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化的对立与世界文明的整合
文化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文化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文化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不仅仅是两个文化体系之间的互动,更是一次艺术、哲学、宗教以及社会制度的对决与融合。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哲学思想、艺术领域以及社会结构四个方面来探讨文化交融的现象。
一、历史背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始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建立。
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东方与西方逐渐认识到彼此的存在,并开始互相借鉴与学习。
从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希腊文化传入东方,到13世纪蒙元帝国统治下的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再到现代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成为不可忽视的历史事实。
二、哲学思想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东方哲学强调平衡与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哲学则强调理性与个人主义,追求科学与进步。
然而,东方和西方对彼此思维方式的认同与接纳,也导致了东西方哲学的碰撞与融合。
例如,20世纪初的中国学者梁漱溟深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将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使东方哲学思想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艺术领域文化交融对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方艺术强调传统与继承,注重表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而西方艺术强调创新与个人表达,追求艺术形式的突破与革新。
然而,随着交通、科技的发展,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碰撞与融合变得不可逆转。
例如,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乐的结合、东方舞蹈与西方现代舞的融合等,使艺术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与丰富。
四、社会结构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也对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方文明的崛起使东方社会面临着挑战与冲击,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受到动摇。
而东方文化的价值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例如,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崛起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着更多的西方元素和价值观念的加入。
综上所述,文化交融成为东西方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必然结果。
历史纵横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河北 李学明人类文明交往的方式主要有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两种方式:暴力冲突主要指战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带血的政治。
战争充斥着暴力,同时又在客观上传播着文化。
古代不同文明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强国与弱国的矛盾和碰撞。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压迫,但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类历史的每次进步,往往是以其它弱小民族的牺牲为代价的”。
下面以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征服地中海为例来做简要说明。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碰撞: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是世界史上欧亚两大洲之间进行的第一次洲际战争。
此次战争历时近半个世纪,先后经历了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斯湾战役、布拉底战役等,希腊城邦最终获胜,波斯帝国则从此一蹶不振。
希腊城邦国家的民主制度得以保存、发展。
这次战争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波斯、希腊的范围,这是世界史上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大融合,在这一融合过程中,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由两河流域开始向地中海地区转移,而希腊文化的保存、发展则成为西方文明的基础和源泉。
这场战争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打破了东西方世界几乎隔绝的局面,促进了科学、艺术的进步。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再次碰撞:希腊化时代的开始──亚历山大东征。
如果说有人天生就是征服者,那这个人就是亚历山大,他散尽家财,把希望留给自己,进行了十余年(335BC-324BC)的掠夺战争,行程万里余,进行了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山地、平原、沙漠作战,建立起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流域,东至印度河流域的亚历山大帝国,把“马其顿方阵”发挥得淋漓尽致。
实现了“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的雄心,践行了开疆拓土的抱负。
使自己成为史学家眼中“世界秩序和世界统治权”的象征。
亚历山大的东征,给亚非带来灾难和破坏,但也促进了新文化(罗马文化)的形成与交流。
在古代,由于自然的、社会历史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当时人类文明的主体在欧亚大陆和北非,以山河为界,大海为限又形成了许多各自相对独立的文明:东亚文明、印度文明、中东文明、希腊文明。
世界文化的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

世界文化的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世界文化的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一直是不可忽视的现象。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深远的一种情况,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文明在交融中互相借鉴、融合的过程,并分析其中的影响。
1. 文化交流与借鉴的历史人类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从未相互孤立,而是通过文化交流走向融合的道路。
早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就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沿丝绸之路,东方的瓷器、茶叶、丝绸等商品传播到西方,而西方的马匹、黄金、葡萄酒也流向东方。
这种商品的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更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借鉴。
2. 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在历史的某些特定时期尤为明显。
例如,15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西方的探险家开始穿越大洋,探索未知的世界。
这一过程中,他们与东方文明进行了直接接触,了解到东方的高度文明和先进技术。
同时,在东方,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带来了观念和思想的变革。
这种碰撞与交流催生了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3. 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并非简单的互相吸收,而是在交流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化形态。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就是中国的明朝时期出现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充分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使中国得以在近代化进程中迎头赶上。
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东西方文明在科技、工业和教育等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和交流,双方互相借鉴,相互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4. 影响与启示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融合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使人们更加广泛地认识到不同文化的价值和长处,促进了相互理解与尊重。
其次,通过融合,东西方文明在政治、科技、经济、艺术等方面相互借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最后,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为今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开放包容的世界文化秩序提供了启示。
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汇与冲突东西方文化交流

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汇与冲突东西方文化交流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汇与冲突:东西方文化交流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冲突已经存在。
这种交流与冲突有时候是和平的,有时候却带有敌对的色彩。
不论是经济、政治、宗教还是科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都对双方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在古代,许多东方和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
通过这一贸易网络,东西方人民结识了对方的文化、商品和技术。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被西方青睐,西方的奢侈品和黄金则被亚洲各国接纳。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例如,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并被中国吸收、融合进本土文化。
而古希腊的哲学、数学和医学知识也逐渐传入了东方,对东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东西方文化的敌对与摩擦然而,东西方文明交流并没有总是和平的。
在古代,东西方文明之间也存在许多冲突和敌对。
例如,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冲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两个帝国在政治、宗教和经济等方面持续竞争,最终导致了数百年的战争。
这种敌对导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碰撞与冲突。
三、古代东西方文明的科技交流科技是东西方交流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发明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贸易路线传播到西方,开启了全球科技交流的新篇章。
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也逐渐传入东方,加速了东方文明的发展。
例如,东方在接触到西方的航海技术后,开始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从而拓展了他们的领土和贸易网络。
四、东西方文化交流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现代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西方文化的影响力遍布世界各地,东方文化也逐渐受到西方的认可和接纳。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然而,东西方文明交流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问题。
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成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东西方文明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交流与融合的现象。
随着世界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交流与融合也越发频繁和深入。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化交融和互相借鉴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意义及其影响。
一、历史背景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早在丝绸之路的时代,中国和欧洲以及中东地区就有广泛的商贸交流,这不仅促进了物资的流通,还带来了诸多的文化交流。
而在后来的历史中,随着航海时代的到来,更多的东方文化被西方世界所了解和接受,同时也有许多西方文化传入东方国家。
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知识,也推动了各自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文化交融东方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交流,更多的是在思想、艺术等文化领域的交融。
东方的哲学思想、传统医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都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孕育了独特的东西方混合文化。
西方的科学技术、民主制度以及现代艺术等也对东方文明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启发,推动了东方文明的发展和变革。
这种文化交融让人们在不同的文化中找到共同的价值观,使得世界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三、互相借鉴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不仅是一种单向度的影响和融合,更多的是相互借鉴和取长补短。
东方文明的兼容并蓄和开放性让西方文明在东方找到了土壤,同样,西方文明的创新和进取也为东方文明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通过互相借鉴,东西方文明得到了共同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中国的传统医学和西方的现代医学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种互相借鉴不仅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也展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打破了传统的壁垒,让不同的文化相互理解和尊重。
然而,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文化冲突、利益纷争等问题常常出现,导致交流融合的进程受到阻碍。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开放的思维,尊重不同的文化观点,并通过对话和交流来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
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
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
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
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
“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
”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都经历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文化之间也出现了冲突和融合的情况。
本文将分别从历史、哲学和艺术等方面探讨这一现象。
历史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首次发生碰撞是在14世纪的大航海时代。
当时,西方国家开始探索新大陆,也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东方国家也逐渐融入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慢慢地走出自己的闭关锁国局面。
这种文化之间的接触,引发了许多思想交流和文化互鉴。
比如,中国明朝朱权曾多次向欧洲传教,推广儒家思想,这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随着现代性的到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日益明显。
例如在文化产业中,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很大份额,东方国家的电影却较少为人所知。
但是在艺术领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也周而复始。
比如,中国的京剧在欧洲受到欢迎,被誉为“东方歌剧”。
从哲学角度来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很大。
东方文化强调的是“天人合一”、道教的“无为而治”等观念,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主义、人权等观念。
这种思想差异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例如,在电影《钟馗伏魔:雪妖魔灵》中,国际演员谢耳朵扮演的“梅超风”一角,引起了文化差异的问题。
观众们认为,谢耳朵用西方演技和语言,无法很好地诠释中国民间故事中的角色。
当然,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并不是坏事。
正如前面提到的“文化互鉴”,不同的文化也能相互借鉴,产生新的创意和价值。
以丝绸之路为例,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文化、宗教、商业等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
在现代艺术中,中国画和欧洲绘画相融合,产生了别具一格的“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
此外,东方哲学和医学的深度思考和实践,也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
总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和融合,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而正是这种文化交流和互鉴,才为人类的文明进程带来了无穷的可能。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反思

一、“文明的冲突”论
1993年,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我认为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将不再侧重意识形态 或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 要原因。在世界事务中,民族国家仍然举足轻重, 但全球政治的主要冲击将发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 间,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 线将成为未来的战斗线。” 1996年,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儒家的仁学
要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则达人”作为准则 “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其由人乎?” “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 必要条件。扬己和克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 键。”——费孝通 “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 的礼仪制度。 治国平天下应该行“仁政”,行“王道”,而不应该行“霸 道”。
二、“文明的共存”与新轴心时 代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
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 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 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 洲则效仿拜占廷帝国。” ——罗素《中西文明比较》
德国的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认为在公元 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 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 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老子、孔子;印 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 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 化的主要精神财富,而且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 立发展出来的,并没有互相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進階研習教材之五:比較文化史東西文化的對立與世界文明的整合王世宗/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1整合-教材範圍:《高中歷史》第三、四冊(世界史/上、下)第三冊第二單元普世宗教與中古文明3. 伊斯蘭文明的崛起第三單元世界文明的蛻變與互動3. 亞洲大帝國的發展y近世東亞國家與俄羅斯的東進y伊斯蘭帝國的變化第四冊第三單元歷史的轉折3. 亞洲的反殖民化運動y20世紀上半,民族主義、社會主義與中國、東亞地區的社會運動y印度蒙兀兒帝國、帝俄、鄂圖曼土耳其的結局及轉變第五單元我們生長的時代2.海峽兩岸與世界新秩序y(1970及1980年代)新保守主義的抬頭y(1990年代以來)後冷戰時期的世界及共產中國y台灣與多元的世界講題綱要一、導言:文明與文化的意涵二、早期東西對立觀念的發展三、拜占庭文明在東西世界中角色與定位四、俄國在東西接觸中的立場與作用五、回教帝國與東西對抗形勢的發展六、西化與現代化七、新帝國主義與新世界主義八、共產主的新世界理念及失敗九、結論:西方本位的世界文明取向1王世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英國里茲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領域:英國近代外交與帝國政策、十九世紀歐洲史、二十世紀史。
著作:《古代文明的開展——文化絕對價值的尋求》,台北:三民書局。
《現代世界的形成——文明終極意義的探求》,台北:三民書局。
東西文化的對立與世界文明的整合王世宗/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一、 導言:文化與文明的意涵「文化」(Culture)一詞本是人類學的術語,其定義是「一個社會的生活方式」。
它在十九世紀後期為英國人類學者泰勒(E. B. Tylor, 1832-1917)率先使用,因為這個概念在學術討論上有其相當大的有效性與便利,故迅速被其它社會學科、人文學科,乃至生物科學界所採用2。
「文化」一說原是用以標誌人類社會之不同於動物群體,這個用法是在強調人類社會文化的諸多要素,如風俗習慣、觀念與態度等,乃是經由學習過程而非生物遺傳累世傳遞3。
各個社會的文化內涵雖有不同,但所有的文化都包含相同的課題或類門,這包括社會組織、宗教信仰、經濟體制、及物質生活型態(如武器、工具與衣著)等。
「文明」(Civilization)簡言之是指「高度的文化」,它至少要具備幾個條件:農牧業(已超越食物採集food collection階段而進入食物生產food production時代)、冶金、相當程度的專業化分工、文字的使用、城市的發展(Civilization一字是源於拉丁文civis,其義是「市民」)、國家規模和政府組織等。
具體而言,「文明」一詞適用於西元前8000至6000年間首度發展出的文化型態;西亞、埃及、中國、印度、希臘、羅馬、秘魯(Inca)、墨西哥(Aztec)等地在此時之後相繼進入「文明」之域。
而各地文明雖各有興衰起滅變化,但既成的文明基本素質並不因此在當地消失不復,而且文明的偉大觀念與發明常向他地傳布發揚;再者,文明發展為文化的進化,它只可能停滯,而無倒退之虞,因為在歷代的少數菁英傳承之下,最高的文化素質雖可能為社會大眾棄絕遺忘,但不會被獨具慧眼的英雄所忽略而失傳。
由上可見,「文化」與「文明」頗為相近;但「文化」的定義顯然較「文明」為廣,它可以指任何一種「生活方式」,包含初等與高級,而「文明」則僅指複雜高階的生活方式。
故任何民族都有「文化」,但並非每一民族都有「文明」,就如每一個人都有他的行為方式,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修養(或如並非每一個「當代」人均有「現代」素養)4。
然在中文詞彙使用上,並不如此清晰定義及區隔「文化」與「文明」,使用者常語意含混模糊,而各行其是,乃多有將「文化」指涉「上層或高級的文化」(the high culture)者,此正將「文化」2有關「文化」一詞意涵的擴大,參見Dorothy Lee, Freedom and Culture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59), 70-71.3文化觀點能世代相傳乃是由各個社會特有的一套獎懲體系所規範和控制,而其傳遞的主要媒介為語言,然也有憑藉經驗教訓之法而維持文化傳統者。
4社會學者如韋伯(Max Weber)也不認為人類的歷史可以「文化」而非「文明」的觀點論定其通則規律,詳見 C. O. Scharmer, ‘Max Weber: History as Interplay and Dichotomy of Rationalization and Charisma,’ in Johan Galtung and Sohail Inayatullah eds., Macrohistory and Macrohistorians: Perspectives on Individual, Social, and Civilizational Change (London: Praeger, 1997), 88-89.但文化史學者則主張以多元價值觀考察各社會的特質,參見Peter Burke, Varieties of Cultural Histo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7), 55-56.說成「文明」5。
既然文化是生活的方式,方式不同便為對立,而其接觸便可能演成對抗。
文明為高級的文化,故等級不同的文化交流互動之後,往往造成「強凌弱」的同化情勢,這就是何以「東西文化的對立」可能導致「世界文明的整合」。
二、 早期東西對立觀念的發展東西觀念若僅出於地理上的相對性,本無足稱述,但若兼有文化上的對立意涵,則值得深入探究。
例如歐亞界線向較其它洲界為模糊,若以自然地理為區隔,則一般皆以烏拉山(the Ural Mountains)為準。
然烏拉山區低矮而寬闊,並非良好的地形疆界,更重要的是烏拉山所在的俄國,橫跨歐亞,它並不承認烏拉山為歐亞的分界。
同樣的,西歐在文化認同上亦不視烏拉山為「歐洲」之東界。
以歐亞非世界而論,俄國所定義的「西方」顯較英法所認定的「西方」大得多,但不論如何,其所謂「西方」即是「歐洲」。
易言之,「歐洲」並非地理意義上的一塊大陸,而是歐人自覺其「有別於亞、非」的一個文化概念(cultural conception)6。
西洋歷史中東西觀念清楚的展現當始於古典時代的希臘。
相對於上古近東(包括埃及)文明,古典希臘文化展現相當高程度的人本精神(humanism)、理性主義(rationalism)、世俗性(secularism),重視個人自由、平等精神,富有多樣化、多元性、溫和樂觀的表現。
此種文化特徵不僅為後世學者所認知,亦是古代希臘人所自覺自許。
波希之戰(492-479BC)正是東西對立的具體呈現與強化力量。
它常被時人(如希羅多德Herodotus, c.484-425BC)與後人解為自由與奴役、民主與專制(所謂「東方式專制」Oriental Despotism)之抗爭。
此戰雖有促進希臘與近東歷史會流之效,然西方之文化優越感亦由此而生7。
在希臘時代文化意義上的東(波斯)西(希臘)對立之局已經成形,然就當世而言,此一情勢是否將成為歷史定局仍屬未定之天。
希臘化(Hellenistic)時代亞歷山大(Alexander)融合東西的努力其實並不成功,東西對立的趨勢乃繼續發展。
亞歷山大帝國的大同世界觀(cosmopolitanism)固可能是因襲波斯政策,然亞歷山大本人的主動性與積極面確為不可忽視。
在文化上,亞歷山大顯然懷著西方優越(乃至本位)意識,故其文化政策乃在推廣與宣揚希臘文化至近東世界,此舉固帶有「教化任務」(civilizing mission)之意味,但在政治面上亞歷山大並5華文世界所謂的「西洋文化史」科目其實常是「西洋文明史」,而所採之西文教材亦多為Western ‘Civilizations’之屬;故在課程名稱英譯時,又多取Western Civilizations之名,而非Western Cultures。
這正顯示中文語彙中「文化」與「文明」的用法,常混淆不清。
誤用或濫用「文化」一詞者常忽略了人與動物不同、文化與文明不同、各地文化不同、以及狹義的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領域不同等諸多問題,而以為或主張文化可以指涉一切的行為模式。
有關「文化」與「文明」二詞混用情形的批判,參見A. L. Kroeber and Clyde Kluckhohn,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New York: Vintage, 1972), 19-20.6R. R. Palmer and Joel Colton,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New York: McGraw-Hill, 1992), p. 2. 7前此,希臘人雖自覺與非希臘人(non-Hellenes)不同,但並不富於自傲,或鄙視異族之心。
他們稱外族為barbarians,並非指「野蠻人」之意,而是指一群與希臘人語言不通,聽來像是只會發出「巴巴聲」(‘bar-bar’)的人。
不強制遠人之向化。
在推廣希臘文化以為立國之本的亞歷山大帝國時期,東西融合不僅不盡理想,而希臘文化卻經歷了一個被簡化與單一化(simplification and unification)的過程,此誠希臘本身之不幸,然東方文化卻也同時受到壓抑或扭曲。
此種情勢至羅馬帝國時代,仍具體而微地呈現於東地中海世界,而待羅馬帝國後期政治控制力漸弱而綱維崩解時,東方的反動(Oriental reaction)便應勢而生。
亞歷山大以來的三百年間,以西方領導東方的文治,終究未能融合東西,只製造了一個「親」西方、但非西方亦非東方的希臘式(Greek-like or Hellenistic8)文明,而東西對立仍在伏流中繼續發展。
羅馬帝國時期西方政權所統治的東方地區雖減少,但西方的基地卻擴大了。
如果希臘文化相對於西亞與埃及文化,是「西方式」的,則這個「西方」文化的鞏固壯大,及其地理上的西進運動是在羅馬時期確立的。
亞歷山大推展希臘文化至東方的成就並不持久,而繼承希臘文化的羅馬卻確定了西方文化向西發展的方向(至近代才又東輸)。
同時,東西文明的地理界線亦以西移。
羅馬帝國時代顯以義大利為中心,逐漸發展出重西輕東的政策。
至帝國後期則以亞得里亞海(the Adriatic Sea)為線,分裂為東西二部版圖;文化上羅馬帝國亦以亞得里亞海為界,分成兩個世界,東方是希臘化的(Hellenistic),西方是羅馬式的(Roman)。
此後二者各自發展,交流漸少,至二十世紀初,西方人的東西觀念約略即是以此為界。
三、拜占庭文明在東西世界中的角色與定位中古以後東西對立表現在日耳曼王國(西歐)與拜占庭帝國的對峙、和基督教世界與回教世界的對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