3龄眠前,盛发于5龄中后期。

蚕儿一旦表现症状,就已到了晚期。

因此,应以预防为主,实行综合防治,重点抓好以下几点:1、抓好消毒防病工作,贯穿于养蚕全过程。

养蚕前消毒首选用药有敌孢霉、强氯氨、消特灵、优氯净等,也可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或1~2%的新鲜石灰浆进行消毒,密闭的蚕室可采用2%福尔马林石灰水或毒消散熏蒸,以上几种药物对病毒病的病原都有很好的杀灭效果。

2、严格分批提青,淘汰迟眠和弱小蚕。

感染脓病的蚕,发育缓慢,迟眠迟起,而且会造成严重的蚕座感染。

所以,生产中不论有病无病,凡是发育迟的小蚕都应该采取分批提青的措施与健康的蚕分开,及时淘汰迟眠和弱小蚕,减少蚕座传染的几率。

对隔离的迟眠蚕及健康蚕要及时使用蚕体、蚕座消毒剂(如防病一号等)或新鲜的石灰粉,在饷食及每次加网给桑前撒施消毒。

3、严防病原体的污染扩散,妥善处理好蚕沙、病蚕和蔟具。

蚕沙要远离蚕室和桑园,必须堆闷后才能施用。

淘汰的病死蚕一定要放入消毒钵中,集中深埋,防止家禽食下,造成病原体传染。

蔟具在养蚕前消毒时,要先用明火燎去浮丝,再选晴天中午在室外平放,用4%的福尔马林进行喷洒,然后堆叠起来,用大块塑料薄膜覆盖,在阳光下密闭蒸晒3~6小时,敞开晾干后捆好备用。

4、添食药物预防。

蚕用脓病灵预防时,可取该药10毫升加水1千克稀释后,均匀喷洒在10千克桑叶上,稍干后喂蚕。

4龄起蚕1次,5龄起蚕后隔日1次,发现浓病蚕加倍用药。

使用灭毒灵预防性添食,可用该药10毫升对水0.5千克喷5千克桑叶,在3龄、4龄起蚕、将眠时各1次,5龄隔天添食1次;治疗性添食:每20毫升对水0.5千克喷5千克桑叶。

柞蚕脓病的发生与防治

柞蚕脓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本文介绍柞蚕脓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生症状,通过对发病原因的分析,归纳整理出较为科学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减少柞蚕脓病的发病率及危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柞蚕脓病;发病规律;发病原因;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S88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8)24-0239-02柞蚕脓病的发生与防治赵江涛(河南省鲁山县蚕业局,河南鲁山467300)柞蚕脓病,俗称老虎病或黄烂病,是当前柞蚕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造成柞蚕减产减收的重要因素之一。

柞蚕脓病对柞蚕生产威胁较大,一般年份危害率在10%~20%之间,严重年份达到8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蚕农养蚕增收和柞蚕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做好柞蚕脓病综合防治工作,对柞蚕稳产增收,实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和柞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发病规律及发生症状柞蚕脓病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侵入柞蚕体内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这种病毒在自然条件下有2种存在形式:一种是被蛋白质包埋,呈多角体状,称为多角体病毒;另一种呈裸露状态,称为游离病毒。

多角体病毒一般通过柞蚕取食污染柞叶而染病,而游离态病毒是通过侵入柞蚕受伤的体壁而染病。

前者是主要侵染途径,后者为次要传染途径。

无论是多角体病毒,还是游离病毒,都可以通过柞蚕取食的途径引起发病,但只有游离病毒能够通过体壁伤口侵入引起柞蚕发病[1]。

柞蚕脓病主要发生在柞蚕幼虫期和蛹期,成虫期(蛾期)和卵期不发病。

染病后小蚕体虚弱无力,体壁变得柔软,体色变暗、变淡,环节肿胀隆起,不易蜕皮,多死于眠期,蚕农称为脓眠子;大蚕染病以后,蚕体躯肥大,体壁颜色发亮;5龄病蚕,环节肿胀、隆起,体壁上形成黑褐色病斑,犹如虎皮斑纹,被称为“老虎病”。

病蚕可以吐丝作茧,但在作茧过程中突然发病,死于茧内,体内脓汁污染茧内层,被称为“里倒山”。

蛹期患病,体色变暗,失去光泽,体壁变得脆弱,颅顶板呈现灰黑色,一经触动,便流出脓汁,浸透茧层,呈油烂茧,脓汁在茧内慢慢阴干,呈空瓤茧。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

随着市场对柞蚕需求的不断增加,强调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等措施,能有效解决如何提高良种繁育中的选择培育,降低种茧蛹期病毒率,防止品种退化、病害等影响柞蚕蚕种质量的问题。

一、柞蚕场的管理目前柞树缺株少墩现象相当普遍,需坚持补植柞树,借以逐年提高柞蚕场资源的利用和单位蚕场面积产茧量,同时改善柞蚕场的生态环境。

有些退耕地和荒山坡,凡适于栽植柞树,则营建人工林新蚕场。

蚕场补植柞树以后,需及时抚育。

这是保证柞苗健壮生长的关键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每年1~2次除草松土。

此外,可在柞苗生长3~4年,苗高0.5米左右时,平茬更新。

还要防止牲畜踏、食和病虫危害。

二、柞蚕场的水土保持和肥培管理1.水土保持措施:应根据各地植被、地形、土质、气候条件,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因地制宜地进行。

生物措施,主要是保护和种植草灌植物,保护蚕场植被,防止退化。

植被差的蚕场,应种植耐旱、耐瘠,保持水土效果好的植物,采用等高线带状密植的种植形式,起到护坡、固土的作用。

工程措施,主要有修谷坊、闸山腰、挖水平沟、修筑梯田等。

应灵活选择。

2.肥培管理方法:对缓坡蚕场的柞树培土压盘,修成直径1米左右,下高上低的树下坑盘,借以增加柞树根际的土层厚度,蓄积雨水,积聚蚕粪和枯落叶,提高土壤肥力;在蚕场内种植豆科绿肥植物则是提高蚕场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采用人工施肥措施。

春、夏、秋三季均可施肥。

通常每墩柞树的适宜施肥量尿素0.03~0.30千克,过磷酸钙0.1~1千克,或施堆肥5~10千克。

增加密植草本植物数量,提高柞园生态功能.三、柞蚕生态化新技术管理在柞园生态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化柞蚕生产新技术,实现柞园蚕茧稳产、高产、高效益。

推广应用柞蚕新品种:在生产中应用抗逆、抗病、高产的柞蚕新品种,小蚕保护育:应用合成袋室内育、罩把育、土坑育等保护措施,进行小蚕人工保护饲养,有效抵御自然和天敌危害,提高柞蚕保苗率。

柞蚕病虫鸟害的综合防治:通过全程综合配套防治技术措施,重点防治柞蚕三大病,杀灭步甲、七星埋葬虫,防治线虫、蚕寄蝇。

家蚕脓病预防和防治

家蚕脓病预防和防治

家蚕脓病预防和防治
①彻底消毒、消灭病源,切断传染途径在养蚕前后,用1%漂白粉澄清液,对蚕室蚕具及环境进行二消一洗,即:打扫蚕室、环境、蚕具→配药→消毒→用干净水清水→消毒在消毒过程中,要求做到:蚕室要打扫清洁,蚕具要洗刷干净,药剂要配得准确,药液要喷得均匀,消毒上作要全面,消毒后要保管好。

②蚕体、蚕座消毒:新鲜石灰粉,在饷食前或每次加网给桑前进行蚕体消毒,对脓病、软化病的病原体有很强的杀灭作用,要求四龄撒2次,五龄每天撒一次,发病时每天撒2次。

防病一号强氮精石灰粉消毒剂,对僵病、瘁倒病病源体有杀虫作用,(强氮精石灰粉消毒剂配制及使用:50克强氮精加3斤石灰粉充分搅匀,每天早上喂叫前薄洒撒一层于蚕座蚕体上,马上喂叶)。

③隔离和消除病源:做好提青分批处理,严格淘汰弱小蚕。

④建立严格的防病卫生制度进入蚕室,贮叶室要换鞋,喂蚕前后要洗手、采叶箩、给桑管,蚕沙箩要严格分开使用,除沙后蚕用要经消毒、曝晒;病弱蚕不能用手捡,(用竹筷夹)不得乱丢,不得喂鸡,要用入石灰缸中集体中埋掉成烧掉,蚕粪不得乱堆沤,要放在远离蚕室的地方,堆沤后不要施于桑园中。

用药:脓病、软化病;可用蚕用脓病灵,蚕用脓病清,蚕用天蚕室进行添食治疗,按说明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讨论・ 北方蚕业 2013,34(2) 39 
柞蚕区脓病蚕发生后的技术处理措施 
逢玉军 李明堂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凤城 118100) 

摘要 概述了柞蚕场中脓病蚕的发生形式和危害程度,提出了四五龄期和移蚕保蚕过程中对脓病蚕的技 
术处理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 柞蚕场脓病蚕处理方法 

柞蚕脓病病症有水眠子、半蜕皮、嫩起子、黄 
烂皮、老虎斑、里倒山、油烂茧7种不同的表现形 
态,病原同为NPV多角体病毒,脓病的这些病症 出现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是由感染病毒的时 期不同所致。但这些病死蚕如果处理不当,对养 蚕的负面影响却是一致的。通常蚕农在养蚕过程 中,比较注重卵面消毒工作,而对发生在蚕场中的 脓病病死蚕却不能引起高度重视,往往发现病死 蚕后只是听之任之,不做任何处理,即便是有处理 的,也只是把病死蚕从树上拿下来后又随手扔在 蚕场中。这就给下次养蚕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研 究表明:柞蚕脓病病原可以在蚕场中存活2年以 上,脓病病死蚕一般会落在柞树枝干上或柞墩中, 落在柞墩中的病死蚕由于受到枝叶和雪的保护, 自然死亡率很低,极具感染力。下次养蚕时如果 采取根部撒蚕法,就很容易发生“里倒山”现象,这 时,即使养蚕者前期工作做得再好,也会前功尽 弃。那么,该如何做好蚕场中的脓病蚕的处理呢? l 四龄前期脓病蚕发生后的技术处理 此期的病蚕多因消毒不彻底或消毒后再感染 引起,具有潜伏期长、感染面积大和危害重的特 点,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大量减产。因此,发现 病蚕后要立即把蚕匀开,采用稀放法扩大蚕座面 积,减小蚕儿密度。对病死蚕要连同柞树叶片一 同小心剪下,切勿碰破体皮,对于在同一叶片上的 健蚕和病蚕,要先将健蚕小心移除后再剪下病蚕。 病蚕集中到塑料桶或塑料袋中深埋地下70 cm, 并撒上生石灰做无害化处理。 2 五龄期脓病蚕发生后的技术处理 此期病蚕体型较大,但体皮较薄,经轻微触碰 
就容易发生体皮破裂,造成感染。因此,此期要在 
坚持场中巡查的前提下,发现病蚕要立即连同枝 
叶轻轻剪下,一旦不慎碰破体皮,必须把病蚕体液 
污染的健蚕、枝条和叶片一同剪下后深埋地下或 
集中烧毁。病蚕体液污染的衣物要经过清洗消毒 
后再用。 

3 匀蚕和移蚕过程中发现脓病蚕后的技术处理 
在匀蚕和移蚕过程中误将脓病蚕抓人筐中是 
很常见的,这是由于有的脓病蚕处于发病初中期, 
血液稍见浑浊,体壁略显肿胀,造成养蚕者疏忽或 
雇用的抓蚕工根本不能辨认所致。这种病蚕在蚕 
筐中经过挤压后体皮就容易破碎,对健蚕造成感 
染。这时,要对病蚕污染的健蚕一同按病蚕处理, 
不可再行饲养,以减少传染,装过病蚕的蚕筐要消 
毒后再用。手在接触病蚕后必须经过清洗擦干后 
才能进行撒蚕操作。 

4 灭蛆保蚕过程中发现脓病蚕后的技术处理 
在使用灭蚕蝇三号或灭蚕蝇四号浸蚕灭蛆的 
过程中,由于蚕在进入药液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 
挤压,极容易把脓病蚕体壁挤破,污染健蚕和药 
液,而操作者却浑然不知,只能通过撒蚕人发现, 
但这时污染已成定势。遇到这种情况时,撒蚕人 
要及时向浸药人报告,并立即停止浸蚕操作。被 
污染的药液必须立即深埋地下。浸药器具必须更 
换,不可简单处理后再用。病蚕污染的窝茧区域 

收稿日期:2Ol 3-03 28 
作者简介:逄玉军(1962),男,大专,助理研究员,从事柞蚕良种繁育工作。 
40 北方蚕业2013,34(3) ・技术讨论・ 
要严格做好标识,坚持定期巡查,发现病死蚕及时 
妥善处理,以免扩大传染。 

5蚕场中的油烂茧处理方式 
在摘茧时发现的油烂茧大多为脓病的死蚕或 
死蛹,由于摘茧用力较大,造成死蚕或死蛹体壁破 裂后脓汁渗透至茧外,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可把油 烂茧放弃于树上或摘后丢人蚕场中,而是要把这 类茧摘下单独装在塑料袋中,另行出售或销毁。 6脓病蚕污染过的蚕场处理和健蚕保护 柞蚕场残留脓病病原NPV多角体病毒是经 常发生的,这类病原物的灭活取决于光照、温度和 湿度,蚕场被污染后,如果这类病毒不能够处于长 期紫外线照射或高温干旱环境条件,那么,感染就 会进一步加剧。因此,出现这类情况时可在4月 初用生石灰粉末撒于蚕场内消毒,也可采用0.5 氢氧化钠溶液做树冠喷雾消毒,以叶面湿润至药 
液下滴为度,待药叶晾至半干时进蚕。当蚕期发 
现病死蚕时,除及时捡除以外,可用0.5 ~O.9 
氢氧化钠水溶液做叶面消毒,小蚕吃嫩叶时的药 
液质量分别为0.5 ,大蚕吃老叶时为0.9 。 

201 3年《北方蚕业》优秀学术论文征集与评选活动启事 
《北方蚕业》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主办,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辽宁、吉 林、黑龙江、新疆、湖北等九省十四家科研院所 (站)、蚕业学(协)会协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的国家级蚕业科技期刊。本刊以开展学术交流, 传播科技信息为己任,立足北方,面向全国,发表 蚕业学术论文、研究简报,行业探索与技术交流文 章,刊载蚕业史话、文化名录,介绍蚕业新成果、新 产品,报道北方蚕业科技动态与信息,内容涵盖 蚕、桑、柞与茧、丝、绸各行业,产、学、研与农、工、 贸各领域及其产业链各环节。 为了促进北方蚕业科学技术研究,扩大《北方 蚕业》学术影响,同时为了培养中青年蚕业科技人 才知识创新,本刊2013年继续面向全国蚕桑 (柞)、茧丝绸单位和个人征集优秀学术论文。 1优秀学术论文入选要求 1)文稿符合我刊《综述》、《试验研究》、《技术 讨论》三大栏目的报道范围,要求选题新颖,主题 鲜明,内容真实,原创或有一定的知识创新。 2)文稿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论点明确,论据 充分,论证科学,结论客观。 3)文字精炼,表达准确,图表简明,格式规范, 结构完整。 4)篇幅4000~6000字,摘要200字左右,关 
键词3~5个,及必要的参考文献(正文中有标 
注);有对应的英文题名[-Topic]、作者姓名及单位 
名称[Name]、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 
words]。 
5)符合《(北方蚕业>征稿简则》中的其他要求。 

2优秀学术论文的评选办法 
1)分期评选,分期选登,投稿时间不限。 
2)稿件一经编委联审通过即可在本刊上优先 
发表,获赠样刊2本,免收版面费,年终由编辑部颁 
发“2013年度《北方蚕业》优秀学术论文获奖证书”。 
3)参评稿件须注明“2013年优秀学术论文参 
评作品”字样,并由第一作者单位知名专家或负责 
人于纸质稿件上签署推荐意见(加盖公章)。 
3投稿方式 
1)纸质稿1份,电子稿1份。纸质稿寄至陕西 
杨凌西农路22号《北方蚕业》编辑部(邮编 
712100),电子稿发至本刊邮箱bfcy591@163.com。 
2)非参评稿件无须签字盖章,电子版投稿 
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