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2023年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体积和容积》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体积和容积》教学设计(精选3篇)教学设计一:课时目标:1.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 掌握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准备材料:1. 教材《认识体积和容积》。
2. 白板、黑板笔、彩色粉笔。
3. 体积和容积的计算练习题。
4. 相应的实物模型。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关于长方体的知识,例如长方体的面和棱等等。
2.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并学会计算体积和容积。
步骤二:讲解概念和计算方法1. 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感受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比如,用水杯、盒子等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容器和水的深度,引导他们思考体积和容积的关系。
2. 讲解体积和容积的定义:体积是指立体图形的空间大小,容积是指容器内部可装物体的大小。
3. 介绍各种形状的体积和容积的计算公式。
如长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球体的体积和容积等。
步骤三:示范运算1. 利用白板/黑板上的图示,示范如何计算不同形状的体积和容积。
解释每一步的计算原理。
2. 将示例题分组进行讨论和解答,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步骤四:练习巩固1. 放置几个容器和不同形状的实物,要求学生根据实物的规格计算容器的体积和容积。
2.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步骤五:梳理总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梳理所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学生需要多做相关练习,加强运算能力。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二:课时目标:1.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 掌握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准备材料:1. 教材《认识体积和容积》。
2. 白板、黑板笔、彩色粉笔。
3. 体积和容积的计算练习题。
4. 相应的实物模型。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关于长方体的知识,例如长方体的面和棱等等。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并区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能够运用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1.体积与容积的概念及其区别。
2.运用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应用。
2.运用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准备】1.平水长流或注水壶。
2.多种不同形状的容器,如圆柱体、长方体、立方体等。
3.模型或实物,如砖块、饮料罐等。
4.教学PPT或黑板笔记。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利用平水长流以及饮料罐等事例向学生引入“体积”及“容积”的概念,引发学生的思考。
2.和学生一起讨论与提出问题:你们听到“体积”这个词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吗?3.概念解释: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是一个三维度量;容积是指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多少。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在黑板上绘制一个透明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个长方体有哪些特点?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2.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提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体积=长乘以宽乘以高。
3.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一些物体的体积,并计算体积。
4.引导学生发现一些规律,体积与物体的大小、形状、规则与不规则程度等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20分钟)1.给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容器,让学生估算这些容器的容积大小。
2.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使用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各容器的容积。
3.让学生互相交流并比较结果,讨论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总结计算容积的规律和方法。
四、拓展应用(15分钟)1.给学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饮料罐的体积是多少?一个游泳池的容积是多少?等等。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计算,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五、归纳总结(10分钟)1.和学生一起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概念和规律。
《体积与容积》教案

《体积与容积》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掌握测量物体体积和容积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体积和容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体积和容积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意义。
2. 测量物体体积和容积的方法。
3. 体积和容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意义。
2. 测量物体体积和容积的方法。
难点:1.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关系。
2. 运用体积和容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意义。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测量物体体积和容积的方法。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体积和容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体积和容积的实物模型、测量工具(如尺子、量筒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测量工具包(包括尺子、量筒等)。
3. 教学课件:体积和容积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 教学素材:实际生活中的体积和容积案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杯、收纳箱等,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容量是如何确定的,从而引出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 讲解体积和容积的定义:解释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指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多少。
3. 演示实验:使用教具进行实验,展示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讲解测量方法。
4. 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5. 应用拓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体积和容积的知识解决问题,如计算物体的体积、选择合适的容器等。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案(精选5篇)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与容积》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体积、容积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及其所占空间的大小。
3、会进行体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4、知道物体中所含有的体积单位就是它的体积。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与容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故事里蕴藏着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数学知识,请仔细听。
课件出示:智慧爷爷让淘气和笑笑比赛做口算题,获得第一名可以拿大的水果,奖品是苹果或鸭梨(两个水果的大小差不多),结果淘气获胜,可不知拿苹果还是鸭梨?师:淘气为难了,拿苹果还是拿鸭梨呢?这节课我们帮淘气想个办法,让他分辨出大小。
二、实验探究(一)认识体积1、说一说。
师:(出示一个苹果)苹果有的个头大,有的个头小,说明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像这个苹果所占的空间,就叫苹果的体积。
(板书:体积)篮球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篮球的体积。
你能说说什么是数学书的体积吗?生:……师:谁能联系身边的物体,也像这样说说看。
生:纸箱所占空间大小叫纸箱的体积。
师:你能概括一下,究竟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吗?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体积。
(教师小结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比一比。
师:老师请你们准备的物品,都带来了吗?那就把你的物品和同桌的物品比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生1:我的苹果体积大,他的橘子体积小。
生2:我的铅笔盒体积小,他的铅笔盒体积大。
师:刚才我们用眼睛看,比较出了物体体积的大小,老师这有两样东西,(出示红薯和土豆)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有的学生说红薯体积大,有的学生说土豆体积大,还有的没有发表意见。
)师:看来,用眼睛看,我们无法准确地分辨出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你能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体积与容积的教案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体会体积与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乌鸦喝水》视频;PPT;量杯2个/组;大小水杯各一个/组; 土豆和红薯各一个/组。
把所有可以装东西的物体叫容器。
2、说一说: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装水多呢?(学生各抒己见)
3、组织学生说说实验的方法。
a.用同样的一个小杯子装
b.把另一个杯中的水倒入一个杯中看是否一样多。
通过以上实验,揭示课题二:容积
容积的概念
4、选一个物体,说说它的容积。(烧杯的容积指烧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叫作烧杯的容积)
四、长方体(二)
体积与容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教后反思
四、试一试
判断“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
4×2×3=24(个)
5×2×2=20(个)
第一个体积大
五、小结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3
8
2
2
学生讨论回答
小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指名学生上来指出
由小组讨论,请代表小组回答
认为哪个大,哪个小?
学生齐读
小组讨论
学生齐读
学生思考回答
2
12
3
8
把数学问题与童话故事联系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主要是通过动画的形式直观地表现石子占了空间的事实。
主备人
郑惠如
成员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体积与容积教案设计

体积与容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体积和容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探讨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体积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体的实物,感受体积的含义。
2. 容积的概念:通过观察容器、水杯等实物的容积,使学生理解容积的意义。
3. 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体积和容积的公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体积和容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积和容积的知识。
2.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结合实物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引导学生关注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 探究新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自主发现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
3. 巩固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体积和容积的知识。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体积和容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巩固学生对体积和容积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体积和容积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练习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
3. 评价指标:正确理解体积和容积概念、能够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物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容器、水杯等。
体积和容积教案

体积和容积教案教案标题:体积和容积教学目标:1.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相关术语。
2. 掌握计算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和容积的方法。
3.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1. 体积和容积的定义和区别。
2. 计算简单几何体(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的体积和容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几何体的体积和容积计算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投影仪、计算器、几何体模型、练习题、实际问题案例。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直尺。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如一个水桶的容积、一个房间的体积等,引起学生对体积和容积的好奇心,并激发学生思考。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介绍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并解释它们的区别。
教师可以使用简单的例子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步骤三:计算方法讲解(15分钟)教师逐个介绍不同几何体的体积和容积计算公式,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和演示。
教师应重点讲解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计算方法,并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关计算练习。
步骤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计算不同几何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练习。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进行讲解和答疑,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步骤五:实际问题解决(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答,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解决思路和答案。
步骤六:拓展与应用(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如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和容积计算等,并鼓励学生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测量和计算不同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加深学生对体积和容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通用12篇〕篇1: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的:通过详细的实验活动,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的: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开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增强合作精神和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详细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络和区别。
教具准备:课件、两个一样的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瓶子、水、土豆和红薯、橡皮泥一块、饮料瓶、茶叶桶和水杯。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体积与容积》这一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师:老师这里有石头、量杯和水,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师:把石头放入水中,出现了什么情况?水面为什么会上升?生1:石头占了水的位置;生2:石头把水挤出来了;生3:石头把水压出来了;生4: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同学们说出了各种有趣的想法。
〔二〕新授〔1〕认识体积1、初步感受空间。
师:老师往水里放一个苹果,苹果占空间吗?放一枚硬币,硬币占空间吗?橡皮占空间吗?还有什么东西占空间?说得完吗?也就是说,所有的物体都占空间。
在水里占空间,拿出来呢?〔也占空间〕板书:空间。
2、空间也有大小。
师:橡皮与铅笔盒比谁占得空间大,谁占得空间小?桌子与凳子呢?板书:大小3、体积的概念。
师:每个物体都占一定的空间,且有大有小,这就是体积,体积是什么呢?谁能说一说?出示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同学齐读2遍〕师:苹果的体积是什么呢?〔苹果所占空间的大小叫苹果的体积〕。
石头呢?〔石头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石头的体积〕。
4、谁的体积大?师:同学们的桌子上放了许多物品,与你同桌的作比拟,说一说我的体积大,你的体积小5、物体的位置、形状发生大小,体积不变。
师叫一位同学上台,问:“你有体积吗?老师有体积吗?谁的体积大?”接着请这位同学变换位置,站在教室的不同地方,问:“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说明了什么?”〔物体的位置变化了,但体积不变〕师:“橡皮泥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一、学生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体积和容积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手、眼、脑、口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五、教学用具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土豆、红薯各一个、气球、橡皮泥、12个小正方体、水。
六、设计理念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所以本节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展开教学。
2.真正的数学,正是用一种严密的逻辑性演绎事物间存在的和谐关系及秩序之美,而几何,更是数学美之精华,它用直观的美学形象将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简单美,奇异美演绎得淋漓尽致,并将它们延伸到我们生活空间的每一个角落。
3.充分的操作、实验,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方法。
4.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
七、教学步骤(一)故事导入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能简要的叙述一下这个故事?谁能知道乌鸦为什么喝到水了呢?(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激兴设疑。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同时也暗示了“体积”和“容积”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师: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生:因为石子霸占了水的地方。
师: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生:不是,是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师:其实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
(二)探究新知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
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吗?(指定三位同学举例)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红薯和土豆谁占的空间大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1)生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生1:红薯大。
生2:土豆大。
生3:不一定,因为它们的形状不一样不好比较。
师:看来,光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
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师:你们说得真好!我们可以在两个相同的容器里放入同样多的水,而且放入得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出来,无法正确判断。
(师将红薯和土豆放入大小一样的量杯中)下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师演示,指名说说有什么发现?生口答后,师追问: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那就是说红薯和土豆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
为什么水面的高度不同呢?生:因为红薯和土豆的大小不一样。
师:你现在认为红薯和土豆,谁大?说出你的理由。
(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生1:红薯大。
因为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高,说明红薯占的空间大。
生2:土豆比红薯小,因为土豆占的空间比红薯小。
……师: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红薯和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它们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粉笔占有一定的空间,数学书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占有空间的例子吗?(学生举出各种实例说明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教师揭示概念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
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设计实验方案,感知容积的意义。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我用什么好办法把它们全都带来了?生:老师把它们都放在纸箱里的。
师:像量杯、纸箱这样能容纳物品的器具叫容器。
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师出示大小相差甚微的两个水杯)这两个水杯哪一个装水多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上台演示、验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①先把一个水杯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水杯,如果第二个量杯中的水不满,说明第二个水杯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正好也满了,而且没有剩余,说明两个杯子一样大;如果第二个水杯中的水不仅满了,还有剩余,说明第一个水杯大。
②先把两个水杯都装满水,再分别把水倒入第三个水杯,以第三个水杯里的水的多少来判断谁装的水多。
……师:两个杯子装得水不同,说明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板书)。
杯子里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器的容积?生1:纸箱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纸箱的容积。
生2:水桶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水桶的容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使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魔方和装满沙子的木盒)师:比一比,它俩谁的体积大?谁的容积大?(交流中使学生明白: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
)师:木盒的体积和木盒的容积有什么不同呢?(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生1:木盒的体积是木盒所占空间的大小,木盒的容积是它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生2:木盒的容积就是盒子里所盛的沙子的体积。
生3:木盒的体积比它的容积大。
(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巩固应用1.试一试。
(课件出示p42的插图。
)(1)学生看图理解图意。
(2)指名判断并说明理由。
2.搭一搭。
(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
(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
(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教师用实物验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试一试”是学生进行“搭一搭”的基础,“搭一搭”又是“说一说”的准备。
“想一想”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同学们说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让学生懂得要想证实自己的猜想,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
)八、反思:认识体积和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下学期的内容。
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里所装书的体积,形象而直观地揭示容积的意义,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
一节课的容量相对较少,但是一节课下来,还是觉得时间有点紧张,学生的空间想象里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升华。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
概念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作出新的探讨。
(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
(3)由这些本质属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我在课上,在教授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跟着我说一些话“老师占据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间”“粉笔占据了粉笔盒的一部分空间”,先让他们初步感受一下,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自己说一说类似的话,然后引出体积直接说出体积的概念。
在教授容积的概念时,我也是先拿出两个透明的立方体盒子,分别装了24个和8个小立方体,让他们说一说“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24立方厘米体积。
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8立方厘米的体积”,然后比一比讷河容器容纳的体积多,之后引出容积概念。
当时我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想让他们能够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其时体积的概念也好,容积的概念也罢,不但应联系生活实际,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同时还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是由直接感知到概念的形成。
而直观演示就是学生直接感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
高老师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老师动手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把西红柿和橙子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升高来理解西红柿占有空间,通过两杯水,水面高度上升的不同来理解西红柿和橙子占有的空间有大有小,这样的过程,学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根据以上的思考,我觉得如果再上这节课,或是类似的要求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课的时候,我不仅仅要让他们能够体会出概念,形象地感知,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归纳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并且让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